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素描 设计素描 教学

设计素描是现代素描教学的灵魂,设计素描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不仅要训练造型的基础功底,更应重视创造性造型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设计素描教学担负三个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一、设计素描的基本概念

“设计素描”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其直接目的是为适应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建立素描基本功教学的新秩序。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对描绘物的原型或构图有所突破和选择的描绘:是运用绘画的造型基础知识来进行描绘的有别于明暗色调素描的表现形式: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开拓新的造型、新的造型思考和新的造型理念的创意。设计素描加强向多元化、多方位发展,重视在观察、理解、感受、判断、想象、审美和创造等重要环节中开发人的造型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独具生命的新的形体。

二、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都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艺术观念和素描理念。在传统的素描教学当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设计意识,主要以描摹客观事物为中心,没有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设计素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

1、性质与表现方式的差异。传统素描归属于绘画性素描。它属于艺术表现范畴。其作品最终是为了愉悦受众。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由释放:设计素描则属于设计表现范畴,是设计者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创造精神与物质产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表现方式方面。传统素描更注重创作激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主要表现设计者意图。

2、思维方式的差异。传统素描一般通过形象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是一种主观的感性表现,设计素描则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表现形式,是合理性、个性化的表现。如可口可乐标志即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

3、观察方法方面的差异,设计素描更加注重立体的观察方法,立体观察是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一种观察方法,写生对象的位置可以经常移动,是不需要固定的,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和分析物象内部构造的特点以及不同动势的差异。

三、设计素描教学的构想

设计素描具有绘画性与设计性的双重属性,设计素描教学应该从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位。设计素描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造型能力的培养问题,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设计人员所特需的造型素质。在思维方式上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设计素描更加注重出理性出发,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设计素描是学生进入设计学习的一座桥梁,充分地引导和开拓他们的思维模式,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是思维训练的重点。

(一)改进设计素描教学方法

1、打破传统固定常规模式,打破思维定式的静物组合方式和常规的静物选择方式,传统的物体组合主要包括: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为了打破这种组合,避免常规式的摆放方式,可以用悬挂、倒挂、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物体选择,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互动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如随意摆上一组形状各异的瓶子和罐子。没有经过刻意的布置,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去表现,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表现角度上自主选择,通过这种自主性来提高自己。在学生作画时候,不要求学生该怎么画,这样的设计素描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的组合方式,在思想意识及主题方面得到了升华。

2、多种材料与工具方面的尝试。素描材质表现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探索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效果应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创作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材质媒介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激励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工具的改革也是提高设计素描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可选择多种工具媒介,可以通过摄影、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获得,寻求新颖别致的形式组合,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早在17-18世纪俄罗斯的美术学院就开始系统研究西方传统素描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学习和探索。苏俄的素描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渐拓展工具与材料增多,为丰富素描绘画语言和技法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俄罗斯的素描绘画工具和材料很多。包括干湿两大类,其中干性材料有:铅笔、铅棒、矿物质色粉棒、粉笔、彩色铅笔和木炭棒等;湿性材料有:油彩、水彩、彩色墨水、墨汁、溶水性色粉等;素描绘画工具有:尺子、橡皮、毛笔、板刷、羽毛笔、芦苇笔、海绵擦、海绵滚子、刀片、橡皮等。

3、在设计素描中增设抽象表现元素的内容和加强设计素描中的抽象意识,在素描设计教学中应引进和借用抽象思维的艺术训练方式,探索设计领域表现的新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基本技能和先进的视觉审美观念,抽象元素在设计专业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符号。比如对手老人手的特写。对皮肤反复放大局部后专张纹理,从而展开联想,找到皱纹与树皮的纹理相似的本质特征,进行置换。使它们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产生新的意象。通过素描的线条、肌理、明暗、结构的表现。不仅塑造了对象,而且通过形象的联想、夸张、变形和构图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秩序、构成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力和想象力、创新设计能力。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科教学 教师 学生 学习 教学模式 开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4-01

一、现科教学观的基本特征

1.过程性

现科教学观注重过程,强调从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的转变,强调从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的转变。换言之,以往的理科教学注重怎样教,教多少,而现科教学则十分注重怎样教,如何学。重视科学过程,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理科学习中掌握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

2.科学性

现科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科学安排,要求从严密的班级授课制向不拘于刻板形式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验室分组授课制方向转变。严密组织的班级齐步授课制是建立在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基础上,整班学生仅仅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采有不同程度学生分组的小组授课制,能充分地因材施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各种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取得及时的反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主体性

现科教学观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智力开发外,还非常注重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得到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等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求的态度和精神已成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4.广泛性

现科教学观要求教学过程能够做到广泛联系,强调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方法的内联外延,相互渗透和联系。现科教学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技术应用的联系,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人口、交通与居住等)的联系。在现科教学中,学科知识被置于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上加以呈现,这必然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发散性思维空间。

5.多样性

现科教学观要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实现教科书为中心向多种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手段复合运用的方向转变。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媒体,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已与现科教学格格不入。学生实验卡或活动手册、课堂讨论、阅读材料和家庭实验、投影片、录像、教科影片等多种电化教学手段和计算机的运用都已成为现科教学的重要媒介。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它还起到将多种媒体组合起来的学习指导书的作用。

二、中外理科教学对比

由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下面就中国、美国、英国的理科教学过程的一些情况进行比对。(如表1)

通过中外理科教学的情况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理科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缺乏问题情景的设置,缺乏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缺少自我获取知识过程的成功体验,缺少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为了应试,学生接受的是演绎、推理等思维方式的强化的训练,而极少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运用科学归纳法得出结论的训练机会,也忽视了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主动获取信息和信息交流表述能力的训练。所以要使理科教学真正同国际现科教学改革接轨,除了从课程、考试等着手深入、细致的改革外,重要的是广大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探索“开放”的现代教学模式

现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非常重视“开放”二字,这需要我们改变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这也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养的重要素质。开放的教育格局应当包括:

1.教学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密切关注前沿,面向未知、面向实际,通过自选内容、灵活施教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通过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教学基本形式,训练与强化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教学空间的开放

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 背景知识 输入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中心。然而,经过若干年的英语语言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熟知英语语法规则,学生仍然感到无法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包含着许多汉语文化元素:中国的历史、思维方式、修辞等的影响,出现了“文化迁移”。这种现象和缺乏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关,影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像母语为英语的人们那样恰当地准确地应用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言的习得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的输人,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输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反映出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如汉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修辞等。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习得,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应用英语语言知识,促进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英语文化知识的输入的必要性

    外语习得理论肯定了语言输人的重要性。语言的输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语言的输人与学习者语言的输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指出,尽管语言的输人不能直接导致语言的习得,但是语言的输人对于语言的习得起到促进作用(Ellis,199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制约着其语言习得。

    传统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输人,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即英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缺乏文化知识的输人,甚至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输人。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背景,限制了目的语文化信息的传送(Kram- sch,1993)。由于缺乏英语文化知识输人,即便是优秀的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在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母语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出现了“中国式英语”和“洋径洪英语”等。语言知识的输人与应用之间产生差异,使得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出不能顺利进行,英语语言的习得受到组碍。

三、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1.“直线型”与“螺旋式”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写作中,中国学生面对着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两种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思维方式、世界观、修辞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的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哲学思想,而西方人的思想体系更多地受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哲学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中国人思想体系中为寻求和谐、一致。同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整体思维模式,以知觉为基础,重感性,注重从整体上,从事物与事物间关系认识、解决问题。西方人则有着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重理性,以逻辑分析、论证为基础,强调客观规律的说服力,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辩论方式。

    不同的语言团体有着各自写作规范。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的文章的结构。西方人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写作为“直线型”的表达方式。英语的篇章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其中,绪论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然后,作者将提供大量的事实,围绕主题进行推理、论证。英语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后面段落的论述以前面的为线索,通常使用连接词衔接各个段落;最后得出结论,并使论点更加鲜明。

  与西方的线性表达方式相比,中国人更趋向于一种“螺旋式”或“迁回式”的语言表达,汉语语篇结构为: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说明原因或事实依据)、得出结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说明原因和依据主要借助于大量的类比完成。汉语语篇结构的特点为:重论述的过程,文章的话题或主题滞后。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面子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话题滞后可以避免不同意见伤害到对方的面子。相对而言,西方人会留意而不刻意去考虑别人的“面子”。“螺旋式”的中文表达方式,往往使得母语为英语的读者迷惑不解,甚至于认为中国学生英语表达拖沓、主题不明确

    2.文化差异体现于不同的修辞方法

    母语为英语的语言教师常常感到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难懂。Carlson指出,尽管有着相似的教育和训练与操英语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内容含糊,不知所云,缺乏客观性。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说理不够,缺乏可信性,没有说服力以及论证不够。Scareella注意到与教育经历相似的说英语的学生相比,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更多地依赖于历史典故和直率的断言。而且他们的断言令人不解,有时甚至不准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更多包含在“集体”之中。受中国人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缺乏个人观点的阐述。Scarlson注意到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使用较多的历史典故和断言,尽管他们的断言令人迷惑不解,有时甚至是使用不当。中国人更为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学生希望通过名人名言的使用,能够得到认可,为社会接受。他们相信著名哲学家、圣人的话语最具说服力,引用格言、历史典故等使文章具有客观性。

    因此,学生频繁地使用普遍的、概括性的表述,例如,in today’s society, in our life/ history/ world; today/these days/nowadays; in our/my country等等。同时,中国学生常常借助于现有的信息和概念介绍新的信息,英语作文中包含着较多的类比句,如,as( """as) ,like(“像…”) ,similar(to)“类似于”),compare(-ed/-ing) (to)“与……相比”)。

    相比之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写作包含大量的事实,很少大量引用格言和历史典故,运用整段的篇幅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说服力。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 记叙文 写作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克服惧怕心理,培养写作习惯

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一提到作文,学生最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心理,甚至叫苦连天。他们总认为没东西可写或写不好。其实,这是学生的通病,因为“怕”字当头,写起作文来总是力不从心,质量粗糙,甚至敷衍了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克服惧怕心理,是首要的问题。

要克服写作文的惧怕心理,先要解决没东西可写的问题。所谓“东西”,乃写入文中之材料也。学生要占有丰富的材料或素材,阅读是基础。阅读不仅能丰富人的间接经验,积累知识,还能从中感受、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获得写作的灵感。阅读范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本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是通过精心遴选出来的美文,这是积累知识和学习写作方法的样本。二是拓展视野,加强课外阅读。比如,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著等,这些都是有效地精神食粮。另外,也可以结合所学课文向课外适当延伸。这其中,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读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其次,学会观察。观察与阅读是彼此交融的,是“盐水”中的盐与水的关系,学生之所以觉得无东西可写,除了阅读量少,字、词、句、段等积累有限以外,多数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没有生活积累。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语句干涩,空洞而不具体。久之,学生越写越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让学生多留心生活,多观察生活。比如,学会观景、观物、观事、观人、观情、观理等。这其中,观察的方法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比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何由表及里分析事物的本质等,当然,观察不能孤立的或漫无目的地进行,要有针对性的与具体的训练课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

再者,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和学会观察以后,要勤于动笔,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日积月累,就会储备丰富的原始材料。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去训练。比如,一开始,可以从片段作文入手,因为其训练目的明确,学生不会感到有压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通过写周记,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写作习惯,增强其写作的信心。

二、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与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因此,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思考能力,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一个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作文具有深刻性与新颖性,并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活跃其思维能力。

1.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就是指学生的认识水平,即分析、综合能力。如,从平凡中找出闪光点,从一般中发现特别之处,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让学生准确审题,立意深刻,达到情真意切。

2.新颖性

文章的新颖性,表现在立意构思、写作技巧等方面不落俗套,有创新。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其求异,其实就是求新,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即写作技巧的匠心独运和文章视角的特别。比如,记叙是用顺叙还是倒叙或是插叙;写人是突出肖像还是侧重神态描写;体式如何选择,议论、抒情如何安排等。对于文章视角上的独特性,要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跳出“凡作文必须要表现深刻意义,重大主题”的传统框框,懂得生活中无大小,只要是有趣的、健康的、令人感动的东西,都可以在文章里获得彰显,让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不必刻意追求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主题。否则,生活阅历肤浅的初中生就会用此来束缚手脚,写出假、大、空的文章。

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能力,就很难有创造力。在记叙文写作中,想象力是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一是从课文中去学习,去培养,去积累;二是在平时写作中去培养。比如,对陌生人的推测,对各种声音的随想,故事情节的补充,或编写小童话、小寓言等。只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文章立意视角的独特性、构思的巧妙性也就会在写作中表现出来。

三、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促进写作水平提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要自己改,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其实,像鲁迅、郭沫若等这些优秀的文豪们,其文章也是反复修改后才定稿的。为此,在作文训练中要训练学生能“写”并能“改”,在写了改,改了写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修改文章的习惯。当然,对学生而言,修改作文首先要掌握修改的方法,并在修改过程中培养出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字、词、句和标点等浅显的毛病修改开始,循序渐进过渡到选材、立意、结构、修辞等进行加工。具体操作如下:

1.示范修改

教师选出有代表性或中等水平的心声习作,复印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批语,共同修改。然后,让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既能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标准,掌握修改方法,又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

2.集体修改

选好习作,学生根据教师批语分组讨论修改,然后,由各组代表谈修改意见,评选出改得好的。用这种方法,更能及时反馈出学生对修改标准、方法掌握的程度。

3.相互修改

按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以两人一组将学生合理搭配,根据预定的标准互相修改,及时巡回指导,修改完成后,学生相互交流、切磋。

4.独立修改

独立修改是训练学生修改文章能力的最佳途径。方法是:在示范修改、集体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基础上,逐步让学生独立修改作文。每次作文训练,可让学生在第一稿经教师批阅后,根据批语自行修改。然后,再将修改稿抄于作文正本上与第一稿相对照,并让学生在修改后边页旁附上“修改感受”,最后,由教师再批阅、讲评。

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先批改,并且要突出重点,学生训练什么就以批改什么为主,学生亦然。这样一写一改,写改互动,就能增强学生既能写又善改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就要立足学生实际,并且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把文章的写法及修改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秀琴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5篇

一、“开放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开放型教学法”贯彻系统论的开放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的思想中。把学生从教育教学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信息、能量的交流,实现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

“开放型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1)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原则。

(2)把教材中折射出的时代气息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中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培养新的思想观念和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原则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互相作用,互相依托,不可分割的。

二、“开放型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

“开放型教学”是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型”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因此“开放型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第一,教育内容的开放。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同时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培育创新素质,亟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同时,要给予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改变僵硬格局。

第二,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型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第四,思维训练的开放。首先,向“全脑”开放。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 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为此,在频繁动笔动脑之时要特别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其次,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的提问,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

三、实施“开放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开放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效性表现在:

(1)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教材上的内容有条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就让学生走进社会。现实生活是那么生动,那么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强烈的感受中,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科学人生观。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观察问题的能力、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生百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