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做到“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首先,要坚持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这是个大是大非的根本立场,更是坚持“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理论的哲学根据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只有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才能在根本上理解为什么必须要坚持“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原则,才能真正彻底地扫除思想上的障碍,才能真正自觉地贯彻。

其次,要坚持一个导向:向困难群体倾斜,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也要向城市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员倾斜。困难群体由于在社会改革中、在科技发展中的不利地位而不能及时受益甚至利益受损。如何使他们从科技发展成果中受益是“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根本所在。

再次,坚持一个方针:建设一个政府、专家和人民群众三方参与的科技创新大军。科技成果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在多高水平上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问题。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科技,一要以政府为主导,二要以专家为核心,三要全民参与。要依靠人民实现科技创新,要相信人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人民,提高人民的科技素质,才能使科技发展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发展 基本思路 基本目标 基本建设

1 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1.1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技发展宗旨

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办学始终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更应深刻理解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努力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使科技服务工作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既是体现高职院校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对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贡献率的标志。

1.2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科技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不仅是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高师资水平、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和加强科技发展工作应始终围绕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等工作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教育创新、推动专业建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1.3坚持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体的科技发展定位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其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定位应各有侧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要定位于自身的实力。客观估计和分析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准确把握可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研发能力等状况。最力而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类型、现阶段以专科为主的办学层次决定其社会服务功能和科研服务的重点不应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而应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这既符合高职院校的科研实际,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坚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发展途径

首先,高职的培养目标强调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其次,科研活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不可忽略的融合、推进作用。它是加速促进校企双方结合的动力。再次,企业是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区域中小型企业技术层次较低,缺乏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往往与高职院校科研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立足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这就为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2 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2.1实施重点突破与分类、分层、分期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科技发展水平往往较低,应坚持分类指导、正确导向、科学评价和要求的差别化原则。一方面,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的重点专业、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研发基地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以各类科技人员创新能力要求、科技队伍结构、各部门科技发展状态、科技资源配置等实际情况制定分类目标、分层要求和分时段、分步骤的分期实施计划,促进全校科技活动的全面开展,提升学校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2.2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科技工作规律的科技发展进程

借鉴本科高校科技发展的经验,结合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的历程。高职院校科技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步,进一步整合技术研发力量,在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科技总量;第二步。加大发展集成创新、应用技术研究,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逐步提升科技创新的层次;第三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拓展研究领域,寻求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增长点;第四步,培育与增强学校核心竞争能力。发展科技特色,形成适应社会需求、能集中反映学校专业特色与优势的科技开发与服务品牌。

2.3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发展机制

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和区域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应用研发模式;建立校内项目与地方、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管理与投入导向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集成创新、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和体制,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持续发展。

2.4以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发展绩效

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科技创新总体要求和不同时期的科技工作特点和发展需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程度,注重科技发展的过程性建设,既注重主要目标的实现,又强调综合实力的培育;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着力促进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领域科技工作共同发展,着力提升全校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建立科学的激励导向机制,使各级各类科技人员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充分激励和发挥各级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 高职院校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

3.1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建立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实施专兼结合、柔性化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寻找和利用社会研究力量来逐步扩大科技人才队伍和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探索以科技基地为载体。多学科集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汇聚模式;四是以项目为纽带,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梯级培养的工作机制,发挥优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培养“优秀科技骨干”。

3.2科技基地(机构)的建设

首先。科技基地的建设应与学校的重点专业建设及科技创新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以便科技基地的综合研究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与专业建设的水平同步提升。其次,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按照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的规律相互配套,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相互衔接的要求。调整、优化科技基地的资源配置;二是科技基地的硬件条件应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是努力提高科技基地的开放度、共享度,提高科技基地的利用率。再次,突出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重点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建面向行业、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企业的科技现实需求提供有效对接。

3.3科技管理能力的建设

一是探索市场导向型的研发模式,提高科技项目的组织化程度。主要包括: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的整合,主动服务企业并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功能。建立校内项目与地方、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管理、投入与导向机制。二是努力建设好一支科技管理、服务和推广人员队伍,提高科技管理力量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管理一流的科技管理队伍。三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学校“科技活动链”与“产业发展链”的衔接,提高科技服务工作实效。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长江航运;智能航运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13-02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展的原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作用将更加突出。“十二五”以来,长江航务管理局紧紧围绕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强航”战略,黄金水道重大专项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字长江”稳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同时长航局科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不足,经费分配比较分散;面向、参与港航企业科研工作还不够,对行业的引领和辐射能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和领军人才还不多,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行业有话语权的顶尖人才紧缺;科研共享、整合利用不够深入,仍存在交叉研究、重复研究的现象。

1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工作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四个交通”发展、促进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将其贯彻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赋予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新使命,要履行好长江航运“发展先行官”的职责,实现质量效率提升;创新驱动战略为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支撑;深化体制改革对长江航运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形成适应国家改革要求和航运发展需求的科技体制机制新格局。

因此,“十三五”期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长江航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航运全面创新。

2 “十三五”期L江航运科技工作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对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四个交通”发展,聚焦“一条主线四个长江”的发展目标,切实把握长江航运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开放、重点突破、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长江航运基本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发展先行官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航运行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和智能航运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创新成果。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适应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实现“十三五”期长江航运发展目标任务。

其实现路径是要做到“四个引领”:

――技术突破引领。从推进行业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抓好重大科技研发,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运行监管、运输服务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长江航运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标准化引领。完善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提高长江航运发展质量。

――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化创新人才、科技项目与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

3 抓好重点,全面推进长江航运“十三五”科技工作

“十三五”期,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部党组关于长江航运“一个规划两个意见一个方案”以及《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六大重点领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长江航运科技发展。

六大重点领域:一是工程建设。要围绕提高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开展基础理论、治理技术、工程施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撑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二是安全保障。要围绕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点开展海事监管、安全生产保障与应急、水下救援打捞等关键技术研究。三是运输服务。要围绕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开展运输市场信用体系、港航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研究。积极推广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注重发展新技术船舶,大幅提高长江船型标准化率。四是三峡通航。要围绕提高三峡、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度研发通航调度和运行维护管理、船闸快速检修、新通道建设等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保障枢纽通航安全畅通高效。五是决策支持。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促进“四个长江”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研究,提升长江航运的科学决策水平。六是绿色环保。要围绕建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的长江航运体系,大力运用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十三五”期长江航运科技的六项重点工作:

3.1 着力打造智能航运

加强长江航运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长江航运信息化的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按照云技术架构,推进长航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与长江水系港航单位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共享。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应用,组织开展“互联网+航运”及智能航运相关研究,研制开发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推进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应急指挥平台二期、物流平台二期、110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航运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干线航运通信枢纽布局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进长江航运空中无线宽带、水上甚高频(VHF)、陆地光纤网络的立体交通通信网络建设,为长江航运信息化发展、安全管理和对外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

3.2 着力抓好科技研发

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面向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和“四个长江”发展实际需求,围绕行业前沿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行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组织行业内外专家资源,开展重大技术预测和需求梳理。积极争取并依托国家科技资源,组织大兵团力量,集中攻克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重大技术突破,重点在综合交通运输、生态航道、三峡新通道、智能航运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3.3 着力推动成果应用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配套细则,鼓励研究机构科技成果持有者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成果并获得技术权益。做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升级,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向行业公布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成果梳理、总结和凝练工作,编制形成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汇编,推广目录。M织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4 着力推进能力建设

稳步推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海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行业科研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机制完善、作用突出的科研平台体系。依托平台推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联合攻关,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促进科研平台更好发挥“创新高地”的领跑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航”战略,通过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荐计划,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启动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

3.5 着力加强标准工作

强化标准支撑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的长江航运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水运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和船型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技术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的技术支撑,促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相关标准。

3.6 着力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指企业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大主体在政府、金融、技术支持机构等的协同合作下,投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的协同创新活动。各利益攸关方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支持和引导作用,为我国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做出贡献,推动科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形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激励国家科技发展的必要途径,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协同创新是目前的趋势

当前,国外针对联合创新所做的研究较少,且主要是宏观层面的,其研究的趋势中已经隐含了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各职能、各创新对象、企业与环境协同的思想。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创新方式,已经逐步受到国内理论界、实务界的重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单个技术创新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以组群的方式出现,必须以系统的观点,从战略的高度和组合的角度,来研究联合创新联盟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它们的有机结合和协同作用才能促进企业间长期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报告,都已突破SCI为基础的科学引文计量研究的束缚,逐步走向科研机构及企业公司科技绩效的评价。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关于科研协同创新效果的评价研究逐渐兴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早期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研究逐步转变为采用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价研究,如德尔菲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被广泛用于科研实践中。科研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需要各种相关因素的相互配合,而构建新型的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为科技发展服务,是当务之急。国内关于科研协同创新效果的评价,目前还局限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评价指标。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杨睿(201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徐言生(2011)指出,加强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统筹、专业组织、教师实施等方法,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魏海燕(2012)通过总结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异同点,分析出我国高校科研方式存在的问题,用协同理论去分析科研问题,试图构建出我国科研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对我国科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以科技研发、技术支持、科技成果推广为重中之重。

2 协同理论和科研联合创新的要素

协同理论,又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理论,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中的多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作,通过非平衡的变相在自组织系统中形成有序统一的宏观结构。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会形成新的空间、时间或多功能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的序参量也会对系统中的其它变量产生影响,通过不同变量之间的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协同理论可用于考察科研协同创新体制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协同理论的科学计算,计算出合理的信息数据,成为科研评价体系中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向。

一般来说,高校中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是以高校科研评价为背景,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教师、科研人才、企业公司等,通过对多方资源的整合和自组织活动,将科研体系中无规则、无秩序要素进行充分合理再利用,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能力创新,建立起有效的自组织管理体制,全面实施科研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评价内外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科研目标、科研主体和科研方法;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安全因素、科研人员素质、科技管理水平等。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构建起有效的科研协同机制。

3 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的集对分析

科技发展与研究成果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涉及到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企业主、社会大众等多个方面,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明显地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满足我国深入开展科研体制改革的愿望。从集对分析的角度将科技发展与研究成果视为一个具有同异反关系的集合对子,利用集对分析理论建立一个新的科研协同创新模式,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变换规律,为科研体制的创新提供合理化路径。对集对中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以及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两个集合所进行的一种数学而系统的分析,并且对其进行度量刻画,这样两个集合在我们论述问题所需要背景中就可以得到两者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而且可以推广到分析由小于、等于4个集合所组成的系统,由此我们就可以去深入展开有关系统的预测、联系、仿真、演化、控制、突变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结合上述的集对分析理论,科技发展与研究成果的联系度表达式可以转换成一定的几何模型,得到二者关系的协同角模型。随着科技发展与研究成果同一程度的增大,与之对应的差异区变小,对二者都是相当有利的。得出以下结论:α=30°是科技发展与研究成果的基本协同角;α=60°是二者关系的反关系平衡角;α=90°是二者关系的利益平衡角;超过90°,二者关系将出现不平衡状况。

利用集对分析原理对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外机制进行考察,选取某地区近5年来影响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的4大要素: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利用集对分析原理,做出该地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要素交互关联度。

4 目前我国科研协同体制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来看,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还存在矛盾之处,不能起到有效地协调作用,科研的生产主体、科研的消费主体及科研中间组织的关系没有得到科学处理,需要进一步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达到促进科技发展的目标。我国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在以优化资源配置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取得许多突出成就,增加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为未来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但是,从阶段成果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尚未实现,国家宏观管理体制尚未发挥有效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协同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通过上文中的集对分析可以发现科技发展与研究成果之间的转化还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4.1 科研协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科研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四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关系尚未理顺。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多以短期为主,缺乏长期的互利共赢合作,利益累计点多锁定于眼前的阶段性成果,不能很好地达到长效合作的战略性层次。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政府与市场各自所管辖的范畴有重叠和交叉,但国家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未能发挥及时的引导作用,影响各方之间利益平台的建构。

4.2 科技进步与研究成果转化之间的正相关性弱

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有大量的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为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国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强,不论是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还是专利发明的申请数,都在国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企业作为承担科技发展的利益主体,还只是从短期的经济收益出发,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缺乏对科研创新领域的持续关注,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科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国家。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就国内市场的现状看,具备创新能力的顶尖级人才大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所研发的科技产品抑或提供的创新成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实用性较差。

4.3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被企业成功转化利用的效率较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大中小型企业来说,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收获大量的经济利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科技中介组织的缺位,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受阻,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尽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但也不能在技术与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同等转化,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就无法带来经济收益。科技成本的投入未能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势必挫伤企业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5 对策建议

科研联合创新机制是以整体方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放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领域,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努力奋斗。

5.1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了解市场中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为进一步的科研创新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企业的经济开发与发展投入比例较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企业中往往凝聚着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需要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高级人才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5.2 构建按创新链各节点贡献比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协同创新初期阶段,由于协同各方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协同创新前景不明朗,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比较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在此阶段以现金和物质形式出现的利益分配形式更能为人所接受;在协同创新高级阶段,随着创新团队中信任程度的增加和产业的扩张,智力股权(Intelligence Share)成为―种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它有利于实现利益及时分享,让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把协同创新都当着自己的事业而关注其长远发展。

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才培养 地方经济

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山于国家采取了放活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与传统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因此地方“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出现了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存在种种问题。

一、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发展模式。某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上地、森林、矿产资源,盲目上项目。这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实际上这不是一条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道路,只能走入“先污染、再治理”,“先富起来、后贫穷下去”的死胡同。“我国是一个科技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支持科技发展的资源投入不足

经济的平稳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经货人规模的科技投入。近年来,我国地方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人力、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研教育未能充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同时并存,大量的资金被分配给有名无实科研机构,没有多少开发潜力的项目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而真正需要科研投入的项目却发展不起求。有些人靠关系、资历早请到科研资金,而没有门路和地位的研究者因缺少资金,无法进行科研。

三、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体制原因而一些企业尤其垄断性企业,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动力,甚至为了维持一己私利,千方百计阻碍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另外,一些企业不注意科技研发,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适应生存的能力差,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相反,某些垄断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市场优势,阻碍科技创新,以维持自己独大的地位。一些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受到国家的指令控制,不能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而一些传统的产业如农业,由于小农经营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高新科学技术很难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四、政府缺位给科技发展造成的困难

不少政府部门存在惰性思维,官僚化倾向比较严重,比较会做一些官面文章,实际并不关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某些基层政府科技工作部门,连最基本的科普宣传都开展不起来,更不用提什么利用科技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了。有些政府把精力放在地方保护上,通过行政权力的强行干预阻止外地先进的技术产^^进入本地,而本地的企业则毫无技术革新的动力。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更通畅,也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力图从以下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与发展适合表地实际的高等教育相结合 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科研人强的创新能力

国家兴旺发达,主要依靠人才。人才主要有研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践型的人才,关系着好的技术是否能够运营刮到实际当中去。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一批掌握“实用、够用”技术的普通劳动者,而这些劳动着主要应依靠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自己培养。人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大量普通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利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必同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地方的竞争力。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增强技术应用开发性,应用型人才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技术,而研发型人才更多的关注人才的科研。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一批高科技人才,这对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必要的。培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就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集中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要将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要对与当地经济发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展开科研公关。同时要吸引优秀人才支援地方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优厚的薪资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做到“条件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加快“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的战略,同时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集中智力资源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自己的知识产权

创新足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只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地方在区位竞争中才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持久的发展潜力。当前我们的产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南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没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地方经济想持久发展很难,不同地区大量进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而一些地方政府还要满足于地方经济短暂而快速

的增长,怕科技投入过多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自己的政绩。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主知识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走不出粗放型经营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只有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够较少的耗费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主管部门应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努力抓好关键项目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地方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出自己的产业优势,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维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制度支持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地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部门应立足于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基本宗旨,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的思想,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实现对科技项目和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利用科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攻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财政部门要对科技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做好配套服务,人力培植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科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展高新科技,加快产业换代计划,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提高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写入发展规划当中,引导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将提高科技对GDP的贡献率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硬性指标确定下来。而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支持是地方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地方也应改依托自身优势大力进仃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除去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制度壁垒,培养干部群众的科学思维。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要把考核结果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联系起来。同时也要服从中央对地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地方基金的投入要取得高水平成果,出高水平的人才,就要坚持把国家目标放在第一位,符合国家对地方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学科优势,发挥地方基金更大的作用。”

(四)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