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角色定位 认清职责
去年国家出台的《文化馆管理办法》中规定:
文化馆主要职能是:
(一)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
(三)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研究。
(四)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五)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六)指导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工作,为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培训人员,并向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
(七)指导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工作;
(八)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
由此看来,我们在我县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很繁重的组织、指导、辅导和服务工作,还有一些专业的具体事务。
二、加强文化馆建设 当好文化工作的先锋
(一)、加强文化馆基本功能空间建设
文化馆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舞蹈(综合)排练厅、资料室、老年人活动室、文艺创作室等,以及管理用房、辅助用房。有条件的应建有小型剧场和室外活动场所。我县目前文化馆这些设施基本具备,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基础设施,使之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文化馆目前专业人员还很缺乏,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尤为缺乏,已经影响到文化馆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引入激励机制、利益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对优秀的特殊人才经考核后可以破格录用,对公共文化服务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三)、强化社会公益功能,加大无偿服务力度。文化馆在我县文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强化社会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馆如何面向社会搞好服务。 我们要把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无偿服务力度,包括服务的面和服务的量,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都要兼顾。一要出新。要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馆各类辅导人员齐全的优势,善于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充实无偿服务的力量。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我县新一轮大发展,使文化馆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文化特色村建设的开展,给文化馆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良机。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文化馆要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从中列入自己的服务计划,将无偿服务工作作为文化馆业务工作的主体之一。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要做到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送戏(节目)下乡,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体现文化馆的整体实力、良好素质和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四)、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县满族文化遗产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岫岩玉雕工艺、东北大鼓、皮影戏、满族剪纸、满族刺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岫岩单鼓、满族民间歌曲等7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婚俗、农民画、民间鼓乐等13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今后的日常保护和挖掘工作量还很大,我们要按计划把这性工作扎扎实实开展下去使具有岫岩特色、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而且要传承发展下去。
儿童产品包装附加功能的拓展
当代儿童产品包装的特点在于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的完美结合,包装从本质上来讲是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使商品易于认知和使用、便于运输等,这是所有包装的基本功能。
包装的附加功能是指在包装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劳动创造的新功能。对于企业而言,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附加值越高,虽然经营成本会有所增加,但往往产品的销量就越好,也伴随着较高的利润,使其能够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商品的增值因素,使得企业的生命力、市场竞争力更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拓展产品的附加功能,可以有效的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使包装的生命周期大于产品本身,做到物尽其用,既节约了资金又节省了能源消耗。
在包装设计创新中,要善于思考和借鉴,创意本身就是把也许根本无关的事物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例如纸和笔的创意,见图1,设计师把经过特殊处理的纸折起来就成了画笔。设计的创意,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使其热爱生活、锻炼大脑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儿童产品的包装设计领域,设计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使其附加功能得以拓展。
1让包装盒变成提高儿童动手能力的玩具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产品包装在消费者打开包装盒的一瞬间,其利用价值就几乎完成了,特别是儿童产品的包装,很多家长由于顾及包装的环保性、安全性或占用空间等种种原因而当即弃之。其实,常见的纸质包装盒如果加以创意性设计,便可实现包装加玩具的双重功效。例如:可以将包装盒与贴画结合起来,儿童可以将包装盒上的某些可爱的图案或字母揭下来贴到别处。
这既锻炼了幼儿的手指灵活度又免去了家长购买贴画的费用。或者可以将硬质包装盒设计成儿童经过简单的折、撕、粘、拼等手工劳动,而制作成小房子、相框、CD盒、小动物、简单家具等玩具。儿童经过动手制作,不但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很有成就感。国外也有很多公司在儿童产品包装盒的功能拓展上做出尝试,雀巢加拿大公司曾推出3款“Smarties”节日糖果筒,此款新包装可以通过旋转筒身的3个分割部分,组成多样化的、不同的彩色商标图案。
2让包装盒变成锻炼儿童创意思维的工具
儿童的天性就是用于尝试和创造,对儿童最好的开发就是给他足够的空间任其发挥,儿童绘画发展分为4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3~4岁儿童绘画处于涂鸦期至象征期的过渡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最初级阶段。设计师如果在这个年龄所对应的产品包装上结合产品的特点和造型,留恰当的空白,变成儿童的画纸,任由孩子去绘画、填色和创造,可以增加儿童与产品的亲切感,使原本功能单一的产品包装变成儿童可炫耀的作品。比如包装盒经过儿童的涂鸦性绘画可以成为具有个性的笔筒、灯罩或储物盒,可谓一举两得。也可以在包装盒上经过压痕等特殊工艺处理,使其成为七巧板或马赛克益智拼图,这种拼图适合2岁以上儿童使用。“LEE”手袋设计的思维,也是值得儿童包装借鉴的,见图2。
3让包装的创意为生活带来色彩
创意改变生活,创意引领时代,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从儿童产品的包装设计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创意的产生不单由设计师的大脑决定,还受到科技的发展、包装材料的研发、经营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种感温材料已经逐渐运用到生活日用品中,例如感温变色杯的原理,是受微胶囊变色材料层的影响而产生的;美国有一款儿童用温控变色安全勺,是用专利传感材料制成,原本彩色的小勺在超过43.3℃的时候会自动变成白色,以提示家长注意防烫伤。如果类似技术运用到儿童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利用温度控制包装的色彩,常温下包装呈现原有的色彩,当用手触摸有热传递发生或当外界温度产生一定变化时,包装表面的色彩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儿童亲身体会到温度可以改变色彩,理解到原本很难用语言解释的科学道理。
还有很多包装创意能为生活带来便利,比如中山牛油曲奇饼干包装上贴有“循环使用包装”、“百威纸巾盒”的提示语,见图3,更为细致的是纸巾抽取口有保护垫圈以防锋利的铁盒划伤手指。宜家家居现在销售的各类(纸制或金属制)储物盒售价基本都在几十元至上百元每个,特别是很多纸制储物盒的设计都可以和商品包装设计结合起来。也可以将糖豆的包装盒设计成名片盒或药盒、将某些塑料包装盒设计成肥皂盒等。
包装的附加功能相对于其基本功能而言虽然是次要的,但这种富有知识性、益智性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在使用商品的同时增长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而且最大限度的延长了本来可能随手丢掉的包装的生命周期,岂不两全其美。
儿童包装附加功能研究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包装的特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较其他产品短,包装大都属于一次性使用,使用后约80%转化为废弃物,往往是精美坚固的包装转瞬就被丢弃。如果通过设计,在包装成本控制的合理范围内,一件包装成品不但可以完成保护商品、促进销售的使命,而且还能继续担当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实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甚至给生活带来色彩,包装的附加价值就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延长其循环周期,使能源、材料、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得到产出最大化。包装附加价值的作用不可小觑,对商家而言,这样的产品摆在商店的货架上,比起同类商品更具吸引力,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使用商品和利用商品包装的双重需求,激发儿童家长的购买欲望,满足儿童探知新事物的天性。这就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包装“Recycle”:对包装的合理再利用,延长包装的生命周期,使包装获得新价值,也推进了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以包装为载体拓展其附加功能,归根到底依赖的是设计创新。21世纪的包装设计将是以人文本的发展趋势,设计使生活更便捷、更丰富、更健康、更和谐。设计师和企业要以更道德、更负责的态度和方式,设计创造适合儿童特点的产品包装,通过包装传达给孩子们绿色、健康、节约的环保理念,在物质、精神、环保、经济效益等多方面为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1.现代城市商业建筑公共环境设计原则概述
现代城市商业建筑公共环境的设计要根据商业建筑的公共形态和公共环境的功能出发,现代城市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环境对于商业建筑的商业活动和城市文化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保证能够发挥出公共环境的最大潜能。
2.具体原则分析
2.1整体性原则
建筑空间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是由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产生的。要尽量与城市建设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与城市外部空间环境和城市交通保持一致,要与周边建筑环境相统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公共环境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统一,现代城市商业建筑要保持与城市外部整体空间环境及自身商业建筑特点进行协调互补,实现整体性的和谐。
2.2多样性原则
公共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艺术创作,而多样性与统一性是艺术创作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注意公共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公共环境设计的多样性,要注意组成公共环境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每个单元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消费者。公共环境设计的多样性要求要基于整体性要求,在保证设计实现整体性的大前提下,要尽量的实现公共环境的多样性,提高公共环境的丰富性,实现公共环境与商业建筑其他环境的灵活沟通,而非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独立个体。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城市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环境也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证公共环境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尽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共环境的环保效益。在公共环境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多采用现代环保材料,保证公共环境的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4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主要是体现公共环境的文化设计方面。公共环境是商业建筑与城市文化相互交融的过渡点,商业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城市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公共环境必须要充分体现城市的人文性原则,要体现出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及消费观念,要展现出现代城市商业建筑的创新和先进之处。
二、现代城市商业建筑公共环境设计
1.水平空间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建筑公共环境的水平空间设计要保证整体性原则,即要与商业建筑的整体建设效果保持一致。比如要在消费者停留较多的地方摆放休息用的沙发座椅等设施,在商场门口处设置自动取款机等。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和舒适,增强消费者心中的满意度。
2.竖向空间设计
公共环境的竖向空间主要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发挥职能。由于现代城市商业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部结构竖向空间也相对较大,如果不将如此空旷的竖向结构加以利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还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必须在过节的时候,要注意在商业建筑公共环境的竖向空间内悬挂横幅和节日祝福语,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让消费者感受到人性化的商业经营理念。
3.有机空间设计
建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有机体,公共环境更是如此。对于公共环境的有机空间设计要充分发挥创新和想象能力,提高有机空间的多样性,当然要在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提高公共环境与其他商业环境的交融和沟通。
三、结语
一、建设校史馆的必要性
1、国家积极倡导档案馆“四位一体”活动的开展,加强档案馆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建设。档案馆的“四位一体”含义是把档案馆真正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和档案服务中心。为此重庆市档案局做了相应的部署,要求我们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提高认识,利用单位自身的优势对社会和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明俗民风教育和市情教育等,要把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单位党委和行政的支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起来,边建设,边发展。
国家提出这样的要求,跟档案的性质是分不开的。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正是由于档案本身的概念决定了档案有凭证和情报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从档案的两个基本功能引申出相关的具体功能,其中档案具有教育功能,在社会教育的诸多素材中,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教材。校史馆馆藏是校史馆的心脏,教育是校史馆的灵魂。这是从政府的层面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利用校史馆的平台,弘扬学校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知晓学校创业的来之不易,感受教师和同学为事业而拼搏的忘我精神,感谢传道授业的老师。
目前就学校的发展来看,除了硬件的比拼外,更重要的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现在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是为社会发展追求真理、创新发展的精神。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②追求真理的精神;③面向未来超越自我的精神;④自强不息奋斗的精神。高等学校校史博物馆在传承高校优良传统,提炼大学的精神品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因为高校的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记载全校教职工不同层面的活动,内容生动、翔实,它翔实记录了学校教职工为事业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校史档案工作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总结办学规律、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校史馆起着爱国荣校、饮水思源、宣传学校很好的作用。
3、从档案馆自身的要求来看,除了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基本工作外,有条件的单位要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
利用现存的档案,挖掘其中丰富的大学精神的内涵,这不是完成原来简单、繁琐的操作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档案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加工,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这是高校档案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机遇又是挑战。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会长陈华新在2007年昆明的年会上指出:“太阳不可能一天24小时照在我们身上”。谁的意识更超前,谁的意志更坚决,谁的动作更快捷,谁就可能在高校档案界新一轮发展中占据先机,取得主动。
二、校史馆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校史馆的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学校在校史馆建成后,就要考虑校史馆建成后的管理,要建章立制,规范校史馆的管理,不要认为校史馆工程完成后,就放松管理,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工作的开始,要规划好,不要虎头蛇尾。
校史馆是学校精神的再现,要维护就需要学校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机构、人员、经费上要落实,为下一步校史馆的完善打下基础。
5、做好校史馆史料的征集工作
要使校史馆能吸引人,除了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外,史料及实物档案的征集尤为重要,它能补充文字本身的不足,鲜活再现当年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实物,就牵涉一些校友的故事,这些故事很能打动观众的心,借助于这些生动的史料及实物,宣传了学校,很有说服力。
6、编研校史,走一条集校史研究、教育、宣传之路
不要停留在校史馆完成以后就了事的观点,档案馆要走出一条学习型的路子来。高校的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平时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馆藏档案丰富的内容搞一些编研,走一条研究校史的学习型的路子,拓宽工作的途径,使得档案工作的路子走得更广阔些。
7、重视校史展的讲解工作
在校史馆建设完成后,要准备几套解说方案,针对上级领导、专家来校检查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解说,这样效果更理想。同时档案馆要培养负责解说和接待的人员,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逐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