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第1篇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力,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能力都被要求在护理护士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健康状态独立判断问题所在,并独立实施相关措施,成功解决问题是护士的职责所在,这决定了护理护士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护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对现象和事物的判断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和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平衡其利弊,最后正确认识事物现象并做出合理的决定。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变化情况作出理性的判断。护理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对病人综合情况的考虑,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护理教学中的关键。

1 护士批判性思维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护士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段期间,主要出现了几种主要的观点。早在1964年,沃森和格拉泽提出,护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是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至今这个概念仍然被广泛引用。随后,众多学者对该定义做出了阐述和发展。如批判性思维护理问题的反思和推理,找到多种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或解决护理问题,做出决策思维过程等等。为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判断性思维的发展[2]。

国内一些学者对护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也有界定,如陈保红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保健决策和有意义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中反映出的判断推理过程包括一系列的部件,这些部件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并共同参与护理决策。

2 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在护理教学中,根据各种批判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增加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当做更多的课前准备,应对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如果问题不得要领也要鼓励学生开口。学生应积极思考,查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随时准备回答老师或学生的问题[3]。如学习胃大部切除术护理时,有学生问: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术前能否用温水洗胃?如果不能用温水,那要用什么水,和温水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有点不得要领的问题上,老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形成,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但在课堂上,更多的问题都应具有挑战性,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示。对于在疑问中迷失的学生,老师应正确的引导其回到正轨上,帮助他们直到他们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2.2 讲授转向自学,发展主动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老师缺少积极性而学生也习惯于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被动的教学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主动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护理教育更需要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护理更注重方案实施的有效性,护理措施的合理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护理个案,护理计划无法启动。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推理能力,主动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意识[4],如收集护理历史常见问题和参考个案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病人的健康问题有哪些?该采取什么方案解决?我能为患者做些什么?进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在实践中验证批判性思维

完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后,检验效果必须要经过实践。在深入教学时,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挑战出版和教师的观点和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如“注射原则”中的“无痛注射技术”,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无痛注射技术”改为“缓解疼痛的注射技术”更为合适和贴切,应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一,反复试验,学生自己体验注射时的痛苦,发现痛苦是不一样的;方法二,学生临床调查169例患者,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痛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实用,获得思维能力,并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4 “角色扮演”有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更有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以医疗活动或者医疗行为为题材设计一个简短的小品,反应护理现象及其影响,然后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医疗人员的服务和医院的医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5 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创造利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氛围

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行为。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至关重要。高等护理教育的学生必须形成一个理性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讲授知识的传统角色,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内担任领导者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其次建立平等的教育氛围,最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灵活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平台[5]。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体结构学 创造性思维 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资料分析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人体结构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 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骨的分类包括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就要想到肌肉的分类包括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2、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人体结构》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比如讲到颅骨连接是缝隙连接时,就可能想当颅内出血时颅骨不会扩张。

二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二种,即再造想象和幻想。 转贴于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体的组成教学中,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 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 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胃的形态时就要想到动物的胃等。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讲到胃液的作用时要想到盐酸的作用是什么,有助于掌握胃液的功能。

3、引申发挥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科学思维;教学构建

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辨过程和方式,在对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演绎、推理、归纳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深入掌握文学知识的内涵,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构建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而突破传统感悟式的审美以及训诫式的道德教化教学方式,全面保障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构建。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及其构建意义

1.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需要使用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教学方式,科学思维教学方法是新时期培养综合性人才以及素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构建以及具有浓厚传统元素意味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体系中更是如此,在该课程中,只有构建科学的思维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文学教学的实践,才能够保障学生理性思维的构建。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缺乏科学思维方法,主要的体现就是在当前的文学教学中较为注重感性思维方法的使用,而忽视了理性思维方法的使用。也就是在教学中国,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传授以及重点知识的重点讲解,而没用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说明。文学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塑造良好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方法能够使文学知识更加深入和有序地影响学生,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2.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构建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文学教学理念的更新。科学思维方法中包含着罗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有利于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文学性和逻辑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拓展教学范围及教学深度;其次,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实践性的,具有交稿的操作性。在教学中充分构建科学思维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假说法、塑因法、逻辑法以及创造性思维将文学中蕴含的理性知识挖掘出来,体现在教育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相应的知识;最后,有利于促进当前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思维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深入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其中教学实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构建科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就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构建

1.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构建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体现。创新教学模式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靠自身的直觉和想象等感性的方式开展教学,而是要多利用假设、证实与证伪等方式进行全面和科学的探索教学,从而得出真理性以及具有价值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多使用引导式教学。还可以通过塑因法追溯既成事实的成因和历史条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其次,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在这个环境中,使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实践都存在着信息的双向沟通,都能够在信息的流通中得到启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意识的学习状态。比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文学纪念教育活动,如开展鲁迅、沈从文、巴金、海子等文学家的诞辰或是忌辰,开展的活动可以是朗读、作文等方式,在这个环境中,让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足够多的信息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主观积极性。2.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尽管是文学性的教学课程,保障其教学的实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映射出来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文学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运用在生活、学习中,从而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着科学思维方法缺失的状况,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想,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构建科学思维方法,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付清泉.浅谈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86-89+140.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绘画性素描;设计素描;造型思维;造型方法

    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同为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性素描的雏形和胚胎大体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于上个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为重点。它重视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对客观物象进行分析与描绘,通过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表现力、创造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设计素描则相对年轻,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训练基础,它在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大体分为结构素描还是表现素描两种。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及多媒体综合类设计等的重要基础。

    关于造型思维

    由于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造型功能、目标指向的不同,因而在具体的造型思维活动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有一些过程上的和内容上的区别。即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目标指向、造型观念等因素的差异。

    绘画性素描着重对学生艺术表达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思维方式与设计素描在本质上是没有很大区别的。绘画性素描和设计素描,其造型思维过程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伸延,都遵循着感觉、分析、理解、综合这一基本认识规律。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到从绘画性素描顺利过渡到设计素描的思维连贯性,而且能从根本上保证设计素描的作为素描的本质要求。我们知道,在绘画性素描的造型过程中,通常是以感性为基础,把对形象的直觉感受通过理性通道,以感性和理性思维紧密结合、交替运行的思维活动方式而展开。与之相比较,设计素描的造型思维方式首先也应以感性的思维为基础。初始阶段形象思维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表现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和画面最终效果展开充分的想象。特别是在表现素描中往往强调的是对画面形式和形象的创造性探索,如果过早地被统摄在逻辑思维之中,就不可避免地限制其画面形式和造型的表现力。即使在理性思维过程占主要地位的结构素描中,也应主张遵循感觉、分析、理解、综合这一基本认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造型的表现力具有绘画的特性,从而有效避免把结构素描画成效果图。因此,无论绘画性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在造型的表现中,特别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之前,不应过多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要鼓励以全新的方式观察事物,要鼓励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作业,这也恰恰符合艺术诸学科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关于造型方法

    绘画性素描往往是要求学生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利用空间透视的视觉原理,以围绕再现画面三维立体的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绘画性素描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强调认识与表现的辩证关系。随着当代艺术教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从其它艺术学科中吸收营养,将具象造型中的抽象元素、写实造型中的变形元素、三维造型中的二维元素相衔接,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意识与创造意识方面的能力。有拓展学生的专业意识、审美情趣的积极意义。

    设计素描与设计直接相衔接,其具体要求不仅要使设计素描严谨、规范,符合设计学科需要,而且能真正体现设计素描自身的独立。设计素描大体分为结构素描还是表现素描两种。结构素描通过结构分析素描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认知形式及其结构分析的观念,致力于对物象结构的分析来深入对于空间的自我感受。在对物象全方位的审视中,努力超越物象的表象而达到对其内在结构的理解,通过结构的启示进一步产生设计的构想。结构分析训练要使学生努力排除明暗色调、材质肌理等非结构的影响,要能够理性地推理和表现出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符合逻辑的、符合透视规律的、合乎物理性的内在结构,能够充分考虑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分离关系等,将物体的比例、轮廓、结构转折等本质因素表现出来。还要让学生研究虚实线的表现力和结构因素在画面的张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能力及理性的推理能力。

    无论绘画性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在造型方法上的教学创新是一种源于对感知把握到原形潜在变异的洞悉,通过设计素描过程的造型演变,创造出具有深层意义的新的形象。

    结语

    作为视觉设计艺术学科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教学往往是学生初始接触的设计艺术学科教学课程之一。对许多重要基础性的课题的研究,必然先入为主的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艺术观。建立符合学科需要的综合性系统教学训练模式,在教学观念、内容上打通从绘画性素描顺利过渡到设计素描的思维通道, 在教学方法与实践中厘清各自的侧重并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唯有此,才能真正提升在素描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第5篇

语文:更注重对理性逻辑思维考查

首先,2019年语文考纲的字词表述有略微调整,在考核目标中,两处提到“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一指导思想,2018年仅表述为“文化素质的要求”,这表明2019年高考将强化“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和对理性逻辑思维的考查。

其次,试卷设题顺序有变化。在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将现代文阅读从2018年的顺序——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最后,考纲里题型示例有所变化,有增删,但没有什么较大影响。

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提示,学生备考不要单纯关注审美鉴赏类文章,还需要多关注、训练理性思维,注重对文本整体阅读、篇章结构梳理、内容要点的概括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等。对写作来说,实用类文本的重要性提升,更加强调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建议考生应广泛阅读,除了文艺随笔外,还应阅读一些小论文、时事评论等,反映当下变化成就类、传统文化类等都要涉猎,还要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一、强调理性思维的正确性

上述解读以“更注重对理性逻辑思维考查”为标题,突显了2019年语文高考的重心。最近十多年,我们在语文教学领域见得多的是阅读体验、体悟、经验等富有感性色彩的语词,乍一看“理性思维”,中小学语文教师可能会有些不习惯。

强调语文的理性思维是非常正确的,是对语言及文章本质特征的回归。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清晰明确的语言(包括书面语言)表达;语言和文章是思维活动的外部显现,包括那些极具抒情性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受制于理性思维的,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互作用的产物。但是最近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都特别强调对语言文章的感性体验与积累,贬低、忽视甚至否定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元素和理性思维。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对“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领会并解读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筛選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整合归纳”等理性思维元素的强调,真让人有久违之感。

事实上,无论是否明确强调,在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不可能没有或者完全避开理性思维,否则,语文教学就必然含混,或天马行空地解析一番,或情绪高昂地朗读几遍,学生却恍恍惚惚,难以理解实质内容。

逻辑思维是在专门指导下,经过长期训练而逐步发展的,让学生在高考前“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解决不了燃眉之急的。当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及语文问题的分析解决中,还表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这类需要高度理性思维的学科学习中,以及其他人文学科(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的学习中。理性思维缺失带来的恶果是,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发现真理、探究真理的正确思路乃至兴趣和热情。

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发出了教学改革重视理性思维的信号,这应该是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和情感共同决定语言文章内涵”这一本质的重要一步。

二、鉴赏评价与理性思维并非是对立的

很遗憾的是,上述解读认为“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提示,学生备考不要单纯关注审美鉴赏类文章,还需要多关注、训练理性思维”。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毛病,但其中不恰当的用词会引起理解偏颇和错误传言。

“不要单纯关注”的说法,其背后是将审美与理性思维相对立,这是对审美或鉴赏评价的严重误解,是中国长期以来缺乏美育(现在的音乐、美术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实施都远远不能完成美育的目标和任务)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就是重视感性积累和大量阅读。教学中,教师似乎不乏说“美”字,会使用一连串的审美形容词,但事实上,可能对什么是美,什么是语言文学之美,乃至什么是视觉艺术之美(美术之美)、什么是听觉艺术之美(音乐之美)等都不甚了了。于是,教师只会采用当下流行的语文教学思路和方法,并没有真正进行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教育,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学会鉴赏语言文学之美的方法,普遍严重缺乏关于语言文学的审美鉴赏评价能力。师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美,师生都缺乏审美与人文素养,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的美育,包括真正的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评价教育已经太久。

美是整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的有机匹配(关系与结构),且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美感体验)的那些事物[1]。通常我们会用这样一些词汇来表述美:形象、生动、清新、优雅、壮阔、新颖、自由、经典、时尚、创新等等。这些词汇,既用以表述外在形式的美,也表现内在逻辑的美,例如科学符号及图像的形式形象、生动、新颖,公式及模型的简约,概念和定律精要、内涵丰富等。语言文章知识精准,结构精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等,都是对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性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审美和鉴赏。

21世纪初,作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的提法,后来不知何时起就演变成了要“淡化知识”“不讲概念”等说法,这使得学校教学,尤其小学教学普遍回避知识、回避概念,偏重经验和体验,并使教学出现了形式化倾向。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场所,不是讲不讲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知识的问题。理性思维是伴随严谨的知识教学和学习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人脑的一种独特的信息加工能力。没有认真且透彻的知识学习,根本无从获得理性思维能力,没有知识尤其是系统知识支撑的“理性思维训练”是不可能且不存在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普遍不高,与这些年淡化知识、不讲概念的教学不无关系。

正如没有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高水平教学,包括语文和所有学科的高水平教学,是不存在的;与理性思维对立的所谓审美鉴赏教学,包括语文、音乐、美术和所有学科的审美鉴赏教学,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力求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的统一

2019年高考大纲有如下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总纲)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文)

语文考查的六种能力,其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四种能力,都直接与理性思维有关,甚至就是理性思维的完整过程;而鉴赏评价,需要学生有很高的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力。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欣赏比较随心随意,只要自己觉得美,有美感体验即可;鉴赏之“鉴”,强调基于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客观标准,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上,带有理性色彩的审美、鉴别、判断与表达的活动,而这才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美,不仅是外在“花花绿绿”的辞藻,更重要的是内在逻辑形象生动的外显。严谨简明的理性思维,就是理性美,是审美的内在骨力。这是审美鉴赏评价所不可或缺的,我们以前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美,这是不应该的,应当全力纠正。总之,高考六种语文能力其实就涵盖了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两种活动的逻辑统一的精华。

2019年高考大纲“总纲”强调“以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结合语文考纲中注重理性思维和鉴赏评价考查的内容,总的来看,这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2019年高考大纲更全面的立意是“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最终达成“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之目的,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方针终于再次回归“德智体美劳”,并力求在高考大纲中实现国家对教育的坚定主张。

四、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指向及内容选择,包括理性思维和审美鉴赏等能力的考核与培养,一方面是高考、中考命题的指挥棒;另一方面,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落实到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才能实现;且只有落实到精心、精准、精美的审美化教学中,才能高质量地实现。

其实,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几个单元或板块专门讲有关逻辑的知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将这些逻辑知识的教学与花费了大量力气去做的阅读分析以及群文阅读等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笔者听过不少语文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感觉都似是而非、不得要义。关于逻辑知识的教学本身就严重缺乏逻辑理性思维,这说明教师没有太理解逻辑与语言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对什么是逻辑也深感困惑。当然,这种忽视理性思维,重视感性积累、体验、体悟的语文教学,与真正的审美鉴赏评价,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