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儒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忽略儒学的影响力。

儒学传统是我国国情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儒学就是我们当前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统。儒学传统不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它始终鲜活地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植于中国人的灵魂中,表现于中国人的言行中,影响着民族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已经成为我国国情的一部分,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作。

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儒学传统中的“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治国之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有相通之处;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儒学传统中的“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人文理想,“不偏不倚”、“允执厥中”的处事方式;从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敬事而信”、“执事敬”的敬业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可见,儒学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普世性的价值和规范,建构起了个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平衡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和固有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学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从理论来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因其产生于社会主义时期,它必然以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论述为其文本依据。因其产生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中国大地,它必然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其产生的土壤和根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特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上是以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借鉴构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②

从精神实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儒学道德观的超越和创新。其“民主”借鉴了西方式民主的理念,超越了儒家统治者“为民做主”的专制涵义,赋予广大人民以当家作主的民利,真正实现了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民享、民有、民治”的民利③。其“平等”、“公正”超越了儒家的绝对平均主义,赋予它们以时代精神的价值内涵。其“法治”突破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人治模式,借鉴了西方现代“法治”理念,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了法治的硬性约束与道德教化的软性约束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④。

在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现念诠释和阐扬儒家价值观。“仁爱”是儒家最高道德准则。它通过“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达到人的身心和谐;通过“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价值观,为当今陷于金钱和物质“陷阱”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为走出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导致的人的“物化”困境提供了方法指导。

“爱国”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历代儒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种传统已经成为激励世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撑。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领导与群众、“先忧”与“后乐”的关系,使爱国和爱人民相统一、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⑤。

以时代内涵改造和转化儒学传统。“均平”是儒家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和向往。从《易传・文言》中的“刚健中正”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董仲舒的“不患贫而患不均”,都体现了人们对“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的公平公正理想的追求。然而,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制之上的公平公正,含有维护君威和封建特权的意蕴。在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坚持正义观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西方平等观和契约法治公正观,克服儒家公平公正观的道德缺陷,用道德约束与法治规范相结合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义利观”是儒家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儒家“义利观”尽管肯定利,但有重义轻利倾向:当“义”、“利”难以两全时,儒家做出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的选择。儒家的义利观可以避免因物质至上而导致的人的异化,但其过分强调整体利益忽略个体利益、过分强调“义”而忽略“利”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时展。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倡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要把“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主要任务,既要“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又要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总之,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和思想资源。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前行的动力。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② 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湖湘论坛》,2014年第5期。

③ 张允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研究》,2015年第6期。

④ 朱贻庭:《论文化创新的‘原源之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创造》,《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5期。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 ,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她独特的人文历史因素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先民生命意识开启以来的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艺术。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传统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它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要继承运用、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本文旨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寻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从而使现代平面设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君.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装饰.2007(1).

[2]吕少华.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特征.艺术探索.2008(1).

[3]杨伟宏.论传统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意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文娟.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5]路宁.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运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9(4).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建议

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

所谓的群众文化指向的主体目标就是人民大众,所以举办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是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形成的,是我国一切文化形式形成的基础。人民大众的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基础,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素,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体现着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人民大众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文化与美的主球。不同时代的人民大众文化所表达和体现的人民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内容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党的十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家兴,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只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挂,才能使得文化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进一步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二、群众文化的基本定位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市场化,这一变化形式引起了文化形态的变化。由于经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过于市场化会使得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意识理念淡薄,人民大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慢慢被忽视。一些基层的文化艺术馆为了盲目主球经济效益,维持市场份额,也慢慢走上了向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靠近的道路,导致人民大众文化的社会性与功能性逐渐被忽视。在我国,人民大众作为国家主人翁,群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绝不能被市场化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顶替。

三、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

1.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第一,要掌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进行文化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让群众喜闻乐见。只有从群众熟悉的历史文化元素入手,才能够更好地将先进思想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融合,才能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兴趣,使得所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加能够受到群众的认可,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比方说,现阶段,国内文化思想观念体系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冲击,很多小青年对于自己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一问三不知,更懒得去了解,面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联欢、举办文化活动等手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2.开拓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就应该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渠道,通常情况下,就是要为群众文化提供一个更加开阔的平台,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规模,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效果。第一,群众文化活动应该摆脱单一的形式,要鼓励群众文化活动走向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舞台;第二,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的渠道,增加群众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平台;第三,不断创造新的群众文化形式,是群众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3.落实职责,理顺体制

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发挥“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功能,制定科学的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引导群众文化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拓展。第一,要做到统筹规划,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与城乡发展建设工作相挂靠。要重视乡镇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尤其要根据地域特色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预测与规划,把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关键元素纳入保障范围内。第二,多方位着手,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落实政策,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第四发挥创新精神,制定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体系。以积极的精神不断探索出社会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发展途径,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努加大政府对该项工作的关注度。

4.加快文化骨干培养,夯实文化建设根基

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离你那,培养人民群众形成一定的文化思想信念,用文化成果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在群众文化工作人员招聘中要注重对应聘者的文化热情与奉献精神的考核,为他们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与平台,全面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骨干。充分发挥一些文艺团体中专业人才的领导性,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指导与推动群众文化工作不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5.创新群众文化形式

群众文化工作要想满足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就要坚持局势俱进,不断发挥创新精神与能力,不断探索出新的群众文化形式,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导专业文艺工作者深人群众文化活动,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而又深人的指导,并总结提炼群众文化的精华,为人民群众提供创新的文化工作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者,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必须重视群众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段探索出新的文化经营服务活动,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推动文化活动的良性运转,提高群众文化修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并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才是我们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龙先颐.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时代教育,2012,(24):46,59.

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范文第5篇

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

纵观巴蜀文化的历史地位,它具有如下三大特征,值得我们在实施西部开发,构建四川特色文化中加以重视。

1、开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

从历史的进程看,巴蜀文化北与中原文化相融汇,西与秦陇文化交融,南与楚文化相遇,并影响及于滇黔文化。巴蜀文化还易于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它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很早就与外域文化相交流。它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传输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遗址的海贝、金杖,表明与中亚、西亚及海洋文明有联系。

2、整体性

巴蜀文化从其诞生时期开始,即开始了向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结,实现“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历史进程。

一方面,从文化认同角度看,其特质和内涵从秦汉以后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从区域特色的延续性角度看,它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蜀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努力实践其区域性文化个性的更新与崛起。

这种整体性特征产生的社会根基在于巴文化和蜀文化虽是两支始原独立(一起源于岷江流域,一起源于汉水清江流域)的文化,但它们又是亲缘相近、演变的动力机制相近、具有共同性的生活结构体系的文化。

3、第三个特征是巴蜀文化的特色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险性精神。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究完美性、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巴蜀文化开放性的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巴蜀文化的特征:封闭中有开放的活动力,开放中有封闭的观念。今天讲西部开发,讲解放思想,就要把握这一文化特征,对阻滞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封闭性习惯势力要首先在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抑制其糟粕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