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单位财务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行政事业单位
1.引言
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审计是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重要方式,而资产评估则是估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现实价值及其可创造的未来价值并为其可能发生的转让、交易作价格基础。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公平性、透明性将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评估和增值。因此,紧抓两者间的关系,寻找其共性,结合实际,找寻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密切关注的。
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2.1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相互独立,相互区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是为了财政、税务等管理部门检验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评价会计个人能力而设置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册及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若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相关审计部门便予以确认,否则,便如实进行披露,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工作提出意见,总之,财务审计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监督手段,审计报告依据财务、会计的相关准则,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历史成本。从资产评估的产生条件来看,其职能是对不同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形成的资产估算价值,为其可能的交易提供公允的价格依据,并且交易价格与现金是严格等值的,但由于物价上涨、资产价值上的变化等原因,资产实际价值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账面价值不一定相符。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职能,或者是服务对象来讲,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都存在巨大差异。
2.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相互联系、互为依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可以完全取代资产评估,这种割裂资产变化与物价带来变化的做法是极其错误地。然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和共性的。首先,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都是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价值以及其增值与否的重要手段。财务审计相当于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检察官,通过审计工作能够检验会计从业人员是否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从而力求会计账册、报表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财产物资实际价值的目的。资产评估则是当行政事业单位发生重大变动时以中介人的角色如实地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现时价值,只有当会计核算的价值与现时价值相差无几时,资产评估的价值才能与账面面价值保持一致,会计记账时才可以以资产评估的价值为依据,此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托[1]。
3.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存在认识上的盲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性质及结果存在认识上的盲点,行政事业单位对此也是视而不见或者根本无力改变人们的错误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人们普遍无意识地认为资产评估的价值绝对不能低于财务审计的资产账面上的价值,假如高于此价值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二,资产的交易价格一定就是资产评估时产生的价格,倘若资产的交易价格低于其评估价值便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人们此种既定错误认识的影响,资产评估机构面临着非凡的压力,他们万不敢让国家蒙受损失于是自发地歪曲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来消除良心上的不安与惶恐,更有甚者,资产评估机构迫于事业单位利益主体的压力胡乱地、错误地估算资产价值于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2]。
3.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不够成熟
行政事业单位多履行一些执法监督和社会管理职能,其本身并非盈利性质,具有其特殊性。而现行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非针对其特殊的职能而设定。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粉饰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与经营成果,由于关联交易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财务审计完全估计不到致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其次,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的审计仍未入账,譬如专利权等流失于账本之外,另外人们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争议较大,相关的审计工作基本无法开展;最后事业单位关于土地资产的账务处理也无统一的规范可以依据。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也是不够成熟,比如事业单位的整体价值评估、单项资产价值评估、资产评估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以及增产评估涉及的税收等等都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质量。
3.3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庞杂,它们出自财政部、税务局、国土等多个部门,法案经过多个不同部门的整理重叠、矛盾的地方很多,某处规范似乎可以找到不同的法律来源因而其执法便遭遇莫大的困难。非但如此,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也涉及到一些管理和监管职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知法犯法甚至故意钻寻现有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膨胀的利益欲望服务盗取国家财产,法律的威慑力不足可见一斑。此外,政府部门也即是行政事业单位纵容甚至包庇一些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虚构财产、粉饰报表的行为,评估机构也为部分政府部门所控制根据其意愿对国有资产随意估价,此种行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难辞其咎[3]。
4.提高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质量的建议
4.1规范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是对其国有资产妥善管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审计机构和评估机构已经成为社会监督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因为两者发挥出愈来愈显著的作用,规范其管理模式也显得特别重要。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严抓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的同时,大力拓展评估服务的领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市场需求,以其需求为切入点发挥审计和评估的力量。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要花大气力纠正人们对于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错误认识,在管理时要严格确保审计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不能因历史原因、行政挂靠、委托主体等不良因素干扰两机构的独立、自主运行而落入混乱的管理模式之中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创新管理模式已是当无之急,唯有如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管理才能步入正轨[4]。
4.2加强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资产,在价值计算、管理方式、财务审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特色,相关的从业人员应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比如说行政单位的房地产,它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行政单位居住之便以使其履行事业单位的职能,它并不具有市场因素,在其与非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置换时,资产评估机时边出现了许多急需论证的理论知识。置换行为的合法性、置换土地的性质以及其具体用途等等均需考虑且应严肃对待,类似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引起事业单位审计与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注意,他们必须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课题研究丰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5]。
4.3健全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一直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归根结底缺乏健全的健全的监督机制才会使其百病丛生。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首先必须以法律为依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其所遵循的法律体系庞杂,矛盾较多,相关部门应该化大为小,将宽泛、重复的条文具体到某一个审计或评估细节从而从细致处规范审计与评估从业人员的行为。此外,思想教育为辅的监督模式也得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之中,对于财务审计从业人员应晓以利害,敦促其知法守法、相互监督,对于评估机构则应三令五申地强调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流程和规范来处理事情。当然,健全的监督机制非朝夕之力便可完成的,相关管理人员应立足于实践寻求更为妥善的方案[6]。
5.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承担着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增强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确保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任,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毫无义务是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管的有利武器,我们必须弄清两者间的微妙联系,深入实践中探究困难所在而后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质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国企改制中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关系研究[J].审计与财务研究,2012(9)。
[2]章炳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其应对措施分析[J].新财经,2013(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是自2012年11月起执行的有关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规定,文件中对行政单位内控建设的不足和不完善进行了分析,这一规范的颁布应用对于完善行政单位内控建设,规范内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主要就针对规范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共同促进行政单位更健康更好的发展。
一、规范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是行政单位内在发展要求,也是行政单位的外在工作需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其各种管理活动的实施都是公民所赋予行政单位的权利,都是为受公共委托管理的,因而行政单位应该致力于服务全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为某一个特定群体服务。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力都是公民所赋予的,行政单位应该对公民负责,自觉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但由于目前部分行政单位并没有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导致其站在人角度上总是希望能够在较少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回报和权力,这就使得行政单位可能会因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背离了社会整体意愿和利益,例如部分行政单位资产损失浪费严重,小金库现象严重,不合理支出较多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缺少相应的约束管理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行约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急需要通过规范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控制,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回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上。
另一方面,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能够减少单位中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公职人员作为公共管理的执行者享有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其在执行公共行政任务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私人利益干扰,导致其行政管理事务偏离公共行政利益要求,引起公共职责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矛盾,这时就会导致的发生,例如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等等。而为了减少的发生,就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进行约束管理,一方面需要国家从外部施力对行政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还需要行政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对公职人员权力进行制衡控制,以减少的发生。
二、规范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随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施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对于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遵循相关内部控制规范,重视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以促进行政单位更好的发展。
1.增强自身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单位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行政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建设。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强化内部控制建设能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高行政单位的资金有效利用率,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因而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在意识层面就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树立内控意识,自觉应用内控规范来建设和强化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行政单位的工作程序,完善行政单位管理机制。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行政单位应该顺应改革潮流,自觉强化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在完善内控制度方面,行政单位可以根据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条例,对本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包括对单位中关键岗位人员实施定期轮换制度,集中加强核算会计业务制度,健全审核批准和授权制度等等,同时行政单位还应该加强经济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建设,重视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尽量弥补行政单位内控制度中的漏洞。
3.加强内控规范宣传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内部控制规范,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很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并不十分了解,使得上层在推行内部控制时,下面的执行人员根本无从下手,这就增加了内部控制建设在行政单位中发展的阻力。例如,由于对内部控制作用的理解不清,导致行政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期间对控制措施产生抵触。尤其是内部控制需要增加相应的控制岗位,而本身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有限,这就使得人事部门的工作大大增加,引起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会因不满而使得很多措施并没有执行到位,而这些也导致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各种问题的出现。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内控规范的宣传,让行政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行政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各项建立机制和发展情况,以获得行政单位内部人员的支持理解,将内控规范贯彻到行政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
4.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对内部控制具有维护和保障作用,通过内部审计的评价,能够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维护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正确运用内部审计。已颁布的内控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任务和职责进行了相关描述和要求,但现实中部分行政单位中的内部审计部门还是缺少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人员配置上也有赖于财务会计部门,其由于缺少独立性,很多审计工作都无法展开,致使很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部门所做的工作与财务审计工作大同小异,并没有将其评价维护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相应的权力和独立性,使其日常监督效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能够通过和外部审计的配合,提升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5.加强对单位财务的监管
财务监管是行政单位内控工作中的重点,因而为了强化和完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行政单位还应该加强对财务监管工作,一方面行政单位应该对财务监督制度进行完善,例如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对财务工作的分工进行明确,在出现财务问题时能够追求相关责任,这样能够激励财务人员将财务工作做好,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结合起来应用,以提升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是为人民提供服务的重要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行政单位管理人员的注意,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应内部控制规范,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以改善和提升行政单位工作水平,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睿,程贵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3(06).
[2]赵奎修,李延峰.贯彻内控规范 强化机制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视频会综述[J].财务与会计,2013(08).
[3]耿永建,刘德斌.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6).
[4]茅春红,王茹.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3(05).
【关键词】行政单位;效益审计;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及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1)经济性。效益审计的经济性主要是指对预算编制和支出的合理性审查。预算编制应按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编制,确保其准确、合理、可靠、有效,应检查其各内部单位的正常资金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单位经营运转所需的物资设备是否得到充足保证,人员经费的编制和分配是否合理;预算支出方面,应检查其是否按法定预算用途进行使用,是否存在铺张浪费、违规超支等情况,是否满足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的要求。
(2)效率性。效益审计的效率性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进行审查。重点检查单位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遵循“三定”方案要求;是否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否存在消极怠工、人浮于事、自由散漫等情况;管理是否到位,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配套设备是否有效使用;探查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运营效率低、不经济的原因,从“确保管理职能,注重执行监督”的原则入手,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
(3)效果性。效益审计的效果性主要从工作计划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单位运营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合理评价。效果性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评价即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照法定预算标准执行;其内部管理是否有效,获得了预期效果;单位行政活动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等。
2.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义。(1)效益审计能够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约束公权力“滥用”。行政事业单位很多都是具有“公权力”的机构和组织,容易因权力失去监督而导致权力的“扩大化”、“滥用化”、“官僚化”:服务意识欠缺,效率低下,门难进、话难听、人难找、事难办;资产管理不受监督,挪用国有资产、横行。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效益审计正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约束公权力,给它套上枷笼。
(2)效益审计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节省国家和纳税人开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并不创造和产生经济价值,需要依靠国家财政才能进行正常运转。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合理收支,避免浪费国家和纳税人的金钱。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效益审计,正是着眼于对其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查找和发现其内部资金管理漏洞,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收支管理,缩减不合理的支出,杜绝资金违法使用等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实现其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效益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财务收支审计过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和审计机关还在翻财务收支审计“审会计”的老黄历,认为效益审计就是旧瓶装新酒,换了个名称而已。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都是照搬过去财务收支审计那一套,忽视了对行政事业单位效益的考量。而财务审计只是依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政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状况进行合理合法性审查,缺乏一定的经济社会评判标准,难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深层次管理与外部的协调适应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2.方法落后,难满足效益审计需要。效益审计涉及的审计对象主体类别多种多样,既有行使公权力如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行政机关,也有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诸如高速路管理局,还有诸如政党团体和人民组织,诸如团委、妇联、工商联等组织。这就导致审计机关很难针对这些类型不一的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而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公允公正,但在具体实践中,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审计证据指导准则,导致效益审计存在审计风险。
3.未建立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的审计与对企业审计或其他审计有所不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创造经济价值,也没有创造经济价值的驱动,其行为活动并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单纯经济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承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具有外部性职能的社会行为。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考量应着眼于其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评价必须建立其合理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其行为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目前很多审计机关在进行效益审计时,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重检查、轻评价”,导致审计结束后,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活动的真实社会表现,无法解决问题。
4.审计队伍素质亟待加强。如前所述,效益审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活动进行考察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须的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管理、统计、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然而由于财务审计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审计人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和工具,知识陈旧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多,欠缺效益审计技能和方法,导致效益审计难以取得较大进展。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效益审计观念。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效益审计观念,提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效益审计的宣传和培训,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区分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关系,准确掌握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应将效益审计同财务审计有机结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走向和分布情况,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使得审计人员更能形成准确、全面的价值评判体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对效益审计内容的学习,自觉配合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为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任务创造良好环境。
2.探索创新科学的效益审计方法。一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抓住与效益有关的账户和内容进行分析审查,评价其资金管理使用状况及其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对被审计预算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具体研究其资金的管理使用状况及效果。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成果与预算收支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分解研究各种因素变量对其预算执行变动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效益优劣的客观原因,从而进行正确的效益评价,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果。
3.建立科学有效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科学健全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由评价客体、指标、标准和结论等内容构成。其中,评价客体是指被效益审计对象,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的内部机构或单个项目等。评价指标可以反映评价客体真实效益的量化性指标,包括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社会要求。评价结论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效益审计后得出的价值型判断。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依照相关政策要求、人民群众合理意愿、经济社会管理需求进行合理确定,具有易操作性、量化性和全面性。
4.加强审计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政府和审计机关应提高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配套人员编制和经费额度,使得审计队伍建设“有米下锅”。其次,审计机关应加强对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引进和选拔。通过和高校开展教育合作、鼓励发展效益审计培训学校等,为培养效益审计后备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后,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眼界和知识面,在增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审计人员对经济、社会、管理、行政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强他们的效益审计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机关在执行效益审计时,应转变传统的财务审计观念,提高对效益审计的正确认识,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价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以确保效益审计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建设会计内部控制,能够对资产进行保护,做到依法理财。财政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依法理财的前提条件就是对行政单位的财务做好管理工作。完善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使得单位在财务工作中,规范收支行为,财务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防止单位财务流失。从根源上杜绝腐败。为实施依法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开展良好的依法理财工作。
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能够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编制业务执行处理程序、业务处理程序,在环境的相互牵制,进而产生会计资料,能够确保会计资料质量以及准确性,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因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不够完善,使得传递过程出现脱节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些是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以至于会计信息准确性不高。所以,加强完善内部控制,是为单位提供准确会计资料的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高
由于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着“轻控制、重核算”思想,对会计工作而言,会对其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日常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比如财产清查、内部财务审计等等,都将流于形式,从而也会使得控制制度趋于形式化。此外,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注重“一支笔”的审批形式,需要领导审核所有的业务核算,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大多数职工认为自己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管理层来解决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这些因素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角度而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覆盖较小,在实际的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如果是较小规模的行政单位容易出现管理与财务脱节现象,内部控制工作职责模糊不清、管理混乱,很容易发生固定资产处置较为随意的情况。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全,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监督较弱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较弱,导致无法正常监督经济活动、财务工作,使得外部监督机制作用大大的降低,进而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重复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监督作用的减弱。
(四)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强
第一是由于单位预算约束不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够准确全面,尤其是公务费用预算缺口较大,年度预算执行当中财务费用变动情况市场发生,年末是行政事业单位与财政部门调整、追加预算的高峰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内容来实际支出,容易形成“账外账”。此外,年度预算收支不均衡,顺利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对待日常不可预见的财务工作,其花费都是按照预算收入,进而在年度财务收支中表现出“前紧后松”的情况。对资金的分析缺乏理性,导致资金费用重复浪费。第二,会计账簿与资产实物管理使用混乱、管理不规范。尤其是资产固定管理方面,单位购买建设的固定资产入账不全面,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划分不清,资产所有权、使用权不清,存在着随意处置现象。
(五)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相关配套设施不全
第一,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方面,并不是很高,在实践中由他人兼任,因而使得会计人员在财务知识方面,其水平较低。导致无法发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第二,缺乏信息化手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监督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时,还停留在账簿、报表查阅等方面,这样的监督工作效率较为低下,无法及时、有效、全面的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三、应对措施
(一)强化全体员工以及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重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在单位内做好内部控制领导工作。还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不仅仅关乎着会计人员、领导,而且还关乎着自身的职责。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以及建设当中,要让全体员工积极的参与进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执行力
为了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必须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加强完善,以内部制度为依据开展经济活动,全面清理和整顿原有的管理制度,从单位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主,明确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科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让内部控制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三)加强重视外部监督和内部审计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监督作用要充分发挥,严格监督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要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结合,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四)强化会计基础
第一,加强管理预算,预算管理是管理中的重点,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核心点,将预算管理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当中,在执行阶段、编制环节等主要阶段进行加强预算管理。编制预算管理时要准确,即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做到细化预算、零基预算,尤其是在支出预算编制时,应当以实际需要为主,结合财务实际情况,通过核定支出额度,要对各项费用支出的路径和方向了解清楚。加大执行预算管理力度,应当强化执行阶段的预算,加强约束,防止预算出现较大的随意性,避免预算缺口进一步扩大。第二,内部经济行为要规范。整顿单位原有的各项管理办法和控制制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失控阶段,明确自控关键点,加强培育自控能力。结合单位预算管理、报销、资金拨付等程序,以及收支业务更正、会计核算等,对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目标以及会计控制的重点进行确定。
(五)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相关配套措施
第一,加强培养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严格审查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真执行从业资格审查工作。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培训单位会计人员相关财务知识,创建会计工作人员自主学习与单位在职培养结合体系,从根本上加强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提升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第二,加强建设信息化,内部控制的监督现状亟需改变,应当想办法加强建设信息化,采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促进监督工作效率的提升,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全面的发现其中的问题。
校(院)委会:
校(院)2019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9年度内控报告编报工作基本情况和主要变化
我XX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编报工作始于2016年,每年按照XX财政厅要求在4月底前报送上一年度的单位内控报表。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编报工作延后至7月份,并要求于8月30日前完成报送。XX财政厅于2020年7月1日了《关于做好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辽财会〔2020〕154号)(以下简称为《通知》),并于7月8日开展了线上编报工作培训。
(一)基本情况
单位内部控制编报内容主要包括内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组成和运行情况、内控体系建设情况及权利运行制衡机制建立情况;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国有资产业务、建设项目业务和合同业务的制度和流程图的建立和更新、工作完成情况和管控情况的相关数据;内控信息化建设情况等。其中明确要求内控考核评价结果应用于: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问责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2019年度内控报告编报系统共含11张表格。11张表格填写完成后,系统将对单位内控情况进行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并自动生成本单位《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提出单位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二)2019年度编报内容的主要变化
1.编报软件由单机版改为网络版,优化填报方式,简化填报程序。
2.增加内控评价事项。要求单位填写是否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对单位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出具评价报告的情况。
3.强调加强结果应用和事后监督指导。2019年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编制完成后,XX财政厅将聘用专业团队抽取XX直和市县(区)各100家行政单位进行内控报告核查分析,并对核查结果进行通报,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二、校(院)2019年度内控报表编报工作进展情况
XX财政厅《通知》下达后,财务审计部在财务内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向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和资产管理部等部门传达了文件精神,共同研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分别落实相关工作,明确按方案开展工作。各部门指定专人就相关工作与财务审计部沟通协调,并于7月22日前向财务审计部报送相关材料和数据。财务审计部根据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佐证材料进行了预填报,并将预填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与XX财政厅沟通。预填报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内控报告,整体初步评价等次为“中”。
三、2019年度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预填报之后,内控报告填报系统自动生成的校(院)《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以下简称《内部控制报告》)指出,2019年我校的内控工作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存在单位风险评估覆盖范围不全面的问题。由于2019年度我校未进行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只开展了资产类清查评估工作,且我校(院)内部控制信息化尚未开展,因此风险评估覆盖范围不全面。
二是存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比例不高的问题。由于教师课题费、基建项目等不需向XX财政厅报绩效目标,因此在2019年度决算报表中我校(院)预算编制范围内全部预算项目数为7个,而我校(院)实际完成绩效目标申报项目数为2个,分别为干部教育和教育教学,从而导致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比例不高(28.57%)。
三是存在内控信息化系统建设问题。
由于2019年度校(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调研阶段,内控信息化系统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未建立健全各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2.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未全部实现互联互通。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我部根据内控报告评价结果对校(院)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工作经验,结合校(院)工作实际,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如下:
一是继续完善内控体系,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建议结合校(院)制度建设年的工作成果和工作实际,对校(院)现有内控体系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同时根据《内部控制报告》的建议:“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且评估范围应全面覆盖单位和业务层面。”拟委托第三方对校(院)开展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对内控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各部门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动内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与落地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集约化和科学化,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保证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和资金的安全可控,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与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