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范文第1篇

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届蒙西阳光学校七年级共有五个班平行班级,平均每个班级3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面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这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落实“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准备地理学案,力求每节课学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认真编写学案和教案,把握学案教学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5、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学在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教师作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再进行总结、要课文、图像作业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归纳、记忆等能力、并及时强化巩固、懂得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8、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由莫生到熟悉再到喜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就是打好基础,抓重点——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二会考为指针,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6个课时。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对地理完全莫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月一考,作业方面做到单独面批和与小组长检查相互结合的办法,来缓解班级数量太多,作业积压的程度。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针对考试抓重点。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地球的运动及现象,海陆变迁;

  (2)气候与天气。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范文第2篇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xx—20xx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考奇迹,是我思考的内容,并为此不断地从想法走向实践。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 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 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3.课时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强化作业、单元考试制度的落实。落实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单次作业布置要适量,内容要精当,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准,批阅要及时,矫正要彻底。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标学生、弱科学生作业的面批。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留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55-0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也随之成长壮大。留学生的招收与管理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做到尊重留学生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又能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呈现留学生招生规模不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的特征,但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高职留学生教育发挥沟通友谊的桥梁的作用,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以其特征上的相对劣势转换为教育管理中的相对优势,起到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的作用。

1 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现状

把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进行比较时,以往论述侧重于讨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所面临的短板和困境。这些因中国高职院校历史起点和发展途径所决定的短板,似是高职教育者们头顶上一块逼仄压抑的天花板,阻碍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留学生教育起步晚,管理机制不完善;留学生办学层次处于低端,语言生占主体;留学生规模较小,生源集中来自自亚洲等,这些特征和劣势展现了高职院校想要在留学生教育上有所为,却有劲无处使的窘境。

2 留学生教育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

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留学生教育中的现状,并对其特征加以分析和解读,转化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这样的内在特征,如果精耕小天地,也许能把劣势反转为精微易行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下面分析这种转化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2.1虽然起步晚,但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高职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其国际化步伐也才刚刚迈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低起点、晚发育、未成熟成为了中国高职留学生教育天生的烙印。但国内本科院校留学生教育所积累的办学经验,以及国外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样式模板,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中国人在走出去的同时,世界也想了解敞开国门的中国。从国内看,国内知名学府的留学生管理相对成熟,在投入与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摆脱制约提供借鉴意义。从国外看,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交流机构的孔子学院,其发展历程虽仅仅十来年,比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还要较晚,但发展的脚步却相对成熟,其教育管理模式也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结合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长远目标,认真研究留学生教育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定位好高职院校的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充分借鉴各教育管理模式,融合高职院校的特色,熬好现阶段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高汤,发挥后发优势,寻机破门,为推动后续招生规模的扩大做好充分准备。

2.2虽然层次低,但可以逐步提升办学层次。

高职院校留学生层次在教育体系中,所属层次较低,多以语言生为主,伴之以合作院校间的交换生或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占比微乎其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双语教师师资紧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专业选择面较窄,以应用文科专业为主,多数集中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个特征制约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但正因如此,这也为留学生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留学生的座谈调研,不管是交换生或进修的语言生,或毕业拿证的学历留学生,他们来华的目的相对明确的,功利性的目的并不强烈,来华主要目的在于体验古老中国在当代世界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他们选择来华,本身是自由意志与意愿选择的结果,或许在本国的时候,就对中国某方面感兴趣,或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与获取文凭留华工作的学历留学生相比,在感情方面要相对纯粹一些。如果能在文化上加以感染与熏陶,在管理上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的来华之旅就会显得更有意义,更能凸显文化交往中所体现的友好交流的原则。

2.3虽然规模小,但可以试行精细化管理。

从规模来看,高职院校的在校留学生并不多,规模大多在百人以内,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普遍低于1%。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留学生大多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印尼等周边亚洲国家。从规模数字和所学专业结构来看,并不理想。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各高职院校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目标,并不是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其办学目的在于通过留学生的招收来展现各高校的实力与影响力,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留学生教育是赔本赚吆喝。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由于人数少,规模小,我们可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便于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国别地域分析,国别相对集中,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主,文化辐射力要比欧美留学生要强,内在的文化冲突并不紧张,文化适应性和生活上的适应性都要相对较好,其真正的困难在于语言学习的进度与语言交流适应性。

3 强化传统文化在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对策

3.1文化交流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精髓的发扬是国际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加以重视和实践的。在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正视文化交流的普适性原则。

文化的本质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恰如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渗透需历经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其次是在文化的碰撞中,特别是身在异域异乡留学生,在文化脱敏后,进入文化适应阶段,最后通过某主导文化的引领,达到文化渗透的效果。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经历这三个层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慢慢融入传统文化,需要认清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两大特征和表现形式。

文化交流存在着异邦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缩小文化差距,克服文化冲突,才能达到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文化冲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行为文化的冲突,留学生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模式的不同,国内的教学方式与留学生本国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并融合各国的较通行易行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消除心理差距,逐渐地文化脱敏,过度到理解与包容的文化适应阶段。二是精神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与生活习俗的冲突。就目前的留学生群体而言,多数留学生处于东亚文化圈内或东南亚文化圈内,各国的和生活方式与国内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也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强化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的渗透与影响力,必须更新观念,从教学、人才、管理三大方面加大投入,细化具体举措,支撑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导地位。

3.2.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和管理留学生,最紧缺的资源就在于双语教师的匮乏,引进和培养一批外语能力好,业务水平强,责任心重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之一。交流沟通第一要素就是语言的表达畅通,只有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保证双方交流的准确性。其次,留学生教育管理者需要拓宽知识面,通晓在校留学生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性和制度要素,也知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并能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诠释。还要能巧用跨文化知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干预,准确地查找到留学生是否因异邦文化的陌生和不适感而产生的误会,消解其潜意识中对本国文化的乡愁,成功化解文化冲突与对立。

3.2.2制度建设

虽然在校的留学生人数较少,但其管理却是一项复合工程,涉及到外事、招生、教务、学工、后勤等方方面面。实现高效便捷的管理,需要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在摸索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留学生管理机制,要保障留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脱节、部门间不推诿,做到科学协调相关部门,分工有序、权责明晰、监督到位。要求把握好留学生管理中的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管理要素,制订出标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发挥教学、管理、服务与咨询的功能,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根据实践及时更新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及时与留学生沟通,倾听来自留学生的建议,做到既有严格操作标准,又有预留空间的弹性管理制度。

3.2.3文化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需要精心设计,除所学的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交流活动。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常州,江南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组织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梳篦、乱针秀等传统手艺制作流程,提升软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比重,通过课外交谊活动,让留学生了解当地生活圈,深化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初探[J].职教通讯.2013(35):69-71.

[2]范莉莎.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30-32.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范文第4篇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

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交通系统、核心层、边缘层、西宁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旅游交通的发展状况对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现代旅游业的规模发展离不开旅游交通的发展,西宁是一个有着 2100 多年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随着下一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的实施,西宁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西宁市旅游交通的发展将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开发开放,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整个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系统是旅游与交通的融洽组合,包含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以及线路上的设施服务、文化氛围和景观风貌。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包括核心层和边缘层两个方面,核心层分为交通线路、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边缘层分为服务安排、景观风貌与文化氛围。

1.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系统现状

1.1核心层交通服务系统现状

1.1.1交通线路现状

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在时间上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的服务开始,到圆满完成旅游活动,脱离旅游经营者的服务为止,涵盖了旅游业的六大要素。目前,西宁市四区三县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有区域协作旅游线路和区内旅游线路,区域协作旅游线路包括丝绸之路――梦幻天海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与川青生态科考旅游线,区内旅游线路包括环青海湖旅游线、塔尔寺――互助旅游线与门源――祁连旅游线。

1.1.2交通工具现状

西宁市现有交通工具基本满足出行需求。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狭小的湟水河穿城而过,这种地形地貌决定了它很难发展地铁、轮船等交通,因此,西宁市目前已经具备的用以联系外省市的旅游交通工具主要有飞机、火车和汽车;用以联系市区到各个景点的旅游交通工具主要有旅游专线公交、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巴士和城市公共的公交这三种形式。

1.1.3交通设施现状

旅游交通设施是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旅行交通安全的顺畅,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设施,西宁市区在交通繁忙处多处建有地下通道和天桥,交通要道设有隔离带、车站、高架道路、通信信号等设施,基本满足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需求。

1.2 边缘层交通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1.2.1服务安排现状

在服务安排方面,西宁市交通局、西宁市旅游局、西宁市公安交通管理等多个旅游交通相关政府部门的官网设置较合理,设置了信息公开、政策法规、专题专栏以及投诉渠道等多个网络板块,方便游客查询各种交通方面的信息,及时反映在西宁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百度、360、谷歌等各类搜索引擎提供了详细精确的地图,极大地方便了外来游客来西宁旅游。

1.2.2景观风貌现状

独特的景观风貌一直是来青游客的首选原因, 因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使得西宁不仅具有源远流长河湟文化而且形成别具一格的高原特色山水城市,市内多处景区是展示独特高原风貌的极佳事例,有以恢复西宁古八景之一“石峡清风”风貌主题而建设的石峡清风景区, 还有高原文化与历史文化高度浓缩的青海省博物馆等等。

1.2.3文化氛围现状

市区文化氛围较浓厚,文化氛围是展现城市文明的窗口,西宁市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很多道路的隔离墙上都会张贴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图文,很让人启发。另一方面,在市内居民聚集处,设有流动图书车,方便本地居民阅读,营造了市内读书氛围。

2.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存在问题

2.1核心层交通服务系统存在问题

2.1.1交通线路不通畅

显而易见,西宁市旅游线路设计存在线路设计考虑不全面,线路设计不合理,线路类型不符合市场需求,线路设计更新缓慢和线路设计研究人员较少等问题,旅游线路设计是结合现有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布局,采用科学的方法,使旅游者以最合理的游线获得最丰富的旅游经历,所以我们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以便制定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2.1.2交通工具“硬件”落后,“软件”服务不规范

西宁交通工具的“硬件”相对落后,“软件”服务不规范。一方面西宁交通工具的种类少,人们选择旅行方式很受限制,长途汽车普及率不高,来西宁旅游的人多集中在火车这一交通工具上。除此之外,火车的类别少,仅有特快和快速列车,无法提供给游客更为舒适的旅途。机场航班未开通国际航班,这限制了来西宁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另一方面,软件服务不规范,司乘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1.3交通设施不完善

西宁市在实际交通中,存在严重堵车、人与车同行、车与人抢道、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和红绿灯时间不一致等现象,反映了西宁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机动车增长过快导致的道容量不足;路网不合理,交通管理水平低下;公共交通不完善,出行受阻;城市公众交通意识有待提高等系列问题。

2.2边缘层交通服务系统存在问题

边缘层的服务安排问题也比较突出,存在服务安排不到位、景观风貌无特色和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各大政务网站更新不及时,不但不能为外来游客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而且游客反馈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满意的答复与解决。即使是景观风貌也存在特色不明显,高原文化淡薄的现象,为此应加强地方特色专题文化建设,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发展多元文化,体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作为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将其特有的多民族与多宗教文化没有很好的展现, 西宁市民族特色不明显,没有使游客踏足此地,就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以及宗教特色的感受。

3.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系统优化配设

3.1核心层交通服务系统优化配置

3.1.1优化交通线路

科学的原则是旅游线路设计中遵循的规范,制定出合理的旅游线路,我们需要遵循旅游市场需求导向原则、遵循旅游者心理活动原则、主题突出原则、最大效益原则与组合多样化原则。只有以市场为需求导向的旅游线路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的目光,与此同时适量考虑游客的心理,是游客光临景区的要素;不同主题自然资源的合理组合是吸引游客的另一重要因素,当然,要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1.2加强交通工具“软硬件” 服务

有关交通工具种类少的问题,应该加强和周边省市的合作,开发建设新的线路和引进新的交通工具;针对淡旺季运载量的不同,加强交通管制的同时,还应合理规划线路及安排运载车辆的数目;针对车体硬件老旧和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强车的更新换代和保养。

3.1.3合理配置交通设施

针对交通设施发现的问题,拟提出以下解决策略:通过宣讲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市民公共交通意识;检修城市基础设施,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培训现有交通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人员录入门槛,增强交通管理人员素质;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路网,完善城市交通路网设置。

3.2 边缘层交通服务系统优化配置

为优化服务安排,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交通官网的管理,及时更新消息,科学合理地设计各大板块,让游客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使高原特有的景观风貌得以好的宣传与开发,需加强地方特色专题文化建设,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发展多元文化,体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为旅游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7(2).

[2]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旅游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 陈薇,蒲素,杜伟.国内外旅游交通研究综述及比较[J].消费导刊,2009(7).

[4]金旭.苏州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6).

[5]黄琳,金海龙,包瑞.新疆旅游交通现状及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

[6]吴刚.旅游交通研究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7]翁莉.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体验配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

[8]于行行.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8).

基金资助:青海大学财经学院201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类别“自我锤炼”,团队名称“T.O.P.”,项目名称:《西宁市旅游交通管理系统的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

刘亚茸:1991.2,女,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本项目负责人。

黄晓春:1992.9,男,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本项目主要成员。

何蕊:1994.3,女,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本项目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