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注重习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化学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关于喷泉实验的习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直接给学生原喷泉实验装置,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这是比较简单的考查,只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情况.2.对喷泉装置进行改造,去除胶头滴管,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喷泉实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3.变换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气体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 如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如何进行,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思考难免不够全面甚至出错,笔者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中阶段,有很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机会.比如,学生对于硫酸的学习是分时段完成的,先熟悉稀硫酸、然后了解浓硫酸.笔者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后,用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涉及到的知识包含浓硫酸、稀硫酸的所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所以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思维发散开去,不仅要能回忆起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把思维集中起来,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很难一下子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笔者让学生一一进行补充,把他们的答案集中起来就相对完整了,学生实在想不到时,教师就进行引导,最终攻克难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训练.
三、注重实验设计改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从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中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并没有“超纲”,而是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不需要花大力气、耗费过多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只要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思维的独创性,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教学时,笔者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以此为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途径.
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例如,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知识教学的重点,我们往往借助于铜锌原电池来分析得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一份电解质溶液;(2)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3)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我们要借助于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在知识讲授完毕,给学生一个能够用来构建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构建出一个原电池.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五、注重知识框架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它与片面性和单一性相对立.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例如,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往往先讲授烃的知识,依次是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然后讲授烃的衍生物,依次学习卤代烃、醇、醛、酸、酯、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但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抓住各物质间的联系,把它们连接成网,让学生对它们的转化一目了然,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21世纪,如何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肩负着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思维活动,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作为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培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只有这些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施,使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才算实施了素质教育。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教育,在大纲中规定了“数学素养”的要求。在数学素养中,特别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素养,它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就思维的内容而言,不但要坚持传统的逻辑思维,还要强调非逻辑思维(如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重视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原因,也有教材自身的限制,学生采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即从已知出发,联系相关的知识,步步推理和演算,最后完成解题的全过程,这样的解题思维形式有局限性,如果一成不变地适用这种模式来引导学生,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是思维呆板或受阻,且发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也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或者走弯路,或者陷入困境,特别是对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使用这种方法往往回事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这是学生不会从反面去进行思维的突出表现。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用这种思维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恰当的路径,使解题过程简洁而新颖,逆向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思维是指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相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即将不熟悉观念与数需的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同化――顺应――平衡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认知结构发展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只有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简历了实质性联系时,才能完成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要是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的联想。创造性的联想是有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不少学生有这样的体验,有是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搁置一段时间后,因某题的触发,忽然眼前一亮,灵感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联想思维一种表现形式。辨证唯物法告诉我们:世间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到大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教学中,会发现某些学生思考问题时,经常是孤立静止的,如一道题解完后就心满意足了,不去探索它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更不去探索它有没有别的变化,一个公式或定理还有没有推广,是否存在逆定理等。对公式或定理的应用时,只考虑直接的关系,而对稍隐蔽的问题,连优等生也不能依其内在的联系产生联想,更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或定理,一旦思维受阻,只好干瞪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静止的、孤立的问题较多,而能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问题太少。
4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寻找多种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信心,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新的信息,而不拘泥于一个途径或一种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是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一体多解、一题多变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求异与创新,这样既可以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负迁移,又可与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最简捷的解题方法。
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通过思维去探索、突破、综合、创新。发现和解决自己或别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创造出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她的独创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学生穿凿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善于重新组织一有的认知经验,大胆想象,不因循守旧,不因袭前人,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关键词】职教;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职教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相关措施,如: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作文中提高语文创新能力等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也对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职教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相关措施
1.重视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文本知识的理懈度,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动机,发现学生的阅读心理,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内容安排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兴致勃勃的阅读,久而久之也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学校图书馆阅读教学也是学校教学功能的一个重要阵地,激发兴趣促成阅读;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创设条件,促进阅读;鼓励先进,坚持阅读,还是我们教师确实务实、求实的首要任务。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学生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至关重要,语文也不例外。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不仅是学习好语文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情境的开放性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打破传统、摆脱习惯定势、经验的束缚,产生新颖独到的眼光来认识事物,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一)在发散思维中寻找情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不同方向任意发散,对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进行重组,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我提出到底维纳斯是断臂好还是手臂完整无缺的问题,学生不仅选择了这两个问题,还延展到一臂完整,一臂残缺等等答案。这样通过拓宽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超越情境,培养逆向思维
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超越情境,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束缚在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创造个性受到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立足课堂,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多角度地培养创新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不断寻找问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组织引导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让学生会问敢问。质疑,是创新意识白争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你一言,我一语,促使每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进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胚,只有当他们无能为力时,教师才点拨或者留下悬念,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再去钻研。释疑讨论时,要善于先抓重点问题,深人讨论。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教师也可“抛砖引玉”,从不同的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人手提问、从文章内容提问、从写作手法提问、从文体特点提问。
(二)开展思维训练,激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创新头脑。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一是培养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面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易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往往会有薪的问题发现,也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二是开启求异思维,激发创造力。人云亦云是创新的大敌,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求异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求异思维因素,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创造性解决问题。
(三)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习惯思维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思维插上翅膀,在广阔无限的空间翱翔。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进行合理想象。课堂永远是教学的第一活动场所,教材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凭借。依托课本、立足课堂才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4.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思维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由于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片面追求以文载道,极大地限制了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活动,字里行间流动的都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灏无新颖可言。为改变作文教学中这种庸化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写作中呼唤创新思维,呼唤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世界予以深度的介入,其实就是呼唤文章灵魂的回归。这需要教师在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加大力度。
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求异。一是逆向思维。二是发散思维。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摆脱“心理定势”的束缚,从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考虑问题,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到作文写作中去,写出独到的新意。事实证明,运用求异思维构思立意,是文章出新的好途径。
三、对高职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在高职中,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让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走向社会是极其重要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如今社会生活中各种负面的信息泛滥并充斥着老师和学生们的眼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引导和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的创新能力发展方向,和对于学生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同时,这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初衷。
结束语
职教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需要老师在授课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进行创新,让他们体会创新的乐趣,然后自发、自主的去创新,这样职教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理清.职教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分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8).
[2] 范海文.论职教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魅力中国. 2011(24).
【关键词】美术 示范 技法 创意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6-01
在探讨美术课示范方法如何运用之前,首先要树立一个清晰的认识,即示范是一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于美术学科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示范不仅要用在美术课程中,还要用得灵动,用得靓丽,用得巧妙,用得有创意,同时用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中,把示范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认识示范在美术课中的重要性,转变几种错误观念。
首先,转变一种错误认识就是“示范=规范”。
再有,转变的错误意识就是“示范=模仿”。
以上的两种错误认识转变后,教师设计美术学科示范活动就会调整思路,以一种创新、独特、广阔的方式来对待示范,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构建美术课堂中的示范过程。这已成了笔者在备课中着力思考的重要方面,讲课中全力运用的重要手段,课后反思中精心总结悉心感悟的重要环节。
二、将示范运用到美术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1.在课前揭示课题中进行示范。
曾经在1995年讲授四年级的课程《油水分离法――记忆画夜景》一课中,揭题时运用到了“魔术”。首先在黑板上课题处出示一长条白纸,学生非常惊讶。这时,用深蓝色的水彩将白纸刷出来,魔术结果出现课题“油水分离法――记忆画夜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油水分离法这一绘画方法的示范,但没有煞有介事的告诉学生我要示范了,请大家认真看。而是用了变魔术的方式,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对这一方法的兴趣,我想这样的示范,看到的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这时再加上后续的讲解与学生的亲自动手完成作品,油水分离这一技法就会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运用起来也就乐此不疲轻松熟练了。
2.在课中示范法。
在课程进行当中,技能技法的示范、演示,重点难点的突破,在这里示范是一种常规的方法,也是我们美术教师每个人经常运用的。
3.评价和结课中运用示范。
在每一节课的后一段时间,我们常规将它留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作为一个课程的升华。在这时运用示范,就可在作品中添添减减,来图解学生在构图布局中的不足,在内容上的充实,形式上的对比,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的不同运用等等,这些都可以经过简单的示范进行讲解、变化和升华,学生的作品就更加完美,而在绘画过程中的普遍问题的到迎刃而解。
三、将示范变化各种形式成为学生喜爱的“百变金刚”。
1.正面示范法和反面示范法。
运用示范时,可从美术制作的原理和顺序方法入手正面引导示范。我们常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不妨反其道而行,用用反面示范法。反面示范法,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去示范正确的方法,而是有意的展示示范错误的方法,以错激疑、以错激思、以错激趣、以错误的视听现象引发学生自发的寻找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形式是反,目的是调动学生自身能力找出正确的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法。
示范可以单刀直入同时也可以曲径通幽,所以在示范时可以直奔主题也可以围绕着目的让学生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
3.顺序示范和逆向示范。
课程中有些技能方法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但有些采取逆向的方法更易于学生接受。好些立体纸工作品完成后很神奇,但其制作过程讲起来就显得单调,有时学生一拆开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做。这时,很多的时候就是采取反向示范。先给学生展示成功的作品,让学生拆开后了解作品的制作方法,再去引导制作,这样学生易于掌握。
4.技法示范和创意示范。
美术课中很多时候都是以技法示范为主,但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民族的创造力的提升,对于我们是学生整体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思考示范如何进行的时候,很多是在想如何在有限的示范中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这样就有了创意示范。曾经讲过简笔画小鸡的动态,在一个小鸡的身体上画出不同动态的头部。这样的示范,学生画出的作品一定是千变万化的。还有,《喜怒哀乐》一课中,在一张不变的脸上,变化五官的形状,产生出不同情绪的脸,让学生有独特的创意。再有,听到有位教师用线自由掉落在实物投影中形成的图形,经过简单的添画引导学生想象的实例。深感创意示范用好了,就能让美术课堂充溢在想象力、创造力张扬的境界中。
5.神奇示范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敲好阅读课的第一锤――导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和欲望。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如设疑激思式、以歌传情式、名言启迪式等。如教《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前,先放国歌音乐,让学生起立唱国歌,讲《土地的誓言》,先放Flash《松花江上》,这样的开场白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氛围之中。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法指导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开始,常用的圈点勾画法,非常简单,对学生注意力、阅读效果的提高也非常有用。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用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用问号标明有疑问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关键的词语等。这些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做,而每个学生的基础与理解不同,所标记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是基于自身的理解。
圈点勾画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针对课文而随时指导。如划线的使用,记叙文可划总起句或议论性句子,说明文可划文段的中心句,议论文可划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等内容。形式上的适当统一有利于讨论与交流。这种基本的方法坚持运用,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形成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对于精读课文,收效是显著的。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在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其运用批注法,批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眉批、脚批、旁批、夹批等。旁批主要批内容概括、语言鉴赏和写作特点方面,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脚批为注释性内容,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
由于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字词,或用得巧妙生动的字词;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营造善疑、质疑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要提倡、鼓励、肯定学生的质疑。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认为交给学生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的权利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不预设问题,把提出问题的要求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人认为,教师要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问题意识培养保障机制。如下列教学模式就可以一试:1.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2.学生交流问题,师生共同评议问题质量,筛选学生问题,确定新的阅读探究目标。3.学生带问题研读文本。4.讨论交流答疑。5.拓宽迁移,运用创新。例如学生预习《最后一课》时,提问“韩麦尔先生去哪儿了?”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学生预习作业中的提问,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知识点,而课堂的回答又是一问一答,疑点一一解开,几乎很少需要老师来解答。“标题为什么是斑羚,不是老少斑羚?”一同学立即回答;“斑羚是一个群体,他们飞渡是为了种群的生存,用‘斑羚’更体现一种群体团队精神。”“‘飞渡’可以换成‘跨越’吗?”“不行。文章刻画的背景是在彩虹下‘飞渡’,更有一种壮美。‘飞’更突出斑羚善于跳跃的特性。”
当然,“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假如阅读设问过多、过细,学生就会因此失去充分感知文本,领悟思考文本的时间。同时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设问,兴趣远不如来自他们自己阅读体验中的问题,所以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培养和处理解决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上。
四、重视阅读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加强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展开联想、想象,或比较阅读,或扩展阅读,或综合鉴赏评价,或再造作品境界,或填补艺术空白,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社会,从学习引向实用。引导学生阅读时逆向、发散思考,开展研究性阅读等都有助于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易于创新性思维的阅读材料,提出一些与材料有关的思辨性问题。具体做法是: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易引起争议的材料并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思考。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联系自己的成长、读过的一些传记如《居里夫人传》等,谈对成长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拓展思维空间,提出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作出论断或解释。如《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引导学生对自然科学、对孔子精神、对判断事情的思考。通过对思考那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来模仿高层次的思维。如学习《荒岛余生》,模仿鲁滨孙面对困境按照商业簿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上面临困境的好处和坏处一一列出来,训练学生辩证、客观看问题的思维,同时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总之,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去渗透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