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逻辑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发展规律 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心理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不同因素都在这些规律的制约下发生作用。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均衡性和个别性三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次序,这个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超越
如思维发展是在小学创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小学时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至高中二年级已基本成熟。但天资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跨越思维发展中的具体形象阶段,由动物思维经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辩证思维在七年级阶段已开始出现,但水平低下。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思维发展从小学毕业到七年级前后,就是思维加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并逐步向抽象过渡。七年级上学期数轴的引入,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数形结合,看到小学学过的数现在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了。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数了。数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图形来比较了。由对图形的初步认识过渡到下学期对一些几何问题的简单证明,由演算过渡到推理。这些对学生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初中生思维发展中的这一重要时刻,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可能使其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帮助七年级学生顺利地渡过“适应期”。
至八年级阶段,又增加了学科的难度和门类。如物理,既要求有良好的语文、数学基础,又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上如何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数学的无处不在。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用数学来思考现实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稍复杂的几何问题的证明,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至高二才趋于完成。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接近成人。初中生已能进行符合逻辑要求的判断、推理和论证,并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作为教师,应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充分利用关键期与转折期这些重要阶段,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相对于心理发展规律的共同性而言,心理发展同时亦具有个别性的特点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使思维得到理想发展。
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七年级阶段,由于一般学生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直观依据的提供。一是注意直观材料的典型性并能适合学生的经验。二是注意直观材料量的多少和感知时间。如在进行有理数教学中就应注意多利用数轴这个直观工具,对学生理解有理数,掌握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均有明显的帮助。
八年级阶段学生处于经验型的逻辑抽象思维阶段。是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①通过实例观察概括,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理解概念。
②在概念的发展中,掌握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
③在概念的扩展中,形成和发展数学思想。
④通过概念的应用,不断巩固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要重视逻辑初步知识的学习和解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如结合学生需要,分散地配合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属性、概念、一般概念和特殊概念,概念分类及分类规则,概念的定义,命题,条件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数学证明,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基本逻辑知识。
另外,可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让学生熟悉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三段论。在七年级代数中,进行数或式的运算时,要求步步有根据。如:
计算:(+16)+(-25)+(+24)+(-32)
解:(+16)+(-25)+(+24)+(-32)
=[(+16)+(+24)]+[(-25)+(-32)](加法交换、结合律)
=(+40)+(-57)(同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17(异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在此类批注理由训练的基础上,再利用代数恒等式的证明,初步养成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为学好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其次,初学几何时,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格按照三段论式进行基本的推理训练,并逐步过渡到通常使用的省略三段论式。
通过解题,旨在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分析推理能力,促进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七、八年级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着重讲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典型例题,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同时,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作一些一定范围内的一般方法的探讨,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垫。同时,配合练习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在解决一类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能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使学生思维向纵向延伸。如“以边长为■的矩形ABCD的顶点B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顶点A落在DB上时,矩形旋转扫过的图形面积为多少?”这样给学生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练习了扇形和矩形的面积的求法。又如“两圆内切于P点,大圆的弦AD交小圆于点B、C。求证:∠APB=∠CPD”可变成“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点C,求证:∠APC=∠CPB。”再启发学生思考:上面两题中的“两圆相切”改为“两圆相交”又应怎样证出∠APC=∠CPB呢?通过比较、鉴别,进而达到不仅会解一题,而且会解一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育是初中生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生的内部需要,将教育目标同学生的需求目标统一起来,衔接起来,唤起学生的意识状态,使他们主动接受或积极意识到这种需要,从而,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教学,来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良好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一、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初中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脑重向成年人看齐,基本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视觉、听觉甚至超过成人,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越来越较高,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处,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意义识记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多数初中生有独立探索的心理要求,也具备独立探求的生理机能。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灌输知识,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没有思想,语言表达就是一种机械式复述,就谈不上有意义的交流。
初中语文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阅读时要能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写作时要能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们要充分领会新大纲着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部署思维训练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思维训练的意识,积极进行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要特别注意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影响。客观地讲,为了中考、为了名次,在越来越多的统一考试氛围里,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试卷和教学参考书为准绳,用标准的答案限制了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保持相对独立的清醒,在完成应试任务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未来人才更强调能力、更强调创新的大局出发,想方设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关键是打基础、抓基本
初中生思维训练的途径很多,数学是最主要的,其它的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等课程也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思维训练的努力。语文作为初中最主要的课程,也是学生花时间最多的课程,发挥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功能,要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关键还是要从初中生思维能力仍处于形成之中、语文在初中各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打基础、抓基本。
打基础,就是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夯实最初的基础。思维能力不可能与生俱来,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训练思维能力首先要训练思维的基本要素。一是概括。概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方法。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能够把同类归在一起。比如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二是分析。引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三是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的确定,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如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比较、正反面文章比较、同题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较。
抓基本,就是要通过基本环节的有效实施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升。首先是阅读、质疑环节。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犀。带着思维去阅读,阅读才会更有效。但阅读时还要“思考问题”会让基础尚浅,喜欢“享受阅读”的初中生更加不愿意去用心阅读。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质疑问难。可以是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如在引导学生读《孔雀东南飞》时有意提出这样的疑问: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样死了值得吗?二人私奔行不行?起来抗争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再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就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把疑点作为深入学习的起点,疑而有问,问而去究。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的机会。对好的质疑要给予充分表扬,对一般的质疑也要多加鼓励,肯问、能思总比不问不思要好。其次是体验、观察环节。体验的重点是事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爱,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第三是联想、想象环节。要引导学生善于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石拱桥的桥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联想到了“满月之境”,由荷花池联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腊梅和翠竹联想到做人的铮铮气节。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比如以“未来的我”为主题让学生想像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主题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主题想象科学的未来等。
三、思维训练需要社会支持、师生互动
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形成有利于狠抓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环境。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之深,记大量语知,背标准答案,读不需要动笔的书,使得初中生远离思维、懒于思维,也不敢思维。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做起,需要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学生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思想品德、爱国情操、审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熔铸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整、和谐的体现;要以教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去发散思维、联想和想像;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两级分化的严重性与可怕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1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1.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1.4双基不扎实。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1.5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2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2.1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4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2.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2.7尊重和理解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后进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3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3.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3.2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4.3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教师 学生
一、重视教学过程, 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较为严重的现象就是“离教现象”。“离教现象”,实际上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要求,使教与学出现“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最后到了“听不懂”、“不会做”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大面积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学生总认为是复习课,不重视,基于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寻找方法来讲解这一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法则”、“运算”,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到每类的相关知识点和应注意的地方。最后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概念”中掌握正数、负数、相反数等,在“法则”里会应用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在“运算”中注意一错皆错。这样,学生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就能系统的掌握“有理数”这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心态有所调整,兴趣有所增加。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多数的初中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的主动性不强,处于一种强制的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的被动一方面是主动探求知识、学习知识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没有掌握独立合适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方法上是死记硬背,缺乏发散性思维,对老师的依赖性强。鉴于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掌握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阅读入手,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差,且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要对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内容逐句逐段地举例、解释,对一些重要的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诵读,并能够提供较好的记忆方法和理解渠道,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标注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要求让学生自己读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最后确定自己的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后,教师可以按照在课堂上所掌握的学生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列出阅读提纲,设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也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小组进一步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交流,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反复阅读,从而寻找答案,解答问题,弥补以前在阅读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而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最后让学生渐渐地养成阅读――思考――再阅读的好习惯。最后,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自觉做好错题集,一方面有助于巩固容易出现疏漏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更扎实,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是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化的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首先是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如在讲解完新课后,可以把课本中的练习题作为速算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也可精编构思巧妙、覆盖面广、概念性强、有一定灵活性的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得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其次是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活动小组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和学习方法的探讨,通过剖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最后比较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拓展学生思路时,教师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最后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第三是逆向思维的训练。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也就是“逆向”思考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或相逆条件下的状况,发散性的思考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解题后反思的好习惯,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对审题过程、解题方法及解题所运用的知识的一个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学生能够在解题后及时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反思下思维过程,这对巩固解题所用的知识点和方法、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推理论证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要经常的、或集中或分散地森头一些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习惯,讲清楚一些最基本和常用的逻辑语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演译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最后使学生形成“出言有本、推理有据”的好习惯,做到解题时概念明确、思路清晰、考虑全面。
【参考文献】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仍存在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本文就这一现象的存在给出几点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学习的方法。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流程仍是立足于教材与教育教育目标进行的。教材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学者应当充分了解与运用的“宝书”。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因素都可以被教学者进行利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中《郑人买履》一文的教学时,教学者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阅读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再将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后再进行关于其内容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学者应当不断与学生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行为是削足适履的典型例子,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寓言道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的分析中去,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切忌仅仅关注课本知识,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会是枯燥无味并且难以达到理想成效的。
二、基于初中学生的性格与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能力
1.初中生思维能力形成始于形象思维
以形象思维看待、理解事物是初中学生最基本的思维特点,其往往与体验、感知联系在一起。初中语文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以及生活进行感悟,让学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不同面”,从而将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更深的层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悟指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相关场景以及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例如,七年级上册《晚秋的原野》一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让学生自己感受文中的场景,并且选择一些图片,让学生挑选最符合自己心中想象的图片,再让学生将想象的场景写出来,或增加细节刻画,或进行深入想象。以这种“文字―图形―文字”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发展到更高层次。
2.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二者共同发展
逻辑思维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一般性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认知到多于感受或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与形象思维是相对应的存在,让学生同事具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学生才能以一种概括性的、逻辑性的甚至抽象的眼光去阅读相关作品,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能够通过逻辑思维的形成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营造民主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1.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教材,在教材中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疑问。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问题往往更具有代表性,且与教学内容相关,更容易帮助学生进入问题设置的情境,利于思考。当遇到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告知答案,而应当耐心引导,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体悟,从而得到思维训练。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学者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赞同文中的哪种观点,为什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给出思考结果,课文内容分析完毕,还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教学,例如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其有可能只是当时道家为批判讽刺儒家而作,可能记载的故事没有发生过。这种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学生具备质疑精神,从而对事物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2.将学生得以利用生活经验,发挥所学
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离不开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以及其生活经验。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具备什么样的认识水平与眼光,而后选取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将新的知识用旧知识去理解的过程就是利用一定的思维能力进行转换的过程,教学者要多为学生提供实现这种转换的机会,让学生学有所用,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至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算是真正切实有效,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立足于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有效的思维训练。
【结 语】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深入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少教师已经对此引起重视,并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此,广大教师应坚持不懈加强研究,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海霞.不做飞过天空的鸟:建立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学周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