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管理目标模糊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都对短期生理效应比较重视,而对学生认识、理解体育的深层次教育不够重视。由于中专卫生学校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因而必须结合学生的运动素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但我国很多中专卫生学校教学管理方面不注重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缺少灵活性,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要求等细化,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授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中专卫生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
1.2管理制度过滥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保障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一些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而是对目的和效果过于重视,因而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由于管理制度过多过滥,往往导致这些管理制度无法发挥真正作用。特别是很多管理制度往往都从教学评估的角度出发,而且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存在着明显的“想当然”倾向,因而也就无法更好的达到教学管理的目的。
1.3管理缺少落实
管理最终要体现在落实上,如果不能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管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我国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落实情况看,还存在体育教研室、教学督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不注重落实的情况,在教学检查过程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往往碍于情面或者出现自身考虑,经常走走形式做一些表面文章,使得一些本来很好的制度无法落实到位,对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反馈和研究解决,使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的制约性和严肃性大大削减。
2、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优化路径
2.1创新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优化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首先必须在创新管理理念上狠下功夫,特别是要摒弃落后的管理观念,树立全新的“以师生为本”的全新管理理念,将“管理综合性、过程连续性、反馈及时性”作为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和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注重保护和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专卫生学校学生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特点出发研究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2.2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完善管理制度对于加强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解决当前一些中专卫生体育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过多过滥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相关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将人本管理、模糊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模式引入体育教学管理当中,既要体现制度的“硬性”规定,又体现管理的“自由”理念。因而学校和管理者在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教学行为做出“硬性”规范,确保体育教学管理目标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来鼓励、支持和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激励体育教师创新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体育教学创新奖励制度来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热情。
2.3健全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把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作为加强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将学校领导、体育教研室、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主体范围,真正通过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式对体育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将“质化”与“量化”、“平时”与“年末”、“自评”与“考评”紧密结合起来,真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增强评价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过程与效果、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指标体系,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2.4提升管理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优化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管理者的素质,通过管理者素质的提升来推动体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提升管理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提升管理素质,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加强奖惩机制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狠抓落实的意识,对于那些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原则、改革创新、取得成效的管理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不负责任、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管理人员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清除出管理者队伍。
3、结语
一、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在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和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兴趣不高,课堂学习训练没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服从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师管理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上课已经开始几分钟后,学生才散漫地来到操场,并且手拿饮料、食品,边走边吃;教师在示范讲解项目动作要领时,学生在旁边嬉戏打闹,有的学生说笑话、做怪动作,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当教师指出学生的训练问题时,学生不以为然或顶撞教师等。以上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教师需要不断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原因。有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使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发怒、不能专心学习、爱动等问题,甚至个别学生的挑衅行为与敌对心理比较严重,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寻衅滋事等。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生上进心不强。社会上不少人对中职学生有偏见,再加上学生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易产生较强自卑心理,学习热情不高,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由于中职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又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爱护和关心,心理失落感强,存在自暴自弃心理。这些原因造成学生上课不服从管理,问题较多。2.体育场地与器材原因。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训练器材、设施缺乏,投入却严重不足。因缺少场地和练习设施、器材,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二、中职体育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保障教学秩序。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严格的课堂组织纪律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散漫自由、打闹嬉戏等不良行为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和学校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改正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强调和督促学生遵守上课时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对于旷课、无故缺席或迟到的学生加强教育和交流沟通,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批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错误,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的人数较多,他们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理念知识掌握了解不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教学时,要广泛宣传“阳光健身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法的指导。根据大多数学生喜爱观看体育比赛的特点,教师应经常介绍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体育话题,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比赛规则与比赛精神,增强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和启发学生了解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课堂管理。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体育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把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信任尊重有机结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积极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中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体育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体育教学一直以来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主要的观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个环节又离不开体育教学管理,因此,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在普通高校整体工作中,体育教学工作往往被边缘化,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差、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等问题。该文主要围绕学习共同体理论展开论述,从这一理论新视角,针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1学习共同体
1.1学习共同体概念的解读
“学习共同体”一词,在目前教育改革思潮和实践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1]。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理论当中有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理论,可以说,学习共同体理论能承载起当今教育改革的宏大构想[2]。滕尼斯(Tnnies)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于1887年出了一本名为《共同体与社会》(CommunityandSociety)的著作,该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对人类社会进化的两极对比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共同体理论。滕尼斯对“共同体理论”概念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后来人们对共同体的研究[3]。经过查看资料显示,共同体学习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流行,其中塞吉欧维尼(T.J.Sergiovanni)是比较有标志性的人物,他于1993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议上提出,学校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传授知识的组织,应该转化为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正是这次的发言,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概念兴起的标志。1994年,塞吉欧维尼在《建立学校共同体》(BuildingCommunityinSchools)这一著作中又提出了共同体的重要性。1995年,博耶尔(E.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TheBasicSchool:ACommunityforLearning)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博耶尔(E.Boyer)还定义了“学习共同体”的三大特征,即:“共同的愿景、教师作为领导者、家长作为合作者[4]。”从此,学习共同体理论被正式引入学校教育。在国内,有关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张建伟博士在《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具有代表性:“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5]。”
1.2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理论基础
1.2.1理论基础一:教育本质论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并且人们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无意识的开始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断地熏陶个人的意识、发展个人的能力、锻炼个人的思想、形成个人的习惯并激发个人的感情和情绪。”从教育家杜威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的人与文化相互互动、影响的过程。在学习共同体概念中,同样强调的是一个团体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等形式相互合作、相互互动、相互反思等过程。1.2.2理论基础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达到的意义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称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6]。而学习共同体所强调的是在共同体的情境下,各个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互动、相互影响与作用,最后实现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1.2.3理论基础三:社会互动论在互动论观点中,教育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的融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以利于学习者个体知觉的分化,并且将新的资料准确无误地整合到学习者个人知觉之中的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1)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2)互动产生更加有意义的学习。(3)不断自我认知与自我理解。在互动论者看来,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何学会更好地同他人融洽相处,如何学会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如何学会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世界的方式生存于客观世界之中[7]。反观学习共同体,可以得知,团体各个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认知风格,大家可以扬长避短。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又有利于成员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8]。
1.3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团体成员之间首先要树立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基石,仿佛一盏明灯,照亮大家前进的方向,共同一致的目标既能体现出团体成员的责任感,同时又能反映出团体成员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确定以后,团体中的成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合作等众多的活动,进而实现对知识与意义的构建。与此同时,团体各成员对共同体的众多活动和自我进行反思同样至关重要,目的是促进整个团体和自我得到发展和完善。最后,在共同体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形成团体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与认同。所以,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是由一系列活动过程构成的,概括起来是:共同目标的确立、学习与合作的进行、研究与建构的完成,最后各成员的反思以及认同与归属的形成,整个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8]。
2从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探讨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在普通高校整体工作中,体育教学工作往往被边缘化,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差、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等问题。基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笔者认为,从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行探讨,关键在于理念的创新,在高校中建立从教务处到体育部教务管理人员的体育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实现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研究、合作、分享、建构、反思、认同与归属,在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自我发展提高的同时,使得体育教学工作同时得到提升。2.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各成员应建立共同的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主体应该是体育教师和全校学生。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首先应该明确共同的管理目标是“一切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心,以高质量的服务为宗旨。”尊重体育教育规律、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情感、个性化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2.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各成员应相互学习、研究与合作。在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一切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心,以高质量的服务为宗旨”的共同管理目标之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围绕该目标,针对体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各项实践活动、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研究与合作等活动。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该转变观念,系统地学习教育学、教学管理系统理论与方法等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针对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实践领域存在的众多实际问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针对体育教学管理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教学管理成员之间还需要通过合作来商讨。体育教学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研究与合作的整个过程,也是彼此之间实现共同提高的过程。2.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各成员应进行建构与反思学习共同体中建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与过程。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团体各成员在学习、研究、合作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知识与意义的建构,这一过程能够使得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掌握体育教学管理的规律、性质以及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反思是每个人的重要品质,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通过反思可以提高其工作质量,实现其专业发展[8]。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中体育教学管理也可以说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是专业人员。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分析以往的经验教训、反思自我。通过这种总结和反思自我,对于体育教学管理整个共同体的理解才能更加清晰、到位。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与专业发展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共同体的发展。2.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各成员应形成认同与归属。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中,高校教学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认同与归属对于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体育教学管理共同体过程中,成员的认同与归属所形成的前提是共同目标的确立,关键的部分是学习、研究与合作的开展,核心的部分是建构与反思的进行。因此,在具体的体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上几部分内容,因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共同经历过这些过程之后,才能逐步建立起对体育教学管理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他们彼此之间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3结语
尽管高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管理队伍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但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能否再向前迈入一个新台阶,关键在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新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对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学习共同体理论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解。
作者:刘英梅 吴明 单位:南京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2]杭花平.基于合作超越合作——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于体育类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80.
[3]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20.
[4]陈晓端,任宝贵.当代西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1(1):21.
[5]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中国远程教育,2000(增刊):52-54.
[6]建构主义理论[EB/OL]..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课堂管理
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作用。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并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重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安全伤害事故,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如何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伤害事故,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位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体育教师通过有效的体育课堂管理,不仅可以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学生的安全,还有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后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1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各项运动的活动过程中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户外,体育教学的开展以集体为主,学生的体质有所差异,体育教学中稍有考虑不周,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1]。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是指在体育教学的有限时空内,出现的各类体育安全事故。体育课教学是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学校体育安全事故中,发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比例最高。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学安全事故不但给体育教师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巨大压力,也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我们重视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安全开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发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是引起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学生对体育安全意识淡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缺乏自我安全意识,不重视体育教师强调的上课注意事项;学生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够,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事故;有的学生体育基础差,运动技能差,身体素质弱或对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有的学生具有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缺乏经验、麻痹大意、急躁、忽视运动技能“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或在体育练习中因畏惧、害羞而产生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有的学生上课组织纪律混乱或违反体育活动的规定,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事故;有的学生隐瞒自身存在的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学校和体育教师不知学生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安排相同的体育运动量,这类学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2体育教师方面的原因
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疏忽大意,对学生的练习的动作要领指导不够细心,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事故;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体育教学的设计环节方面,考虑不周,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容易造成体育安全事故;教师所选教学内容任意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运动技能难度加大,容易引发体育伤害事故。
2.3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是造成体育安全事故的一个因素
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方案;部分学校由于体育教学投入不足或不重视体育等原因,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差,体育器材设施缺乏,或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维修更新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校缺少对安全教育的宣传,生命安全意识不强。
3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的课堂管理
3.1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性别和技能水平选择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所选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大纲范围内,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师不能以“学生喜欢”为由任意选择教学内容,应精心策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习的练习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制,例如,当学生不适应对抗性较强的活动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练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避免发生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对抗,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3.2认真布置运动场地,检查器材设备的安全情况
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提前,为了确保学生的上课安全,体育教师布置、检查场地器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准备环节。体育上课前,体育教师需要检查上课活动的场地,包括检查运动场或场馆内的地面是否平坦、有无障碍,确保学生不要在凹凸不平或湿滑的地面上进行运动练习。体育教师要认真检查上课使用的器材,例如,体操、攀爬类器械安装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使用前做好最后的检查,确保学生使用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场地器械,做到及时更换故障器械。体育教师要严格场地器材管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运动场地的安全守则,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违反场地器材使用守则的行为。
3.3体育教师合理的课堂
控制合理的体育课堂控制是与体育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课堂控制是影响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喧闹的体育课堂不仅妨碍学生体育机能的学习,并且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要始终监管体育课堂的秩序及安全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离开课堂。体育教师的站位要尽量使所有的学生控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体育教师要注意强调课堂纪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个性,健全体育的课堂管理制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旦发现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如喧闹、吵架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体育教师应及时介入并制止学生违反课堂常规行为的发生。
3.4加强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
体育教师应贯彻“安全第一”的教学理念,将安全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增加学校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救护知识、基本的体育安全技能、学生自护自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损伤、救护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
3.5体育教师熟悉学生的健康档案,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备课前,需要查阅学校建立的学生健康档案,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需要关注班级异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要如实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对这类学生要区别对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可采取减少体育课的密度和减轻负荷量的锻炼手段或将这类学生安排到体育保健班,把由于身体原因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
3.6教师及时地现场救护课堂现场救护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特殊的课堂管理能力。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一般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需要定期接受现场救护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教师有责任采取必要的现场救护,要及时对体育伤害事故发生过程进行书面记录。
4结语
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问题及课堂管理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去思考和探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防范意识”和“严格课堂安全要求”放在首位,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节体育课,教学管理上要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把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程度,确保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韩新英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健.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89-91.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贯彻激励理论;激励过程;激励模式;培养体育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58-0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激励策略,从外部给学生刺激,以诱导学生的内驱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优化教学,使学生获得深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激励过程与激励模式
激励的一般模式是: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需要是行为的出发点,行为又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动机有2个方面:一是外在性的,主要表现在社会、情感性的需要,即得到学校、教师、同学给予的信任、尊重、关心、友谊、表扬、认可和赏识。二是内在性的,一方面可在单纯的学习、工作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如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指学习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从而体验到某种成就感与自豪感。学生的这些需要与动机归纳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需要的满足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需要的作用。
二、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这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体育课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更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使课堂上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3、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对他们在练习中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肯动脑子等优点及时予以表扬,抓住典型,以点代面,促进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4、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益竞争
这是因为适度的竞争具有以下的心理学意义:一是能促进学习将潜伏状态的动机变成活跃的起作用的有效动机,从而使个人目标明确化;二是能创设一种力争上游的氛围,使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得到充分肯定;三是提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相互间学习、帮助和影响。
三、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需要、动力、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前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一些激励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实效。
1、创设优良教学环境激励
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一个教学班级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使许多的学生不安心学习,造成人心思离;相反,如果教学班级成为每一个人相互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学习场所,保持学生之间的群体人际关系的融洽,就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班级中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在课堂中师生的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地交流,达到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
2、提升爱好进行兴趣激励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在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或某事件感兴趣,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就会很投入,从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为目的,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
3、运用“情感投资”的情感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从完整人格理论出发,把生理驱力、情绪、认知和行为全部纳入人格结构,在这四个动机系统中,情绪起着明显的核心作用。情感激励模式不同于物质激励模式和精神激励模式,而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为手段的激励模式。
4、积极树立榜样典型激励
5、鼓励学生参加教学管理,在参与中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