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模式;创新潜能
在社会发展中,任何新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创新思维在大学生思想中确立亦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成长的,忽视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大致相同,缺乏个性和创新。长期这种统一化、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无情地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此同时,怎样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心理素质显得迫在眉睫,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探索。
既然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模式,为了更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遵循思维形成的过程,遵循实践性、个性化、协作性和系统性原则,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符合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符合个体发展的差异,符合当今现代化科学发展,信息共享,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遵循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一个质的飞跃,并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克服隐性自我评价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过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许多大学生不能依个性发展,从而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用开放、联系、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隐性自我评价,隐性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在潜意识里用理性标准和逻辑规范去判断他们所遇到的事物的一种思维习惯。隐性自我评价就如一个隐形杀手,随时准备扼杀每一个创新的念头。所以,要真正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学生潜意识里改变思维模式,从主观上对事物有新的认识,让其充满自信,不要轻易对自己的新观念做出负面评价,同时还要鼓励新想法的产生,应当任其滋长、发展、壮大,而不要过早干涉。
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给大家的印象总是文化底蕴不够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竭尽全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我们强调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主要是激发每个大学生具有那种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使之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喜悦与乐趣,使之升华为人的基本素养。这是我们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旋律。同时,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一种创新的态度和自觉。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改革一直贯穿于高职教育中,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无论是从环境、手段、方法和内容上都要符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的教学已经打破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转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教学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
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在教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只有这样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可以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创新潜能。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专业,需要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是一门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和制作能力,让电脑技术与艺术创意的完美结合,而创新思维在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探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分析
在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通常分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广告设计方向等,以适应行业中日趋细化的岗位群。但无论是什么方向都不可避免的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高职学生生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考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单考的中职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生源结构的复杂,学生的艺术素养显得参差不齐,从基础理论知识上看普高生较强,而其他两类学生专业技能较好,但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艺术素养都不高。艺术素养是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需要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是设计创新思维的根基和源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常都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从文字编排到图形处理,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效果图设计,从影片剪辑合成到三维数码影像设计制作,涉及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但不是每个学生对于所有课程都能很好的掌握,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生对平面设计更拿手,而有的钟情于影视制作。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体现职业教育的“适用、够用、管用”的教学理念。
1.鼓励学生敢说“不”
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的精耕细作和循循善诱,因此学生会依赖于老师的授课,而拙于独立思考。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权威,但更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则精辟透脱的阐述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例如,在Photoshop的课程中,有三个最核心的授课内容,即图层、通道、蒙版,只要灵活掌握它们的用法,可以说就基本破解了本门课程的密码。围绕这三项功能展开的基本应用中,“抠图”无疑是最好的练习,同一幅图可以有很多种抠法,笔者在教学中,曾有意演示操作最麻烦的一种方法,随后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出更便捷有效的方法来“挑战”教师,虽然教师“败下阵来”,但教学效果却“旗开得胜”。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方式一以贯之,学生将受益匪浅,教师也能教学相长。
2.让大脑“左右逢源”
学生有了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仅仅是学会了“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因此具备重新建构新事物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人的左脑被称为“逻辑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右脑被称为“艺术脑”,主管韵律、绘画、想象、创造等功能。“创新是创意和逻辑的组合体”,只有左右大脑协调思维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要有重构的能力,就需要有知识的储备,比如该专业都会开设图案广告包装的设计类课程,学生有了前期软件课程的铺垫,掌握了设计所需的“工具”,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真正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创意;或者有了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出来“形”不达意,这是执行能力不足。为了使学生跨过这个坎,让大脑能够“左右开弓”,笔者尝试利用课间休息让学生做左右手手指操比赛;倡议用餐时左手用筷右手用勺;授课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有欣赏音乐后脑海里浮现画面的绘制,有授课前让学生五分钟演讲等等,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教学形式却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重新建构能力。虽然遗憾的是课程的时间不足以保持长期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在此期间,学生意识到有目的性的思维培养,让大脑拥有“左右逢源”的创新思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思维的“瑜伽”境界
起源于印度的瑜伽运动,其练习者身体柔韧的姿态极具美感。身体的训练让人获得强健的体魄,而思维的训练使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学生创新思维的阻力,源于思维的标准化和知识的无活力化,要打开心智的枷锁,需要进行柔性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思维的“瑜伽”境界。思维的柔性训练有多个层面,如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等,结合课程教学融入思维柔性训练,将会给学生一把开启设计师大门的钥匙。柔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层次、多视角、多模式的特征,与刚性思维的静态、单一、本能的特征相比,刚性思维是花,柔性思维是蝶。针对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是现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笔者在教授《VI设计》课程时,发现学院多个新成立的学生社团没有标志,便建议并促成了社团联合会向全院征集标志方案的评选活动,还设立了奖金。在这种真实情景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自主学习动机得以激发,此时教师的介入显得事半功倍,在探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去思考,协助学生只要想到就尽力去做到,努力达到“瑜伽”的身心合一的境界。
三、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适应后的鲜明特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认可,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各行各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尤显优秀,高职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更应该传递智慧。
参考文献:
[1]杨振宁.科教文选――论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56.
[2]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2).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途径 探索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环节抓起,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抓起.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构成和要素为出发点,对培养途径进行探索。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类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创新思维指导着创新的发展,创新能力实践着创新过程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车之轮,鸟之翼"共同决定着创新的发展过程。创新过程的发生与否是有创新思维决定的,创新过程的结果好坏是由创新能力决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过程即是创新实践的过程。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就会有良好的创新实践结果;反之,强烈的创新思维若不配合无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就无法形成。
一、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
(一)创新兴趣
创新思维的形成建立在浓厚的创新兴趣上,创新思维强调了创新应该具有一种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来源于创新兴趣的培养。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会让行为主体偏向于去认知和喜爱某种活动,这种先天所表现的出来的兴趣会让行为主体更易于去发现事物、探索事物及参与事物活动。对新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积极性和热衷即是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新起点。所以说人类从事创新活动所投入的满意情绪和积极态度就是创新兴趣。创新兴趣只是创新活动的开始,并非所有的兴趣都可以形成创新思维,为创新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创新兴趣有多重特性。
(二)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产生于创新兴趣之前,最终来源于对创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但是创新动机的产生不一定导致创新兴趣的产生,而创新兴趣的形成必然伴随有创新动机的发生。人类从事创新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就是创新动机的使然。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
创造者在创新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影响创造力和积极性开发的重要原因,创新动机的强弱直接决定创新主体对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以及对创新效果的评价。因此,创新动机既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又是创新能力的得以发挥的内驱动。创新动机可以对创新思维产生影响,引起和维持创新主体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促进创新活动的进行;同时,创新动机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调控创新效能的发挥。所以说,创新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个具有明确并且强烈创新动机的人,其创新思维就高远,创新效果的高度就越高,而对于一个创新动机相对微弱的人,由于承受不了过程的艰辛,其创新效果达到的高度相对就要第一点。
(三)创新意志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意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非常强大的创新意志。简单的讲,创新意志就是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如何去冲破重重阻碍和克服种种困难因素的心理品质。
二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提升对策
(一)明确高校培养目标,提出创新要求
1、强化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指引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向,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付诸行动,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潜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握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成果利用的正确方向,同时在各个行动的运行中,引导他们在开拓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人格的同时,让价值观以及目标信念贯穿在整个创新思维的实现过程中,培养出新型的创新型人才。
2、树立改革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在注重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倡导学生的个性素养的培养,在管理制度上,倡导学生的参与与协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民主的氛围,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时刻提倡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利益最大化。
3、构建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创新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新教育的优势。就目前来讲,创新思维培养法、创新思维训练法、综合集中技法、扩散发现技法等多个创新技法普遍被教师和学生认同,通过这些创新技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得学生的创新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建立一支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中,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培养的目标,针对培养的关键是教师的素养形成,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人成才,因此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组建就成为我国高校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保证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形成创新型师资队伍就成为首要任务。在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发挥出教师创新能力以及积极性,因此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就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从而构建成整个社会的创新机制。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全面实行创新教育。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一些可以借鉴的观点,例如,设置专门项目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项目中引入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在实践基地开设创新思维训练的专门项目。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创设创新思维培养的情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将科技活动,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课程设计,参加比赛,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链。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将综合化学实验教学延伸到科研学术组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那么如何设计“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案例呢?在高等院校化学课程中有相当多经典化学的教学内容,应该重新评价经典内容在现代大学化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重新审视经典内容。我们认为,教师应多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将现代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上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取代基定位效应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案例。
芳烃上已有的取代基,对进一步发生取代反应的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的位置有直接影响,这种效应称为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取代基定位效应。例如,羟基、胺基、醚氧基团、酰胺等给电子基团都是邻对位定位基,羧基、硝基、磺酸基等吸电子基团是间位定位基。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取代基定位效应是有机化学知识体系中最为经典、最为基础的知识。
既然是经典,就不容怀疑,那么有没有反例呢,课堂上能不能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看一个事例,萘在进行磺化的时候,条件不同有可能在α位,也有可能在β位,至于具体什么条件下是α位取代,什么条件下是β位,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反应条件,萘酚的磺化反应是可以人为控制,而不受定位规则约束。这个例子能激发学生一些思考,是不是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第二个取代基取代的位置而不受定位规则的限制。能够人为达到任意目标是我们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
接着再举一个例子,在吲哚上上一个苯基,其反应如下:当用Pd催化时,得到N的邻位产物A,当用Cu催化时,得到N的间位产物B,那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能不能作为取代基定位规则的反例?如果你看到这个例子,你会怎样想。科学家Robert J Phipps 和Matthew J. Gaunt 是这样想的,既然在不同催化剂催化下吲哚的取代有所不同,那么在苯环上设计类似结构能否实现不同位置的取代?设计怎样的结构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酰胺,我们知道,酰胺是强的邻对位定位基。于是他们仿照吲哚的反应设计了如下反应:
最后通过实验证实了他们的设想,并将这个成果发表在2009年的Science上。
接下来,大家自然想到,可能还有其它反例,但是我们怎么去思考,怎么去研究呢?可以看出Robert J Phipps 和Matthew J. Gaunt是从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实验。如果我们搞清楚这个反应的机理就很容易找到其它的例子,随后,反应的机理发表在2010年的JACS上。
2012年又有人找到了新的例子,并发表在Nature上:
按照经典定位规则,应该是在邻位发生的反应,实现了间位反应。
Science杂志用了五个问题确定是否向Science杂志投稿,其中两条是“读者会对其结论吃惊吗?它了传统理论吗?”由此可以看出,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严谨的求证,科学家的创新与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并不遥远,在本案例知识点的讲授时,更多的是给学生讲授这些科学家是怎样得到的灵感,做了哪些工作,如果换一个时空,我们的学生也能做到这些。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等环节,基础课堂上也能很好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吴文镶.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7,(2):180-181.
[2]刘军,刘先勇.三维动画模拟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005,(22):627-670.
[3]段纪东,赵桂贞,苏桂田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有机化学反应过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7,(24):1570-1572.
[4] 江 红.有机化学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46-247.
[5]王小龙,何乃普,王九思. 高分子化学 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有效利用探索. 高分子通报,2009,(11): 62-65.
[6]何冰晶, 蒋华江, 王庆丰等. 有机化学知识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高分子通报, 2011,( 3): 105-108.
[关键词]大学创新教育 创新型国家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王临(1978- ),男,浙江温岭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77-03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国际上,把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力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然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有一大批肩负建设任务的创新型人才投身其中。创新国家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
一、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创新,然而由于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技术不足,使得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近些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只占美国的1/30,韩国的1/4。在科研文章的发表上也是如此,被世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能发表80多篇,而我国所有大学只能在上面发表十几篇。这说明我国在创新研究、高水平基础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确有一定的差距。现实的差距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较多问题:
1.我国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冲突。我们长期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致使许多学生只局限于掌握大量知识,难以发明创造。由于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目前有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一些创新的实验课进行生产实习,但大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不太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
2.我国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对大学而言,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缺少专业指导老师,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面窄、机会少,资金支持力度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3.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机制。我国大多数高校现在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监督和指导。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机构在校团委、学工部、大学生科协等的牵头下成立起来,在国家或一些省组织科技创新大赛时,承担组织大学生参赛的职责。由于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临时的,所以我国许多大学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明显表现出局限性和短期性,难以进行深入持久的技术创新活动。
4.我国的大学创新教育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稳定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精力和时间投入明显过少。尽管也有一些大学生经常能获得一些大奖,或者在科研中取得很大的科研成果,并且其成果能够,或申请到专利,以及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但这毕竟是少数人获得的,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这些殊荣的标准太高,难以参与。与此相关的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且现行的评价机制过于注重科技创新的最终成果,忽视中间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科技创新临时突击性强,不重视原创性。
5.当前大学教育中科技创新知行不一。虽然不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但创新能力很差,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虎头蛇尾、碰到困难就放弃;没有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忽视了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联想能力、发散能力、逆向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二、必须重视创新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知识掌握得多少已不是评价的主要标准,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快速学习,获取新知识,进行创新。教育被赋予更高的期望,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决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与质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我国这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特征与科技教育有密切关系:全社会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要达到4%以上,而我国现在只有1.4%。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一些发达国家为50%以上,而我国现在是25%,将来希望能达到60%。对外技术依存度,国际上一般为25%左右,目前我国是60%,不少产品所依赖的技术都是外国的,未来希望能降到30%。人均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世界平均水平是7%,我国目前仅为发达国家的0.14%。实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自主”是离不开本土人才的培养。
我国根据市场经济建设经历的总结,借鉴其他后进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上,提出“自主创新”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充分利用自身创新资源,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等方式,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使之在产业化中产生重大影响,实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品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实际上要求国家独立地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即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产生对全球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目的。
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自己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是有道理的:第一,自主创新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形式发展成为各国依托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以产品为依托的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国家由于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处于支配地位,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分工产业链的下游,获取的只是微薄的工资和加工制造收入。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要从低端走向高端,拥有核心技术,而拥有核心技术的途径只有靠科技与教育的自主创新。 第二,自主创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必要手段。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由于长期采取模仿战略,科技多是模仿西方的,真正由自己研究的科技少之又少,在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能源短缺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我国国民财富的创造要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经济增长以巨大的消耗为代价,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技术创新和创新教育作支撑。
三、大学创新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必然要求人才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运用等。
我国虽然提出建立国家创新系统,但在实践中系统的效率很低,这是因为:第一,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相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系统,产学研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第二,技术改造、引进和创新存在脱节现象。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是我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从技术依赖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转变。我国尽管认为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但并没有很好地激活,导致企业缺乏创新需求和主动求知的激励,国家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紧,高校的知识无法流畅地传输和获取,国家创新系统效率低下。要建立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即建构一个以自主创新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全方位的创新系统。其关键是要有创新型人才,必须依靠创新性教育来完成。
1.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新的科技学习方式。本来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可以说知识教育并没有错,因为创新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知识,但需要专家对知识的精选,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精讲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精学,精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可以说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即使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传统知识学习是一种单项的演绎思维,即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功能是验证真理、验证结论,利用演绎方法和演绎思维只能进行模仿,却难以进行创造。这种单项演绎思维的培养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表现为教师先讲结论,如定义、公式、原理、概念,然后用很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个原理的存在,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完成教学过程,这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演绎思维。但只有这样是不行的。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就必须要把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智慧实际上就是灵活机动、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智慧包括博闻强记、触类旁通、灵悟选择、多向重组和创造的智慧,即表现出学生应该听得懂、说得清、有办法、做得到、有效率。有智慧的学生必然是听得懂:无论别人说的话如何艰涩和混乱,都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知道别人讲什么;说得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要表达的思想在很短的时间里,言简意赅地讲清楚;有办法,解决问题有方案或主意,当一个事情突然来临时,要能够说出一二三四五,用什么办法解决,这就是灵活机动,是有智慧的表现。应该说,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要培养智慧,就要把传授知识的教育变成过程的教育,让学生享受过程,并在其中思考、创造和构想。
四、提高我国大学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建议
1.必须先有创新型教师。拥有创新素质教师需要具有的特点: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独立自主、自我思考,能言传身教,热情,常与学生在一起,能提出恰当的奋斗目标,善于发现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鼓励创新等。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管理思想要有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制度上做好保证:抛弃权威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不要急于评价,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要使学生热衷于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获得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提问。教师不只限于让学生复述观点,还要积极思考。
2.大学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具体措施是:要逐渐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加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完善的实验设备,并使实验室成为开放性创新场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服务;各种新闻媒体,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网络、报纸等要广泛地对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成就进行细致的宣传,激发学生在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兴趣和热情;根据专业和年级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将一些特定项目有针对性地设计成各类科学和技术活动。
3.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高校可由校长基金、校友基金、资助实验教学、教师的资金、国家奖励和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方式筹集资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面覆盖强的系统网络式支持。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建立,必然会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4.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形成长效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健全的组织体系,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管理机构,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能够规范地进行。完善现有激励体系,我国大学可以考虑将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量化为科研工作量,列入考核评估指标,并与教师晋升评职称挂钩,以调动教师指导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只要有科研成果就要奖励,成果越大奖励也越大,最好能够有一整套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科研成果可以量化为学分,取得重大成果的可以保送为研究生。综合型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指标外,还要有对个人素质、能力的评价,反映学生创新程度、创新的实际贡献的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要解决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评价体系还要坚持道德优先,求真务实,以德才兼备为导向,这对处在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很重要。科技的转化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要尽量地转化到生产活动中去,实现创新成果的作用。大学要积极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实习基地等,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和优势互补,将高校科技的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校企双赢局面,把中国建设成名符其实的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舒家捷,肖云龙.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2002(2).
[2]华党生.对创新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