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充分发挥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就针对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具体应用措施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从武当太极拳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辩证统一理念和顺应思想等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提出了有助于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几点措施,以期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武当太极拳 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

武当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当山派内家拳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将养生、悟道和技击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但全面体现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和“阴阳易变”“生生不息”的基本信念,而且还以武术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平和包容的民族性格和中正和谐的民族文化心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如今,随着近些年大众健身拳术的广泛流行,部分高校将武当太极拳纳入了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而也正是因此武当太极拳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在无形中逐步影响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鉴于此,为了深入了解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充分发挥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就针对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具体应用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武当太极拳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武当太极拳以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要能够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追求的不是人与自然、人与外界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关系。武当太极拳运动中所蕴含的这种和谐的自然观,能够十分容易的转化成为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人文观,并在潜移默化中对练习者产生影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积极的与他人之间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其次,武当太极拳中所蕴含的辩证统一的理念,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武当太极拳的套路结构充分考虑了左右兼顾、上下配合、内外兼修等基本要求,全套动作在刚柔、快慢、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状态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连不断,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时要能够做到“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等一系列对立而又统一的状态,很好的体现了阴阳、快慢、开合、动静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和变化机理,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这种蕴含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变化机理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长期的学习和练习之中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辩证统一”的哲学理念,引导辩证的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以此来更加有效的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最后,武当太极拳中所蕴含的“顺应思想”,有助于学生之间和谐良性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武当太极拳讲究“顺应”,要求练习者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顺时应势积极、主动、从容的去应对周边的变化,“动急则急动,动缓则缓随”,其中蕴含的实际上是一种和谐共处的相处法则,即: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看待周边的变化,并根据当时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顺时应势的应对。上述理念对于高校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保持与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均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高校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无疑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措施

为了促进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特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应积极组织开展与武当太极拳相关的文化讲座,来加深学生对武当太极拳文化的了解,扩大武当太极文化的影响面。高校太极拳教学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其中关于理论和文化的教学时间更是十分有限,多数任课教师在开展武当太极拳教学活动时,都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与武当太极拳相关的文化讲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武当太极拳的了解,促进武当太极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还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鼓励武当太极拳协会的组建。高校的各种协会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活动力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促进武当太极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借助协会的力量,通过组建武当太极拳协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习的太极拳知识和技能去创造文化的实践平台。例如:可以通过武当太极拳协会,紧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太极拳活动,不但有助于中国优秀体育文化的弘扬,还有助于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2篇

老子是道家一脉的关键人物。作为周朝的史官,他可以接触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历史资料,从而使他有可能对中国自母系氏族社会,到黄帝、夏商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同时作为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和修为高深的智者,他又把自己独特的思想留给了后人,从而创立了道家一脉。

一、五千灵文照千古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搂,周守藏室之史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周朝末年,作为守藏室之吏的老子,预感到天下将乱,已不能潜心修行。遂辞官西去,开始了西行游历之旅。游历于山水之间,感悟天地之灵气,体会宇宙虚空之玄妙,行清静无为之妙法。后应函谷关关令尹喜之求,著《道德经》,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学术之始,以及其他诸家文化之源。

“道”是老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何为“道”,历来见仁见智,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道”是一种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诸多表象的归纳总结。“道”是宇宙天地、自然万物最基本的本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境界,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老子所述的“道”,可以分两个部分理解,一是道的本性,二是道的本体。

一、“道的本性”是任何事与物的最基本的原始表象。道是一种有质无形,相对恒定,难以表述的境界。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鸿蒙状态,没有物质的存在,没有清浊之分,只是茫茫无际的虚空,没有时间概念的状态。万物未有生发之时,寂寞中的安静,这种安静的形态只能在意境中领会,只可感知,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这种无形的境界,广泛的存在于各个领域。诸如一颗黄豆,就是以一种“道”的境界存在,它的有质形体内,其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恒定的境界就是“道”的本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故“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可以说,它是任何事物尚未发生变化之前的无始之状。

二、“道的本体”是任何事物最基本的发展规律。例如,混沌鸿蒙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化,就会发生大爆炸,形成一个新的有形有质的新境界。植物受到时间、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从无始恒定的静止状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道”的本体在演化的过程,也是一切事物进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道”的这种特性却不会因为本体发生变化而变化,它会“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始终按着自己的模式进行运化。不论是人,还是天地,都要按着“道”的这个本体规律进行演化。诸如一颗黄豆,在遇到适当的外部环境后,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又转化为黄豆。这就是独立不改,周而复始。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除了在理论上开创道家学派以外,更是养生文化的大成就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一方面是著述论说“道德”的理论家,同时也是养生延寿的实践家。他提出的诸多养生理法,已作为后世道家学派,乃至众多学派养生延寿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其实际修习的养生方法,则不被世人所熟知。

据武当太乙门内历代口传,老子西去途中,除了创下教化人们精神领域的“五千灵文”的《道德经》,还有相当多的上古养生具体修身养生方法也流传了下来。虽然这些稀世珍宝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冲洗,流失很多,但在武当太乙门中仍然保留记录着古绝学的道家养生修身秘技。这些隐密之术,都是依托老子提出的阴阳太极学说的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石。老子所传“九老图”和“三清大法”、“犀牛桩”、“太极桩”等实修方法,至今仍然在武当太乙门中延续发展。

“九老图”,顾名思义,以九幅老人图描绘整个金丹功夫成道的过程。立日月以表阴阳。阴阳者,真铅真汞也。在人身内阴阳真气相抱相融,人则身体康泰。运化真阴真阳,使之混化一处始成混元一气共鸣,方与宇宙太虚合成一体。则进入大乘高妙真空境界,万象归真刻刻均有玄机变化,时时静候真机显露始成沐浴天机。三家真元共演,龙虎同宫相聚,神也:气也、丹也,三形归一,暗合九九归真之人道仙机……

“太极桩”秉承老子所创太极学说,合上古养生导引法,以仿生、导引、内观、星象等诸多学科于一体。“下手即求天地人三才同修。所谓三才,即:(1)练人之天极――双臂之厚重;(2)练人之无极――丹田之混元;(3)练人之太极――双腿之轻灵。三才相合即入无极而成混元,即可功成。继而精求劲法,在身体用劲方面,力求刚柔有度,阴阳变换有法。正如祖师所讲:“劲法太极,在一法之中仍然体现。以太极桩为例,用功之时,必先以刚劲而用之,以求开筋开骨之效。刚劲用后即弃之,弃之则松,松则柔。以刚求柔,以刚用柔,以柔用刚,刚柔相济,始合太极,浑然一体,其功乃成。”先用刚劲,刚劲用过之后就弃之,则柔劲自现。正所谓阳尽之后阴则自生,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则合太极。从中可以看出,太极桩劲路的刚柔变化是有法度的。太极桩的妙用,可用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下手即合太极。先动足少阳胆经,以足少阳胆经之真气来推动足少阴肾经之真气。以形成少阳少阴两经相互交换,相抱相容,形成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之太极状。正如阎老祖师所讲:“一法之中,有先动阳而后动阴者,即抽坎中之真阳,添离中之真阴。如太极桩,先升肾中之纯阳,添心中之真阴者便是。”真阳上升,真阴下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始入太极之状,则丹功成矣。(二)易筋腾骨布气。易筋者,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从而强健有力。古语云:“筋长一寸,力长一分。”充分说明了筋腱的作用。腾骨者,使身体的皮膜和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产生形如空鼓的气囊,从而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三)换劲有法可循。在内家功夫的练法中,常常有劲力的说法。所谓劲力,就是武术技击的劲法。内家功夫通常将劲分为两种,一种是后天劲,即人的自身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别一种则是先天劲。人身体自身所带来的潜在能量,俗称先天劲。内家功夫首先要练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训

练方法,使先天的内劲体现出来。(四)丹田培元炼气。“丹田炼气”,是所有功法都要求的,太极桩在这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先动足少阳足少阳一动,周身内气即开始活跃。行先天之真阳,补心中之真阴,达到坎离交媾,阴阳互换的丹道小周天境地,为周天循经行气做好必要的准备。(五)周天行气循经。武当太乙门的功法均以炼精化气为修炼宗旨,以练就丹田混元气为入手,继而运气行走经络,让丹田混元气按内功的不同需要,而行走不同的经络,以达到不同功夫的要求。这就是所说的“循经行气”。太极桩也不例外,先以足少阳足少阴两经作为循经行气的人手,继而行气于督任二脉,以达小周天之目的。此乃武功及丹功所必须达到的。而行气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气于周身经络,达到“法密如笼”的境界,才是太极桩外功的最终追求。至此境界,太极桩在外功方面才达上乘功夫。(六)光华内收炼神。神为内功之主帅,炼神之清明,则意之灵便。意识是内功习练法中的君主,精神内守是练太极桩应用的必备方法,也是太极桩武道合一的具体表现。神到、意到、气到、力到,是内家功夫内三合的基本要求。而内视炼气的法则,则是修炼内功的共法。“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更充分说明了神光内收可以开通经络隧道的特性。光华内收以后,随着神光的内收,练功者的心态也逐渐趋于平稳、安详,逐步进入禅定的状态,达到内功大成高妙的境界。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这句话揭示了中国道家文化的开端。尹喜真人则是这一开端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道家学说的发展史上,尹喜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也是武当道派的创始人,内丹文始派的创始人。《道德经》就是由他传承弘扬,才有今天《道德经》嘉惠于世界众生的局面。

二、文始初开金丹弘

老子以后,道家文化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尹喜,字公文(公渡),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同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函谷关得老子传承后,遂弃官而游历于锦绣山河之间,感悟灵山秀气。后到武当山结茅为庐,在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隐踪修行。成道后,开武当文始和华山文始一脉,传承千古而绵绵不绝。何谓文始?乃文明之始,文化之始也。尹喜得受老子传道,于武当得道后,著书《文始真经九篇》以弘扬道法。《文始真经九篇》为后来道教三大经典之一,是中华古文化中最早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经典,在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道”之理法,让人们更进一步认清了道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此原理和自身的修行经历,完善了修真法脉,留下了金丹内炼法在武当太乙门流传。

武当太乙门金丹内炼法,俗称密传丹法,门内相传源于文始真人,主要以八部次第为修持主体。该功法以武道双修为要旨,静动结合,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动者,养气蓄精以筑修道之基。静者,回光返照也。“回光返照春常在,凝神人气始成真”。即凝神合气,以登人道真途。所谓“养气蓄精”,即养我先天之正气,以备开经导脉之能,续我真元精微。《黄庭经・仙人章第二十八》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神气相抱入门之要在于回光,回光之意在于消除常有之欲望。常有欲望者,有形世界之诱惑者是也。故《道德经》云:“常有,欲以观其徼。”“微”即“窍”也。玄机微妙之处也。收其心,观其形,守其境,人其无。无者,无有穷尽之虚空之态。修真之人果能处于“常无”之态,回光内照空境之妙,方知大千世界空有之别无它矣。无,天地未发之称谓,人道仙机之初。常行回光内照,行真常之妙,观常无常空之境,直入“无中而生其有”之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即虚也。虚,即空也。观其妙,即观其空,入其道也。“欲”,即“将行”之意。是言人能常行回光返照之法,入无欲无念之境,则先天神灵保持在清净微微,寂兮寥兮的“常无欲”之中,洞察天地万物造化之始的至微至妙之玄机,体悟“道生生不息”之妙。无欲无念的神灵清净,虚空之中一点消息忽然而生,壶中犹如日照熏熏,温暖如春,则真阳初生,则神气相合。故无名,天地之始,阴阳重生,方显“心死神活”妙理之精辟也……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3篇

武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也称为内家拳,其归属于道教武术门派。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同时又是参研道家传统的内丹心法,遵循太极自然演化之理而形成的一门拳技。相传是明代道士张三丰所开创,据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张真人传》中记载: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信信不倦,一日在室谈经,有鹊在庭,其鸣如方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躲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蛇走。由此真人悟出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习练的武当太极拳,然而,在三丰创立武当太极拳之前,东晋时代的葛洪就先行开创了“太极法术”和“太极秘法”,继而南北朝的韩拱月又开创了“小九天”,这即是太极拳最初的雏形。唐代隐居道士许宣平的“三十七式太极拳”,李道子的“俞式太极功”。在民间还流传着“粘沾拳”与“绵拳”等。张三丰结合了历代的拳路并对这些拳法进行了综合、提炼与升华,又因受“鹊蛇之斗”的启发,并将道家的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中(由于该拳是以道家的哲理《道德经》作为创拳理论的),因此创建了这套以“太极十三式”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其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武当太极拳与普通太极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它是以太极哲学为基本原理。通过阴阳辨证关系来指导拳法运动的。它源于自然,法于自然,合于自然,严格地遵循了拳法自然的创拳原则和“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本性说。它是注重以外导内,以内催形的武当内功拳法。故而在行功走架时不仅需要遵循普通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还要在练拳的同时更注重修炼内丹及修心养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命双修。

那么何谓性命双修呢?欲弄懂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了解道家的“丹道养生法”。道家为返归先天(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进而成仙,曾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上其认为生命是无限的,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同时把返归“孩子之体”长生不死作为道家的生命观(道家的生命观源子中国的易经文化“生生之谓易”)。因此历代的道家弟子,都将长生不死作为远大的目标去苦苦地追求。有些道徒为了体悟养生的方术,不惜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甚至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生命。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摸索,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养生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服务于世人。其道家的养生学就是炼丹,所谓炼丹又有外丹与内丹之分。外丹是古代道家用炉鼎烧炼药石,以结成丹。意图通过服食丹药而求得长生不死,但因外丹的副作用较大,多有服用外丹中毒而早亡者,故此法渐渐衰落。然而内丹的修炼逐渐代之而起,什么是内丹呢?始祖张三丰的丹法即属于“内丹双修派丹法”,他认为:内丹是修心炼性的成果,《道言浅近说》的第十七节记载:“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心朗朗,性安安,不干,无思无虑,心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简言之:修炼内丹就是要将人身自有的精气神作为药物,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阶段的修炼(也称为不二法门的修炼程序),以达到身心健康,返老还童,心灵升华,长生不死,最终成仙的目的。因此将道家内丹之功的修炼内容,称之为性命双修。所谓性是指人的精神生命,即心理健康,所谓命就是指人的肉身生命,即生理健康。性命双修就是要把人的精神与肉身,心理与生理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修炼,不可偏废。性又被称作人的本心之性和人的天性,天性之说源于《易经》“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命又指气,人之元气。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说:“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也。”元朝李道纯在《中和集卷四・性命论》中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性命虽属一家,但在修炼中却各有侧重。性功重视本性的修养,要进行明心见性、炼神还虚的修炼,以求精神的长生不老。而命功则注重炼精炼气,进而改善生理机能。以求延长肉身生命。两者结合来炼就是性命双修。武当道教是以玄秘的太极学说作为根本教义的,因此张三丰将无极而太极作为道学的根源,立说于《大道论》,把人体的生命比作无极而太极的过程。并在书中阐述了“太极分阴阳,阴阳顺则生人,阴阳逆则生神”的丹道思想。又科学地总结出了宇宙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丹田是一小太极的丹派理论。把人身的丹田看做是道家内丹的修炼之地。认为它既是养生之宝,也是产生技击劲力的发动机。因此将人体虚拟作“炉鼎”,将道家的导行之术、吐纳之功并融于拳法之中,再通过形体的独特运动技法,在自身的炉鼎内炼丹化气,炼养自身的精气神,以“有形之体,演练无形之气”。充分地激发人体内的潜能,使之产生具有较强的养生修道之效和独特的技击之功,进而达到外炼取形体、内炼会神意,内外结合,形意相抱,凝神静虑,抱之守一的目的。张三丰的内丹双修丹法,是以双修炼采“外药”,又以清修炼养“内药”。“外药”是在天地造化窟中而产,而“内药”则是在自身关之穴中而生。“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是性,“外药”是命。只有如此的性命双修,才符合神仙之道,也才能真正地通过习练武当太极拳,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然而,如此玄奥的炼丹之术,听起来就令人“炼而却步”,因此历来习练者甚少,难以普及。犹如“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其实欲修炼并不难,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只用了八个字就概括了炼气炼丹的方法。这就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又说“心止于脐下日凝神,气归于脐下日调息”。这就是“脐轮调息法”,如若掌握了脐轮调息法,炼气炼丹的玄奥就迎刃而解了。脐轮又称脐窝,穴名神阕,它是婴儿处母胎时赖以呼吸滋养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断,但元阳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它是人生之性根命带,是炼内功的重要穴位,也是武当太极拳炼合气的入门要道。在道家内丹经典《黄庭经》中,把脐区的区域称之为“黄庭”,奉为修炼内丹的经典,而且由脐分散的脉一直可连接到海底穴,也就是人体生命的基点。如果这一基点的能量被发动了,人就能返老还童。所以我们在练拳时,若能做到脐息(在习练拳架时要意守脐轮,时刻在心中想着要由脐窝呼吸即为得法),就能够把练拳与炼丹结合起来,即功拳并炼,也就做到性命双修了。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茅山旅游业 道教文化 措施

一、概述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现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峰、洞、泉奇骊,有三宫、五观、七十二庵之说。从隋唐起,就以“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称于世。道家与道家文化对茅山的历史发展影响甚远,也成为今天茅山旅游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根基。

二、茅山风景区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中的道家与道教文化体现

道家与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倡导的是一种“逍遥游”:即在旅游中通过全身心体验、感悟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从赏玩山水之中直觉地把握自然和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清代《茅山志》载:“句曲之于金陵,是养真之福地,成神仙之灵区。”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为主体,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中写道:“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日夕欲颓,沉鳞竞跃。实是境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天复有能与其奇者。”茅山的秀丽风光、清幽之境,集天地之灵气、圣仙之神韵,确实符合道家之追求,隐逸世外、怡然自得,于自然的交汇中领略精神、采撷趣味。

茅山古迹众多,现有主要景点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元阳观、保朴园、华阳洞、金牛洞、八卦台、喜客泉等。

九霄万福宫,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顶,故简称顶宫。该宫依山而建,现有殿宇四进。第一进为灵官殿,第二进为藏经楼,第三进为主体建筑太元宝殿,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宫殿气势恢宏,讲究突出中轴线对称,强调天圆地方和阴阳五行的理念,内部布局和装饰融合了美术、雕塑等多种道教艺术,是茅山道教宫观建筑的代表。

元符万宁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侧,里面有睹星门、大王殿、灵官殿、东岳殿、老君殿三天门等景点,宫殿上方为高99尺的纯铜老子塑像。老子为庄子的老师,道教尊老子为共同的始祖,其《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清静无为和境界的超脱,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精髓的体现,后人为其塑像表示对老子的无上尊重。

元阳观位于大茅峰东南坡,观内建有太元宝殿、石牌坊、祖师坊、灵应斋、玉道坊、地祗堂、易经馆等古建筑,以及上清派祖师三茅真君和福、禄、寿、禧神像数百余尊,是茅山道教上清派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保朴园位于南朝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遗址处,是道家隐逸养生益寿之地。园内松青竹翠,古树参天,终年泉水潺潺,空气清新。彭祖广场、五味斋、弘道场、沧澡堂、木屋居、玄甫(四合院)、放生谷等的建造皆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基础,集饮食、起居、怡情、健身、寻幽、悟道于一体,是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形实体化的很好实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茅山在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内涵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修复新老旅游景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茅山道教文化”已成为宣传茅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然而,这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最根本也最关键的一点――即是对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挖掘不够深,仍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核心旅游产品因缺少其他产品的衬托而成为单一产品。

从单一个体来看,茅山风光秀美,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既有宫观建筑的雄伟,也有文人墨客的遗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齐聚,还是很有开发价值。但同其他道教名山如武当山、青城山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主要是在江苏省比较有名。茅山不够高、不够险、不够奇,客观地说也就是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应有的景色。所以,自然风光不是茅山旅游业的根本吸引点。旅游的本质在文化,茅山所依托的正是道家与道教文化。

之所以说对其的挖掘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首先是因为与茅山有关的人包括游客、导游、景区管理者、茅山当地居民等,大多都对所谓的“道”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信仰道教的人并不多。游客烧香、算命更多的是出于迷信思想――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平安,真正出于感受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游客对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导游,导游应该对道教文化有较深入了解,但现状是本地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数量偏少,大多数只是笼统含糊的讲解,少数甚至强行拉客骗钱。

这其次,道教旅游作为宗教旅游的一种,有其特殊性。如果人们对某种宗教并不了解,那么依托此种宗教文化所呈现的有形实体包括建筑、仪式、饮食等,最多只令人感到新奇,吸引力难以持久。人们只有了解此种宗教文化,才会有所感悟,并在逐次接触中加深理解甚至形成对其的虔诚信仰。这就要求这些有形实体有“精神文化气”,在游客与其接触中从各个方面展现出来。茅山在有形实体如老子像的建造、元阳观的修复、保朴园的新建等处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其“道教文化气韵”还不够,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大殿里香客的吵闹和摊贩的叫卖声、顶宫门口到处拉人算命的皮条客、价格奇贵的香等都令这个原本清净的道教福地变得躁动不安、浮于表面。

现在来茅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参观宫观、烧香和算命,除了顺带看看自然风景、吃吃农家菜基本上就没有其他旅游项目了。茅山过于依靠核心旅游产品而忽略了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这对茅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茅山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种单一、缺乏原真性、品质低劣且粗制滥造、缺乏宗教旅游商品所特有的艺术性、典型性、独特性、极品和精品少等问题。

三、禅寺与武当山的启示

(一)禅寺:佛教文化的与时俱进

台湾禅寺是一座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现代化庙宇。开山方丈惟觉和尚针对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行佛教“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

禅寺宏伟华丽而庄严肃穆,游客众多而虔诚安静。寺内法师、僧侣六根清净、潜心向佛、专注学习;禅寺图书馆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研习佛法,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广泛涉猎一切先进知识。禅寺经常与大陆进行宗教文化交流、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祈福法会。禅寺免费向世人开放,提供免费香;寺内有许多免费、虔诚的志工导游,除介绍佛寺外,以宣扬佛法为主,将佛教理念传给世人,不推销购物或烧大香;游客临走之际还可获得赠送的光盘和开光水。禅寺还投资为社会建造大学、中学和小学,向青年、青少年宣扬佛法,这些年来共投资相当于人民币100多万元兴办社会福利。

禅寺在普及佛法与佛教文化、促进佛教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佛寺庄严肃静氛围、以佛法立身正命并奉献社会等方面对茅山启示很大,茅山应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追本溯源,保护好自身独特的道家与道教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避免因片面追求商业经济而将道家与道教文化过分物质化、简单化、世俗化,致使其变味并丧失原有的吸引力。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多方面弘扬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弘扬道教文化、促进武当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非常值得茅山借鉴。主要包括: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近几年,武当山的游客接待工作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香客和观光游客外,以道教养生、学术研讨、道教文化等为目的的学习休闲型旅游团队明显增多。一些大型企业或团体纷纷到山召开集团年会,年会期间道协派道长讲授道教文化,取得很好效果。

筹资维修古建,努力保护文物。2009年春武当道协筹资3500万元整体购回武当山九宫之一的净乐宫、启动了五龙宫的修复工程。多年来,道协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对所管理的“五宫一观”进行维修。同时新建武当山道教学院,为武当山道教功夫团购置了练功场所。

积极广泛开展中外道教文化交流。近几年武当道协先后接待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道教参访团1800多个,道教协会先后60多次组团到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欧洲及美国等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武当山道教经忏功夫团还先后参加了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大会、成都道教文化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第九届武汉道教音乐节等,表演武当武术、道教音乐,都获得好评。

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武当山道教协会先后向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捐款10多万元,向南方雪灾地区捐款10万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30多万元,向西部功德林捐款5万元。与此同时,先后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捐款,累计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

积极宣传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协会创办《武当道教》杂志,建立“中国武当道教网站”。道协支持、参与有关单位整理、出版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武当山画册》、《玄天上帝典藉》、《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等,还支持、参与了电视连续剧《武当》、纪录片《问道武当》及多部影视剧光碟的制作。

四、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促进茅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山水本性,保护自然环境

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尊重山水本性:对现有自然群落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任其自然演进;对经营轮伐的人工林则将地带性植被科学恢复与景观林营建有机结合,实施旅游导向的林相改造;对采石场等不可恢复生境则可规划建设成奇特功能景点。同时严格景区人为干扰类型和程度控制,注重景区自然景源开发,禁止与资源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在道路、服务设施等建设时重视减少环境负荷。

(二)筹资修复古建,新建葛洪、陶弘景纪念馆

茅山鼎盛时期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战争、及对茅山道院的毁坏较为严重。茅山应根据实际情况,筹资重点修建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深的宫观建筑,重现茅山鼎盛时期的恢弘大气、香火之盛。

同时,新建葛洪和陶弘景纪念馆。葛洪和陶弘景作为茅山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历史文化名人,对奠定茅山作为古代炼丹和本草著作发祥地的地位贡献突出,深刻影响着中外医药文化。陶弘景还继承老庄的哲学思想、葛洪的炼丹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家的观点,深刻影响茅山的道教文化。现仅在九霄万福宫左门一侧有葛洪和陶弘景的泥塑像,与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地位非常不符。茅山应为其修建纪念馆,以提升茅山享誉中外的历史人文品位、充实旅游观光意义。

(三)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茅山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客源市场,以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道教教事旅游。这主要针对有坚定的道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别的道教节日和庆典时期专门提供的旅游产品,为信徒提供法事活动服务,为非信徒游客提供相应的参与活动。

2. 道教观光旅游。茅山丰富独特的道教文化资源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使观光旅游成为茅山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茅山在这一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在大型道教活动、宫观建筑、道教文化艺术、道士生活习俗等观赏方面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普通旅游者。

3. 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旅游本质是一种文化旅游, 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茅山道教的宫观建筑艺术、斋醮仪式、养生医学、石刻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无不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这种旅游对旅游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 可以开展诸如茶艺文化游、建筑园林游、文化考察游等。

4. 道教修学旅游。这主要是针对学者、宗教研究者等的旅游,学术分量较重,有助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深层次发展,研究有心得者还可著书立说,提升茅山道教名山的实力和影响力。

5. 道教民俗旅游。茅山道教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色。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地方风俗和文化保留的很完整,为茅山发展道教民俗旅游打下坚实基础。茅山应大力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开辟民俗文化旅游区,集中展现一批民俗民风,既可扩大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应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纯正地道,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古朴,突出“惟我独有、惟我独优”的特色,加强游客参与性,使游客置身其间,体会道教民俗的博大精深。

6. 道教饮食、养生旅游。道教养生术是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物产精制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道教在饮茶方面也颇有研究。此外,道教宫观往往位于环境清幽之地,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从事养生术活动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养生术与旅游结合起来,用道教养生术为游客服务。

茅山在饮食、养生旅游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新开发的保朴园初步实现了茅山道教养生术的理念。茅山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饮食、养生旅游的横向和纵向开发:进一步丰富药膳的菜色和内涵,尝试在餐厅中出售真空包装药膳,请一些有经验且有行医资格的道士为游客开保健药方并现场配药;有计划地建立疗养院、度假村,从事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酒、饮料等特色饮食商品,具有保健功效的日用品、家具,与饮食、养生有关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但同时要注意加强茅山相关部门对这些餐厅、疗养院、度假村、商店的监管,确保其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对游客有益无害,建立健全的规范制度,防止不法商贩有机可乘,破坏茅山饮食、养生旅游的形象,促进茅山饮食、养生旅游健康、规范地发展。

(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

茅山应大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不仅作为游客旅游的纪念、将其良好的旅游感受和印象延伸到旅游结束后,还能在独具匠心的商品设计中体现和宣传道教文化,增加旅游收入。

茅山道教旅游精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宫观建筑、雕像等的微缩模型,如元符万宁宫上头的老子像,不仅计入吉尼斯纪录,其左手下方似戒指的蜂巢更有吉祥之意;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将老子像模型作为旅游商品非常具有纪念意义。二是与道家和道教文化有关的书籍、画册、工艺品、音像制品的出版,内容包括茅山历史与传说、茅山道教典籍、斋醮仪式讲解、道教建筑、道教服饰、道教音乐、道教医学养生、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三是与道教法事及民俗有关的器物用品,如茅山道士擅长做法,其在举行斋醮仪式时所用的法器也可以模仿复制成为独特的旅游商品,对游客吸引力非常之大。四是茅山茶叶;品茶论道在道家与道教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茅山有葛根茶、青山茶、花茶等,已有一定名气,可作为游客馈赠亲友或自己品尝的绝佳旅游商品。

(五)大力培养茅山本地高素质导游人才

导游作为直接面向游客的人群,在宣传道家与道教文化的作用中举重若轻。面对当前导游人员数量偏少、素质偏低的问题,茅山应加大力度、培养本地高素质的导游人才。这些人在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应心怀对道法的虔诚、崇敬的心理,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满怀感情地为游客讲解,提升茅山导游形象,使游客能较好地理解茅山道教文化。

(六)建立茅山道教学院,向世人普及道法与道教文化

现代人压力大、思想负担重,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崇尚自然、自在精神的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茅山应该学习武当山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道教学院,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道士,也是其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虽然次要,但却更具有普世意义,即让常人也能寻得一处清净之地,置身其中,聆听道法,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也有耳濡目染、清心静欲、指导行为之效。除了道法,还可以讲解与茅山道教有关的历史、传说、优秀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宫观建筑理念和意义、庙会等民俗、养生之道及特色饮食,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领略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茅山道教文化名山的影响力亦逐步提升,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得以实现。

(七)利用高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与时俱进,传承弘扬道教文化

禅寺和武当山利用高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做法对茅山有很好的启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修复宫观等古建筑时在其中融入科技和信息技术元素,如灯光照明、背景音乐、内部管理等,使游客的观赏效果更好。二是建立茅山图书馆:不仅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使茅山道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三是建立茅山道教网站,布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咨询、新闻、知识、文化艺术,使大众能方便地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所了解。

(八)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

茅山应深化道教文化研究,增强自身的道教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可定期举办茅山国际道教文化节,组织举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参加其他地区的道教文化节、道教音乐节、道教学术研讨会,接待国内和其他国家的道家参访团并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茅山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的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发展建设茅山道家和道教文化,也可提高茅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促进茅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九)承担社会责任,发扬道教济世利人传统

道教在“仙道贵人,无量度人”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以实现自我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作用。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继承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精髓,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传统:可向灾区捐款,支持参与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鼓励到茅山的游客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须规范管理,将资金去向明细公开);从而建立茅山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向世人展示茅山继承践行道教优良传统的决心,提升游客对茅山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推动茅山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2] 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2005.

[3] 赵岩,曹珊珊,武敏.茅山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5篇

有人把武当内家拳说成是南派太极拳。这种说法不妥!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同一层次的事物。内家拳是更高一层的事物;太极拳是低一个层次的事物。过去,我也曾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最高层的。错了!本文就此专述如下。

一、武当内家拳近于道

这里的“道”是老子《道德》。老子学说是“元为说”,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又说:“有,无之相生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王宗岳《太极论》说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源于老子《道德》,这是明显的。然而,太极讲的是“阴阳”,而把阴阳工具化,这就降到“道”之下了。《太极拳论》始于“太极”,而不始于“无极”,属于“有名”。“阴阳之母”即“万物之母”。所以与“道”远!例如:太极拳“以柔克刚”,这是方法,而不是道,因为“刚也能克柔”。老子说:“柔之胜刚”;可从来不说“柔克刚”。前者是道,即道理;而后者则是方法,即用柔去克刚,这在方法上是做得到的。

二、“夜梦玄帝授拳”

有人说,这是迷信。这出自清初黄宗羲《南雷文案・王征南墓志铭》,文中写道:“张三峰,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这里传达给我们三个信息:人物,张三峰是武当山的道士;时间是北宋末;要害是后一段话,也是众矢之的,这句话的关键在“玄帝授之拳法”。玄帝即玄武,也称真武,为武当山之神。相传,真武在此山修炼四十二年,道成飞升,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山名“武当”。“玄帝授拳”意思就是授“武当拳法”,开武当派武术之先河!处于中国,一大武术名宗“武当”,没有神话成吗!如果武当山没有“玄武”,没有道教的宫观、古迹、文物,没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吗!为什么有人拼命攻击“玄帝授之拳法”,他们是抓要害呀!他们知道,只要打倒“玄武”,就打倒了“武当武术”,武当内家拳就无立足之地,太极拳就成了陈家沟陈氏家传的私有产品。他们批判有神论”似乎很理直气壮,但如果无“神”,武当山道教还存在吗?武当山道教不存在,以玄帝为信仰的武当武术还存在吗!我们有些同道,在人家“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下,不敢理直气壮地反击。要揭穿他们歪曲历史,打着“无神论”的幌子,制造他们自己的“有神”。

三、“以静制动”为“道”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人亦得以乘之。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里突出一个“静”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妄作凶。”是什么意思呢?说:虚到极点就是静,静要专守。众物最终都要归根;归根就是静,静是重复生命;重复生命是自然规律,知道自然规律是明白人;不知道自然规律,就犯盲目性,不会有好结果。我们对比《王征南墓志铭》,两者的道理完全相同。“以静制动”是自然规律;“犯”就是不知道自然规律;应手即仆当然是“凶”了,是结果。

《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就是“以静制动”的基本原则――感应自然。内家拳存心五字为“静、紧、径、劲、切”,“静”字为首。

四、“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自身无形,它流到哪里就成什么形状。人们不去的地方,它都到。内家拳也是这样,变无形象。

孙子说:“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又说:“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说:“微乎!微乎!致于无形;神乎!神乎!致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内家拳同此理,形人而我无形,凡此,皆能为敌之司命!即敌之命运掌控在我的手中。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太极拳原理的“以柔克刚”源于此而非此。“道”说“胜”刚;“拳”说“克”刚。一字之差,层次不同。前者为“道”,后者为“用”。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克刚、克强都是“用”,是“工具”。太极拳“以柔克刚”是方法,即“拳法”;“柔之胜刚”是“道”,是根本。所以,老子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故,内家拳应重“道”而不重“拳”。拳是“道之动”,是道的衍生物,产生的效果是相反的,即一动就走向反面。《太极拳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此处之“走”,即“道之动”也。可见,是“道”的下一层事物。所以说,太极拳近道而非道。

五、“物壮则老”

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情过了头,就要衰亡,这是“不道”,“不道”则早亡。这种“不道”,在黄百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列有“寒肩、老步、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寒肩”,是双肩耸起,显然是老态。“老步”,是步子迈大了,进退失据。“开门捉影”,是双手扑空。“双手齐出”,双手皆为人制。这都是“物壮”,过头了,“死之徒”,拳之大忌!

六、“哀者胜”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某“太极拳”,自认“打败天下无敌手”。此“死之徒”也,骄兵必败!距“道”远矣,实为“不道”。“哀”,谦虚谨慎也。双方实力差不多,谨慎的一方胜。庄子说:“蓬头突鬓垂冠,曼故之缨,短厚之衣,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项,下决肝肺”、“无异斗鸡”!此“斗鸡”之辈,能登“大道”吗!

七、“有物混成”

老子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天地为阴阳,先天地生,就是无极,无极为混沌,老子曰“道”。黄百家在《王征・南先生传》里,讲到三峰内家拳,说:“练既成熟,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这讲的就是混沌。

太极十三势讲“四正四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正”皆有形之方位。然而,内家拳提出“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言”、“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两相比较,前者为有形之术,后者为无形之道。明矣!

太极拳追求的是对抗双方的“胜负”;道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即混沌。内家拳要达到的恰是这种境界――混沌。这是“合二而一”,此逆运也,逆运为“仙”。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是“一分为二”,此顺行也,顺行为术。前者是“大道”;后者是拳法。许宣平《无极歌》曰:“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

混沌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第一是无为之境。老子曰“无为,无不为”。彼陷入无为之境,如用兵,则如堕五行雾中,不得进,不得退,不得脱;终日徘徊,不能攻,不能守,不能驻;人困马乏,溃不成军。如言拳,则手足无措,身无所依,只有“犯者立仆”。

第二是太和之境。境以山名,曰“太和”;拳以神名,曰“武当”。任彼骄狂无度,我以太和之怀纳之,彼必手不能扬,脚不能伸;进退无据,左右无方;上下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相随;神不守舍,方丈之内,无立锥之地。

相关期刊更多

武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中国道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