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科学的概念

体育科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科学的概念

体育科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交往;同伴

一、以往国内外对交往的概念阐释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流派都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比如,狄尔泰的生命哲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详细讨论。

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交往”(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常被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术语表达,例如,“沟通”、“交通”、“通讯”、“传播”、“交际”、“交流”等等。“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涵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词派生出来的。

祝大征(1994)等人认为交往指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来,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能力的交换和活动、关系、信息的交换。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谈、交际、交易、交流、交换、交融、交手、交兵、交锋,是交往某一侧面的表现。

陈旭远(1998)认为可以将交往的概念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

车文博(200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认为,交往亦称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

徐湘荷(2002)认为,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

张惠芳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教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交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具有极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谓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机制。刘豪兴等认为:同伴指的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也有学者认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儿童和他与之进行互动的特殊群体的一个连续。”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学班中的同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是体育课堂中发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万光侠,交往的哲学审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论交往价值.[J].人文杂志1994(2),19

[5]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5),86

[6]车文博等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4

[7]徐湘荷,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2(10),12

[8]张惠芳,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65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94-202

[10]傅金芝等, 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 红河学院学报2004 (6),75

体育科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 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 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 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 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 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 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体育科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的前言部分一开头就指出:“英语是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饶有趣味的课文和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活动教给学生的。”从近年来各级各类英语教学示范课、研讨课的情况来看,优质课大都以活动见长,除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外,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与潜心组织上。活动教学不仅使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升华,更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但是,当前很多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气氛热烈、形式花俏,但缺乏有效性。本文将结合课例探讨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语言实践来源

教师应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由教师满堂灌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实现有效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现代化学习手段和工具表现手法多样,各类学习手段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国际互联网、多媒体课件、录像带、投影仪、电视、电影,各种学习资料层出不穷。这些可以通过不同表现手法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大学习的可接受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究竟哪些手段最适合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有个明确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学习手段,那么就能使自己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愉快而迅速,学习效率的提高就不言而喻。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自尊心很强,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渴望教师、家长以及周围的人能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信任,其实这种鼓励和信任也是他们争取进步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活动进行。譬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再想想或降低问题的难度,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能够回答问题时,哪怕是不完整的回答,教师也应及时加以表扬。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位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师总能很好地利用语言这一武器使学生与自己在心灵上进行非常好的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批改鼓励学生。譬如,教师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时,除了细心修正他们的错误外,在作业的批语中写一两句鼓励性的语句,如“If you are more careful, you are sure to become an excellent student!”对书写较差的学生,可以写上:“If you insist on practicing handwriting for a time, your handwriting can be improved a lot.”只要学生得到教师的激励,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就会很快建立起来,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得到了落实。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具体的活动范例:

(一)单词活动教学

单词教学中采用了“单词大记忆”“单词猜猜猜”等活动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避免了枯燥的死记硬背。首先,教师把全班学生按英语成绩分成六个小组,然后给学生布置记忆任务,等待学生准备就绪,大屏幕给出单词的英语或汉语,抽取每组同标号同学进行限时2分钟翻译,以最终翻译词数最多的小组获胜。教师可以分期分批依次抽取参赛者,从而广泛调动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还有一种方法是模仿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栏目,即在分组的情况下,A组抽取一名学生站到前排,背对显示单词的大屏幕,2分钟倒计时开始,大屏幕给出单词,本组其他同学用英语解释该词,但须注意不能用汉语、手势,不能出现该单词,猜出得分,最终猜对单词最多的小组获胜,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小奖品。

(二)词汇教学

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应用活动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every+基数词+复数名词=every+序数词+单数名词”这一语言点时,教师先告知学生:every four years=every fourth year(每四年),every two days=every second day=every other day(每隔一年)。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说来的做出动作,教师说:“Stand every three lines.”(掌握该知识的学生应每隔两行站起)。教师说:“Stand every other row.”(掌握该知识的学生应每隔一排站起。)

(三)语法教学

在讲解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时,教师在精讲、练习的基础上运用活动教学,尝试让学生表演下列句子,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He or she stood by the window,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2.He or she sat on the desk, reading a book.

3.He or she threw a piece of chalk on the floor, breaking it into pieces.

4.They came across the room, talking and laughing.

5.He or she walked up to me, saying that he or she had met me somewhere before.

虚拟语气的教学中,练习部分可采取给出if条件句,而任由学生填主句的活动方式。如,If I had one million dollars...If I could go to Paris next week...If you came to my home...If I were a genius...If I were a famous singer...If I were a famous writer...If I should buy you an expensive gift...

这是进行语法练习的活动,它把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且使听、说、读、写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英语的目的,这比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英语课是语言课,也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通过小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使每位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育科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目标;评价机制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制定目标。要求做到总体目标相统一,具体要求有所差异,也就是保证学生都能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至于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练习设计以及教师指导学习的程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为体育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将他们分为A级(优秀生)、B级(中等生)、C级(后进生)三个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等级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创新性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是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学习任务;发展性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纲要求进行拓展,并对拓展的内容有所了解;创新性目标主要是指在熟练掌握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大纲要求,深化教材内容。由于体育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也应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任务,所以这种分层也会随机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争取在上课之前就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好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是学生放松心情、增强体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体育技能的锻炼。

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有学习兴趣,了解并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能得到大量锻炼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减少自己在课堂中的讲解时间,精简教学语言,把课堂交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学习和锻炼。为避免个别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充分,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时间,并辅以单独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复习时,首先加快自己的教学速度和节奏,以精简并快速的讲解带给学生紧迫感,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要性和紧张性,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练习或小组合作学习,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控制学生在教学中的锻炼强度,以适当的强度锻炼合理控制心率,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加强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品质,也要评价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效果等。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还能帮助教师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发现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从而确保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评价不再是单纯给学生打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实现自我认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评价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起来,合理运用一些否定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给他们的自尊心足够的保护,让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素质的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2.

[2]王晨军.对体育新课程的再认识[J].成功:教育,2009(10).

[3]杜萍,张道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4]郭德法,张靓.探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体育科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体育;应用探究

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带领来完成相应的任务,还有些教师就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对于缺乏一定自律性的学生是十分不可取的。要改变体育课堂上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进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一、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教师都十分倡导的教学原则,这对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有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体育训练任务,但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全部完成这些任务就会显得吃力,而且,同样的训练任务也不利于其他学生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训练与指导,从而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勇气与能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学习能力也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亲身示范、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在学生实践锻炼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尽量避免不规范的动作出现,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并且,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设计不同的体育运动目标,让学生不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使其在轻松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锻炼。

二、鼓励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学生只有自己参与体育运动,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与乐趣。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其更关注学生的⒂胩逖椋在语文、数学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便能学会这些内容,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则要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地尝试实践,他们才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积极参与锻炼,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概括讲解了篮球运动的基本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直接进行篮球运动,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或者会采取不太恰当的方式进行合作,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总结,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弥补不足。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三、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寓教于乐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发展期,通过采用有趣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室外进行的体育课更有助于学生思维与身体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好玩的特点,为其设计相应的体育游戏。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接力跑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接力跑,最后计算小组的总用时。这样的游戏方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游戏,还可以让学生在跑步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释放。并且,学生竭尽全力地奔跑也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接力形式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寓教于乐,从而真正地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为其今后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菜珍.初中体育教学方式的提升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J].运动,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