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特色 校园文化 要素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甘肃省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实证研究》(GS[2011]GHBG09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阔,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继利,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社会心理、民族心理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大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历史责任,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源起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先后对校园文化提出了不同见解,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六种:“学校准文化说” 、“课外活动说”、 “规范说”、“第二课堂说”、“校园精神说”、“氛围说”。

多年来,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校园文化作了研究和界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表达。南京师范大学鲁洁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及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史杰等把校园文化排除在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之外,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除了教学和科研活动之外的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思想文化成果。

张德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经过历代先哲和学子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共同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且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深的社会文化,是对社会传统文化当中本质和核心部分的坚守和传承,是在结合时代特征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先进性和引领性、独特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一)传承性和发展性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文化,而是在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在师生传授知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与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接触,甚至发生碰撞和冲突,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必然要进行一种选择,也就是扬弃,对中外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二)先进性和引领性

大学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主要源于大学是世界各国高层次人高度聚集的地方,具有高深学问的文化人一般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勇于变革,敢于承担社会历史重伤,永远走在时展的前列,起着身先士卒和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时展潮流;同时,大学校园的主体是一大批富有创造性和变革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勇于担当,富有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让大学校园文化经过涤荡而焕发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的社会历史责任在于通过对知识、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促进人的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实现社会文明进步。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独特性和专业性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种独特个性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从校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含量,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培育,精心建设和精心维护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不能一蹴而就。

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源于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学就是由各学院(系)、研究所、图书馆、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来组成的,而这些教学单位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纽带而形成学科群和专业体系,是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高深学术。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各学科群和专业体系,以探究高深学问和追求真理为己任,不断培育大学校园所独有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体系

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与理论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高水平和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活动文化。 (一)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于校园建筑风格的和谐一致;自然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教育和教学设施的完备以及先进科学的管理。美丽的校园、宏伟的建筑、明静的教室、优雅的宿舍、完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都是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大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和物质载体。

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群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校园建筑不仅能够丰富着师生知识,陶冶着师生情操;而且可以警示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勤奋努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校园建筑被学校的发展历史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铭刻着先哲们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至今保存的那些建筑物也成了校园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牛津手册》里如是说:“牛津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国史,西方文化艺术的每一次思潮,都可以在牛津找到一些痕迹”。牛津大学历史悠久,在800多年的演进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铸就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学科专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特殊性和持久性,充公表现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类别和方向。如中国人民大学以文科专业闻名于世,而清华大学以理工科专业享誉全球。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日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在大学校园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媒体,是高等泞进行舆论宣传和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全体师生在漫长的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倡导和培育出反映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的优秀文化,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创新。在大学长期的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以校训为核心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文化使命重要表征,反映着大学社会历史责任和担当,反映着大学的价值标准。正如奥斯汀学院前校长约翰・莫斯利所说:“使命表述并不意味是个一般的概念表述,而是一份基本的文化精神,是大学性质的一种类型,它应当包括学校及其文化的描述。

(三)制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保证

制度文化是保证高等院校秩序正常运转的规范性文件,它规范、指导和制约着每一个人的举动和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

大学章程就是大学的宪法,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学校其它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学校其它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大学章程为依据,是大学成为法人组织的必备条件,是政府、社会及大学自身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

人事管理制度是大学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招聘、调转、提拔、任免、晋升、考核、弹劾、奖惩、培训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大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证,对学校的所有教师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教师学习、工作、提拔、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维护着学生的权益,使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道德化、规范化及人格的培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活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大学生的时代风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校园文化最具活力的部分,对广大青年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大学生直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加强教师的学术修养和道德素质,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的行为标准和行动指南,才会在大学校园不断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氛围。

品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中表现,反映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艺术素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中表现。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是校园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谐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融洽的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1] 建立体现高校个性、富有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良好道德规范的大学文化体系是当今大学争创一流,享誉盛名的基础。

(二)特征

1.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它传播的是一种专业文化知识,是主层次文化的传衍。[2]这种知识就是要挖掘一个人的全部潜能,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这就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因此,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

2.兼容并包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和而不同”,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智慧和创新的火花由此而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在大众化趋势下,传统精英文化的精英品质、新精英文化的现代意识、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大学校园里混生混长。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质表现出宽容性、平等性、对话性和竞争性的兼容并包的特征。

3.崇尚学术

和谐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属性,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教书和育人。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要形成一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争论的气氛,促进学术的创新和争鸣,师生可以平等交流,年轻人敢于冒尖,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和谐校园文化是基本条件。

4.求真务实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它可以使大学生的性情坦然,志向高远,心态稳重,心灵充实;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宽容的气度,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探寻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可以使大学生生成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明晰的未来感;可以使大学生求真务实,慎思明辨,境界博大。

5.勇于创新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性的功能。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变被动地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丰富知识。大学离不开有创造潜力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创造力又推动了大学的发展,生生不息地创造性才能维持大学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倡导和谐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存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它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4]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大学迅速发展,要树立明确正确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拓展办学思路,提高综合水平和实力。 3.实事求是,科学定位

学校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等所做出的角色选择,是对学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在明确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学校的定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个高校都在开始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也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

(二)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

高校应当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校园知识环境不仅通过师资队伍以学术水平、学术空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和条件体现出来,还体现在师生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中,学校活动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处处有知识。校园活动以学术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三)建构和谐的制度文化

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它对于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和谐的制度文化使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1.建立和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全社会广泛地了解大学的运作过程和运行效益。大学应当主动向社会报告它的招生波动状况、就业分布趋势、经费使用状况、教学计划变动、课程革新内容、科研计划执行、仪器设备更新、学校社会服务、学术国内国际影响、科研的社会效益等项内容,将自己运行中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向社会提交一个反映其实际运行状况的报告。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

2.制定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学校中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首先,大学教师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力量。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师的利益作为制定校园工作的根本方针,关注个体的和谐发展,尊重每一个教师的专一长,合理化人员流动,使他们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聪明才智。

其次,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群体,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5]具体要做到:其一,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特别注意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怀,健全济困助学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勤工助学工作和困难补助工作,保证贫困生的顺利入学和正常学习。其三,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

(四)创建和谐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发展,教学质量首当其冲,高校要给教师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给学生一个宜人的发展空间。首先,对于老式学校要推行校区改造,合理布局。具体做到校园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建造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其次,跟进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新、老校区风格的和谐统一。

2.强化图书馆建设

构建和谐的物质文化必须重视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师生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但是知识的源泉,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辅机构。[6]因此,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重要的一环,它以静态形式的馆藏书籍体现着大学的精神。

三、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要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学术事务管理与行政事务管理,是高等学校内部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双重性。行政权力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归,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它与学术权力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不能简单的认为行政权力就是行政管理者行使的管理权力,学术权力就是教师所行使的管理权力。要避免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中立的倾向,努力保障学术权力,使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充分的自由,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提高大学整体的科研实力。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的关系,是衡量大学和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失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意义。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教育者应转变观念,重视人性,弘扬个性,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学问,互相学习,质疑论辩,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做学生的朋友,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变怕老师为爱老师,逆反心理自然会减轻或消除。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高校科学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文化当中处于高点地位而确忽视了人文教育。要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整合,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大学的各个教育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要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全方位结合,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7]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of the Campus Commercial Activities

Nie Xin;Wang Xin

(①The Institute of the Marxism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Fushun 113001,China;

②The Insti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Fushun 113001,China)

摘要: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学的扩招与大学城的扩建,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势头逐渐呈上升趋势。大学校园商业活动对于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隐患。针对这些隐患,只有采取相关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良性发展进而营造学校、师生与商家的共赢局面。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Campus in China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campus tow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ommercial activities gradually rise.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meaning for the campus commercial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life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hich also have some negative problem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only taking the relevant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can we realiz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n create the win-win situation for the campus, the merchants and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关键词:大学校园商业活动利弊分析管理应对

Key words: the campus;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the response of th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098-02

0引言

大学校园是大学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师生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物质性条件保证,因此,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活动与大学校园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学的扩招与大学城的扩建,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势头更呈上升趋势。正确分析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基本形式,规避其在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对校园商业活动的良性发展与大学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大学校园中商业活动的基本形式

虽然商业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对于大学校园中的商业活动却表现出较为固定与稳定的几种形式,这主要是受到大学校园特殊环境的影响,不会允许一些特殊的商业活动进入校园,因此,大学校园中的商业活动大体上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1 社会商业实体直接进入校园开展的商业活动这种商业合作关系在当前全国各个大学中较为常见,具体而言,就是指社会商业实体为了占有校园这一市场,在学校管理规则范围内以一个合法的经营者身份进驻校园,以实体产业的形式为师生提供直接物质服务。这种形式的合作主要体现为:商家直接进军校园,建立与校园环境相适应的馆舍与建筑,提供各种与大学生活相配套的服务,比如,冠以商家名称的超市、洗衣房、餐厅、浴池等生活设施,提供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服务功能。

1.2 社会商业实体与校方基于临时合约而开展的以宣传为主的商业活动具体来说,是指商业实体根据学校工作或活动的需求与校方签订临时性的商业合同,提供资金,进而提高该商业实体在学校中的知名度。这种校园商业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赞助学校的一次活动,以取得冠名权;另一种则为大学生设置一些奖学金与助学金等奖励措施,当然也冠以商业实体名,以达到提高商业品牌的知名度与认同度的目的。

1.3 社会商业实体通过网络营销途径而开展的校园商业活动与前两种比起来,这种校园商业活动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具体也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是通过校园网一些宣传信息,由于目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了解到商家的活动信息,当然这种方式也包括通过人为的网际传播,也就是通过在校园各个宣传栏张贴纸质广告,借此起到宣传的作用;第二,直接的网上交易,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利用起来网络购物的途径,通过网上银行与支付宝等形式进行网上交易,然后利用快递等途径为大学师生送货上门。

1.4 学生之间的校园商业营销活动这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学生处理自己闲置或多余物品的商业转让活动,这种行为一般在学生即将毕业前多为流行,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不想带走又不忍扔掉的物品转让给其他在校学生,途径就是每年毕业前以大四学生为主力军的“校园跳蚤市场”;另一种是大学生为自主创业而开展的营销活动,他们大多从外面低价购进一些生活必备品,在大学宿舍与生活区进行售卖,这种形式具有分散性与小规模的特点。

2大学校园中商业活动的利弊分析

由上可知,大学校园商业活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旺盛的生命力,正确分析校园商业活动存在的利弊,对于推动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四点:

2.1.1校园商业活动能够满足师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必须品的需要。作为消费群体中的重要一支,由于大学生大多集体住校,因此必然需要一些学习与生活上的必备物品,除了纸、笔、本等文具用品以外,还需要一些衣食住行等必备的生活用品,这些都可以通过校园商家来提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消费心理发展的需要。由于在高中阶段,大学生们的生活要受到父母的管束,因此,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也要尝试进行独立生活,校园商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2.1.2 校园商业活动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经济发展虽然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公办实体,但学校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对此,校园商业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资金短缺造成的困境。[1]学校资金主要会用来发展教育,而校园商业活动实体的出现可以补充学校用于改善与便利学生生活资金的投入,同时,商家提供的奖学金与助学金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待遇,节省了学校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的投资环境,由于大学校园的区域特殊性,必然在校园周围带动一个巨大的商业圈的发展,比如,各种饭店、超市、书店等。

2.1.3 校园商业活动有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这主要体现为一些商业实体在获得学校的许可后,在学校的生活区举行一些文体活动,比如,k歌会、毽球比赛、电影放映等,并相应设立一些奖项,号召大学生广泛参加,既起到了商业宣传的作用,也活跃了校园的氛围,推动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构建。

2.1.4 校园商业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尽早体验社会生活,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虽然大学生还没有正式走向社会,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想尽早积攒些社会经验,借此也能为自己挣些必要的生活费,从而初步体验自食其力的感觉。大学生之间的商业营销活动是这一点的最好体现。

2.2 大学校园商业活动可能存在的隐患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2.2.1 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些校园商业活动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多售卖一些多糖与咖啡因的食品,可能对正在身体发育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还有一些娱乐场所,比如,网吧、台球厅、录像厅等,可能会使一些贪玩的造成体力透支而影响学业。一些校园商业活动也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一些不恰当的商业信息宣传,对于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会造成不良影响。

2.2.2 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管理由于学校主要的职能就是教学,教学工作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师生往往都是按照这样的节奏有条不紊的开展学习生活,而商业活动进入校园可能会对学校的正常管理带来隐患。比如,一些商业活动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由于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安排,而一些商业诱惑可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失去应有的节制,这样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总出现上课迟到或早退的情况,进而影响教学秩序。

2.2.3 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师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商业营销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为关心将来挣钱的多少,而不是学识的多少。由于“商业文化的特性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2]它的盲目扩展与主体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使得学生更加注重现实和功利,使其价值目标出现低俗化的倾向,进而导致一种享乐主义与金钱至上观念的萌生。

2.2.4 校园商业活动可能会损害到师生的经济权益,进而产生纠纷、冲突等不稳定因素凡是存在商业交易的地方,就无法避免商业纠纷与交易欺骗。许多进入学校的商家利用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与消费上的盲目性,进行一些虚假的促销活动,用一些劣质的产品误导和欺骗学生。[3]这样的后果,轻者可能造成商业纠纷现象的发生,重者则可能产生因贸易冲突而带来的不稳定现象。

3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应对

那么,对于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消极因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规避呢?概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以解决。

3.1 加强构建校园商业活动的准入制度由于校园商业活动对大学校园造成的隐患大多是随着商业实体的进驻而带来的,因此,学校应该尽早建立起接纳商业实体进入校园的正规的制度,对进入学校的商业活动实体的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只允许能够满足师生基本学习生活需要的商业实体进入校园,而要坚决屏蔽一些无异于维护学校秩序的商家进驻学校,比如,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校园商业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时间、地点等进行明文规定,限制过度重复商业行为,使进入校园的商业实体完全遵循校园准入制度。

3.2 加强对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引导与管理这点尤其针对已经进入校园的商业实体,必须要对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以维持其在校园中的良性运行。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3.2.1 应该保证进入校园的商业实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要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商家不能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违背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而实现校园商业活动的健康与持久的发展。比如,一些校内网吧应严格控制营业时间,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留学生通宵上网等。

3.2.2 应该规范校内商业活动的经营方式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经营者能够守法经营,主动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按章纳税,使校园商业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对商业实体的价格进行适当调节,防止无序竞争,进而保证师生的消费权益。比如,实现经营方式的市场化,这点主要是指凭借市场化运作机制来加强对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可以采用承包、租赁等形式招聘商业实体参与经营。

3.2.3 对于欺骗师生的校园商业活动,一经发现一定坚决打击与查处相应成立校园商业活动管理领导小组,并将各院系、学生处、后勤集团、保卫处的相关人员包含其中,[4]对校园商业活动开展广泛的监督。

3.3 推动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1 应该确保校园商业活动的经济效益由于校园内存在大学生这一广泛的消费群体,因此,校园商业活动如果经营得当,经济效益将会十分明显。随着学生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这都为商家获得经济利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3.3.2 应该强化校园商业活动的社会效益鼓励商业实体立足自身的经济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校建立奖学金或助学金等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同时,校园商家还应该不断强化服务理念。校园商业活动为了体现社会效益,还应该致力于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活动服务,积极创造优质的商业服务,优化学校教学活动,进而提升教学品质。

3.3.3 应努力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虽然校园商业活动的经济利益指向不可回避,但学校也不应忽视一些公益活动以及反映学校人文精神的活动的开展,因为校园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往往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满足,这必然使校园文化带上实用功利性取向,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追求功利性,教育性和公益性才是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

3.4 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渠道的建立由于学生之间的营销活动具有零散性与个别性,不易统一管理,学校除了应该确保对“毕业生跳蚤市场”等较大大规模学生营销活动的规定与管理以外,也可以适当吸纳经济有困难或者希望积攒社会经验的学生加入学校管理,给他们锻炼自我的商业机会。

3.5 加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定期的宣传与教育,对商业活动的隐患从根源上加以规避,商家的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会随着学生选择行为的改变而受到约束,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群体与社会消费群体的最大不同,因为,学生群体更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内的商业活动的开展从总体来看有利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大学师生的学习与生活的需要,虽然,其中有些商业活动的发展具有一些隐患,但从商业营销的发展特点来看却是正常与不可避免的,只要学校能够对校园商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相信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必然会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心军. 校园商业活动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8).

[2]舒娜.浅析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7,(3).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新境况;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桥梁,属于校园文化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很多人的关注。随着当前高考扩大招生范围的普及,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压力加大、生源质量下降等情况逐渐突显出来。这些问题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造成一些影响,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加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研究大学校园体育问题建设面临的新境况,能够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方向。

1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受高等教育人群逐渐增多,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也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当前校园体育文化进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1校园体育文化自身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必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导致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物质基础;随着逐渐的扩招,体育设施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学从事体育教师的人员较少,很少有专业场地开展教学活动,很多体育课程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一些体育知识技巧缺少实践;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之间疏远,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成为空谈。虽然大学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但是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项目都是被迫凑数报名。虽然一些学校的体育项目水平较高,但是受到经费限制,只能培养水平较高的项目当中,呈现出畸形发展的局面。

1.2其他校园文化形式的冲击和挑战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不足的情况下,还受到了很多其他校园文化的冲击。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已经不能仅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种团体组织逐渐形成多种校园文化形式,发展势头良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并且,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开展兼职活动等都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使得很少能够从事w育活动。

1.3相关主体对校园文化的误解

近年来,在校园在军训过程中出现过个别猝死现象,加之一些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大学身体质下降等因素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出现一种因噎废食的现象。在体育课上,一些学生身体稍微感到不适就提出休息,导致很多基本教学内容不能够顺利完成,锻炼学生意志的目的很难达到。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对此类事情并没有加以约束和管理,每年的运动会成为形式主义,根本体现不出实际效果,只要学生不生病就属于健康状态,在对体育教师的首先要求是课堂的安全性,确保学生不发生意外,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却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很多学生都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将体育课程当作放松的自由时间,不进行专业训练,上课期间跟同学在一起玩耍就可以了。学生家长则认为学生上大学主要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体育课程的安排可有可无。种种误解导致本来发展困难的校园体育文化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局面。

2 解决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问题的有效措施

2.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自身建设

想要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学生提供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学校要对内部场地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出专门的体育场地,在建设校园过程中确保场地的占地面积,避免其他用地侵占体育场地。在建设体育场地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充分利用场地面积,建立高标准的体育用地,多放置体育运动相关设施,增加体育活动项目,改善学生体育课程的环境。通过招录活动确保体育教师岗位充足,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管理,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量,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魅力,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在每年举办运动会的过程中,加大对参赛选手的奖励力度,提高奖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2.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在投资体育建设工程中,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确保固定资金来源的前提下,向企业及社会公益团体争取赞助,加快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通过为学生创造优良的体育运动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在运动中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团队意识等各方面综合能力,让其感受到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人群对体育文化产生的误解要积极通过宣传措施,使其正确、理性认识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对体育文化的舆论引导。首先校园领导要正确认识体育文化的发展,让其看到优秀的体育文化对校园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其次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体育文化建立准确的思想认识,改变错误的观点,看到参与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优势。同时政府教育部门要在社会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可以通过各种大学生体育比赛,积极引导社会群体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特性,在帮助学生发展过程中是其他文化不能够替代的,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杰.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7(3):66-68.

[2]魏四成.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14,21(4):404-405.

[3]李新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J].济南大学学报,2014,12(5).

[4]姜志明,刘甄悦.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105-108.

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正能量

大学是全面育人的能量来源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子们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深刻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健康大学校园文化发挥正能量的机理,明确大学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的途径,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一系列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也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教育方式、规章制度、教风、学风、班风、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不只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框架中,也体现在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历史沉淀中,更体现在全校教职员工良好的言语行动和高尚人格魅力中。

具体来说,校园文化由三个层面组成: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二、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也就是说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的群体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校长曾说过:“校园文化通俗的讲就是做泡菜,文化便是那一锅汤汁,你放黄瓜、白菜、洋葱,无论你放什么,出来的都是‘泡菜’的味道。如果不同种类的果蔬代表不同性格的学生,当他们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又都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如同汤汁浸染过的‘泡菜’,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这种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着自己学校独特“泡菜”味道的人。这也正是校园文化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能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信念情操,培养激发人们的群体和集体意识。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能量氛围中,使全体师生产生对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校园文化正能量一经形成,便会极大地丰富集体的精神生活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其运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精神传统和作风,还有作为载体的物质形态,其核心都是校园精神,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正能量。校园文化正能量的精神,正是大学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正能量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有着这样价值观的人参与。通过高校这种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并将长期的筛选和沉淀,慢慢地去其糟粕,成为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正能量。而在这一正能量的作用下,高校的学生将会具有共同的信念、追求、行为规范、人生价值观等。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员工不断作用于这种正能量,使其不断地更新、发展、强大,而这种正能量又会反过来促使师生员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努力,从而会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切实增强大学校园文化正能量的途径

校园文化的正能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那么大学如何增强自己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呢?本文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制度并狠抓落实,是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校园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是建设健康校园精神文化的保证。校园文化正能量只有在制度的科学管理下才会健康发展,才会时时处处、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为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采取制度征订民主化,全体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根据我院校风建设的实际需要,学校在全体师生参与的前提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保障管理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今年年初,我院的外语学院提出了“语境建校”的新理念,认为外语应成为我院重要的优势与特色,外语文化应成为我院校园文化的主线。为保障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我院正积极组织全院师生讨论《外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相关文件的修订。另外,我院还严格落实制度。因为只有切实将制度落到实处,才能达到约束人,激励人的目的,真正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才能调动教职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第二,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师德水平,培养良好的教风,以教风育学风,为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肥沃的土壤。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师资水平,树立良好的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本身就是知识文明的传播者,其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因此要着力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教师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屐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师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事业心,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另外,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沟通。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从教师的严中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总之,教师应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通过言语示范、行为表率,自觉成为校园文化正能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使校园文化正能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努力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参与,只有师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才能使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传播发扬。为此,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通过增设文、史、哲、艺术、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培养文化素质的选修课,举办各类人文知识系列讲座,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现代科技、现代艺术、西方文化、高尚的思想境界、社会生活、知识视野同专业体系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自身修养。同时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为山外的广大学子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特色。我院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去,努力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学校鼓励并提倡专业教师深入学生社团指导社团建设,根据我院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改革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塑造了具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正能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