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再生蛋白质纤维;鉴别方法;标准;测试

再生蛋白质纤维是指将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采用高科技纺丝技术制备而成的纤维。动物蛋白可来源于经牛奶提纯的酪素、蚕丝或绢丝提取的蚕蛹蛋白、由报废羊毛或下脚料提取的羊毛角蛋白、从动物皮和软骨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以及从淡水饲养贝壳中提取的珍珠蛋白等;植物蛋白有从大豆豆粕中提出的大豆蛋白、从桑树叶中提取的桑树蛋白以及由花生粕生产的花生蛋白等。市场上已规模生产的再生蛋白质纤维多达十种,生产供应商大都以纤维表面含有蛋白质而与人体皮肤亲和性好、富含多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等作为产品的独特优势对其进行宣传和推广。

1 分类

纯蛋白再生纤维因无法获得可用的力学性质而很难制取,一般采用将蛋白质溶液与其他高聚物材料进行共混纺丝或将蛋白质与其他高聚物进行接枝共聚来制备再生蛋白质纤维。目前常用的高聚物基体材料包括三大类:

1)维纶基体材料:大豆纤维是将大豆蛋白溶液与聚乙二醇缩甲醛共混经湿法纺丝而成,纤维具有明显的皮芯结构,皮层为结构紧密的蛋白质,芯层是多孔空隙状的维纶材料[1]。

2)腈纶基体材料: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是由经牛奶分离出的酪素蛋白与聚丙烯腈经接枝共聚生成高聚物或两者共混经湿法纺丝而制备的新型纤维[2]。纤维纵向表面有无规则的沟槽。

3)纤维素基体材料:将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溶液与纤维素粘胶纺丝液共混,采用湿法纺丝工艺进行喷丝,在凝固浴中固化成型,形成稳定的皮芯结构。木蛹蛋白粘胶长丝[3]、木蛹蛋白粘胶短纤维[4]、玉蚕纤维、柔丝纤维、珍珠纤维等都是以粘胶为基体成型的再生蛋白质纤维。

2 现有定性方法

纺织纤维材料的鉴别是通过燃烧性能、外观形态、化学溶解、红外光谱分析、密度测量等方法表征某一类材料的特有性能。专业纺织纤维检测机构、高校及相关技术机构等在常规纤维鉴别过程中一直遵循“一扯、二烧、三看、四溶”的原则,先区分纤维大类,再借助相关仪器设备进行特定的分析。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介绍了大豆蛋白纤维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定性方法。

燃烧法[5]。纤维的燃烧特征见表1。

显微镜观察法[6]。纤维在显微镜下横截面和纵截面形态特征见表2。

溶解法[7]。纤维溶解特征见表3。

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8]。含有氯、氮元素的纤维用火焰、酸碱法检测会呈现特定的呈色反应。由于牛奶纤维和大豆纤维中的蛋白质成分含有大量的氨基,所以氮元素有显色反应见表4。

密度梯度法[9]。纤维密度见表5。

红外光谱法[10]。红外特征吸收谱带可反映材料中分子基团和化学键的信息。再生蛋白质纤维是由蛋白质和基体材料复合的两相材料,其红外光谱图应反映两种材料的各自特征吸收谱带,见图1和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大豆蛋白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在1660 cm-1酰胺吸收谱带I、1535 cm-1酰胺吸收谱带II、1450 cm-1 处碳氮键伸缩振动吸收峰表明纤维成分内含有蛋白质特有的酰胺键;而前者在3300 cm-1 的—OH伸缩振动、1019cm-1处的强吸收和848 cm-1处较弱吸收是维纶纤维中—C—O—C的典型特征谱带,后者在2245 cm-1 附近的C—SN伸缩振动光谱与腈纶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市面上生产和销售的大豆蛋白纤维、牛奶蛋白纤维中蛋白质含量均在20%以上,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对蛋白质成分进行定性鉴别,但由于许多纤维素基再生蛋白质纤维中蛋白含量不超过10%,环境、基体材料等因素在测试过程中会对红外光谱产生干扰而导致无出峰或被强吸收峰掩盖,无法对此类纤维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3 现有定量方法

化学溶解法

GB/T 2910.101—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01部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和FZ/T 01103—2009《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分别规定了大豆蛋白纤维、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二组分混合物的化学定量原理与分析方法。这两个方法标准的定量原理是先用1mol/L次氯酸钠溶液溶解蛋白质成分,再用20%盐酸溶解大豆蛋白纤维剩余物或50%(或65%)硫氰酸钾溶液溶解牛奶蛋白纤维剩余物。

凯氏定氮

对于含有少量蛋白质成分的再生蛋白质纤维,因纤维基体材料对酸、碱溶剂的稳定性难以把握,在溶解蛋白质成分时会部分溶解其他组分,使结果的准确性偏差大,并且基于氨基酸组分对人体皮肤的特殊功效,对纤维中蛋白质或氨基酸含量的测试更能突出再生蛋白质纤维的独特性能。凯氏定氮法是一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化学实验室基本方法。

由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等单位起草的行业标准FZ/T 54028—2010《蛋白质粘胶短纤维》附录A中推荐采用的粘胶纤维蛋白质含量试验方法可归类于凯氏定氮法。基本原理是将含蛋白质试样在催化剂中用浓酸消解,在强碱作用下蒸馏使氨气挥发,经硼酸收集后用标准盐酸滴定,计算含氮量并转化成蛋白质含量。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推广等特点,但试验过程复杂繁琐,可变量多,蛋白质转换计算较为粗犷,不太适应现代检测快速、准确的定量思路。

氨基酸分析法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蛋白质中的分布是有特异的。羊毛角蛋白中丰富的二硫键交联形式(胱氨酸和半胱氨酸)是区别其他蛋白质的主要特征;桑蚕丝素蛋白中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90%以上[11];大豆蛋白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较多。张弦用121MB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中氨基酸含量[12];阮超明等人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的氨基酸的含量,并对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进行归类分析[13];丁丽君对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的氨基酸组分进行了分析[14]。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方法对纺织品中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难以鉴别未知纤维中是否含有氨基酸及测定其含量。

4 结语

再生蛋白质纤维的鉴别方法的研究目前多停留在燃烧法、显微镜法和化学溶解法等宏观方面,在蛋白质分子鉴别、元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无法从根本上区别纤维中是否含有蛋白成分,现有方法标准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方雪娟.大豆纤维结构与染色性能的关系[J].毛纺科技,2002(02): 92-94.

[2] 徐燕姿,李 君.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的应用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J].毛纺科技,2006(01): 30-33.

[3] 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一种木蛹蛋白粘胶长丝的制造方法:中国专利,CN101962822B[P]. 2011-2-2.

[4] 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华明玻璃纸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种木蛹蛋白粘胶短纤维的制造方法:中国专利,CN101974800A[P]. 2011-2-16.

[5] FZ/T 01057.2—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2部分:燃烧法[S].

[6] FZ/T 01057.3—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3部分:显微镜法[S].

[7] FZ/T 01057.4—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4部分:溶解法[S].

[8] FZ/T 01057.4—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5部分: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S].

[9] FZ/T 01057.7—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7部分:密度梯度法[S].

[10] FZ/T 01057.8—2012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8部分:红外光谱法[S].

[11] 姚穆.纺织材料学[M].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1990.

[12] 张弦.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级生物化学 教学 理论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49 

在工科院校中,“高级生物化学”是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是连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桥梁。它既是本科“生物化学”课程的提高和深华,又是研究生阶段 “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强化和拓宽研究生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角度地认识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物化学的实验理论、技能和分析能力,为研究生研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奠定基础。在工科院校中,“高级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涉及蛋白质结构功能、蛋白质稳定性、蛋白质合成与运输、基因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章节的内容。近年来,生物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层出不穷,高级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极其活跃的带头学科。对于一些应用型的工科院校,高级生物化学课程将蛋白质化学和组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前沿进展传授给学生,培养善于理论学习,长于工程实践,勇于集成创新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1教材中英文结合 

目前高级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目前唯一的高级生物化学教材是李关荣主编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高级生物化学》,①内容涉及蛋白质结构、功能、寻靶、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技术、生物膜与跨膜转运、生物信息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代谢调节策略等,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相对高级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则很多,包括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于晓虹主编的《生物化学》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面向21世纪精品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育规划教材),刘国琴主编的《生物化学》④(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内容全面,讲解细致,一直作为本科教学的典范,在本科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中广泛采用,但作为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材,该教材一来与本科教学重复,二来内容过于基础,缺乏前沿性。于晓虹主编的《生物化学》,内容着重阐述人体基础生物化学知识,为远程专升本教材,内容与本科教材有所区别,编写着重符合这专升本学生的需要,不适合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刘国琴主编的《生物化学》是面向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理科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首先,重点讨论了蛋白质、核酸、酶、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这些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生物化学性质及相关分离、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其次,对糖类、脂质、氨基酸、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其代谢调节进行了系统、概要介绍;最后,主要以原核生物为例讨论了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流的分子机制。该教材内容上和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有相似之处,适合选作生物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材,也适合生命科学相关学科,如医药、食品、农林等领域本科生使用。 

除了以上教材,David Hames编著,王学敏等翻译的《生物化学》⑤(第3版·中译版)全书共13章,分别是:细胞结构与成像、氨基酸与蛋白质、酶、抗体、生物膜与细胞信号、DNA的结构与复制、RNA合成与加工、蛋白质合成、重组DNA技术、糖代谢、脂质代谢、呼吸和能量、氮代谢。该书属于精要速览系列丛书,是国外畅销教材,该书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适合作为工科院校研究生教材。同时,由于研究生教学对于英语的阅读能力也具有较高要求,因此还可配合英文版作为课外阅读教材,也便于双语教学和国外客座教授的讲学。 

2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引导为主线 

高级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蛋白质、核酸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子作用机理等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通过大量生物化学相关小电影的优美画面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教学的模式,在此环节,提问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学生的各种答案教师引出需要讲授的内容,该方法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把学放在首位,对特定原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在老师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课堂讨论环节,议题与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充分结合,与本学科的发展与应用紧密联系,通过对前沿问题的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讨论环节,老师可安排讨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然后公开宣讲,老师和同学既是听众,也是讨论的参与者,通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老师应及时对讨论过程进行点评,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显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方面对思维中的不足进行纠正。课堂讨论环节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老师自我知识不断丰富和补充。 

与此同时,将学术报告引进课堂,每个班级的生物化学课程均邀请1~2位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这些多样的学术报告,既让研究生了解了生物化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又让学生有了学术交流的机会,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高级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累积了海量的生物信息资源,将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级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网络应用的亲身体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常用数据库进行介绍,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辨别的技巧和能力。例如,目前大多数的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信息都可以直接从网络公共数据库中得到,其中最常用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包括GenBank、EMBL、DDBJ 等,这些数据库中还同时包括了大量与序列直接相关的注释信息,方便学生从中获得需要的知识。另外,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ertProtein Analysis System(简称ExPASy,http://expasy.ch,隶属于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国际上蛋白质组和蛋白质分子模型研究中心)可为用户提供大量蛋白质信息资源。因此,在高级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首先详细介绍一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再通过具体举例使同学掌握基本的查询方法和结果分析方法,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的运用方法。 

4开放式实践教学贯穿始终 

高级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涉该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较难理解,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大量实例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师亲身经历的实验事例,例如根据工科院校背景重点讲解酶制剂的分子改造实例,使学生通过实例学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在本科阶段生物化学课程的讲授中已按排了生物化学基本单元操作实验,如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凝胶过滤层析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含氮量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含量、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及、酶作用的专一性、酶的激活和抑制、碘乙酸抑制糖酵解、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蔗糖酶米氏常数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酵母蔗糖酶的纯化及其酶性质的研究等。因此在高级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中,不再安排单独的实验单元操作,而采取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选定相关学院生物化学方面相关老师所在的实验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时间、空间、内容和方法均开放的培训,通过一些小实验的自我设计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开放性实验,使研究生对于整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更为理解,可为研究生进一步的课题选择奠定基础。 

5 结语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1-02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生物体中各种生物分子在生命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亦可以解释为运用化学学科的语言和基本原理从分子水平上阐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不难理解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史上重大里程碑式的发现都是前人通过一系列艰辛的实验从中发现并确定的,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这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较为陈旧、单一,且部分内容过时,主要偏向理论验证性没有体现应用性的专业特色,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相对较少或没有,这样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在教授实验课时,多采用板书形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不加思索地、机械式地完成了整个实验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实验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成绩评定方面通常是由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构成,有时实验报告的撰写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部分学生存在抄袭他人的嫌疑。由于缺乏明确的实验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不能正确进行评估,尤其是能力考查方面无法有效体现,致使学生成绩偏差相对较大,长此以往,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就会下降,这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生化理论课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因此,针对这些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进行了基于Internet的生化实验教学改革。

二、网络在线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

1.教学手段形象化。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板书形式进行的教学方式不能很明了、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对于部分实际操作技术的讲授缺乏形象性,导致学生对于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理解感性认识相对较差,因此在实际进行操作时,在实验全局上,往往缺乏整体把握,因而实验操作规范性较差,随之影响其所做实验的效果。利用网络在线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在线教学是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集为一体,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有利于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规范的正确掌握、实验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现象的合理分析等相关内容的进行整体把握,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不熟悉的弊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在线教学可以展示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式多元化。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内容需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验证性实验如游离氨基酸的纸层析、淀粉酶活力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冰、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等各个实验之间是独立的,只涉及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内容,缺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针对这些不足,教师预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实验课件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过查阅资料,完成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与试剂以及步骤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课上先由学生讲解,教师随机提问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所讲述内容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利用网络在线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并讲解教学内容,针对每一操作步骤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同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尝试引导学生去解决。这样不仅丰富、扩展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解决了课时容量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综合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学科兴趣,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借助已掌握知识与技能,选择教师提供的相关研究课题或自行命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并论证其可行性,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验课件的制作,课上学生介绍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探讨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仪器,其原理的理解教师可通过网络在线让学生进行观摩、对于学生仍然不解的问题,教师多举相关例证进行说明,同时还应向学生介绍某些实验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到用的升华。

3.教学互动明显化。课堂网络在线教学不仅仅在上课的时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了解知识、掌握实验技能的渠道,还可以在实验教学结束后在课下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虽然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人人拥有电脑,但是拥有带有MP4功能手机的学生比例还是很高的,这样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的操作视频转换为MP4格式给学生反复观看;或者将课上所学的内容转化为PDF格式的电子文档供学生学习;或通过BBS、QQ群、微信和飞信群等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通过这种互动可以启发、引导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性格有些内向的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将课下互动诞生的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转换到课堂网络上进行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相互讨论中,吸纳更多的知识,从而加深其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网络在线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基于Internet的生化实验教学是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将讲义上的内容逐条拷贝到网络上,照“机”宣科。如果单纯这样做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其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往往学生还会因为所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应接不暇,加大思想负担,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造成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不增反降的局面,因此实验教学内容要“精挑细选”。利用网络在线教学,就是要通过Internet这个工作平台兼顾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辅助平台为实验教学服务,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尤其应做到在讲解与观看在线实验视频过程中加强互动的环节,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由于实验教学课时所限,很多实验试剂的配制过程都是由教师代劳,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进去,导致系统获得知识出现脱节现象,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个不错的解决手段。所谓的网络虚拟实验室是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视频拍摄编译上传,学生通过点击相应链接去下载学习各项技能,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虚拟实验室这个平台学习实验教学课程要求以外的实验,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实验室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设计、探索,实现自我。

总之,将网络在线教学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感官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寓教于学。网络在线教学将会成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主流,但要充分发挥其效能,还需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用新思维、新方式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林德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608-611.

[2]穆虹,易继财,姚涓.基因工程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