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注意指导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探索。
一、教学生学会画知识树状图
所谓知识树状图就是让学生由一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和它有关的所有知识。托尼・布赞在他的新著《脑图之书――发散性思维》中说,大脑是将信息存储成树状的,它以分类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你越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拿三角形来说,学生就可以想到若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可联想到它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等;若按边分,可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可联想到它的判定和性质。
二、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
三、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才能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为了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放开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例题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学会知识,掌握难点,并能灵活地运用。例如,几何证明题就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证明和解答。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熟练应用,发展其发散性思维,我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题。
已知:直线a∥b,直线c与a、b分别交于一点,如图所示,且∠1=120°,求∠2的度数。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明白此题主要是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独立思考得出下面几种方法解答此题。
解法一:a∥b∠1=∠4=120°∠2=∠4=120°
解法二:a∥b∠2=∠3∠1=∠3=120°∠1=∠2=120°
解法三:a∥b∠1=∠4=120°∠4+∠6=180°∠6=60°∠2+∠6=180°∠2=120°
解法四:∠1+∠5=180°∠1=120°∠5=60°a∥b∠5=∠6=60°∠2+∠6=180°∠2=120°
解法五:∠1+∠5=180°∠1=120°∠5=60°∠3+∠5=180°∠3=120°a∥b∠2=∠3=120°
解法六:∠1+∠8=180°∠1=120°∠8=60°a∥b∠7=∠8=60°∠2+∠7=180°∠2=120°
解法七:a∥b∠4=∠3∠1=∠3=120°∠4=∠2=120°
学生每想出一种解答方法,我都让他说说解题思路。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知识,又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还给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对待任何事物都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会“反推”
反推就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比如,数学几何证明题的“反推”,即让学生从结论向已知条件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如图,?荀ABCD中,∠ADC和∠BCD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B于点F和点E。求证:AE=BF。
如何利用反推的方法分析呢?要证明AE=BF,因为EF公用,因此只需证明AF=BE即可;要证明AF=BE,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BC、AB∥DC,因此只需证明AD=AF、BC=BE即可;要证明AD=AF,BC=BE,因为它们分别在ADF和BEC中,用“等角对等边”便可得出,因此只需证明∠ADF=∠AFD、∠BEC=∠BCE即可;要证明∠ADF=∠AFD、∠BEC=∠BCE,就要用到AB∥DC和已知条件中的角平分线,再利用“等量代换”便可求出。
一、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对同一个问题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寻求其答案,它追求的是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实际上就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必然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之养成多角度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起着辅路架桥的作用。例如:
1.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析:弄清研究对象和圆盘的运动过程(两个过程),找准不同对象的位移、时间、加速度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规律建立方程求解:①求出桌布与圆盘分离的时间t,②确定圆盘恰好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过程1.圆盘从静止起在桌布上做匀加速运动至刚离开桌布的过程;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过程2:圆盘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指的一道基本题,让题目的情景有所变化,按程序不断加深加广,变成许多道有关的习题。通过这一类题型的解析和训练,充分认识基本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只要掌握规律和分析方法,就可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一题多变最好能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题开始,这样所起的作用更大。例如: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发散性思维 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与安全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当今教学发展的主旋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是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传统教育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统一的规范来管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才能,就必须改变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成立自学讨论小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使自学讨论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多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评判,每一个讨论的结果都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质疑解惑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创造”的基石。“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疑―学生释疑―核对答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设疑―析疑―释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巧妙地设疑,创设刺激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提问可以围绕五个W(即“What”“When”“Where”“Why”“How”)。如在教Fun with English中的“Detective Stories”的Reading部分的时候,我就采用这种方式。我问学生:“If a murder happens,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然后我叫学生就文中的谋杀案提问。经过短时间的考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When did the murder happen?”“Where did it take place?”“Who was the victim?”“How was he killed?”“Why was he killed?”“Who was the murderer/suspect?”“What did the murderer look like?”等。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回答,通过边提问边释疑的方式,学生很快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思维活跃。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对知识进行网络空间的组合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言的情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们通过交际,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假设、推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们有话好说,营造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想象空间,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知识结构。英语知识博大精深,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点纵横交错,教师要善于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网络空间的组合,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有效的方法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以旧带新,不仅有助于巩固复习已学知识,还便于牢固快速地记忆新知识。如在教“Pollution”一课时,先从学过的“acid rain”下手,让学生回忆引起酸雨的原因和酸雨所造成的后果,从而自然地把话题转到“pollution”上。通过提出以下一系列的问题:“Besides 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which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Do you know any other kinds of pollution?”“What measures should we take to stop pollution?”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而他们提出的一些治理污染的方案往往很有实际意义,很具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有位名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要告诉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At the Shop”一文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hop owner and his assistant?”(2)“What can we learn form the story?”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店主和店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 当老师再问及“Why did they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after he showed them the million-pound note?”时这些学生便会无言以对。这时,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们应以激发创造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形成创造能力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新。要探索一条能全方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的新道路,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竞荣等.外语教学研究.济南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发散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 习题教学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习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既获得相应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例题1:如图1所示,总长为L的光滑匀质的铁链,跨过一光滑的轻质小定滑轮,开始时底端相齐,当略有扰动时某一端下落,则铁链刚脱离滑轮的瞬间其速度多大?
解法一:设铁链的单位长度质量为m,以A平面为零势能参考面,如图2所示。
根据机械能守恒可知:
mg• L=mg• + mv
所以v= 。
解法二:如果我们选图3所示的A平面为参考平面,
根据机械能守恒可知:
mg• = mv
所以v= 。
解法三:如图4所示,如果我们利用等效的思想,将AB段看作一个模型,则可认为AB段运动到CD段重力所作的功全部转化为整体的动能,则有:
g• = mv
所以v= 。
通过上述三种解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机械能守恒知识来解决习题,总结解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解法一注重常规的解题方法,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法二与解法一相比较可以看出,由于选取零势能参考平面不同,解题的繁简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解题时要灵活地选择参考面,让解题简单,且由于运算简单,这样不容易出错;解法三利用了模型转换的思想,巧妙地将图中的一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移,这样处理问题能够拓展学生解题的思路。
二、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发散思维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考虑问题不局限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够灵活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现在的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不能再依赖于题海,而应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若能以习题为载体,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题2:如图5所示,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 冲上小车,已知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问:A若能停在B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A在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这是中学物理的常见题型,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动量与能量观点顺利作答外,若能在此基础上作适当改变,创设新的物理情景,可以在今后碰到相关问题时触类旁通。
例如,通过变换题设条件,改变设问方式可以有:
1.如果要使A不从B上滑落,小车B长L至少为多少?
2.小车B长L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耗最大?
3.若B长为L,要使A从B上滑出,A的初速度v 应满足什么条件?
4.若B长为L,要使A最终停在B上,则动摩擦因数μ至少为多少?
还可以通过变换物理背景,创设新的物理情景,如:
5.将A从半径为R的光滑1/4圆弧轨道无初速释放,要使A不滑出B,B至少需多长?(图6)
6.将B变为带有半径为R的1/4圆弧轨道小车,为使A恰能滑到B轨道的P点,求v 的大小?(图7)
通过上述对基本题型进行变式,通过“一题多变”,演绎问题的产生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这类问题的求解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摆脱由生活习惯中原有思维方式和平时解题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总之,“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是发散思维在物理上的具体体现。“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能够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当然,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习中的“变”与“不变”,使其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让习题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发散思维
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质疑能力是养成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质疑就是对存在的事物或者观点提出疑问,是探究问题的源泉,这也是目前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发散思维具有明显的思维主动性、想象性的特征,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这些能力与学生的先天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便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最佳方法。
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却没有明显的帮助。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其中对于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尤为突出。完整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部分组成,创造能力则需要实际的质疑能力和动手能力来实现。小学数学成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的主要阵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发散思维、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很容易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潜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无所束缚的自由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也是学生质疑问题的前提条件。学生课堂发散思维以及探究质疑会有一些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表达自己的想法,消除这一障碍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小学生的思维千奇百怪,经常会有一些比较离奇的想法,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对有价值的想法,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发散学生思维。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尤为重要。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既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又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质疑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融入到教学内容的制定之中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更应该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根本,在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中寻找不同的思维发散点,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质疑探索能力。对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开辟出新的思维轨道,拓展学生的全方面思维能力。教师要及时地给与学生帮助和鼓励,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已有的数学定理、原理,进行变换思路的习题练习,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习惯。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质疑意识和发散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个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相互转换,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的主要前提,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于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也就是求异式的思维模式。小学生由于其生理条件的限制,一般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发散性思维容易受到干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贯穿其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逻辑思维能力。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孤立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也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巴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教育[期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