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范文第1篇

1高阶思维能力与反思性学习

高阶思维是处于较高认识水平层次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一种能对思维予以评价的思维,是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互补运用,是能够自富于创造性的跨学科知识的思维.高阶思维能力是人的思维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现代社会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批判思维的核心,对第一线物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既做探究者也做践行者,不断落实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反思”是指对自身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等进行再认识再评价以及再检验的过程.从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反思可分为错误性反思、经验性反思、概括性反思和创造性反思.(1)错误性反思: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失误的纠正和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错误的根源;(2)经验性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3)概括性反思:对同一类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筛迁、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物理思维;(4)创造性反思:对物理问题的重新认识,产生独特的和新颖的结果.

开展反思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动地甚至自觉的进行反思,不但引导学生重新构建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也着力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等培养,更是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2反思性学习助力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2.1反思性学习助力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前已经有许多前科学概念,这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前科学概念进行反思性学习,分析产生错误的根源,注重对失误的纠正和辨析.重新构建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他们审视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这几年高考也很重视“辨析纠错”物理现象对培养学生思维批叛性方面的重要功能,出现了“辨析纠错”试题.

对学生来说,物体从空中下落运动司空见惯,但却争论不休.有些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所受的重力决定的.他们还能举出,石头明显比树叶下落快的例子.

对此,我让学生计算雨滴从大约在1.5 km左右的高空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当学生计算得出结论后,自然会问,有这样的雨滴吗?这时我说: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速度不会超过8 m/s.学生很惊奇,差别为什么这么大?接着我引[HJ1.1mm]导学生反思石头与树叶的下落现象,学生马上注意到分析石块与树叶下落时,没有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对过去学过的物理模型逐一进行反思.这样就使他们善于用批判的态度审视物理过程、感悟隐含条件等,肯定正确,否定错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2.2反思性学习助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物理现象千变万化,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开展反思性学习,非常重要.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从初中到高中,多次接触,但遇到实问题时,还是不甚了了.对此,对学生遇到的运动和力现象,我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性学习,“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协同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学习电磁学时,对速度选择器、等离子发电机、电磁流量计和霍尔效应等特别是与高科技相联系的电磁问题感觉难以把握,而这些恰都是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这些表面上看是不同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都是同一个物理模型,即微观上处于平衡(或动态平衡)时,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都可以利用Eq=Bqv求解.在学习完电磁学以后,专门就这一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反思此类问题有无本质规律,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3反思性学习助力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物理学发展过程中,通过反思,另避溪径,创新不乏其例.那么,开展反思性学习,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从创新学习的角度来看,面向过程动态地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价值.因此,不断拓展物理情景,形成动态的物理过程,开展反思性学习,能有效促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以往对“万有引力定律”学习,总是难以深入.新课程教学这一节课时,我把万有引力定律的形成过程动态化,并把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情景问题化,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反思性学习.我编制问题是:

(1)行星的运动轨道简化成什么模型?为什么?

(2)根据什么规律写出了行星的运动方程?

(3)为什么要把线速度通过周期来表示?

(4)通过怎样变形,协同解决,运用了开普勒第三定律.

(5)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常量k,我指导学生依次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1:由于所有行星都是绕太阳作椭圆运动,且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与其周期的平方之比均等于常量k,所以常量k应与太阳的某种因素相关.

猜想2:一方面由牛顿第三定律知,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与太阳的对行星的引力的大小相等,即

F=F′=4π2k[SX(]m[]r2[SX)]. 图片 编辑 删除

另一方面考虑到: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行星的质量m成正比,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

在上述两个合理猜想的基础上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与太阳的质量m′间的关系为4π2k=Gm′.其中,G是与任何因素均无关系的普适常量.

(6)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是什么?

(7)怎样把上述结论推广到质量分别为m1和m的任意两个质点间.

(8)什么是著名的“月地检检验”在内的大量的检验.

(9)最终概括得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这一反思性学习的设计,重在对万有引力发现动态分析,重温了前人的思维过程,涉及抽象、应用向心力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合理猜想、归纳、合理推广、实验检验的科学思维过程.

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反思性学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而传统的教法是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求一步到位,很少顾及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更少通过反思暴露错误想法,这样很难开展反思性学习.因此,在指导学生反思性学习,教师应率先做一个反思性型教师,并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践行.

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首先应注意分析新课程各模块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运用“问题情景法”、“探究发现法”等创设“反思性学习情景”,通过精心的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反思性学习”的角色活动.其次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学习.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就教材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和教材内容比较后然后进行反思自己的认识;在学生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留出适当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反思性学习;课后鼓励学生反思性学习,将反思性学习向课外或后继续课程拓展等.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人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经历过迷惑不解,甚至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甚至多次反思,提高认识,最终形成物理学知识的例子屡见不鲜,一部物理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经过不断反思,不断认识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于利用这些历史素材,向学生展示前人不断反思自己的认识的思维轨迹,学习前人反思性学习的方法,能有效促进反思性学习.

重视课堂教学素材的重建,能把反思性学习引向深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不同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打造适合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生态型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整体结构,认真敲打每一个教学细节,使静态的教学内容成为探究性反思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反思性学习.

例在“变压器”一节理想变压器的原理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后,我组织了这样的反思性学习.

(1)按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反思,副线圈中有电流吗?并要求学生用实验验证.[TP1GW16.TIF,Y#]

(2)讨论:为什么副线圈的电流很小?如何增大电流?如何实现?

(3)用铁蕊将磁场进行约束.闭合?不闭合?并用实验验证?

(4)设计得出变压器模型.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校辅导员心理思想辅导教育的核心在素质教育,在以吸取以往教育经验、教育理念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社会核心观念体系,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的作用逐渐被体现出来。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政治思想辅导工作的最佳人选,1952年国家提出高校设立,从那时起发展至今,辅导员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德育建设、心理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因此,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辅导员队伍,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的素质教育、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观教育、培养思想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层次思维的概念源自本杰明·布鲁姆(Bloom,1956)及罗伯特·加涅(Gagne,1985)等人的学习理论。如今,高层次思维可以说是西方研究的一大热点,根据布鲁姆认知过程领域目标分类,高阶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上,而根据我国学者钟志贤教授的总结,高阶思维能力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则是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这正是高素质人才的特点。它体现在学生能力的表现上,而是否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则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的重要准则。

高阶思维能力的主要培养原则来自于高阶学习的原则,其具体体现形式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积极主动,不断的反思与协作交流,这正是很多大学生所缺少的。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心理教育中不断的为学生提供环境来引导学生主动交流。

1 当代大学生心理思想目前的存在问题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表现力,只是缺乏应有的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往往对事情分析不到位,考虑不周全,因此导致大学生行为过失,产生各种系列问题。

根据秦月红等人推算的《大学生问题行为量表》测量数据,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问题,一个是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业问题、情绪问题和交际问题上,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不明显。

1.1学业问题

大学是一个自我发展和探知最好的地方,很多学生初入大学后,普遍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对学习上的认真和细致逐渐减少,使自身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况。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使学生对自身理论专业能力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方面产生忧心,从而造成压力过重、学习环境紧张、学习负担加大等问题。

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对学习目标的明确认识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一种逃避心理,从而在行为上不断的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致学生学习上进心下降。而少部分的学生由于最初的择校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引起学生潜意识的逆反心理,不能考虑到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

集体的大学生活是塑造学生独立能力的最好的地方,也是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有些学生自我分辨能力差,导致思想受到社会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

大学生活是自我创造,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训基地,在一瞬间缺少家长的监督的环境下,少部分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会因为社会上形形的娱乐而将学习的任务转移到其它方面,如上课不专心听讲、看手机小说、玩各种电子产品,课余时间用来到网吧上网等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习效率下降、精神无法集中。

1.2情绪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暂时正处在发展之中,在这个多变的新型社会下,大学生对自身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不能有效的控制,从而会产生紧张、自卑、内向,抑郁等问题。

导致学生产生情绪的原因,诸如:感情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等,这种焦躁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抒发和排解,长时间的集聚在学生内心中,会使得大学生的意志逐渐消沉、产生对社会的悲观失望,这样的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学生对各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因人而异,也会出现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许多学生会因为家境、外貌、人品等不必要的差异而产生比较心理,使部分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只要有比学生自身优秀的,就不敢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逐渐让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对于有些学生,则会出现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不热心,甚至不愿与班级同学,校友同学进行情感交流,无同情心、无爱心等问题。

1.3交际问题

人际交往时,人在行为上,思想上,会存在相互表达、相互沟通的一种行为。在进入新的大学环境中,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有些学生会潜意识害怕与生人交流,阻碍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对于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也会导致不愿意主动与其他人沟通。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沟通技巧不足,表现欲较强,不懂得倾听别人的问题,因此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

2 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指导心理思想辅导工作

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学生的各种思想的教育扶植,两项工作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在教育方法上也可以相互借鉴,让辅导员主抓心理辅导的工作,是当代高校思想教育环节的职责所在。为了辅导员更好的辅导,对辅导员的教育建设提出了几点要求:

2.1充分了解和掌握辅导的技巧和方法主动学习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培养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学人员,为了能够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基本思想,辅导员应该从自身的技能入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外,应学习更多方面的心理的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辅导的技巧和方法。

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培训,会对辅导员了解心理辅导产生较高的正面影响。在专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分析,模拟角色对换,分析专家的示范,现场模拟,音频交换等多种方法,都可以加强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培训。通过多项培训,辅导员会逐渐掌握基本的预防方法、干预方法、沟通方法等心理辅导技能。

2.2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基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理解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原则。深刻理解其理念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是主动的、自主建构的,并且是合作交流的,不能让学生脱离于集体之外,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的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与自我学习的引导。

2.3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做学生的心理治疗师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第一接触者和获得者,从学生入学时就已经掌握学生的信息档案,和学生的日常接触频繁使辅导员能够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辅导员具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优势。

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辅导员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将心理咨询过程中学到的个别案例相比较,然后及时的反馈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动态的更新学生心理健康信息。

通过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用实际的治疗过程,总结出心理问题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找出缘由,归纳出各类问题的症状和表现形势,一对一的进行沟通,阻止心理问题的持续蔓延和扩散。同时,通过参与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使辅导员对于常见心理问题的有迅速的解决能力,对于危机个案能够做好及时反馈工作,并能监护、向其他老师进行信息交流等工作。

3 总结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

(1)辅导员应多学习心理学的各项基本概念,了解心理辅导的各项方法,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学生的交接工作。

(2)辅导员应转换自己在学生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与学生更融为一体,让学生放心的与辅导员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辅导员应固定的参加学校的心理咨询的各项工作,从学生的基本生活入手,对产生问题的根源较好的掌控,对个别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以完善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及优化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习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校心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指导者更要明确自身的位置与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政.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黄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范文第3篇

一.教育目标与素养发展

首先,我们谈一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两个层次:一是我们现在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二是我们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教育事实来看,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的优势在于:基本训练到位或远远超出标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我们的劣势首先是学习内驱力的缺乏。我们的学生学习很用功是因为外在压力或诱因驱动,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表现就可说明这个问题。其次则是高阶能力缺乏。主要因为纸笔测试只能测试出知识和低阶能力,长期的应试训练造成我们的学生高阶能力欠缺。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人可能会认为,PISA测试的成绩好,则说明教育是好的。其实并不然,PISA仅是纸笔测试,它也不可能测试出高阶能力。就像我们不可能用纸笔测出一个人的开车水平和游泳水平的道理是一样的。同理,一个人的高阶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成就水平,纸笔是无法测出的。

问题的第二个层次是我们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去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用实证研究的成果来回答培养目标问题。素养是什么?素养等于“品格+能力”,核心素养就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个人生活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关注几个关键词:品格、能力、素养、素质。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例如,孩子因为犯了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能有的孩子会认真回顾整个事件,认为老师批评是必须的,今后怎么改也得有自己的计划;而有的孩子可能会很不高兴,认为老师就是与自己过不去,就是不喜欢我,因此有点记恨。这就是不同孩子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回应方式,这就是品格表现。品格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团队之间是否具有良性互动。如果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班上大部分同学,而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他(她),一般来说这个孩子的品格是很好的。能力是什么?能力的本质是面对一个环境(主体之外的)的个人适应。例如,一个人可以在原始森林中生存一个月,这说明他有适应,这就是能力的本质。素养当然是品格与能力之和。素养更强调后天培养,即素养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素养,但不能改变人的素质。例如,钱理群先生所描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应该是“低品格+高能力”,素养不健全的人,对社会一定会造成很大危害,因为这样的人考虑事情只“利已”,不“利他”,更不会考虑团队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和十八个要点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得很突出很优秀。我的理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一个具体的人只要在各个方面有基础性发展即可,如果你在某一c或两个点上有特长性的发展,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才了,同时你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很好的为社会服务了。第二点关注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随年龄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对一个小学生有很高的要求,这不切实际。实际上,很多国家提出素养要求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而是针对社会人的。这说明两点:一是人的素养需要一辈子关注,需要一辈子发展,这恰好符合终身教育的观点;二是教育与发展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必须认识的第三点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渠道不是学校搞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是学科教育,即课堂教学。原则上一个学校给学生排30节课的周课时,应该是学校的教育要求可以在这些课时内得到解决。如果这样还达不到要求,要么是课程设置不符合目标要求,要么则是课程实施的质量存在问题。因此,如果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是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又是高质量的,培养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那么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确定用什么样的课程。如果你要培养一名木匠,你一定不能用铁匠的培训课程,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我们是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来制定课程内容标准与课程实施及评价方式的。显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今后课程改革纲领性依据之一。

二.课程与素养发展

我们要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依靠的是课程,如果教育目标有所改变,必然带来课程结构与体系的改革。我们首先得谈一个问题,即我们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什么?针对基础教育的目前状态,我们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改革:一是以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三是以实践性课程和课程的实践性双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选择性教育在浙江的实施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有不同的目标,分别有15%、20%和33%的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高阶能力发展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学习任务为前提,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完成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当然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两条途径的合力,分别是已有课程的实践(如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等)和实践性课程(如探究建立一个河道的生态净化系统的研究性课程等)。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一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校切实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强化基础教育的规范性办学。但这种“规范性”背后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培养的学生的心智能力特征是一样的,即如果你会干什么,我也会干,如果你不会,可能大家都不会。为什么?因为相同的课程培养的人是相同的。学校人才结构的趋同,可能会造成有的工作大家都会干,而另一些工作没有人会干的局面。因此,要改革课程必须改革我们基础教育的方针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全面发展靠什么?全体学生都学的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性素养,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合格的“社会人”。个性发展靠什么?学生自由选择的拓展性课程。课程的选择是按照学生自己特长、爱好和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作出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基础性素养上都是类似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在其发展方向上各自都有闪光点。这样的培养体制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同时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改革后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两类:一是基础性课程,二是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基础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可以是学科性拓展课程、体艺类特长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等。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学校的班队活动、军训等全体同学都参加的课程是学校基础课程;其次,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权归学生而不是校长,即学校统一让学生学某一项“拓展”课程,其实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此这样的课程不符合改革的方向;最后,“校本课程”包括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而“学校课程”是相对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而言的三级课程之一,是学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课程。

学校可以由教师的爱好自由地开发拓展性课程吗?当然不行。课程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求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根据我们杭州市几年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第一类是兴趣特长类课程,包括音、体、美、技术、科学等方面;第二类是加深、拓展类课程,例如对各种类别的智优学生(人群中占3%―5%左右)的培养课程,基础性课程的应用性拓展等课程;第三类则是思维力课程,例如逻辑、哲学、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等;第四类为实践创新类的综合性课程,例如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STEM课程等(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一个真正好的课程,既应该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应该顺应学生的喜乐。

课程的价值其实表现在课程目标上。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哲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头脑变得更智慧,更全面地去分析评判事物状态与发展过程;逻辑学可以让人说话做得更严谨,少犯错误;STEM课程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音美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因此,每一门课程的开发都要考虑清楚一个问题:这门课对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三、教学组织方式与素养发展

我们知道,在知识与低阶能力的发展方面,学生们都是达标的。但就高阶能力而言,我们的学生确实不如西方国家。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评价方式;二是教学组织方式。评价方式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纸笔测试占据了绝对地位,因此,导致了教师用应试方式对付各种考试。评价方式的第二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高分竞争,例如一个小学生考了96分,在班内排名已经非常落后了。怎么办?他必须通过大量重复练习使自己的成绩从96分提高到99分,甚至满分。这就是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症结所在!大量的重复操练使学生的思维变僵化、固化,使学生的学习囿于一个固定的内容圈子内,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评价体制也使教师教学变得教条化,把内容标准或大纲当“圣旨”,不敢有半点违背。教学变成标准化操作,学习变得程序化。这方面的问题今天不展开,我们今天重点谈谈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素养发展有关呢?以班主任开主题班会为例。班主任A用半天时间研究制订了一个非常详尽完美的主题班会的方案,然后在班上详细解释与分工,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准备,那么主题班会可能会非常成功。班主任B采取的方法则不同。他首先召集班干部一起研究一个主题班会的大致方案,让班长整理出讨论结果;第二天再召集更多的学生一起来讨论与完善这个方案;最后由大家商量执行程序与分工方案,组长们明确自己组的任务后把组员们召集起来研制一个组内任务的小计划,然后分头准备。如果从主题班会任务完成的角度来说教师A的方案高效、完美,但这样的过程只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执行能力,是低阶能力;而教师B的方法可能“效率不高”,但他的组织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计划、执行、检查、反馈等高阶能力。因此,不同的组织方式下,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是不同的。

第一个问题是不同性质的目标有不同的实现方式。知识目标让学习者达成的状态是理解或深度理解。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面授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让学生掌握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如果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理解,我们认为达成了目标。能力目标必须让学习者自己操作实践学习内容,而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活动进行适时的帮助,使学习者达到能够自作的水平。就像我们无法将学生对驾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来定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样,我们也不能只是通过学习者学习、理解了某一个实验,就默认他们掌握了这个实验能力。因此,能力学习必须让学生自己实践才可能实现。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在学生经历一个教育过程的体验后才可能达成,达成状态是学习者有正确的心理意识与行为表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用这样一个表格肀泶铩

第二个问题是不同的学习组织方式会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证实,教师控制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有效获得低阶能力,而培养高阶能力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保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控制作用越强,学生的自主量越少,则学生的能力获得中低阶成份越多;教师的控制作用越弱,学生的自主量越多(教师发挥其必要的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则学生的能力获得中高阶成份越多。那么,是不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控制量越少越好呢?当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良性组织上,如果这种组织过程失败,学生的学习将无法进行,这样,任何层级的能力都无法得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如何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第三个问题是在目标教学中高阶能力的特征。按照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说,人的高阶能力包括了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两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决策是否要介入某一事件的能力,例如在危急情况下是否立即去救援,在某种复杂情势下决定是否启动某项计划,等等。这是人的最高层级的能力。高阶能力的第二个层次是一个人如果决定做某一事件,他必须确定如何做,即对某一个事件的计划、执行、检查、反馈、调整等能力,这就是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系统与自我系统是人的高阶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的关键所在。

高阶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自主的学习状态、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并经历实践与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认知结构得以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它同时也是元认知系统与自我系统启动的标志性外在表现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自主学习是高阶能力发展的首要条件。

自主学习最重要特征体现为学习的主动意识与能力,主动性是学习效率的关键。一个司机去过一个陌生的地方后,他第二次去就不用问路了;但如果你乘人家的车子去某个地方三次,可能第四次让你自己去的时候你还是不认路,还要查地图。为什么?司机开车是一种主动学习行为,而乘客是一种被动学习。因此,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方式,而被动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一点其实可以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来证明的。

综合性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以形成学生高阶能力为核心、以完成综合性任务为目标的实践性学习。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 、STEM课程等,本质上是以综合性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课程。它们的模式是面对一个综合性问题时,学习者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才能解决。当遇到一些未掌握知识时,学生就得用跳跃与渗透的方式进行补充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与作用:问题基于真实情境,具有复杂性与挑战性;深度整合,多学科交叉;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性与体验性;突出个体间的协同与合作;体现学习的渗透与跳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体现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始K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学生素养发展。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必须改革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必须改革我们目前的教学组织方式。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疑。质疑能力。科学教学

创新始于质疑,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根本所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学生质疑能力的层次

科学教学中的质疑,主要是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从实验中得到一现象、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高低工,学生质疑能力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表象”质疑。根据表象提出问题,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和老师。

2.“比较”质疑。比较提高是一个较高阶段的质疑。学生往往从已有的认识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教参内容的不同,或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试图提出一些有所新意的问题。

3.“创见”质疑。这是质疑的高级阶段。这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的难度,并且往往具有“独创”、“发现”之特征。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式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呢?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品德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所问,已知知识一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2.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自动质疑。科学教材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可读性强。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找出疑点、提出疑问。

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先布置学生看书预习。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由于预习过,上课时发现。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3.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直观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意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在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发挥解题功效,鼓励学生发散质疑。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运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的组成部分。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重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5.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乐意质疑。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除了明了质疑能力的水平层次,洞悉质疑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外,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民主性。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师道独尊的架子,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的思维活泼,敢于提出问题。

2.保护进取性。激励是学生质疑的精神动力。激励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以促进和鼓舞,帮助学生树立敢想敢疑的自信心。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方法,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取,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绝不能取笑、批评学生,应该善意地加以解释与引导。

3.讲求参与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目标。为此,教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注意启发性,教师要不断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进程。

4.加强示范性。学生不善于质疑,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教师善于质疑,可以影响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范文第5篇

Four Stages of Teaching Mode

Zhou Meili;Liu Shengchun;Jia Peijun

(Ya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Yan'an 716000,China)

摘要: 本文提出了关于电工学实行“四段式”教学模式的设想。四段式教学是指:感性认识阶段、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阶段、综合提高阶段。通过这种四段式教学体系的初步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前学会提出问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学会发现新问题,从而能够通过自学不断的将新知识填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具备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four stages of teaching mode about electrotechnics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our stages of teaching mode include: perceptual stage, theoretical teaching stage, practice teaching stage, comprehensive improve stage. Through the four stages prelimina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effect feedback, we realized profoundly that the teaching mode can further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raises student's activive ability, and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cultivate self-educated abilities, such as the students can raise a questions before learning theory knowledge, and to discover new problems latter, which can fill the new knowledge to own knowledge framework by self-study constantly. Such student can master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raise questions - solve problems - raise new issues), has the strong adaptive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will benefit for all their life.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学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Electronic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teaching model;teach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47-02

0引言

高等教育教学必须屏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培养和造就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改革是社会的需求,每次教学改革的前进,都是在社会经济进步的基础上,教育思想上有所飞跃的条件下形成的。电工学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改革重点是将过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模式转变。本文所提出《电工电子学》“四段式”教学体系的建立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把单调的理性教学转变为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教学,到实践教学、再回归理性教学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电工学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阶段、综合提高阶段的“四段式”教学体系。

1感性认识阶段[1]

感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在高等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必须提出电工电子学感性教学概念,所谓的感性教学资料是在教学改革讨论中,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得到的,然后把这些资料介绍给学生或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对那些实际的事例很感兴趣,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间、精力的投入主要源于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理性的深入学习,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更扎实,反过来会使学习兴趣更浓,步入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感性教学的实施是在理论教学之前,我们在非电专业学生中提前一个学期开展了电子工艺实习,让学生到实验室来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了解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器件的焊接工艺及技巧,并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教具及感性教学录象片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电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用,了解安全用电常识。通过感性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电工学的重要性,能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进入理论学习阶段。

2理论教学阶段

本阶段的教学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

2.1 对课程改革的探讨

2.1.1 适当增加新的教学内容随着电力电子、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的集成度愈来愈高,一批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新型集成电路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讲述数字电子技术过程中要及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如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等,并列举一些应用实例,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更为系统的认识。

2.1.2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顺序适当调整《电工电子学》是由《电路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合成的,它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三门课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有必要对其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属于电工技术课程,而二极管、三极管属于电子技术课程,在电工电子技术里可将上述内容统一到电路元件中。又比如:“运算放大器”的内容在电工技术课程和电子技术课程中都有讲述,电工技术里只讲述它的输出特性及线性应用和非线性应用,电子技术里则着重讲述其内部电路,如果将它放在电工技术 “电路变量与元件”,“电路化简与电路分析”的内容之后,“电路响应”与“正弦波分析”的内容之前讲述,这样在进行信号运算和信号处理电路的讲述时,便于进行带运算放大器与不带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对比,进而加深学生对此类电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样更切合实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实际应用中的电路。

2.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2.1 采用多元化教学[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它使得现代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都是以教学为对象、学生为中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知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反复实践和挫折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价值”。

根据《电工电子学》课实践性很强这一特点,在学生的实验方式上,要采用“开放式”,在时间和内容上充分对学生开放,让有时间、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采用多媒体技术[3],改革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传授知识、描述过程、阐述原理、演示过程、揭示本质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它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很多抽象知识通过演示而具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环节上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同时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力求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3实践教学阶段

我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见习阶段,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中间可带领见习教育,这样可以建立学习与就业的桥梁、使学生明白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当我们讲完电工电子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剩下的内容比如电动机、继电接触系统和下册的电子技术都很重要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带领学生去见习,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着重介绍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了解,这样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提出问题,为我们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做好铺垫。事实上经过这样一个实践环节,当学生再次坐在教室里学习时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讲解变得不那么费力,因为所涉及到的器件他们都认识而且都有了解;对于学生来说理论学习再不是抽象的和枯燥的,他们也很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去面对毕业、就业。

当然,一次见习不能只为一门课程而安排,应该同时为一个专业的课程而安排,所以见习的前期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带领学生见习的教师须对这个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结构都非常了解,这样就可以在见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以备与我们的理论教学接轨;否则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的无目的性的参观那些厂家和相关器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会因为理论学习的偶然中断而分散学习注意力使他们一时无法集中于学习。见习实践教育阶段是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见习是学生衔接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过渡、也是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教学,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它是校内教学的延续。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

4综合提高阶段

以“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电工电子学》教学的始终。实验教学是《电工电子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一定要加大对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投入,大量更新了实验仪器、设备及装置,使实验条件得到完善,同时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改善实验条件为保障,以因材施教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建立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基础部分应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提高阶段应结合各部分理论知识,带有一定设计性的实验,学生可有选择的完成;最后综合型阶段结合本专业,自行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将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利用。通过提高阶段的学习,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理论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

5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这种四段式教学体系的初步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前学会提出问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学会发现新问题,从而能够通过自学不断的将新知识填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具备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少平.电子电工实验教学课前准备工作略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