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第1篇

以统筹的思路谋划美丽乡村建设。2010年10月,杭州市召开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决定;2011年2月,又召开了全市统筹城乡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争当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要求,强调要以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奋斗目标。通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六个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0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先全省。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规划保留的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成为“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围绕构建“中心城市一中等城市一小城市一特色镇一中心村一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200个左右中心村、250个左右(每年50个左右)精品村和100个左右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乡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里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四个体系”要求,全面开展“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简称“五美”)建设。其中中心村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建设要求,完成“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色产业园区”的“五有”建设任务。

设计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为完成确定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杭州市研究设计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即在城乡区域规划、小城镇规划建设、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17个方面进行城乡统筹。通过“十七项统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明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的同时,建立了促进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建立了领导推进机制。市里成立了以书记、市长挂帅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涵盖了市级62家部门。并成立了市统筹办和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整治、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7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区、县(市)也建立了以书记任主任的统筹委。

创立了区县协作机制。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地域相连性,城区与县市共组建了五个协作组(萧山、上城与富阳,余杭、下城与临安。江干、开发区与建德,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与淳安,拱墅、滨江与桐庐),并参照援川干部派驻模式,建立联络小组派驻对口县市挂职。为规范协作工作开展,制定了协作联络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截至目前,全市区县协作承诺资金2.965亿元,已到位3.043亿元,共确定协作项目195个,总投资153.27亿元。

健全了督查考核机制。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督查的重点内容,及时跟踪推进成效,定期要求各推进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近几年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考核,调整为统筹城乡考核,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与市直机关和区、县(市)综合考评挂钩,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统筹的政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杭州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分析各类影响因素,研究制定了强有力的配套政策。

完善配套了统筹相关政策。相继制订出台了十余个配套政策。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中心镇培育小城市若干意见、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财税长效机制若干意见、“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设立了统筹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专门设立了杭州市统筹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了以原有专项扶持资金为基础、统筹专项资金为核心以及区县协作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专项资金和帮扶资金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支农体系,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五县(市)的财力支持。2011-2015年,市本级财政在原有扶持资金总量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新增城乡统筹专项资金10亿元,区县(市)结对资金2.5亿元以上,“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社会捐助的农村公益金1亿元左右。在市里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

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细则。根据统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中心村扶持资金管理细则和美丽乡村精品村资金管理细则。细则规定,中心村专项资金的70%按平均基础额度分配。30%用于对重点项目的考核补助:美丽乡村精品村专项资金的70%用于支持五县(市)开展精品村建设,其余30%用于支持整乡(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加其它相关创建项目的扶持力度。

以统筹的节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依托原有工作载体的同时,将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布局中的一些节点,作为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以中心村为主战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是杭州市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我们要求各地按照《杭州市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中心村建设规划,并围绕“五美”和“五有”的建设任务梳理明确当年启动建设项目。中心村共申报项目1196个,总投入为18.75亿元。目前。全市200个中心村规划已完成评审和批复,到2011年11月底已完工项目584个,已到位资金11.9亿元。

以风情小镇和精品村为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已创建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了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小镇”创建。首批13个市级“风情小镇”,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累计完成建设项目203个,完成投,人29亿元,大部分已于去年国庆期间精彩亮相。同时根据空间结构体系,选择确定了63个特色村作为首批精品村,要求按照“五美”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整治建设提升

方案,确定年度建设项目。精品村共申报项目514个,总投入为11.2亿元。目前,已完工303个,完成投入7.63亿元。

以“三江两岸”为重点推进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三江两岸”(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实施意见》的精神,制订了工作方案,确定了28项整治建设重点内容。目前,“三江两岸”交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绿道规划、林业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规划、堤防建设规划等已完成,沿江145个村已全面开展了以环境提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要求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方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杭州市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美村”与“富民”的关系,同步推进“五美”。

抓生态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始终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目前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158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65个、都市农业专业村200个。累计认定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57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点)77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3个。发展来料加工业3501家,从业人员达21.5万人。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15.6%,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村均集体可分配收入240万元,较上年增长近16%。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一体化

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其所对应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例,当时的一套模式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的创新变革,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然而,时代不断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在当今全速发展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的商贸流通模式早就不再适应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体要求。以先前几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差异来看,也恰恰体现于此。包括像物流仓储、交通运输、零售批发等,由于现行体制的束缚,均无法将效应度发展到最大最优状态。与此同时,又必须要深化对商贸流通产业的认知,尤其是要肯定其对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物流体系成熟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商贸流通业是整个商贸市场的中间环节,是联结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口。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推进城乡商贸流通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这是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均是围绕着经济而来的,包括政治、文化、地域行政等,也均是以经济发展程度为中心[2]。同理,无论是在上世纪还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或者是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村镇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都将是全方位的,但却有规律可循,即区域经济。反过来解读思考,通过加快经济间的双向融合,并不单单以缩小经济差距为主,而是以持续扩大和增加不同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为准。基于此,综合比较之下会发现,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理所应当继续发挥和施展出这种整体带动效应。通俗点来理解,就是在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趋向之下,想方设法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3]。因为城乡与乡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商品交换活动,主体是商品,载体则是商品流通市场。相对于城市,农村商品市场则更需要城市这一合作平台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特别是在国内部分地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艰苦的条件下。总之,城市为农村提供相应的技术与理念上的服务,而农村市场又可以反哺城市市场,最终有助于破解城乡商贸流通二元经济结构。其次,加快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不仅是我国在新时期“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是农村消费市场却只占到了城乡总消费的15%-20%(可能更低,详见下述表1)。在这种情况下,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总的来评价就是农村市场消费力不足。正如第一条所言,归根到底还是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性。所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这才是最关键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先导性地位的商贸流通业,只有做到城乡商贸一体化的新格局,才能重构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平台、环境,最终才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4]。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与实现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缩小或者在计划期内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的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经济机制,建立并完善城乡一元经济发展结构。

二、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具体来看,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全国各地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阻碍性因素,重点呈现为两点:其一,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性。简单来理解,城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历程,即以城市为中心,周边的村镇地区紧紧围绕在外,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经济体。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这一问题弊端非常显现。正是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直接限制了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发展。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差距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差距,包括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市场差距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其二,滞后的经济体制下各项保障机制失灵严重。各阶段、各节点的缺陷被不断暴露出来,且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由此也可直接认清并肯定城乡商贸双向流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其市场目标旨在改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恶性为良性,变被动为主动,将原本对立分割的城市与乡镇两个商贸市场重新统一起来。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除“大生产和小市场”现象。当然,当下现实困局还是非常显现的,因为农村市场始终处在一个绝对的劣势,不但不能将预期目标实现,反而会持续加剧城市与农村间的这种差距[18]。

三、实例探究——以山东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为例

(一)现状概括

截止到2014年,山东西部六市(聊城、菏泽、枣庄、临沂、德州、济宁)人口达到了4500万,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47%左右,该区域面积为67179平方公里,占到了全省总面积的43%。在2013年和2014年,山东西部六市生产总值占到了全省的29%、31%。首先,我们来看一些该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当前区域内整体性发展布局比较合理,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乡就业、社会福利、商贸零售等基础配套设施等,均逐步同步提高。目前在发展商贸流通以及农产品物流模式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乡逐级分层的阶梯式、错落式的发展布局。再加之当前该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可以预计,在“十三五”发展期间,区域内商贸流通业基本可以保持一个稳固而又持续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该区域内存在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即城乡商贸流通市场之间的隔阂问题,具体呈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农村市场之间就会过多的被隔离开来,不利于当地城乡协同发展。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商贸双向流通制度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正如前文所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体系的建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有目标、有策略,也需要一个大环境。只有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及农业物流体系革新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链接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增强这种保障性。即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统筹发展机制方案。对于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在上述也多次提及阐明过了。虽然近十年间一直被关注、改造,可是现实始终是现实。今后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出问题矛盾的本源,从浅到深逐层探寻。以近几年为例,城乡一体化进程受阻,这是最前沿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以经济为中心的各项机制建设与推进实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即本质还是在于现存的城乡商贸二元经济结构。在实际推进革新中,立足于本地实际,虽然无法完全确保市场平台的公平公正性,但至少要保证在新环境下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机制作用是同等性的,即所能够获取到的发展基础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因此,相当程度上可使得农村地区形成规模化生产,继而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生产的分散性,方能加速实现双向可循的农村物流体系。总的来看,对于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更全面、更具针对性依据并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借此采取一系列的践行举措,想方设法增强城乡商贸市场一体化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所以,能够带来的最直接改观,即降低商贸流通和物流配送服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而成本控制则是商贸物流管理活动中较为核心的一个控制节点。

2.优化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

农村商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直接限制了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发展。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差距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差距,包括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市场差距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但是,在笔者看来,农村商贸市场的这种滞后性,并不能完全归咎在农村自身。关于其中的缘由,在这里暂不多加累述。总之,农村市场几乎一直处于一个劣势的位置,这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物流配送常出现缺陷的根本原因。因为经济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着的,传统的一套商业运作模式显然不再适应新市场经济环境的内质发展性。同理,无论是在资本、人才、技术等层面,在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建构中,抛开固有的差距,值得肯定的是农村生产各领域的进步。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等,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之下,也使得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再者就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农产品流通的联动效应,因为城市居民对于农产品需求日益扩大,包括消费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等多方要求,均变得越来越严格。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体现。不过,这些只是人们的构想,或许在今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实现,也许是未来五年、十年都无法达成的。但当下的棘手难题必须要正视和解决,即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缺陷性。因为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性,间接使得农产品生产处于分散状态,最终造成社会上农产品消费品与过度集中的城市商业需求矛盾尖锐化。故此,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要优化调整,而作为与上下游两个始端联系最直接的物流配送服务,则成为了最前沿的改革内容。在具体推进建设中,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持续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引导但不主导,适当行政放权,将市场机制作用尽情发挥。如此以来,各行业各企业可从集中生产环境下的商品市场分散开来,健全各物流中转环节。例如“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

3.始终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中心,有效衔接各产业价值链

众所周知,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所针对的恰恰是城乡发展差异。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差异是全方位的,但是却可以从局部差异入手,即从经济这一视角。联系到本专题探究主旨,即城乡区域商贸一体化建设。具体来看,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内,这些同时也是以往城乡商业贸易中比较失衡的局部位置。故此,通过建立各商贸市场双向流通体系,坚持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为破解模板,是实现区域商品贸易与流通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的关键突破口。譬如。截止到2016年以及2017上半年,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基本都完成建立了相关的物流服务体系。从城市到村镇,从村镇到城市,区域内各行政地区单位强化合作机制。首先,依据着双向流通理论来开展,立足于当前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发展实际,在城市周边、也就是各村镇地区,建立能够覆盖整个城乡商贸市场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对于这一点,尽管前文在问题现象的总结梳理中并没有指明,但也可以预料得到。因为村镇与城市相比,是以经济发展巨大差距为核心的全局性差异,而新发展过渡而来的互联网物流新模式,也是其一。其次,进一步强化各级主管部门对城乡物流信息系统的监督控制效力。当然,更多应当关注各项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度,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构,农产品商贸市场不同于单一的城市商业模式,短期内过渡转型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独有优势,譬如像特色农产品等。完善、优化城乡双向市场的物流配送服务机制,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第3篇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农发展新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重点

主要有四大亮点重点: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的目标,凸显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把农民增收放到首要位置的新考量。

二是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位置,凸显了新时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新态度。

三是提出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凸显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谋略。

四是全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促进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的新导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为实现这一新要求,在战略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规划提出了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联动推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具体来说,一是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二是要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三是要形成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业投入和农村民生倾斜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的比重。四是要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产业的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五是要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使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了以粮食功能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整体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和生态创优为战略举措,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思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构建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匹配,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导向,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什么样的前景,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统筹规划是一大创新亮点。规划把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抓手,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把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也能共享幸福民生。为此,规划提出了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第4篇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无锡经济已经站在万亿级的新平台上,唯有高质量发展方能稳中有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存在差距,唯有高质量发展方能补齐短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唯有高质量发展方能更好满足。追求高质量发展,是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开创新局的关键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蓝图绘就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发展、抓发展的根本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用高质量的发展实践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用高质量的发展实效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用高质量的发展实绩交出优异的新时展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产业结构加快调高调优。无锡作为经济大市,经济的“底盘”已经较大,推动无锡经济发展,既要进一步做大总量,更要加快做优结构、做强动力、做高效益。要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无锡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向现代经济强市跨越。要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相互结合,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推动无锡的实体经济形成更为明显的领先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既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更多企业掌握技术“杀手锏”;又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消除产学研各自为战现象,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十八湾”,真正形成产学研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要坚持以现代金融为保障,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功能多样的融资支持,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要以建设无锡人才新高地为目标,大力推动“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的实施,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产业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改革开放不断拓深拓广。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无锡走过了持续发展进步的4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对无锡的改革开放再谋划、再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正向激励,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努力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子、取得更大突破。深化改革关键要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重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突破工业项目施工许可等难点环节,推动江阴县级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取得先行先试成效,努力以一流的制度供给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行稳致远;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开放关键要拓展发展空间,重在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抢抓对外开放机遇,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引资引智引技,实现产业发展中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同步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加快发展,增强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更多更好分享全球化发展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城乡区域趋于协调协同。无锡城乡、各区域发展虽然都处于较高水平,但还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区域之间发展不协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要着力打破各种体制障碍,积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城市农村共兴、一体两翼共进、各个板块共荣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下好全域规划“一盘棋”,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打造“一轴一环三带”“一体两翼两区”和“一城两核三片六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特色发展。要畅通一体发展“主骨架”,以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为重点,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担共享机制,加强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各区域互联互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承载规模、通达程度,形成覆盖全域的综合交通体系。要坚持城市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双驱动”,加大老城更新改造力度,完善太湖新城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的发展能级和建设品质;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引导更多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乡村振兴中推动无锡农村走向富强美丽。

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兰州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市民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is currently the country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promote a powerful engin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hould be fully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erspective, otherwise it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in Lanzhou City for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analyzes the current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Lanzhou City Urbanization exist, and how to better promote urbanization,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zhou ; urbanization ;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 citizenship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24(4)

1 引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党的十提出的“新四化”之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对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

城镇化是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动态过程,其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农村人口不断向既有城镇的积聚,即人口在市场力量推动下的自然迁移;二是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由政策拉动的结果。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也一再证明,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兰州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概况分析

2.1 区域概况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以及国家级兰州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81个乡镇,734个行政村(其中涉农行政村715个),自然村3742个(其中涉农自然村3702个),市域总面积1.31万Km2。截止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369.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6万人,共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36个民族。

2.2 兰州市城镇化取得的成就

近年,特别是自2009年兰州市被甘肃省列入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以来,兰州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配置城乡资源为重点,着力推动“规划布局、产业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5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基本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在“大城市大农村”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推进试点工作7年以来,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试点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实惠。城镇化水平从2009年的64%上升为2015年的80.95%,无论是按照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的经典城市化三阶段理论(1979),还是按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报告认为的,从国际经验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城镇人口、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关系5个标准,按人口城镇化率进行阶段划分,城镇化率51%~60%为初级城市型社会,61%~75%为中级城市型社会,76%~90%为高级城市型社会,大于90%为完全城市型社会,那么兰州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高级阶段或者称之为高级城市型社会。

3 兰州市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上所述,兰州市当前的城镇化水平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每年《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排名,兰州市虽然在城镇化率的排名较靠前,但在城镇化质量排名上却不尽人意,远滞后于城镇化率。在深入考察兰州市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兰州市当期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3.1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

兰州市除主城5区之外,还包括相对偏远的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相比前者,这3个远郊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口占比数量较大且相对集中。据甘肃省统计局2015年底的《兰州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现状分析与研究》指出,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数据显示,2014年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西固区城镇化率率先突破90%,进入完全城市型社会阶段,七里河区和红古区迈入高级城市型社会阶段,而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3个远郊县则还处在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51%至60%之间)以下,乡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镇人口[1]。所以,兰州市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困境,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3.2 “半城市化”与“被城市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半城市化”与“被城市化”现象相当普遍,笔者认为,这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半城市化”,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随迁家属虽然进入了城市,并且工作、生活在城市,却在制度体制、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上被城市与市民所排斥,当这种排斥长期不能得到改善时就会使“半城市化”结构进一步固化并不断自我复制[2],他们因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往往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户籍居民有较大的差距,在大城市内部形成了典型的新二元社会结构[3]。同时,“被城镇化”现象也存在,即农民因地方政府政策规划被就地城镇化或者因土地征用被迫进入城市,但相应的政策措施、制度建设、基础设施等却没有及时跟进。

3.3 城乡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且对接滞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5年《公共服务蓝皮书》,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兰州市排名第36位,明显滞后于其他城市。究其原因,就是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城乡分隔明显,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此外,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以后,尤其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的对接机制不健全,严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

3.4 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形势严峻

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的首要目标则是寻求就业机会,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主要受以下几个元素影响:

一是供大于求且自身技能缺乏。随着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而且这些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普遍较低,缺乏竞争优势,增加了就业难度。二是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数据显示,2014年兰州市三次产业在GDP中的结构为2.80:43.34:53.86,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则为19.27:26.2:54.53,这意味着兰州市有19.27%的就业人口在从事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劳动,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未来几年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会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随着国家经济迈入新常态,总体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重组,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兰州市的就业需求会有一定回落。

4 兰州市推进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城镇化的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4],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融为一体的过程。要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使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兰州市应根据市域内不同区县的实际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镇,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1 加快城镇化步伐,科学规划城市结构,把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引擎,并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兰州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土地资源紧缺,人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土地绝对量不足,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城乡用地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

首先应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公开性,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为兰州市的整体布局出谋划策。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在全力抓好老城区改造提升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和高新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开发区的增容扩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广阔平台。尤其要在城镇化水平滞后的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依托当地特色,挖掘和发展特色小城镇,依托小城镇建设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局面。如对青城、什川、连城、苦水、阿干镇等重点小城镇,打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生态古镇”、“精品农家乐”等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本土建筑、民俗和饮食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地域魅力的文化、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的村镇,增强其吸纳能力,使其容纳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4.2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营方式,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使懂农业、会经营、有想法的农民留在农村做强做大农业;积极从城镇引入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并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4.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好相应配套安排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在五大发展理念下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做好这项任务,要实现好农民身份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和社会方式转变等“三个转变”[5],因此不但要改革相关障碍制度,还要跟进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等,充分解决“半城镇化”现象。

首先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打破和取消限制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性、体制,将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落实和细化用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思路,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与城镇户籍人口的待遇差距。其次,要恰当处理进城务工农民户口变动与“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林权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关系,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条件,并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应有权益,解决后顾之忧,让农民愿意且敢于进城。最后,要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及其随迁亲属在福利待遇上的有效对接,如“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对接、“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对接、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的对接等。

4.4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要改善当前兰州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的现状,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敢进城、愿意进城。依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上,应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创新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方面的“同权共享”,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等,让城乡群众共同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5 结语

虽然兰州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客观障碍和困难,但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和相关配套制度的改善,达到《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既定目标,力争到2020年,兰州市人口达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4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城乡互助共融、协调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城镇化,让兰州市域内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生活,城镇化的建设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才能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从而更好的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统计局. 2015年兰州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现状分析与研究[EB/OL]. http:///www/HdClsContentDisp.asp?Id=31212, 2015,12,04.

[2]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3]杨继瑞,刘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第五届比较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