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特征 财务风险类型 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防范

1. 企业财务风险

“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其实质是既可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它既包括负面效益的不确定性,也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风险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方面,其中包括财务风险。

1.1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狭义上看,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财务风险存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

1.2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可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2.1综合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产生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1.2.2客观性,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其财务活动过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客观性。

1.2.3全面性,财务风险一直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具有全面性。

1.2.4损失性,风险与损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损失是现实存在的还是隐性的,损失是可量化的还是不可量化的,风险都威胁企业的经营。

1.2.5收益性,在一定条件下财务风险和收益会相互转化,风险与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1.2.6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意味着企业时时都具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1.2.7激励性,为规避财务风险会促使企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激励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资金筹措、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从而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2.1筹资风险

指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资金供需市场给企业筹集资金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外部筹资方式一般有股权筹资和债权筹资。股权筹资的风险主要是高筹集费用。而债权筹资方式则产生企业的债务压力。由此,筹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大小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财务杠杆效应等。

2.2投资风险

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投资所产生的实际收益偏离期望收益值的程度,也就是说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偏离程度越大,投资的风险程度越大;偏离程度越小则投资风险越小。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收益风险、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

2.3经营风险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价值的变动。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

2.4存货管理风险

指企业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才能保持其进行正常生产,存货太多会形成产品积压,占用资金,风险较高;存货太少可能形成原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严重时可能造成对客户的违约,影响企业的信誉。

2.5流动性风险

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确定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表现为现金不足及现金不能清偿风险和变现力风险。

2.6现金流量风险

指企业由于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它不仅能产生于企业经营的低谷,也可能在企业盈利较多时出现,因权责发生制原则所确定的本期利润并不能保证其在当期就能实现为现金流入,如果企业恰好在此时安排了较大的现金支出,就会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

2.7利润分配风险

指企业各个环节能正常运转有经济效益产生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收益,会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声誉,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企业资金紧缺时,以过多的货币资金对外分配,会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而不给投资者一定的现金分配,采用配股方式或以股票作为股利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降低企业信誉。

2.8连带风险

指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业务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如企业为了其他企业取得银行货款而用本企业资产为其进行担保,如果到期借款企业无法还本付息,那么担保企业就必须以其自身的资产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由此给担保企业带来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3.1宏观环境变化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对企业可能是一种机会,也可能是一种威胁,而这种机会和威胁是难以改变和预料的,这样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股市的波动引起的企业投资效益的变化,国家利率政策的上下波动风险,债务危机风险,油价波动风险,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大多企业财务管理无法科学预见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措施不及时,财务风险不可避免。

3.2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经济活动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企业的资金就会万无一失,缺乏风险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对财务风险发生的警惕性和敏锐性。

3.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要求,企业在进行重大业务和事项的决策时,应该实行集体的决策审批,任何人都不能单独决策或者改变集体决策。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决策大都存在着主管决策和经验决策,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现象经常发生。如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市场调研力度不够,没有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就盲目性进行投资,形成投资失败,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3.4企业财务控制和监控不健全

内控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而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些企业的财务监控制度执行力度严重不够,尤其是一些企业管理与监控关系混乱,严重缺乏责任对应追究制度,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5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确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有的企业资金使用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使企业在物资筹备、产品生产、成品销售、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造成企业之间三角债现象严重、存货管理混乱。

3.6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控制不力

由于筹资决策失误,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负债资金的比例过高,导致企业偿债压力沉重。企业资产长期地被债务人所无偿占有,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的主要表现为:银行账户过多,资金过于分散,对外投资的决策性较为随意,缺乏应有的控制;对占用的资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益不高,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7生产经营缺乏规范的合同管理

有些企业忽视了对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签定以后没有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把合同作为办公文件束之高阁,这样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隐患。

3.8企业赊销比重过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目前一些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盲目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这样大量增加企业应收账款。还有忽视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调查,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直至成为坏账,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9企业存货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有些企业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又使企业为此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企业要想生存并长远地发展下去,而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如何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企业应该掌握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常规防范以及积极创新一些新的防范措施。

4.1财务风险的常规控制防范

4.1.1分析宏观环境变化,制订财务管理战略。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4.1.2理顺企业内部责、权、利相统一的财务关系。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及作用,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各负其责,权责分明。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4.1.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财经法规和经营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如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

4.1.4提高财务决策的水平,防止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并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

4.1.5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财务风险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报告并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和监察监督为主体的监督体系,对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以及合同履行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化、日常化。

4.1.6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并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如物资采购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应该账款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较为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如对重大投资项目要在进行效益预测的同时,还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严格制定集体决策制度,对决策失误者要追究其责任制度,从制度上和源头上监测防范财务风险。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上,应该健全企业的职责分工、现金及银行存款、印章及票据的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制约制度,给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4.1.7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功能体系,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应该建立对财务风险全过程进行控制的机制,在对某一财务方案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方案的收益状况,也要考虑方案的风险。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分析结构制定出具有一定余地的管理措施,保证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4.1.8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企业内部设立结算中心,一方面集中管理企业各所属单位的现金收入,各个单位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由结算中心进行统一拨付,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沉淀问题,能够加快企业整体的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的占用比例,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应收账款是资金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加强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可以只对那些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对这些客户采用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政策,及时地催收货款,将催收责任落实到个人。

4.1.9提高法律知识水平,规范合同管理。如企业在签定合同后无法履行时,可以通过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使合同履行不致拖累企业和降低违约风险,企业在正确履行合同义务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些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来源于对担保合同管理的缺失,因此要加强经济法规学习,提高对担保等法律法规的认识。

4.2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创新措施

4.2.1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的职责与绩效相挂钩,将风险考核和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意识到财务风险控制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激发员工参与财务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2全员风险管理。实行全员风险管理机制,就是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同时,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管理,让全体员工了解其在整个财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思想上对潜在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发挥团队防范效应,形成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4.2.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可以选取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最具有代表性指标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比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其次,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但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再之,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应对风险信号进行检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情况,就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4.2.4加强企业间伙伴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科学信息的网络化和综合化,必然要求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同时,更要协调灵活处理好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统一,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增强其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5.结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创新风险防范的措施,才能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02)

[2]徐继红.《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8(04)

[3]李君毅.《财务风险类别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03)

[4]蒋定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7)?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范文第2篇

【摘要】财务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财务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的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薄弱,许多分析方法和手段还不成熟。本文指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于资本筹集、资本投放、企业并购、资本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并且从上述四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而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筹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银行借款风险

银行借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比较常用的一种债务筹资方式,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短期负债的偿还期间较短,上市公司必须充分保证能及时获得现金收人,否则情况万一有变,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风险;第二,短期负债筹资的归还一旦发生问题,会连锁影响到其他债务的偿还,从而影响公司信誉和形象。

 

长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期银行借款筹资数额大,期限长,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第二,还款计划和约束性条款对企业的制约性强,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从而在理财和生产经营上受到种种制约,并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筹资、投资活动;若上市公司不能按计划还款或违背了条款要求,可能会被诉诸法律,或要求立即还款,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债券筹资风险

上市公司债券的主要风险有:第一,债券发行风险,债券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发行出去,取决于债券品种的设计,利率的高低等因素;第二,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利息费用,偿债风险较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差时,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第三,债券一般要比长期借款的限制条件严格,可能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公司今后的筹资能力。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是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辩识、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分析中,有三个因素必须考虑。第一,风险因素。在投资期内的某一时期,各方案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现金流量是随机变量,所包含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对各方案风险进行合理测算。第二,时间因素。不同时期的市场状态是变化的,风险也是变化的,必须测算不同时期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第三,经济效果因素。不同的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应全面地考虑,综合反映项目的真实经济效果。

 

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如果出现了盲目的投资行为就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上市公司在投资新项目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结果就是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三)并购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上市公司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公司财务状况及成果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并购风险分析具体表现在: 

1.并购定价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定价时应主要识别两方面的风险:第一,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时的财务报表陷阱具体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存货调节利润,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隐瞒或有事项和表外融资。第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选择和应用。由于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的素质有限,我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条件并不完善,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时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并购融资风险分析

基于对融资方式、法律、中介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融资时应识别三种风险:第一,融资结构失衡。融资结构包括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第二,资金供应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成熟,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在企业内真正实施,公司融资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易造成资金供应链的断裂,给公司并购带来阻碍,甚至导致并购的完全失败。第三,融资成本过高。

 

3.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时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重点识别下列可能导致财务整合失败的因素:第一,财务整合是否发挥财务管理在上市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进行财务整合的人员素质。第二,财务整合能否发挥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第三,财务整合是否实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有效控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指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和会计方法使用不当,有可能多计收益,少计成本,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也偏高。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分配给投资者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为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该风险很难用数学方法或是财务指标法来进行估测,但可以凭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确定适当的筹资规模

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变化的,筹资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生产和经营情况,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

 

2.选择最佳的筹资结构

不同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有高有低,因此,就需要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经济、最可行的筹资方式,从而选出最佳的筹资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筹资成本,减少风险。

 

3.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

对于由利率变动产生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期,筹资较为有利。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以筹集长期资金为主,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

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集的资金,可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二)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明确投资决策的责任机制

必须把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落实下去,不允许出现用企业责任顶替政府责任,用集体责任顶替个人资任的情况,使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

2.建立起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范机制

事前是指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主要有:第一,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客观真实性;第二,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第三,充实其中风险分析的内容。事中是指投资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随时调整预计与实际的偏差,如设立资金到位率、净现值差异率等指标,对风险进行监控。事后是指项目建成后,对风险管理情况全过程的再评估,如考察风险损失差异率、净现值差异率、风险发生实际类型与预测类型差异等。

 

3.健全投资决策的信息机制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企业对宏观经济、市场等信息的理解、预测,避免资金进人某些热门地区或行业,形成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过度竞争和风险损失。

 

(三)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全面的财务审慎调差

为防范并购的财务报表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中介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慎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选聘。

 

2.实施慎密的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融资决策过程。一套完整的融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对并购方资金需求的预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融资结构的规划等环节,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决策水平来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3.做好整合前后的财务监管工作

财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成功的财务整合,防止在收购后又发现账面上没有体现的负债或不良资产等,需要对整合前的被收购企业财务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查,充分了解好掌握被重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措施

要避免收益分配风险,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不能过分强调公司的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公司长远利益,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按照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降低收益分配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定期分配收益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向投资者进行一次收益分配,给投资者以看得见的实惠,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呈递增趋势。

3.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

在确定收益分配额度时,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不致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

参考文献

[1]颜秀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4-36.

[2]贺强,李俊峰,黄锐光.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6-89.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5-62.

[4]许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5]史红燕.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97-01

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得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有财务活动就必然有财务风险,这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财务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

1 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 业务流与资金流不匹配

由于缺乏科学设计和沟通,企业营销模式中业务流与资金流不能做到匹配和协调,引起负债结构和到期支付发生失衡,从而出现突发性财务风险。以钢材贸易为例,现阶段多数企业主要有自营和两大营销模式,其中自营模式又分为现款现货和赊销等。自营模式收益较高,操作相对复杂,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模式收益相对较低,操作相对简单,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

1.2 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过大

企业资产总额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恰当会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财务风险。现阶段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经营主要靠银行融资,银行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水平越高,财务杠杆利用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目标,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出现困难,从而导致财务风险。

1.3 项重要流动资产管理不当

外贸企业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流动资产项目,流动资产项目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这3项重要流动资产管理不当,流动不畅,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中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在营销中大量采用赊销模式,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占用,甚至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资产流动性及安全性。二是对预付账款缺乏有效控制,上游客户迟迟交不了货或晚交货,造成资金长期占用。市场价格上涨时不交货,市场价格下跌时大量集中交货,造成经营亏损。三是存货结构不合理,逾期的存货不能及时得到销售,导致存货周转率不高。

1.4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财务决策的科学性。目前,企业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与科学决策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此导致决策失误时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 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1 业务流与资金流的匹配和协调

企业的业务活动、营销模式和市场竞争战略基本上决定了该企业的资金结构。业务流与资金流相脱节,组织营销的不管资金,管资金的不管物资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占用资金大小、收款时间安排等无法做到与业务流匹配和协调,将造成资金周转不畅,势必带来财务风险。所以,保证业务流与资金流的匹配和协调,实现业务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是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2.2 选择适度的财务风险控制方式

分散法。是指对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联营、入股等经营方式,实行横向或纵向经营战略来分散风险。缓冲法。是指按照稳健原则来建立风险基金,如建立偿债基金、计提坏账准备金等,以减缓风险损失对企业造成的重大冲击。缓冲风险法不会降低或消除风险,但它能有效地避免当风险发生时短期内的巨大损失可能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从总体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法。是指企业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加强管理等方法来降低风险,如通过给予客户折扣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期货交易或签订转包合同等办法将风险转移给他人。

2.3 加强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

控制筹资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

(1)稳定性原则。借入资金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筹资方式要保持相对稳定,业务往来关系的金融机构要相对稳定。

(2)适度性原则。包括筹资金额、筹资时机、筹资期限、筹资方式要适度。

(3)组合性原则。银行综合授信额度包括银行借款额度、银行承兑汇票额度、透支账户额度、票据贴现额度、保理业务额度和信用证额度等内容,尽可能做到组合搭配,避免单一方式带来的财务风险。

(4)低成本原则。企业应尽可能选择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类型进行筹资。

(5)合法性原则。筹资主体要自觉遵守国家各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特别是运用银行票据筹资时,要保证经营活动的真实性。

(6)负债经营担保原则。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应对其负债提供相应的担保。

2.4 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

财务信用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用对企业筹资、结算、营销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筹资能力。反之,财务信用的缺失致使企业正常的经济运行受阻,长此以往将酿成财务危机。因此,要降低财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必须关注财务信用,应该视财务信用为企业的生命。

2.5 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功。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评估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切忌主观臆断,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3.1 短期预警系统需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外贸企业经营是从现金到资产再到现金的循环过程,就短期而言,企业是否维持下去,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支付各种支出。建立短期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情况全面反映出来。就外贸企业来说,应结合不同的营销模式、经营品种、经营规模、经营周

期等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科学预测、统筹安排。特别是将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及存货这3项重要资产做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随时监控其变化。

3.2 建立长期预警系统

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除短期预警系统外,外贸企业还应建立长期预警系统,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状况、发展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以识别和防范风险。

3.2.1 从盈利能力来分析

其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企业获利能力越强,面对的各类财务风险就越低,这是主动控制财务风险最好的手段。

3.2.2 从偿债能力来分析

其主要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企业应通过指标分析其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从根源上控制财务风险。

3.2.3 从资严状况束分析

其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企业应努力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企业营运能力,从而抵御财务风险。

3.2.4 从发展能力暑分析

其主要财务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企业要做到规模与速度、效益与质量相统一,从总体上控制财务风险。

3.3 建立财务危机综合预警机制的模型

财务危机综合预警机制的模型是根据大量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运用传统的财务比率分析加上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建立的,我们运用该模型,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基本评估,从而提示风险预警。财务危机综合预警机制模型:Z=1.2X1+1.4X2+3.3X3+0.6X4+0.99X5

式中,X1营运资金/总资产,营运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X4=[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股票市值)]/总负债;X5=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一般而言,如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企业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如Z值小于1.81,则认为企业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大;如Z值介于1.81-2.675之间,则可视为企业进入“灰色地带”,财务状况极不稳定,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贷款;财务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181-03

[作者简介] 雷 芳,东华理工大学计划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邱卫林,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 抚州 344000)

一、目前我国高校贷款的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不断扩大校园面积,新建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但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长,一些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还在大幅度下降。如从2003年至2007 年4年间,高校在校生人数平均增长率为30% ,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增速只有20% ,低10 个百分点。可见,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只能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从1999年开始,“银校合作”成为一种风潮,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资金额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上亿甚至几十亿,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部分高校除去一年内上亿元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学校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收入来源难有保障,支出却节节攀高,高校资产负债率之高,财务风险之大,使中国大学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但银行贷款作为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而且还约定了使用期限,到期需要偿还。虽然各省市财政部门对高校贷款给予部分贴息,但由于高校贷款金额偏大,经济欠发达省市财政无力兑现贴息,往往由高校通过学杂费来足额还本付息。而我国高校平均负债近1 个亿,按5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7.56%计算,一年一个亿的贷款需要支付利息756 万元,按每年每个学生平均6000 元计算,相当于每年要交出1260 名学生的学杂费收入。另外,目前高校收费标准已逼近或赶超了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可见,随着还贷期限的临近,高校通过学杂费来还本付息已日趋困窘,部分高校陷入了借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势必陷入财务困境,引发财务风险。

二、造成高校贷款风险的原因

1.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20世纪末,国内高校的扩招一浪高过一浪。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 2006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5倍,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3.5倍,而此前1993- 1998年的6年间,分别只增长了34.4%和86%。显然,高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对教学硬件、软件的需求,于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若扩大办学规模,必定遭遇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国家民委所属6所民族高等院校为例,“十五”期间,6所民族院校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来源33. 7亿元,其中财政拨款3. 77亿元,各院校自筹13. 26亿元,银行贷款16. 67亿元,财政拨款只占总来源的11%。对于扩招所带来的基本建设的瓶颈,因财政拨款相对滞后以及自筹能力有限,高校便利用巨额的银行贷款轰轰烈烈地建设“大学城”。

2.高校收入的增长趋于缓慢。①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的总额虽呈上升的趋势,但其占大学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教育学者郭海的统计表明:1990- 200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从93.5%下降到50%,虽然这部分资金来源尚有保障,但上升的空间已经很有限。②学费是近年来大学增加收入的一大“法宝”。近几年来,中国高校学费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2000年以后高校纷纷创办民办的独立学院和二级学院,对扩招的研究生收费,成为高校的另一大重要“财源”,但这仅限于有雄厚的办学条件和研究力量较强的大学,且目前学生人数已达到各高校可容纳规模的最高峰;再者国家已经逐渐对收费标准开出了“指导价”,大学学费急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强硬控制。③根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分析报告》,2004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实现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对学校的回报分别为980.3亿元、60.93亿元、28.53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分别为82.23%、82.07%、47.06%。即便不考虑虚报因素,也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创收收入总额非常有限,且利润集中在科技型企业,这说明仅有少数几家大学有能力依靠科技创收。由此看来,大学的收入似乎已经接近顶端,很难再有突破。

3.高校的高支出还会长时间增长。①新校区的开辟、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学的基建支出、高校教职工不断增长的收入要求(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84―2006年期间,我国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8.2倍)迫使高校巨额贷款。②高校之间的“人才战”越来越激烈,形成了攀比之风,你用百万元聘一个教授,我花千万元加别墅引入一个学科带头人,但对这些引入人才是否能做出相应的贡献并没有具体的评判体系,以至于这些所谓人才中的大部分只是装扮了门面,并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成果。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升级”过程,专科升为本科,“学院”升为“大学”,大学还得进入“211”,由此带来的“公关性”支出自然也少不了。④高校的支出项目中还有一项,可以称作“无奈的浪费”,如今,多数高校的老校区均在城区,而新校区都在郊区,二者之间的距离少则十几公里,多则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住在城里的教师们为了去新校区上课,搭在路上的时间远比上课的时间长,撇开这隐性的浪费不说,每天来回的班车费用“每年也要跑掉几幢楼”。

4.教学评估带来的资金需求。为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国家教育部每年分期分批对各院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随着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为“达标”,各高校只有购置土地,修建大楼。如民委6所高校,2000年在校生36 503人,到2005年就达到94 239人,增幅高达158%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发[ 2004 ] 2号文)规定:“综合、师范、民族院校生均占地面积54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6. 5平方米/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0元/生。”应该新增多少土地与校舍,需要花费多少,我们应该很清楚。在财政资金有限、自筹能力很弱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银行贷款。

5.对资金的投向管理不严。众所周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但是这些“软件”因素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和维持,见效慢,而且不能都在直观上被察觉。再者,就是资金使用的软约束,一直以来,高校并无公布其财务状况的义务,其资金往来几乎完全不透明,资金的使用也鲜有监督。多数高校领导都怀着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宏愿,无论如何,在气势上要高人一筹,在开支上就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一旦贷款到手,扩建、装修便更加肆无忌惮,缺乏科学规划。

6.银行对高校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形成。银行乐于向高校贷款,因为高校有良好的信用,且有土地作为抵押,加上大学城项目多受政府支持,如果高校发生财务危机,与银行之间发生借贷纠纷,政府就有可能拨出巨款来帮助学校归还银行债务,从而导致高校贷款资金的大量沉淀,增加了高校财务负担,也加大了贷款资金风险。但从长远看,高等教育像其他产业一样,也存在盈利性和风险性,其随着市场竞争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银行如果没有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只盲目地看到短期内盈利大于风险,不能从动态的角度看到长期风险的变化,同样可能产生信贷风险,影响信贷资产的结构和质量。

三、防范高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的措施

1.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贷款的指导思想。①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学校具体情况出发,从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出发,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关系。②贷款高校必须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基于财力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③必须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高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偿还贷款负有法律责任,故在资金筹措上既要确保建设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又要将资金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制定为学校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筹资方略。④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切不可把贷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必须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降低贷款额度,减少贷款成本。

2.加强对高校贷款资金的审计监督,坚持专款专用。为提高高校贷款资金投资的使用效率和保证正确使用,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的力度,使贷款资金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上,不得将贷款移做他用,以确保建设项目的完好完整,真正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财务监控,制定和完善贷款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①贷款高校要成立以校(院)长为组长、主管财务副校(院)长为副组长的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贷款项目的论证、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学校财务部门必须配备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管理工作。②贷款高校要将贷款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贷款高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在预算编制中就目前学校贷款情况、计划贷款总额、支出项目及可行性报告等作出专项说明。③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贷款高校要制订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资金,各负其责。④贷款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第一,贷款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第二,贷款高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第三,贷款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⑤主管部门应建立贷款备案制度。为便于全面掌握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宏观管理与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凡累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上年度总收入一定比例的高校,必须将所有新增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⑥建立预警提示制度。贷款高校为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和自身的财务状况,计算出贷款风险指数,对于贷款风险指数>0.6的高校,应马上调整建设规划、停止贷款。综上所述,高校银行贷款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进行政策规范与宏观管理。高等教育政策性贷款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极大缓解财政拨款的压力,加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必要的管理与政策引导,可以充分发挥银行贷款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减少盲目性,规避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4.合理采用贷款方式,拓宽融资渠道。①科学置换贷款品种。对难以在短期内偿还的流动贷款,高校要与银行积极协商,以适合的项目将流动资金贷款置换成中长期项目借款。高校要根据项目偿还期内未来现金流量,合理测算分期偿还金额,制定分期偿还计划,以解决短期偿债能力不足问题。银行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利率优惠,或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或执行挂牌的基准利率,至少不宜再提高同期现贷款利率,增加高校借款的付息成本。因为银行从贷款品种的置换中也得到一定的好处,既优化了贷款结构,降低贷款逾期风险,也或多或少从延长贷款期限中自然提升了贷款利率。②多方寻求担保方式。针对贷款担保难的现象,高校要寻求妥善的解决方式。对流动资金借款可通过加大在借款银行的资金结算比例,积极争取采用账户质押和学费收费权质押的方式。也可与担保公司洽谈,采用低费率、一次缴费的方式,由担保公司给予担保。“211”高校和进入“985”工程的高校,也可向银行争取信用借款,或采用额度循环借款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固定资产贷款,高校可采用非教学用地抵押、项目建筑商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银行融资产品繁多,高校可以灵活运用银行融资产品,选择一套适合学校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如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票据业务、信托计划、法人账户透支等产品组合使用,以达到合理高度资金额、均衡负债、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的目的。如新校区建设中像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经营性非教学设施,可以采用PT、BO T、TOT 等形式,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建设,高校在项目交付使用后的一定时期内分期付款或只收取部分收益。同时,公办高校也可借鉴国外知名院校经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寻求成功人士的捐赠,冠名建设图书馆、科技馆、试验室等项目。此外,高校对教职工宿舍项目可采取教职工集资的形式进行融资建设。高校对价值高的大型试验设备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沈洪涛还提议试验发行“大学建设债券”,以解决大学后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有效降低贷款利息。可充分利用社会较充足的资金,结合国债和企业债券的特点,批准大学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大学教育发展建设债券”,以募集资金满足大学后续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J].事业财会,2004,(3).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重重风险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1.总体市场因素分析

(1)市场需求。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并从中获得收入去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即为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大小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提升,那么企业的经营状况必然会越发良好,反之则会导致恶化。此时,企业要么转产或重组,要么宣告破产;

(2)行业增长率。一个行业的前景与机遇是从行业增长率来判断的,较高的行业增长率意味着会有更好的前景与更多的机会。当然,行业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那么受此影响,对于行业增长率的判定,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市场状况,还应该看到长远的发展。因此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对整个战略规划阶段的市场增长进行预测;

(3)周期性因素。商业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季节性因素等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些周期性因素。企业如果不能对所处时期的环境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制定的财务战略不正确,无法及时应对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财务风险。

2.行业的竞争结构因素——五种竞争力量

虽然评价一个行业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是总体市场因素,但这却无法提供关于行业竞争结构方面的任何信息。经营决策时能否对这方面信息做出正确分析,影响着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如(图1)所示,决定企业产品的成本、价格和投资,决定行业的长期盈利水平的五种竞争力量(沈妮,2006)。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

1.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1)资金的预算管理的加强。财务部门应编制由资金预算收入、资金预算支出两大主体内容构成的资金预算计划。企业通过制定年度资金预算,能够明确公司年度资金运作的重点,便于公司日常的资金控制,避免发生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盲目贷款和不合理存款等行为。

(2)资产流动性的保持和提高。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流动资产规模可以根据公司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特殊情况下资产的流动性也可以采取措施相对提高。在筹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资本负债来达到提高使用资金的效率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但是需要企业谨慎合理的选择资金筹集的渠道,对筹集来的资金也要合理安排和运用;在投资管理方面,要对投资的方案的是否切实可行加强研究,保证合理使用筹集的资金,避免非理性投资,使资金的使用能够投资到可行性较大的方案上;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3)经营风险的降低。为了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降低企业的各类成本和费用,最大程度上节约开支。厉行节约,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加以严格控制,可以将一些无效的生产线关闭、对外采购适度减少、削减各种行政管理费用等。其次,企业还可通过增加销售额使经营杠杆系数下降,降低经营风险,从而走出财务困境。此外,适度的裁员和裁并亏损部门也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

2.完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

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是企业财务风险信息系的三个环节。

(1)信息收集。原始信息收集和反馈信息收集是信息收集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原始信息收集除了要对接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之外,还应该将信贷政策、税收法规和监管法规的变化与走向等外部信息纳入收集范畴。反馈信息则主要包含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阶段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实际起到的效果、反映出的问题和相关各方的反应等方面。

(2)信息处理,是指分类整理、综合分析和评判所收集的信息,为形成或修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它转化信息收集环节收集的原始信息和反馈信息为财务风险管理相应阶段可供利用的信息,为公司规划、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3)信息,是指将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者财务风险现状及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或传递给企业内部和外部。企业发言人和企业网站信息是两种常见的形式。信息的及时对外能够更好地加强企业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企业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上述措施是对财务风险的定性分析,但是财务风险的防范除了定性分析之外,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的出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对财务风险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