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学论 时代精神 思维方式 套路教学
一、前言
武术套路教学在学校体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同时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关于武术套路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常态,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学校武术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却改善不大,作为站立在武术教学前线的一名高校武术专任教师,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取向时刻处于更新的状态中,而武术套路教学却本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思想,一直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沉浸在夸美纽斯的传统教学论中不能自拔,武术套路教学在此背景下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目前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武术套路教学在学校已经广泛开展,在与专家访谈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以下这种现象:当谈及武术时,学生经常会流露出惊奇、喜悦和感兴趣的表情,会想到李小龙,中国功夫,会想到自己学了武术会有多能打,可以防卫保护自己,可是当要上武术套路课时,他们却索然无味,不以为然。这种既向往又没兴趣的矛盾状态普遍存在。本人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教学过程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1.武术套路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武术套路教学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打击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对项目、内容的兴趣和爱好。
传统教育教学以其专制、封闭、僵化、保守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而当前武术套路教学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基本功――基本动作――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一直未能成为武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中心,他们对武术的要求、期待和体验游离于武术套路教学的边缘地带,也未能成为武术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的依据,这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所设计的武术课程“在情感上自然也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使学生无教学主体性的感受。
2.武术套路教学注重教法而不注重学法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首先遇到“四多”问题:一是套路种类多,动作数量多;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三是每个动作所包含因素多,外有手眼身法步,内有精气神意的配合;四是攻防含义丰富,文化内涵渊博。由武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四多”问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样使教师倾向于主要研究教法,缺少引导学生学习的研究,使得教与学不能平衡发展。
3.武术套路教学注重学习者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
从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学习的评价以及学习后学习的评定,可以看出成绩的评定的80%以上都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而对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不够,这样可能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的学习者减少甚至放弃武术套路的学习。因此武术套路的考核体系,缺乏创新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武术套路教学组织枯燥、呆板,教法缺乏新意,缺乏创新性
武术套路教学一直采用原始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学习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不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目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目前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武术套路的教学教材基本是竞技体育教材的翻版,大部分教材只是动作技术的描述和动作教学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喜欢的散打、擒拿格斗和防身术等方面开设的很少。
三、现代教学论的时代精神概述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但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理论都是一个时代最优秀社会文化的结晶,是最具有发展前途,对整个时代最具有感召力的理论。同样,现代教学论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发展,在目前具有独特的时代阐释。
在目前阶段现代教学论的时代精神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即本体性的思维方式向实践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本体性思维方式是指把大自然作为自在事物去认识、认为事物皆有本原,从人以外寻找事物的永恒本原来解释、说明和把握事物本质;实践性思维方式是指把事物放在人类实践中去认识,以为实践是人合目的的活动,必须在人的实践中理解、说明和把握事物。前者是关注已然状态,认为事物原本就是这样。后者关注应然状态,认为人类实践的事物总是规律与价值的同行。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从关注教师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生的活动;从关注教法转向关注学法;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从追求认知转向追求发展;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结果和过程的统一;从重视理论传承转向重视理论创新。
四、对现代教学论的时代精神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思考
1.完善武术套路教学的思维方式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开宗明义: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因此完善武术套路教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贯彻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措施,更是时代精神的精髓所在。
武术套路教学应关注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学生的需求状况、生理和心理特点,灵活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武术套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而不是原本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武术套路本身不是枯燥的,只要教学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就可以使课堂具有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它的攻防技击性,这就决定了武术套路教学应具有实践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攻防技击性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动作的攻防技击性,因为这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可以保护自己,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
我们要将“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套路”的武术专业训练模式和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武术套路教学区分开来,理清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套路教育的关系,提倡“招法――技击含义――套路”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武术中的精华部分应用到武术学习中,如丰富的技击含义、文化内涵、形象化的讲解方式和基本功法素质练习。
2.教师要形成对教学问题的关注,培养探究教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当形成对教学问题的关注,通过观察,听取讲授和讨论,完整接受课堂学习信息,关注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提高对教学信息的敏感度,培养探究教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对于武术套路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真正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和审视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如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动作名称,特别是传统武术中采用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趣味性的名称,如:“回身下刺”易为“探囊取物”弓步直刺”易为“一剑穿心”,一个“穿”字,既表现出了“刺”,又将力达剑尖表达得淋漓尽致;挂剑直刺”完成动作也是弓步直刺,但易名“力挽狂澜”或“斗转星移”让挂、转、刺三个动作有一气呵成之威。
3.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与学”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和教学则具有全面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内容,那就是创造一切条件来发展人的主体性。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问题,不仅成为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而且成为教育本体论研究的焦点。因此,我们要发挥“教与学”的自主性,即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动性,使得教学相长。
五、建议
武术套路教学在实践性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应该以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重点目标,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武术套路教学在具体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1.武术套路教学应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且学习者学习的效果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习活动的重视。从武术套路本身的特点来说,学习时需要进行学习者自身对动作的体悟,这种体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更需要重视学习者的学习,利用一定的方法去进行导引。
2.武术套路教学应该注重学习者的学法
武术套路教学中学习的内容相对于一般的体育项目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武术套路学习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很多学习方法都不明确。比如,体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所有的动作都需要学习者的身体体悟,而体悟是非常模糊的一个概念,是不可以量化和具体描述,只能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引导才能达到体悟的目的。因此,武术套路教学应注重学习者的学法,才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效果。
3.武术套路教学应注重学习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智力的发展
武术套路教学本身就具有全面发展练习者身心的功能,只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武德在套路教学中的渗透无疑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习者心理素质的发展,武术套路练习本身就促进了练习者身体素质的发展,利用攻防技击性去引导学习者思考每个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无疑可以开发学习者的智力。
4.武术套路教学评价应将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统一起来
由于练习者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个体差异,评价就要考虑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情况和其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而且这方面的比重应该加大,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5.完善教学方法,增加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当侧重于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可增加示范性和改变动作难度等多种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帮助体验动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蔡宝来.出路与展望:现代教学论的未来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2002,(3).
[2]李森等.现代教学论生长点试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关键词]武术专项;教学问题;优势互补;动作示范;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45-01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教化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无论是作为强壮身体保家卫国的手段,还是作为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方式,中国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始终在我们华夏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2]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武术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武术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水平较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良等。
1.优势互补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可以组合出形式各异的动作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可以衍生风格迥异的拳术风格与特点,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自然就形成中国武术纷繁浩翰的拳种和拳系。[3]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武术器械,使武术的教学范围更为广博。然而正是武术的博大使武术的教学更加困难。武术教师很难在:刀术、枪术、剑术、棍术、长拳、南拳、太极拳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掌握,而通常一个班的武术教学仅由一位武术教师负责。
比如一位武术教师在枪术、剑术、太极拳方面掌握较好,在棍术和长拳方面掌握一般,而在刀术和南拳方面掌握较差,那么这位教师将很难教好刀术和南拳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该班总共8名学生,一位武术教师,这位教师在长拳、南拳、刀术方面的掌握较差,那么就可以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请一位或多位在这些方面掌握较好的教师来教长拳、南拳、刀术方面的课程,而自己去教其它班有关自己掌握较好的武术套路课程。这样由两个或多个教师的优势互补后对一个班进行教学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
2.动作示范
示范法教学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学习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因此,武术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以提高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所以,示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4]
然而武术教学的现状是在上武术专项课时教师往往很少做示范动作,而进行一套完整的武术套路演示则更少。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该班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学习了: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枪术、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剑术、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南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刀术、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拳这六个武术套路,这些套路的学习全部都是由老师规定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后,在课上教给其它同学,然后老师在改正错误动作,这样虽然减小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由一个才自学这个套路几天的学生去教另外的学生,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有时轮到负责进行教学的学生由于课前没有做好教学准备,令那次课无法进行下去。在进行枪术、剑术、刀术、南拳这些武术套路的教学时,教师从未进行过一次完整一套教学示范,也很少做动作的分解示范。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对太极拳的喜爱和对太极拳技术掌握较好,所以较多的进行教学示范。
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对技术的掌握不良,由于武术竞赛套路的更新换代,使教师掌握的武术竞赛套路不再适合武术教学。而进行新的武术套路教学时,教学教师由于没有学过新的武术套路而导至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类现象,教师因该积极、主动的去学好新的竞赛套路,且积极、主动的进行动作示范。
3.师生关系
我们在武术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武术学习较果最差的学生往往不是基本功最差的学生,而是于教师关系最不好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存在着学习动机不高,练习较少等问题。
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有两位同学于教师关系紧张,上课期间这两位同学有时会远离同学和老师,自己到一旁自练自学。这类学生的产生于教师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关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平第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上课时不能针对那些学习好或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看到学生的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期忘效应多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给学生设立合理目标,提高对武术的兴趣。
4.结语
学校武术发展形势危机重重,存在诸多问题。武术教学基本出于一种“瘫痪”状态,很多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但基本无法进行正常系统的教学。武术处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 [5]的尴尬局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教师在专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的武术套路,进行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多用、善用示范动作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学习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应用期忘效应鼓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
[2] 王俊璞. 武术新定义融入中华文化内涵 新定义着重突出文化性[EB/OL]. http://.cn/o/2009-07-11/21504477185.shtml,2009-07-20.
[3] 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散打 普通高校 武术套路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0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提高,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比较喜欢时尚、自由、刺激一点的体育项目。而武术套路的教学相对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在这几点上也有所欠缺,同类项目的跆拳道有脚靶可以踢来劈去,带上护具可以踢躲闪攻,比赛竞技,为什么中华武术套路不能比赛对抗呢?很多高校领导担心对抗的安全性而不敢尝试,其实,只要比赛规则合理,安全措施到位,其安全性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完全可以把中华武术散打融入到套路中去,把散打脚靶作为武术套路功力练习的器械,这样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武术课的互动性,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一、武术套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实用性
通过笔者对普通高校开设武术套路课的现状调查发现,现行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以五步拳、初级长拳三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主,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武术课的客观要求不符,大学生接受事物的心理和小学生不同,他们希望对所学的事物能学以致用,结果他们学到的只是武术套路的动作,并且还不知道其动作的攻防含义,导致他们认为武术套路只是花架子而已,没有实用性。因此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的积极性不高,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内容难度较大,缺乏互动和自由
通过对普通高校学过初级长拳三路的100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结果完全掌握的学生占5%,基本掌握的学生占15%,没有掌握的学生占80%。通过调查结果证明,70%的学生认为初级长拳三路动作难度较大,63%的学生认为动作内容太多,不容易记住,74%的学生认为武术套路缺乏互动性,在整节课中一直在学在练,没有时间自由探讨和自由学习。这种状况很难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很难激发学生对武术套路的兴趣和爱好,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体育的意识。
二、普通高校武术套路结合散打运动进行教学的探析
(一)散打融入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可行性
散打具有很强的攻防作用,在散打实战中双方总想办法击中对手,而不被对手击中,学习者总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训练的。经过长期的体能技术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机智勇敢遇敌而不慌的防身自卫能力。如果能把散打各种腿法技术和踢靶技术融进普通高校武术套路的教学内容中去,可以弥补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单调不实用的缺点,还能激发对那些隐含在传统武术套路中有着攻防含义动作的挖掘。并且散打早已作为选修课在普通高校试行了多年,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但由于普通高校散打教学模式过于竞技化,只练习几种拳法、腿法和简单的摔法,就别无其他,内容相对武术套路也显得单调无趣,幸好还有个脚靶可以踢来踢去,增加了一点互动趣味和实战性质。因此,散打教学一直在打,而武术套路一直在练,只练不打的教学模式和只打不练的教学模式,都是不符合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也不符合普通大学生对武术套路的认识。所以,把散打教学融入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去,既是外在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也是武术套路本身内在的要求,还是现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理念的要求。
(二)普通高校武术套路结合散打教学的方式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一些人士提出把散打融入套路的建议,并且还做了各种尝试,让专业套路运动员也练习散打,散打运动员也参加套路比赛,但终因两者技术类型悬殊太大而未能融为一体。但特别提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实验对象是专业的运动员,他们习武的目的就是比赛,获取最好的成绩,其训练单调而枯燥是必然的。而本文所选的对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他们的身体基础差,训练目标主要是为了健身,从武术中体验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和有趣。因此,“打练结合”的模式完全有可能对他们的胃口,所以本文主要建议:散打可以先以半融入的方式先把散打的基本技术融入武术套路教学中去,与此同时,要从传统武术套路中选出具有攻防实战意义的、经典易学简单的动作来丰富散打的基本技术动作,并且武术套路中散打的基本打靶技术和竞技散打中的基本打靶技术应有所不同,前者可以更接近生活中的防身自卫之术,而后者是必须在规定的比赛规则内追求技术的科学实用。然后,再不断地通过实验探索散打融入到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更好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法特点;探蹊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青少年儿童强身健体,培养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在武术教学中,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领做、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存在着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一,授课时数少,套路动作多,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常反复地示范、讲解、领做。特别是遇到结构复杂的难做动作时,教师则来回跑动,不断地调整示范方位,工作强度随之增大。其二,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接收、整理和贮存的过程,学习的主要手段是观察、记忆和展示。由于授课班人数多,练习时队伍散开面积大,学生很难看清楚教师的示范动作,只能胡乱地跟随比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对套路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
为了解决武术教、学两难的问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运用武术教材“三先三后”的教法特点,通过数名学生进行分解动作造型示范,将套路动作的各个环节用图解的形式展示在练习者眼前,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还能加快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缩短掌握动作时间,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先形后神
武术与体操等运动不同,它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民族风格,教学上要从抓它的特点和风格入手,将武术教学分成两步走,也就是行家常说的:先教“形”后领“神”。
1.“形”的教学
“形”就是指动作的外观形状,也就是动作的“架式”。只有动作“架式”准确,才能充实内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掌握武术基本手型、步型的动作要求。三种手型(即拳、掌、勾)和五种基本步型(即弓、马、仆、虚、歇)的变化,必须正确掌握,因为它们是武术教材所有套路中最基本的要素。手型和步型变化的正确与否,是决定武术动作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动作像不像的外在表现。
(2)必须掌握武术主要基本功的练习方法。课堂教学不求学生达到多高的程度,只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天长日久,水到渠成,其基本功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初中生,如果在小学时期武术基本功没有打好,想靠初中体育课武术教材的课时学好武术,是根本不可能的,但练习方法是可以学会的,掌握了练习方法,就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锻炼和提高。
(3)必须掌握武术的基本手法和腿法。基本手法有冲、击、推、撩、架;腿法有踢、蹬、踹、腾等。都是学习武术套路必须学会的基本动作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动作方法,才能在套路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在套路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记套路名称和左右方向的变化。这个问题解决了,套路“形”的教学任务也就不难完成了。
2.“神”的教学
“神”是体现武术意识和民族风格的关键所在,教师难教,学生不易掌握,但又必须在武术套路动作中充分体现出来的“精神”。它的教学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眼神。武术套路中眼神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是明、亮、准、狠的武术风格的体现,必须安排专门性练习,让学生反复去体会。比如,在教师的口令或掌声指挥下,眼与头部动作配合反复进行前、左、右的转动瞪眼平视练习,让学生明白,武术动作必须有眼神的紧密配合。只要常练不懈,形成一种习惯,动作自然就会有神了。
(2)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作为武术专项系统训练,此法应属“形”的练习,但在中小学阶段,我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神”的训练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身形、步法和眼神的训练上着重“神”的相似,不要一味地追求“形”的相同。这样才能在完成武术动作的时候体现出神韵,这样的武术套路就有了武术的风格了。
(3)“精神与呼吸”思想的贯穿。“精神与呼吸”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中处处可见。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凝神聚气”上面,正是所谓的“外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精气神”是一种精神和呼吸的体现,既是练习精神又是练习呼吸;所谓“内练一口气”则是练习“内气”。中国传统武术更重视内气的修炼,要求做到气能随意运转,气随神至。虽然不能要求学生也做到这一点,但是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要聚精会神,身形与精气神、气相配合,充分展示学生勃勃的生气。
(4)力度与节奏。我们要求武术动作要有力,但不僵硬,要有拳打一张纸的巧力,指的就是冲拳击掌时要拧腰顺肩。我们要求武术动作要快,但不能忙乱,要有快如风、静如松的快慢节奏变化。这就是武术动作之所以节奏鲜明的原因。
二、先易后难
武术教学中要先易后难:一是先练基本功再练基本动作,先练组合动作再练武术套路;二是先练“形”,后练“神”。这两点前面已经谈过,而这里的先易后难是指先学手法,后练功夫。这是由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特点决定的。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武术教材的计划安排与一般习武不同,在各年级的武术教材的安排上,基本功与基本动作、基本组合与套路练习是交叉同步进行的,再加上授课时数有限,所以我们的先易后难的原则是先让学生学会各种教材的练习方法(尤其是学生的武术基本功),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夯实自己终身体育的基础。所以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先易后难是先学方法,后练功夫。
三、先难后易
先难后易是指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中,首先解决难点动作,然后建立套路的完整概念。比如,少年拳第二套中的“大跃步冲拳”,首先让学生学会大跃步及跃步后的弓步冲拳,然后进行完整的套路教学。又如“青年拳对练”,学生最难的是解决不好两人之间的间距问题,一“打”就打成一团分不开,不是对练,而是乱练,所以必须加强辅助练习,让两人体会保持间距的方法,只有保持好了间距,才能“对打”起来。所以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先难后易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解决难点,再进行完整教学。
参考文献:
[1]曾世华.我国武术运动研究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关键词: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质量是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学要素,本研究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据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素材――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构模型。为了验证教材模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小学的启蒙教材,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武术教材研制方法论;作为武术教材素材的武术文化;试验研究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试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各32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教育学论著、课程论著作、教学论著作、体育教学论著、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统检索了我国近代以来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学术刊物,综合参考有关论文100余篇。查阅了大量的中国体育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武术史的资料,搜集了建国以来所有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武术教材研究和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1.2.2调查研究法
1.2.2.1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2001年10月对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和教材改革的认识。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2.2访谈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对有关课程论专家、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和部分武术教师,以及实习学校教师、实验学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访问调查和座谈。
1.2.2.3教育观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课题教材实验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采用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课上课下、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等情况)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1.2.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条件相当的两个班级采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选取数量相同、条件基本相当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分为新教材试验班、传统教材对照班。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相当,同一教师,后测相同。第4次课结束时进行集中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原大纲教材内容分析 1961年武术纳入教学大纲以来,基本采取了将竞技武术简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闭锁式运动为特征的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与模式。
后历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都提到要简化教材内容和突出武术特色。然而,由于武术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个经典内容,以解决所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在有限教材空间内要解决处理诸如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组织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典型性和适应性等关系确实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选编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因此,就出现了教材套路动作技术繁、难,内容陈旧、重复,结构单一;内容之间无系统性、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在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尽管每次武术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但过多的规范性动作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现了教师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
2.2武术教材设计理念和学校武术教学目标 处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和教育对武术的要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领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武术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结构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健身性的统一;趣味性与健康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武术教学的内容,武术课应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目标,并使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内容各有侧重,为此需要重新设计建构全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通过对上述依据的全面考虑,可以确定一个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即:1)参与武术运动,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运动体验,培养武术锻炼兴趣,养成武术锻炼习惯。2)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术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竞争、合作、探索、创新精神。5)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意识。
2.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学校武术教材在方法论层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简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竞技武术的压缩版。寻找一个绝对的教材标准并实现“大一统”实属困难。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选优方法论。在此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技术体系,体现武术运动的形式结构,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借鉴了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教材内容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机制。
武术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对武术运动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各种武术运动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因素;改变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难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对这些素
材进行改造,基于整体、递进的原则将武术文化素材按照学习者生理和心理规律重新排列组合,即完成了武术教材的建构。
2.3.1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说明
2.3.1.1武术游戏 武术游戏涵盖了功法和格斗运动形式,并有所扩展。通过两人或两队斗智斗勇,或设置攻防的情景,充分挖掘武术中的游戏元素、对抗元素、趣味元素,正规的散手、摔跤在这里可以变成限制条件的攻防游戏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武术游戏以运动心理学“开放式技能”理论为基础,将成为学校武术的一大特色。
2.3.1.2武术达标 武术达标是将武术功法运动定量化,运用心理学目标设置理论,在闭锁的身体练习方式中增加了开放性因素,例如以踢腿达到本人身高的相对位置评分,限时打靶计数等等。武术达标使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富有竞争性和可操作性,适于教学组织。
2.3.1.3精选套路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征和标志,是目前学校武术教材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套路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锻炼价值,学校武术的套路可以是传统的经典套路,如江苏版教材中的弹腿、河南地方教材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以及浙江的龙泉剑等都是典型范例。
学校武术的套路也可以是自创的现代套路,如2002年新版的“人教版”体育教材中的“健身拳”。该套路打破拳种界线,虽然只有14个动作,却包括了戳掌、冲拳、虎爪、双塌掌、插掌等5种手法,弹踢、顶膝、头撞、挑肘等击法以及一个拿法和一个摔法,这么多攻防元素集中在一起,兴趣盎然,易学易教,代表了套路创编的方向。
套路创编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创新的套路将受到欢迎。
2.3.1.4武术操 武术操是学校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于大范围推广,可以配乐、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其它运动形式结合,“跆搏操”在国内外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编创出健身价值高、易于接受,富于特色的武术操。
2.3.1.5安全防卫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一些必要的安全防卫是每一个公民在面向社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武术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整合提炼,配合安全教育进行防卫术训练,将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还未系统化,但应该是今后武术学校教学的拓展方向。
2.3.1.6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可以以课外读物、多媒体教材、校园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将武术文化融汇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
这种构架模型涵盖了现有武术运动的各种形式,但既不同于竞技武术,也不同于传统武术,是有学校领域特色的武术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以目标体系为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以目标来统领内容,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而是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以便使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武术教材模型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2.3.2教材内容排列和组织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应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单元构成等有所侧重和区别,充分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起符合其年龄段特点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戏、武术操、简单套路等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丰富学生对武术的体验,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进行趣味性强的身体锻炼,并根据学生伴随生长发育而出现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有侧重的安排教材,为下一步较正规的运动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武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运动素质和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渐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运动技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基本的武术运动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加深其武术运动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形成爱好定向,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
2.4教材试验
2.4.1武术启蒙教材试验研究在深入研究武术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教材模型,本研究设计了武术的启蒙教材,通过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
本实验是采取后测控制实验。试验随机抽取体育学习水平大致相近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3年级2个班,在四次试验教学后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按照对武术的知、行、意3个维度。按照“李克特”量表从正方向到负方向的顺序依次对选择结果由高到低赋值。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课堂行为、知识、继续学习意愿等两班之间方差比较和查看T检验结果,sig(2-tailed)值都小于0.05显示,显示两种教材学习结果差异显著。
武术启蒙设计试验教材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结论:
1)武术开放式运动技能比闭锁式运动技能更能激发小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按武术的发展顺序安排教材顺序更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学生能被教材吸引,课堂行为积极,表现出较强的运动参与愿望。
3)条件攻防是安全开展武术对抗练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并有较高的继续学习愿望。
4)试验教材更适于教师教学;教师不必有武术专业的背景,但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4.2武术操推广试验 武术操、有氧武术操分别在北师大试验小学、北京市三帆中学和北师大试验中学进行了推广教学。北师大试验小学和三帆中学都将武术操作为大课间广播操,教学推广效果良好。
3 结论与建议
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要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复杂而具有很大难度的教材,决非将其局部的某些套路简单地拿来就可承载中华武术的多种文化内涵。体现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它需要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赋予其中的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性、健身性、审美性等教学价值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等多种途径,综合与分化相结合,对学校武术教材进行整体的建构。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的基本特点是:1、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了游戏、达标、精选套路、武术操、安全防卫、武术文化等技术和知识体系。2、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