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快速提高思维逻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考;逻辑思维;数学资源
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应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宽松、和
谐、自然、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品质。然而,数学思维源于问题设计,通过问题设计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如何把握“思考”目标,做到思考有质量,思考有方向,思考有道理呢?这是每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一、把握“思考”目标,做到思之有“向”
“思考”必须有目标,面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如何准确把握思考目标、把握思考方向,这是每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思考的弯路,步入思考的正途,取得思考的“真经”。
首先,“思考”必须从材料入手,明确思考的材料,进行调查统计,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必须明确指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信息会得到怎么样的
结论。
其次,“思考”从问题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思考问题的关键,放开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选择简便、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用不同的方式透视相同的数学情境。
二、做到“思考”有据,思之有“理”
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据”,思考数学问题更不例外,要切实做到思之有理,叙之有据。那么如何真正做到“思考”有据?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梳理。
从知识的背景中搜寻。数学知识的呈现一般都是以一定的生活为背景,但知识寓于这个实际背景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背景入手,搜寻思考的依据。
从知识经验储备中提取,小学生探索、理解数学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储备中提出思考依据,把握思考的方向。例如,依据生活经验,估算学生的身高,估计两地的距离等等。依据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用命中率100%解释成语“百发百中”、用0%解释谚语“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等等。
三、规范“思考”逻辑,做到思之有“序”
数学特点有逻辑性,它是客观的而不是随意的答案;它是确定的答案而不是模糊的;对于问题思考,需要注意思考的逻辑性,力争做到思之有“序”。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活动、方法和技能进行思维操作。当面临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逻辑性叙述,逻辑性表达与书写。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顺应思维的基本形式。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计算1÷3和2÷3的结果,然后通过观察得数,归纳出循环小数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但在有序的思考中理解了概念,找出了规律。而且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总结。
四、灵活“思考”方式,做到思之有“疑”
数学问题的“思考”,一定要注意思考的方式,做到思考有“疑”。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疑问认识活动再认识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然而,学生面对学习常常疲于完成任务。不花时间去质疑,学生被动地完成练习任务,一旦出现错误,只是满足于把错题改过来,学生不会认真“思考”。因此,在练习课上加强质疑思考,通过质疑后提升思考的能力。
五、拓展“思考”空间,做到思之有“创”
数学思考需要拓展思考空间,只有拓展广阔的思考空间,才能突显不同的个性品质,显示与众不同的见解,实现思之有“创”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实现再发现、再感受、再体验。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自己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创造出来。”
其次,要敢于猜想。猜想是人们在揭示问题实质,探索客观规律,寻找命题结论时,凭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
关键词:战略逻辑;城市品牌;理念
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突飞猛进的
与产品品牌不同,城市品牌具有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和城市消费者(如居民、投资者、旅游者等)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品牌的建设也更加困难和复杂。城市品牌建设需要城市管理者发起并策划,需要城市管理部门的协调和统一,也需要城市居民的配合与努力,是一个城市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城市品牌建设应当以战略思维来考虑其中的重要问题。
二、 城市品牌建设需要战略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竞争从企业层面延伸到城市层面,每个城市都必须和世界上其他城市进行竞争,去吸引消费者、旅游者、生意、投资、尊重和注意。随着城市建设日益成熟,城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的环境力、文化力、传播力等软性实力,重视人的感受,为人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方便。学者们也将研究的焦点从地区营销行为聚焦到城市品牌上,城市品牌成为城市营销和城市管理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
但由于城市品牌研究刚刚起步,迄今为止对城市品牌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了比国家范围更小的地方品牌化问题,如地区、城市或场所的品牌化。总体来看,有关城市品牌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学者们大多结合具体案例研究如何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城市营销者如何创造积极的、独特的品牌联想。现有研究多数是从城市内部资源、城市营销等角度研究城市品牌的建设,以战略理论和战略视角对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还很少见。
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经济和社会综合体,因此城市品牌的建设比企业品牌更复杂。企业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色选择特定的目标顾客群,针对目标顾客群的特点进行品牌定位。城市需要面对居民、游客、投资者、商务人士、媒体等多种群体,这些人都是对城市品牌有需求的城市顾客,因此城市品牌的建设要面对复杂多样的城市顾客。此外城市所提供的功能比产品更多样,城市需要满足多种类型消费者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需求,而且各种需求之间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基于城市顾客的多样化和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城市品牌建设更需要战略思维来面对复杂问题。
艾森哈特(eisenhardt,2008)通过归纳以往的战略学说,提出了三种重要的战略逻辑:位置逻辑、杠杆逻辑与机遇逻辑。位置逻辑说明了战略在互相强化的活动系统中如何占据理想的市场位置。对城市品牌建设而言,最重要的是在顾客心目中形成某种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品牌的建设需要明确占据的不是市场而是顾客的心智,只有在城市顾客的心理感知上形成一定的印象,才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有效结果。
杠杆逻辑是指由于拥有特定核心资源(如难以模仿的资源、不可替代资源等)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不可替代的个性,而如何识别出城市最有价值和稀缺的核心特征,将其塑造成城市独特的个性,是城市品牌定位的核心问题。
机遇逻辑强调如何比竞争对手更快和更有效率地获得有价值的、短暂的市场机会,而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增强正将我国城市推向快速发展的轨道,城市品牌建设的多种机遇不断出现。由于城市本身特征的多元化,城市完全可以配合不同的时机,强化城市个性最强的一面,给城市顾客以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形成顾客对城市品牌的深刻印象。
以战略逻辑的理论和思路,可以在城市品牌的复杂和综合性特征基础上,识别出城市品牌建设的独特路径和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更有效地建设城市品牌。这样的城市品牌建设可避免将企业品牌建设的方法直接拿来所用而产生的不适应,也可防止僵化和简单的品牌建设思路造成的千城一面后果。在城市品牌的战略运用上,香港是个成功的例子。香港建立城市品牌的第一步就是给这个城市在国际和亚洲社会环境中定位。因此对市民、社会公众和城市外来人口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最后选定的主题是“亚洲国际都会”,这一诉求不但为香港市民所熟悉,也能反映香港在亚洲及全世界的独特形象。城市品牌定位后,需要用一个视觉形象来表现香港。香港形象标志在上百个设计方案中选出了一条设计新颖、活灵活现的飞龙。香港利用2001年5月10日在全球《财富》论坛于香港揭幕的契机,以“飞龙”为标志的香港品牌开始从香港向全球推广。香港城市品牌的成功推出在于以战略的思维规划品牌建设,将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调查识别、体现香港精神特质的品牌定位、恰当的品牌营销时机整合到一起,以相互联系的策略与措施推进,让香港“飞龙”快速被人接受、深入人心。
三、 基于战略思维的城市品牌建设策略
1. 城市品牌建设战略需要顾客视角。我国的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往往从城市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希望找到能够涵盖城市所有优势的品牌载体。挖掘城市的优势是对的,但把城市自有的资源作为品牌建设出发点容易走入品牌建设的误区。与企业品牌一样,品牌是归属于顾客的,只有顾客能够感知并认同的品牌,才具有更高的品牌价值。而目前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城市管理者如何创造积极的、独特的城市形象,忽视了对顾客城市品牌的感知以及对城市品牌形成过程的理解。从顾客视角来看,城市品牌存在于城市顾客内心,是城市顾客对城市的体验和评价,以及城市所能带给城市顾客的整体印象和联想的总和。
城市品牌是对城市软实力的一种评价和反映,它存在于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城市本身是为城市的各类顾客提供服务和体验的载体,因此,城市品牌也是存在于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和感知。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应该从顾客的视角出发,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城市品牌的定位和品牌价值内涵,只有与顾客产生共鸣的品牌定位,才能赢得城市顾客的认同,并被更广泛地传播。
丽江是一个落后而贫穷的小城市,却能够在旅游资源丰富城市云集的云南省一枝独秀、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贴近自然、让游客在那里感受到了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景观和独特的人文。古镇上小溪两边的对歌让游人陶醉其中、行走于青石板路仿佛感受到茶马古道留下的斑斑印痕、雪山和清新的空气让你禁不住贪婪地呼吸、背着背篓的纳西族老太太迈着蹒跚脚步……这些深刻的城市印象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所渴望和留恋的。城市品牌的塑造只有与顾客需求恰当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人们了解世界,探索未来,总是想要在保证正确率高的同时提高效率。假如没有专业的逻辑知识作为基础,单凭自身的想法,那就连最基本的与思维相关联的特点也很难被反映出来,更别说进一步了解与探索分布在当今逻辑学分科各个方面的不同学科。唯有努力钻研逻辑学这样的可以成为认知手段的科学,了解逻辑常识,特别是学习当代逻辑理论和推演方法、各学科与逻辑相关的内容,才能够提升思维素养和认知水平,使自身做到严谨、自律和理性,并且高效地获得新知识。同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更为大家关注、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逻辑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同一个体,学生再无老师的指导,这需要自我教学者具备更优秀的逻辑思维素养。自我教学者之所以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素养的还因为,各个学科发展迅猛,愈来愈高端,越来越难以被具象化,所以它们的逻辑性显得愈加明显。上述情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多学科正朝着公理化、公式化前进,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见到更多的特征符号,符号开始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科越来越形式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符号的出现,已经无法避免。假如个体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较低,就很难理解上述事物;他们很难通过一系列符号进行沟通,更说不上有没有兴趣和自信进行自我教学。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本科时期的学习与自我教学能力十分相关。现实表明,优秀的逻辑思维素养是自我教学能力的基石。
二、逻辑学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批判性思维,特别是把它当做教改的内容,当做一个具体的课程,更是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年。批判性思维在很早之前就是西方国家教改的中心。中国人最初关注批判性思维是在上世纪末期,个别学校试着设置了相关课程。批判性思维是人思考的模式,“上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普遍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具有目标的、也是自身进行评价反省所必须的。具体表现在理解、研究、评判、推测并判别已知的证据、观点、手段、标尺和环境。”也可以说,它是对已知的思维、概念、行为等一系列事物根据特定的方法和标尺做研究、评判,并给出确切的是判别。所以,在上世纪末期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首先就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
在信息量巨大的当代社会,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需要拥有对快速更新的新知识、资源决断、理解和应用掌握的能力,现代学生学会想要吸收当代社会爆炸的信息,就需要拥有在鱼龙混杂的内容中挑选出最富价值,起码没有消极影响的内容,这同样要求优秀的判断能力。校园生活相对较为简单,思想纯洁,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非常容易被自身以外的世界左右,特别是刚进入大学、还处在高中教育方式中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自身价值观想法的激烈碰撞,这会让他们更难以克服困难,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假如没能培养他们对信息分辨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他们生活方向的偏离,结果难以预料,所以拥有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显的尤为关键,所以说具备对信息辨别的能力是大学生素养的体现,也是他们紧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时代步伐的显著表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帮助大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二是向他们传授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国家及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有的直接工作,走向社会,有的继续深造学习,都需要他们为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打好基础,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要得到成就,学生们就要有非常高的素养,特别是要具有其中的批判性思维。要从各方面提升人们的素养,就要进行素质教育,经过教育系统细致、全面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想法提炼融入内心,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理素质,这样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要搞创新就必须学会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必须具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高校的老师们特别要教会学生们怎样独立理解问题。特别是要让本科生能有批判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育要改革、要调整,重点是要批判性的思考问题,它处在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核心地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育并非独立的教育活动,它和交流、处理信息、创造性思维、合作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
三、逻辑学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逻辑学与言语学同样是亲密相关的。人类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在人的日常活动中,任何时候都无法离开表达和讨论。不论何时,语言通常都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并且它具有重要的实际功能,是一项最基础的能力。学问交流仅靠文字没有言语作交流桥梁是不可能正常停止的,言语表达曾经成为人类社会理论活动中不可短少的重要才能,而目前言语也需求逻辑停止标准和梳理。现如今,口才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和人在各方面的思想交流和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就好像一个技术专利,专利者若不能很明晰地把它解释清楚,就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不管是写作还是讲话,都需要把主体思想表述清楚、明确,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要很清楚、严谨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思路清晰、有条有理、推断具有逻辑性,这样就要学习、了解、知道逻辑学知识,特别是当今的逻辑学理论。只有掌握了逻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恰当而严谨,判断力才能得到提升,讲话、写作才能条理清楚、意思表达准确,使人信服,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讲的道理。没有逻辑的表达,不管用词多么华丽,都无法使人信服。所以说逻辑是说话的基础,语言表述力的好坏最关键的就是看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纵观当今大学生的言语才能,的确不是非常悲观。许多大学生连最根本的文书等应用文写作都存在很大艰难,更别说是毕业设计时论文的撰写和学术报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学教育能够标准学生的言语组合才能,能够培育学生无论是口头或是书面的言语组织才能,防止日常自然言语中潜藏的歧义和悖论问题,防止在语句的表达中井然有序、答非所问,便于大学华诞常生活中的本身学习、从事学问消费和思想交流的顺利停止。
【关键词】英语辩论 思辨缺席 英语教育 思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中央强调要“把培养造就科技人才作为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辨析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应当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的唯一出路。
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以下同感:英语系学生在争论、写作或听讲座时,常常要进行说理、论述或发问,可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或者似乎有一些想法,但却一片混乱,不知从何说起。以上现象在国内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正是由于缺乏分析、思考、综合、判断与推理等能力而造成的,即所谓的“思辨缺席”。“思维缺席”是指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中缺乏判断分析、综合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许国璋先生在世时常说:“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的女孩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也不能连贯的谈论正经的事,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1]由此可见,在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训练。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软肋,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提出见解是英语教育者一直以来所面临的困扰。对此,《人才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在研究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英语专业长期以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缺乏思考辨析的能力,不仅思维逻辑混乱,而且条理性也较差。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在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培养目标上偏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句法等基础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的开发;在课程设置上,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都与英语语言知识有关,缺少人文课程(历史、哲学等)的熏陶;在教学方法上,重记忆和模仿,轻视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只是机械性的模仿练习,通过套用一定的表达模式来进行对话,不会对语言和情景信息进行重组和整理,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由此可见,外语人才的培养要从根本上向创新型、综合型的通才转变,即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外语人才队伍。
概念的界定
思辨能力的英语表述是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关于它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均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思辨中心的学者们认为思辨能力是“为了决定某东西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2]而在中国,《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所提到的“思”和“辨”便是思辨一词的最初含义。思辨能力分为思考和辨析两个方面。所谓思考,即对待问题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辨析则是对事物的状况、过程和结果的辨别和分析。思与辨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1998)的通知书中指出:“能力主要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的英语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从根本上讲并不应仅仅是知识接收型,而更应该是创新思维型。因此,对思辨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外语人才的素质,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培养途径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目前所存在的“思辨缺席”症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和训练方式。由此,英语辩论作为一种新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手段被逐渐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水平。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的语言交际活动,它存在于人们社交活动中的范围之广,堪称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一直以来,辩论都是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对辩论的双方而言,它既是知识的较量,又是思维的较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手段,辩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因此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大学辩论课程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参加辩论课学习的学生其思辨能力远远高于那些没有上过辩论课的学生。A. Craig Baird 评论说:知识的综合性和看问题的多角度性的倡导者们不妨在从和讨论参加者那里学一下实践经验和方法。辩论者们所要了解的任务问题几乎都直通这些知识领域。[3]英语辩论要求辩论者的英语语言表述流利、准确,所持观点突出、连贯,所给出的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同时逻辑推理必须严密、无懈可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可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推理和思维辩驳能力。
英语辩论在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可操作性
笔者曾多次指导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英语辩论赛,深刻地感受到英语辩论在对思维训练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意识到由于参加辩论培训的学生毕竟少数,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有机会从中受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进行综合英语和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英语辩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在持续一段时间后,通过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反馈,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面对讨论主题时,他们能够整理好凌乱的逻辑思维,在调动思维的同时发掘出内心的想法。对他们而言,英语的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是单词短语的记忆、语法规则的应用,而更多的是通过正确筛选和分析信息来使表达更具有逻辑性。通过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语言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而这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成就感。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英语辩论在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可操作性。
1.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谓思维能力就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辨析、反思和质疑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在辩论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思考与辩题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既要了解辩题,从不同渠道搜集相关素材,积累论据,又要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判断出客观事实和观点,决定论证的要点,剔除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整理出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以便能够自如地运用到辩论之中。同时学生还要检查整个辩论内容是否逻辑严密、思路清晰,从多角度和不同层次上来思考辩题,避免出现表述漏洞。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对方辩友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预测对方的论述,来进行辩驳。总之,学生必须尽可能地运用思维,才能进行有效的英语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所有这些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过程亦即学生思辨水平提高的过程。
2.听力能力的发展
辩论将听和说两方面的能力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听与说互动的过程。反驳对方的前提是要认真地倾听,在进行英语辩论时,学生首先要认真倾听和分析对方的语言信息。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仅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引起学生主观上的注意,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和吸收。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对比出自己考虑的不足和欠缺;倾听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倾听也体现了我们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R.G.Nicholas与L.A.Stevens在他们对倾听的开创性研究中发现:一般来说,我们倾听的熟悉程度只有25%。如果我们在听对方辩论时注意力分散,那么我们的答复就软弱无力。如果我们错过对方论据的75%,那么我们就会被击败。[4]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听对方辩论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无法带有分析性地倾听对方并记下对方的观点,更别说找出对方论述的漏洞进行辩驳,从而将局面转为对自己有利。
3.临场应变的发展
在辩论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谓瞬息万变。英语辩论是一种考验学生临场应变和快速反应的活动,从近几年的全国大专院校英语辩论赛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比赛对抗性地不断提升已经对选手的语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事实上也反映出未来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辩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快速思考――快速组织――快速表达――快速辩驳的过程。辩论的要点在于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辩论,目标是驳倒对方,确立自己。而首要的便是发现问题的症结,因为辩论都有时间的限制,因此要求学生尽可能快的找到对方的破绽和问题的焦点,用准确、简练、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
辩论作为一种高水平的语言交际活动和综合性的教育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将英语辩论这一形式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可以改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现状,提高他们语言输入输出的质量,从而促进其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1):45-46.
[2]文秋芳,王建卿.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3]Baird, A.Craig.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in Argument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1(30.9):12-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逐渐普及、应用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都发生很大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的同时,认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其能力;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与扩展,教育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认清信息化为社会文化、科技带来的改变以及对人们学习、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达到将信息技术课程作用最大程度发挥的目的;三是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科技革命,社会各个行业也意识到了创新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生命力,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所以高校必须重视满足社会对信息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教学要以引导为主,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散思维的锻炼至关重要。发散思维作为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教学手段从单方面的传授与接受知识向以引导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转变。在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中,主要通过对问题深入分析,从各个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得到独创性结论。学生得到的结论具有独创性正是创新能力提高的表现,这是传统“填鸭式”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因为传统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缺少重视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教学课程内容设置问题,并通过适当提示使学生得到结论,也可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讨并各抒己见,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对知识进行探索的乐趣以及获得正确结论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锻炼学生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创新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联想思维的锻炼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素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需要展开联想的事物或问题正确把握。通过联想思维的锻炼,学生能够将知识与面对的问题快速建立关系并找到正确结论。多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备的优势之一。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具有视频、图片、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在锻炼学生联想思维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多媒体网络的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留给学生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如在FLASH和视频的制作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未完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发挥的完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寻找一个制作视频的元素或主题,让学生通过自身能力独立完成或者在课堂中阐述对所选主题的认识与看法,达到锻炼联想思维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构成及思考快速发现问题,同时对联想与设想结果进行筛选与排除,也能在得到结论后对结论进行正确评价与纠正。但是逻辑思维也可能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一些思维定式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缺少创新意识,导致错误结论的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认识到思维定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阻碍,通过了解学生思考的过程来指导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避免逻辑思维的局限。
(四)提高创新意识以及教学硬件与教师素质的完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应当努力营造重视创新的校风与氛围,鼓励学生创新,举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活动以及宣传,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对自我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增强创新意识。其次,教学硬件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高校要以扩展学生知识量、深化学生知识层次为目的不断对信息技术硬件与网络进行完善,为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创新精神建立设施保障。再次,应注重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主导和表率作用,所以不仅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反省与评测。
参考文献:
[1]夏德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