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培养 策略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在学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众多的解释中,普遍认同的是,“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是对原有观点及其视角、证据、表达方式等重新“检验”、“辩护”和“再思考”。它既可能是否定的,也可能是肯定的;它既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也包括批判性思维品质。
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之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师按照书本知识去教,学生被动接受、存储老师教的知识,对现成的结论“不容置疑”,对权威“盲目崇拜”,对问题“先入为主”,对个人行为“亦步亦趋”。[1]长期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缺少自觉的批判性,也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受到限制。
早在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而出现,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了美国和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90年代末,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提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大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科学知识简单的知识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技能”。[2]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关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张,给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又指明了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忽视是当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已有学者开始研究批判性思维,2002年北京市逻辑学会召开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的学术讨论会,在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性质、作用的同时,还专门研究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的可行性问题。[3]此次会议推动了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但总体而言,在我国,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的研究相当薄弱。一方面对批判性思维培养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将批判性思维视为一种简单的、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可以直接教授的技能。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由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不足,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心理发展和个性养成也受到限制,制约了大学生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1.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要创新,就要善于从已有知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这个过程需要“反省”、“突破思维定势”、“有根据的判断”,需要激发大胆的想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面对无数的信息,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大学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在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对大学生而言,形成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比单纯获取某些知识更为重要,而批判性思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高校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中之中。
3.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压力,使他们成为个性张扬、心理脆弱的一个群体。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性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批判性思维包含了对批判性品质的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体内化是对社会文化的扬弃,个体并不是完全接受呈现的所有信息,而是批判的理解、吸收这些信息。个体注意什么、发挥什么、选择什么完全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取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文化节,要做到这一点,批判性思维是必须的素质。
目前,我国少数大学尝试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这虽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应有之义,但绝不是全部。通过课程的学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学到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而对于其品质的培养却要复杂的多。
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管理、教育、服务等多方面努力。
1.管理方面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如前所述,传统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是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当他们意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认识到应当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狠抓落实,才能有效顺应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达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2)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习惯于使用单一标准,特别是在考试中,通常采用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标新立异,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应改革对学生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态度和审视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立论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成绩评价也应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如课堂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环境。
(3)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的教学任务不仅应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应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思考内容、方式,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不仅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而且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缺乏理解的现象、学习中遇到的障碍等主动进行思考,作出回答。
2.教育方面
(1)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是最重要的载体。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批判技能,也是一种批判品质,而技能的培训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高校应开设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逻辑学(尤其是演绎逻辑)强调推理的有效性和必然性,着重培训形式化的逻辑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课程致力于发现、分析和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与分析论证的标准、程序和模式,主要培养非形式化的思维技能,两者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2)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教学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要靠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则体现为把批判性品格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因而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怀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首要内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和评价论证的能力。
(3)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个批判性思维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品质,并能主动地把它们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积极探寻和评价信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努力确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提出不同的观点,开展平等的讨论,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并检验其确凿性,从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理由。第二,在安排活动或作业时,选择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评价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创新欲望。第三,心胸开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而不要求学生重复老师所讲知识,能坦然地承认自己所犯错误并接受批评。
3.服务方面
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服务育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宽松的学习研究环境、多样的社会实践环境等方面。
(1)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培育、营造一个整体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整洁、优雅的校园,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营造出的学术氛围,学校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主动的服务,会使大学生身心舒畅,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宽松的学习研究环境
学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宽松、舒畅的学习研究氛围,以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例如,扩大图书馆藏书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供基础;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鼓励科技类社团的发展,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和煅练批判性思维。
(3)多样的社会实践环境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技能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品质的获得,因而在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后,应将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这就意味着学校要给他们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环境。
总之,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靠高校中管理、教育、服务三支队伍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掌握必要的批判性技能,并付诸实践,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品质,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远志,沈贵鹏.略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其培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7(6).
[3]杨武金,阎景强.“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高教探索,2002(2).
[5]左洪亮.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江苏高教,2004(6).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教学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和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是创新教育的需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在讨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其中一个模块即商务知识与技能时,明确指出在系统掌握普通和专业商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1]LorinAnderson(1990)改进了Ben⁃jaminBloom的认知能力分类,提出了一个6级认知能力模型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2]但是反思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其大量的技能课训练和少有的专业知识课程往往只停留在“识记”和“理解”这两个最下面层面上。[2]批判性思维是分析和评价,是创新教育的需求。目前,极具专业特定性的商务英语专业迅猛发展,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显得愈发必要。本文综述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进而探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综述
(一)起源和发展
西方术语CriticalThinking在国内主要翻译为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评判性思维、批判性思考、高层次思维。二十世纪初,批判性思维始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其研究趋于完善,并且在教学中得到实际运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教育学与逻辑学领域引进批判性思维研究。而20世纪末期,随着“思辨缺席症”的提出,我国外语界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研究,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准的新兴专业,与传统的英语专业并列。接着便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例如,2012年集美大学的饶妙老师调查了该校包括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商务类学科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偏弱,学生的思维能力迫切需要得到提高。先鹏和王关富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所具有的优势,并探讨了其会面临的挑战。[3]
(二)界定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学者们仍存在争论。学者对批判必思维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美国罗伯特•恩尼斯(199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一种思维”,包括认知技能(或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情感意向(或批判性精神)两个方面。[4]但其中,以彼得•法乔恩所给出的定义最为典型,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而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5]国内学者文秋芳教授将CriticalThinking译为“思辨能力”,认为思辨能力指思考与辨析,是一种穿透事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做出逻辑理智的判断,包括思维、论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认知与人格特质的统一。前者包括分析、阐释、评价、推理、揭示、自我调控,而后者则包括好奇、开放、正直、自信、坚持。[6]
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自身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经济领域的英语应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专业不仅开设了英语课程还开设了与经济、商务相关的课程,丰富多元的课程设置以及商务知识和英语结合的逻辑和内容,都有利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社会商务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评价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3]尽管较之于传统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自身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亦是任重道远。以下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育因素。
(一)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匮乏且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席
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仍然没有足够的既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又具备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但却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队伍的严峻形势,成为限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瓶颈,导致高校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问题难度加大。而且,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这一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此外,“思辨缺席症”既指“外语系的学生”思辨缺席,也指“外语系教师”思辨缺席,通指“学外语出身的人”思辨缺席。[7]教师自身的思辨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二)商务英语专业缺乏合理有效的评测方法
传统的英语专业的主要靠TEM4和TEM8测评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应重新制定符合当下需求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商务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的考察有机结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照搬沿袭过去的评价内容和模式,需要科学分配考察学生英语知识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比重,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知识,又提升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尚未研究出测试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商务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就全国范围来看,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仍在测试阶段,尚未在全国运行。
(三)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么照章办事,要么机械模仿,要么根据经验,虽认真备课,但忽略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拘泥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注重知识与信息的单向传输,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英语知识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因未及时获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法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也不了解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不清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模式和设计方案,不具备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及策略,因此并不能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有利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的批判欲望,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批判需求。当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和学生进行互动,但大多数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流于形式,在激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实效性方面不显著、收效甚微。此外,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授商务知识的原理内容、相关定义或者概念时,忽略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原理内容、定义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关性之间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把商务知识课程的学习变成学生“囫囵吞枣”,靠机械性的背诵、记忆取得成绩的过程。[3]然而,商务英语专业虽然是语言专业,但就其课程体系中的商务知识课程来说,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仅就要传授具体的商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商务思维能力,换言之,帮助学生学会从商务学科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三、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思路
上文提到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有效的评测方法和教学的模式、内容和实践对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也依次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一)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批判性教学的能力
要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批判性教学的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批判思考教学的信仰和具备批判的教学态度,意识到思考的必要性,有创意地使用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等。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开放的心胸,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心理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应具有多元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批判思考教学的专业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8]只有教师自身首先对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有个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拥有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要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解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把学生从束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获得思维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还要从教师的角度改变教师的权威观念,树立起批判思考教学的信仰,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多问多思,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要变革其教学方法,将教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参与式学习”紧密结合。[8]学生的参与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极为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敢于各抒己见并增强辩论、批驳意识,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才能为其学生提供一个提升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平台。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渗透,精心设计与本节课有关的课堂讨论或者小组活动,形成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最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摒弃“满堂灌式”“记忆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展开平等、开发的谈论和对话。但首先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设计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逐步鼓励学生提问。这种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对话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
(三)改革测试评价制度
尽管传统的标准化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测试评价环节中不能照搬此种考核方式,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的创造性内容和主观思想。在具体的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展示、个人调查、小组展示、小组讨论、读书笔记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测试形式,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将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等多元考核形式。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将师生共评同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鉴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重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综述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揭示了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旨在探索一条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胡月月 张媛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6(4).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3]先鹏,王关富.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势与挑战[J].外国语文,2014,30(4).
[5]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177.
[6]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28.
关键词: 批判性提问 批判性思维 阅读理解
1.研究背景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不仅作为教学大纲改革的新增要求,还体现在教材改编中。批判性思维在人文学科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受到国内不少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尽管如此,目前的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仍然缺乏足够关注与重视。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课教学,多半还停留在教师帮助学生解释词汇、讲解文本内容,甚至讲解语法规则层面,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概括起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是重语言、轻思维,离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英语教学应该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思维,首先需要教师的重视,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模式,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1.1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作出了不同定义。Pithers和Soden (2000)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能力与多重技能的结合,比如通过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策略,对事物进行验证与推论,从而做到确认、理解及分析事物。Liaw(2007)认为,批判性思维包含运用信息、经验及世界知识等方式,寻找不同的方式、推论、提出疑问、解决问题并且理解复杂的事物。武宏志(2004)认为,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又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又凸显现代人文精神。虽然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存在些许差异,但达成普遍共识的是,构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断言(claims)、论题(issues)和论证(arguments),识别、分析和评价这些构成要素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1.2批判性阅读的涵义
Willingham(2006)强调,阅读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文本字面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理解为重心的主动的过程,对文本理解层次的深浅才叫阅读理解。因此,批判性阅读被认为是一种思考性的阅读。Mc Namara(2007)指出,这种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优化自我监察机制。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围绕文本进行互动,并采用一系列的策略,如预测、质疑、概括和澄清。李迎新(2011:64)指出:“批判性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态度和方法,要求读者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去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运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文章,评价其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批判性阅读的主要步骤有:了解背景知识―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审视理解―归纳作者的观点―做读书笔记―评价或讨论作者的观点。”
2.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Peterson 模式(2008)作为理论框架,该模式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对文本词汇的提问,主要是检测学生能否通过上下文对生词作出定义或解释的能力;对字面意义的提问,主要是检测学社能否在文本中找到明显的、直接的信息;而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学生需要对所读的文本作出回应,通过结合文本线索与推理,对文本中没有直接陈述的、言下之意进行推论。
Peterson(2008)指出,大部分的批判性提问主要为拓展性提问。因此,本研究同时采用学术技能体系(Academic Skills Unit)(2008) 作为检测批判性提问的框架标准。该理论体系如表2所示:
该理论框架包含了七类提问:明确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宽度、逻辑。对明确性进行的提问是指当学生的回答比较模糊和难以理解的时候,教师追加的提问。准确性与精确性的提问指的是当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但表述或理解不够准确,教师通过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有偏差,并通过辅的提问帮助学生更加精确地回答问题。深度的提问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虽然正确,但过于浅显和概括。宽度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以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逻辑性的提问是针对学生的表述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体现逻辑性。
3.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贵州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四个班,共120人。研究环境为阅读课程。阅读课程为每周一次,每次两个课时。研究所用材料为阅读教材,即蒋静仪(2011)主编的《阅读教程2》。这本教材的阅读文本均选自英美原文,保证了阅读文本的真实性。另外,教材的每个单元有5篇体裁不同的文章,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化和拓展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每篇文章都有课前阅读、课中阅读和课后阅读的练习,练习都是基于协作性学习的原则,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者录制10周课的课堂情况,之后对每次记录的情况进行誊写。誊写过程只保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内容,其他在互动之间产生的与研究问题不相关的对话,如问候、点名、或题外话不作分析。本研究根据Peterson(2008),Academic Skills Unit(2008),以及Talebinejad 和 Matou(2013)研究提供的数据分析模式,对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数据分析模式把课堂提问分为三类:对文本中词汇提问、对字面意义提问,以及拓展推理提问。拓展推理提问分为七个标准:明确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宽度、逻辑性。三类提问又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种类型。
5.结果与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提问的三种类型的提问频率为:对文本词汇提问平均频率为6.2%;对字面意义的提问平均频率为10.5%;拓展推理提问平均频率为83.3%,而学生提问的三种类型提问频率对应为60.3%、30.1%及9.6%。在拓展推理提问频率中,教师提问的七个类型平均频率依次为:40.1%;20.4%;15.9%;10.6%;9.7%;3.3%,而学生提问的七个类型平均频率对应为:80.4%;0%;15.2%;2.6%;0%;1.8%;0%。
从教师提问的三种类型的提问平均频率来看,对文本词汇的提问最少,其次为对字面意义的提问,提问最多的是拓展推理类,而学生提问正好相反。从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阅读课堂中从语篇整体角度出发,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从语篇的整体角度出发,注重对文本主题、作者观点、作者意图等细节的分析,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区分事实、观点立场与结论。而从学生提问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主要依赖于词汇的理解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于文本分析,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能力较弱,尤其体现在准确性、深度和逻辑性上,比如,很少有学生能够针对阅读语篇的主题、作者观点态度、意图等细节进行分析和提出疑问,多数学生表现为认识单词及理解字面意思,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式,因此在理解主题、观点及意图的时候,无法准确把握或无法深入理解,并且无法进行有效的和合理的逻辑推理。
学生的提问数据反映出学生词汇量小,导致他们大部分注意力不得不放在理解词语意思上。此外,学生长期以来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导致他们思考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课堂记录观察,教师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或回答问题,多数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只有少数学生表现主动,可以发现文化因素在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中产生了主要影响。
6.结语
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阅读中还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对阅读文本不能形成反思和评判,对文本主题和作者意图不能进行准确把握,也很难进行逻辑推理。对于教师的批判性提问,大多数学生只能回答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拓展推理类型的提问,无法准确深入地回答。针对此情况,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更为细致的任务设计,为学生构建引导框架,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为学生营造积极表现的氛围,鼓励学生克服文化因素,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迎新.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1(4):64-65.
[2]武志宏.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
[3]Academic Skills Unit. The ACU study guide(6th ed). Sydney, Australia: ACU.2008.
[4]Liaw, M. Content-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n EFL context.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2007,31(2):45-87.
[5]Mc Namara, 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ories, interventions, and technologie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7.
[6]Peterson’s. Master critical thinking for the SAT. Author.2008.
[7]Pithers, R.T., & Soden, R. Critical thinking in education: A review. Education Research, 2000,42:237-249.
[8]Talebinejad, M.Reza & Matou Zahra.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Contexts at University Level: A Critical Thinking Perspective. http:///content/2/4/2158244012459335.201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模式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了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培养效果捉襟见肘。受传统大学英语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知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逼迫学生记忆、背诵单词、句型和经典课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新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逐渐转移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上来,正确把握思辨能力的概念与作用是高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
一、思辨能力的含义和培养思辨能力的作用
思辨能力的英文学名是“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也有一些研究者将思辨能力叫做“思维能力”,亦或是“批判性思维”等,它是多位学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关于思辨能力的概念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含义来说,笔者认为思辨能力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辨的技能和方式,即认知能力。二是思辨的态度和人格特质,即精神气质。这两方面是一个联系紧密、不容分割的整体。笔者认为,思辨作为一种对思考个体意义和价值极高的反思性思维能力,评判是其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就是用一系列知识和技能作为评判和衡量思维能力的标准,基于思辨能力包含的两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着眼于思辨技能与方式,态度与品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大作用。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是迎合大学改革,实现英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思辨能力培养已经被列为许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这一教学培养目标,同时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举措。其次,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活跃学生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头戏。最后,思辨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各种问题,培养其质疑、探疑、析疑、解疑、答疑的能力,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
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至今,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取得了丰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很显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率进行。而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最致命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很不乐观。
1.过分侧重机械记忆,忽视学生逻辑思辨。受传统应试英语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觉得加大对学生重复、机械记忆和背诵的力度,是学生游刃有余、自由应对各种英语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英语素养的最重要途径,而并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于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只知道一味地让学生听写、朗诵、做题,致使学生一旦遇到主题分析、过程阐述和原因探究等问题,思维马上处于停滞或者短路状态,学生的回答往往思路模糊,词不达意,更甚至在教师提问的环节学生集体“失语”,正常的教学氛围被打破和弄僵。学生虽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但是长期的英语学习中的直线思维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质疑与创造精神,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没有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协调发展。由于教师教法不当或学生自身对理性认识的浅显,致使其对英语事件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不能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认识。一些学生往往擅长和执着于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描写和陈述,在感性认识中洋洋洒洒的展现自我,一旦遭遇透过现象对事物本质进行分析、阐述,特别是面对一些极其复杂的难题,学生便失去探究意识和探究方向,致使学生思维逻辑混乱、说理浅显,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彻底解决英语课堂学习中的各类问题。究其客观原因,这是由教师从不重视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协调发展的现实造成的。
3.将实际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兴趣培养。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透彻了解,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活跃思想,增进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基于这一目标,很多英语教师将英语实际应有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忽视对学生兴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好大学英语是为将来考研、就业与出国留学服务的,而真正基于英语兴趣的学习很少,甚至不存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灌输给学生英语学习很重要的思想,创新教学模式,但却忽略了学生兴趣所在,致使学生学习动机差,思考激情弱,不能诱导学生进行全方面、多角度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致使学生外语学习缺乏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三、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1.不断促使师生增强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毋庸置疑,对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英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学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单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应该双管齐下。类比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不应仅仅停留于个别教育者的理论层面,而是应该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身上。要达到以上目标,不断促使师生增强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一方面,高校本身应该给予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足够的重视。定期组织英语教育者通过知识培训、技能观摩、学术研讨等途径系统地学习思辨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强自身思辨教学的意识,逐渐将英语教师打造成思辨能力培养的自觉行动者与知识体系构建者。另一方面,高校应运用多种途径将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与理念植入学生灵魂深处,将其重要性阐述给学生听,教授给学生系统、科学的思辨能力培养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综合素养。
2.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培养思辨能力。为了迎合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两种教学手段:一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它能启迪学生智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对提高学生逻辑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巧妙设置问答与讨论环节,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深层次探究情境中展开思辨,完成对挑战性十足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一些开放型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思辨,类似于“What’s your view of the author’s use of languare?”,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基于自身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展开与他人讨论和与教师的亲密对话,多角度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感情,提高感知与判断能力。二是内容依托教学法。它是基于学科内容而非与语法规则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以目标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托,实现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和语言技能发展的目标。它立足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强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与体验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在思辨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课堂教学。
3.优化英语课程设置,鼓励个性化自主学习。优化英语课堂设置是提高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精选教材,适当削减语言技能比重,增加思辨能力培养的专题活动与探究部分。二是加大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选修课开展力度,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处。三是将大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渗入到大学各个学科,通过英语学科与外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迁移拓展,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教师应提倡学生选修双学位,再者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旁听,通过对多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活化学生思维,为培养具有缜密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除了优化课程设计之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也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应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宽广的平台,具体应做到:上课前,鼓励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如,presentation,homework,role play,debate等环节,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监督、互相监督,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对任务的完成。上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接受同学与教师的提问,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上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案。
4.创新课程评价体系,注重思辨能力考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体现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内容势在必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涉及到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内容微乎甚微,为了增强师生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中增设思辨能力考查的内容,不断丰富考试和测评形式。如个人展示或小组准备、集体研讨、双方辩论、写观后感、写时评、自我测评等应该成为思辨能力考查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思辨考查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经常问学生“你认为自己的判断为什么正确,你的判断与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迥然不同?”“在自我测评结果中,你还有什么疑问,你的疑问渗透着什么独到思想?”将最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措施,基于思辨能力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应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欲,刺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英语教师孜孜不倦、循序渐进地努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 2013,05:59-66.
摘 要: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阅读英文报刊的实践较传统报刊阅读课程有较大不同,自主阅读也不等于放任阅读,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厘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根据教学经验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对策。文章分别在注重学生阅读反馈、结合英文报刊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提高教师自身媒介素养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文报刊自主阅读的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自主阅读;原版英文报刊;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44-02
一、大学生英文报刊阅读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随之而来的是数十种英语报刊选读类书籍。对于这类教材,学生由于学校要求也会去学,但时间久了不免产生抵触心理。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报刊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英文文章自行阅读。事实证明,该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运用英语这一工具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英语课外阅读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能促进他们改进课内教学的模式和内容,最终形成英语教学中教学相长的局面。
但是自主阅读也不等于放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其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教师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英文报刊自主阅读的策略
(一)注重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反馈
学习要自主,效果要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英文报刊自主阅读,教师需要设计简单易行的自主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归纳所读篇章的大意、个人的关注点、感想等。自主阅读学习单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原文(打印版)及出处
(2)文章大意
(3)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该文章
(4)本文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5)你最同意作者说的哪一点
(6)文中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吗
(7)读后感
(8)文化点滴
(9)学到的新词、短语和习语
另外,教师应定期随机抽取学生若干名脱稿全英自主阅读汇报,内容即自主阅读学习单中的重点,学生也可借此机会将自己阅读的好文章推荐给其他学生。
课后,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单进行评阅并及时反馈,反馈时仍可根据评阅结果挑选阅读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另外,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应对其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建立起阅读者的自信心。总之,在给予反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英语国家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内在渴求,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然后持续、自觉地阅读。
(二)结合英文报刊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书面英语,它有着自身的特点,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让他们熟悉新闻报道的结构和特点,以便在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鉴于篇幅关系,现主要结合英文报刊新闻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和布局来提出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它们依次是:标题、导语、正文。
1.读标题。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简要概括,也是全篇的精华,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读者,它往往会以短小、新颖、醒目的形式出现。对刚刚接触英文报刊的学习者来说,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不少标题虽然不长,可就是看不懂,左看右看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英文标题的一些语言特点:首先,标题会省略某些语法功能的虚词;其次,标题的时态有其特定的习惯用法。比如,在不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冠词、系动词、连词、代词、引导词往往被省略;现在分词表示事件正在进行;过去分词表示被动语态;动词不定式通常表述未来行为。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英文报刊标题在时态上经常采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增强新鲜感和现实性。这样可以从形式上给人以“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感觉[1]。
2.读导语。导语位于新闻报道的最前端,是整篇新闻的大致概括,较标题能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点。它一般包含新闻报道的六大要素: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处(where)、何因(why)、如何发生(how)。通过这六大要素读者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精华、最有用的信息,从而对整个事件轮廓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若要短时间内了解一天内的大事,就可以先读导语,这样不仅能够迅速扩大信息量,也能提高阅读效率。
3.读正文。初读英文报刊的新闻报道,学生往往会感觉文章很长,不能坚持读下去。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纠正不良阅读习惯,把握基本阅读技巧:首先,养成默读文章的习惯,这对短时间然袢∽疃嘈畔⒓为有利;其次,按意群阅读,也就是摈弃逐字逐句理解而按照意思和句子结构来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准确把握信息点;最后,无中介语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边翻译一边阅读,只要句意能直接入脑,大脑能直接做出反应即可,没有必要翻译成母语,当然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阅读者有意识地改进,也需要大量地进行阅读。
另外,在英文报刊的报道中往往会出现紧跟时代的新鲜词汇,它们不仅新颖活泼,实用性也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提醒他们注意积累这些词以提高报刊阅读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较多的生词,学生也没必要逐一查阅字典,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词或只查那些频繁出现、影响阅读理解的词。
(三)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在此要求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学界经过多次研讨与论证,基本明确了将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大方向[3]。其中的通识教育,是指不同领域的知识的整合与汇通[4]。
新闻报刊中往往含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新闻的正确理解也必须建立在掌握背景知识的基础之上。背景知识大致分为典故、人物、事件、借喻词、缩略词等五大类。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英文报刊阅读的初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挖掘出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待学生探索文化背景的意识树立之后,教师可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发现文化知识点滴。
丰富背景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勤查字典,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英文报刊阅读的效率,达到熟悉时事和提高英语能力的双重目的[5]。
(四)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开创了批评话语分析(CDA)并将其应用到新闻话语分析中的Fowler指出[6],语言并不是中立的,语言选择的任何形式都隐藏着意识形态含义。Eggins也认为[7],新闻记者选择构建反映事实的方式也会折射出他们的意识形态立场和他们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就是说,无论新闻报道者如何声称内容的真实性和立场的公正性,他们在写作中总无法避免感彩和价值判断以及他们背后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另外,大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英文报刊自主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辨别媒体话语所隐含的意图和观点,极容易受媒体的价值判断左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外报外刊之前一定要了解西方报刊意识形态在篇章、句式、用词、修辞和图片等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8];教师在观察学生反馈时,要适时引导他们看清事件的本质,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对英文报刊信息的认知、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和思辨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媒介素养及水平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与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9]。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指导人们正确选择、正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人们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
在学生进行自主报刊阅读的实践中,学生课下自主阅读是主体,教师课上指导是辅助,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尽管如此,教师的职责并没有减轻,相反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自身来讲,一方面,他们需要博览群书,知晓各个媒介形式的特点、性质、功能以及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把握接触各类媒介的尺度,提高自身对含有价值判断信息的评估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角色的双重性,教师还肩负着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的重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手机充斥着各N良莠不齐的信息,教师需要积极调动策略,引导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媒介信息,帮助他们批判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化解其感受到的语言和文化冲突,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合理地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和媒介素养。
三、结语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原版英文报刊的实践较传统报刊阅读课程有较大不同:一是教学对象的不同,前者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后者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二是阅读方式的不同,前者是学生自主阅读,后者是基于教材的阅读。有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要尽可能充分地设计好学生自主阅读指导计划,根据教学经验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对策,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只有如此,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原版英文报刊的实践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创新、批判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咏梅.英文报纸阅读的技巧和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3]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4]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5]罗瑜珍,邱冬娘.商务英文报刊的阅读技巧[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6]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utledge,1991b:4.
[7]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M].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Publishing Group,2004:12.
[8]端木义万,王慧玉,张琳.高校英语报刊课程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语研究,2012,(1).
[9]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收稿日期:201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