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审计测评,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以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

二、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内容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因此,审计首要关注的就是内控制度建设,只有先从制度上规范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因而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和评估是审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评估内容主要是内控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

1.审计测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的标志,是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健全性测试主要解决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等问题。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和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比如审计在测评内部控制时要确定出纳与会计的职责必须严格分离,即出纳人员不得兼职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这种出纳责任制是保证现金实物安全完整,也是防止贪污、挪用、私存现金以及重付、漏付现金的重要环节。

2.审计测评内部控制的遵循性

审计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哪些控制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及审查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遵循性测试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程度如何,查明被审计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都真实地存在于管理系统中,是否完全并认真遵守制度规定。如关于企业银行印鉴章的管理,根据会计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中有一个基本的控制点,那就是企业财务章与法人印鉴章的分开管理。在审计测评时,就要看财务章是否由企业的出纳人员管理,法人章是否由非出纳职责的经授权的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3.审计测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测评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目的是要确定现有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按预期发挥作用。审计要确认单位的任务和经济目标是否已经完成,测试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是否胜任内部控制职能,控制的目标能否实现。有效性的测试评价是审计工作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审计除了在财务领域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予以查证监督,还应对管理和经营领域投入更多的热心与关注,起到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

三、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作用

现代审计是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自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应用于审计以来,世界范围的审计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财务审计中,审计人员根据内部控制测评的结果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对于提高审计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据以确定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二是评估控制风险水平,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为制定和修改审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内部控制审计测评可以确定高风险领域,现代的审计采用着重风险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价,以便决定审计资源应如何分配,使审计工作有效地进行。三是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四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帮助其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内部控制测评,审计可针对内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经济的使用效益。

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测评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在西方审计实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较好的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审计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改进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拓宽审计范围,使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目前在我国审计实务中,推广应用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研究探索出一种称之为“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这种有别于以经济业务检查为基础的科学审计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保证审计质量,成为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项重要标志,使现代会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我国在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其中指出:“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1999年10月修订的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会计法》的修订为我国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审计当中奠定了法制基础,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审计人员可以调查了解控制环境,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风险评估,即被审计单位确定、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信息与沟通,即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和对控制的监督,即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这些都需要审计机构肩负起监督的职责,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营业务日趋繁复,内部控制在现代化管理中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评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即以对内部控制的测评为基础,运用抽样方法得到审计结论,它可以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确保审计结论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这种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时间、节约成本,受到了审计和被审计的普遍欢迎,这对推动审计的发展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03.01.

[2]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4.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内部控制测评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当作企业持续规范运营的重要手段,并作为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内部控制测评体系现状

2008年,财政部等联合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规范》)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检查评价,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称《指引》)从内部控制审计、应用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测评体系框架基本确立,这种理论格局一直保持并沿用至今。

在内部控制测评实际操作层面,目前普遍流行的做法分为两个两类:第一类是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维度开展测评工作。第二类是审计人员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分为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与费用、筹资与投资等业务循环,从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入手,开展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测评工作。

2014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联合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下称《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在股份公司及其分、子公司开展内控测评价,以达到掌握公司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编制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的目的。由于暂未有相关规定强制其他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测评,因而内控测评工作较广泛地在上市公司及其分子公司中开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1)测试标准和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测试是评价的基础,测试依据的标准和规范直接影响评价质量。审计署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只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无可供执行的操作细则。在内部控制测评价工作实践中,审计人员只能依据原则制定操作流程,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质量,削弱了内部控制测评工作本身对促进管理的价值。

(2)测试手段单一,应对作弊能力不高。审计人员常用的内部控制测试手段有观察、访谈、检查文件以及流程再执行等。在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工作时,由于工作手段比较单一,受限于测试人员能够看到的外在表象和文件材料,以及在访谈中相关人员的工作描述,在应对被审计单位人员隐瞒、材料作弊的能力十分有限,可能影响评价结论。

(3)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评价体系缺失。在实际内部控制测评工作中,由于没有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只能参考《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判断潜在缺陷对被检查单位的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可能产生影响作为判断基础,对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性做出判断。专门针对内控测试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测评的信度。

(4)内控测评工作的价值被低估。《规定》明确指出,开展内控测评的目的就是披露《年度内部控制报告》,但并未就报告中披露的内控缺陷整改落实期限、质量要求和责任做出明确要求,存在重视测评、轻视整改落实的情况。内部控制测评在规范公司运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价值被低估。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测评体系的对策

(1)制定内部控制测试操作细则。在内部控制测试工作过程中,执行明确的操作细则有利于降低因审计人员个人偏好给测试取证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审计负责人加强内部控制测评质量控制和监督提供依据。内部控制测评操作细则更应统筹考虑测评工作各主体、全过程进行规范。例如,审计人员应当于审计工作开始前几天审计通知、审计所需材料清单及其各项材料的质量要求、统计数据的模板等、内部控制测评访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开展、抽样样本数量应当占总体样本的指导比例、缺陷样本的确认及其缺陷程度的认定、内部控制测评结论编制责任以、缺陷整改落实及反馈责任的界定等。

(2)创新内部控制测评手段,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传统内部控制测评手段的优势在于其可以无边界地触及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开放性,审计人员可能无法通过观察、询问、检查等手段获取客观的信息,导致内部控制测评工作产生超额的工作量、增加内控测评工作的成本。因此,创新内部控制测评工作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关注同行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报告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照式”测评、“带着问题”就发现某些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项内部控制测评、与财务审计合并开展内部控制测评等。

(3)建立内部控制测评缺陷评价体系。评价是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评价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测试的质量,因而通过量化指标计算出内部控制缺陷,从而确定其重要性水平,应当是提升内部控制测评工作质量的题中之意。建议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测评缺陷重要性评价标准,即当何种控制条件不具备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的重要性水平、各种抽样样本占总体样本比下的缺陷重要性水平等,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高度,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测评专业的结论。

(4)颁布内部控制测评缺陷整改落实指引。作为《规定》的配套措施,颁布《内部控制测评缺陷整改落实指引》规定整改落实的期限要求、质量标准,监督、检查措施、信息披露要求等,重视发现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缺陷的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测评工作的重要价值。

四、结论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审计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一)内部控制与账项基础审计

内部控制最早的表现形式为内部制衡,出自于1912年蒙哥马利的《审计理论与实践》,其认为企业的某一账户不能由一个完全支配,需要两个相互承担责任的双方进行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而且,如果内部能够充分制衡并相互监督,注册会计师无需逐一检查每个凭证和账簿,也能得出适当的审计结论,可见当时的审计人员就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对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当时的审计方法――账项基础审计可以看出,两者仍然是两个基本独立的存在,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二)内部控制与制度基础审计

随着罗宾斯案件的爆发和不断发展,审计人员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加之美国经济地位的崛起,旋起了第一波的并购狂潮,使得企业的规模迅速壮大,大量的交易凭证和账簿,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注册会计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注册会计师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以寻求新的审计方法和技术。1949年内部控制正式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在其的内部控制――调整组织要素对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全企业财产、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其突破了前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全面的定义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将内部控制从财务和会计中拓展开来,分为以保证财务信息及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和以提高运营效率、确保企业合法合规性的内部业务交易控制。该定义使得注册会计也重新定义了其审计的范围,及注册会计师只负责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的财务会计控制部分,而业务交易控制则不再审计工作的范围内,但是在个别特殊情况下,为了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赖业务交易控制,但是前提是要检查业务交易控制部分的有效性。自此审计业务工作也转移到内部控制测试上来,随着相关研究和制度的完善,以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西方主要国家中蔓延开来,尽管如此,由于当时交通运输不便,经济环境简单,大多数企业的业务活动主要还是处于国内,以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仅仅只是涉及到内部控制中的财务会计控制,而未得到扩张,未涉及其他方面。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导向审计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融合,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企业结构越来越复杂,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规模也逐渐突破国家的界限,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危机四伏,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内部控制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将企业的目标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同时考虑到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并于1992年全面系统的定义了内部控制的概念,了内部控制概念框架,以增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知道企业构建内部控制。该框架将内部控制分为五部分:控制环境、信息交流、控制活动、监督和风险评估,突出了人为因素和风险的重要性,同时认为审计有责任去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发挥作用。随着内部控制概念的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企业面临者更加激烈的竞争,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加,这些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也在积极的寻求既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降低企业风险的审计方法,因此以审计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审计方法应运而生,其兼顾内部控制的两部分,以检测财务会计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分析经济业务控制系统可能出现的舞弊和错误为出发点,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制定审计策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计划审计工作,确保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内部控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引起审计方法的完善和变更,对审计发生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审计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有一个基本认识,但仍不能满足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才能更好的推动审计在我国的实践。

(一)内部控制环境同审计

审计前提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设计、实施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代表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其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调,与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相关,从而影响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的认定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中的显性和隐性的描述,是注册会计师用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考虑是否存在潜在错报的重要因素。在积极内部控制环境中,企业管理层会采用设计合适内部控制制度,并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引导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态度,积极有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政策,及时发现和纠正错报和舞弊,建立诚信守规的内部控制文化,减少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从而增强管理层认定的可信性,降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由于较低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风险应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提高检查风险的,相应减少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同时由于积极的控制环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审计证据的质量,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内部控制同审计收费

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审计的发展是密切相连,同时由于内部控制的目标与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存在很大的共性,从而为审计人员通过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果,减少审计工作,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的可能。根据风险导向模型,我们可知,审计风险是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而重大错报风险又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此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及检查风险构成。其中固有风险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有关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控制的,控制风险则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有效控制风险就越小,由于审计风险为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错报风险,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就确定,因此,检查风险与控制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而检查风险决定着审计的范围,当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时,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控制风险就越低,其愿意接受的检查风险就越高,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就越少,从而减少审计资源的耗费,减少审计成本,继而降低审计费用。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不同类型出审计人员在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待审计风险的态度和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记录的信赖程度,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审计意见也代表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依赖其做出投资决策的财务报告使用者。随着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直接关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和审计证据的质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请款下,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提供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和可靠性较高的审计证据,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承担较低水平的风险,发表较积极的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信行业 收入 内部控制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信行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各通信企业在拓展新业务、寻求新领域以获得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放在收入的内部控制上,从而使企业的收入达到最大化,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一、 通信行业收入的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实现高的收入是各类盈利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各企业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收入内部控制制度。通信行业的收入由多部分构成,其中包括经营基础业务的资费收入、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增值业务收入、通信企业各单位之间以及各通信企业之间的结算收入、各类通信商品的出租、出售收入以及代为办理通信业务的收入等。

通信行业收入的内控由多个环节组成,其中包括:销售管理、记账管理、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以及收入内部审计等。

二、 通信行业收入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国通信行业收入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通信行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使得收入内控制度的难度加大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因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往往侧重于行政管理,从而忽略了组织结构的合理、有效问题。我国的通信行业的组织结构分为四级,最高的两级为集团总部和省,其主要职责侧重于管理,不涉及企业的销售经营。对于通信行业来讲,企业的经营地域比较广泛,从省、市、县,一直延伸至乡镇、行政村,再加上企业各部门层级繁杂,使得通信行业的收入的管理和控制极度分散,从而使得收入内部控制的实施难度加大。

(二)通信企业管理者对收入内控制度不够重视

企业管理层的态度在收入内控制度的建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以及对风险的态度都会对收入内控制度的建立产生影响。当前的通信行业中,企业的管理人员把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如何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上,从而忽视了收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使得收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更加困难。

(三)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的诸多问题影响了收入内控制度的完善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并且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的通信行业中,审计机构和设计人员的地位不够明确,不能体现出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部门的设置与企业各部门的设置保持平行,这种机构设置会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独立性,使得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大大降低。其次,企业领导缺乏对内部审计部门重要性的认识,对审计部门的设置以及审计人员的选择不够关注,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效力不能充分体现。最后,目前我国通信行业内部审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远远达不到内部审计的要求。正是由于内部审计存在的这许多问题,才使得通信行业的收入内控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完善,从长远来看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 关于完善通信行业收入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针对通信行业收入内控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通信企业组织结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

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得机构达到扁平化,从而提高组织结构中的各省在收入内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强对通信行业收入的风险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合理的权责体系,通过明确的战略制定和合理的收入计划进一步提高通信行业的收入内控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通信行业收入内控制度标准,提高收入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

良好的制度的建立是收入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通信行业对国内外成功实施收入内部控制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通信行业自身的状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通信行业的收入内控制度,包括收入核算、经营销售管理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等,从而为收入内控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在加强对收入内控重要性的学习的基础上,对其重要性进行有力的宣传,并且加强全体人员对内控制度的学习,组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明确收入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三)加强内部审计管理,为收入内控制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应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明确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地位,使得其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其次,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的重要性,对审计部门的设立要提高谨慎性,要严格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第三,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的各项业务,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此外企业领导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完善收入内部控制,才能使得通信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内涵

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是医院的常规性工作。内部控制是为确保实现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同时也是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组织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的手段。[1]内部控制和审计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用内部控制审计来表达这一意思。所谓内部控制审计,就是以审计的手段来完成内部控制,具体点说,就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所作的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等,确定其可信程度。[2]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样的。为了确保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也需要进行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

(二)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内部来看,有利于医院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防止乃至杜绝医院内部出现违规事件。医院本身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而救死扶伤功能的发挥则是以其高水平的自我管理为前提的。再宽泛一点看,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医院特别是县级的医院在新农合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广大农村人口本身占有的医疗资源有限。因此,医院的内部的管理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促进医疗资源的相对均衡分布。

二、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要点分析

(一)观念上重视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

医院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要点之一是观念上的改变,即要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本身的重要性,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县级医院实际上承担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就医问题的责任,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医院的医生和管理人员都疲于应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忽视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事实上,二者不仅不矛盾,还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做好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升医院效能。而医院效能的提升本身对审计及内部管理控制也是一种促进。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才可能投入人力物力来加强制度建设,弄清楚内控的重点所在,并积极做好该项工作的考核。

(二)加强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加强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离不开制度支撑,单一的人治很难将单位的各个方面很好地完成[3]。医院要与新农合政策发展同步,考虑医院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地完善其财务管理制度,这是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之一。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基础性工作之一,但仅有此制度是不够的。与此同时,医院还要有专门的内控制度建设,比如在人人都是内控人员这一大前提下,还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来承担起这一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的制度建设。

(三)抓住审计及内部控制重点

医院加强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还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这些重点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这些也要与会计制度改革、会计责任明确等同步进行。此外,还有一些也要重点关注,比如重大基建工程的建设、设备物资的采购、新农合的报销等。医院的管理任务是很繁杂的,这意味着在进行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时任务也很繁重,在人力有限的情?r下,抓住重点本身也是一种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手段。

(四)做好审计及内部控制考核

审计内部控制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方面,那么,为了切实保证其开展是有成效的,也需要对其进行考核。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组织都很重视考核工作,因为通过考核可以清晰地了解工作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以确定工作是否有成效。医院的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那么,人们就没有积极性,医院的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管理水平也会下降。从当前来看,无论是从医院自身生存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医院提出的要求来看,医院都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全面的提升管理水平。为此,医院要构建健全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来确定审计及内部控制管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