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篮球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1前言

纵观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都是在高强度,高速度中来完成,所以要做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而全面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青少年时期抓起,有效安排好身体素质的训练,才能为今后掌握全面技术动作、储备良好的运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国内外优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相关资料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大量国内外优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关于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方面的文献资料。

2.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探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身体素质概念的界定

根据田麦久先生《运动训练学》一书:“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其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其中速度素质又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3.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原则

3.2.1统一性原则

全面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同时并存,且相互制约,专项身体训练的发展依赖于全面身体训练。

3.2.2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具体的训练对象在生理、心理、训练三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3.2.3连续性原则

体育运动的身体训练中,把坚持身体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原则作为系统、科学训练的指导思想,使身体训练不因竞赛活动而中止。

3.2.4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身体训练是篮球技术训练的基础,身体训练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篮球专项技术所需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不仅要从训练的阶段目标上相结合,还应从二者的训练内容上相结合。

3.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3.3.1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

3.3.1.1一般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是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力量素质直接影响篮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形成。力量练习的形式主要有:上肢力量练习、腰腹力量练习和下肢力量练习。上肢力量练习主要有:快速推举和握推杠铃练习; 腰腹力量练习主要有:仰卧两头起和俯卧两头起等练习; 下肢力量练习主要负重全蹲、半蹲或半蹲跳等练习。

3.3.1.2一般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篮球比赛时间长,激烈程度高,对抗性强,对篮球运动员长时间奔跑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可以通过3000米和5000米跑的练习,既可培养少年篮球运动员长时间奔跑的耐力能力,又可培养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一次训练课一般只能安排一次,一周安排两次。

3.3.1.3一般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员发动快攻和防守快攻都需要快速从后场跑到前场或从前场跑到后场,因此,30米加速跑是培养少年篮球运动员速度能力的最好方法。练习时可从一条端线加速跑到另一端线,一次训练课可以5次为一组,跑3组。

3.3.1.4一般柔韧素质(弹跳练习)的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员拼抢篮板球,除身高因素外,主要靠抢位和弹跳,弹跳素质直接影响到篮球运动员拼抢篮板球的质量。弹跳素质的训练主要有:原地双脚起跳和单脚助跑起跳练习两种形式,练习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原地双脚起跳触摸篮板练习,一般20次为一组,做3组,单脚助跑起跳触摸篮板,一般20次为一组,做3组。

3.3.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

3.3.2.1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3.3.2.1.1篮球专项上肢力量训练的方法

手指、手腕、手臂肌群的力量和灵活性,直接关系着投篮、传接球、强打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效果,青少年运动员只有接受与掌握正确的上肢力量的训练方法,才能更好吸收和学习更高的篮球技术。见表1所示:

3.3.2.1.2篮球专项下肢力量训练的方法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进行速度力量训练时,应该针对其年龄特征和性别做具体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安排,主要发展的部位在于下肢大肌群和主动肌群。同时为防止运动损伤,而加强协同肌群、小肌群和薄弱环节肌群的训练,并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地调整训练周计划及年度计划。为了防止在专项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必须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与强度,确保训练安全,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防止过度疲劳与皮外损伤。

3.3.2.1.3篮球专项腰腹力量训练的方法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管在训练还是比赛中腰腹的力量极其重要,在运动时总是通过腰腹力量来控制、调节身体重心。腰腹肌群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跑、跳、投、转、翻、停等所有动作的质量。(具体练习方法如下所示:)

练习1:纵向俯卧跳马一端,下肢悬于马下,做向上举腿成反弓练习。

练习2:肋木架上或单杠,双臂悬挂作收腹举腿折体。

练习3:宽握轻杠铃做直臂直膝抓举,45-50kg杠铃做高立抓举(剪步抓)。

3.3.2.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幅,而篮球专业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频,篮球速度训练应主要采用短距离速度冲刺,并多采用爆发性的动力练习,如30m、立定跳、台阶跳等。10~15岁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具有速度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安排中,较多地采用提高爆发力的徒手力量训练和减阻力的速度跑训练,如连续台阶跳、单足跳、跨步跳、冲下坡等训练手段。

3.3.2.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耐力常见训练方法主要有重复法、间歇法、持续法,以及持续法与间歇法相结合4种训练方法。见表2所示:

3.3.2.4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柔韧素质的训练主要以弹跳力量为主。弹跳训练中尤其要注意踝关节的爆发用力和各关节肌肉的快速协调的用力训练。在针对踝关节的弹跳练习时可较多地采用各种负重或不负重的颠跳,收腹跳,跳深等练习。在针对大腿和手臂大肌群的协调力量训练时可采用各种半蹲力量素质,单双足跨步跳等。

弹跳素质的训练主要有:原地双脚起跳和单脚助跑起跳练习两种形式,练习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原地双脚起跳触摸篮板练习,一般20次为一组,做3组,单脚助跑起跳触摸篮板,一般20次为一组,做3组。

3.3.2.5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灵敏性是篮球运动员需要练习的一个主要方面,篮球比赛时需要在跑动中做运球、传球、接球、投篮、进攻、防守动作和各种战术配合,要求篮球运动员反应要灵敏,才能适应篮球比赛中各种技术和战术的需要。

灵敏性练习主要有:听教练员的发令或口哨,在跑动中做运球、传球、接球、投篮、进攻、防守和各种战术配合。另外还可以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进行“8”字围绕练习,主要的方法是:运球在两个罚球圈和中圈做“8”字围绕练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在运动训练中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有利于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更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4.1.2身体素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运动训练必须要以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为基础来提高运动成绩,必须有常年的、不间断的身体素质的练习。

4.2建议

4.2.1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应与专项动作特点紧密结合,侧重于动力性练习;要与速度、弹跳、灵敏等素质和篮球技术的练习结合进行,使力量成为活力。另外专项力量训练要坚持经常性和注意训练的间隔时间。

4.2.2身体素质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在负重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时集中精力,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循序渐进,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教材编写组《身体素质训练法》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

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四.影响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因素综述[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 吴鲲,周琳.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浅析[J].体育函授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进间运球;上篮:训练方法。

篮球是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不仅能引起参加者的兴趣。并对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有积极的作用。是体校篮球训练中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是学习、掌握和运用其他各种技术的基础,也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在训练中学生较难掌握的是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中的脚步动作,在几年的训练中针对学生的易犯错误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以下训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一、易犯错误及原因

(一)易犯错误

脚步动作不清晰:运球与跨步收球的衔接不连贯:跑动中跨步接球与上第二步制动起跳衔接不好:腾空后身体前冲力过大。

(二)产生原因

正确的技术动作未掌握时往往容易出现脚步动作不清晰,或多上一步或少上一步,形成带球走;控制球能力差;心理上产生惧怕导致身体各部分肌肉过分紧张,使动作不连贯,不协调。针对以上易犯错误,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建erie确的动作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此。在整个的训练过程中必须严格注意技术的正确性,特别是初学阶段,教师应运用正确的、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示范放在首位,使学生建立起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

(一)教师讲解要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应进行总结和提示性讲解,在序列中通常以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比喻动作要领。在讲解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时,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训练法。把技术动作简明扼要的讲解以后,对学生作了一个补充的提问式讲解“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脚步动作跟平时你们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动作一样,它是什么动作呢?”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提起来了,同学们马上就给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接着揭开答案:“是下台阶。一只脚下一级台阶,另一只脚下到下一级时再单脚起跳一次即可。是不是很简单。”通过这种讲解,学生对该技术的动作有了一个清晰且简洁的认识。这样,不至于在动作初始阶段就因为对动作的讲解语言不清楚而混淆了动作,使学生对动作产生一种厌学及惧怕心理。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下一步的学习。

(二)示范应正确

正确的示范可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对动作有了清晰的了解,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动作的具怕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示范正确,对训练效果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力求达到准确、熟练、轻巧、优美,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情绪。

三、正确、实用的训练方法

可使学生轻松学会动作。学生在树立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往往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兴奋点,配以正确、实用的训练方法,使学生轻松学会动作。

(一)台阶教学法

通过讲解、示范。学生对动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再运用讲解时引入的台阶来进行刚开始的入门训练。方法如下:把学生带至一台阶处。让学生站于第三级台阶上,听教师口令。“1”――下一只脚到第二级台阶。“2”――下另一只脚到第一级台阶,“跳”用下到第一级台阶的那只脚向上单脚起跳一次。如此几次后,学生在大脑中对脚步动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此方法。学生对技术动作初始阶段的学习不会产生畏难情绪,相反,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在基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脚步动作后。再让学生持球作练习,在该练习中,学生可适当加手部的投篮动作。

(二)三步、五步、七步循序渐进训练法

用于解决学生运球与跨步收球的衔接问题。是训练中较难解决的。在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收球过早或过晚两个问题。针对学生中常出现的这两个问题。总结了运用脚步动作由慢到快及与教师口令统一结合的三步、五步、七步循序渐进教学法。方法如下:(一右脚上篮为例)学生持球听教师口令:“1”一上右脚,“2”一上左脚,同时往前运球,“3收”一上右脚同时收球于腰间,“4跳”一上左脚起跳同时把球投出。如此练习几次后,往前运球的脚步分别往上增加为五步然后再增加到七步。练习时,脚步动作由慢逐渐加快,运球速度也跟随由慢逐渐加快。通过训练,学生在慢节奏和教师的口令下对运球与上篮这两个技术动作的衔接逐渐适应。随着衔接的逐渐协调,速度可逐渐加快。学生在较为缓和的氛围下进行学习。由于身体及心理上较放松,学生较少出现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等情况。练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教师运用篮球场进行练习时,应加以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了整个动作后,把学生带到篮球架上进行行进间运球上篮的完整技术练习。这时学生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动作出现反复甚至变形。所以教师此时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在训练时可安排动作技术较好的同学先练习。这样可缓解因紧张而导致动作变形的同学的心理压力。也可安排好的同学与差的同学结成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积极改进,共同进步。另外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动作掌握不稳定的情况,教师应先肯定他的进步,后指出他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并指导学生进行更正,切忌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影响学生接受动作的主动性。再者,在动作动力定型但不巩固时,学生会经常出现错误动作,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萌芽状态就及时发现和纠正。因为动作定型的改造比新的动作定型更加困难,因此在技术规格上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以在练习中应对学生加以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顺利掌握技术动作的保证。

总之,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训练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09级篮球的训练中,大大缩短了训练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在训练中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从训练的效果上来看也是比较好的。仅用3次课的时间,使80%学生掌握并可以熟练运用。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球类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摘 要 手球是一项对抗激烈、速度快、强度高的运动项目,对体能的要求非常高。如何练就超强的体能,作为手球教练员,需要掌握更多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本文就手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对手球基本理念的认识、合理用球、合理改变场地、规则的方法,以期能为提高我国手球运动的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手球运动训练 主要问题 对策措施

手球是一项对抗激烈、速度快、强度高的运动项目,它起源于德国的球类运动,基本上,手球好似篮球加足球的混合物。同时,手球的一些规则是由篮球的规则转变发展而来的。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手球的训练质量,就要针对现存手球训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提高我国手球训练的质量。本文就手球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提高我国手球运动的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手球训练、教学的经验,广泛调查,采用访谈法,访问知名教练――西班牙国家女手主教练卡雷西亚和克罗地亚男手主教练雷纳德等,归纳总结并提出全面提高我国手球训练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手球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对手球基本理念认识不够

手球是一项团队集体项目,需要队员随时感知场上的情况,需要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需要持球队员在场上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行动力。它不同于体操、田径和游泳等项目,并非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动作就能打好手球,还需要队员自己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悟性。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手球教练由于对以上手球基本理念的认识不够,在训练中,常常侧重于“原地不动”静止地苦练基本功,而忽视了队员思维理念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

2.手球训练方法不当

现代手球运动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平的各类比赛,同时还包括残疾人手球比赛。应根据比赛性质、年龄段的不同,采用不一样的训练方法。但调查研究发现,国内手球训练中普遍存在内容太过单一,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平的各类比赛要求。例如:对处于儿童少年阶段初学者的训练中,常常是教条地灌输一些具体的和技术有关的练习,而忽视了对他们球性球感、空间的位置感以及独立思维判断能力等的培养;在训练中使用与成年人一样的场地、规则,而忽视了儿童少年阶段初学者的身心特点。

(二)对策

1.提高对手球基本理念的认识

国际手联(IHF)著名讲师西班牙籍外教卡雷西亚对手球的理解是:手球是一项“动”起来的运动,是由球、球门、队友、对手、空间和规则六个基本元素构成的,它强调对空间的感觉、队友的默契和球感等。因此,在手球运动的训练中,不仅要提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也要重视队员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是教队员做什么,队员做什么就可以了,而是要把手球的规则、精神思想等元素传授给队员,培养队员在场上独立观察、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教练在自身加强对手球基本理念认识的基础上,也要帮助手球初学者队员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手球的基本理念,让队员意识到手球是一项“动”起来的运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不要站着不动,而是要不停地移动。在任何时候,持球准备进攻的队员都要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队友的移动,视野要开阔,防守也是要看到自己的队友的移动或移动趋势,去配合协防或补防,培养队友之间进攻与防守的默契。

2.改进训练方法

在开始阶段,要重点培养队员对手球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喜欢手球,让他们去享受手球运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年龄8-11岁的初学者来说,开始训练阶段尽量培养队员的球性球感、空间的位置感以及独立思维判断能力等,而不是教条地灌输一些具体的和技术有关的练习。在训练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改变场地和规则提高手球队员的训练质量。卡雷西亚(西班牙前国家女子手球队主教练)和雷纳德(克罗地亚前国家男子手球队主教练)等国际著名教练认为中国青少年手球的训练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儿童发育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没有因材施教,训练的理念也相对落后,使手球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初期就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没有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这也是我国手球运动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通过跟外籍教练的座谈会,总结出以下三点青少年手球训练的方法与措施,这些训练方法在法国、西班牙、德国、丹麦等众多欧洲手球强国都非常地普及。

(1)场地的改变

球门与球的大小要与适龄的队员相对应、相适应。对于青少年队员来说,标准的手球场、手球门都太大,他们在标准比赛场地上打球就好比我们成年人在足球场上打手球。因此,开始时不是要求他们去打标准的门,门的大小无所谓,关键是要培养小队员“射门打点”的能力。在法国,就建立了很多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类型的手球场,使手球运动在法国广泛地普及开来,这也是法国男子手球这几年在世界上获得了世锦赛冠军、欧锦赛冠军以及奥运会冠军等多项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国内很多的中小学和高校受场地条件的限制,硬件设施并没有那么标准和充足,但可以通过利用儿童小手球场、分场地练习或做场地方法改变场地的大小,以适应队员的训练,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①小场地:利用儿童小手球场来训练,尽量根据队员的年龄来决定球门的大小。

②分场地:将一个标准的手球场分为几个小手球场,或在室外摆设多个小手球场和手球门,不仅能够适应小队员的身心特点,还能充分地利用场地,使更多队员参与到锻炼、得到提高,也可以在室外足球场摆设很多的小手球门。当训练场地不够用时,可以把场地分成2部分,一部分作为比赛专项场地,另一部分用来作为其他训练内容场地,如协调性、力量训练等。

③做场地:用木材、铁管或塑料来制作相应尺寸的小门,甚至可以在墙上直接用胶带贴个门,用胶带在地上贴小手球场地的线。

(2)合理的选择用球

根据年龄或训练内容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大小的球来训练队员。例如,大的篮球小队员抓不住,可以在地上滚,练小队员的脚步;重的实心球,让小队员在地上拨球,练身体重心和控制力;也可以让他们拿小的网球来打地上的篮球;橄榄球不是圆的,所以弹起来的方向是不确定的,让小队员运橄榄球,等球弹起时,让队员靠反应去接住球,同时也能练到孩子起动与变向的能力。

(3)规则的变化

在初学阶段教给队员太多的国际手联的正式规则,不一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为了更好发展手球运动,我们可以制定一些适合他们发展的规则,在队员技战术发展的过程中,再将正式规则一点点地灌输给他们。

①尽量不要把规则限制死: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决定了小队员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不强,无法在三步之内把动作做完。因此,在训练中不一定非要要求小队员在三步之内做完动作,哪怕走五到六步,只要他们有想法,让他们把动作做出来,而不要为此总是中断比赛,要多让小队员在场上感觉自己和对手的动作;另外,在训练初期,没必要加入“延误”规则,要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和体会。

②在训练初期,尽量不要让初学者有身体接触,这样有利于他们基本功的培养,因为他们的技术、基本功都还不扎实,等技术相对成型,力量与年龄成熟的时候,再教他们真正的、有身体接触对抗的手球。

③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特殊的小规则,来改掉队员的一些不良习惯。例如,队员A与队员B是好朋友,所以他们在比赛和训练中互相传接球的次数要明显多于其他人,要设法加以限制,让所有的队员都有均等的机会接触球,就要加一些小规则。比如:规定A传给C,C才能传给B,A不能直接传给B;或是规定在进攻中,队里每个人都触碰过球才能射门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进一步提高我国手球的训练质量,就要在训练中要让队员正确理解和认识手球的基本理念。当然,还要注重培养队员们在场上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行动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球性。虽然手球运动在我国还未得到普及,但是在一些学校已有手球运动训练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们有关手球运动的思维能力和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增强他们的手球运动能力,为国家队输送优秀的手球人才,从而在我国推广手球运动。

参考文献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球场战斗力;训练方法;专项化;高强度短课时;童少年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1-0089-05

Abstract:The article writing by Mr. ZhongWen in “People's Daily” mentioned downfall of three ball games.The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downfall of three ball games is that sportsman have poor fighting capacity on the court. The deep reason is training ideology.The team strength is not tied to fixed factor. In some conditions,Training method is key to win the game.

Key words: fighting capacity; training method; Specialized; Child and Adolescentsports

钟文先生在《人民日报》2010年8月28日发表:《重振三大球 不能光说不练》,慨叹“三大球的沉沦”,“成为群众的心头之痛”。

中国男足、女足、男排、女篮相继在世界比赛的小组赛中被淘汰,女排退居二流。关键在哪里,怎样才能奋起?

年前方才溃败的中国男篮,邓华德接手执教不过四个月,竟于土耳其世锦赛小组出线,并能威胁强队(负分一般不足十分,创造了历史)。这突显出:球队实力并非束缚于固定因素,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训练方法是竞赛生死之间灵活转换的关键。

“三大球沉沦”的直接表现,是“球场战斗力”软弱。其所以软弱,直接原因是训练方法问题,深层原因是训练思路问题。

训练方法是“球场战斗力”的“生产线”。陈旧落后的“生产线”,不可能生产出富有竞争力的尖端产品;因此,生产方法和“生产线”需要不断“研究更新”。这是产业史的、也是当前现实产业的“常识”;是其“重中之重”。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就因为它是实现“研究更新”的不二法门。

训练方法是训练思路的具体表现。训练思路是体育部门的当家业务。本来需要经常地、认真地、反复地进行探讨、研究,务实地改革创新,以争取不断前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体育行政却把自己的训练思路,当作建设体育事业的“铁定的”法宝(“镇部门”之宝)。只求贯彻,不求、也不允许对之进行探讨研究。长期固守不变,重拳打击不同意见。这是三大球沉沦的关键所在。

这种“铁定的”训练思路,其内容主要有三:苦练体能,三从一大,抓大放小。下面分析它们对于“球场战斗力”的影响。

1 “苦练体能”转移球场战斗力的“空间针对性”

探讨“球场战斗力”的“空间针对性”,就在于认识、界定之,以服务于“专项”。换句话说,就在于使之“专项化”发展。这就要求:第一,力争技战术优势;第二,力争“能力空间”的“专项化发展”。

1.1 球战是通过技战术进行的

针对对手争夺技战术优势,这是球场上的“第一战斗力”的较量。

《水浒传》中叙述的摔跤擂台故事,描写了“浪子燕青”如何依靠技术优势,打败了身材和蛮力居于优势地位的“擎天柱任原”。可见,对于技术在格斗中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经有所认识。本世纪初(凭印象回忆约是2004年),陈家沟太极拳手王战军应日本相扑运动员曙太郎之邀,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手较量。曙的身材、体重压倒性地超越于王,而交手居于下风。这次交手,可当作上述故事的一个“现实版”诠释。这个故事和诠释,透露了技术在各种对抗运动中的“第一战斗力”的地位。

正确的三大球训练思路,必须把争夺技战术优势放在首要地位。例如,美国男篮在土耳其世锦赛,身材并不占优,其所以夺冠,首要的就是依靠技术。美国队主要是一帮年轻选手,众多的当红巨星没有一个在列;这表明,美国的篮球运动,已经能够继往开来,走上了发展的正道。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现实地对待技术。“一种技术,只要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把本身当作最后目的,它的追求便是没有限制的,因为他会企图越发更加接近这个目的;如果它只是追求某种目的的手段,那就不会没有限制,因为目的本身就是它的限界。”(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 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第2版,1965年1月北京第11次印刷,第140页,注释6 。) 杜兰特身材一般,之所以在土耳其世锦赛上成为最佳运动员,就是靠的技术杰出。既能防守,又能进攻:在对方严酷的现代防守条件下,仍然是既能三分远投,又能突破上篮,更能在群体对抗中自如地运球切传、组织好队伍;生龙活虎,游刃有余,不留下受制于人的“死穴”。日本、泰国女排,身材欠优,却能威胁世界强队,靠的也就是技术。中国女排身材不错,进一步钻研掌握优质技术,才是夺冠之道。(例如,把老是解决不好的“一传”解决好,等等。)贝利、马拉多纳、梅西之所以成为球王和世界足球先生,就是由于技术突出。

东亚与技术有缘。前不久(2010年夏)世界U17女足比赛中,日本一位身高一米五多一点的运动员,连过密集防守着的6名对手,射门入网,有人评论说堪比马拉多纳;若统由这类基础水平的苗子练成成年队伍,将不愁进不了世界水平。连同韩国、日本、朝鲜这三家之进入四强,韩、日之夺得冠亚军,可见,东亚运动员之与球艺,是非常有缘的。

中国球艺的哑火,是由于与“缘分”自动切割。中国三大球、尤其是足球战斗力的沉沦,首先,就是由于技术之“第一战斗力”的首要地位被“篡夺”。

在“苦练体能”中,“体能”与“技术”是对立的;“体能”放在了“基础”的、“首要”的地位,“技术”就被贬斥到依赖于“体能”的、“次要”的地位了。而在选拔中对身材的一刀切,也是技术“首要地位”被“篡夺”后的一个连带现象。若非家庭和地方不顾选拔标准的努力,杰出的邓亚萍就无法成长了。

把技术“摆正”地位,只是创造了前提条件;为要产生出成果,还必须讲究训练方法。例如,就像“分形”研究中的“自相似”关系,“技术”是可以利用中、低强度进行训练的;这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回避“体力波”中的“恢复”问题,而可利用“长时间、大数量”的方式,进行训练。(前不久,穆里尼奥称赞C.罗纳尔多能苦练5个小时,就需要从这里去进行理解。)又如,技术训练,力趋“正确”、力纠“偏谬”、方能获益。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讲究方法:例如,乒乓训练中的“模拟对手”、“喂球”等等。体操训练中也大量积累着类似的好经验。把乒乓、体操训练中的成功经验移植到三大球中来,对于克服技术“偏差”和“偏缺”、提升档次、以及塑造“精湛性”的训练,均非常有利。此外,对于精彩视频的观看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认识、促进思维,也直接有益于促使技战术进步。

如果端正地位、讲究方法,我国三大球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应的“球场战斗力”,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的。但这是长期的、基础的任务,并非短期间可以一蹴而就的。

1.2 能力空间的专项化发展,是发展“球场战斗力”的核心问题之一

技术水平的发挥,依赖于机体运动能力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支持。运动能力在空间上的支持,表现为:“能力空间的专项化发展”。

“苦练体能”,恰恰与“能力空间的专项化发展”,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苦练体能”中的“体能”,不但在“排坐次”问题上进行“篡夺”,而且在内涵上进行“僭越”。

“篡夺”问题上面已经讨论过,下面分析它的“僭越”问题。在“苦练体能”这个命题里,“体能”与“专项”是对指的,即指“耐力素质”等等庞大的“全面身体素质”体系;也就是说,指“非专项”。“体能训练”促使“非专项”发达起来。这个“发达”,既要在身体整体中挤占有限的资源,又要改造身体的“机体状态”(例如,长跑促使肌肉“红肌化”等等)。这就“僭越”了“专项”:抑制“专项”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和“机制”条件,使“专项体能”遭到严重的“挤压”。

当年指示学大松,使女排得以改革训练:跳出了花费(浪费)半数精力从事“非专项”的“体能训练”的窠臼,实现“全年训练专项化”。克服浪费、取消“挤压”,从而实现“五连冠”。体育高层不但不如实地归功于“全年训练专项化”改革,反而拿“三从一大”出来顶替、冒功。抹煞训练改革,致女排项目成为孤例,并且遭连累。不但对包括男排在内的其它项目,不能连锁产生革新效应;而且埋下女排当前技术不尖、伤损特多的祸根。女排例子说明:中国三大球并非宿命不行,而是被“陈训”(陈旧的训练方法)所毁。

中国男足长期坚持“非专项”的“体能测试标准”;越苦练体能,球场上的“专项体能”就越差。有一年,花几个月进行了“翻雪山、过草地”的“体能拉练”,主教练宣布:“体能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接下来的“十强赛”第一仗对伊朗,下半场开始不久就多达六、七个人抽筋,最后以大比分落败。这并非由于运动员训练不刻苦,教练员工作不努力;而是由于根本上的训练思路错了。

尽管事实一再证明:非专项的“体能训练”,严重损害着作为“球场战斗力”的核心要素的“专项体能”。彼体能,并非此体能,而且是“此体能”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是,中国足协严守陈旧的错误理论,在强烈的“既定方针”下,对事实一概视而不见;使得这样重大而且明显的业务是非,竟几十年不能辨认,致使中国足球在国内外的相对发展中,愈趋下游!但愿高洪波的技术型转化,能够克服障碍,走向胜利的正道。

“苦练体能”,对于“专项能力空间机制”,既“篡夺”又“僭越”,自宫“球场战斗力”,使之陷入“自我弱化”的惨境。这就像处置岳飞后的宋朝(国家规模未变而“能力空间机制”被转换),就只能对金称侄,再也无法争取世界一流的地位了。

2 “三从一大”转移球场战斗力的“时间针对性”

上面分析了“球场战斗力”的空间方面,下面再分析它的时间方面。这就是机体运动能力的“内在机制”和它的“时间维度”之间的动态关联问题。

人体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最精密的物质组织形式,是高度灵敏的复杂适应系统。我们不妨通过机械发展史,来帮助理解“进化”、“适应”、“驱动”这类概念。

“机械”并非“复杂适应系统”,而是“人工”制品。但是,在发展史上,可以看到“机械”的进步和进化;反映其“内在机制”,对于“任务”的“适应性”发展。这种“进步和进化”,是 “人为”的,表现的是“人”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内燃机动车出现了:小轿车、大客车、面的、坦克车、装甲运兵车、F1赛车等等的分化。各型车种各所适应的任务,均是显著不同的。这是由于它的机械结构、动力配置、材料采用等等的“内在机制”,均显著不同所致。外在“任务”的不同,促使“内在机制”的“异质化”。这些“不同”,反映的就是“适应过程”。“适应过程”是由人们来“驱动”的。这个“驱动”过程,可分两个阶段:设计、施工。设计,可视为“外驱动”;施工,不妨视为“内驱动”。

人体是复杂适应系统。训练,就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之对于目标任务的“适应性”,而对机体的发展,进行“驱动”。“训练”的“设计”,是由教练员等人来进行的,可称之为“外驱动”;它的“施工”,是由运动员的机体――这个“复杂适应系统”自身,“内在地”、自动地进行的,可称之为“内驱动”。这个“内驱动”,非常复杂、非常精密、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往往对它既不了解,也不求对它进行“认知”。

人体比之于内燃机动车,其复杂性、精密性,要“高超”无数倍。如果说“F1赛车”的零部件,数以万计;那末,人体的零部件,起码以“百万亿”计。(以细胞计算,约为百万亿;如果以蛋白质、DNA等大分子来计算,是更要再翻亿万倍的天文数字。)如果说,“面的”与“F1赛车”,成万“零部件”的取材、合金、型制等等,均大不相同(即“内在机制异质化”);那末,不同项目的运动员,例如举重和长跑运动员,从大脑中的“内部模式”,到心脏的形态、结构,到肌纤维的组成等等,也是大不相同的(同样地也是“内在机制异质化”)。

“分化出”不同的“内燃机动车”,使之“内在机制异质化”的“内驱动”过程,是繁杂、庞大的不同施工生产线(甚至是长安汽车、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等等散处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巨大公司),十分显眼;而“分化出”不同“运动能力”(使之“内在机制异质化”)的“内驱动”过程,却是由“人的机体”,毫不“显山露水”地、“一揽子”地自动完成的。由于“毫不显山露水地一揽子地自动完成”,这种极其精灵的“内驱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从而,导致“外驱动”的失误。(把“异质化”,误看成“同质”之“不同量化”。)

人体的运动能力是高度地“整体自洽”的。“整体自洽”,就是这个“毫不显山露水地一揽子地自动完成”其“内在机制异质化”的“内驱动”效应。这就需要“整体”地、而非“片面”地对“运动能力”进行认识和评价。例如,“空间针对性”和“时间针对性”,就是从不同角度“切入”同一“整体”的评价方法。

以篮球为例,当前,运动员上场时间可能是二、三十分钟;若长到四十分钟,就是偶见的了(在NBA为偶见,在国内却常见)。这就是篮球“运动能力”的“时间维度”。加上了“时间维度”来认识“运动能力”,就趋近于“整体评价法”了。然而,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却常常使用着单方面的“评价法”。例如,“三从一大”指导下的篮球课,认为课时越长,培养出来的运动能力就会越强。以至于有的训练课,“课时”可以长达比赛“出场时间”的十倍以上。由于“整体自洽”,人的机体就把支撑运动能力的内部结构,自动地进行“改造”;以致运动能力就被训练得大大地“自我矮化”了。(这种“片面评价法”,将不同“时间维度”的篮球运动能力的内在本质,误认为是“同质”的;而实际却是“异质”的。训练课“拉长”,非致运动能力“加强”,反而导致“质”的“自我矮化”。)

“20-40分钟时间维度的篮球运动能力”同“400分钟时间维度的篮球运动能力”,在“内部构成机制”上,是非常“不同”的,是“异质化”的。[例如:肌纤维的红肌化或白肌化(白肌化还要细分为不同的型号),肌纤维运动单元的组合轮替方式,肌糖元的储备以及肝糖元的储备及两者间的互动,血管与肌肉连接方式的细微建构,呼吸、循环系统与肢体运动系统的密切配合方式,神经与肌肉的连接,特别是大脑皮层“内部模式”的组建,运动过程中的内分泌配合,(这些,就是比不同内燃机动车内部,更要繁复精密无数倍的、结构“分化”而形成“异质”的现象)等等这些无比复杂、天文数量的因子,都要一整套地“重构”起来、“协调”起来、“锁定”起来。这涉及到体内极其复杂又极其缜密的超循环催化、混沌、涌现等等机制。这些,由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复杂性科学等等客观规律所制约着的一系列“庞大而精细”的“异质化”,都是在训练中,由“内驱动”自动完成的。] 上场20-40分钟、而训练课长达400分钟,这样,导致目标指向和训练实际,相互“异质”;其效果就“南辕北辙”了。

运动员二三十分钟的出场比赛,所运用的却是以四百分钟作为“时间维度”训练出来的“运动能力品质”,它的“专项对抗”性能,当然就差得远了。(好比参加短跑比赛,运用的却是长跑训练法培训出来的“赛跑能力品质”,不能不“自我矮化”。虽然这里所类比的情况和程度并非相同,但这种比喻,有利于启发思考。)

于是,运动员被“球场形势”所逼迫,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跨越“品质差异”、超强度地“挪用”非平时训练有素的“时间维度”的“运动能力”,来生硬地投入“应战”。(好比练的是“古诗文”,应对的却是现代政治,不得不跨越“品质差异”地生硬应对。)这样,便“很快地”陷入于“超常疲劳”了。中国三大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随着比赛深入常常出现“严重的体能下降”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此。(作为对照,可以看到:中国男篮2010年7月30日对斯洛文尼亚,第4节最后3分钟还落后7分,中国队竟敢发动全场紧逼,一度把分差缩小到只剩2分;8月1日对伊朗的第2战,在上半场落后10分的不利形势下,下半场竟能够实现大逆转,最后以18分再胜伊朗。随着比赛深入的、“严重的体能下降”的现象,竟不见了。可见,球赛中非正常的“严重体能下降”,并非中国运动员的特色,而只是某种训练方法所导致的特色。)

这种课时超长的“三从一大”训练,以及连带出现的比赛中易见的“超常疲劳”,以及与前述“非专项训练”相关联的“非熟悉训练程艺”(例如,举重训练中讲究的“训练程艺”,在“力量素质”训练中却缺失了),都很容易产生伤害事故。伤害事故按“三从一大”精神进行强忍,容易把小伤拖成大伤、轻伤拖成重伤、可治伤拖成“退役伤”。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伤损状况、以及退役年龄,比之于国外运动员,往往差异较多。

从这些,可以看到,“三从一大”对三大球的“球场战斗力”,造成重大伤害、重大损失。拖住运动员的后腿,不让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三从一大”、这种严重失误的“外驱动”思路,就是由于对“内驱动”认识偏差而造成的。

若然把训练课“课时”设计与“比赛实际”联系起来,使训练对于比赛“同质化”,就非常有利于把“球场战斗力”训练提高。(犹如使“无刃刀”变成“有刃刀”。)这就是运动能力的“时间针对性”问题。(这不光关系长期效果;就像方向盘的掌握那样,短时间也可显示出初步效果;在邓华德接手的中国男篮,已在短期内看到了这种初步效果了。)

把训练课的“课时设计”与“比赛实际”联系起来,“高强度、短课时”就成为训练课的“主形式”。(在“以赛带练”中,“比赛形式”作为训练,就自然地“领衔”于这种“主形式”行列了。这在邓华德的大量热身赛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作为“主形式”,并不排除其他形式,例如技术训练中的“长时间、大数量”方式,等等。

“主形式”的内部结构,(实际上,二三十分钟的上场时间是“非连续的”――分段次的,这就需要摆进“主形式”的内部结构中,进行考虑,例如,运动员个人的短促突击与多轮次等)“主形式”之间的间隔,(在某些情形下还会涉及到“多课次”问题)以及“主形式”与“其它形式”的结合等等这些复杂的、深刻的问题,都需要放在运动训练的“体力波”范畴中,进行学术探讨,进行实践探索,以求提高总的收益率。

训练中还需要正确处理“训练遭遇”和“训练需求”的不平衡问题。例如,主力的“训练遭遇”超越后备,而后备的“训练需求”却超越主力。这类问题的解决,对于“球场战斗力”的维护和发展,也很重要。(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出“个人优点发扬”、“个人缺点克服”等更务实的、更具针对性的补充训练方法。)

顺便提到,还需要留心“训练”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土耳其世锦赛中,中国男篮对俄罗斯的那场球,第4节加强防守和进攻,出现了可喜的“反超”;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炜获球意欲发动快攻,球却突然被对方捞走,并被对方顺利地投进篮筐;这就形成了球场形势的急剧“转折”。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其实,中国队当时之所以成功反超,是“超强度发挥”的成果;当这种“成果”竟然胜利出现的即刻,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会无意识地、自发地、反射性地出现瞬时放松。因此,“超强度发挥”后的、一定时限中的“高强度坚持”,就成为一项训练“课题”。我们不能苛求于当时的、英勇的中国男篮,但是,应该作为需要争取的“训练财富”,纳入于未来的训练设计之中。同时,这种问题,也需要在比赛出场前进行提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争取由“意识”来防范“无意识”松懈。

3 节奏和

力求识得“球场战斗力”的“空间针对性”和“时间针对性”,可以对它的整体性构成机制,以及其发展途径,得到一定程度的认知。进一步,还需要了解:“节奏”是“球场战斗力”的内容、策略和实现方式,它围绕着“创造”这个重点。(一场球赛就是一个全局,要用重点来突破、带动全局,又要用全局来支撑重点,实现全局和重点的统一。)

训练(包括“以赛带练”中的“比赛”),为“创造”打基础。(开发“状态”。)战术,为“创造”争发挥。(如何在对手施压的条件下发挥自己,作为对称、如何预见对手之动向压制其发挥,从而喷泻出自己的“状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训练体系之系统的、综合的目标和成果。(脱离这样的目标,训练体系就缺乏生动的灵魂。)

如何在现实的比赛中,争取出现“左右球场形势的一个个‘’”?这是一项深刻的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在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成功中,锻造经验、锻造智慧。)从博斯克到穆里尼奥……从杰克逊到波波维奇……从郎平到卡尔特隆……多少位足、篮、排球的教练员,把自己的心血凝聚在这样的课题里。(浪淘尽风流人物。)这是心血的“凝聚态”。(可以看到:眼光变深、头发转白。)

这个课题是如此的丰厚和活跃,以致其特点、开拓、造就和不足,各教练各有不同。(在发展史中,可以研究各种各样的进展步伐。)怎样更深地破解这项课题,是我国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的艰苦任务。这对于实现体育强国,非常重要。

4 “抓大放小”转移走了体育训练的关键时机

不能“临渴掘井”。上面讨论了“球场战斗力”的空间针对性和时间针对性,节奏和;但是,面对世界一流对手的“球场战斗力”,却不是当前即刻所可能造就的。

生命史是有机整体。无论从“内部模式”的建立,或是从有机体体质(心血管、肌肉、腱、骨骼、关节等等的大小实体)的适应性发育来看,童少年都是关键时期、关键时机。“工农速中”可以培养出干部、作家,是因为他们在童少年的生活经历中,受到了相应的“基础教育”;“工农速中”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在童少年阶段丢失了相应的“基础教育”,而“时机”是不可补偿的。“抓大放小”,就是抓赛龄运动员、放弃童少年;就是搞运动训练的“工农速中”。这样做,可以培养出一定的运动水平,但是,若想进入世界一流,是勉为其难的;因为,“时机”已经被错失了。童少年是运动训练的最佳启蒙期,优质技术的高效培植期。如立陶宛篮球,从七八岁就开始训练了。放弃童少年,就是自陷劣势;像梅西、玛塔、科比等等那种球场战斗力十分杰出的人才,其成长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三大球的特点在于成队对抗。这使得技术和战术密切结合。技术及其运用,出现高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所以,从小的技术训练,应该以“竞赛性游戏形式”为主。(促使技术的“内生型”发展。)非常需要这样地来进行。这也就是巴西之所以成为大量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故乡的深层次原因。不可不察。然而,中国体育行政对此无意或有意地盲视了(似因“任期政绩”效应)。一方面放弃群众性儿童竞赛游戏的开展,另一方面又企图用少量“少体校”来弥补,这是行不通的。同时,在训练方法上,少体校分年龄段地采取“身体素质、基本功、分解技术……”这种“梯级递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训练方法,脱离竞赛实际,耽误人才;培养出来的所谓“技术”,是呆板、低效、似是而非的;看似学到了一定的“本领”,在实际比赛中,你还没有“盘马弯弓”,机会就已经被对方卡除掉了。

为什么立陶宛篮球、乌拉圭足球能够进入世界四强?可见:投入,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训练思路、训练方法的科学发展,(“实践进化”是科学发展的“现实版”之一,)才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5 邓华德的启示

2009年8月16日亚锦赛上,中国男篮以52:70溃败给伊朗队。全队疲弱不振,主教练走投无路,一副下滑气象。一年后的2010斯坦科维奇杯:中国队7月29日以22分大胜伊朗。中国队终获季军,负亚军澳大利亚仅1分,负冠军斯洛文尼亚(号称欧洲四强之一)仅4分。全队神采奕奕、主教练意气风发,一副上升气象。就这样,出现了男篮的中兴苗头,出现了我国男子三大球中难以得见的好气象。从不到一年的这两头看队伍:主力队员基本相同(伊朗内线核心哈达迪、中国重要主力朱芳雨今年缺阵),只是中国队换了位主教练邓华德。而且从4月30日宣布任命起,接手还不足三个月。令人意想不到的这种气象转变,我们是否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基本的启示是:短期崛起是可能的,长期建设是有希望的。从身心训练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精神风貌。中国男篮既有三十多岁的老将,又有不足二十岁的小将,邓华德把他们从精神上高度地动员起来、激发起来。不但没有沉湎于不良习气,而且高度地团结、高度地激发起球场战斗精神。(致邓华德获得绰号:“邓政委”。)拿孙悦的话来说:“我们都疯了!”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使中国男篮的球场战斗力,立即提高一步。(10月12日与巴西队的第三场热身赛转变成群殴事件,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必须注意经常的赛风教育,划清血性与粗暴的界限。)

(2)摆正技战术位置:重视技术、搞好战术。同时,搞好运动员的新老结合。以技术为例:包括对易建联在内,都有所提示。以战术为例:防守上,高度重视防守的杀伤力,灵活地既敢用联防、又在必要时刻敢用全场紧逼盯人;进攻上,强调运动员的高度自信,鼓励独立果敢地抓机会,激发了攻击活力。这样的技战术要求,同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要求,是一致的、合拍的。并非技战术细节无可再探讨,但基本位置是摆得正确的。

当然,技战术要求只能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不能过高指望;对于实时球场战斗力的增益,也只能是有限的。然而,不管是技战术要求、还是对新人的起用上,都能预伏着对于伦敦奥运会的指向和争取,这是可贵的。

(3)球场战斗力得以崛起的关键举措,在于实时的训练掌控。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立竿见影。免除了“体能测试标准”式的“苦练体能”,寓体能训练于“专项化”;免除了“三从一大”的疲劳轰炸,果断地采用“高强度、短课时”作为“主训练”形式(其中包括重视、用好“热身赛”这个形式)。对主力队员敢于上下场进行轮换,对替补队员敢于短时间高强度发挥之。这样的训练掌控,建树了“放手一搏”的能力和底气,立即改变了球队在凶猛对手面前“疲软挨打”的面貌,使之获得虎虎生气。

如果能结合训练理论论争,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具体的经验教训,将会是有益的。

6 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化

以上分析,主要源自我国民间对训练理论的科学研究,力求趋近于客观规律。可以看到:我国部分的民间训练理论研究是活跃的。国际体坛的训练理论研究是凝滞的,而其训练实践却是活跃地进化着的;为求深刻借鉴,必须看到它们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

邓华德很可能并没有在理论上掌握上述道理。但他是美国教练,一定非常了解篮球训练信息。在国际体坛,教练员具有充分的训练自,训练实践中存在着蓬勃的“进化运动”;他们的训练方法是“与时俱进”的,可称之为“时训”。对于具有百年发展史的高含金量项目而言,高阶位“时训”所体现的训练思路,会自动地趋近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在大量的主观撞击中,会自然地逐渐得到显现。例如,训练的“专项化”发展;又如,“高强度、短课时”的出现;再如,“以赛带练”的风行……)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首先在于对高阶位“时训”的认知和把握,同时进行自己的研究和创新。

因此,当我们看到,邓华德也进行包括慢长跑在内的“体能训练”,以“图”帮助中国男篮在广州亚运会上提高“体能”时,对之不应感到奇怪。看起来,这似乎与中国体坛传统的“苦练体能”没有区别,但实际上是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的:第一,它没有像“体能测试标准”那样地颠倒“体能”与“技战术”的位置;第二,当时距广州亚运会只有五十多天了,10月初就开始新一轮的热身赛,可见它只是短时间内的“小搞搞”,不可能对球队攻击力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它的内容中还包括有“抗冲撞力”等等篮球比赛中的“专项化体能”要求,这是符合需要的、有利的。

总起来看,可以看到,高价位“时训”与客观规律之间:一方面,正在“趋近”;另一方面,又是存在着距离的。对于“时训”,我们要看重它的发展走势动态,而不应静态观看。

训练应该是开放式的、发展式的。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化”之间的趋近和区别。“理论研究”可以看得更远、更深,可以超越“实践进化”。“实践进化”具体、丰富,可以检验、支持并充实“理论研究”。同时,“实践进化”一般不会完全脱离旧习惯,可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旧习惯的痕迹,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瑕疵;这正需要“理论研究”来指明前进方向。清醒的认识,就会为超越提供机会。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深入研究训练学规律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对于现实效益的迫切意义。(科学研究可以争取实现“智训”;运用前沿科学智慧,指导实际训练。)

可是,另有一种“停滞着”看问题的思想方法:认外貌、不认实质(看不到理论语词未变下的实践已变、习惯痕迹留存下的“主心骨”已变);认权威、不认小民(只自上而下地看、不自下而上地看);认本本、不认科研创新。在训练思路的关键问题上,遇到民间科研创新,不但不鼓励、不采纳,反而发动大批判进行镇压、扼杀。这样,就扼杀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阻断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这样,不说不能利用我国民间训练理论科研中已取得的超越性成就,而且,连实践进化也同遭扼杀。着力地根据国际陈旧理论制订固守的、“铁定的”训练方针、决策,使之具有高度的行政约束力,就使教练员丢失业务自,使训练工作缺失进化运动。这样,国际体坛训练实践有进化,而我国训练实践无进化,三大球的差距便会越拉越大,陷入沉沦。

当“客观境况”逼使人没有办法(形势逼人),便只得引进洋教练。(这是“被迫尾随”的一种表现,与国际体坛为了交流切磋而互引外籍教练的“境况”有所不同。)

“引进”也有两种取向:南勇引进某某人,看重他“谦虚听话”、便于贯彻领导意图;姚明引进邓华德,看重他奋发进取的业务主见。一位要固守既定决策,一位要争取创新发展;一位是“举国体制”事业系统的高管,一位是“私企”的老板。究竟是谁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呢?看来,不能从表面现象下结论。

既然“苦练体能、三从一大”是中国体坛历来一贯的决策,邓华德怎能轻易改变?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中国男篮“球场战斗力”的当前解放,依赖于下述诸条件的综合:1、美欧篮球“时训”就近传入西亚,使中国男篮传统的亚洲霸主地位崩塌,下滑形势急需终止,然而无人来“挽狂澜于既倒”;2、姚明主导下的上海队猛然崛起,使邓华德赢得了声望;3、“教练员自”这一国际体坛游戏规则,在邓华德手上,一时不便剥夺、不便干预(邓华德比其他洋教练在自上更具优势);4、“斯杯”给了邓华德及时的“检验”机会,有利于露脸,有利于取信。

然而,邓华德在斯杯和土耳其的成功,只是局部的、有限的、阶段性的成功。中国篮球要真正进入世界一流,还必须有包括“群众性童少年起步”在内的全盘努力。这既非常急迫,又不是朝夕功夫。如果中国篮协不能从体育训练的根本规律上转变和深化认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还很多,随时有停顿、甚至砸锅的危险。第一,“苦练体能、三从一大”这样的迷信,能否在篮球全局中实现转变;作为“第一战斗力”的技术、作为“球场战斗力”核心要素的“专项体能”,能否在篮球全局获得迅速发展。第二,能否切实地、科学地从儿童抓起。例如,“小学儿童篮球适宜形式”、这样重要的科研成果,能否不再继续抛弃、埋没,而果断地把它开展、发展起来。第三,能否摆正行政与教练的关系,立即赋予广大中国教练员以“训练业务自”,掀起中国自己的“训练进化运动”。第四,能否建设训练实践与体育科研的联系。体育科研自身能否开展求真务实的探讨,坚持以实践标准检验理论,从而摆脱“伪科学”的束缚。能否发动体育干部和广大教练员,结合实践史和理论论争,普遍地开展学术探讨,培养自主研究的风气,提高研究能力。

儿童篮球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中长跑是发展耐久力的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在全程跑时维持一定的跑速,尽可能减少体力的消耗,技术上要求跑得轻松协调,身体重心平稳,有良好的节奏。尽量提高肌肉用力和放松的能力。既讲究动作的实效性,又要注意省体力。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在中长跑的训练中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层(初、高中学生的生理的差异),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有所不同,我想从这几年训练中积累的经验,从运动员的选拔,训练计划的制定,因材施教的训练方法,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方面,谈谈我对中长跑训练中的一点体会。

一、运动员的选拔

中长跑是发展耐久力的项目,长时间的连续的肌肉活动,是这个项目的特点。我从这一专项特点出发,从本校初一年级去物色苗子,从以下几方面精心挑选。

1.身体形态

身体匀称、修长、一般身高为1.50~1.53米,年龄13岁,臀肌紧缩向上,膝踝关节围度小,足弓弧度大,跟腱明显,腿要长。

2.生理机能

先测定静脉搏,然后测运动后脉博(要求同样的运量次数和强度,测定时要求运动后脉博上升快,而恢复时间短,属于心血管系统机能强的。然后测定几个同年龄的同学肺活量,心肺功能好。身体条件好,这两点对提高中长跑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3.身体素质

在选择运动员时,我们认为速度是主要的,忽视速度对今后要较快地提高中长跑水平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选拔时重视速度型同学。

4.技术状况

主要看学生跑时整个动作是否自然、协调、摆臂姿势是否正确。下肢看四个方面:

(1)跑时腿部动作是否协调省力,有节奏,蹬地向前还是跳着跑。

(2)途中跑的步幅大小,步频快慢。

(3)踝关节是否有力,脚着地动作是否柔和。

(4)途中跑时有无外八字或内八字的错误姿势。

5.精神类型

最好是安静型、性格温和不容易过早兴奋的人。

二、训练计划的制定

我们训练的对象是初中学生,因此制定计划必须适合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而中长跑项目在少年时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心血管系统机能,便心脏容易增大,为今后承受大负荷打好基础。

在制定计划时,运动量按大、中、小我们采用周期节奏,节奏安排,一年为一大周期,每三周为一训练周期,第一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运动量为主,第二周(中)专项周,保持一定的量提高一下强度;第三周(小)身体训练周放松调整,以游戏球类活动为主。

每周的运动量安排节奏也要从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出发,因为少年的神经系统活动比较活跃,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但同时由于神经调节能力较成年人差。也容易产生过度疲劳,对运动量适应快,疲劳也来的快这就更要节奏明显。整个训练中,我们安排一周中身体素质训练不少于2~3次,一次训练课为六个内容,60~70分钟(包括上肢、腿部、腹肌、跳跃等各素质练习),要求练习动作快,幅度大,强度低。组与组之间有间隙。大运动量课,一周安排两次,主要是长段落匀速快跑,快节奏跑。

三、因材施教的训练方法

中长跑项目主要以耐力为基础,包括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而13~15岁少年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部分的器官还没有健全,因此,过早专项化训练,虽然也能出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运动水平难以提高。所以,在训练中应加强耐力和速度练习为主、结合力量、柔韧、灵敏练习,使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1.耐力练习。有两种形式,一般耐力训练和专项耐力训练。一般耐力训练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心血管训练的基础,在一般耐力基础上进行专项耐力的训练,在长时间的训练中,耐力是保持精力旺盛,持续训练的重要条件,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如越野跑持续30~40分匀速跑,活动性游戏和篮球、足球、手球等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使脉博保持140次~160次/分为宜,上述练习以长时间持续跑和越野跑的效果最好,它不但提供了逐渐改善与提高身体负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能力等的训练环境,而且教会跑者如何分配体力,摸索出少消耗体力和适合个人跑姿的练习方法。专项耐力训练,在全年训练中,应根据不同的任务与要求有所侧重,一般在准备时期后期就有一定的专项耐力训练,主要任务是向专项耐力训练过渡。赛前阶段与比赛阶段应有计划地有节奏地重点发展专项耐力。发展专项耐力,速度感和跑的节奏方法,一般有“速度游戏”,间歇跑、重复跑、较长时间的快跑,一定距离的快跑、定期检查跑,参加接近专项、专项、超专项距离的比赛等“速度游戏”是运动员在自然环境里,几人主动交替领跑,按照专项比赛或接近比赛的速度跑完部分段落,然后慢跑的连续练习。间歇跑是快跑30"左右使心率上升到每分钟180次左右,然后慢跑一段距离,待心率恢复到每分钟接近120次,即开始下一次快跑的训练方法。重复跑的训练是跑几个固定的段落,这些段落可短于、等于或长于比赛的跑离,休息的时间比间歇跑长些,心率一般在每分钟100次左右或低些。较长时间的快跑或一定距离的快跑,跑速一般是最好成绩的85~90%,检查跑与比赛:为了逐渐发展专项耐力与速度感,在准备时期未或竞赛期初,应定期(2~3周)进行一次近似检查跑(控制体力,不用全力的计时跑)的练习。随着重大比赛的接近,应定期(1~2周,根据项目与运动员的特点决定)进行检查跑或不同形式的比赛,以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但要控制负荷与强度以保证最佳竞技术状态的出现。

2.速度练习。速度是中长跑运动员的重要素质之一。在耐力大致相等的条件下,往往是速度好的人取胜,因此,在少年时期应努力发展速度。

3.力量练习。不加强手臂力量练习,比赛中就出现摆臂无力,影响跑速,因此在一周两次素质训练课上,采用哑铃摆臂150次×8,俯卧撑10次×8,快速挺举30次×8,推举10公斤杠铃20次×8等项目来增强臂力,用负重体转和负重前屈及仰卧起坐等练习来增强腹背肌力量。为了加强踝关节力量采用后蹬跑、多次跳、跳台阶、后蹬跑、负重起蹲,原地纵跳等练习增强腿部和踝关节力量,由于身体素质的增强,可避免伤害事故。

4.柔韧性练习。柔韧性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大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运动成绩。我们每天在准备活动中要安排一些正压腿、正踢腿。前后左右臂腿和各种柔韧性练习,时间约15分钟,通过练习学生的步幅有舒展感觉,消除了步子拉不大的现象,也可避免肌内拉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