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迎来数字化浪潮,数字媒体不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具有无损复制的优点,并能够通过网络方便的进行传播,三网融合促进电视、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数字媒体终端多样化,更加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快速普及,使得数字媒体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数字媒体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势明显。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基础上实现馆藏非物质遗产资源数字化;并利用网络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共享机制;加强区域联盟的协同保护。其中欧洲文化遗产在线ECHO项目较为典型,其使用开源技术构建跨平台的非商业化数据库,并在用户终端也同样运用提供各种开源的媒体创作工具。这种人人能共享可编辑的灵活方式利于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有效结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起步较晚,2002年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非遗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2005]18号文件开启了非遗的数字化步伐。 2006年6月9日中国非物质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开通标志着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在我国开启。知网检索到 “非物质遗产数字化”文章仅26篇。民间非遗数字化途径急需深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而当前非遗的数字化研究仅仅停留在通过影像或录音对其进行记录的方式上,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非遗的原本状态,但是也只是一种被动性的记录,数字媒体的交互特征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是一个再加工,再开发的过程,因此可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其为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创作出相关的交互式多媒体产品、动画作品或者教育游戏,进一步推广其相应的数字化衍生品。2011年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的数字化方式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数字化开发式的宣传与保护方式为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一途径能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多样化,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增加非物质遗产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功能,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

二、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途径包括数字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网络化途径多元化、参与者大众化、宣传方式教育化。数字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化是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呈现方式,从图文声像的记录发展为创建相关交互式多媒体软件、电脑动画和开发相关的电脑游戏或网络游戏等内容。而网络化途径多元化是指突破国家数字博物馆的单一网络化框架,借助地方网络电视台的宣传优势传播本地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大众化,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特性与数字产品的大众化,实现人人共享,借助数字产品共同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宣传方式教育化是指不仅仅是文化符号的宣传,而是宣传可以公开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内涵,体现其中蕴含的智慧价值,并且可以将它以公选课或者网络课程的方式推向高校教学,向年轻人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到2012年1月16日衡水市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5项。其中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三内画公司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虽然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内画鼻烟壶、武强木板年画等享誉海内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并不均衡,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水平较低,同时数字化开发潜力也很大;而衡水的数字媒体产业尚处于发轫期,需要更多题材内容作为发展的支撑。因此需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开发适合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等工具传播的3D展示、动画片、微电影、互动游戏等数字媒体产品。通过形式为内容服务,借助优质的内容繁荣数字媒体文化产业。

对于武强木板年画,可以运用Flash技术结合年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创作相关的动画作品。对于衡水内画工艺可以运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展示内画的创作过程,使得人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体验内画的创作。深州形意拳可以设计成对打方式的电脑游戏或者网络游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05-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今,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商界、媒体,正掀起一场对“非遗”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探讨与实践。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形成了相当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范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反复修正并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的文件中,在不同的时期曾经使用过“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术语。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民众中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在了解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意义和现实必要性以后,就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提高认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一方面,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原有文化生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有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受到十分严重的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流失,濒临绝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

二、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抢救和保护并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方式的是多样性。各地区要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存在状况,建立起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创新保护传承方法,区分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分类保护。比如编织、刺绣、制茶、印染等加工制作之类,可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将其做大做强;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以及民歌杂技等,可以依托一些专业文艺团体,搭建形式各异的展演平台,为扩大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对流传于民间的史料、曲调、掌故、民间艺术等,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传承人,要适时进行传习活动,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以及给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和命名“大师”、“名艺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但很多国民并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并参与其中。到目前为止,笔者走访调查了周围不少的文化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昆曲和古琴艺术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国民老幼皆知,更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代代相传,使之后继有人。

三、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程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为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二是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妥善的方式予以展示、保存;三是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方式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活态的持续保护;四是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媒体

在全球化、城市化飞速推进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文化基因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长、民族众多,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渐变性等特征,无法形成统一的理想保护模型,保护难度较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保存、展示、传播和开发利用,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普遍共识。

1 加快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标准规范

目前,我国现已完成《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等3个基础标准草案,和《普查信息数字化采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数字资源著录规则》等4个业务标准草案,但仍有大量业务标准规范亟待研究制定。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描述元数据标准,应包括完整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具体对象所需的元素项的集合,以及各元素及修饰词项的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等。

大数据的技术特点可以归纳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为采集数据信息、利用分布式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查询分类、挖掘数据来满足数据分析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可以轻松获取想要的各类统计分析报表,从而有的放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利用大数据的技术特点和运行原理,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元数据标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新标准和规范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据标准规范。从而使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依可循,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协同搭建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云平台

当前,各地已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各自为政,内容参差不齐、手段单一、信息单薄、数据无法互通共享等问题比比皆是,急需建立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考虑到硬件系统功能、设备维护升级、数据吞吐、网络带宽、流处理、存储容量、数据安全、管理员技术水平等问题,日益成熟的云计算是目前较为良好的解决方案。

云计算包含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综合运用编程模式、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等技术模式,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价格低廉等特点。截至2014年6月,阿里云服务的客户数超过140万,12306网站75%的余票查询系统迁移至阿里云计算平台,云计算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我们可以在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将全国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架设在优秀的企业云计算平台中。并根据不同用途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开放模块、科研模块、大数据分析模块、账户模块、数据收集模块、信息交流模块等数据库模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协同性。

3 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在空间、展示博物馆等物理空间的真实展示,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难点,当前热门的街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街景技术是由街景车进行环境拍摄,然后把360度实景照片进行合成,进而进行虚拟展示的新兴技术。其在文化保护宣传方面已有涉及,如介绍北京文化遗产的App应用“北京文化遗产”,可以足不出户360度查看北京市各个文化遗产的建筑风貌、周边环境等。将街景技术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保护成本,加快保护进度。

其次,随着3D影视技术的兴起与成熟,3D显示设备的崛起与推广,将3D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已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例如,通过动作捕捉和三维建模技术,全方位展示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动作要领;通过3D摄像机拍摄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节日庆典,让观者有一种置身于庆典的真实感;通过制作某一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的3D电影,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3D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能让民众容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语境,提升感官认知,产生情感共鸣。

4 综合运用移动媒体的宣传开发功能

当下,利用移动媒体进行办公、学习、娱乐、保健、消费等活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交流、消费购物的重要接口。因此,开发和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移动应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意义重大。

利用移动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护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是开通公众微信号,结合H5技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新闻、介绍、视频等内容,发起各类投票、奖励等活动,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已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开发移动App,形成分类清晰、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宣传展示体系,及时与更新内容信息,增加App的用户黏度;开发针对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移动媒体游戏,用户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升对项目的熟识度。并通过增加电子商务模块,让用户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的基础上,购买相关产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要在充分把握新兴IT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合理利用新思想、新手段、新技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传承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应用。从而提高保护效率,加快保护进度,提升保护水平,加强保护效果,并使之成为传统保护方式的主要补充和延续。未来,随着IT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不断丰富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手段和途径,并使之走向更为科学、更富效益、更利传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63-01

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一直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而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认识的提高,从而使得这一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我国还初步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完成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同时,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这样,不仅加强了对一些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将非遗保护工作推入了依法保护的轨道,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深入人心。

另一个方面,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过度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申报而进行造价等现象,这样不仅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使得文化趋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新形势下优化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措施

1.根据非遗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方式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所以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方式。

首先,对于一些以物质或载体为依托的传统手工技艺、美术类项目剪纸、木刻、石雕、绣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因为其与民众的信仰和心理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在历史上就被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下来,所以在现阶段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律而使其进入到市场中来,并为其发展提供驱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可以采取商业经营的方式进行,但是不能将商业经营看成是产业化经营。而是要从历史的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将产业化转变为个体手工业。对于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相关部门不能将其完全推给市场进行发展,而应该提供充足的资金来确保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次,对于一些以口头表演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历史发展至今,人们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城镇化时代的到来,要想做到完全的保护和继承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情况下,就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来扭转这一困境,对此,我们可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采取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并通过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相关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来保存和展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最后,对于一些以艺术表演为主的如音乐、舞蹈、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参与性,其能够离开所属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和开发。对于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其进行全面、详细的统计和调查,并按照不同的类型将其进行分类和整理。此外,在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还应该认真学习和挖掘其潜在内涵,并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新的理论知识来对这些文化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对其进行继承创新,使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把握创新的尺度,避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样的现象,不能将其艺术的传承变为商业气息浓厚的演出。

2.加大对非遗保护与继承的宣传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的,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民众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一些企业、学者,对其的开发与传承都应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参与。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我们应该利用传播媒介,加强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意识。如社区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展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发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志愿者的作用,广泛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还可以通过展览、演出、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此外,还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关内容编入到学生的课本中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在课堂上通过开展作品表演、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让青少年学生成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3.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其在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时,对于精神的追求往往高于对物质的追求。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重视与其思想交流,让其感受到自己工作对于我国文化的重大意义,有利于传承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益。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身上所承载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艺或者知识,而是某个时期以及区域的文化精华,要想使这些文化得到保护和继承,就应该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权力,并通过法律保障措施来促进非物|文化遗产的传承。

4.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营造良好的环境

面对现阶段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少等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或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如通过采取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基因的方式以及政府相关保护政策的支持等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发展我国文化公共服务事业的有力保障。所以,我们要做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在新形势下通过各种方式来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为我国生产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86-01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共文化设施,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公共场所。我国宪法规定,文化馆作为国家文化工作的载体,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文化馆工作体现了国家意志,体现了服务精神。通常情况下,文化馆的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呈现了当地发展特色,并且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反映了当地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特点。

一、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能

文化馆一项重要职能是整理集中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12年已有2841个县级文化馆,还拥有接近四万个乡镇文化站,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了巨大作用。因受到区域发展情况的限制,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了不同特色,文化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一面。文化馆是整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世界的窗口,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馆在文化遗产方面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制定详细策略。

二、发挥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对策

(一)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素质

文化馆的工作依赖的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文化馆的政策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具体落实。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对文化馆职能是否正常发货或者超水平发挥产生直接影响。文化馆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素质,组建人才型工作队伍,同时不断提高领导自身素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活动不断深入,政府职能都在由领导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更需要更变传统观念,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时俱进。文化馆建立宏观管理政策,设立岗位目标考核,组织人员参加相关专业培养,循序渐进地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具有创新改革意识的工作队伍。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业务培训,强化人员业务技能,根据培训设定考核制度,督促工作人员认真、积极地对待培训。鼓励文化馆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传统观念。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让他们即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确保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担当起岗位责任,真正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辅导职能,激发群众文艺创造职能

群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加强群众文化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加强保护工作力度,文化馆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众文化辅导职能,同时激发群众文艺创造,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群众文化辅导内容一般包括组织管理辅导、宣传鼓动辅导、理论研究辅导与文化娱乐辅导等。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方式有两种: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不能用钱做门槛,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要加大群众文化辅导投入,争取为群众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公益性群众文化理论。针对不同社区的年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比如对于一些老年人居多的社区,鼓励专业辅导人员深入社区进行辅导与培训。吸引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加入到专业辅导队伍,提高辅导水平,改善以往人手不足的情况。

文化馆另一项职能是激发群众的文艺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的发展与传承。发展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文化馆应该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激发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激情。群众文艺与地区的文化层面、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文艺创作表现形式多样,有音乐、歌舞、小品、广播剧本等。通常是文艺表演团和群众文艺演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水平也越来越高,文化馆要为群众创设良好的创造氛围,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当地文艺水平,促进文艺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完整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人们缺乏足够的重视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消失。个别文化传承人受到物质与能力的限制,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而感到惋惜、悲哀。文化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物质与工作影响力,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全面信息。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多媒体技术也不断发展。文化馆也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步伐,改善自身的多媒体技术水平。将流动的技术与技能固定在多媒体的芯片,完整地记录文化动态表演与工艺制作的过程,完整地“保存”文化遗产。传统文字记录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且多媒体技术更易于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摄像机记录虽然存在无法记录气味信息的缺陷,但是摄像机在记录舞蹈、手工艺品等方面存在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发挥摄像机的积极作用,多多倡导多媒体的记录方式,完整地记录文化遗产。

三、总结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的最终结果是提高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宣传国家文化,宣传民族文化。文化馆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采取多种方式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完善我国文化遗产,避免再次出现文化遗产丢失的情况。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塑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哲学动态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