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儿护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重复穿刺率低;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利于临床静脉间歇用药,紧急抢救用药及输液前取血标本,减轻患儿痛苦及对静脉注射的恐惧心理,也减轻了家长对患儿由于取血困难和疼痛引起的焦虑心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采用一次性小儿静脉留置针,其规格24G×19mm(套管型号×套管长度)。通过对513例患儿临床使用,成功使用率95%,现将穿刺、固定、封管等操作要点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513例,男261例,女252例,年龄0~3岁320例,3~6岁138例,6~12岁55例,使用留置针保持时间3~7天,人为因素保留2天以内3例;穿刺部位根据患儿年龄、用途、选择不同部位的血管,常用的有前额、颞浅、耳后静脉及手背、足背静脉;发生液体渗漏10例(2.0%),导管堵塞15例(3.0%),成功使用率95%。
方法:①穿刺前准备:检查留置针的有效期及规格,包装是否完好。②血管选择:选择粗且直、走向清晰、弹性好、无静脉窦、易于固定的头皮或手、足静脉。③穿刺方法:选择好血管,评估血管深浅及走向、活动度、血管壁弹性、厚度及充盈度,头部应先剔除穿刺部位周围8~10cmm毛发,如为四肢,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待干(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经6~8cm)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除去针套,松动留置针外套,针尖保持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右手姆指、食指、中指捏住针翼,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2~5mm,松动止血带拨出针芯,确定穿刺成功后,用敷帖固定留置针,敷贴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贴,使之与皮肤妥帖;记录置管日期、时间、操作者姓名。④留置时间:国际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3天,我国暂无统一规范,如在留置针部位发生红肿、渗漏疼痛、静脉炎应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一般3~5天,不超过7天。⑤封管方法: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3ml肝素钠盐水(0.9%NS 250ml+1.25万U/2ml肝素,浓度50U/ml)注入肝素帽内,先注入2ml,然后边退边推液,以保证肝素帽及套管针内充满肝素液,推注速度宜缓慢,若快速推注拔针,血管内瞬间压力大于留置针内压力,使血液回流至留置针内,并挤走部分封管液,形成栓子,阻塞留置针,封管液推注速度缓慢,并慢慢拔出针头,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能防止回血起到有效的防凝作用,避免发生堵管。
护 理
做好患儿及家长宣教指导,使其配合,并交待家长看护要点及注意事项,尽量保持患儿安静,必要时加戴手套。
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留置针的操作方法。
保持敷贴部位的皮肤干燥,敷贴被折严重或汗湿时应及时更换,揭下敷贴时动作宜轻柔,确保留置针不被带出。
加强病房巡视,控制输液滴速,如发生肿胀,应立即拔管,留置针应交接班,避免过度活动或桡抓,使外套管脱落,导致出血。
输液结束时,正确正压封管,保证肝素用量,确保次日使用。
如滴入不畅,避免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发生栓塞,每天接留置针时,应先抽回血,再缓慢推注0.9%NS 3~5ml,如出现堵塞,应先抽出血栓,再接输液器,如也堵塞,应拔管,重新穿刺。
未开封的留置针应该储存在相对湿度不超过8%,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内。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减轻了患儿痛苦,方便给药,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而加强健康宣教,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妥善固定,是保证留置针安全使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岳立萍,周立,席淑华.外周浅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73-74.
2 杨丽莉,谢彩霞,王红梅.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原因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59-3859.
方法:回顾小儿肠炎77例,经治疗好转后,转院外家庭护理,经院外家庭护理,均痊愈。
结论:院外家庭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续。对于小儿肠炎,家庭护理是极为必要的,既可以消除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使患儿早日康复。又能够丰富患者家属在育儿方面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的知识,对患儿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儿肠炎 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61-02
小儿肠炎主要是由肠道内感染(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他梅毒等)或肠道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和喂养不当)所致。发病急骤,常在食后2~24h发病,临床常见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泥状便、或蛋花样便。可伴发热、脱水等症状。为小儿夏季和秋季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我院2011年7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小儿肠炎77例,经治疗好转后,转院外家庭护理,均痊愈。现把我院小儿肠炎院外家庭护理指导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7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小儿肠炎77例,其中男43例,女34例。≤1岁35例,1~2岁13例,3~5岁29例。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排蛋花汤样或黄绿色便,大便次数每天>10次的40例,每天
2 家庭护理措施
2.1 环境护理。患儿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衣被不可过厚。注意居室卫生以及通风、装纱窗、扑灭苍蝇、蟑螂等,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进行居室进行消毒。
2.2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带患儿到公共场所。家长在接触患儿前后或换尿布前后均应洗手消毒。对母亲的或奶瓶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2.3 补液。小儿肠炎按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按脱水性质分高渗、等渗、低渗性脱水。对于轻度脱水患儿常采用口服补液,中度以上脱水给与静脉补液。
2.3.1 口服补液。遵医嘱在规定时间内给患儿服完所需液体。每10~15min喂入20~30ml。喂入累积的损失液量不少于4h,也不超过6h。时速过快可造成血钠升高,过慢则脱水不易纠正。对不能口服补液的患儿可采用鼻饲法或鼻饲点滴法,同时按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口服补液后如呕吐严重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改为静脉输液。
2.3.2 静脉补液。遵医嘱根据病情随时补充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10%葡萄糖酸钙,若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可按医嘱给适当镇静剂。静脉补液时,要注意滴速,按医嘱在规定时间内静脉滴注定量液体及药物。滴注过慢,脱水不易纠正,过快则易致肺水肿,增加心脏负担而引起心力衰竭。若补液后出现低钾血症,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考虑检查血钾和补钾。
2.4 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2.4.1 记录出水量。要详细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性质和量。记录呕吐次数、颜色、性质。对呕吐的患儿要把头偏向一侧,吐后用温开水清洁口腔。
2.4.2 记录入水量。详细记录每次补液的时间、量、液体、内容物、口服饮料等。每12h统计出入量1次,如果入量
2.5 饮食护理。给与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停喂不消化和含油脂多的食物。少食多餐,对腹泻轻的患儿减少饮食,母乳喂养者缩短喂奶时间,延长间隔时间。对腹泻严重或严重呕吐应禁食,一般禁食18~12h不等。加强口腔护理。
2.6 局部护理。
2.6.1 降温措施。当体温在38.5℃左右或以上时,物理降温比较安全有效。如患儿高热不退,应及时送检大便,避免菌痢的发生,同时送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2.6.2 臀部护理。每次便后需冲洗臀部并涂油。如有尿布疹需及时涂羊毛脂膏。
2.7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儿精神、面色、体温、呼吸节律、腹部及大便性状,及时发现低钾、低钙和高钠血症及脱水酸中毒,及时报送医院请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讨论
小儿肠炎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主要是胃肠道混乱综合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儿食用不洁东西引起,故在家庭看护之中,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及保存以及用具的卫生。对于小儿肠炎,家庭护理是极为必要的,既可以消除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使患儿早日康复。又能够丰富患者家属在育儿方面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的知识,对患儿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9-02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新途径,其优点为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和危险,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并发症少,患儿痛苦少,且与外科手术一样达到根治效果。小儿介入先心病封堵术可避免剖胸手术的损伤和危险,消除体外循环带来的不良反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已逐步为先心病患儿及家长所接受,成为治疗先心病的首选方法和常用方法。我院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收治8例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病患儿,利用数字减影技术在X线透视下行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本研究选取的8例患儿,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11月-9岁(平均年龄5.5岁),体重12-38kg(平均体重26.5kg),平均住院天数为6.1天,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1.2手术方法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分别递送pigtail及端侧孔导管。经造影测量缺损位置及大小后,由输送鞘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经造影及多普勒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腔静脉、肺静脉回流及二尖瓣活动正常后,释放封堵器,撤除所有输送装置,完成封堵。
2护理
2.1术中观察与护理患者平卧于X射线机手术床上,连接好监护导线,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及患者的主诉,观察患儿的面色表情,做好术中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6h后患儿一般情况稳定,遵医嘱停监护,入普通病房。
2.2术后观察与护理
2.2.1一般护理手术完毕返回监护病房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严密观察体温、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术后4-6小时苏醒后可给予半流质饮食,24小时内避免给予牛奶等引起腹胀食物,以后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增加机体抵抗力。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儿出现呕吐多与麻醉反应、术前未禁食有关。麻醉引起呕吐,除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外,还与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气体进入肠腔引起肠管扩张、胀气有关。我们于术前详细告知家属禁食时间及注意事项,一切治疗药物均由静脉滴入。如有呕吐,应观察呕吐物的量、色、性质,是否为喷射状,呕吐时防止窒息,呕吐后及时清洗干净,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
2.2.3穿刺点的观察与护理穿刺部位用加压绷带“8”字法包扎6h-8h,右侧下肢伸直平卧24h,严禁弯曲,防止因呛咳、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引起动脉压、腹压增高后致穿刺点出血。因术中大动脉穿刺及术中肝素化,要严密观察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进行性肿胀、包块、剧痛等皮下活动性内出血现象,发现出血、皮下血肿时要及时用手压迫止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状况,术侧肢体可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皮肤颜色发绀或苍白,两侧肢体温度不一致,感觉麻木或疼痛,提示下肢动脉或静脉栓塞,要及时汇报给医生给予积极的溶栓、抗凝治疗。因患儿的年龄特点,术后患儿多因恐惧、饥饿等原因出现烦躁、哭闹,很容易造成穿刺伤口出血,我们采用人工按压手法,按压的部位在穿刺点的上方近心端,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压迫,用3-5kg的力度,以不出血为宜,按压时间为60min-2h,如有出血,应及时更换敷料,重新压迫,计时间,并严密观察患儿心率、血压、面色、脉搏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在按压伤口的同时按摩同侧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2.2.4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术后常规做床边心电图,以后1次/d,常规24h-48h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心律、血压,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确保连续心电监护质量,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注意听诊心脏杂音,若出现心脏杂音或原有心音改变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药物治疗。
2.2.5避免烦躁哭闹麻醉后患儿即将清醒时,多出现躁动,哭闹不安,易造成按压部位偏移,引起出血,还可加重心脏负担,可遵医嘱给予水合氯醛0.3-0.5ml/kg灌肠或鲁米那钠3-5mg/kg肌注或采用讲故事、看图片、听音乐等转移疗法,使患儿保持安静,尽量使穿刺侧肢体制动8h,24h内卧床休息。
2.2.6观察尿量由于麻醉反应或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患儿可出现尿潴留,此时应采取诱导排尿方法使患儿尽早排尿,同时应观察尿量、尿色,以便及时发现血尿等异常情况。患儿采用上述方法达到了自行排尿的目的。术后因行造影检查,应适量多次饮水,以促进造影剂从肾脏排出,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出院指导
指导家长加强对患儿的护理,预防感冒,以免引起咳嗽,导致未粘牢的堵闭器移位或脱落。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及身体碰撞,防止堵闭器脱落,3个月后活动可不受限制。指导患儿正规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告知家长药物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以便患儿出院后能正规服用药物。本组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按3-5mg/kg体重服用肠溶阿斯匹林半年,每晚睡前服用。告诉患儿定期复诊和坚持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来院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观察封堵器状态,分流情况,左右心负荷程度,有无附壁血栓等并发症。出院前建立随访卡片,内容包括药物用法、随访时间、联系电话等。
4小结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长见的疾病之一,以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需要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并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而介入治疗不需要开胸,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段,恢复快,而且不需要全麻,体外循环等,疗效确切,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康复快等优点。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目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已在我国迅速开展,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在护理过程中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提供出院指导等。解除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护理工作者除了具备耐心与仔细外,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术前术后的有效观察与护理尤显重要,这对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娴熟的业务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应急能力,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并发症,才能确保介入手术治疗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徐耿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及其并发症17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700.
[2]杨德翠,蔡文芳,毕红梅.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及配合[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4):285-286.
深圳市中医院妇儿科,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总结优质护理模式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优质护理组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明显较基础护理组减少(P<0.05);优质护理组较基础护理组达满意程度以上的人数多26.66%(P<0.05)。结论 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其康复时间,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模式;支原体肺炎;基础护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41-02
[作者简介] 刘歆韶(1970-),女,广东深圳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支原体肺炎作为我国儿科临床中一类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程逐年上升趋势,以年长儿为主要发病群体[1]。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以刺激性咳嗽为为主,常伴有咳痰,咽喉疼痛、胸闷等,而部分严重病例则出现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重症,时刻危及着患者的生命[2]。因此,不仅需要相关临床医疗工作者对此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及诊断,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开展有效的护理对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为分析并总结优质护理模式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现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均符合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标准[3],将其按照入院就诊时间顺序分成每组各30例的基础护理组与优质护理组。基础护理组中男19例(63.33%),女11例(36.67%),年龄在2~13岁,平均年龄为(5.8±0.9)岁,其中发热13例(43.33%),咳嗽24例(80.00%),喘息9例(30.00%),胸痛2例(6.67%)。优质护理组中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年龄在1~15岁,平均年龄为(6.6±1.3)岁,其中发热14例(46.67%),咳嗽21例(70.00%),喘息11例(36.67%),胸痛1例(3.33%)。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与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基础护理组患儿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药物护理,并及时更换床铺,保证室内外通风。优质护理组患儿给予的护理方法如下:(1)门诊及住院环境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做到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通风正常,温度适宜,加强呼吸道隔离,定时进行消毒处理等[4]。(2)饮食饮水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主动鼓励患儿多饮食并食用富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及高热量的食物,另外饭后2 h进食新鲜水果,避免辛辣、油炸等食物,同时避免过度饮食。(3)日常护理。嘱患儿能够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并在锻炼30 min左右进行休息,晚上按时睡觉,避免过度疲劳,保证睡眠质量[5]。⑷发热护理。因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即为发热,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治疗,以此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另外,在降温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⑸咳嗽咳痰护理:①可给以患儿雾化吸入处理,在吸入前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②帮助患儿变化,用空心拳叩击患儿背部,并注意速度与力度,帮助患儿痰液顺利排出。⑹用药护理。在治疗支原体肺炎期间需使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常易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的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疼痛及静脉炎等。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进行药物治疗前,主动告知患儿以及家属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以保证其具有心理准备,也可给以患儿转移注意力的处理,包括播放音乐,动画等。⑺心理护理。因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儿童,且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极易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对治疗过程产生抵触情绪。此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为患儿及其家属主动及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回答所提疑问,以此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天数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其中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个等级,以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作为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各项数据统计
优质护理组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明显较基础护理组要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情况
优质护理组较基础护理组达满意度的人数多26.66%,χ2=6.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指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该病发病率较高,起病较慢,病程较长,严重降低了患儿的生存质量,若治疗不及时可累及患儿多器官及系统受损,包括心脏、脑部、肾脏等。在治疗此类疾病的期间,不仅要求及时为患儿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也需在治疗期间配合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优质护理是一种有效提供护理质量的模式及方法,不仅能够做好关于临床症状的基础护理,还可针对不同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进行辅导,最大程度的为患儿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6]。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采用优质护理可明显减少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同时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并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无论是从疾病康复情况上看,还是经济角度出发,优质护理较基础护理相比更加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另外,通过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可使患儿及其家属更加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的原则及规律性等,消除了患儿及其家属的疑虑,从根本上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郭晓燕和陈海玲[7-8]等利用综合治疗和整体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叶水先[9]常规合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支原体肺炎患儿康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组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明显较基础护理组要少,优质护理组较基础护理组达满意度的人数多26.66%,与上述研究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更加的确定了优质护理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疾病转归的积极作用。总之,优质护理可从多角度出发,避免盲目的护理模式,更加详细及有条理的进行护理辅助。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其康复时间,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于临床实践中。
[
参考文献]
[1] 陈秀霞.个体化护理在小儿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24-26.
[2] 包蕊.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6):1300.
[3] 蒋菊芳,贾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4] 黄静波.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69-271.
[5] 韩光.护理干预在儿童肺炎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559-560.
[6] 吴华菊.支原体肺炎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82-83.
[7] 郭晓燕,郭晓菊,陆斌,等.儿童支原体肺炎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41.
[8] 陈海玲,卞海凤.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0, 27(12):1119-1120.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观察;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为主要传染源,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多为夏季流行,临床常以突然起病,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者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以7-9月盛夏时节,2-6岁发病率高,轻症预后良好;重症病儿,传播迅速,极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等生命危象,即使存活,往往留下后遗症,甚至终生残疾,发病特点:急、速、危、残,因此,强调临床要重视此病发生。1 临床资料
30例患儿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约5.5岁,均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失语,四肢强值性痉挛及功能障碍、记忆障碍。2 患儿临床表现
2.1 高烧、头痛、嗜睡、抽风、昏迷。
2.2 颈部发硬,难以低头。
2.3 浅反射消失,键反射亢进或消失。
2.4 呼吸表浅、节律不齐(叹息样,抽泣样及下颌氏呼吸)。
2.5 肢体瘫痪(偏瘫或单瘫),肌张力增高。
2.6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7 腰穿检查脑脊液透明或微浊,细胞数和蛋白稍增高。3 西医疗法
3.1 卧床休息,病室应有防蚊子和降温设备,环境安静。
3.2 保证也液体和能量的供给,给予高热量、清淡流质饮食。昏迷者给予鼻饲,随时纠正水电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3.3 退热、止惊。
3.4 降低颅内压,纠正呼吸衰竭,给予中枢呼吸兴奋剂,血管扩张剂及脱水剂等根据病情需要综合应用。
3.5 应用肾上腺皮激素及免疫增强剂:转移因子、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
3.6 改善脑营养代谢、应用能量合剂、并给与高压氧治疗利于脑功能的恢复。4 护理措施
4.1 高热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乙脑病人体温特点是不易下降,高热且病程长,因此,采用三种护理方法来控制体温的变化①物理降温使用冰枕、冰帽及冰袋放置于颈、腋、腹股沟等处,特别要注意降低头部温度。②降低室温(控制在26-28℃)。②应用解热药进行药物降温。注意避免过度降温出现虚脱。
4.2 惊厥的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可以早期发现惊厥先兆,以便及时治疗,早期表现为烦躁、眼球上翻、口角抽动、肢体紧张,当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安定2mg/kg缓慢静脉注射。同时防止惊厥而导致窒息,所以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痰、吸氧,另外防止惊厥导致外伤,用包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上下齿列之间,并用舌钳夹住舌向外牵拉,以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及将舌咬伤。防止刺激引起惊厥发作,病室一定要安静、光线要暗。窒息者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
4.3 呼吸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呼吸衰竭的处理,首先应分析造成呼吸衰竭的原因,根据呼吸衰竭原因对症进行处理。呼吸衰竭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周围性呼吸衰竭,周围性呼吸衰竭的导致主要原因是痰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脑实质炎症、脑水肿、脑疝脑实质严重损害;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球结膜水肿多为中枢性呼吸衰竭;针对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周围性呼吸衰竭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4.3.1 周围性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堵塞,让患儿用力咳痰或给患儿定时翻身、拍背使痰易于排出;对咳嗽无力昏迷无法排痰患儿,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时给予吸痰,给予持续吸氧;对痰液黏稠患儿可湿化和雾化吸入。
4.3.2 中枢性呼吸衰竭 可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剂时应注意电解质紊乱;对于重症患儿或病情无法估计者,在病情早期即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
4.4 病情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体温及呼吸变化,每1-2小时测体温1次;观察呼吸速率、节律,以判断有无呼吸衰竭;②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如烦躁不安、口角抽动、两眼凝视、肌张力增高、抽搐频度、发作持续时间、抽搐部位和方式;③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先兆,观察头痛、血压、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重点观察瞳孔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应等;④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及褥疮等症状。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5 饮食护理由于持续高热、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食为主。如西瓜汁、绿豆汤、菜汤、鱼汤、牛奶、豆浆等。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给以鼻饲或静脉输液,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4.6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护理 重症乙脑患儿,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迟钝、失语、吞咽困难、肢体运动障碍等,要对家长进行健康指导,针对可能出现的后遗症进行功能锻炼。对吞咽、语言、肢体三方面进行功能训练,对吞咽困难者指导家属细心喂养。四肢活动障碍者,每天用温水擦洗并做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置,同时辅以针灸、理疗、推拿。失语者给予语言训练,使患儿逐渐恢复功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