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学分制;创新意识;创新项目;评估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02-02
1高校创新学分制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贯彻实施“创新学分”制度。而对于创新学分制度,目前各专家学者对于其定义及实施目的各执一词,但是普遍认可的是:“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够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校实施创新学分有其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这是高等教育思想改革的必然性选择。当今世界各国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都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学分制就是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使学校的意志变成学生的内在要求。第二,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前瞻性选择。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纪,而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新。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宽厚的知识基础,还应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学是培养、积累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肩负起为知识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构建创新学分制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
高校实施创新学分制度,一方面是在探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程中对学分制的不断深化完善,使得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要求得到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能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2武科大创新学分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2005年开始,武汉科技大学实施以培养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作设计为目的的创新学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每个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需要累计取得至少不低于3个创新学分(2004级为2个)方可毕业。“实践创新学分”计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和成绩档案。本调查小组主要调查研究武科大创新学分实施现状,并希冀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调查过程中主要在采用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针对武汉科技大学2009、2008、2007、2006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其中回收调查问卷320份,有效问卷280份,采访调查人数为25人,涉及学校15个学院的学生。
经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分析知,创新学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于:在创新学分实施过程中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学分制度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创新学分制度在推动创新氛围的构建上还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从学生和学校角度来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2.1学生个人方面
(1)学生对创新学分的重视度不够。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2%的同学不了解学校的创新学分制度,只有48%的同学对创新学分制度有所了解,而这48%的学生当中还有高达59%的学生根本没有查阅过学校关于创新学分制度的认定文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创新学分制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了解的信息不够,创新实践的意识缺乏,更不会主动去寻找创新实践的机会,就使创新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碰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2)学生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仅仅32%的同学在校期间已经完成学校规定的创新学分数量,同时也有高达31.5%的同学主观虽然积极,但是并未获得学校可以认定的任何创新学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在创新学分获得上呈两级分化的现象,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统计得出有28.47%的人认为创新实践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个人的理论知识有限不足以解决所立项目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是原因是武科大是面向全国招生的,由于地域、经济状况、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从外部环境上造成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跟学生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那是后天无法改变的。
2.2学校方面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告知相关信息。本次调查中有30%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创新学分制度没有系统的宣传,相关责任老师也没有及时地告知学生创新学分的相关事宜,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武科大学校实施创新学分制度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尚未形成规范成熟的管理体系,学校相关领导、老师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2)创新学分项目设置不合理。创新学分项目内容不合理,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次调查中该校有41%的同学认为创新学分制对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并没有多大作用,大多数同学都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而创新,没有达到锻炼创新能力的目标。而创新项目难度也不合理,约有46.71%的学生认为该校认定的创新学分项目中没有自己所擅长的,可获得创新学分的项目太少;另外有28.47%的人认为创新学分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有限不足以解决所立项目的问题。这充分说明学校创新项目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的和学生的能力及兴趣相结合,以达到鼓励大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目的。(3)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75.46%的人认为学校的创新系统体系不完整,对于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不同的学院甚至不同的专业都不一样,出现一定的混乱,使得学生也不明所以。而各个专业的老师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顺利毕业也会对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放低门槛,将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等级证书、实验等纳入创新学分范围内,从而根本不能实现创新学分的功用。因此,要求学校规范相关的细则、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等。
(4)尚未建立相关评估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在对学校相关负责创新学分管理工作的老师采访时,老师纷纷提出,学校的创新学分制度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评估反馈的机制,监督实施力量不够,使得实施贯彻不彻底。因此,建议学校成立相关的评估反馈机制,评估创新学分实施的效果,以便不断完善。
总之,出现以上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创新学分制度是一种正在摸索进行中的一项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学校实施完善这一制度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中才能发展成熟,实现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3完善武科大创新学分制度的对策
3.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营造创新氛围是实现学校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创新氛围和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
(1)校园环境。学生的创新兴趣是需要学校、老师来引导的,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第一,学校应该制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详细计划,如学生的创业实习基地、科研计划、科研基金及配套措施;要对创新学分设立进行必要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有关规定,了解获取创新学分的可能性、重要性及步骤、方法等。第二,要增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创造发明与实践的责任感、使命感,发动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中来。第三,学校应多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2)社会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学校应该寻求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创新教育,建立起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是社会所急需的,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多渠道融资,设立各种基金,吸引学生参与创造与创新。
3.2创新学分项目设置合理化
(1)创新学分项目应该包含的内容:根据该校学生的调查总结,学校应该把创新学分项目适当拓宽,以保证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学分项目的应该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创办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设立创新学分加以鼓励。(2)竞赛活动。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特长竞赛及各类文艺演出等。(3)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权威期刊、重要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其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的论文、文学作品、书评、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4)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项目并对开放实验中表现突出或完成具有独创性成果的学生经指导教师考核和推荐,所在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可获得创新学分。(5)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勤工俭学、“三下乡”、创业活动,有相关单位认定文件或者在各类实践中表现突出者都可获得创新学分。(6)其他。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或在文学艺术创作及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者,经本人申请,有关单位确认,学校审核,可计创新学分。
(2)创新学分项目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①项目具有可行性,能够真正调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学分项目的设置要与大学生的研究水平相适应,大学生在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智力成果;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化为自觉性的行动,形成想创新、乐于创新的良性循环。
②项目具有广度与深度,实现内部公平性与外部竞争性。创新学分项目的设置要具有广度和深度:广度体现在其所涵盖范围,可以是实践性的成果,也可以是研究性理论性的成果,可以任何一个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从而不同学生均可以利用自身特长与优势在相关领域展现创新性能力,实现学生内部的公平性;深度就是说创新学分项目的实现要有一定的门槛,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利用客观条件,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适应当今经济形势下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外部竞争性。③项目具有可调节性,适应时展要求。创新学分项目的设置与审核要随着时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充分论证调研项目设置存在能否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水平,是否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在整体的方向上对大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正确的指导与规划。
3.3成立专门的“创新学分”制管理机构
由于创新学分制度的兴起与实施是在近几年,相关的操作规范没有形成,各高校都在不断的摸索中,具体的操作细则及评定标准也不完善,使得创新制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缺陷,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校应成立相应的指导监督委员会,使制度的实施更切实际。
创新活动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根据学校性质,制定出合理规范的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同时,结合学校近年创新学分制度实施的情况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相关实施制度。学校性质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差异,比如理工科类学生更喜欢实践性很强的项目,而偏文科类的学生则偏好社会科学调查类项目,这就要求学校制定创新学分细则时,既要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又要合情合理,使学生在努力认真的情况下大部分能够完成任务,达到训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委员会应该将各学年学生的创新学分获取情况详细记录,汇总分析,要明确学生获取创新学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遇到的主客观问题有哪些,学生对该制度的相关意见,各学院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哪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会应该有专职人员讨论分析,对于可疑立刻修正的问题要及时修正;在当前不能立即改善的问题要备案,并有意识的逐步改善。如此循环,使得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目的。
(2)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创新学分制度解释、宣传。学校要正确及时引导新生,让学生明确,大学仍然是学习的地方,但是相对于高中的纯理论学习又有差别。大学的学习相对多元化,各类课余活动、比赛也很多,学生的自由意识更强烈,自由时间也相对较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比赛、科研项目等等,在丰富大学学习生活的同时使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3)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需要对每学年年初的项目申请材料整理备案,形成相关的信息系统,并定期对位完成项目监督检查,同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知道工作,促使学生努力认真完成项目,不产生懈怠心理。委员会还应该设置专门的办公室,接受学生的咨询服务,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
(4)评估反馈体系的建立。创新学分建立的实质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如果不强调创新成果质量的考核,难免会使新学分流于形式或者仅仅追求创新学分的数量,那么就有悖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建立创新学分的初衷,也失去了建立创新学分的意义。因此,必须建立创新学分的保障体系,完善各种评估反馈机制,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创新学分的质量和实际内涵。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一支由领导、同行专家和学生组成的创新学分质量评价队伍;一个负责组织并进行创新学分质量评价的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学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完整周到的咨询指导服务体系等。
总之,“创新学分”制在我校实施还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推行“创新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依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创新学分”管理方法和配套措施、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以保证“创新学分”制的顺利进行,以此促进大学生刻苦钻研、增强能力、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鸣阳.高职院校设立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7).
[2]仇梦欢.浅谈高校创新学分制及其理论基础[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25(6).
[3]蒋新兰.高校创新学分制的实施探讨[J].江苏高教,2009,(4).
近几年来,我校以“创建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阿格加特长的学生”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新途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下面就介绍近段时间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鉴定。
一、抓管理,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健全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书记监督,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专抓,教务副主任具体管理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办公室,由各科、室骨干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成了一支坚强有力、涵盖面广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我校每期都制订了科技教育教学计划,对于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辅导方案、有总结报告。其次,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还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了解课堂教学中科技教育的渗透情况,并出台评价机制,把教师参加科技教育工作情况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作为优质课的评价指标之一,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正因为学校领导对创新教育有着清晰充分的认识,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出上下齐心、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
二、抓载体,科技创新教育内容丰富
1、组建兴趣小组。
为了扩大科技教育面积,我校成立了五个课题小组:①研究性学习小组;②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小组;③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辅导小组;④学科竞赛辅导小组;⑤信息学竞技辅导小组。由这五个小组牵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校性科技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新苗子。
学校在各年级、各班有意识地选拔“创新”苗子,以班为单位组织科技创新课题小组,定期集训,并在学生中征集科技创新“金点子”,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向学校创新办交送上百份“创新项目意向”稿,创新领导小组通过认真检索筛选后决定对有价值的项目进行重点辅导,以保障项目的科学性、学习和实用性,防止创新项目的重复与盲目,这种做法,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3、发掘创新资源。
建校百年以来,我校校友涌现出大批在科技战线上建功立业的专家学者,如已故知识分子楷模、全国劳模罗健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星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曾苏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长期保持与老校友中的专家学者们的联系,不定期请他们回校进行专题讲座。近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陈星旦、曾苏民院士及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师大等高等院校知名教授来校举办不同题材的专业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我们还组织有关学生去省市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创造的新型人才。
三、抓成效,积极开展科技主题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喜获丰收
走到“家人”当中去,传达“家人”最真实的心声,这是海淀统计人赋予自己的新使命。面对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和突发性公共事件,他们快速出击,孜孜不倦地收集“民意”资料,他们缜密分析,加班加点地输出调查报告,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洞察民情民意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三局”走出的“调查队”
善于在改革浪潮中前行的海淀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以下简称“海淀统计局队”)曾创造了“海淀模式”的辉煌,历经改革洗礼后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创新和发展之于统计部门的重要性。从2009年至2010年,海淀统计局队为了打破辉煌过后的发展瓶颈,以极其敏锐的触角开始摸索新的管理模式。经过不断地探索和论证,在2010年明确提出了“宏观经济监测情报局”、“数据质量管理执法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服务局”的“三局”建设重要目标。
“当前,海淀正处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对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关注。推进‘三局’建设,能够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和优质服务。”海淀区统计局局长李泉如是说。
作为创新的管理改革目标,“三局”建设强调一种精细化管理,它拒绝以往被动的、静态化的工作方式,要求海淀统计人既要客观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动态,又要以统计人特有的方式关注民众内心,体味百姓需求,从而搭建起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之桥。基于这种理念,海淀统计局队从日常的统计工作中跳出,将目光锁定在如何实现政府作为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隙”对接。
于是,海淀统计局队的一支支“情报”小分队,背负着监测舆情重任,频频走出机关大楼,以“情报员”和“服务员”的身份活跃在每一次重大决策后的执行现场,奔波在每一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前沿阵线。
屡立奇功的民意小调查
在“食用盐抢购风潮”引发公众恐慌的第一时间,他们立即启动了食用盐市场监测,连夜组织调查员,前往海淀区各大、中、小型超市、商店进行食用盐供应调查。他们将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加班加点撰写成调查报告,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向外界传递市场情况,平复谣言、引导舆论。
在北京市对非居住区停车场白天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后,他们就海淀区各类地区占道停车费、地下停车费执行情况进行了走访。在监督停车网点对政府政策执行与落实情况的同时,还对执行效果进行了深入了解。在反映价格调整对交通的引导情况及各方对此态度的同时,还积极向公众宣传绿色出行的理念。
为了解北京机动车限购令的实施对缓解北京道路交通拥堵起到的实际效果,他们自主研发设计开展了以“行”为主题的海淀区交通拥堵现状民意调查。通过分析交通拥堵的表现形式及交通拥堵的原因,为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从2010年至今,海淀统计局队自主研发并实施的社情民意调查已达26项。由于成绩突出,在去年全市统计专项调查考核中斩获第一名。一线调查员郭皇辉不无感慨地说道:“每当为热点、难点问题走访奔波调查时,心里就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工作正是在真切地为民生服务。”
打造“海淀民调”的品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并且特别青睐于有主动性的人。
“情报局”和“服务局”的建设目标促使海淀统计人转变工作思路,将调查工作定位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调查问题和主动将调查结果转化为情报的“一条龙式”服务。当局队一次次主动将短、平、快的调查报告“热腾腾”地呈报给区委区政府,肯定和支持的声音不断传来。区领导高度重视这些调查报告并给予重要批示,相关委办局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积极与局队进行联系合作。海淀局队领导班子认为,反映社会活的动态,是百姓、社会和政府的需求,也是统计部门的职责。
恰逢海淀区GDP达到2771.6亿元的关键阶段,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海淀区常住人口已达到328.1万人。利益诉求多元、意见表达多元、价值判断多元,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断表现出来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催生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管理模式的到来。政府迫切要求以更快、更准地方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民意,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多元需求下,海淀局队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应运而生,这在基层统计系统又创了一个第一。
2011年6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刚一成立便迎来了第一项调查任务――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驻区民警群众满意度调查。这次在全区范围内对公安驻区干警考评的民调,不仅是海淀区警风警纪长远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海淀统计人摸索民意调查的新起点。
正如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队长林松所言:“海淀民意调查充分反映了百姓的呼声,代表了一个层面的需求和关注点。海淀统计人有责任为区委区政府倾听群众呼声、疏导民意搭建一个新平台。”海淀局队也正在举全局之力将“海淀民调”做成统计助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品牌。
跳出“制度框架”助力管理创新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强调了创新社会管理与民生的重要关系,也提点了统计部门不能仅满足于日常的业务工作,还要跳出制度框架,创新管理模式,在新一轮社会管理创新浪潮中打造统计智库。
1.每位同学针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2.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3.书写要工整,字数不少于3000字。
4.开学后交于各团支部,(以纸质稿件兼电子稿形式)统一交到校团委。
附: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专题指南
1.调查当前社会经济状况,选择当地企业,调查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等。
2.面向当地居民,调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成效。
3.结合低碳环保主题,调查当地环保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开展低碳环保主题宣传。
4.结合世博会主题,开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开放文明"相关宣传调查。
5.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大学生开展“大国国民心态”问卷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6.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为主题,走进当地劳动管理部门,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7.通过与长辈沟通交流,了解时代变迁给国民带来的生活变化。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
9.大城市“蜗居,蚁居”的现象实践调研。
10.宿迁大学生村官相关问题调研。
11.结合宿迁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主动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单位开展见习,总结撰写见习报告。
12.深入城市社区,厂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13.面向宿迁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性实践,并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研。
14.发挥旅游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开展支教服务,并进行专题调研。
15.关于市民防震意识的调查研究。
16.关于当代青少年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
17.关于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研究。
为了营造科技创新型建设氛围,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科普示范城区建设步伐,推动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通知“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2015年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为《节约、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了把此项活动办成我区的特色和精品项目,经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区教育局、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研究,拟在2014年11月份,举办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主席:黄|
副主席: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主席: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常委、科协主席)
刘芳(庐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政府副区长)
评委会主席: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主席、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主席: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军(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4、2014年11月22日专家评审组对作品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