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以疑引思,理念先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在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要更新教育理念,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在相互辨析中解决问题,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时,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新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上循序渐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手段、方式、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了解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我们可在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玩魔方”,让学生在玩魔方的游戏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相同的面”“不同的面”“同一个面”等抽象的,难用语言让学生较快理解、消化的数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理解了知识。

四、精诚总结,形成体系

归纳、总结,使一节课浓缩成“板块”,使知识系统化,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结构严密、紧凑;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

1.照应性总结

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置疑惑适合照应性总结。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始演示并提问:如果将长方形沿对角一拉,变成什么图形?面积会怎样?课尾,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团疑惑,在总结时轻松化解了。首尾照应,使导课与结课脉络相通,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与完美。

2.检查性总结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思维灵活性;概括;变式;多角度思考;多种学习方式

思维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小学生具备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方面,能快速归纳出数、式、形等各种关系特征、规律,轻松地实现类化;理解方面,能迅速地抓住知识、技能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迁移方面,能用压缩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快捷简明地实现泛化;推理方面,能从冗长的分析中解脱出来,简缩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它是高效建构数学知识、生成数学能力的必要前提之一,是迁移、创新的核心思维品质之一. 下面重点谈谈四点实践经验:

1. 重视归纳概括,夯实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

概括是一切数学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缩减”或“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 数学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几大领域内部相互关联,领域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联系,通过概括,理清这些联系和实质,使之形成网络化、综合化、简约化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在数学学习中同化、迁移、调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能囊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 下底) × 高 ÷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2 × 底(长、边长) × 高(宽、边长) ÷ 2 = 底(长、边长) × 高(宽、边长);又因为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 × 高 ÷ 2,这就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各公式都简约概括于梯形公式中,既梳理了知识内部的联系,又加深了理解,使知识在类化、泛化中更趋灵活性和高效性.

2. 重视变式训练,促进灵活迁移

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方法,一句话,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掌握了变式,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于纷繁复杂的各种情景中灵活迁移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 如,原计划20天修筑路300米,实际15天完成.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筑多少米?■ - ■ = f. 这是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 - ■ = f这一结构形式,可变化出多个变式:

(1) 要修筑路300米,实际15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筑5米,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 ■ = 5)

(2)要修筑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筑15米,实际每天修筑20米,结果提前5天完成,这段路有多长?(■ - ■ = 5)(3)要修筑300米的路,原计划每天修筑的路是实际修筑路的■,实际提前5天完成,实际每天修筑路多少米?[300 /(■) - ■ = 5]

……

某些数学应用题尽管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实际上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同构异素问题. 教学时可以围绕相同的结构形式设计变式,以帮助学生把握形式的本质,从而保证了形式的稳固性、清晰性、涵盖性和易迁移性,有力地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3. 重视多角度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好多教师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不许越雷池一步,布置大量重复性的练习,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由此导致的思维僵化,正成为阻碍学生灵活建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严重阻碍. 例如,“已知甲船每小时航行80千米,乙船每小时航行60千米. 现在两船从相距2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航行,两船相距多少千米?”在解这道应用题时,由于思维僵化,大多数学生只给出了一种情况的解法,得到了唯一的答案,实际上这道题有四种实际情况,与之相应的有四种解法,四种答案:

(1)两船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80 + 60) × 2 - 200 = 80(千米).

(2)两船同时相背而行:(80 + 60) × 2 + 200 = 480(千米).

(3)两船同向而行,甲船在前面乙船在后面:80 × 2 + 200 - 60 × 2 = 240(千米),

(4)两船同向而行,乙船在前面甲船在后面:60 × 2 + 200 - 80 × 2 = 160(千米).

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力地克服思维僵化的现象,从而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形成更加灵活而又高效.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问题的提问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努力挖掘学生智力潜能,积极引导,奠定创新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不以常规的思维模式轻易否定学生的想象。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个小组在活动室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6m2的图形。每个小组在各自的作图区域内通过自己最长方形、正方形及他们组合图形的认识绘制着不同的图案,这样的练习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行成于思”。对所学知识、遇到的问题思考是学习行为的开端,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适宜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门扉,拓展学生创性思维的空间,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爱思考的学生想思、爱思、会思。有许多同学不是不想提问题,而是不敢提问题,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好怕表达能力不好,被老师和同学们讥笑。这时,教师就得教给他们一些提问题的技巧,特别是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教师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利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为什么?慢慢地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些孩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此时,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研究,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在授课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老师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局到部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启发性、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找方法、做总结,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然后把这些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思维诱导,要把教学中问题思维的过程告诉给大家,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和结论。在向学生传授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公式时,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

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就是要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发现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当回小数学家”,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转化运算”时,我并没有按课本的例题做的详的讲解,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举出生活中有趣的加法和减法相互转化的例子?”“如果你是小数学老师你们会怎么教其他同学?”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让他们拥有主体地位意识,他们积极、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提出了新颖的例子和简单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五、强化动手探究,发展创新能力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可见人的行动与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是行动的条件,行动是思维的反应。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授“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画出120度的角,学生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都能迅速地画出来。老师紧接着提出:“如果大家不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的角;用两个三角板6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角,还有的同学找到120角的物体直接描在本子上……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策略

数学是用学术性的语言把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概括成系统性的知识的学科,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连贯性等特点,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靠数学思维,只有具备数学思维能力,才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现代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多观察学生的特点,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是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

一、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繁为简

数学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化、理论化和学术化,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还是依靠表面形式来进行判断,对于抽象的知识,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感,阻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通过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生硬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感知、感悟知识,学生才可以探索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形成数学思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具体化的直观图形来表达冗长的数学理论,教师要善于把图形和数字结合在一起,深入剖析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章节时,教师如果就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体积计算公式,而不通过图形来推理公式,学生就不能从内在联系上理解这个公式,在遇到同类的计算题的时候,只要条件有所变化,学生就不会做题了,即不能学会这类型知识的运用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的圆柱体给学生展示,在没有把圆柱体展开之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在把图形展开之后,就可以发现,圆柱体是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构成的,长方形就是圆柱体的侧面,而两个圆则是圆柱体的上底和下底,而且长方形的长久刚好是等于圆的周长。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实质上是计算该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这个公式了。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了解多面体的构造,通过分解图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理出多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后凡是遇到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都可以从容应对。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问题、每时每刻都需要思考的学科,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反复思考,不断地检验,才能够一步一步地形成成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发散思维。

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课本的文字来传授知识,描述图形是怎样进行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的,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一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设置问题情境,在多媒体上放映一些关于图形变换的片段,比如,视频中,一个小学生正在折叠一个具有对称轴的图案,折叠了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刚刚好就是原图的一半。然后这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折叠出来的图案刚好就是原来的图形的1/2呢,无论是东西、形状都刚好是原图的一半。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这种图形具有这样的特性,还能够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通过这样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思考中,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深化理解了所学知识,渐渐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世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理论,学习数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应用到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目的,而且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

教师除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学习数学,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数学的巨大作用和广泛应用,促进学生思考数学的应用原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工厂参观,去了解那些机械化生产的企业是如何运转的,数学在机械运转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计算和设置机械运转的速率,怎样的运转速度才是合理的。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浏览工厂的生产统计资料,了解企业怎样计算生产成本、总产量和月产量。这些计算的过程都离不开精确的数学公式,数学是一切计算、规划的基础,数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了解数学,思考数学原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可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结语

数学教学是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数形结合教学,善于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兴趣;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一是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对数字、数量和运算规则的学习;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然而,相对于城镇的教育来说,农村教育由于存在的诸多不足,如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方面相对滞后,甚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当地教育特色,把握课改契机,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建农村数学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揭示: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由此可见,兴趣也是学习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才谈得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使学生想创造的目的. 然而,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学生基本上是一支笔、一本书加一本本子学数学,教师则是一支粉笔、一本教学用书教数学. 这就客观造成了农村与城镇学生的差距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中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客观的说,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进行合理的猜测、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如:我在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出示这样的问题:怎样叠一个角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自觉地提出新质疑并主动去解决,去创造.

二、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科学的发现,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也往往来自人一时的灵感,但不等于我们就要坐等天上掉下的馅饼. 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申,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

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

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

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克服意识障碍,突破思维定式

所谓意识障碍,是指人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的一种定式心理. 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样的题目,如果按常规思考,学生一定会想到4 - 1 = 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不同. 很显然,剩下的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

四、加强变式训练,开拓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由思维发展阶段和生理特质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工具”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和认知系统的完善. 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抽象化与形象化的转变,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解决数学化的问题,运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如:甲车跑完100公里需要5小时,乙车需要8小时,如果两汽车相向而行,距离为100公里. 需要多少时间两车能够相遇?解决这样的相遇问题时,如果直接去考虑解题思路,就能让学生感到非常清晰了.

五、坚持积极反馈,训练逆向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极易受教师反馈的影响,积极正面的课堂反馈能够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早就对此有着明确的论断. 数学学习活动与逆向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

如在数学迷宫游戏中,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路口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小白兔的面前有着错综复杂的道路,这些道路中的一部分可以到达菜园,在那里有着小白兔最喜欢的胡萝卜,但是有一部分却是无法到达终点的. 如何精确地判断出到底有多少条道路可以到达菜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就会简单许多. 从菜园入口反向寻找道路,就可以减少误入错误路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