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思路,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它对人们的素质能力要求会更高,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这就需要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高中时期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能够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行性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操作过程来看生物实验与其他实验相比有着独特的性质:生物实验方法多种多样且操作过程比较繁复,变量多等等。

科学源于实践,生物源于实验。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的发展,实验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生物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实验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验证性试验能使学生对验证的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创新性实验能使学生由已知原理去探索未知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及创新探索精神,从系统论和文化视角出发,剖析和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教学的文化资源使生物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思路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

1、培养创新意识

创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营造创新种子生长的‘气候’和‘土壤’。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消除胆怯和失败的心理,积极动手,大胆假设,大胆尝试,从而为创新开阔广阔的天地。

2、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动力产生的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或者感觉不到问题就不会深入探究学习,也就不会有新的想法更不会有创新。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如何使用问题是教学中重中之重。

3、模仿中建立创新思维

制定制度或者奖励对于完成实验优秀的同学加以奖励,以此激励同学们开发发散思维的积极性,不要过度注意结果。只要学生能够以自己思维方式完成实验,即使相差甚远也应予以鼓励。完成实验最低标准应以课本给出步骤为基本。在实验之前,应对实验有一定了解,之后安排相关变量控制,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开放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方法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形成问题感.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能合理判断问题性质,能够恰当描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目标。这些虽然在课本上已经给出,但不一定成为学生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先将与实验相关的事物,仪器及有趣的问题先提出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和经验,从而产生问题感激起学生探究新事物,自主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并解决。创新其实就是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使学生形成问题感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对待。

②选择实验材料。首先要告诉学生,选择实验材料一定要符合三个标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其中效果明显最为重要。例如,高中所学的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所用是洋葱根尖,但是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洋葱根尖呢?答案是只要符合上述三个标准都可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用蒜的根尖或是用萝卜的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课本的限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实验材料,是学生思维多元化,提高了创新能力。

③学会改进试验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按课本要求去做实验,不随意改变实验操作流程。目前国内义务教材中有许多启发性试验,并且教学效果也很好,在创新实验教学的初试阶段可以按照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要求来改装实验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如何适当的改进。因为书上所讲并不是唯一方法。

④学会改进实验器具。实验仪器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仪器的制作和选用对实验的成败特别关键。例如在使用毛细吸管时,一定要注意毛细吸管的粗细长短,只有选对毛细吸管才可以把线画的又细又齐。引导学生学会改变实验器具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⑤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以适当的形式描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具体的讲,在形成问题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原理和技术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对关键步骤和结果进行估计,同时要求学生填表。列出仪器,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推测结果。有时学生会对原有的实验方案产生新的想法,这是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和重视。试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实验过程。并列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此外,还可以通过典型题的分析如,高考题的分析,来训练学生创新分析的能力,构建学生思维图示。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

⑥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上实验课时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在学生失败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重做,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会从实验过程中自我分析失败原因所在,从材料,方法,记录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⑦学会观察,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我们必须重点培养观察能力,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并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选用适当的形式以书面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有一个好的开始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的能力就是要我们把握临门一脚的机会。

⑧学会写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适当结论,这也是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一般来说,由于教材内容只要求学生验证假设为真,而且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后已经做了明确而认同的解释,所以只要学生只要操作规范就会出现同一结果。但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出现与课本上不同意见时,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实验成功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写实验报告,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所做实验,不止自己知道实验中如何操作,如何避免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人。

2、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注意的准备

①教师在创新实验教学中应做的思想转变准备

A.实验教学目标:从只重视实验结果向转向更看重实验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经验的同时也使同学的态度,意识,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靠自己获得“为什么”,比直接接受“是什么”更有意义。通过生物学实验除了巩固知识技能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态度,意识的养成。

B.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单向的向学生传输知识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去,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实验原材料,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制作实验记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学生思维发散,有更多的创新。

C.实验教学管理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由监管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学生实验,使学生在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完成实验,随时掌握学生信息,思考如何下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不应该还是以前那种家长式的教育。对于学生要适当放养。

②教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准备

A.开放性实验的技能: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只要完全按照实验手册所写的去操作就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创新实验教学中,要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自主选材,自主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法到最后自己做实验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准备实验方法不止一种。一定要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实验,能够在学生提出新问题时较好的解答。

B.营造创新性实验情景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接纳,宽松的气氛,是学生敢于提出新思想,乐于提出新的想法,要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占有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同学们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并且由教师控制节奏,使这种热情有序的持续下去。掌握节奏的快慢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节奏过快容易使学生有浑沦吞枣的感觉,过慢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

1、民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畏惧探索问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设想充分利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发散思维,激活灵感。教师应参与到实验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简单地否定或用书本上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自己操作。对于实验结果或分析应允许有不同意见提出,对于那些实验结果明显不足的应注意循循善诱,热心帮助学生查出问题所在,避免伤学生自尊心。

2、开放性和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

开放就是想学生参与教学的可能性开放,向学生主动探索开放,向师生共同合作探索创新开放。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实物教学或演示实验都无法与发现式的实验相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自行组织自行结合,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选材,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3、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引导,提出主题有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实验的过程,因此就是一定要把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结合起来,不能只顾其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等方面都将起到一定的影响,培养高中生生物实验创新精神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希望这项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入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希望教学行政管理人员认真督促好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的落实情况,不要使中学的创新性实验成为空白。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维苗.浅谈生物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2004,7(2):41-42.

[2]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19.

[3] 徐勇、龚孝华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篇).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第2篇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三、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四、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发散学生思维,顺应了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针对高中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有关看法。

1.鼓励式教学,增加学生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侧重于知识的教授,对于学生的心理很少关注。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状况看,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关注,不仅局限于知识方面也要侧重于学生内心的关注。从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好基础。

2.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教学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乐于思考,努力创新。因此提升学习兴趣是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演绎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学生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学

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是针对全体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学生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可能无法适应语文老师无差别的教学方法,造成这部分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课堂兴趣不高,难以培养出创新精神。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转换教师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先改变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明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发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从目前中国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在高中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感,对于知识的掌握模糊不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加大高中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高中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在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因次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次重大推动,也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学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迎合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各种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阐述个人意见。在教师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始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良性的互动,这充分发掘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

2.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不断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这充分的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好地提升了课堂的授课质量,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全体学生成绩的进步。

3.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展开,深化了教育教学的实质与内涵。

三、总结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幼儿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40-03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文明的发展水平。基于此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正如有人描绘的:“如今,我们的教师仍然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因此儿童只能拥有最单一的知识、最单一的观念,把受教育者的精神变得非常单一,这实际上就是精神。一个人从走进幼儿园开始就遭受这样无情的,精神生命哪里还有发展的余地。”[1]因此,从探讨幼儿创新精神的特点入手,寻找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无疑是为幼儿创新精神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最终使学前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现实途径。

一、幼儿创新精神的界定

通过文献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发现目前在理论界关于创新精神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宏观上把握,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一个人创新素质的一切因素,即指人的全面的创新素质。秦虹[2]等(2006)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另一种则从微观上来界定,认为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主要指人的创新勇气、胆识等。颜晓峰[3](2001)指出创新精神是指人类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包括自身)的关系中,不重复,不怕风险与失败,不拘泥于陈规,勇于开拓新的世界,表现出不受束缚,不断探索,奋发有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更有学者将创新精神具体化为包括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综观国内学者的绝大多数研究,持后一种看法的人较多。而贵州师范大学王洪礼教授对创新精神的看法是:“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或者在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具有心理辐射功能的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与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或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问题意识、动机因素、情意因素、态度品德因素、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精神及其能力、善于反思的能力、求异求新求最佳的标新立异精神及其能力、灵活与变通能力、创造性想象、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4]

二、幼儿创新精神的特点

幼儿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幼儿创新精神是成人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动态的、发展的。成人的创新往往可以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去评价,更多地强调创新的结果即“产品”,强调创新产品的社会价值;幼儿创新精神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价值。因此,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应更多地关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和依据这些特点:

1. 过程性。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重在对过程的评价,在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兴趣,并萌发创新的热情,而不在于去关注和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在注重过程的基础上自发而又积极、主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去做出一些形式化、功利化的表现,更不能搞短期的突击强化。

2. 经验性。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而记忆表象又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产物。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又由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可知,表象的出现不需要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打破幼儿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加概括化,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对幼儿想象、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从而实现幼儿从具体感知到思维的良好过渡。

3. 愉悦性。学前儿童创新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玩”——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玩”中萌发的。在游戏中,需要处理不确定的问题,并探求新的东西;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捏泥、剪贴、折纸、画意愿画、根据故事或歌曲的内容画想象画,体验创造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组词、看图讲述、仿编诗歌、续编故事等;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认识水、纸、磁铁、家用电器等,列举物品的用途和特征,做科学小实验,培养幼儿善于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游戏、美工、口语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中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这是潜在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表现。

4. 生动性。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知,幼儿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培养不能太组织化、教条化和死板化,而应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生动、活泼与生活联系密切,为幼儿喜闻乐见,尽量避免太严肃、太深奥的主题,且活动中不能有太多的组织规则和太复杂的活动要求,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营造出一种放松、宽松的氛围,这样才能为幼儿所接受。

5. 外引性。幼儿在组成创新精神各维度的某些因素上具有内在的表现力,例如好奇心、求知欲、冒险性、挑战性等。由于限于知识水平和活动范围与能力,且幼儿的人格特征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其创新精神的发展具有外引性特点。就其中的人格因素而言,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品质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此为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证。[5-6]

三、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

1.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过程性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个体行为重要、持久的推动力量,对创新行为具有激发、指引、维持作用。创新意识体系复杂,包括从创新需要到创新信念五个阶层,各阶层的创新意识都能指引人们去创新,越是高层级的创新意识其表现力及其自觉程度越高,表现出递进关系。因此,在培养创新意识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经验性、愉悦性、生动性的特点,在游戏中提升创新能力。由幼儿创新精神具有经验性、愉悦性、生动性及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主要学习模式是在玩中学、玩中会、玩中悟、玩中创造。幼儿主要是在玩中、在游戏中,获得认知的发展。而游戏以观察、想象、创造性为基础,具有操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地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建构千变万化的童心世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因此,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重视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增加幼儿的记忆表象;并在游戏的组织、开展过程中营造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和提问题,并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游戏形式来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求新求异求最佳的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

3.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外引性的特点,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的创新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反映的是那些富有创造性个体的精神面貌,强调个体创造行为中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对个体而言,其创造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认知过程的各种能力品质,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保证。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因此,幼儿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品质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外部导向作用。可见,在幼儿创新精神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制约着幼儿人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 必须正视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这样,我们才会有更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才不会埋下扼杀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天分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秦虹,张武升.创新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4(2):7-9.

[3]颜晓峰.论创新精神[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17.

[4]王洪礼.论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J].心理科学,2004,27(2):383.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环境,创新精神,建设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曾强烈呼吁:“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感情,而不是舒服人,压抑人,限制人。”让我们深深的受到启发。教育呼唤创新,让我们在创新的氛围中给学生需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自由欢快的成长在教育的乐园。

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说:“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新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创新教育缺乏思考,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被热议,一时处于“风口浪尖”,并持续高涨,并无消减之势,很多专家学生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提出了很多方法策略,笔者认为方法固然重要,但还是要从内在的根本出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要从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入手,为创新精神提供积极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在教育中如何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思考和探索。

一、 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

创新是灵魂,是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创新精神常常指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一种善于思考,大胆假设,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探索和冒险,敢于尝试和付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然是个会问问题的学生,在活动中经常产生奇怪的想法,并产生疑惑、思索、想不通,想弄明白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有问题的学生并不一定就具有创新精神,问题需要一个解释的空间,或是自己想清楚,或是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然而当学生心理感觉到“安全”和“自由”时,他才能放松,才能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那这种“安全”和“自由”的教育氛围就是学生心理的那种感到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学生更能畅所欲言,表达所思所想。

创新精神需要鼓励,根据心理上条件反射的原理,收到鼓励和表扬的刺激,大大地强化了该动作行为。教育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励受到鼓励的刺激,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体验,自豪、快乐、成功和幸福感,这种心理环境下的学生更能找到一种自由的感觉,伴随着这种感觉他能够放松地、自在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因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体验能够刺激学生创新精神的不断发展。

二、 传统教育形成的心理环境干扰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学生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

传统教育知识至上,“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观念贯穿教育的过程,知识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培养过于标准化和统一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探索的实践活动,教师则是课堂上的权威,组织者,主导者,执行教案,当“主演”,由学生这些“群众演员”配合着完成整堂课的学习。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霸主地位不可动摇,面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大声呵责,学生处于紧张戒备的心理状态,身心感觉不到“自由”和“安全”,处处提防,如此心理环境下的学生机械化地学习,情感弱化,创造性一点一点的磨灭,创新精神便找不到“安身之地”。

(二)传统的评价方式奴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评价是总结性的评价,常以学生一段时间的考试分数为唯一参考,造成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和绝对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较少,评价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换句话说,评价学生的好坏看的是分数,最终的成绩排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那种努力缺少肯定。此外,评价重知识轻情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逐渐趋于共性,缺少个性的发展,死记硬背,也逐渐变得“懒惰”,不去思索,不加创新。这种评价方式下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动力,不敢问,也不想问,没有问题,去又是最大的问题,思维变得单一,想象没有支撑,视野更加狭窄,内心对创新没有概念,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便成了无水之源。

(三)传统管理方式下带来学生压力的心理感受和不自由的心理体验

传统学校管理由上到下,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向来都是受管教的对象,在班级里老师是权威的象征,班级的纪律要求,规章制度向来也是由老师制定,并用来制约学生的,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遵守,没有民主的权利。在这样严厉规格的管理制度下,学生变得小心翼翼,分外留心。他们知道遵守班级规则就不会挨骂,只有自己做到服从老师的管理才会得到老师的欢喜。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求绝对的权威和服从,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做,只能照章办事,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谈何创新。

三、 教育工作者应做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