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跆拳道武术教程

跆拳道武术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跆拳道武术教程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结果

中图分类号:G85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123-03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Displaying of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

YE Wei1,LI Fengmei1,ZHANG Yinfu2,LV Xiaojian1

(1.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2.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t is beneficial to Sanda to get ready to be introduced to the Olympic Games in technology to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of displaying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By comparison analysis,interviews,questionnaire,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so on,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It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competition principles of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that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does not display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and thus it is most likely to be a hindrance for Sanda to be introduced to the Olympic Games,and it’s need to be improved urgently.2) It ha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at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does not display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3) Without influenc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ide referee’s judgment,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display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 by an appropriate manner.

Key words: Wushu Sanda;competition; the side referees; the scoring result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应该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这是保证运动员公平竞技的基础,对于奥运会这样事关参赛国荣誉的重大比赛更是如此。早日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是我国散打运动长期而重要的奋斗目标,然而,目前的散打比赛并不是在完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得分即边裁判员的打分并没有公开显示,只是在每局比赛结束时显示运动员的胜负这样一个简单的比赛结果。那么,人们势必会对比赛结果产生疑问,特别是在双方运动员实力均等或是一方运动员得势不得分的情况下,更使人对裁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因此,散打比赛边裁判员的评分是否能够更加公开、透明,便于参赛各方和广大观众及媒体来参与监督,以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奥运会对竞赛项目的要求,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公开显示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根据课题需要,对部分国内一线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并于2009年10月在山东菏泽全运会散打决赛比赛现场,对观看比赛的部分观众进行了访谈。课题组通过访谈了解到,除了少数裁判员和管理人员对于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的公开显示持谨慎态度外,其他受访者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其中许多人士表现出十分迫切的态度,认为应该尽快实施该措施。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需要,课题组设计了两套问卷,分别针对裁判员和教练员群体。裁判员问卷共发放了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为90%,回收问卷3份无效,有效率为91.7%。教练员问卷发放了30份,回收26份,回收率为86.7%,其中4份为无效问卷,有效率为84.6%。问卷回收后采用裂半信度法进行了信度检验,得到“半测验”得分的积差相关系数rhh为 0.7236,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tt=2rhh/(1+rhh)加以校正后,分半信度系数为0.8352。表明回收问卷的可信度符合要求。

1.2.3对比分析法将散打比赛与奥运会同类格斗项目(跆拳道和拳击)的竞赛评判方式进行对比研究。

1.2.4田野调查法所谓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本课题的负责人长期从事武术散打竞赛的裁判工作,近几年每年都参加全国性的武术散打比赛裁判工作,对该领域有很深的切身体会。

2结果与讨论

2.1散打与奥运会同类格斗项目竞赛评判方式对比分析奥运会徒手格斗项目有拳击、跆拳道、摔跤和柔道这4项。依据格斗技术动作的时空状态特性,拳击和跆拳道属于踢打类格斗项目,而摔跤和柔道属于摔拿类格斗项目。[1]武术散打虽然具有这两类项目的综合特征,但由于散打的摔法技术受“2秒原则”的制约,属于快摔技法,因此散打运动与拳击和跆拳道的性质更为接近,本研究只对它们之间的评判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散打和拳击、跆拳道竞赛都采用1名场上裁判员和数名边裁判员各司其职的方式来共同对比赛的胜负进行判定,散打和拳击都设5名边裁,跆拳道竞赛在不使用电子护具时设4名边裁,使用电子护具时设3名边裁。[2]

拳击和跆拳道场上裁判员的职责相同,主要是用口令和手势指挥运动员进行比赛,对运动员的犯规和伤病等有关情况进行处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不参与运动员技术的评分。[3,4]散打项目场上裁判员的职责与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他/她还要对运动员摔法技术得分与否进行判定。这是由散打运动的技术类别决定的。

拳击和跆拳道边裁判员评判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依据多数边裁员对同一技术动作是否产生效果在同一时间(1秒内)做出的判定。散打竞赛与此不同,比赛中任何一位边裁判员对运动员拳、腿技术动作有效性的判定都为有效。它依据多数边裁判员对双方运动员每一局胜负判定的结果。虽然都是依据多数原则,但其实质并不一样,且各有其合理之处。

表1散打与拳击、跆拳道竞赛评判方式的对比

项目成绩决定方式示分方式评分原则跆拳道3局累积记分制明分制依据动作效果的多数原则拳击4局累积记分制明分制依据动作效果的多数原则散打3局2胜制暗分制依据最终结果的多数原则散打与拳击、跆拳道的另一个显著区别是示分方式的不同。拳击和跆拳道采用的都是“明分制”,就是裁判员采分后都应立即公开显示,现场所有的人员都能知道比赛的即时结果。这样就保证了比赛的公开、透明,从而对参与竞赛的全体执裁人员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另外,广大观众也可以通过运动员得分的显示来加深对项目的理解,从而起到对项目的推广和普及作用。反观散打比赛,由于采用“暗分制”,即使在比赛结束时也不显示运动员的比分,只显示哪一方获胜这样的比赛结果,访谈中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表示看不懂。可见,散打运动要想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以及更好地在群众中普及推广,还要从项目本身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

2.2武术散打比赛实行“暗分制”的原因分析成绩判定方式的不同和判定依据的原则不同,直接导致了示分方式的不同。散打比赛时,每一位边裁判员对运动员拳、腿技术动作得分的判定都是有效的,这对边裁判员执裁水平要求更高,对于打分的独立性也要求更高。如果边裁判员打分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自然会影响最终的比赛结果。显然,在散打比赛中如果采用拳击、跆拳道那样的直接“明分制”,任何一个边裁判员的打分势必会影响其他边裁判员的判定行为,尤其是在裁判水平不太一致的情况下,一位有经验有影响力的边裁的判决将会主导整个比赛结果。这样,多数原则的基础就将不复存在,比赛的公正性也将会受到挑战。我们认为,这就是散打比赛目前实行“暗分制”的客观原因。

另外,在目前的散打评判方式下实行“暗分制”,当个别边裁出现错判、漏判时,裁判长在对其分数加以调整时比较方便,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质疑和麻烦。如果实行“明分制”,不便于裁判长对比赛结果的总体把握。这应该是散打比赛目前实行“暗分制”的主观原因。

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裁判员队伍还是教练员队伍,他们认为影响武术散打边裁判员评分结果公开显示的前三位因素都是相同的。大家一致认为处于第一位的因素是,如果公开显示,不利于裁判组的总体把握,当边裁判员出现错误时不便于纠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以及集体观念。处于第二位的因素就包括了“不便于边裁判员的独立评分”。另外,“边裁判员之间的比分差异会给观众造成不良印象,不利于维护该项目的形象”也处于第二位因素,说明武术散打界人士对于该项目的热爱,大家希望该项目给世人一个良好的整体形象。

表2影响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公开显示因素

调查统计

影响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结果

公开显示的因素裁判员排序百分比/%教练员排序百分比/%不利于裁判组的总体把握,当边裁判员出现错误时不便于纠正128.5128.5不便于边裁判员的独立评分219.0223.8边裁判员之间的比分差异会给观众造成不良印象,不利于维护该项目的形象219.0223.8容易造成运动队和裁判员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该项目和谐发展314.249.5边裁判员压力大,不利于他们执裁,造成打分过于保守49.5314.2容易暴露边裁判员之间判罚差距,不利于培养和保护新裁判员54.754.7目前还不具备公开显示的技术条件,没有显示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支持49.50〖〗目前管理层还不具备将之公开显示的决心49.50目前的评分系统已经很完备,不必要再进行更公开的显示49.502.3武术散打比赛实行“明分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虽然武术散打比赛由于各种原因暂时实行“暗分制”有其存在的合理基础,但毕竟其评判方式只是一种半公开和半透明状态,它没有将整个比赛的裁判过程置于广大观众和媒体的监督下,仍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最主要的表现是边裁判员的打分过程没有实时公开,大家能够看见的只是哪方运动员获胜这样一个结果,而运动员得分的过程是不公开、不透明的。另外,当边裁判员出现错判、漏判时,裁判长对边裁判员的纠正过程也是不公开、不透明的。这就为裁判长调节分数的随意性创造了条件,容易致使其权利不受监督。显然这是有违奥运会相关要求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如果要将该项目推进奥运会,势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其实,通过同类项目的对比分析和我们的调研表明,目前散打与奥运会同类格斗项目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边裁判员评分的显示方式上。如果采取适当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公开显示边裁判员评分情况的。调查结果(表3)也表明,无论是散打项目的裁判员还是教练员群体,绝大多数相关人士都认为有必要显示边裁判员的评分情况,而且通过采取适当的方式也是完全可行的。在访谈调研中,甚至有许多富有经验的老裁判和战绩显著的教练员对于公开显示边裁判员评分情况也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希望能够早日实现。

裁判员教练员必要性91.595.2可行性87.590.52.4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公开显示的方式探讨我们知道,由于武术散打比赛所依据的多数原则是依据多数边裁判员对于每一局比赛结果的判定,而不是像拳击和跆拳道那样依据多数边裁判员对于同一技术动作的效果在同一时间做出的判定,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保证在每一局比赛结束前,每一位边裁判员的评分过程都始终具有独立性。因此,在选择公开显示的方式时,就要保证任何一位边裁判员的评分都不能让其他边裁判员看见,以免影响其评分的独立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其实我们只有3种方式可以选择(表4)。

表4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公开显示的可能方式

比赛进行中 每局比赛结束时包括临场边裁在内的所有人员不可行可行不包括临场边裁在内的所有人员可行可行在这可行的3种方式中,哪一种应该是我们需要采纳的呢?这要看哪一种最为公开、透明。应该说,只有在比赛进行中将边裁判员的整个评分情况适时地公开显示,才是最为透明的。只不过我们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在对边裁判员评分情况适时公开显示的同时,又不能让任何一位临场边裁判员了解其他边裁的评分情况,以保证其评分的独立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受访者也选择了这一方式(表5)。

表5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公开显示的方式

调查统计%

显示方式的选项裁判员

选项百分比 教练员

选项百分比在每局比赛结束时,对赛场内所有人员公开显示每位边裁判员的具体比分,包括临场执裁的所有裁判员。37.827.8在每局比赛结束时时,对赛场内所有人员公开显示每位边裁判员的具体比分,但不包括临场执裁的几位边裁判员,以保证边裁判员评分的独立性。12.413.7将每位边裁判员在比赛中的整个评分过程都实时地公开显示给赛场内所有人员,包括临场执裁的几位边裁判员。3.55.3将每位边裁判员在比赛中的整个评分过程都实时地公开显示给赛场内所有人员,但不包括临场执裁的几位边裁判员,以保证边裁判员评分的独立性。46.353.22.5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情况显示屏幕位置设想图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要在比赛过程中对边裁判员的评分过程适时公开显示,则显示大屏幕的位置就需要回避临场执裁的边裁判员视线,以免影响其评分的独立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显示屏背对临场执裁的边裁判员,面向广大观众和教练就可以了。其位置设想图如图1。

至于公开显示的内容,将1~5号边裁判员在比赛过程中所裁的具体比分进行对应地适时显示就可以了。由于散打胜负评定依据多数边裁判员的判决结果,因此,为了使观众和媒体更清晰地了解比赛进展情况,还可以在屏幕下方通过红、黑双方运动员的色别条来适时显示领先一方运动员的色别,平局时可显示白色(或黄色)。

图1武术散打比赛边裁判员评分大屏幕位置设想图

3结论

1)武术散打与奥运会同类格斗项目拳击、跆拳道的竞赛评判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执裁原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示分方式上,拳击和跆拳道都采用“明分制”,而散打比赛采用“暗分制”,这不符合体育比赛公开、透明的原则,有可能成为其进入奥运会赛场的障碍,应尽早进行改革。

2)武术散打比赛实行“暗分制”的客观原因是其与拳击和跆拳道成绩判定的方式不同和判定依据的原则不同。同时也存在着便于裁判长从总体把握比赛结果等主观原因。

3)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在不影响裁判独立判决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方式公开显示边裁判员的评分情况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考虑到边裁判员评分过程的独立性,在对边裁判员评分情况进行适时公开显示时,大屏幕的显示应置于临场边裁判员的视线之外,具置可参考图1。

参考文献:

[1] 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56-57.

[2] 中国跆拳道协会.中国大众跆拳道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27-331.

[3] 于德顺,樊庆敏.奥林匹克拳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4.

[4] 王军利.2005年跆拳道竞赛规则修订的内容及其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6,10.

[5] 徐士韦.竞技体育比赛中公平竞赛的保障措施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9,6.

[6] 鲁越,许奎元.体育规则实用全书(卷三)[M].北京:出版社,2003:2-46.

[7] 申旭.影响我国跆拳道裁判员执裁主要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报,2009,3.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跆拳道;优秀女选手;技术;战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26-04

Study on Taekwondo’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 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ZHANG Hui-jing

(P.E. Dep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1995, China has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Taekwondo. With the coaches andathletes’ efforts, Chinese women’s Taekwondo has entered the ranks of advanced level in the world, winning the gold medal in the Olympic Games for several times. By watching video of competition,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to the skill training of Taekwondo,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2012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Taekwondo; elite female athletes; technical;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张会景,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我国自1995年引进跆拳道项目以来,女子项目在世界级比赛中屡建奇功: 1997年取得世界锦标赛银牌;1998-2000年中国女队三人次获得亚锦赛金牌,一人次获得世锦赛金牌,两人次获得世界杯金牌[4];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陈中为中国跆拳道队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陈中再续辉煌;2008年奥运会上吴静钰再次摘取奥运金牌。中国跆拳道女队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十多年内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尤其是面对2012年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对夺取更大的胜利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本文以录像观摩为基础,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和调查访谈法,对我们跆拳道优秀女选手奥运会比赛中技、战术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所采用的技、战术特点。以此探讨我国女子优秀跆拳道选手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征,以期为跆拳道技、战术训练科学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备战2012年奥运会提供有效的、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以此丰富对我国跆拳道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第27、28和29届奥运会的中国跆拳道4名女选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摩法 录像观摩2000(27届)、2004(28届)和2008(29届)年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参加的预、决赛,共20场比赛。分类逐级别统计共60局比赛中各项技术动作使用次数和每场比赛运用的战术情况。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第27、28和29届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比赛录像的观摩,对技、战术相关数据进行观察统计,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各种技、战术应用情况。

1.2.3 调查访谈法 深入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队进行国家跆拳道队的实践调查,并走访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副主任跆拳道部长赵磊、国家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等,获取了国家跆拳道备战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女子跆拳道队训练的第一手资料;并与主要负责跆拳道队女子项目训练的国家跆拳道队教练卢秀栋进行访谈。

同时针对每场比赛赛场的具体情况,与参赛运动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访谈,并详细记录。

1.2.4 跟踪观察法 研究过程针对运动员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技、战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日常训练的观察和了解。

表2 调查访谈专家基本情况一览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技术研究 跆拳道是以腿法为主的技击术,以其灵活多变、丰富精妙的腿法著称于世。其常用的腿部技术动作主要有前横踢、后横踢、后踢、下劈和侧踢等几种行之有效的得分技术[6]。在跆拳道比赛中手法往往只用于防守搁挡,主要常用技术是指正拳,主要用来防守和配合腿的进攻[10]。

2.1.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技术应用情况 跆拳道比赛中进攻时主要运用腿法的踢踹,且规则规定,腿法的得分要优于拳法,腿法是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在实战竞技中,跆拳道极少采用闪躲防守的方法,而多以搁挡防守,以刚制刚,直接接触,方法比较简练硬朗[11]。进攻时,多采用直线式的连续击打,以快速连贯的腿法组合击打对手,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本研究主要统计分析腿部得分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表3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

技术应用情况

由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应用的技术主要有:前横踢、后横踢、下劈和后踢四种技术,其中前横踢和后横踢技术使用次数最多,高达500多次,而且技术成功率也较高,在我国跆拳道女选手中属于主要技术。在各项技术中前横踢、后横踢为主要的进攻技术,占全部进攻技术的63%;反击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后横踢和后踢技术,其中后横踢的反击成功率高达88%,是所有技术中成功率最高的;总体来说进攻和反击中下劈、后踢技术运用较少,其技术成功率相对稳定,平均在40%左右,但总成功率比较低,说明下劈、后踢技术的击打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表4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

技术应用情况分类统计

由表4各项技术应用情况分类统计表可知,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主要运用横踢技术进攻、反击,其运用效率最高且成功率较高,但击打的有效性不一,总击中百分比为:前横踢进攻29%、后横踢进攻24%、后横踢反击7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跆拳道女选手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以后横踢技术为主,反击以后横踢技术为核心。

2.1.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技术特点的分析 技术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掌握了全面、实用的技术,才有可能运用多变的战术[7]。跆拳道技术按技术的结构可分为基本技术(一般为单一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即根据需要将几个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基本动作使用方法和技术)和综合技术;按技术动作的功能:进攻技术、反击技术、反击进攻技术、反反击技术、连击技术、攻防组合技术[11]。

表5 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

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应用的技术比较全面,前横踢进攻技术、后横踢进攻和后横踢反击技术运用率高,而且击中效果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则呈现出与前两届不同的主要技术特征,选手对各项技术的应用分布均匀,即主要技术仍是前横踢进攻、后横踢进攻和后横踢反击三项技术,各项技术的应用次数基本相同,均匀使用,但前横踢进攻技术的击中效果降低,明显低于2000年,而后横踢进攻、反击技术使用次数降低,击中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录像观摩,统计归纳最近三届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应用的主要技术组合包括以下几种:1)前腿组织进攻技术组合前横踢:前横踢+后横踢(中、高位)、前横踢+后横踢两次、前横踢+左右后横踢、前横踢+前横踢;2)后横踢反击组合:后横踢+后横踢(中、高位)、后横踢+左右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横踢+左右横踢进攻、后横踢+左右横踢进攻。3)前腿下劈进攻+左右横踢、前腿进攻+双飞进攻、前腿进攻+后踢反击。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女选手2004年的出腿率明显低于2000年,2008年的出腿率又低于2004年,而且同一个技术进攻、反击都能够灵活运用,同时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有变化地进行击头动作等。由此可见参加奥运会的我国女选手都是技术很全面的运动员,无论是大级别还是小级别都能做到技术运用灵活,战术思维多变。

2.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研究 战术是合理使用技术和素质条件的能力,格斗项目是两人对垒,双方都在活动中防卫和攻击对方,场上千变万化,对方条件千差万别,技术方法千姿百态,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条件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8]。战术在格斗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中国女子跆拳道队比赛的战术原则是:以攻为守、攻守平衡;每场必拼、有点必抢、有空必击、有击必反、有反必防、每连必多。本研究中战术主要包括进攻和反击两方面,其中进攻又被具体分为有效进攻、有效反击、佯攻和无目的打空;反击具体分为有效反击、佯攻和无目的打空[6]。通过观摩比赛录像,以此分类对2000、2004和2008年奥运会比赛中我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表6 2000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通过录像分析,归纳统计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运用的主要战术,基本情况如表6、7、8所示。

2000年奥运会上我选手总出腿次数高达800多次,但仔细分析,大部分出腿属于防守性干扰出腿,不是以得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破坏对方进攻为目的,但由于对对方的进攻时机把握准确,造成反击判断失误、无目的出腿,甚至造成失分现象。2004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总出腿次数明显降低,其中防守型干扰出腿比例大大降低,改为主要运用通过步法移动和突然的快速抢攻达到得分目的而且能量节省的主动打法,更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合理运用前腿下劈等技术,有效的防御对方进攻,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技、战术表现。 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出腿率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在充分利用通过步法移动和突然的快速抢攻和关键时刻前腿下劈技术破坏对方进攻打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多次连续击打和变化中高位的技战术风格,形成了有效制约对手进攻,并主动攻击对方的成熟技、战术,形成了更主动、更从容的技、战术状态。

表7 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表8 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2.2.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战术特点的分析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在比赛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预见性地决定自己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活动[1]。战术在格斗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的战术特征如下:

2000年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首次出征奥运会,拼搏与机遇并存,主要采用单一技术连击和左右横踢多击战术破坏对手的进攻,形成以进攻为主,主要以后横踢反击为主要得分手段,以身高优势形成出腿线路多变、先发制人抢攻的战术特点,但由于缺少大赛经验,可以明显看出战术反击运用中没有出现进攻的战术。2004年奥运会,我国选手拥有了一定的大赛经验,在自我的控制和比赛节奏的自我调节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进攻和反击的准确性得到提高,且在比赛中能灵活变化战术,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步法的调动组织果断的主动反击技术,准确把握进攻和反击时机,提高出腿击中成功率,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形成了以佯攻战术调动对手,连击过程中变化击头的战术。2008年奥运会,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选手在技、战术安排上,相对主动和从容了很多,在利用原有稳定技、战术的基础了,变换形成新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小级别选手灵活运用多变的连击技术,在连击过程中变化技术加入下劈技术击头的连续踢击战术,形成了我国优秀小级别女选手的优胜技、战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第27届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是以前腿进攻和反击变化,左右腿(后横踢)连击作为主要进攻手段和主要得分方式,同时适时开展一定的反击战术。

2)第28届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是后横踢进攻、反击技术,且运用有效性及得分效果有明显提高,逐渐形成运用步法的调动组织果断的主动反击技术,准确把握进攻和反击时机,灵活变换战术,多种技、战术得分的局面。

3)第29届奥运运用的主要技术是以前腿进攻为主,突出技术组合连续踢击,在连续攻击腹部的过程中突出变化踢击对方头部。而且在战术运用方面主要突出进攻和佯攻的战术,调动方出击进行反击和连续攻击对方。从而形成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在控制之中进行攻击,一直压制对方的优势的优势局面。

3.2 建议 1)与其他国家选手比较,我国优秀女选手应注意提高后横踢连击能力和其有效得分率,同时应注意在与对手强对抗的过程中要加强后横踢高位技术的应用。

2)前横踢的技术细节需加强,尤其是前腿反击的击打效果要强化练习。

3)日常训练中应设定高难度竞赛,选择好的陪练和模拟的方法手段,培养竞赛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杨煜琳.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03):315-318.

[3] 高炳宏.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19-21.

[4] 金明泽.跆拳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华武术,2002(6):17-23.

[5] 陈立新.试论我国跆拳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0(9):131-136.

[6] 刘卫军.女子跆拳道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陈小蓉.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

[8] 陈晓容.体育战术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 钱纪明.跆拳道踢腿动作速度研究[J].台北国民体育期刊,1998(13):123-126.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但是我国武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武术段位制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提出了注意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注意提升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注意成立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等三点教学策略,希望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武术段位制 武术教学 高校 价值分析 实施策略

随着近些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推广,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开始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武术段位走进高校,不但是我国武术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武术段位制的概念与内涵

段位是一种衡量技术水平的等级标记,目前,世界上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采用段位制来衡量参与者的技术水平的。例如:围棋、空手道以及跆拳道等等,均是通过不同的段位来表示不同的等级和实力的。与此相对应的,武术段位制指的就是采用用于衡量武术工作者和武术锻炼人员技术水平和实力的统一标准。我国武术段位制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7年制定的,并于次年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具体来说,就是针对长期从事武术工作和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和运动员等级以外的,全面衡量其在武德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标准。 二、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价值 (一)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渗透

《中国武术段位制》中规定,申请入段者必须要接受武德教育,要能够了解武德修养的基本能容,掌握武礼规范。不仅如此,在武术段位制各段的考试中,考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武德鉴定,由此可见武德修养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育的融合,也将武德教育提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打破了传统武术中以武术技术动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二)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通过从丰富的武术素材中精选提炼基本的技术元素,并以此为依据由易到难的组织和选择各段技术内容的方式,不但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了清晰的层次性,而且还很好的展现出了武术教学的技术知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武术段位制实际上就是对武术工作者和锻炼人员武术技术、武术理念以及专业素养水平的准确定位。将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去考取相应的武术段位,不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武术段位制的递进式的段位设置方式很好的实现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长期锻炼的信心和恒心,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策略

根据武术段位制的特点和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策略:

首先,要注意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界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要确保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界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只有明确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学目标,科学界定了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课程性质,才能够据此来开展课程设置工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提升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师资力量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亦是如此。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却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段位教学师资非常匮乏,远远无法满足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需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就应注意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制定激励措施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高校武术任课教师的段位制教学能力。

最后,应注意成立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以确保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开展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武术段位制教学需求成立学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并设置专人来负责学校武术段位制的评审工作、晋段工作以及授段工作,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便利,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调动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时,应注意成立专门的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术文化;传播特征;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470-03

Probe on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Ways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 Culture

MA Wanfeng1, HAO Xiaogang2, PING Penggang1

(1. P.E.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03, Jiangsu, China;

2. P.E.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Jiangsu, China)

Abstract:As a practice of human wisdom, martial arts reflect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Martial arts, just like any other cultural phenomena, begin spreading outward as soon as it has come into being. The article conducts som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to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ways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 cultur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ulture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 martial a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communication ways

1武术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北京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中国武术协会拟申请将8个武术套路项目作为北京奥运会正式项目,中华武术的概念必将藉此广为传播。不管中华武术最后能否像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东亚“国术”一样,进入奥运会,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始终面临现代化、科学化与国际化的问题,而运用传播学原理,研究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问题,有助于武术文化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科学化与国际化。

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扩散分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大类。迁移扩散是一种原始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文化扩散方式,它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个人或集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结果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的扩散方式。迁移扩散是随着人的流动而传播的,扩展扩散比迁移扩散的威力与影响要巨大得多。它是指某一思想或某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通过各地的居民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同滚雪球那样,随着接受这种思想的人越来越多,其空间分布也就越来越大。扩展扩散可细分为三种具体方式:一是通过人群像传染病那样传播的传染扩散,二是通过组织形式来建立金字塔结构般的等级扩散,三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的刺激扩散。

这样,文化扩散方式由迁移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四个层面构成。而这正好与当代传播学中有关人类传播的逻辑层次相吻合,即人类传播由浅入深依次主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层面。

2武术文化传播的基本特征

2.1优势传播性

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所以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是从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向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流动[3]。武术文化同样如此,在近代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间存在着时代的、经济形态的,甚至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明显差异,因而分别处于较高和较低的两种不同发展层次,二者交流的主要流向自然是由东向西。这便导致了东西方武术在一个多世纪的交往过程中,后者处于劣势地位。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武术文化的优势传播性同样存在。

2.2传播的圈层性

武术文化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外层的器物层、中层的制度层和深层的心理价值层,那么武术文化在其传播中也不能不带有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传播的圈层性不仅表现在武术文化自身之中,也同样表现在武术文化的受体之中。从武术文化自身来看,器物层和制度层比较容易变动,较易向外传播,而心理价值层却往往表现出惰性的稳定状态,一般不易变动。这样,武术文化传播的圈层性就表现出器物层向外传播的速度最快,制度层次之,而心理价值层最慢的特征。总的来说,受体文化的圈层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圈层,即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圈和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圈.当外来的文化传播到受体文化圈时,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圈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所以武术文化往往首先被受过教育的人所接受,被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所接受。

2.3文化维模功能之制约性

文化的维模原理认为,当一个社会面临崩溃,内部运行机制已经失调,或者处于惰性的慢变状态中时,传统文化会对外来文化进行顽强抵抗,产生一种封闭的文化现象,从而对传统文化自身起到维持和保护作用。解放前的中国,内战不断、、经济萧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外来文化必然要受到文化维模功能的制约而难以进行传播。文化的维模原理又认为,当一个社会内部协调稳定,且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时,社会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局面,文化维模功能相对外来文化的作用也比较“宽容”,能够更多地促进社会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如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武术文化的传播相对来说就容易些。所以当一个社会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时,武术文化的传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反之,则会得到促进。

3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

3.1大众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是一种公共传播,它通常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电影、图书、广告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们习惯上从两个角度来划分大众传播媒介: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看,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成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属于新闻媒介的有报刊、电台、电视、网络,据说还有人把手机短信息列为第五新闻媒介,其余的都是非新闻媒介;从传播手段看,大众媒介可分成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前者俗称纸媒,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后者则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在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武术网站算是一支独秀了。网站已经成为传播武术文化最全面最丰富的媒介,它们对于中国武术的三大改革―――力争竞技武术进奥运,加快竞技武术改革步伐,武术进一步走向市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国家体育总局属下的中国武术协会和武术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武术网内容丰富,信息权威。

3.2群体传播方式

群体传播又称为团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不限于个人交往的狭窄范围,而是纳入了社会系统。其特点是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在群体传播中,往往因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特别是组队出访外地乃至海外,队员之间异常团结,因为个人参与群体传播必将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归宿感、认同感和获得支持的力量。

我国的武术群体传播可以分为武术竞技、武术教育和武术表演等多种类型。武术竞技群体一般以运动队的形式体现,有官方的武术队,也有民间的武术队,各自的使命不同。官方武术群体重在为国家和地方夺取奖项,而民间武术群体主要以巡回表演来养队。

作为武术教育的一般群体,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样式是武校。可以说,全国任何一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武校。而全国武校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少林寺所在地的河南省登峰市。高峰期曾有来自全国的数万名求学者云集在少林寺周边,亦文亦武,读书修炼。当然,正规而又高级的武术教育群体,当属目前国内16所体育高等学府所开设的武术专业了,其招生计划中的名称叫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进入这一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有两种专项供他们选择,一部分人练套路,一部分人练散打。练套路需要多年的积累,而练散打则有速成的味道。从就业形势来看,练好套路更容易受人欢迎。

表演的队伍主要是由武术专业团体和在校学生组成,我国每年总有数不清的武术团队应邀出国表演,在给外国观众提供视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3组织传播方式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它的特点是: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播过程。组织是否具有权威性,往往表现为传播内容是否具有可信性。组织的威望越高,传播的信息就越被人们所信任;反之,传播内容越可信,组织就越具有权威性。

目前,武术运动组织的权威垂直机构依次为国际武联、各大洲武联、各国武术协会、各武术俱乐部。武术组织与武术赛事是密切相连的,而比赛既是竞技,也是文化传播。由国际武联组织的权威赛事,主要是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另外,还设世界杯武术单项比赛。武术文化的组织传播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

其中,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中泰对抗赛、中美对抗赛、中法对抗赛、中日对抗赛等赛事,都是由中国武协与相关国家武协之间所组织的横向比赛,也自然是武术文化的横向传播。

3.4人际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常是面对面的、不公开的场合的交际。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于反馈灵活,互动频繁。这种传播方式特别讲究一一对应的师承关系,最大的好处是关门授徒,口传身教,手把手地教,不变形,不走样,容易形成独门绝技。历代祖师爷们将己之所学视之为“大道唯一”,而倾毕生精力潜心苦研,不断充实和完善各自门派的内容。以拳术为例,就形成了南拳、北腿、内家、外家诸多拳种,使得各门各派历经千年而不衰,动作与技艺日益精进。

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千年来,一些民间的武术家及武林后学们,由于入门就要接受传统武德的熏陶,对于祖训一般不敢越雷池一步,大都停滞于“为师者曰,为徒者诺”的旧有观念束缚之中,即便如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习武者虽已有多年习武经历,且已为人师,但对于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学理知识,尚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要他们比划一下尚可,但要他们形而上地说出个中三昧,却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习武开始便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至于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之间,则相互封锁而少有交流,老死不相往来,即使有武林盛会,最后往往因为互不服气,常常以大打出手、不欢而散而告终。

4武术文化在传播中的矛盾与冲突

4.1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冲突

武术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民族性是其主要特征。虽然作为人类的需要具有某些共性,比如:体育原创文化都来自于生产、娱乐,都与宗教、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但武术无论在观念、组织,还是运动形态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文化创造,同时也就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当这种文化价值在世代相传中一旦形成某种传统,或多少具有稳定的形态时,就会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不同部落、种族、民族的价值意识或原始价值精神。”武术在其原始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在某些共同需要的驱使下,经由群体成员长期共同的社会互动,逐渐融合为一种群体价值意识和需求,并复合一定的特殊情感与态度。这种文化特质一经形成,一方面成为本民族区别于它民族的显著标志;另一方面对内实现着行为导向,群体向心和民族整合三大功能。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也可以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武术必须确立向世界扩散的战略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场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主要竞技场。这种竞争的意义不只是体育的强弱说明,而是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的较量。其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一个国家的地位、民族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运动会上所取得的金牌数量,而且还取决于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能否被世界竞赛项目。当今奥运会的许多项目,都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民间体育,如:篮球、足球。按照体育文化传播的选择性规律,武术的娱乐性特点,作为一种内部动因,一定会完成他的世界性使命的。中华武术的世界化,不仅是中国民族体育发展的愿望,而且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必需。

4.2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矛盾

当今世界体育的发展,其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越来越重要,已远远超出了它产生时的本质功能,即健身、娱乐等。尽管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充分认识,并尽力摆脱这一倾向;尽管中国的武术具有较高的体育本质功能,但由于生物的竞争本能使然,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成为一种必然。自近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展示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文化上向落后国家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渗透。不平等的文化互动使得中华武术自以后,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艰难挣扎。21世纪的中国在世界崛起的同时,武术在图强的呼声中,按照现代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要求,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不断革新,走向世界,走向对现代西方体育文化改造和矫正的目标。培养和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且能被世界所承认的精英体育,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和民族情感驱动的必然结果。

我们塑造精英体育,但不是所有民族体育都要精英化。从现有的数字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总数可达977种之多,其中汉族301项,其它少数民族676种。如此丰富而庞杂的民族体育文化,不必也不可能都走向精英化的发展模式。一则是因为武术具有较强的民族化特色,一旦离开了民族、地域的土壤就会枯竭;二是,我们武术的主要职责应是民族凝聚和民族内成员的社会化。所以,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去一部分实现精英化的目标外,更多的项目要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轨道。武术由于其特殊的娱乐、健身、趣味,符合民俗等特性,又由于它吻合民族的情感,适应于每个地区、民族的文化和地理环境,所以较强的民众参与度,可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大众体育应该是体育的主流。民族素质的提高与民族世界形象的树立,对于我们来说尽管都很重要,但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大众化发展基础上的精英和精英目标下的大众化。

4.3个性化与规范化的矛盾

所谓武术的个性化,是指在其发展过程中坚持以民族特质的继承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众所周知,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而与此相对应的原创体育形式,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武术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汉族体育项目300多项,少数民族项目600多项,正是这些反映不同民俗、民情的独特体育活动形式,才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异常的色彩斑斓,各具魅力。各民族的体育如果丧失了个性,丧失了其独特的特征,也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武术的必须首先要保持其个性。

但是,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封闭已成为过去,社会成为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世界文化的快速交流、碰撞也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一种文化要完成其传播功能,它必须具有可沟通性、可识别性和可利用性,必须具有某些共性。就中国的武术而言,尽管其文化价值和身心愉悦、群体整合等功能令世人瞩目,但有较多的民间武术项目缺乏完善的体育竞赛规则,不便于量化统计和判别胜负名次,因而严重影响了中国体育文化统计和胜负名次的判别,`影响着中国体育文化的向外传播。当代武术研究的大多数学者主张,应进一步完善武术的竞赛规则,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处理冲突的问题上,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与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由中国人领导的国际武联在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设项问题上,就有贪大求多之嫌。方案中提出拟设男子4项:长拳、南拳、刀术、棍术;女子4项:长拳、太极拳、剑术、枪术。男女8个项目的套路共涉及了刀、枪、剑、棍、拳等小项,这样很难为西方人所接受。我们不妨学习近邻日韩的做法,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项“柔术”通过改革并另名为“柔道”推入奥运会,韩国也仅是将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础上编创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奥运会,而没有将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为格斗项目总称的“武艺”推入奥运会。如果我们以拳开路,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长拳、南拳、太极拳已足够西方人眼花缭乱了,也容易形成武术文化最高传播的突破口。

5结论与建议

1) 人际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闭门造车,闭关自守”使中华武术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现化代、科学化、国际化是相违背的。2) 群体传播实现了国内外,甚至是“行业”内外的互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互为发展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新理念。3) 组织传播通过比赛与表演,激励了“业内”人事不断创新,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从而会实现人才正当的流动。4)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全球互动。是未来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定会实现中国武术的全球化。5) 增加各种交流渠道与方式,尽快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共融,集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文化之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文化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成银.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

[2] 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 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 蔡伸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李远哲.中国文化与教育[N].香港民报.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8] 叶伟,蔡仲林.武术生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对武术学科体系框架之构建[J].体育学刊,1995.

[9] 苏肖晴.略论西学东淅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J].体育学刊,1997.

[10] 马万风,等.试论高校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

[11] 张得胜,等.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第30卷

跆拳道武术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传播策略;中国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88-03

Strategies for outbound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

a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Taking Chinese Wushu for example

LIU Xin

(Department of Sport Culture and Arts,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western modern s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 is still a sort of “disadvantageous culture”. By taking Chinese Wushu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trategies for outbound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 a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seek for a common space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s;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manners and expression ways; finely sort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acceptors; value communication art; cultivate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s; stick to the way of Olympic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outbound communication;strategy for communication;Chinese Wushu

就文化本身来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并无优劣强弱之分。但从传播态势上讲,文化的传播确实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这里所说的“弱势”文化,是指某一文化在当前世界所处的地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处于“强势”,作为中国传统体育优秀代表的中国武术,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功能及审美价值,曾对周边国家有过深远的影响,它的对外传播也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整体推进和西方现代体育强势地位的确立,中国传统体育受到极大冲击。由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热点,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这为我国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与西方现代体育相比,中国传统体育仍是一种“弱势文化”,如何在弱势状况下,如何在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发展并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

1探寻中西体育文化的共通空间

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1]。这种共同理解的基础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若文化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文化背景有所相似,那么文化的传播不会很艰难,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同属东方文化圈,均有儒家文化的背景,因此,中国武术在向这些国家传播时,很容易被认同,中国武术在这些国家的传播自然比较顺利。西方国家则不同,由于文化差异较大,体育文化传播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相似点,为中国武术在西方的传播提供条件。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注两者的差异。然而,在代表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奥林匹克思想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与中国传统体育相似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些相似点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国际传播的基础。比如:现行的《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主义阐述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而中国武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引导下,倡导“形神合一”,反映了中国民族体育追求身心和谐的核心理念。可见,在追求人的身心协调一致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又如,中国传统体育虽然讲究“中庸”之道,落脚点在强身健体,但并不缺乏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武术的竞技性依然很强,这与奥林匹克竞争与奋斗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另外,从技术上来讲,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武术都追求力量、速度和技巧,即使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这3个方面都是构成中西体育运动的基本要素。

诚然,整体来看,中西体育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两者却是异曲同工,中国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必须紧紧抓住其“同”,以此为突破口,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

2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与传统的哲学、医学等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至今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其语言表达大都主观抽象,缺乏科学的严谨和明了,如武术中对“气”的描述及解释,充满玄奥之辞,表现出极强的民族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西方世界得到有效传播,必须要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法,规范、简化、统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借助西方科学的理论,建立起中国传统体育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理论体系,使用学科的术语清晰、准确地表达。否则,不考虑对象,自说自话,一味灌输,不能实现交流、沟通和理解,就不能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取得对外传播的实效。有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将事倍功半。

3细分传播受众的需求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殊“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境下,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就不可能同时被所有的受众所接受,受众总是从中挑选出可以满足自己的信息[2]。在中国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中,同样存在着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因此,针对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体育传播者要认真考虑影响受众兴趣的各种因素,如年龄、文化层次等,尽量使传播的体育信息有针对性。

中国武术内容十分丰富,锻炼手段多样,且各具特色,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细分受众”。一般说来,年轻人精力充沛,喜欢挑战,乐于追求新奇刺激的东西,中国武术的技击性更容易吸引他们;中年受众更容易认同中国武术强身健体的效用;而对于老年受众,则要重点引导他们认识中国武术独特的养生保健功能。从另一角度看,对知识群体我们应大力宣传中国武术蕴含的文化内容;对普通人士则要在展示中国武术观赏性方面下功夫。

细分受众是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环,站在受众的立场,分析受众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这是传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4重视传播艺术

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速度和力度不断加快加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在努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举办国际性体育活动、开设英文网站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不仅是技术性活动,同时又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活动,即传播技巧的问题。在这方面,日本的文化传播比较善于用巧劲,充分利用年轻人最感兴趣的动漫、游戏、数码,将自己本国的文化向外国传播。其实日本文化二战后也饱受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日本人在这种冲击的夹缝中找到了最适自己文化传播的方式。

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特别是对西方传播)需要的是通俗化,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表现力,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提高传播效率。特别是对于中国武术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更需要通俗化、形象化,有精妙的比喻、生动的事例等,使中国武术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做到大众化传播。

5培养专业化人才

西方人认识中国武术主要是通过电影,但我们知道,电影中“飞来飞去”的中国功夫与真正的中国武术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武术影视的传播作用很大,但关于武术的超现实效果会与现实社会中的武术形成反差,不利于武术传播”[3],语言文字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传播角色。目前情形下,尽管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打破了空间和国界的限制,但西方人多数不懂中文,不能获得精准明晰的有关中国武术的信息。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极为有限,即使是知识界对中国文化也缺乏了解,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归根到底,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需要有一批专业化的人才,他们能够用英语或其他国家语言熟练地写作和翻译。他们既懂得中国武术,又熟悉西方体育文化,并能熟练地运用两种文化和文字。翻译工作既是整个传播流程的中间环节,又是传播网络中的节点。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不是对信息的简单翻译,而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要逾越文化差异的障碍,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翻译既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又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因此,能担当传播重任的人才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只有做好对专业化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做到传播信息的准确、清晰、可靠,从而提升传播质量,增强传播效果,满足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需求。

6坚持奥运推广之路

目前,全球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205个,4年一届的奥运会更已成为人类的盛大节日,受到全球亿万观众的瞩目,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想扩大传播空间,中国武术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必须登上奥林匹克的国际舞台,借助奥运文化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以这种模式成功推广的范例,相信中国武术也一定能够随着奥运会,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喜欢和欣赏。诚然,在中国武术走向奥运的路途中,会失去自身的一些东西,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动态发展、而非一成不变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充实的。弘扬中国武术,绝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应使它在进入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新环境里呈现新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实现历史性飞跃。中国武术是民族的,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武术也是世界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内容,顺应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它一定会拥有新的天地,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

[2] 王大中,杜志红,陈鹏. 体育传播[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6.

[3] 郭玉成. 武术传播引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77.

[4] 邱丕相,郭玉成. 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体育学刊,2002,11(6):59-62.

[5] 周鸿铎. 文化传播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217.

[6] 贺毅.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