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保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规划建设 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城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1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1社会生态原则。能够对规划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要素有很多,包括行政机关的要求、区域规划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等,规划要充分考虑并服从这些因素要求,从整体出发,适应这些具体要求,创造社会生态效益。
1.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1.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1.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
2.5综合生态原则。要突出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行动纲要。树立经营环境,经营城市,科学发展的创新理念,合理调整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2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2.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2.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2.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
3 当前城市生态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分的追求城市化、现代化,导致旧城颠覆性的毁灭。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3.2忽视生态的平衡。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带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兼顾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应运而生。按照国际上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地面应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80 %的地具有透水功能。
3.3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在我国,许多时候的城市规划决策,往往是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在行政领导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
3.4部门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道路设计时只注重道路的拓宽,不考虑道路其它综合配套设施及环境设计。例如,现在城市在拓宽道路时,把原有道路旁的树木通通砍掉,拓宽后不进行重新栽种,原有的雨水排污填死等情况。遍布公路下面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控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各种管线所用材质不环保,不经济,经常出现跑冒滴漏,不得己对道路面进行破坏。
4 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它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设计规范,遵守法定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技术性规范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
4.2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绿化用地指标,科学按排绿化建设用地布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在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中,既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又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的理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在具体落实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优先抓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4.3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综合规划。根据对一定规划期限内城市人口增长趋势的预测,综合考虑城乡区域内粮食、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的消费需求水平以及粮食自给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等因素,确定需长期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城市基本农田的用地面积和范围,即基本农业生产用地。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外,围绕城区周边的林地、水域、丘陵等具自然地形、地貌特征的各类用地,控制为城市周边近郊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隔离区域,在生态较脆弱区域还可建立独立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减少和防止区域农业生态资源和景观的破坏,维系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平衡,确保城乡正常的共生关系。
6.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宏观规划控制原则。通过规划对城市整体历史格局进行保护,特别是对历史遗存最丰富、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尖锐矛盾的城市旧城区,应防止为局部商业利益驱动而进行大面积破坏的行为。对能够反映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地段等重点保护地区及其周边环境,要提出严格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应以继承其文明史和民俗史为目的,不仅局限于整修如故的原则,还应包含保护和恢复历史上对它进行的一切有保留价值的添加与改变;对历史街区应重点保护其空间格局,保留一定比例的老建筑,同时沿袭其外观原貌和环境设施,如街区内的小品、道路、绿化形式等。
参考文献:
[1]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06,(1).
[2]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3,
1.坚持依法办矿
依法办矿是煤矿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也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底线。煤矿企业的建立不仅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还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相吻合。必须证照齐全,有一套完善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煤矿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动摇,做到不违规、不违法。
2.推进规范管理
一套规范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为绿色矿山建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此,为了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矿山,需要企业首先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提升,实现管理程序、指标体系以及作业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一步步建立起适应企业绿色发展需要的长效机制,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公司组织架构。
3.争取资源的综合利用
积极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和开采设备,争取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例如,可以通过引进“采区化水力机械化采煤”新工艺,完成水利机械化采煤技术的改造,在改造完成后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煤矿的产量,也使得矿井回采率达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满足了矿产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也使三率指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此外,还可以引进煤矸石井下分选充填技术,以实现煤矿企业“来自与地下,再还给地下”的绿色开采理念。最终,通过一整套先进的开采工艺和开采机械的运用,达到建设一个绿色矿山生态体系的目的。
4.大力执行节能减排
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工作,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际进行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对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标准化的处理。在对废水进行处理时,需要努力提高废水的二次利用率,可以利用矿井涌水补充洗煤厂用水,使洗煤废水在管道内形成一个闭路循环,严禁发生意外排放。在对废弃进行处理时,可以在锅炉内安装麻石高效除尘器,用湿法除尘的原理提高除尘效率。经过净化处理后的锅炉烟气应当满足国家颁布的《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中二类区II时段的标准要求。在对噪声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噪声的来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理。比如购置噪声设备,从源头上控制高噪声的产生;针对噪声比较大的设备,应当采取设置隔离间的方式,降低噪声对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面,可以对矿井实施煤研石井下分选充填项目,以减小地面对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5.做好土地复垦工作
土地复垦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煤矿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一套行之有效的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严格根据国家的要求贯彻落实土地复垦工作,保障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坚决避免因为不科学的开采行为而对土地造成的永久性破坏,以保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矸石山,企业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加工改造变废为宝,实现煤矸石的综合开发与应用。利用煤矸石的可燃性,可以与附近的煤矸石发电厂进行联系,将煤矸石用于发电的过程,还可以与当今的砖厂进行沟通,将煤矸石作为制作建材的原材料出手卖给对方。剩下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可以用来进行坍塌区的回填,为覆土造田工程做贡献。在进行土地复垦工作时,需要严格依据以下的流程进行:规划表土层剥离回填煤矸石推平压实垫土回填表土层复垦。
二、严格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管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及治理工作,不仅需要煤矿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落实自己的监管职责,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管工作。根据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对新建矿山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及三同时制度,以便从源头上预防矿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对于已投入使用的矿山加强过程控制,实时做好在煤矿企业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察与检测工作,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以提高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于已经停产的矿山,要加强闭坑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此外,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政策的协调整合工作,把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编制出台生态环境监管与评价能力建设标准,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制度,强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为煤矿企业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结语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关键。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作为中心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以城市景观、绿化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等工作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应注重植物引进的科学分析,避免外来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考虑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将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首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城市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结合应用避免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2 我国城市目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城市电磁的污染
随着电视、电冰箱、电脑、手机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无处不在,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了电磁污染。电磁污染的主要区域有:1、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2、电脑0.6——1.5m的距离内;3、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4、各种微波塔周围。电磁污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有: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3、电磁辐射是造成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大脑组织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肝病、造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落。
2.2 城市噪声的污染
噪声污染目前已经成为了城市一种新的公害。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大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的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2.3 城市水质的污染
城市缺水和水污染是我国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水体有机污染严重。我国各城市及其周边的水域污染与工业分布密切相关。在有钢铁、石油、化工、造纸、焦化等工业的城市,水域往往受到酚和氰化物的污染;有制药工业的地方,水中的COD量必高;砷、汞、铬、铅、镍等重金属污染物一般来源于城市冶炼、电镀等工业。城市中的湖泊由于生活污水的排入,普遍有富营养化趋势。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常常由于附近工业废水的排入而被污染,从而失去使用价值,导致水源缺乏。
2.4 城市大气的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源主要包括了: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是城市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汽车排放的铅是城市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2.5 城市垃圾的污染
城市垃圾主要包括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城市传统的垃圾倾倒方式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大部分地区都未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和回收,不仅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而且不利于资源有效回收利用。
3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3.1 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进行调研。通过对城市气候环境、原有生物植被情况的掌握等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引方向。同时通过基础调研也能够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情况、为后期植被引入等奠定基础。利用基础调研信息与数据能够有效避免外来生物对原有生态结构的影响,实现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应针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调研与分析,科学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2 注重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使得城市扩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例如:为了城市扩建或开发区的建设将原有的湿地填平,这样的后果是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城市蓄水储水能力降低,极易引发城市内涝或防洪抗旱工作的开展。随着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开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的目的。通过将湿地、城市周边河流湖泊的规划与利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通过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因此,现代城市规划工作中应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以环境影响为基础进行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新建项目审批过程中强化环保评估工作的开展。以新思维、新思路、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环保优先、严厉治污入手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共组,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3.3 完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成为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的科学利用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应注重景观与绿化系统的完善。以多年生植物作为基础、运用景观设计与绿化规划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城市道路单位的联系。利用道路两侧、道路中心隔离带等完善城市绿化系统。通过道路绿化工作的开展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城市道路周边空气质量奠定基础。
4 加快城市污染治理脚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城市污染治理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将城市污染治理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通过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监测与管理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分散于城市周边村镇的企业也应积极规划其建设。将城市周边零散企业搬迁至集中规划的工业园区内,以此便于企业排放的检测与监测。另外,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中还应考虑城市所在地区季节风向、水流方向等问题。通过污染治理以及综合考虑工业园区位置为减少工业园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同时,也通过污染治理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
5 结论
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奠定基础。针对以往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应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为中心开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理论与文件,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基础,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云龙.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分析[J].城建资讯,2011,(5).
刚才潘圣明同志就“落实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开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新局面”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我都同意,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今天上午,大家现场考察了绍兴县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3个工程。刚才,省厅对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等20个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徐春喜等47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又听取了绍兴县人民政府等7个单位开展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经验交流,讲得都很好,我深受启发。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厅向获得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斗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省人大农资环委、省政协人资环委、省财政厅、省生态办、省林业厅、省环保局、省地勘局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年,我省在全国率先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在采矿活动中造成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必须履行治理义务;采矿权人在领取采矿可证的同时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缴纳治理备用金,并负治理责任。随后,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条例》实施以来,全省所有矿山企业都签订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治理备用金的收取面达到100%,实际收取治理备用金49735万元,确保了“不欠新账”。与此同时,为逐步“还清老账”,大力开展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全省废弃矿山治理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厅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以“百矿示范、千矿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到2006年底,全省投入废弃矿山的治理资金达5.62亿元,治理废弃矿山923个,占全省应治理废弃矿山的57%,逐步“还清老账”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到“十一五”末,全省应治理的废弃矿山将基本治理完毕。
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及其备用金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建立以来,在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开创性和突破性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省”的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全党、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大首次引入了“生态文明”这个新概念。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做到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认识再统一再提高。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形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土资源部门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需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克难攻坚,扎实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三、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切实抓好我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近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并联系我省国土资源工作的实际,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08年贯彻落实的初步设想。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以服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科技兴地为动力,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手段,严格规范国土资源管理,努力做到保护资源更加有效,保障发展更加有力,节约资源更加扎实,维权维稳更加落实,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要体现上述总体要求。具体工作我再强调几点:
1、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全面部署,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进一步完善制度。完善治理备用金制度,进一步明确收取标准、收取方法、使用和返还程序。完善“绿色矿山”创建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建立完善采矿权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激励机制。
3、加大废弃矿地的利用。鉴于我省露采矿山占大多数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大对废弃矿山、矿地的整治开发力度,以缓解当前的用地矛盾。各市、县(市、区)要对可整治复垦的废弃矿山、矿地资源作一次普查,并制定整治复垦利用的专项规划。这项工作可以与编制新一轮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达到最佳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果。要加大对乱挖滥采矿山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巩固和发展治理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成果。
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目前,生态旅游正以全球最快的旅游发展方式迅速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国外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并广泛受到学术界所关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1986年被正式确认并受到各国学术界的关注;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制订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国际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国内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快。1993年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994年中国成立了生态旅游协会(CETA);1995年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书;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中国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方式。近些年,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研究轻实践、重宣传轻开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的泛化问题等。依据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总结出生态旅游至少具有下列几方面特性[2]:首先是自然性,即旅游活动的原始自然性,旅游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次是参与性,指旅游者、旅游管理人员与旅游地居民共同参与到旅游业活动中。第三是保护性,即旅游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景观保护第一,注重环境容量,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第四是普及性,即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扩大,并得到普及。第五是专业性,即涉及生态旅游的旅游者、管理者与当地居民都要具备专业的生态旅游知识,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与回归大自然怀抱的结果。生态旅游作为当代旅游业的转折点,代表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支生力军,其发展每年以10%~30%的速度进行(整个世界旅游业发展速度每年为4%)[3]。综上所述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旅游者旅游动机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接受教育,去学习、体验自然,以获得某种特别感受。因此,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具有本质区别,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如表1。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生态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00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在四川联合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围绕“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有近3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4];在撰文研究方面,王尔康、郑本法研究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5~6],庞少静、李玉文等研究了生态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8],明庆忠等总结了生态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保护教育的对策[9],宋珂、杨春宇等不少学者近年来对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判断依据[10~11]。这些研究都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但从资料检索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将生态旅游理论应用到水源区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未曾出现。积极发展水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水源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环境或是文化背景都适合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应该成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因此,积极开展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是促进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
当今世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随着全球及我国旅游的不断升温,旺盛的旅游需求及其产业拉动会大大促进水源区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见,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将成为未来水源区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已不再满足于观光游、健身游等传统的旅游项目,而需要新型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旅游方式,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形式。旅游者旅游动机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接受教育,去学习、体验自然,以获得某种特别感受。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兴旅游方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输水区域数十座大中型城市的饮水质量问题。因此,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期调水的关键所在。要想做好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并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大力调整水源区的生产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水源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来看,生态旅游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产业选择形式。首先,生态旅游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者旅游的出发点是到旅游目的地体验自然、保护自然并接受教育与学习,生态旅游活动重视可持续发展,注重原始生态环境保护,杜绝短期旅游经济行为。因此,生态旅游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还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第二,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效地促进当地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政府与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大量的资金收入。第三,生态旅游有利于教育当地居民,提高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过程会使旅游者、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受到很大的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发展生态旅游是加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积极调整水源区的产业结构是开展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结合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及产业结构特征,重新规划与布局水源区的产业发展结构与发展方向,减少排污企业的数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从宏观发展上,要限制第一产业的发展,合理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积极促进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的旅游资源大国,到2020年其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要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万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到8800万人次;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650万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生态旅游是一种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它实现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不再认为自然是被征服利用的对象,而是走进自然,尊重自然,学习自然的厚重,与自然和睦相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无上微妙境界,是传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旅游的创新和升华[12]。可见,旅游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是符合水源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水源区相关部门要抓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
开展水土保持、绿化江山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实现水源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水源区首先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大力植树种草、绿化江山。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要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实施“以经济林保防护林、生态林”的发展战略。在不影响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努力营造经济林、薪炭林;要改善水源区农村生活的能源结构,广泛开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薪柴林的消耗量;要结合生态旅游的特征,积极发展生态观赏林、生态观赏草地的数量;要在水源区内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山茱萸、辛荑等为主的名特优特色经济观赏林基地。同时,还要在广大农村大力种植苹果、核桃、板栗、大枣、桃树、梨树、葡萄等常规的温带水果观赏树种,积极开展乡村采摘游、观果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使水源区林业发展在植树造林、绿化江山的同时,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水源区生态林建设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机制,使其建设由“单纯输血型”转变为“输造血结合型”。同时,也为水源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进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世界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政府宏观管理、科学依法管理是开展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保障。政府管理主要包括出台水源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采取相应的机制、措施与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规划、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土地整治、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与审批、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监测体系的构建与监管、公民环保宣传教育等工作。首先,水源区各地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发展政策,在财政支持、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方面要加大环保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产业项目审批方面,要支持那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无污染或者污染小的项目,要加快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强化机制管理。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监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企业诚信指标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调控、部门协调、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形成环保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第三,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走依法保护、依法管理生态环境的道路。
加强水源区公民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意识决定人的行动,要想开展好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首先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下工夫,要大力宣传贯彻生态环保的生存发展理念,增强水源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水源区生公民尤其是企业管理者、生产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对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水源区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还要改变相关管理部门的环保意识,尤其是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及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水源区各部门在产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强化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使每一位生产者都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管理企业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它不仅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排污,也可通过培训企业员工来加强环保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链来影响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因此,政府强化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与监管,是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的关键。在水源区公民生态环保教育方面,首先,要明确政府在环保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政府要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到水源区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把当地的环保教育变成政府行为,并使其成为常态化工作。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订不同的环保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各类环保教育材体系,加强环保教育的师资培训。其次,在教育、宣传渠道上也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出版单位的作用,大力出版或刊登关于环保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对广大公民大力开展环保发展的普及性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13]。
结合新农村建设,重新布局有利于环保的居民生活新区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抓住全国新农村改造建设发展的政策机遇。在水源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新区的建设、土地的利用、经济的发展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对于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借新农村居民住宅地重新规划的机会,迁出常住居民,实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对于新规划的居民住宅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好居民生活、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于水源区的移民建设要走生态移民的道路。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生态移民是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措施。移民安置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发展目标,使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使调水工程能够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利用,要坚持走生态移民之路,把移民安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衔接好。建议将这一区域的生态移民作为扶贫工作和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优先支持,同时将开发生态建设、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6]。
重视环境保护的督查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检测体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广泛而长期的艰巨工作。政府不仅需要出台水源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机制与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立法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常态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检查与监督工作。各地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生态环保方面的督查与监管政策与措施,在人力、财政上给以足够的支持,要建立和完善长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督查体制和机制;对企业环保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监督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在环保监督管理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努力提升环保管理的科技含量;要注重3S技术,尤其是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分析、制图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等方面的应用。GIS在生态环保方面具有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数据查询、检索、统计、量算、基本空间分析、显示表达以及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众多功能。利用GIS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文档信息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环境监测的手段与效率。因此,对于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要结合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与3S技术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水源区整体联动管理的一体化网络信息监督平台,实现对水源区环境状况随时观测与记录,对环境污染事件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保持源头细水长流、清水常驻。同时,也要强化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引进推广遥感普查等先进技术,建立健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促进水源区生态环保发展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质就是生态资源、水权的合理转让与补偿措施。建立生态资源、水资源补偿机制是实现水源区生态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有利于水源区生态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利用,有利于筹集大量的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为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林建设、环保居民新区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投入,而水源区多属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经济实力与财政投入水平很难保证水源区大量的生态环境改善资金,而主要受益地区是中线工程的受水区,尤其是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因此,本着“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受水区有义务、有责任承担水源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付出的资金成本。因此,建立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源区生态与水资源的补偿机制要因地制宜,实行科学化、合理化、法制化、透明化,通过明确的补偿形式、范围和方式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国家制定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补偿条例,明确合理的补偿范围与补偿标准,采取科学的补偿方法与手段,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科学而合理得监管机制,使补偿资金真正应用到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生态补偿与水资源费补偿基金应由国家统一收取,而后再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反哺给供水的上游地区。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途径可以通过国家税收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转移支付;京、津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用水量,按比例分摊环境成本;另外,受水区可通过到输水区投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项目的方式进行间接补偿,或利用都市优势帮助输水区向国家争取建设项目和投资的方式给予大力支持;水源库区政府也可以积极争取世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援。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