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第1篇

“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是南京市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简称“新三基”。“新三基”的提出,是南京市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突破自我的一种反思,是对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定位,是对教育重新回归本质的一种创新性落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新三基”思想的本质,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虽然以往的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改革,也提出要以学生为本,但是,这些以学生为本只是所谓的“理念”而已,而“新三基”是以学生为本的落脚点,是对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与深化落实。

“新三基”思想是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设计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它不再是空洞的理念与口号,而是将理念落实到位的具体措施。它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它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动力,这就是从立脚点到技术到形式三位一体的方法与路径。也就是说,“新三基”是强调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方法与路径。基于脑的教育,是把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立脚点;基于网的教育,是把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小班”的教育,是把师生关系的最和谐状态和学生学习环境的最佳状态作为构建教育理想生态的最好模式。

“新三基”教育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也就是说,“新三基”思想是立足于强大的教育技术之上的。技术是推动改革与进步的动力,“新三基”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与突出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来落实“新三基”教育思想,使它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呢?

二、举旗“智慧校园”,领会“新三基”教育思想

贯彻“新三基”教育思想,必须有落点、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而其中“基于网的教育”,可以说是“新三基”中其他“二基”的基础与载体。在信息社会,基于“小班”的教育离不开“网”,基于脑的教育也离不开“网”。“基于网的教育”与其他“二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新三基”要抓好三个物质基础建设,才能使其得到稳固的落实。这就是坚实创新地推进“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可以统称为“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就是以“新三基”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建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智慧的学生创造优质的物质条件,使教育的实践过程与实践水平,在“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环境下,变得更为“智慧”。

中学理科和小学科学课程,是国民教育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是国民科学素养提升、国家文明和谐发展基础的基础。实施科技校园工程,要以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青少年科普活动纲要》为指导;要以《小学科学和中学理科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提升中小学理科和科学课程的优质实施为目标;以理化生和科学学科建设为内涵;通过“理科和科学实验室”的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科技实践与活动场馆的特色建设,科普教育及科学探究性学习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形成高水平、软硬件平衡发展的理科或科学教育与科技实践活动的优质办学条件。通过“科技校园”创建活动,推动理科或科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阅读是培养中小学生所有能力的基础,是人终身发展的奠基。推进“书香校园”工程,就是围绕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培养,从物质上给学生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使阅览室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让整个校园都成为一个阅览室。让学生随处可取书,便捷取书;让学生随处可读书,快乐读书。同时,让纸质图书与数字化图书双翼齐飞。创建“书香校园”,把“大树底下好读书”变成现实,可以推动学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南京市缺的不是硬件,而是应用。从全国“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水平与软件应用水平来看,南京市在整体水平上是领先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均衡:农村与城市不均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不平衡,教师的应用水平不平衡。而且,这个不平衡,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一方面,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是无止境的,需要在淘汰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南京市的硬件装备完全可以满足当下的应用水平。所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有加强应用,才能落实“新三基”教育思想。南京市教育局几年前提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法,建网、建资源、建队伍,不仅不过时,而且应进一步落实,强化“建资源”与“建队伍”。所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从“建资源”“建队伍”来继续完善,淡化硬件建设的指标考核,突出数字化应用能力与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强调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基础管理平台、学习与教学资源建设和学科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推动学校“基于网的教育”的实现。

三、创建“智慧校园”,落实“新三基”思想

以“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为内涵,创建“智慧校园”,只有明确内涵与方法,才能真正把“新三基”思想落实到位。其方法是实施“数字化校园”“科技校园”和“书香校园”三项工程。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第2篇

老师上课时实时拍下课堂情况并上传到互动学习平台,这不仅使得老师间可以相互交流,学生放学后有不会的知识点,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或者学校公众号“微课堂”上回看到老师白天上课所讲的重点。这是江苏盐城市第三中学的录播教室的功能。

据了解,盐城市第三中学装载全自动智能录播系统的教室,包括1间录播教室、1间设备操控室。该系统有精品课程建设、微课教学建设等重要教学环节,在满足教学常态化的前提下,通过6个摄像头,多角度记录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授课、板书、PPT课件、师生互动等多路视音频信号的自动跟踪、切换、录制和直播功能。这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案例的多人评价,还有教学资源点播、课程直播、教研互动、在线课堂点评、教学课堂等一系列教学应用功能。

“智慧校园”创建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盐城市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2016年为民办实事工程。今年,盐城将有20%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创建市级智慧校园学校,力争创建10所省级示范学校。在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试点基础上开展“智慧课堂”示范工程,建设10个省级智慧课堂示范校,开展MOOC、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兴教学模式和新兴载体的试点示范工程。

盐城市教育部门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建成后的“智慧校园”,将有效地改变传统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打个比方,暑假作业是让学生对知识保持一个‘热度’,所以提倡每天写一点。但有人几天就写完了,也有人等到最后几天才突击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盐城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说,“智慧校园”工程实施到位后,系统会按时给学生发一些作业,既能保证学生假期休息,也能保证学生不因为假期而生疏了知识。

“现在的教学模式,老师一道题讲完,到底有多少同学真正懂了,这很难判断。将来判断学生懂不懂,现场准备一道客观题,发到每个学生的操作设备上,现场测试一下,系统立刻就能回馈信息给老师。如果大多数学生答错了,老师就需要再讲一遍。”相关负责人又打了个比方。至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问题,现在老师难以获得准确信息,但在将来完全可以解决。

事实上,“智慧校园”的建立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老师上课时直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生动授课;学生也可以借助电子移动设备,查阅学习信息、完成指定作业等。

近年来,盐城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智慧校园”创建为抓手,通过举办全市中小学创客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训班及创客教育论坛,加强物联网、3D打印、开源机器人等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不断提升全市青少年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打造盐城市创客教育品牌。

盐城市第三中学是首批拥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之一。2015年年初,该校根据《盐城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投资50万元,在各个教室安装了互动电子白板,并新装修自动录播教室、专用音乐教室、专用美术教室、史地教室各一间。

“录播教室打破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现代化与信息化叠加的‘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也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方式,推动其自觉提升教学水平。”该校负责人说,除了录播教室,该校还成立了信息中心,自建学校新闻系统和教学资源下载站,建有可管理的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教学、办公等场所。

截至目前,盐城市通过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施智慧教育资源服务提升工程,整合名师、名校资源,开展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优质资源库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分别达85%和50%。

据了解,“智慧校园”创建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要抓认识到位,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思想认识;要抓教师培训,首先要重抓骨干教师培训,形成信息化工作团队,以典型引路,带动整体;要抓资金落实,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经费投入;要抓创新应用,强化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设施设备在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要抓资源整合,整合现有资源和平台,打造升级版,打破数字鸿沟,实现互联互通;要抓督查指导,要加强行政推动和业务指导,近期将启动市直学校信息化工作专项督查,及时发现问题。

近日,在盐城市“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相关专家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诠释与解读,进一步明晰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的方向与思路。各学校分管负责人就创建工作落实与推进情况进行了交流。还对今后一阶段创建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校强力推进创建工作,确保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为提升市直学校教育品质,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盐城市教育部门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建成后的“智慧校园”,将有效地改变传统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打造“智慧亭湖”

“智慧校园”的核心是信息化,希望教育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装备的建设和常态化使用,将信息化融入课堂,融入日常教学,融入教育,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器。教育局将以亭湖中学等三所学校的成功创建为契机,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智慧校园”创建活动,逐步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使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从去年开始,江苏盐城亭湖区就已经强势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为落实好江苏省、盐城市关于创建“智慧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打造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策应盐城“智慧城市”建设,亭湖区教育局强势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为落实好江苏省、盐城市关于创建“智慧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打造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策应盐城“智慧城市”建设,亭湖区教育局强势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

立足高远,强化领导。亭湖区教育局通过创建“智慧校园”,进一步提升亭湖区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智慧校园”助力“智慧亭湖”建设。为快速有效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亭湖区教育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智慧校园”创建工作。

加大投入,未雨绸缪。为保证创建目标的实现和创建进度的实施,亭湖区教育局在区领导和区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经费投入,依据创建标准配备硬件设施、设备,完善组织机制。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第3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历来众说纷纭,可以说有学校就有校园文化,在人们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作用的时候,校园文化只是自然地反映着学校物质、精神风貌。不同的时期,人们精神面貌不同,校园物质条件不同,学校活动内容的重点不同,建设的校园文化也就不同。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与作用

1.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什么是校园文化?狭义地讲,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土壤,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广义地讲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组织里,以学校组织成员为文化主体,通过组织内部的教学、科研、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学校里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在学校的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它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它所释放出的强大心理制约力量,使校园师生受到氛围、制度和观念三方面的文化熏陶。

2.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必须的,因为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要是校园文化没建设好,中小学生也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不能好好地学习了,还怎么谈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所以进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整个发展过程,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对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的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标准,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对教育的希望,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要求,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个小环境,通过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活力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才能,塑造了学生的美德。所有这一切,都将静静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构建中小学各自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又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整体水平不高,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地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正、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那么,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拓校园文化建设要走特色之路,成为校园文化未来的发展之方向。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应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应体现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干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应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上的独创性和个性化的特性。各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开展校园文化必须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忌互相模仿,生搬硬套。只有因校制宜地形成和体现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目前我们中小学开展的文化活动很多,但真正对我们活动的内涵却缺乏深入挖掘。教育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其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情感,缺乏情感的活动,再轰轰烈烈,也只能带给学生浮躁和功利。因此我们校园文化一定要有情感的力量,在这方面学校一定要坚守。

今年的新学期开学,某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经历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爱的牵手。一年级的教师蹲下身子,把孩子轻轻地抱在怀里,耳语着一句句鼓励的话语。这样的开学典礼没有任何成本,可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年级的孩子回家就对父母说,今天很想哭,想流泪。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我看来,校园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细节,其核心就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这样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就不会缺少爱,不会缺少爱的能力。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后,随即向全球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它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2000年4月,由21个部委单位参加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从而拉开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序幕。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理论界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普遍性的观念认为:数字图书馆并非一个实体机构,而是体现着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新型模式。它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将有价值的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数字化,在实施知识信息增值加工后,存储于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中,并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通过广域高速网络向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信息资源数字化,即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信息传递网络化,即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存取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

(3)信息利用共享化,即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受时空限制;

(4)信息提供的智能化,即具有智能化、多媒体的基于全文的信息检索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功能。

其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检索方便、快捷以及查阅的无限量性和准确性是以印刷为载体和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图书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截至2002年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在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建设完毕以后,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便成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据一项对全国6000多所学校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认为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地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该规程的实施必将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国内中小学领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从2003开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小学未来的“信息资源中心”和“知识中心”。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的信息服务机构,有着自身的服务群体和知识层次特点。那么,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整合学校电教组和图书馆的关系,建设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以及校园网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一般中小学校有关多媒体及校园网的建设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都是分立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彼此间很少有协作和协调。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这两个部门发展趋势应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尤其是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更需要这两个部门加强合作。

1.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及对电子图书、多媒体视频等非纸质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

随着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出现,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收藏不上网的数字化资源,向师生提供电子化的阅览服务,尤其在中小学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视频等多媒体电子阅览的提供,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再仅仅是单调语言文字的说教。以前的操作是电教组和图书馆都对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采购权,现在应趋于统一管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2.在校园网上建立中小学自身的图书馆网页

据了解,现在南京多数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中小学的图书馆操作系统都只是校园网内的另一局域网,如何使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如借阅信息、馆藏情况、推荐书目等内容,在任何能上互联网地方的本单位用户都能随意检索查询清楚,需要图书馆与电教组之间的相互配合,建设好校园网上的图书馆网页。毕竟现在中小学图书馆还缺乏应用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3.将馆藏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数字化

每个中小学图书馆都会有一定特色的馆藏,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同时使用或实现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将来主要的途径就是将它们数字化后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网页上。现在南京一般有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都配备了扫描仪等设备,加上电教组相关的电子设备,再装载有关的汉字图形等识别软件,是可以有条件、分阶段的开展有关馆内部分馆藏数字化的工作的。

二、整合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观念,建设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运用的现代电脑网络通讯技术所实现的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所应具备的“藏以所用”的目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服务模式,为了能够在一个图书馆网页下检索到所有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在建立了中小学图书馆自身网页的同时,其页面下应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项的链接,它所指向的就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而不是将其再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网页。

一般情况,这种平台系统可以通过学校购买或者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来完成。目前,就了解情况而言,北京的方正公司的 Apabi数字图书系统、北京泰德时代集团的中文在线及南京共创公司任我游系列中的数字图书馆,都是有针对性的面向中小学校开发出来的平台软件。其所倡导的持续服务体系和产品持续更新升级、平台使用培训等服务及界面的简单易操作性,可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在购买或合作开发平台软件时的一个参考。

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这应该是目前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在购买和使用数字资源库时,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1.内容要新

内容应有针对性,适合师生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正值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战性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等都需要最新的教育教学图书作为参考,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传播迅速,理应在时效性方面更快一步,满足师生的学习、研究、阅读等需求。

2.质量要高

一般来源于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其格式基本上是文字和图形两种,考虑到以后资源共享、跨库查询及适应全文检索的需要,数字化资源库应采用OEB国际技术标准的矢量图书,作为从事与著作权有关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强化数字版权方面的法律意识,在选购时注意其是否申明资源库内所包含的数字图书有合法的数字版权。

3.持续更新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是一次性的服务购买,其必须及时实现最新图书的定期更新补充,更新是资源建设的延续工程,是资源的“服务”和再建设。只有保证了资源的持续更新,才能确保资源的及时性,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始终成为学校师生的阅读乐园。有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开发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国内许多家出版单位签约合作开发ebook等措施,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提供的常增常新。

三、整合各中小学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这应该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把所有中小学的图书馆联结成一体,成为一个完全共享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实行分布式管理,在整个网络上,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把所有中小学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大而全”的整体系统,为基础教育提供全面良好的资源服务。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立,有赖于目前各自独立存在和运行的每一个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000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在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十多年来,“校校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新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实施,已经为中小学图书馆勾勒出一幅崭新的轮廓。有国家馆、高校馆、公共馆探索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协调,有我们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董焱.21世纪图书馆的主体形态: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0(2).

[2]李业龙.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

[3]焦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演变.8版.中国教育报,2003(7).

[4]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第5篇

在“新诗进入课堂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基础上,该课题于2006年上半年教育部立项并开题,下半年市立项。三年多来,三鑫双语学校(以下简称三鑫)续接中华诗教文脉,培育汉语本质的“诗意”之根,发展多纬齐下的诗思之本,开启了新时期诗教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索之旅。诗化校园,营造诗意情感场,诗化课堂,开凿诗意文化流,诗化人生,德性与语言同构,课题组融诗意于大中小课堂,陶冶师生的诗意情怀,启迪师生的诗性智慧,积淀典雅的诗意语言,促使学生、教师、学校步入学习生活的诗意境界。

一、新诗教实验,构建了和谐的、高品位的诗意校园

“中山精神+诗意文化”是三鑫文化的核心所在。课题开展以来,三鑫建设理念更明确化,在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强化了中山元素、诗意基因,以“诗意情怀”引领师生对学校对教育的认可与体纳。山水校园,三鑫得古代书院之神韵,又有现代园林之精髓,亭台楼榭、系列伟人塑像、主题校园雕塑小品、场馆对联、校道两旁橱窗、教室走廊名人字画,楼层有序的中山文化长廊等构成了别致的物质文化长廊;教师实现弹性坐班、评优只设标准不设名额限制,师徒捆绑制等,奉行评价学生“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有才华闪得亮、有进步看得见”等激制度文化,激活了师生奋发向上的内驱,以此为主题的活动文化更是积淀为三鑫独特的诗意张力。

三鑫手持“诗意”品牌,语文与德育同构,洒下了学校文化的诗意阳光。2006年12月,全国整改委主办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会议,三鑫成为指定参观学校。教育厅的老干部发自肺腑地说:“走进三鑫校园,不用听解说,就感觉到处处渗透着诗意和德育。在这样的校园氛围里,师生会自然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品行,养成习惯。”2008年,三鑫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联合授予“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称号。

加强诗情熏陶,课题组促使师生在“自然诗意”“社会诗意”“个人诗意”的三重转化中成为诗意的践履者、栖居者。

二、新诗教实验,建构了和谐诗意的课堂生态

新诗教的基本价值在于回归语文言语本体的功能,让师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得到诗情的熏陶、诗意的启迪、诗思的培养。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总结出“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积淀诗语”的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

开展实验,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三鑫课题组着重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宗旨的培训机制,二是构建高质量目标评估体系。培训与交流机制,即通过定期聘请专家讲座、推行“师徒捆绑制”、实行“轮训制”、每学期有序举办各级教学比武大赛、每周小专题研究、定期汇报等,使教师理解新诗教理念,逐步深化课题研究,触摸新诗教的脉搏,为教师塑造品牌、成名成家的有效途径及基本措施。“高质量目标”体系,即从学校整体发展出发,对语文教师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建与之配套的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只设标准不设名额限制(分科优、级优、部优、校优、名师五个级别),每学期动态考量,直接与工资挂钩,人人有奔头有干劲,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发挥评价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如在处理苏教版教材《生命的林子》一课时,如果我们的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林子的自然、社会与自我诗意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领悟与理解上,按照对话自我,把课文里的林子和自我的生活圆融,按照“设置情境,感受自然林子的物象(What);诵读体味,体验课文林子的情象(How);展开想象,领悟社会林子的意象(Why);物我互化,创造自我的形象(Way)”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的诗意就会整个渗入“我”的生命里,学生就会明白“林子是迎接机遇与挑战的竞技场;林子是考量勇气与志气的检测站。学校是我生命的林子,在这生命的林子中,我将潜心苦学,奋发向上。我要成为学校的骄傲,成为未来的栋梁”。

课题开展以来,三鑫语文课堂逐渐找到自己的灵魂。三鑫语文教师外出赛课都是一等奖,外出到兄弟学校交流诗意语文课多达45次,外来教师到校听语文课者更多。

加强诗思训练,课题组促使师生在“工具智慧”“人文智慧”“符号智慧”中的综合发展成为诗意的导引者。

三、新诗教实验,提升了教师专业的诗意发展

诗意语文是三鑫语文的标识。通过改革语文教研,建立起集体研讨、主备人执笔、个性化解读、设计导学稿的程式,统一语文备课模版,调整为校本的三维目标,每篇课文要备出诗意点或者主问题等以此内化诗意理念;推行磨课制度,师徒结对,切磋琢磨,提高公开课水平,构建诗意课堂;倡导并践履课堂观察方式,听评课走向专业化。即加强诗语积淀,课题组促使成员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意”“专业自我”的整体发展中成为诗意的示范者。

要培育诗意情怀的学生,必须先培养诗意情怀的教师。三年多的综合培养,三鑫语文教师呈现三多三高:诗人教师、作家教师多,综合素质高,其人数居中山市学校之首,市级以上作协会员达11人;教师获奖多,获奖层次高,赛课、朗诵、演讲等比赛一枝独秀,多达几百人次;著书立说多,文章水平高,语文教师论文、文艺作品发表或获奖每年均在120人次以上,教师专著达16部,大批论文在《教育研究》《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师范毕业后,邱运来加盟三鑫小学,短短几年成为作家型语文教师,出了专著,获了赛课市一等奖,多次外出献课。他把文学与德育高度融合,一直探索文学管理班级,取得了良好效果,出版学生作文集近10部,赢得了家长、同行的广泛肯定与赞誉,成为我市教坛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