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通过分析创造力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慎思笃行”品质在大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引导学生探索,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引言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动,创新活动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展,要求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环境、教育和学习必然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内容专业性强,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增多,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思路的选择方式上、思考问题的技巧上、思维的结论上,有独到之处,在某一专业或领域内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具有首创性或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针对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个体充分发挥想象力,能产生多种设想,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想象,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个体在青年时期独创性有明显的发展,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青年时期个体的思维活跃,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激发创新意识,可以丰富知识的容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调动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式;再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层次、结构上思考。此外,个体创造性思维的成功,会激发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愿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发展,一方面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后天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个体认知结构是可以改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名教育家作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5种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其结果如下(百分数表示该行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好奇心,不断提问(18%);思维和行为的创造性(38%);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38%);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3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探索各种关系(17%);主意多(14%);喜欢进行实验(14%);灵活性强(12%);顽强、坚韧(12%);喜欢虚构(12%);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事物(12%);耽于幻想(10%)。可见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实验。针对以上特点,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如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力较大,效应有力而持久,能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对问题的解决。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加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适当增加新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了解学科的前沿,做到课程常讲常新,每讲必新,使学生有新鲜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打破常规思维,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把外在动机(如奖励、分数等)转化为内在动机主动学习,参与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广泛开展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维持学习活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和情境
大学精神在于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意志,勇于表达自我。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包括:第一,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第二,尊重c众不同的观念;第三,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第四,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第五,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做到: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提出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一验证。其次,运用自由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再次,教师应有高容忍度,针对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最後,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鼓励学生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三)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拓宽知识范围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不受思维定势、思维框架的影响和束缚,敢于验证自己的新思路,养成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扩大观察的范围,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善于在观察中思考,发现新问题。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抽象、概括的的方法提高集中思维的能力。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想象转化为理想,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培养创造性思维应先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丰富知R结构,夯实基础,丰富的科内、课外知识储备有利于训练逻辑思维,运用科学的知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判断、归纳和综合,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准确程度,最终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改进教育方式,注重实践环节
创造性思维中灵感、知觉、想象的产生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因此,社会实践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高职院校承担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能有效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和适用范围,并提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科级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关系,使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具有新颖性的同时,还应设立相对应的考核要求,把实践过程重的边线纳入最终学习成绩的评定,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心理品质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创造性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成为标新立异的创造者。优秀的创造者还应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我控制能力、挫折承受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具有合作精神,理性面对由于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自我调控,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学习的动机和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尝试并坚持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普.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经济研究导,2015年第20期总第274期.
[2]张大方.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年5月.
[3]孙晶.论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10年第20期.
[4]王成.实施创新教育,促进职教发展[J].职教论坛,2003,(6).
1.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提升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这两者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在大学的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创造性思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是一门对实践与操作要求都比较大的学科,所以其往往需要学生们应具备动手动脑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理念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和相关动作要领,在学习和实际操作上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研究的习性,最终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任务。
1.2、锻炼学生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要的就是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上可以创新与多变,在不同的思考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此法可有力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优质丰富的思维体系。在大学体育训练当中,创新性思维在很多项目都可以得到高效利用,比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这些项目中都要求良好的战略战术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好坏都依仗学生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制定战术、执行战术以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能力。创新性思维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不仅是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也是为了锻炼大学生的多项思维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体系,以成为优质全面的人才。
1.3、整体提升体育训练效果
合理运用创新性思维,对体育训练的效果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也是整体提升体育水平的有力条件。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极大地激发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创新,使体育训练的效率显著提高,故而训练效果和水平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正好一改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激起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乐趣,并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模式,极大有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
2、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创新性思维
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不太重视创新性思维的运用,所以其很少被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许多大学体育教师对创新性思维的认识了解都比较匮乏,以致对创新性思维的应用不合理或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协助教学的作用。正因为教师没有掌握好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故而学生也无法领悟和认识到创新性思维的应用,致使体育教学及训练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学生无法领悟到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就不能积极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导致其对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不能起到实质意义的作用。
2.2、创新性思维培养方法过于单一
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式使得创新性思维的成长应用都比较缓慢且效益不高。目前,创新性思维一般用于大学的课堂教学上,而在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上,应用得较少,某些学习即使运用,也是机械化敷衍式运用,缺乏实质性。通常情况下,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教师单一地指导,学生简单地听从,这种实际上沿用的还是传统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性思维理念,导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实质性、真实性的培养。
2.3、教学氛围影响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而言同样如此。而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氛围不太理想,这严重制约影响着创新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的培养和应用。教学氛围的古板老套,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和激情,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完全没有兴趣。这样使得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显得更加乏味,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教学状态,致使创造性思维完全不能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
3、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有效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3.1、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予以更多重视
把创新性思维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这个理念重视起来,目前来看,是最为首要的任务,这要求学校教育相关人员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及相关教育人员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才可以深入探究了解这种教学理念,从而将其有效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当中。并且,由教师自身对创新性思维理解的提高,带动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借此,教师形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教学体系,也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事业提供切实帮助。
3.2、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塑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有效应用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感,激活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眼下的大学体育教学课堂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交流,相互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例如,某市一所大学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开放式互动化教学模式,有效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上,教师先将课程中的知识简要传达,接着安排学生们分组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而后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回馈。大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维不断碰撞,遇到专业性难点时再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最后,不仅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及技巧,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思维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3.3、教师要积极正确鼓励学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引路,同样也需要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信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完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断的应用改进过程中,采取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更有信心将这项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自信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切实际地作用到体育学业当中。例如,在一所大学里面,教师在田径教学训练项目中,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技术动作展开研究,选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案进行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训练阶段和情况,予以最适合的鼓励,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决心和动力,最终有效完成训练任务。
4、结束语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核心内容:改革现有高校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研发的能力,方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当今的天下是人才的天下。人才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我国当今社会却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是我国的人才太多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大学教育的取向。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只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和一般的高中生毕业一样,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研究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既适应不了企业需求,自主创业的可能就更小了。失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毕了业却就不了业,学生们的不安全感加剧;因高校培养出一毕业即可用之才,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和社会财富,也浪费了学生们的大好青春光景;“国考风”越刮越烈,没有生存能力的大学生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公务员等“金饭碗”,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人才配置。
故此提议:
1,改革高校教程。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革高校的教育大纲,改变高校的教育取向。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缩短文本理论学习时间,如只排三年课程,到第四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研究)能力;到了本科高年级时,给予学生进行自主研发的机会,并配置导师、教授进行指导。这样,一部分学生在离开校园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或小发明、小创造,为毕业后自主就业提供了机会。
2,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创业投资基金或奖励基金。如果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有研究成果,就可以向该基金申请支持,继续研究或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