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国家、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幼师生而言,儿童文学课程既是文化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儿童文学的学习不仅能使他们认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儿童文学的基础知识,增进儿童文学修养,也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幼儿园教育需要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及组织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幼儿师范院校一直重视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但是,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抓得紧,但忽视了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仅满足于课堂所学的儿童文学理论及课本上的极少数儿童文学作品,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一、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现状
为了了解幼师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幼师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情况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问卷493份,收回有效问卷484份。经过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如下:
在阅读心理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三分之二的同学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内容,忽视了课外阅读;觉得儿童文学作品有意思的同学也就喜欢阅读,反之就不喜欢。
在阅读习惯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网络阅读最受同学们青睐。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上的指导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也有不少同学在阅读时不加选择,显得十分盲目。更多的同学习惯于在学习场所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喜欢利用假期阅读。绝大部分同学在读过作品之后没有思考,没有养成写读后感或者做摘记的习惯。
在阅读方法上,同学们在阅读时更多采取默读,阅读过程中大都走马观花,很少认真思考、圈点批注。阅读后往往不再翻阅,也很少讨论。这说明同学们阅读方式比较单一,阅读方法比较简单。
二、影响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因素
通过问卷分析及个别访谈,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影响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因素如下:
(一)个人因素
首先,相对于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幼师生缺乏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更多的时候还是把它当成了语文课。尽管有不少幼师生也知道儿童文学与他们将来的工作之间有很大关系,但是极少数能做到坚持阅读。其次,大部分幼师生的阅读习惯不好。很多幼师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及阅读习惯,进入幼师以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他们更容易放松要求。另外,从调查结果看,幼师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看书时就是走马观花,看过就了。读时懒得思考,不知道粗读、精读、朗读、默读的结合,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读后不做摘抄,不写读后感,没有交流讨论。
(二)教师因素
1.阅读状况不佳,影响阅读指导。
从事儿童文学教育的幼师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有的除了儿童文学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带口语训练或语文课。繁重的工作量使得留给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精力实在不多。即使有空闲读书,他们首选的读物也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自己阅读的少,自然影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2.忽视激发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
在幼师课堂,部分教师视野很窄,局限于教科书,儿童文学教学的外延很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又怎么能有兴趣在课外倾注时间进行阅读呢?即使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往往单纯追求效果,以命令代替兴趣培养。学生是“要我读”而非“我要读”,读书习惯自然也无法养成,读书的效果可想而知了。也有部分教师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时机,推荐了好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对于阅读方法却没有相应的指导。即使有些指导,也仅限于极少数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的学生。
3.阅读引导不够,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对于学生如何选择书籍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想阅读时却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怎么去读书。另外,很多教师只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但对于阅读效果却缺乏必要的评价,或者只会使用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往往把课外阅读停留在随意性、消遣性的状态,而不能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赏析性阅读层面。
(三)环境因素
从社会环境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代的幼师生而言,他们更愿意上网冲浪,而不愿意捧读经典。尽管有不少同学在接受调查时选择的是上网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但当点开网页时,又有几个能经得住其它的诱惑呢?
从校园环境看,学校在关于课外阅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幼师生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幼师学校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幼师生尽管没有繁重的作业,但是各种专业技能课的训练时间占去了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幼师图书馆里的儿童文学读物借阅不便不说,数量不多且内容陈旧,学生不感兴趣。
三、幼师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要想改变幼师生当前这种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状况,只有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建立适当的幼师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学校搭台
1.重视儿童文学,导向课外阅读。
幼儿师范学校一定要看到儿童文学的知识性及工具性,把儿童文学重视起来,提高到专业课的位置,而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文化课。除此之外,还要看到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师生的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宣传及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将学生导向儿童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上来。
2.更新补充图书,方便学生阅读。
学校图书馆要及时更新及添置图书,补充各种形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学生前往阅读。在图书借阅管理上要与时俱进,方便学生借阅,为他们竭诚服务。
3.开展读书活动,鼓励表彰先进。
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积极性,鼓励表彰一批课外阅读的先进学生,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教师导演
尽管课外阅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外阅读是一种放羊式的阅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定要发挥总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唱好儿童文学课外阅读这场戏。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教师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儿童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和配合下,展开一系列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
2.选好作品。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在选择推荐作品时,要把握以下原则:教育与趣味并存,细致与全面兼顾;传统与现代并举,名家与新人并重;略读与精读共有,整体性与阶段性兼顾。
3.指导方法。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题材既要广泛多样,又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和能理解的事物为主;主题要力求单纯、浅显、鲜明、健康;情节要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完整、单纯、生动有趣;结构要条理清楚,应尽量用顺叙的方法,最好一条线索贯穿到底,切忌平铺直叙;形象要鲜明生动;语言要具有可接受性、超前性,应做到浅显、丰富、形象。
4.多元评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着眼于评价的激励作用;要注重采用合适的评价形式,如书面检查形式、课堂提问形式、考试形式、交流活动形式等;要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定期开展。这样,既可以提高评价的频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活动的长期开展,也可把握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三)学生唱戏
学校搭好了台,教师做好了幕后工作,接下来,就轮到主角――学生上台唱戏了。
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如“儿童文学表情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知识竞赛”等,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如“儿童文学读书笔记交流”、“儿童文学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展出。
2.发挥特长。
大多数的幼师生表现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艺术综合素质要好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所以,可以在幼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包括如名著改编的舞台剧、诗词吟唱、课本剧,等等,将语文课外阅读与幼师生的专业技能展示结合在一起,利用幼师生较为看重专业技能素质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带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
3.争当先进。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6-02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将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珍品”呈现给儿童,为儿童看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有效地促进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用儿童文学来丰富儿童阅读,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儿童文学发挥应有的作用,父母对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对于儿童来说,有两个重要的场所:一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二是与老师、同学们一块生活的学校。这里就从家庭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
一、营造家庭文学环境
家长要引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要具有文学环境。一般可以说,凡是家庭读过许多优秀文学著作的,这个家庭所养育的儿童大都喜爱文学。在藏书丰富的家庭中,在家人大都爱读书的家庭中,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把读书看作是当然之事,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小时候读图画书,读了图画书以后渐渐体味到儿童文学的乐趣和动人之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地要求阅读幻想故事、儿童小说等文学作品。这样,儿童只要学会了语言文字,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会阅读作品,能较准确地把握作品中所塑的形象,并通过书中人物的行动和相互关系,抓住作品内容的特点。可见,在富有文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因此,作为家长,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必要注意家庭的文学生活,对儿童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家里要有一定量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藏书;其次,营造安静的读书环境;再次,每天与孩子一道安静地读半个小时的书。
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激发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不能光靠家长的命令式说教,家长应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首先,孩子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兴趣需要家长的培养。孩子只有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主动去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提高阅读的能力。家长必须用成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他们在心中认同阅读与快乐是紧密相连的。绝大多数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但常常是不能持续长久,而产生厌烦情绪。这就要求家长选择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能“消化吸收”的文学作品,可以先让孩子念几页,然后询问他词汇和章节所表达的意义,或者开头部分成年人念给孩子听,部分让孩子自己去读。孩子们关心主人公的命运,一心想了解作品的内容,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坚持下去。其次,在激发孩子阅读儿童文学兴趣的时候,应尊重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在情感的感召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可不时提出问题,如主人公怎样了?这种提问能唤起孩子的注意,并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通过平等的交流,使孩子们将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生活和理想结合起来,让他们想想自己处在那种情况下会怎样做。在这时候,切勿因小孩没有鲜明的观点而责备他们,更不应将父母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即使孩子的认识不对,也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不可急躁,等待他们通过自己对生活认识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在谈别的作品的过程中加以纠正。
三、正确处理儿童文学作品与电视、漫画的关系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视上的儿童节目也丰富多彩,动画片等游戏类节目为儿童所喜爱。另外,五颜六色的儿童图画书常常成为儿童欣赏的主要对象。这些,一方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提高了儿童的认识,使其获得了一些知识;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儿童置儿童文学作品不顾,沦为电视、图画书的俘虏,只是大量地观赏通俗的视听文化,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儿童之所以热衷于电视、图画周刊,这是由于电视节目和图画周刊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们从开始就显示出形象,不必像读文学作品那样,还要经过一个形象化的过程。有些儿童对这一过程显得不耐烦。也有的儿童虽然读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对书的内容不理解,只是浮皮潦草地读读。这种沉迷于电视和图画及浮浅的阅读如果形成习惯,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引导和纠正,指导儿童把欣赏电视、图画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一是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比如只允许周末看半个小时;二是尽可能把视频、图画书与儿童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三是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文学作品,把孩子引上看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
四、指导阅读作品的方法
阅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还取决于阅读的方法。法国生物学家贝纳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可阻碍才能的发挥。儿童经常会遇到一些难句、篇幅较长的章节和复杂的脉络。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儿童解读,按照作品的自在段落,让学生将分散的形象加以组合,有必要时启示和诱导。要求学生把作品作一个整体来读,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可让他们说出对本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让他们进行作文练习,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对于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是非常有意义。
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关键词: 儿童课外阅读 缺失 改善策略
新课程改革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儿童课外阅读的意志和决心。读书是儿童搜集和汲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而课外阅读则是能够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背景下,必须重新构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意识,从而提升课外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及意义
(一)对课外阅读概念的认识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阅读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最初词源学对阅读概念表面层次的简单理解到阅读学对阅读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阅读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对阅读的概念认识也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阅读的对象上来说,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各种电子网络上的信息;从阅读的方式上说,阅读超越了用眼睛看的水平,达到了更高的认识维度;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阅读概念指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1]。显然此观点将阅读的对象发展到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高度。从阅读过程上看,阅读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体验交流和融合,使得阅读过程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阅读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阅读的概念理解为:阅读是个体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思考生命价值的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心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2]。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个体在课外所进行的独立的自主性阅读活动。阅读对象有别于课内的教材及其参考书目,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兴趣需要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内阅读来说,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儿童不需要被动接受固定教材安排好的阅读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所要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同时,儿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会保持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感受知识所带来的知足与快乐。课外阅读可以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3]。
第二,课外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从广义上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4]。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仅仅关注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儿童知识的巩固、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是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4]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在书中进行体验,将自己完全融合在书本中,与书本进行心灵感应、情感交流,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儿童坚持每天阅读,也会培养意志力。
第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英雄人物的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5]。在儿童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家长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可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并且尽量选择一些名人传记,儿童在阅读这些英雄人物生活的时候,就会从这些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在模仿过程中,这种力量对儿童的激励作用会贯穿整个生命发展的始终,对其产生终生影响。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
儿童的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我国及其外国的高度关注,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在全世界已经达成共识,从英国最早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到美国的“阅读优先计划”再到日本的“儿童阅读年”,台湾的“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总理首次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等,这些计划和活动无不显示出各国政府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研究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且解决儿童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这些计划活动的有效实践提供支持,并且我国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线索,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有效的实施。
(一)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表现
第一,儿童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儿童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集中注意力,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当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无不充斥儿童好奇的眼睛,将儿童带入一个远离书本的世界,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童对电子游戏、卡通电视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忘记了最初的课外读物。并且,儿童对于电子产品所展示的信息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选择,不利于儿童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儿童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需要良好环境作支撑。教师、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考试的科目,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更多地重视教学大纲要求的课本内容,教师始终没有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分数至上、功力至上的教学体制规范下,学校即使有课外阅读课,学科教师还是会将其占有做有关考试方面的习题,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为考试服务。
第三,儿童缺乏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要求儿童的课外阅读有专业人员对其指引。阅读书籍的推荐、阅读方法的选择在儿童的课外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更谈不上学校会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儿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自由式的阅读方式导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索与体验,严重影响儿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活死人[6]。
第四,儿童缺乏充裕的阅读时间。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课外辅导班等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使得学生缺少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学校,教师面对分数压力、绩效压力给学生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甚至占用儿童课外阅读课或是他们所谓的副科时间让学生写作业、做习题,为考试服务。在家庭,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儿童的天性,强制性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以增强其在考试中的竞争力。这些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割裂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以牺牲今日的幸福生活来造就缥缈的未来生活。
(二)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第一,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物质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应成为书籍的王国。”“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7]。目前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都体现出陈旧破烂、种类不全、数量有限、缺乏时代气息的特点,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传统的“锦标主义”思维定势下,地方政府对于学校的投入也只是集中在小部分的优质学校,使得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经费保障而将图书建设搁置或是采取冷漠态度。
第二,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性引导,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规范下,教师、家长对儿童课外阅读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无用论上,认为儿童读课外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儿童应该节省时间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而不是做无用的课外阅读,即使儿童有课外阅读课,家长教师也会把阅读的内容局限于优美的词句或是强迫学生写读后感以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应对考试带来的各种压力。这种片面的读书价值观直接导致儿童课外阅读的缺失。
第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导致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儿童对课外书籍与电子产品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选择,而电子产品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特点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儿童对于这些信息只能被动接受和吸收,完全不能判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自身价值的影响,导致儿童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兴趣降低。
三、儿童课外阅读的改善策略
(一)为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单独建立一个图书角,在学校的长廊、壁画都沾染上书籍的气息,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得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同时儿童课外阅读有丰富的书籍和充分的时间做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热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8]
第二,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强化家长读书意识。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9]。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儿童对于课外读物的态度,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当设置一些藏书,让读书代替电视机、游戏机,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读书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二)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第一,激发儿童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才有可能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以高涨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融入所要读的文本中,儿童才有可能亲身体验知识带来的快乐。严教不如身教,教师要作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的学习具有模仿性,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第二,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曾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对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儿童整个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此外,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教师还要对儿童课外阅读书目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书籍。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会使人终生收益,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阅读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儿童整个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儿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像课内学习那样做笔记,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阅读时或是阅读后也可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规定每天阅读的书目和时间,以便更好地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四)建立合理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具有高度开放性和随意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不能像课内学习那样以分数形式给学生分等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可以以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进行,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与同学老师或是家长交流想法。此外,课外阅读体系应是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组成的整体,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权威,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了儿童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2.
[2][5][6][7][8][9]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53,176,397,177,218,80,39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无锡市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对儿童文学认识不足,阅读动机缺乏,阅读选择困难等问题,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小学儿童;公共图书馆;儿童文学;阅读
加拿大儿童图书馆研究学者李利安•H.史密斯认为:“儿童文学“以丰富的剧情、令人兴奋的事件、幽默与浪漫来满足着儿童的想象力,带领他们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1]儿童文学能让儿童找寻到成长所需的养料,在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儿童阅读推广的兴盛,儿童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但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作为最宝贵阅读资源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于儿童在课堂以外的儿童文学阅读缺乏主动引导;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需求并不迫切,其阅读状况令人担忧。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场所,在儿童文学阅读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为此,本研究以小学儿童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针对小学儿童的课外儿童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发现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实践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于2015年7月9日发放,2015年10月9日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4%。调查对象涉及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年龄在6岁到12岁之间,1家公共图书馆、5所学校和8个社区参与了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儿童文学概念认知、喜欢的读物类型、儿童阅读动机、喜欢的阅读活动类型、阅读指导人员等多个层面展开。
2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分析
2.1对儿童文学认识不足,经典阅读少如表1所示,对于儿童文学概念的认识,在小学儿童中一知半解的比例较高,不知道甚至从未听说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能够正确理解儿童文学概念的儿童仅占23.7%。儿童文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作品阅读,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绿野仙踪》《柳林风声》《爱丽丝漫游奇境》《金银岛》《地板下的小人》《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等7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调查中,53.4%的儿童表示读过《鲁滨逊漂流记》,39.2%的儿童表示读过《爱丽丝漫游奇境》,读过其余几部作品的皆不足三成,而阅读过获得1952年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的《地板下的小人》的儿童仅占12.8%。当要求小学生列举印象比较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家时,结果非常令人担忧,儿童所知道的不是妇孺皆知的格林兄弟、安徒生,而是近年来的畅销书作家郑渊洁、曹文轩、杨红樱。可见,由于儿童文学阅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
2.2阅读呈现浅表化,儿童文学阅读动机有待激发对“最喜欢的阅读类型”的调查表明(表2),有近半数的小学生选择了卡通漫画类读物,选择学习辅导书的占34.8%,选择益智游戏的占20.5%,只有34.8%的儿童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品。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想象、描述。感性化的儿童文学契合了小学儿童的这一思维特征。但是,调查结果反映出小学儿童并没有对儿童文学显现出特别的关注与喜爱。当儿童还没有真正爱上阅读时,会比较容易被卡通漫画类读物中冒险、刺激、搞笑等表面性的趣味所吸引,并将其误当作阅读的全部乐趣所在。对“阅读儿童文学的动机”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认为能获得阅读乐趣,让人放松。儿童对卡通漫画类图书的偏好,恰好是他们希望通过看书获得放松这一首要动机的直观表现。36.8%的儿童认为儿童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而15.5%的儿童在父母、老师双方面压力下阅读,这折射出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老师的功利化心态使他们都希望读书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2.3阅读功利性占主导,儿童文学阅读选择困惑多从小学生平时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况来看(表3),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书籍有55.3%是通过购买获得,37.1%来源于图书馆借阅。而在实际阅读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有51.2%的儿童表示他们阅读的书籍是由父母选购而来,老师位列阅读推荐者的第二位,占36.8%。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书籍的真正购买者绝大多数是父母、老师等成年人,而非儿童。儿童阅读图书时并不能单纯依照自身喜好,往往受外界因素干扰,这些干扰因素压抑了孩子的阅读需求,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对于“你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儿童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选择好书”,比例高达67.5%;其次为“对于一些语句、内容理解困难”,占48.3%;认为“父母不支持阅读教辅之外的图书”,占39.7%;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时间阅读”,占32.4%。可见,在对读物的选择上,儿童未被为可信任的读者,儿童不能自主选择想要读的书,导致其对读物的判断、选择能力较差。
2.4儿童阅读需要交流者和协助者如表4所示,在阅读过程中,儿童阅读行为缺乏指导,58.4%的儿童习惯于独自阅读,23.5%的儿童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阅读,而选择和父母、祖父母、老师、图书馆员共同阅读的儿童皆不足10%。小学阶段的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需要指导和交流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调查过程中,有39.6%的儿童希望由大学生志愿者来进行指导,在各类阅读指导人员中位居第一。年龄的变化会对指导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家长进行阅读指导的儿童减少。在图书馆举办的众多阅读活动中,儿童对故事会、儿童剧表演等互动类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可见,儿童需要与他人进行闲聊、交流和讨论,这是他们阅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引导得好,就能激发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3对策研究
3.1创设适宜的儿童文学阅读环境
3.1.1突出儿童文学图书资源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8%的儿童将儿童文学视为最喜欢阅读的类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学阅读环境的缺失,使儿童失去了与儿童文学接触的机会。就公共图书馆而言,随着近年来儿童图书出版市场的繁荣以及公众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藏资源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规模。众多少儿读物的竞相登场,让儿童在进入全开架借阅书库后深感无所适从,而当过多平庸、无聊、纯娱乐的书籍占据儿童的阅读空间之后,有重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被挤出位置。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对推介、展示儿童文学加以重视,加之书脊朝外的陈列方式,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价值难以凸显出来。图书馆要以儿童文学为动力和资源,让儿童的触目所及充满文学氛围,有意识地为儿童设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图书专架,以及更易取阅的儿童文学推荐区,通过新颖别致的标识、富于变化的陈列,经常给儿童以新鲜有趣之感,增加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吸引力。只有向儿童提供精心准备的儿童文学阅读环境,让孩子觉得儿童文学阅读行为是受到鼓励的,才能使儿童自觉、主动接近儿童文学。
3.1.2提供优质的儿童文学读物调查数据所示,不知如何选择好书的儿童比例高达67.5%。公共图书馆在馆藏图书的选择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公共图书馆选书理论》一书的作者这样论述图书馆的“选书”对于社会价值引导的意义:“选书的过程必须顾及两个因素:提供与需求。后者又包含三个方面:数量、价值和主题分布。其中,价值是一种发展人的心智、丰富内心体验、提升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力量。”[2]因此,图书馆应建立优秀儿童书目的选择标准,在选购图书时要具备专业眼光和判断能力。随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阅读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公共图书馆应在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共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分级阅读书目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购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的书籍,并有意识地将分级阅读的理念用于儿童文学书籍的排架,使儿童更方便地寻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那一类书籍。当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在自己喜欢看的书里寻觅、挑选,那么他们的选择能力将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3.2传递文学的乐趣,提升儿童阅读兴趣
3.2.1为儿童搭建文学交流平台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缺少阅读伙伴,同时他们对故事会、儿童剧表演等互动类活动表现出极大偏好。加拿大温尼伯大学教授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说:“文学文本最基本的功能和乐趣,即与他人交流看法和观点,文学的乐趣就是对话的乐趣,不仅有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还有读者之间的对话。”[3]交流本身就是阅读的最大价值所在。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充满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在现实中与他人讨论和交流阅读的乐趣。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机会。这种非正式的阅读氛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较之高度标准化的语文课堂更容易受到儿童的欢迎。课堂上的儿童只能听从或模仿老师的见解,无法抒发自己的见解,孩子往往与文学乐趣失之交臂;而儿童文学文本充满可能性和包容性,在儿童相互交流中带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激发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在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馆员应该成为阅读的催生者,要主动地与小读者进行互动。馆员可以挑选一些经典儿童文学文本,和儿童共同阅读,并组织孩子分享、讨论阅读体验。这种交流互动以儿童各自不同的差异性为前提,儿童表达跟别人不同的意见,通过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质疑、比较和判断,探索自己对文学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馆员还应经常参与儿童的讨论,帮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增加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对自我有越多的认知,儿童越容易掌控自己的阅读,逐渐建立其个性化的阅读偏好。
3.2.2教会儿童学会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一些语句、内容理解困难是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取决于其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水平,只有读懂了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阅读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具有互动性。正如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根泉所说:“阅读这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体会、知识去补充、阐释和完善作品的意义。人生的阅历、经验、思想水平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年龄越小,对作品的理解、接受也就越难。”[4]富有儿童文学素养的馆员要善于通过传播自己的阅读经验等示范行为,来带动和培养儿童对文学的热爱。馆员要善于声情并茂地为孩子朗读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有机会聆听童话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各样的文本,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亲密气氛中,儿童将声音内化为文字,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去探寻儿童文学乐趣的欲望。馆员还可以在熟悉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文学文本以及从文学经验中获得乐趣的所有方式告诉儿童,扩散孩子们面对文学文本的经验。如告诉小读者自己如何选择儿童文学读物、采用了哪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文学文本给自己带来哪些别具一格的人生经验。儿童需要成人带领他们进入并探索文学世界,儿童在对这种文学经验的理解中得到了乐趣,有助于他们推广书本和生活经验。馆员大力传播阅读文学经验,实际上是帮助儿童学习如何阅读,儿童的阅读能力越强,其阅读兴趣往往也越浓。
3.3重视对父母、教师群体的阅读教育家庭和学校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多种决定性因素。家长和教师参与小学儿童文学的阅读引导,会对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根据本次调查发现,有高达39.7%的父母不支持儿童阅读教辅之外的图书。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于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抱有比较强烈的功利目的,忽视了阅读儿童文学对于培养想象力、丰富情感的重要意义;而有些家长混淆了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的概念,只准孩子在课外看教辅书等功能性读物,而把儿童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视为无用书。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儿童文学素养的匮乏,大部分教师仍然将大量的时间投入过度标准化的阅读指导行为中,关注字、词、句等表面特征,忽视完整的儿童文学阅读意义。在这样的学校和家庭阅读氛围之中,儿童无法体会和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其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必然日渐淡薄。因此,图书馆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既要做到服务儿童又要兼顾面向父母和教师群体,积极向他们开展儿童阅读支持服务。一方面,为父母和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向父母和教师推荐书目,倡导他们参与到儿童文学阅读中去;另一方面,为父母和教师提供阅读素养教育以及儿童阅读基本理论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此外,图书馆还应设立专题网站,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推出儿童文学书目推荐、在线儿童文学普及讲座、作品分析等栏目,让父母和教师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和特色资源。作为儿童的直接接触者,父母和教师能更多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并以正确的方式协助儿童阅读,那么图书馆的努力就有可能产生成倍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1)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做到好书共享。(2)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3)读书笔记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经老师的批阅后,班级整理成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安排专人管理图书,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下发到各个班级,供学生阅读,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读。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四、搭建平台,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升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