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昆明主城区;高中生;和谐人际关系;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0

[基金项目]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MZ11003)

一、 研究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际关系是影响到高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业成绩乃至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业负担非常重,加上高考的压力,所以很多普通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因为升学等压力,甚至有些忽视和谐人际关系在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建立积极和谐人际关系在高中生中至关重要,当然要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和谐人际关系,是需要探索的,可能有多种未知的途径和方法有待探索,但经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目前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推行的是简单的说教式的知识传授,以及身教式的模仿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和陈旧,学生往往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因为孩子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很难起到教育的效果,所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尝试开发一套能提高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团体式辅导方案,这套方案不仅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也能成为高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目的:增进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和社会的适应性,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和谐成长和发展。

2.意义:

(1)通过对高中生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待物、异往、陌生交流五个维度的调查研究,不断的完善高中生人际交往理论及操作经验。

(2)通过全面系统的实验性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促进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和完善,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昆明市某校高一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人际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往、陌生交流五个维度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探索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技巧、途径、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探讨在校高中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取向,总结提出针对高中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教学的思,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辅导方略,进而开发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操作方案,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的提高。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突破性的实践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和实效性。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是昆明市主城区一所重点高中学校随机抽取的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共计两个教学班,以班为单位随机分成实验组66人、对照组62人,共计254人次。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三)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结果分析:(见表2)

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结果

注:*P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前测后,结果发现:两组各因子及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差不大,且t值不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说明组间差异不大,实验组和对照组从总体及各因子处于同一水平、属于同质样本。

2.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教学后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各因子的(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教学后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结果

注:*P

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和对照组经过常规教学后的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人际交谈、交际交友、陌生交流以及总分都呈现出巨显著的差异,而且均值都大幅度提高,说明团体辅导式教学比常规传统教学效果更好,说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和陌生交流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

(2)在待人接物和异往上也都呈现出较显著的差异。而且均值都有所提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对待人接物和异往也有一定的提高。

(3)该学校的高中生在人际关系的5个方面都还是比较和谐的,得分多在0-2期间。但按照均值的大小来看,最弱的是交际交友方面,说明高中生正处在一个交际交友高峰时期,他们不喜欢孤独,需要和朋友在一起,但又不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而且担心,自己在主动后得到“冷”体验。其次是陌生交流方面,说明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交谈能力和与陌生人的沟通技巧,但还需更详细的指导。情况最好的是异往方面的能力,说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能更开放、更坦然的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

(4)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值都较之前的测试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后,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显著的作用。

3.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测和团体心理辅导后测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见表4):

表4.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前测与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测结果

注:*P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陌生交流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

4.对照组经过常规教学后两组样本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见表5):

表5.对照组常规教学前测与对照组常规教学后测结果

注:*P

表5的结果显示:对照组进过常规教学后,由于还是沿用传统方法,没有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对人际关系进行教育教学,所以对照组前后测的数据的多项因子上都不具有显著的差异,只有交际交友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均值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对照组后测在陌生交流、待人接物以及总分上的均值都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只是效果远远不如团体心理辅导式的教育教学好。

参考文献:

[1]凌文辁方俐洛.心理与行为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练技术 人际关系辅导 大学生

人际交往是困扰大学生的永恒主题之一,在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最前面,大学生涯中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关于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与人际交往现状以及相应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笔者通过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践发现,如何有效开展人际关系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教练技术在企业当中发展的成功经验吸收,引进到人际关系辅导中来,对人际交往辅导相关研究是一大创新。[1]

1 教练技术概述

1.1 教练技术内涵

教练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理论,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培训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交叉,尚未形成统一的确切定义,目前关于教练技术研究的某些核心理念以及价值还是具有高度共识。

(1)目标、价值观和信念是教练工作的支撑。教练挑战教练对象的限制性信念并得到反馈的任务来强化正面信念,通过有效的提问方式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2)通过逻辑层次确立目标并落实行动。逻辑层次引导我们找到困惑背后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困惑,实现自我发展。这些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观、身份。当我们对一个人进行初步了解时,倘若调换关于环境、行为方式、个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及代表身份的字眼时,人们的感受会大不相同。[2]行为和环境的改变是通过聚焦于改变高层次比如身份的改变而影响的,这是对逻辑层次的应用。[3]

归纳众多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教练技术是通过被教练者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认清目前现实和情绪,改变不合理的心智模式,通过个人表现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及时调整被教练者心态,发挥其潜能,有效地实现目标管理与辅导技术。[4]

1.2 教练技术的核心理念

(1)约哈利窗工具。约哈利窗是一个研究人际关系互动的理想模型,同时也是教练技术中的重要工具。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世界有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我知晓别人所知道的事情,是公开的信息;第二,我不知晓然而别人知晓的事情,是个人的盲区;第三,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是隐私;第四,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事情,是有待探索的未知的区域。教练的任务是反应真实情况,帮助被教练者改变心态,发现盲点,挖掘更多未知的区域和潜能,更真实地了解自己。教练者将心中的目标变成现实的成果,不断检视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即公开的信息会越来越多,盲点区域会逐渐减少,最终使隐藏的潜能逐渐发挥出来,成为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展现的过程。[5]

(2)目标―心态―行动。帮助被教练者了解自己的现状,帮助被教练者对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作为教练有效地协助被教练者找寻内在的需求,学会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人。教练者在教练的帮助下去选择更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心态,并将付诸于实际行动上,使行动与最终目标保持一致。心态迁善包括信念和思维的拓展,要坚信任何困难都是一时的,都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的。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导致结果。教练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有效管理技术,注重使人的心态发生改变,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改善行动,以最佳状态获得成功。[6]

2 教练技术应用于人际关系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2.1 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具有可教练性

第一,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日趋成熟,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初步确立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人感日益增强,另外进入大学这样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使得大学生迫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希望更好地去了解他人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方面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迫切的愿望。第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与执行能力,对于教练技术的实施能有更好地配合,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和困惑能得以顺利解决。[7]

2.2 教练技术为人际关系辅导提供新视角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人际关系辅导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教练技术注重的是被教练者的体验式学习,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教练技术,可以从中发现很多能够运用到辅导中的方法,例如教练技术心理空间位置,教练技术表征通道理论等,可以在人际关系辅导中加以运用,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奇迹式发问工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使每一位同学能够参与到辅导活动之中,进而将其内化,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8]使他们在以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学到探索的方法。

2.3 实施关系相匹配

首先,在人际关系辅导中引入教练技术,是指角色的变换,即将传统的角色转换为教练式的辅导员角色,通过教练技术提高沟通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培养。教练过程与师生人际关系辅导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为互助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其次分析问题本身不是教练技术的关键,而是激发学生学会思考,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最后教练技术强调探讨制定共同的目标,彼此能相互信任,实现个人持续不断的长足发展。[9]

3 教练技术适用于大学生人际关系辅导的方法

3.1 奇迹式发问实现自我澄清

界定精准目标是教练的起点,l问是师生双向探索目标的开始,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内心情况,教练式教师在发问的时候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启发式发问为主,有方向的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开放式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认为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实际的困难需要解决吗?等等。这样才能彻底地理清学生的思路,解决学生困惑,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10]奇迹式发问关注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未来实际行动,提取同学们的个人能量。教师通过奇迹式发问,让他们开心地描述自己的快乐体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确立明晰的解决问题的目标与方向。

3.2 体验式辅导实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定位

体验可以把学识转化为技巧和行动,能有效推动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教练倡导由被教练者自己去发现、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教练式教师通过让学生以观察,感悟和行动的形式参与既定的活动,进行体验学习。例如通过扮演一个现实生活中从未体验的角色行为,学到更多的角色模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人际困境通过模拟的形式展现出来,触发同学们的心灵感受,模仿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会有很多体验想要表达,可以有方向性的分享,师生共同探究体验过程的收获和感悟,实现师生的心灵共鸣,通过提取大家分享的感受总结,让同学们看到并珍惜在体验中得到的成果。体验式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将感悟和体验以及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11]

3.3 意义换框法实现自我探索

教练技术的核心原则是激发被教练者的潜能和动机,而信念控制了个人的思考和动机。教练通过改变信念和心态从而影响行为,意义换框技术就是从积极的一面看待问题而改变个人的思考,通过心态的变化,从而有效改变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大W生容易产生自我评价过低,理想与现实冲突等等不合理的认知,这些容易引发焦虑与自卑的负面心态,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人际交往辅导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信念,从正向引导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与心态是人际交往辅导中的一项重点,引用换框技术可以实现自我探索,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顺畅进行。[12]

参考文献

[1] 王富强.教练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2] 聂雪林.教练技术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2).

[3] (美)罗伯特.迪尔茨.从教练到还醒者――NLP人生成功宝典[M].黄学焦,李康诚,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239-256.

[4] 李玉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教练技术方法创新研究[D].

[5] 贾铭.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6][7]李玉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教练技术方法创新研究[D].

[8] 贾铭.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9] 王湘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引入教练技术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10] 李丽.教练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高教学刊,2015(12).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失衡 危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82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惨痛事故频繁曝出,一些学生毕业时甚至恶搞打出“谢室友不杀之恩”的口号。例如,早在2004年2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震惊全国。据有关专家分析,同学关系紧张导致的人际关系失衡是促使马加爵做出这一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加爵自己也认为,出身原本就贫困的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和人际关系上的失衡是他自己最大的难题,这也导致了他敏感、自卑的心理,由此丧失理智以致葬送自己和他人生命。2013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同宿舍同学黄洋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中毒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而去世。据事后林森浩供认,二人同住一间宿舍,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黄洋早已不满且怀恨在心,同学间人际关系失衡导致林森浩决意采用投毒加害黄洋。2016年4月30日,上海海事大学研二学生徐斌用氢氟酸泼洒前女友周淄访娌浚眉獾洞链唐湫馗共俊⒈巢康却χ滤馈>菹ぃ饺硕际侨绺奕耍咧型В谏虾:J麓笱Ф潦椋酱笱Ш笕妨⒘肆登椤?016年1月,周滓蚪峤涣诵履杏讯蛐毂筇岢龇质炙斓贾露呷思使叵凳Ш舛鸪纱瞬彝词录?

一件件发生在高校的极端凶杀事件,折射出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危机日趋严重。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下,此类事件很容易引起其他大学生效仿导致出现更多类似事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关注和研究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危机,针对性地做好危机对策研究,尽量减少因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危机,以及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给学生本人、他人、家庭和学校带来的损失与危害。

1 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及失衡原因

人际关系也称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相互交往沟通而形成的人c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有关统计,大学生每天除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血缘型:它是一种天然人际关系,如与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交往。②地缘型:大学生因来自的地域相同或居住地相同建立的人际关系,如老乡、宿舍室友的交往。③业缘型:指以所学专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同学之间的交往。④趣缘型:指以兴趣爱好为主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如话剧社社员、足球队友等。⑤情缘型:指男女大学生为满足爱情需要,异性间交往而结成的人际关系。⑥虚拟型:指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因游戏、社交软件等结成的人际关系。

造成上述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的原因大致如下:

(1)家庭因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一些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比城镇学生要差一些,他们进入大学后有种自卑感,进而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失衡。一些来自单亲家庭、变故家庭的大学生,不完整不和谐的家庭背景、家长不良人际交往方式等导致大学生性格缺陷造成人际关系失衡。一些家长未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常常以长辈自居进行强制教育,导致孩子思想处于压抑状态。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经历挫折,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新环境产生人际关系失衡。

(2)学校因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应试教育导致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主动解决问题,而是隐瞒或压抑问题。一些大学采取多校区办学模式,将高低年级学生分在不同校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偏僻的新校区,在新的环境中人际交往容易失衡。一些大学宿舍调配权限集中在学校宿管部门,对于学生宿舍内存在的矛盾和日常琐事导致的人际关系失衡,基层学院缺乏调配权。一些大学辅导员人手紧缺,对于学生中因人际关系失衡产生的矛盾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化解,最终酿成危机事故。一些大学对于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为大学生开设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或活动,大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不知找谁倾诉咨询。

(3)网络因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作为“手机族”、“低头族”主流人群的大学生,在宿舍用电脑或手机玩游戏、看电影、聊QQ、上微信,在课堂玩手机上微信。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的结果是,大学生深陷网络世界却无暇与室友沟通交流,沉溺于网络获取信息与社交,而缺乏参加学院、班级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寝室成员间、班级同学间缺乏有效沟通交往,人际关系失衡产生的问题及想法压抑在心里,遇到一些导火索就会酿成危机事件。

2 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危机

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轻则影响同学之间人际交往,影响日常学习生活,重则酿成危机事故:

(1)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宿舍危机。大学生因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宿舍危机占相当大的比重。大学宿舍的同学来自不同环境,由于具备不同性格和成长经历,难免发生各种矛盾以致人际关系失衡,从而造成宿舍关系紧张乃至宿舍危机。宿舍中有的学生喜欢拉帮结派去孤立自己不喜欢的室友,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宿舍人际矛盾而经常在外学习,尽可能减少在宿舍的时间,有的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失衡而申请更换宿舍,甚至外出租房,有的学生因人际关系失衡发生口角、冲突甚至打架斗殴等,酿成悲剧。

(2)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心理危机。人际交往失衡引发的心理危机一般有些明显征兆或消极心理反应。如因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引发的社交焦虑症。因对社交活动失去主动性和兴趣,过于孤僻,对生活丧失希望,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是不受别人欢迎的人而引发的抑郁倾向。因对特定情景或特定人际关系过分敏感,思维方式固定化,逃避人际交往,胡思乱想,表现为无意义的观念及重复性的行为而引发的强迫倾向。因人际关系中的紧张焦虑情绪而引发的语言障碍症等。一些大学生因人际关系失衡引发心理危机时,既不找老师也不找心理咨询中心,更不找同学倾诉。这些心理危机轻则影响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重则导致他们出现一些极端事件。

(3)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感情危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男女交往方面人际关系失衡易引发危机事件。据有关统计,大学生在对异性表白遭拒绝时,57.4%的人接受现实;14.9%选择继续追求,直到对方接受为止;5.2%会记恨对方;甚至还有1.9%的人考虑寻机报复。恋爱男女间人际关系失衡后,失恋的一方有的会失去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进而自甘堕落,有的会选择自杀,有的会选择报复伤害对方酿成事故。

3 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危机对策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针对上述失衡和危机做好应对措施:

(1)全面排查,重点关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院可以开展家庭情况统计汇总、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进行第一道排查,全面摸清新生的家庭真实情况。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后,学院要及时与心理咨询中心联系,获取普查数据,进行第二道排查。平时,辅导员可以借助宿舍长、班干部、宿舍门卫值班人员、信息员、辅导员下宿舍等多渠道了解人际交往失衡的学生,进行第三道排查。辅导员对于已经关注的人际关系失衡的学生,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事后再跟踪更新,进行第四道排查,筑牢人际关系失衡学生的特殊排查网络。

(2)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对于在排查中发现有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失衡的学生,学院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双方一起开展教育帮扶工作,若情况严重,需要家人陪同学生看心理医生。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失衡的特殊学生,辅导员可以结合家庭真实情况和平时在校表现予以针对性的帮扶。如对于因家庭困难导致交往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引导他们努力学习获奖助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推荐担任学生干部或办公室助理,增自信,改善交往。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人际关系课程或讲座,帮助人际关系失衡的大学生改变思想观念,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例如在北大,“人际关系”是面向各院系开设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均可选修,而且通过实际模仿和现场解决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学院、班级可以适当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促进高低年级学生交流、男女生交往,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在集体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最后,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人际关系失衡的大学生,在遇到人际关系挫折的时候主动求助心理咨询中心。

4 小结

总之,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的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加以研究,要从学生个人、家庭和高校共同应对,要通过这种失衡研究和危机管理,使得大部分交往失衡的大学生能改善交往,使得不能交往甚至有严重障碍的学生走出困境,防止各类极端事故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际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30-02

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现实思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因为人际关系的僵化而未能很好地沟通、传达信息或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或因宿舍人际关系的破裂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种游离于群体之外的排挤感,从而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容易误入歧途,而这些孩子很可能被团体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忽略;抑或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很多“任务型”集体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们彼此推诿责任,疲于应付,未能做到真正的育人。为了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的瓶颈,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创建和睦友好的人际氛围是重要的通达之径。

二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有些看似平静的宿舍关系其实早已濒临破裂;有些学生不堪自卑之忧,难以突破人际关系的困境;有些学生一直不满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想成为每个人眼中的焦点;还有一些学生正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头疼……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2010~2012年适应困难的新生约谈中发现,约有2/3以上的学生反映对人际关系氛围发生改变的不适感;在日常校园个案咨询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前来咨询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在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中,面谈、电话、网络教育的个案中,也以引导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毛小玲等的研究表明:大学宿舍的总体人际关系良好,男生的人际冲突和扰他性高于女生;二年级的人际和谐性最好,而一年级和三年级无明显差异。许传新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年级差异,大一交往频繁,大二开始减少,大三处于低谷,而大四有所回升。杨荣的研究表明,师专生中有31.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持不满意的态度,并且对不良关系进行归因时主要归因于他人,而很少归咎于自己。在处理宿舍中不普遍但重要的事件时,他们主要采取忍耐和回避的态度。此外,路伟认为,存在人际问题的大学生可分为“自我中心与自我封闭型”、“困惑迷茫型”和“社会功利型”三类,这些大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三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产生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人际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综观现有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主要可能涉及心理不成熟、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和个体间的差异、学校管理教育不到位、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等。然而,仍有很多原因未被具体说明。笔者结合个人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班导师工作经验,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层面进行分析。

1.社会因素

第一,激烈的竞争。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蔓延至校园,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考验,竞争着有限的资源和机会,如奖学金、个人荣誉、实习与锻炼的平台等。彼此之间产生的利益之争是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的压力令他们不愿将信息或资源与人共享,对彼此充满警惕,难以坦诚相待,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膜。更有一些明争暗斗的不良风气,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夺取资源,使人际危机升级。

第二,学校的管理教育未得到重视。高校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人际关系问题重视不足,在平时思想政治工作中偏重对宿舍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而人际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协调,或主要对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未能深入细致地探讨学生内心的想法,难以真正引导学生走出人际困惑。

2.心理因素

第一,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经验与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和方式都会有所差别,而个性上的鲜明差异更会带来人际互动表现方式上的迥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成为他们人际冲突的起源。

第二,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被人际问题困扰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一些大学生未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坚信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难以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看法和生活方式,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和期待的人际互动方式要求对方,一旦对方未能以预期的方式回应,就表现得非常沮丧、失望,并容易以偏概全地推论出彼此的不良关系,继而选择拒绝和远离对方。在人际冲突中,他们也因“自我中心”思维方式的影响,选择性忽视自己的不足,更多地倾向于归咎于他人而将自己置于“受害人”的角色中。另一些大学生由于存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使自己被“自卑”所束缚,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容易将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理解成有敌意的,无法向他人打开心扉;此外,还有一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追求人际关系的绝对和谐,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烦恼自己无法成为“所有人都喜欢或关注的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校园环境相对单纯,交往面也比较窄,大学生们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比较有限,因此对沟通技巧、倾听与尊重、交往主动性等方面的认识都比较欠缺,这也使他们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经常感到不知所措。

第四,消极的应对方式。部分比较直接、冲动的大学生在发生人际冲突之后,经常用争吵、争论、辩解等方式,力图要求对方认同自己;而另一些比较文静、内向、敏感多疑的大学生常常感到委屈,而将情绪压抑起来,通过忍耐、逃避等方式试图避免冲突升级,但多次发生类似冲突后往往情绪失控,而事后又感到自责;更有一些大学生在沟通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之后,放弃改善和解决问题,变得消极、冷漠。

3.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亲子关系。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参加宿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亲子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其他人际交往状况。安全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们发展对人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在改善人际关系问题方面特别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特殊的家庭背景,这些学生的童年早期经验使他们往往很难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感,过分担忧受伤害,使他们难以获得自己期望的亲密关系。

四 创建大学生良好人际氛围的对策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通往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效能,渗透育人理念的重要突破口。鉴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创建大学生良好人际氛围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引导良性竞争,改善宿舍管理,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学生评价体系,杜绝恶性竞争。尽可能为学生创建更多优质的实践与锻炼的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压力,鼓励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在宿舍人员编排管理方面,尽可能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宿舍长、宿舍公约等规定制度,加强宿舍长的矛盾协调能力培养,从而尽量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应及时解决,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充分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解人际关系问题对大学生的自尊、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重要影响。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心理咨询服务品质

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协助开展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引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强化队伍建设,力争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心理咨询的进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人际信念,宣泄压抑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尊重个体差异,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取长补短;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换位思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束缚,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个性;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沟通技巧,强化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面对和解决问题”、“积极沟通”、“适时表达”替代原先“逃避”、“忍耐”、“争吵”、“报复”等不当的方式;还借助个案,学会多维度地看待问题,在重新诠释和赋予新意义的过程中寻求超越,获得自我成长。

3.深入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高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以宿舍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活动要求应包括全体成员的参与,活动过程需要辅导员的深入观察,适时发现问题介入指导。这样的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加强宿舍内成员之间的感情,为创建健康和谐的人际氛围奠定基础。

4.开设人际关系的相关课程、讲座或团体辅导

通过积极开设高校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程、讲座,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和谐人际关系意识,培养他们尊重、宽容、理解、信任等品质。还可以通过开展人际关系主题的团体辅导或素质拓展等形式提高群体凝聚力,学习应对和解决人际冲突。

5.密切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人际发展状况

加强辅导员对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尤其要重点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发展状况。对于有创伤经历的学生,要多给予关爱和支持,多付出耐心和指导,多与他们沟通谈心,把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紧扣他们的情感需求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建立家校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争取家长的配合,开展辅工作,形成家校联盟的合力,作为推动孩子情感发展和自我成长的一股社会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路伟.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构建的现实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5):62~64

[2]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473~475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55-02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方面,宿舍成员之间都会形成各种交往关系,而宿舍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将对宿舍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人际关系不和谐会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惑与精神压力,排解不当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悲剧,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将宿舍视为是“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根据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适用,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满足第四个层次的需要,即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赋予宿舍特殊的感情。由于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群体所要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因而其具体表现将体现出个体对社会整体的价值标准。近年来,大学生宿舍冲突事件接连发生,其社会影响不禁让我们为之咋舌,引人深思。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许晓群等学者以江南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他们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59.2%的学生认为室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共同分享喜悦与悲伤;有一半的同学曾经嫉妒过室友,而这些同学中,处理这种嫉妒心理的方式也不同,30%的同学会把这种嫉妒隐藏起来,在外在行为上不会表现出来,只是保留在心里,也有不少同学由于对室友的嫉妒而公然顶撞室友或者产生冲突。从以上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使得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冲突,致使一些恶劣事件的发生。例如,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宿舍“投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又没有得到合理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这种不和谐关系越发深化,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以致出现过激行为而不能自我控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对于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一是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其二是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学宿舍具有特殊性质,它不像高中时,宿舍成员比较单一,大学宿舍的成员来自祖国各地,本身具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作息时间。有些同学不注意生活细节,由于粗心大意而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困扰,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时间久了就会彼此之间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冲突的出现。其次,心理上的不成熟。大学生还处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阶段,这种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他们无法妥善处理自身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产生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片面认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继而导致其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而且当前大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其个性中的那种独立自我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大学宿舍这样一种团体生活会有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也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后,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缺乏。有一些同学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独自生活过,他们太依赖父母以至于在处理各种人际问题时往往只凭直觉、情绪和经验,不具备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技巧,当面临人际关系问题时,无法采取正确的缓和措施,而是尴尬、僵持、搁置,最后导致关系的激化。其实,很多小问题只要当时处理得当,就可以轻易化解矛盾,而大学生往往就因缺乏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而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发生。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大学,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会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外部客观环境包括社会变动、经济发展、竞争加剧以及环境变迁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学生会产生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扰,都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例如有些大学生过于紧张、情绪低落、自我封闭以及对前途极度焦虑,这些都是不能自我排解烦恼的后果。而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无疑会加剧这些心理焦虑进一步发展,并且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不恰当的发泄这些心理压力,例如与舍友争吵甚至产生肢体冲突等,使这些心理压力进一步发展为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过激行为。但是,如果在大学宿舍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有效缓和甚至化解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而心理健康又是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又是造成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张冬梅等的调查分析显示,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对幸福感因子中的焦虑感、满足感、抑郁或快乐的心境、控制感、精力有预测作用。所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能离开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问题的研究。 

四、提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1.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而建立有效的宿舍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如充实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其自主服务功能,使其与辅导员队伍和宿管队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并确保三者之间责任分明、各司其职。同时,要提高辅导员以及宿管人员的道德文化素质,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矛盾并给予及时调解,避免矛盾激化。宿管人员要善于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并懂得如何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与同学之间拉近距离,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其次,由于大学宿舍内悲剧事件的频频发生,学校应建立健全基于宿舍、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的三级人际冲突及危机干预机制,做到对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及时反馈教育成果。具体来讲,可在每一个宿舍设置一名寝室长,由寝室长负责将不能协调的激烈矛盾向辅导员禀告,如若辅导员劝解无效,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及时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化解,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悲剧事件的发生。 

2.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当前学校对于学生宿舍的整体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普遍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宿舍只是一个休息的场所而已。正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以及对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忽视,而使得悲剧一再发生,所以,必须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目前,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尽心努力改善的却是微乎其微,故而实质上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例如,有些学校将某一日期定为寝室文化节,同学们会为这个节日做各种准备,而节日过后又都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可见,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并且要将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氛保持下去。同时,要开展多样的寝室文化评比活动,设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寝室等称号并给予奖励措施,使宿舍成员自觉自愿地为寝室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每个同学心里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宿舍是我家,我爱我家”,适当的时候可以将这样的意识转变成一种口号或信条,使其在每一位同学心中根深蒂固。 

3.强化宿舍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使其成为每位“新”同学必须认真修读的一门课程,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培养其坚强、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质,加强他们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发现自身问题以后能主动去寻找解决办法。其次,要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并鼓励他们把自身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讲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共同解决。有些同学可能出于自身性格的原因,虽想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却总是迈不出那一步,所以,通过学校组织并提供这样的平台,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最后,要针对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时要及时告知管理人员,并在专业心理专家的协作下,调解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现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宿舍悲剧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除了学习方面的要求外,是否也应该对于其在生活、道德、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一点贡献,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俊虎.大学生眼中的宿舍人际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