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众所周知的难学难教的课程。学生感觉较难理解和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实践内容,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1]。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目前公认的三大科学思维是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2]。其中,理论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实验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而计算思维则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计算思维的核心思想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近年来,计算思维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普遍认可和倡导的科学理念。

本文将计算机思维这种新的科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将有助于学生将计算机网络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其他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日常生活问题的处理中。

一、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思维是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是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借助计算方法和模型,由人和机器共同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和庞大系统设计[3]。计算思维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计算思维中所蕴含的许多科学思维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4]。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很多设计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计算思维所倡导的这些科学思维和理念。例如,计算机网络利用“抽象和分解”思维对网络系统进行抽象,得出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在传输层上利用“启发式推理”思维通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来实现三次握手基本操作,以保证数据的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是最能体现计算思维的一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思维这一有力的科学工具,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力求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程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计算机网络包含许多计算机思维中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故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讲授各种网络命令、技术和算法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和合作设计,来感知和领悟计算机求解问题和设计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思S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据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基础之上,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熟练运用和操作计算机网络命令。

(2)熟练进行网络配置和网络架构设计。

(3)模拟并实现计算机网络算法的生成或改进。

(4)剖析某种具体网络协议的实现机理,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

(5)协作完成一个小型网协议的设计和一个小型网络功能设计。

三、面向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我校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上节所确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重点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导向,将每一个阶段的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算法模拟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

(1)验证性实验:以实际的操作系统(Windows或Linux)作为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操作系统具体运行现象,让学生直观感知网络相关命令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2)算法模拟实验:以计算机网络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算法为例,选择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让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算法的功能。

(3)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模拟器(Packet Tracer)等进行网络模拟实验。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

将本实验教学方案应用于我院计算机专升本、专科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中,经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得到很好的提升,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期末的考核也表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能力得到较好提高,相应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随之得到改善。这说明本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四、结语

计算机思维的出现为当今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力工具。本文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动手能力及良好的创新和团队意识,同时有助于解决计算机网络课程难学难教、实践与理论未能有效结合等问题,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下一步的工作是继续完善和改进该实验教学方案,并尝试向我院其他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戴丽娟.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5-127

[2]梁正平,李炎然,王志强.计算思维导向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9):31-34.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哲学思维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而且人体解剖学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前期基础课。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阐述的实施内容,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体系也需进行改革[1]。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唯物论观点融入到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同时把教材中所展现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提炼并整理,使学生能够对人体结构产生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能够将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将哲学思维同医学理论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医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大有裨益。这必将明显提高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而且将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乎意料的作用[2]。因此,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核心点,进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和哲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1 理论结合实验,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迅速,临床医学教师会感到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起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结构体系,为临床医学专业岗位提供合格人才,这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其让教师在实验课上以教师为中心地进行单方面灌输,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探讨并总结某一基本问题、基本概念或理论,也可以讲述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新理论,并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作用。在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主动地去学习,又要使之能把已学过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其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

临床医学方面的合格人才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综合型且实用型的人才。因此衡量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衡量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学生是否能够把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去。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怎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怎样增强临床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临床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与学生掌握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关系密切[3]。人体整个体表的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是重点知识,因为体表标志容易辨别而且在体表即可看到或触及。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局部的体表标志均可以在自己或其它同学活体上直接观察或准确定位。特别是对一些触摸困难的体表标志,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触摸对方以判定是否触摸的正确。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记忆,消除了在以往临床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盲目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临床医学技术操作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验课上一边观察标本一边介绍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这种授课方式枯燥乏味,加之实验室内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自然就沉闷[4]。如果充分意识到解剖学与人体自身关系密切的特点,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的的病例,使学生能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标本模型,也可作为思考题让其在课下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幻灯片并采取自行讲解的方式将相关内容讲解给全班学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呼吸系统实验课过程中,在介绍鼻腔钻膜嗅区上鼻道以及上鼻道狭窄的特征时,以感冒时鼻粘膜发炎水肿为例,使原本就狭窄的上鼻道进一步缩小,造成经过上鼻道的气体量降低,如果空气中存在含某种气味的气体,那么这种气体经上鼻道的量也会随之变少,所以嗅觉的灵敏度就随之下降了。

人体的内脏器官主要位于胸腔及腹腔内,而主要的血管及神经位于皮下与皮下的深部组织内,观察尸体标本或模型能够了解其结构,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充分想象某一器官的空间构象。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即在活体上准确找到各个脏器的位置并明确其结构与毗邻关系。从本质上看,该教学方法是把人体结构的上述内容,借助“望、触、扣、比、量、按、摸、画”等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出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在活体上划出某脏器的体表投影,不但能够在活体表面明确这一脏器在人体内的所处位置,还可以从部分与整体的观点来认识其毗邻关系。

3 学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临床医学专业的应该培养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全面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毕业后能胜任各种临床操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服务对象方面来看,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具备“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合二为一的“人”,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一定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为充分地去理解、抚慰、关爱并尊重生命,真正地承担起保护人类健康的高尚使命。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活体体表标志的观察及触摸,密切联系临床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为将来走向临床夯实理论基础。

4 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解剖学理论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源于尸体解剖以及医学实践过程中,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描述某个脏器的形态构造、所在位置

以及毗邻等内容均是指正常的人体结构。这是大多数个体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总结,在统计学上占有显著优势。但仍有低于50%的个体的某个脏器的形态构造、所处位置或毗邻等与正常者存在差异。通常不同个体之间总会有些差异,但差异的类型及程度一般不尽相同。有些差异较为常见,而且并不会对正常的功能带来影响;而另一些差异则会超出一定的范围,对其正常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所面对的患者不同,其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所处位置以及毗邻关系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尸体上寻找神经系统与脉管系统的实验教学中经常观察到人体的神经及血管形态或位置异常,因此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加以注意。总之,人体解剖学教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融入到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在上述多个方面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加以重视,相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理性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晏继红. 医学教育中的哲学思辩观[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 13(9): 72-73.

[2] 柯益彬, 刘黎星, 叶维建, 等. 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改革的体会[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2): 58-59.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3篇

医学博士研究生,作为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性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就是要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想方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然而,创造性、创新能力并非少数天才任务的品质,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1]。因此,作为医学博士研究生,如何通过改善学习,完善自身素质,将自己塑造为锐意开拓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1 塑造创新人格

毫无疑问,做好任何一种事业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参与,这与其说是一种气质品格,不如说是人格的力量。只有在独立人格的力量基础之上产生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是创造性的。塑造研究生的创新人格,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医学博士生,经过了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医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毋庸置疑具有较好智力素质,也将肩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重任。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医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不令人满意。而所有具有开拓意识、事业取得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有骄人的业绩,是与他们过人的个人素质分不开的。因此要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其科研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博士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教育应成为博士生的必修课,教育博士生要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课题的参与者和论文的署名者,首先应为责任的象征,其次才是荣誉。个人名利的获得,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

2 激发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就是科技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科研活动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的原动力,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到生动内容,即直觉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包括联想、想象、逆向思维、逻辑推理等抽象的思维形式,对事物及其发展做出不同于寻常的分析判断。创新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才的人物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注意学习、长期培养才能形成[2]。

对于医学博士来说,培养创新思维,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和想像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要从学习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习惯的影响,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提高自己的见解开始。同时培养思维的敏感性,对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学术前沿和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细心学习积累这些新鲜事物产生物质和思想背景,以及使这些事物得以产生的思维上和实践上的方法,为日后的创造性科研活动做准备。另外,在教学上也应灌输创新的思想,培养创新学习、创新思考、创新实践氛围。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实施、结果的总结以及合理的解释和论文组织及发表的过程。而且,在之前,一切创新都无法体现。无论是低水平重复,还是高水平重复,都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其论文均无任何“创新”可言,其学术价值也不会很高。因此,要求医学博士生要有勇气去突破,要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实践,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将创新的意识落实到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学校方面也应积极培养孵育创新的机制。

3 开展创新行动

3.1 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的窗口,也是确定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博士研究生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可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随着目前信息情报获取手段的增多,使得研究生很容易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因此,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3],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的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

3.2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在课程学习阶段,应侧重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拓宽知识面,充实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有必要举办科研与创新方法讲座,使博士生掌握科研和创新的特点,还可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其创新经历和科研体会等方式,再现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背景、思维起点、灵感的诱发点等,使博士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体会[4]。在科研论文阶段,应侧重于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请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创新性论证,由专家组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保证学位论文有一个创新性的高起点。此外,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看,还应结合校院的实际,建立有效的激励创新的机制,通过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调动博士生的创新主动性。

3.3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博士研究生虽然已经接受了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但硕士阶段的科研实践相对简单、单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缺乏科研实践经验和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还有的博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暴露出基础理论薄弱、专业知识狭窄、学术观点陈旧、语言表达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应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包括实验研究和学术实践。在实验研究中研究生应掌握对新的实验技术或方法的实施和检验,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对比试验或预实验,掌握对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对实验数据以及现象进行比较、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举办专题讨论、撰写论文等。这些环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强化训练。

[1] 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35.

[2] 梁志坚.浅谈医学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S1:29.

[3] 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21.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为推进临床医学教学综合改革提出了以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为目的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湖南中医药大学着眼于培养卓越中医生,在中医学专业中设立了“临床拔尖班”。培养目标包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涵。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必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构建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新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的培养目标。

1重构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

1.1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其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进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生命科学各领域,是医学生步入现代医疗和科研领域的必备工具。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拔尖班的组建,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临床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协调能力,更要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满足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仅仅把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作为讲授的全部,然后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在对拔尖班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用,特别注重应用PBL、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和核酸的理化性质时,让学生讨论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哪些现象是它们理化性质的体现;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另外,在教学中还注重采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血糖及其调节时,我们就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大约10分钟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并结合临床及科研实际案例向同学“过关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过关任务”。课堂上采用PBL、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解决课前学生所发现的问题。课后教师总结教学情况并相关资料供学生复习和检测,同时适量前瞻性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和拔高。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1.2注重联系相关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及意义,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每个专题安排1到2个课时系统讲授相关理论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科研实验内容。临床拔尖班是从我校优势专业中医学专业学生中优选的高素质学生。根据拔尖班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强,接受新知识较快等特点,在原有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科研内容介绍,与时俱进,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中医药科研进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新的科研动态,逐步建立科研思维。比如在讲授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时,对于RNA干扰在药用植物代谢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加以介绍,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了解其尚未解决的科研难题。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2.1重组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是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2]。以往的实验课程设置是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根据拔尖班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科实验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由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构成。另外,考虑到今后科研实践中,配制试剂、准备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一个人独立科研能力的体现[3]。每次实验轮流安排部分学生参与试剂配制、原材料制备等课前准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过程的影响程度,熟悉一些常见缓冲液的配制方法、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使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热情。

2.2建立开放实验室及开放性科研实践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依托,生物化学实验室根据拔尖班学生培养目标和现状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放了以在校研究生正在使用的实验室为主的部分实验室,通过自由双向选择,让拔尖班有科研热情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及早进入实验室成为研究生和老师的科研助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参与科研活动。

3实施形成性评价体系,改善学生评价机制

将终结性评定体系改革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定体系。设置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分)+实验成绩(20分)+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验、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加减分机制、小综述书写。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试、设计性实验流程设计、小论文书写。通过近两年实践,发现形成性评价体系比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以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支撑平台为基础,建立的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中心的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为中医拔尖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也为以后在所有中医专业学生中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2-05-07[2015-05-23].

[2]冯远航,黄鹤.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J].实验室科学,2015,18(4):96-97,100.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0-02

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属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研究生教育问题,需要在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之关键,即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改实践活动和核心价值追求[6,7]。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从培养研究生的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入手,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以增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以及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研究生能够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研究生不仅成长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顺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实现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应以身示教,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受到启迪,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来挖掘新问题,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精神,不愿刻苦钻研,不愿付出劳动,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无创新思维,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有可能产生新知识,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各学科间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1.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78-83.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7):218-219.

[7]彭妙.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