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1篇

乐东县民族中学 高士惠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成为他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迫切探索的新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的作法是:

一 设置疑点

人们追求一种新事物,往往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越强,钻研的劲头越大,甚至遇到最大的困难也置之度外弄个水落石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征,多设置问题,挖掘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出于设置的问题简常,学生感到干巴枯燥,淡而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 设置的问题应新颖适度。设疑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生质疑,设疑是训练学生质疑的好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疑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初三数学《24.1.1 圆》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弄清有关概念,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什么是弦?什么是直径?直径是不是弦?弦是不是直径? (2) 什么叫做弧?什么叫做半圆?半圆是不是弧?弧是不是半圆? (3) 优弧和劣弧的区别是什么? (4) 同圆指的是什么?等圆指的是什么? (5) 长度相等的弧一定是等弧吗? 这样的设疑,蕴含兴趣,富于启发,可加强学生对弧、弦、等圆、等弧等概念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这一点上。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已的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維更具流畅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杜绝教学中一言堂的现象,使学生敢于对课本和教师的传授內容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成为自由质疑的主人,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就会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可以调动起来。

三 启发学生猜想,启迪学生思维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使其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已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已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藏尾" 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牛顿有一句名言:"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

我对某些定理的教学都施行"猜想式"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初三数学《24.1.4 圆周角》时,我先从圆周角在圆中的特殊住置(即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时,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关系)让学生感受,再由学生小结出圆周角定理的内容,再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学生自己证明圆心不在圆周角的边上(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和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的其它两种情况成立,便得到圆周角定理。

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种"猜想式"的教法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启发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例题,让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一题多解的探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在灵活性、深刻性等诸多方面得以升华,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已知:如图:BD=CE 求证:AC·EF=AB·DF

A

D

E

B F

C

教师分析:要证明结论,只需证明AB:AC=EF:DF, 因此可通过作平行线的辅助线得到解决,教师可启发学生考虑辅助线的不同作法:

(1) 过D作DG//AC交BC于G; (2) 过E引AB的平行线交BC于H; (3) 过D引BC的平行线交AC于I; (4) 过E引BC的平行线交AB于J; (5) 过A引DF的平行线交BF的延长线于K;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五 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解题中,不断总结解题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局限于旧有的思路来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害的。教学实践要总结解题规律,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鼓励创新,克服习惯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干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是“草船‘骗’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原因是有“借”才要“还”,暗示了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想品德;中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首当其冲,肩负起这个重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就此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首先,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初中思品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1.精心设计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活动课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教学中,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使学生从优美的乐曲声中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又如我在上九年级活动课“选择一个有关资源或环境的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时,组织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环保局考察水泥厂造成环境污染情况,这样的活动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3.激励探究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创造心理淡化,在活动课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探求新知,敢于创新。对学生的独创的意见,甚至“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先入为主”、“盲目从众”的思维定势,特别要增强学生盲从的抗压心理,锻炼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对于形成独立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在上"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这一活动课时,就设置了这么一个题目:"目前,在中学生中出现了一股'上网热'.这'上网热'是好,是坏,请大家来评说."因为充分发扬民主,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有的观点认为:网上学习可以避免学生胆怯心理,通过交互式学习,许多在学校中难于启齿的问题在网上可以得到满意的回答.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使每个人都成为学习主体.有的认为:上网易受网上游戏和其他不良东西的影响.……我在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要把握好"上网"的度,要兴利除弊.这样,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4.做好总结

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进行评价,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星、田凤梅.《中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吉林教育学院

[2]陶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分析》.江苏省教育学会

[3]王琦.《浅议活动教学对中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4篇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与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记忆力更加昌盛,而全员参与,良性互动,才能发挥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交流。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在互动中认识,在互动中练能,他们开朗无羁的个性,奇思妙想的勇气,灵活应变的反应,轻畅流利的表达,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教师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在教学中若教师因势利导,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课堂气氛充满辩论性、挑战性,生动活跃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人格的自信与心灵的自由,学生在知识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潜质和意识,并从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才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本人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让学生把握原文主题,在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三、鼓励求异思维,呵护创造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把教材、经验当经典,而是当成交流、研究甚至批判的对象,勇破常规,大胆求异。在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无拘无束、思路畅通,灵感充溢,这时候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拔,引导、督促、鼓励,学生智慧的火花就容易点燃,创造的灵感就会从这里产生。然而,智慧的火花很脆弱,稍纵即逝,所以,需要教师的关爱与呵护。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安慰与支持。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实践,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让学生养成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让思想的火花折射出绚丽的光芒。

四、鼓励学生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传递着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提问。如果谁在课堂上提问,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能让学生三思而后答之,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让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回答,说明该生对这个问题思考得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答不了,可留待以后解答。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5篇

温正辉

(于都县于都中学初中部,江西  赣州  342300)

 

摘  要:作为一个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往互动的过程。而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初中数学

    新课改下,现代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作为重要学习阶段的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段。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新课标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好的理解和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问题是从情境中产生,实际生活中又能引入情境。在生活中,学生应有意识的拓展和延伸课内知识,转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应用过程,将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加大。

(二)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具体是指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运用数学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应用数学不单单是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还应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体现。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将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尽可能的展现,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予以了解,并对相应的知识技能掌握和了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策略研究

  (一)树立创新意识,对良好的创新氛围进行营造

1、教师应对创新理念深刻领会,对教学观念及时进行更新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具备创新精神,领会创新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贯彻“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格充分尊重和了解,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重点。

   2、实现传统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将教学方法主动改进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中的缺陷主动进行改进。有机融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3、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应启发式的进行难点和重点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充分的感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将新知识引出,通过对比和联系,更新和建立新知识体系。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授。课堂上,教师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的体现,做数学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授者,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对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4、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主体充分尊重,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热情充分的调动起来。以“勾股定理”为例,在教学时,可让学生画一个任意直角三角形。若能将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报出,教师就可将直边的长度计算出来。同学们一实验,正好验证了这个结果。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被大大的激发出来,希望能尽快掌握这种学习方法。而教师可以以奇引趣,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促进他们乐学。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对创新兴趣进行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应依照学生的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是进行创造活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对灵感善于捕捉,对事物能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

思维探索的大门和信息输入的通道,就是观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并在观察之前,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告诉学生。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观察,并总结和分析观察结果,而在这一方面应用较多的就是《几何》。

2、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进行培养

    思维探索的翅膀就是想象,丰富的想象力,甚至要比知识还重要。而发散思维是指探求同一个来源材料的不同答案,可培养学生根据同一个条件,进行推理和分析,最终得出不同的答案。为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可采用一题多解的练习。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关键。作为教师,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是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对现在的问题能够着手解决,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而培养创新思维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会思考,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慧玲.创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灵魂[J].新课程(教研),2011,(07).

[2]刘春堂.浅谈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21).

[3]仲卫.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

[4]李茂尧.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5]蒋大峰.转变观念: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J].职业技术,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