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风格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学思想内涵的精髓,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简朴、空灵、内敛、优雅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设计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礼”的体现

博广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在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孔子说:“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礼”主张社会上的人要区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妇等,然后又指出了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

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内敛、中庸、礼法有度的观念。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内翻马蹄式的腿足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礼有法度”对人性的束缚。

礼法中讲究礼貌的坐姿,要保持上身挺直、双脚放在椅子的前面或放在脚凳上,或盘足而坐。在明式家具许多椅子的设计中,靠背与坐面垂直或接近90。有些椅子的坐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尤其是主要陈列在厅堂的椅子的造型浑厚冼练,稳重大方,端庄中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除了满足“坐”的基本功能,更作为一种礼教尺度,规范人们“行得稳,坐得正”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理性伦常和家长气度。

二、“有用之学”东林学派思想的体现

明中期以后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有用之学”饷实学,提倡改革,鼓励创新。文人的参与为家具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他们刻意追求的是“高逸”、“雅致”的生活意境,要求制作工艺要一丝不苟,装饰要简洁脱俗。明式家具中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缠枝纹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纹寓意延年益寿、莲花纹寓意圣洁等等,题材寓意大多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之意趣。“有用之学”的思想变迁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艺术特征。榫卯结构不用钉和胶,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结构牢固,百年不松动;同时便于拆卸和组装,利于修复时更换部件而不伤整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

三、“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道学思想体现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明式家具的形制和艺术特征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尚“无为”,重“天然”,追求“天人合一”和“普遍和谐”的宇宙观,从明式家具的一些设计上也反映了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1.追求天然材质“反璞归真”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美在本真。选择使用天然材质,追求天然材质本身的美感,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幽雅,纹理优美生动的珍贵木材。如黄花梨木性适中,便于雕刻不易变形是制作硬木家具的首选材料且材质温润如玉,受到文人雅士青睐;紫檀木质地坚硬细腻,适于精雕细刻,多得达官贵人喜爱。不同材质的运用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这也是明式家具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加工工艺上,大多采用通体光洁处理,突出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在许多传世的明式家具上,都把纹理最美的木材用在显眼部位。此外,也有利用不同木材的质地和色泽拼合搭配,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打蜡少髹漆,从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也正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完美体现。

2.崇尚阴柔之美的线型

《老子·七十六章》中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家崇尚阴柔之美,认为“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无限的潜力。这种柔美的哲学在明式家具上也得到了体现,明式家具的许多构件,本身就是线条,这些线型与家具一脉贯通,自然流畅,协调统一,优美动人。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等家具造型中,有不少使用圆材,使其弯转有度,精巧流畅,以表现曲线美。如明椅靠背最上的横木——搭脑,其线形的起伏变化丰富,或翘或垂,或仰或倾,或出或收,或曲或直,或刚或柔,都各具神韵。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体现了以柔克刚、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极具回转灵动的生命气韵。

总之,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家具风格独特之处实际上也表现了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而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探讨家具风格的成因,可以找寻出明式家具形式之外的精神思想,从而掌握其设计思想的精髓,希望这能给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汾.明代文人与明式家具.观察与思考,2003.4

[2]龚云云.明式家具中的“礼”.科教文汇,2008.2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喜福会》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人际关系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一经发表,就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1990年,该书获得洛杉矶图书评论奖、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家奖、海湾区图书评论小说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后来,《喜福会》又被搬上银幕,获得了更多的赞誉。《喜福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小说描写了四位母亲在中国的苦难经历,充满了东方色彩,迎合了美国读者渴望了解神秘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说具有跨文化的主题。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以及华裔在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小说中的华裔母女两代人操着不同的语言生活于同一社会背景下,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和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并恶化为母女关系的冷淡、疏离。那么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母女两代移民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麻将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麻将亦称“麻雀”,原属皇家和王宫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清朝中期基本定型。麻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问世至今,一直是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文娱话动之一。参与者一般是四个人,有136张(或者144张)牌。

《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她们给这个麻将聚会取了一个好听又吉利的名字――“喜福会”。麻将作为中国的传统话动,带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喜福会的举办体现了儒家的一些思想。

第一次喜福会是四位母亲中的吴素云在桂林发起组织的。素云的丈夫是的一名军官。期间,为了躲避战火,他把素云和两个婴儿带到了桂林――他认为安全的地方,把素云和孩子安置到一幢楼房里面的小房间后,只身去了重庆。素云为了摆脱孤单和对战争的恐惧,想到了一个主意――邀集三个女人来打麻将。这个聚会被称为喜福会。其实,她们打麻将不是为了赌博,而是为了忘掉战争的不快。到达美国之后,四个家庭再次组成喜福会,这一次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交际困难,打麻将成了交流的工具。另外,麻将中的“和”与游戏规则则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在打麻将的过程中,下家只能吃上家的牌才能最终和牌,而上家也只能放出自己不需要的牌才能和牌。这种既斗争又相互合作的游戏方式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最高准则,即和谐的要义。

二、母女关系中的儒家思想

在去美国的途中,母亲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生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谭,1989:3)。母亲的愿望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女儿不用像母亲一样受苦,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令人讽刺的是,她们变得过于美国化,“只会大口大口往肚里灌可口可乐”(谭,1989:4)。如何处理母女之间的关系成为她们最大的难题。喜福会后面隐藏的中庸之道思想再次帮助母亲们面对这个问题。

吴素云相信,在美国,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她希望女儿晶美能成为人才,实现她自己所有的梦想。她对九岁的晶美说:“你也能成为人才。”(谭,1989:114)刚开始,她认为晶美可以成为像秀兰・邓波尔一样的童星,但是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接下来,她从报纸上剪下许多智力测试题,想把晶美培养成另一种人才,一个博学的人。但是晶美又一次让她失望。晶美智力平平,说不出芬兰的首都;读了三分钟《圣经》,只记得其中的一句。后来素云逼着晶美练钢琴,希望她成为钢琴家。起初晶美愿意听从母亲的安排,但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她产生了憎恶之情。她不愿意让母亲改变自己,而是坚持保持原来的自我。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美国文化个性独立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提倡忠、孝,儿女要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命令;而美国文化则宣扬个性与自由,鼓励子女独立,父母对子女没有绝对的权威。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使素云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放弃了塑造女儿的努力。

龚琳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女儿薇弗莱是个象棋天才,9岁就成为国家级的象棋冠军,被捧为美国棋坛的希望。女儿提出的要求,她几乎都给予满足。薇弗莱可以不做家务活;她抱怨同卧室的哥哥太吵,他们就被移到临街的起居室。龚琳达逢人便夸耀女儿,似乎一切都是她的功劳。每周六,她带着女儿上市场,向任何一个对她多瞟一眼的人介绍:“这就是薇弗莱,我女儿。”(谭,1989:80)这种行为使叛逆的女儿非常尴尬。“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什么不学下棋?”(谭,1989:81)薇弗莱指责母亲把她当成炫耀的资本。龚琳达被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对龚琳达来说,女儿的成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母亲以女儿为荣是很自然的事情。对薇弗莱来说,成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和母亲没有关联。这次争吵之后,母女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薇弗莱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下棋,龚琳达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干涉女儿的生话。

另外两个母亲,许女梅和映映・圣克莱尔也必须面对同样的母女冲突。母亲们望女成凤,期望女儿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所以规定了女儿的生活目标,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女儿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甚至是违背女儿的意愿,逼迫她们。女儿们则觉得母亲的这些“帮助”干涉了自己的生话,影响了自己性格的发展。

对四位母亲来说,女儿们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和她们产生冲突,令她们十分失望。但是当她们发现女儿身处事业和婚姻的不幸的时候,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从而母女之间相互理解,最终和谐共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谭恩美在小说《喜乐会》中表现的是一种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特点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给她的小说许多生活的游戏、乐趣和学问。如主张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地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之心。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范文第3篇

物业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物业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物业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家“和”思想包括“大和”“中和”“小和”三个内容,与物业人际关系天然契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物业管理理念滞后等问题。

关键词:

物业人际关系;儒家;“和”思想;契合

一、儒家“和”思想的内涵

从象形文化来看,有“禾”入“口”即为“和”,“和”的基本条件可以理解为满足温饱。站在如今的角度,“和”是和平稳定,“和”是安宁祥和,“和”是和睦平等,“和”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广而言之,“和”是一种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状态[1]。儒家的“和”思想,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和”———“仁”

“仁”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一个含义很广的道德内容,“仁”“义”“礼”“信”一直以来就是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孔子对“仁”的看法和理解却有所不同。“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定义的“仁”为“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说”,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施行仁政,倡导富民爱民。同时,孟子也提出了“性善说”,指出人性本善,向往“仁爱”,追求和谐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本性。

(二)“中和”———“庸”

“庸”,即中庸。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最初的“中庸之道”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修养,通过自觉地改善自身以求达到人性的完满。《中庸》一书中提出为人处事中的基本要义———“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主要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心无二心,了己了人。“忠”是忠实诚恳,“恕”是豁达宽恕,孔子思想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得来。“中庸之道”也是在要求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对他人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

(三)“小和”———“同”

“同”,即和而不同,春秋时期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就是儒家思想中达到了孔子心目中道德标准的人,“同”不是毫无标准地附和,也不是为了妥协而达成的一致。“同”应当是结合了多方意见,而使大家都能由衷接受的看法。孔子认为,真正的“同”不是建立在暴力或是强权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君子协定。

二、物业管理理念的核心———物业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们在为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采取的自觉自主的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关系。实质上来说,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在于满足对方的需要的程度。通常而言,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此人的修养和文化;物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既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的人际关系,而这类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企业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理念[2]。物业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作为人文服务行业,物业管理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物业服务满意程度的高低,因而建立良好的物业人际关系,是物业管理的服务根本和业务目标。物业人际关系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又有物业管理企业与社会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人际关系等公关中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讨论物业管理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即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一)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

物业管理,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内涵。而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提供管理服务的也是“人”,因而物业管理就是人和人之间发生服务关系的一个过程。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过程的支持度上。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业主的认可、社会的认同,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的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品牌化、规模化,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之外,企业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许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建立良好的物业人际关系,是多数物业管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物业管理企业内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从根本上讲,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淡化或加深这种人际关系。在一个物业管理企业中,企业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员工是组成这一整体的个体,物业管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在利益观念和目标认同上的一致性。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能使员工自觉地履行企业赋予的义务与责任,忠诚于企业,同时也使员工产生合作共赢的积极想法。员工对企业有较高的认同度,则员工能自觉完成工作任务,更好地服务业主。

(三)业主与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

应该说,大部分业主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生活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例如邻里关系、同乡关系、校友关系等等。物业管理面向的是一个业主群体,面对物业服务时,业主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长期沟通了解的过程,而业主之间的交往,是在物业管理提供的物业环境中进行的,因而物业管理企业既是创造交流条件的中间人,也是缔造交流环境的管理者。

三、儒家“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有机契合

(一)儒家“大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儒家“大和”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爱”,强调“仁者爱人”和“亲民贵民”。“仁者爱人”主要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和员工的人际关系管理中;“亲民贵民”主要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人际关系管理中。第一,物业管理以人为本,契合儒家“仁者爱人”的“大和”思想。“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仁”包括两个方面:“内仁”和“外仁”。“外仁”主要体现在日常服务中,在处理物业人际关系问题时,“仁”主要表现为以仁待人、以诚服人。用包容、博爱的心对待业主,仁爱管理,诚信服务,才能得到业主发自内心的认可。“内仁”主要体现在物业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是指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融洽的内部关系是企业顺利运营的根本,也只有内部和谐才能达到对外的统一。在坚持原则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只有上下一心,统一目标,获得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第二,物业管理服务群众,契合儒家“亲民贵民”的“大和”思想。亲民贵民是由孟子总结孔子思想后提出的,以民为贵,民贵君轻。在这里,“亲民”应当理解为亲近民众,让民众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不能脱离实际、脱离业主进行管理,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业主的意志和利益,视其为民,爱民如子,才能获得业主的肯定和认可。而“贵民”则是强调在面对利益分歧时,应该以业主利益为重,将服务放在第一位,正因为物业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服务过程,所以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应更多考虑长远的发展空间,而这正需要业主的认同和肯定。

(二)儒家“中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儒家“中和”思想的核心在于“庸”“合”,强调“中庸之道”和“知行合一”。“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的施政纲领和为人之法,“知行合一”则是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手段。第一,物业管理推己及人,契合“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日常服务中,作为物业管理企业,首先要严格要求自身,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自我归因,通过不断的自我总结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其次要将业主视为亲友,设身处地,多站在业主的角度来发现、思考问题。同时,应当以德服人,以教育培训为主,促其自觉,面对业主违背《业主公约》和管理条例的行为,企业应当以沟通说服教育为主。以“中庸之道”进行管理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服务水平,更能体现出一个物业管理企业的形象和气度。第二,物业管理讲求实效,契合“知行合一”的中和思想。物业管理是一个实践重于理论,操作多于方法的行业,物业管理企业不能照本宣科,盲目照抄,而应该结合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解决问题。

(三)儒家“小和”思想与物业人际关系的契合

儒家“小和”思想的核心在于“和而不同”“”。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服务中事务繁杂,且面对的业主也是形形。每个业主追求的价值不同,需求的服务不同,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面临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大家的思想就很难统一,而这也是经常会导致物业管理纠纷的情况发生[3]。物业管理的对象是群体性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个体的个人需求,那么,“和而不同,”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和而不同”就是一种有机结合的手段,并不是把意见生硬地归于一起,而是充分征求大家的看法,进行广泛的交流协商,将不同板块的意见打磨整理,最终平和地形成共识。通过这样的方法,物业管理企业才能在事务处理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在面对分歧和争执时应该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大会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多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采纳业主的不同意见,考虑业主的个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郑红峰.中国哲学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86-89.

[2]张捷岩.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J].中国经济周刊,2005,(9).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范文第4篇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由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多元思想相互包容、融通而成的一个和谐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每个中国人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的关系一般,虽然鱼离不开水,但是“鱼是最后一个知道水的存在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含哲理,辩证求和,追求神似,讲究意境,无人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和文字概括其精髓和要义,如果一定要这样做,也许可以用28个字勉强概括之:禅释因果,儒教人和,易懂规律,道得众合,兵出运筹,医利身心,史能明志。

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学说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只是众多学术门派中的一个,但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历史验证之后,它显示出比其他众多学术门派更能反映具有五千年神传文化的历史古国的精神,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都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基础,迄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广袤土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

儒家学术的核心思想是“仁”。

从词义上讲,“仁”指的是二人(“仁”=“人”+“二”),可以理解为二人的相处之道。在《易经》里,“一”代表道,“二”即两条道(即天道与地道),人在生命的道路上必须不断遵循天道、地道,才能修成“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孔子主张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他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所谓的“仁”,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告诫人们,为人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方可达到“仁”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哲学的基础、道德准则和处世的智慧,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主张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即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以保持事物的常态。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合于治世的、稳定社会的思想和理论。儒家学说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仁者无敌,因此,它是一种维稳型、秩序型、中和型和进取型的文化,有益于社会稳步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益于世界的和合万邦。

而今,我国进入了文化复兴的发展时期,儒家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的部分,会对崛起中的中国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也有其拙劣的、糟粕的部分。对所谓的优秀、精华或者拙劣、糟粕的评判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是主观的,是与评判者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是与该文化所处的情景紧密关联的。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拙劣的、糟粕的部分?从不同的视角或维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不同的评判者对这些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下面所述的仅是笔者认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认定的依据是对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具有时代价值,即为当今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所共认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价值。

(1)天之道、人之道,尊重生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原本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对待天道、人道的态度,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华文化非常有深度的一种觉醒。

深度的觉醒就是人性的发挥,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认识。中华文化早就有这样一种认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十分重视生命,这就是所谓的“人命关天”,儒家学说中的“仁”,本意就出于尊重生命。

(2)重民本、求大同,重义轻利

孔子所谓的大同,是指人的道德素质高,其深层意思是人人无心作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这叫善的大同。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大同和以民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陈述的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公正的、敬业的、诚信的和友善的社会和公民道德是一致的。

(3)崇仁义、讲仁爱,恪守诚信

儒家文化认定,人性是善的,人性里本来就包含着“仁”,包含着对人的爱心。孔子提出,应该把人当“人’看,统治者应当把劳动者当“人”来爱护。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即天道”“人言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同一意义的。

(4)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讲的是类似的公民道德规范。

(5)讲中庸、尚和合,辩证统一

儒学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要义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成为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

当今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或转换,或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承载。换言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人正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学前教育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绑定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并不能以孰是孰非、谁优谁劣为标准加以判断。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丢弃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任何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的价值,是与文化最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包括“学前教育的理念”,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必须与文化绑定。中国的学前教育应该主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绑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环境、条件和人都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由此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有诸多不同。例如,由中华优秀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会偏重于讲究道德、讲究规矩,而由西方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偏重于强调自主、自我,强调自律;由中华优秀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会偏重于讲究集体利益、讲究“顾及他人,为别人着想”,而由西方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偏重于强调“我就是我”“我的事情我做主”,强调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强调个性张扬;由中华优秀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会偏重于“和”“合”,“求大同,存小异”,而由西方文化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偏重于强调竞争,强调“独占鳌头”“我最行、我最棒”,强调“与众不同”……

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特征;局限性;转型

儒家传统思想中,诚信是重要的伦理规范,学者们对此作了颇多研究,多从诚信的历史渊源、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儒家诚信文化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许慎认为“诚”“信”互训,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诚,信也”,“信,诚也”的观点。当代学者陈根法就认同这种观点,“诚”即是“信”,“信”即是“诚”,无需作出分说。[1]P77此外,大部分学者从“诚”与“信”两个德目来探讨诚信的含义,认为“诚”主要强调个人内在的品质,“信”则主要强调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品质。在儒家诚信思想体系中,普遍“重诚轻信”,认为“‘诚’与‘信’相比较,是更为根本和基础的东西。在一定层次上,‘信’始终要受‘诚’的制约。”[2]P179儒家重视内在之诚,而轻外在之信,认为内在诚是评判个人道德好坏的标准。诚的含义包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指“诚”坚持客观存在、符合实际,表现在人性上,则是真诚向善,不参杂任何私心杂念;“诚实无欺”指为人处事内不自欺,外不欺人,表里如一。[3]P42,45而信的含义包括“言出必行”、“言行合一”、“信守诺言”、“互相信任”。诚信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诚是天人合一的本体。“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对诚信问题探讨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传统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和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4]P102按照儒家诚信思想,诚是宇宙的根本,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即天道。

第二,诚是人的本性。在儒家看来,诚是合乎人性的规定,诚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之性。“作为人道之诚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质,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天道,按照人的本性生活和行动,就会令天然的德行化为自然自觉的行为。”[5]P31将天道之诚赋予人,说明了人性本应诚,也道出了诚信的本源。

第三,信是一种社会规范。儒家多用“信”来规范相对平等的朋友交往,“信”是朋友一伦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要求朋友之间要“交而有信”。“信”也常用来调整官民关系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诚信还是儒家修身修业之道,诚信是个人德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个人品质高尚的重要标志,也是建功立业所必备的基本道德。

二、儒家诚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1.儒家诚信思想的政治价值

传统的儒家诚信道德在调整官民关系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下,执政党借鉴儒家诚信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促使政府规范施政行为、建设自身的执政品格,推进政务诚信建设。[6]P21

执政党诚信执政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党正确政策的出台与贯彻;有助于改善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执政者践行诚信道德,为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楷模和行为典范,使诚信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带动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2.儒家诚信思想的经济价值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来看,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保持诚信品质、规范经济行为,在交易和竞争过程中采取公正公平的手段,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经济损失,提高交易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7]P26

从市场经济的秩序维护来看,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自觉遵守诚信道德,加强自我规范,可以有效避免唯利是图、恶意竞争等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良性的市场经济环境又能促进诚信意识的发育和完善。

从企业发展方面来看,史少博等认为诚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润,同时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有助于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P104

3.儒家诚信思想的社会价值

第一,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达成“信”德的途径上,儒家先哲们主张通过慎独、反省、学习、践行以加强自我修为,做到身心和谐。个人身心和谐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他人诚恳认真,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

第二,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应用在社会治理中,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的角度共同发力,创造平等、公开、有序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安全。诚信是社会的黏合剂,有了诚信观念并自觉践行,人们会自觉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面发展。[9]P4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儒家诚信思想引导个体正确的求利行为,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境界,对拜金主义的现象能够起到纠偏作用。[10]P87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保持诚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全民达成诚信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人与社会的和谐。

4.儒家诚信思想的教育价值

第一,“信”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孔子在教育内容中,指出“诚信”对学生成长成人的关键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当保持诚信品质,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11]P26儒家诚信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钱益民认为,儒家诚信观是立身之本、交友之基、秩序之源、为政之宝、修身之道,高校工作者理应重视儒家诚信思想并将其贯彻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之中。[12]P107石秀杰也认为在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堪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儒家诚信教育,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可以改善这一现状。[13]P61第二,有助于推动学术诚信。孔子诚信的学术态度为历代学者树立了光辉典范,他对如何在学术活动中遵循“诚”提出具体要求:做学问要保持诚实严谨的态度,在学术活动中辨别真伪、躬行实践,在学术评价中保持客观公正,力求中肯公正。[14]P155

三、儒家诚信思想的局限性

1.理论基础:封建主义伦理纲常

“信”虽然是儒家先哲们所提倡的社会规范之一,但并不是最首要的社会规范,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中,“信”往往要让位于“忠、仁、义、礼、孝”等社会规范,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诚信第一要义就是要对封建王朝的‘忠’”,[15]p27使得被统治者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的权威,从而使得“信”这一社会要求让位于“忠”。在诚信是否从于“孝”这一社会规范时,有两种不同看法,谢桂山认为,孔子所言“父子互隐”,表明诚信从于“孝”[5]P32。但张树业认为,儒家所说的“亲亲相隐”从人性天伦角度承认并且尊重“诚”,是从本原处坚守诚信道德。这些论点明显带有封建伦理纲常的思想和成分,必须合理继承和

扬弃[16]P56。

2.理论假设:个体道德自得和道德自觉

有学者认为儒家诚信思想主要依托个人修养、道德教化、社会舆论的压力来发挥作用,更多的依靠个体自律,缺少他律性约

束。[17]P29在诚信的来源问题上,孟子由天道之诚引出人性之诚,混淆了诚信的必然与当然,把人们诚信行为的当然之责看成天道之必然,把诚信看作是不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就能得到的天然秉性,不可避免地陷入先验论和道德宿命论,带有唯心主义倾

向。[18]P57

3.理论范围:适用于熟人社会和道德标准高

在儒家诚信文化的适用范围上,鄯爱红认为诚信原则局限在熟人、朋友之间,缺乏普适性,[19]P30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李景林认为,虽然儒家对“信”这一概念常有狭义的使用,多强调“朋友之信”,但并不意味着“信”局限于朋友之间,也可以理解为普遍的交往原则。由于古人对概念的使用比较灵活,“信”同“仁”、“敬”一样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普遍原则,具有普适性。[20]P30有学者认为,儒家诚信思想还存在道德标准太高、脱离现实的局

限。[17]P29刘永安指出:《中庸》中“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知前”的说法夸大了“诚”的作用,超脱了道德范畴。[21]P230沈永福认为,儒家天人合一的诚信观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提法,使得人们对“诚”有了敬畏之心,有益于人们诚信观念的树立。[4]P103

四、儒家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儒家诚信文化是否可以实现现代转型的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张树业认为,儒家信德不应迎合世俗进行现代转化,而应从本原处持守自身。[16]P59李颖认为,当代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文化缺少诚信,传统文化中缺少规则意识和自由意识,儒家“人性善”的道德假设和“爱有等差”的道德标准不利于当前社会诚信规则的建立。[22]P53

1.培育公民现代诚信意识

鄯爱红认为,在儒家诚信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当代公民平等互利的意识,否则,诚信原则很难建立并得到贯彻;其次,将传统诚信思想中的“信”与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利”相结合,转变传统思想中“信及不利”的思想,通过诚信原则规范大众的求利行为;同时,培育当代公民的责任意识、契约意识,将其与内在心诚相结合。[23]P16,19尚b指出,建立新的诚信文化应该培养公民公德意识与法制意识,公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法律权威有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21]P179

2.加强诚信制度与法律建设

冯淑慧认为,社会诚信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立,信用体系建立之后,诚信标准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有助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诚信规则。诚信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对失信者给予惩戒。[25]P23苗润田指出,现代社会中,仅仅靠道德自律已经难以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个人诚信品质的提高和社会诚信制度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和维持。[26]P15

3.正确对待儒家诚信文化

在对待儒家诚信文化的态度上,刘永安等建议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儒家诚信文化,保持其精华,剔除其糟粕。[29]P231儒家诚信思想的价值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对于儒家诚信思想中的局限因素应进行适当改造以顺应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使诚信社会的建设既不陷入思想上的无根状态,又能顺应时展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诚信观。

儒家诚信思想是儒家先哲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梳理儒家诚信思想的脉络,厘清儒家诚信思想的利弊是完善当代诚信思想的理论前提。丰富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并赋予其时代特征,是传承儒家诚信思想和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付诸努力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根法.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