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激发兴趣;创造品质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无疑大大加快了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速度。
一、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可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烷烃之后,课后习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可燃冰”是深藏在海底的新能源,这是含甲烷的冰,储量很大,具有开发应用前景。但是,如果方法不当,释放出的甲烷扩散到大气中,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请同学们设想安全合理地开发“可燃冰”的方法。经讨论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评价分析提出更为合理的设想,就是“应密封,加压开采”,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增强了探究意识。
二、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创新个性,发展自我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向教师倡导的适合时代需要和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1.以自学为主体,增强主动学习的分量
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主、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去读书、看例题、思考、动手动笔实践。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教师直接教会的,而是通过教师引导,通过学生自己思维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引导学生读书领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拓展。
2.以合作为手段,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习中,老师也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倾听他人的不同见解,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以探究为目的,培养勇于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去探究,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勇于创新的个性。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燥……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能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就没治了吗?讲完这个带有疑问的故事,学生们听课的情绪立即显得格外高涨,在讲完原理之后,我再问学生们故事当中的那位女士可能的病因是什么,结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女士口中两颗不同金属假牙与口腔唾液中电解质形成了原电池,虽然产生的电流很微弱,但长时间刺激神经,导致人体生理系统紊乱,引发一系列病症。
总之,要改变以往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冲破束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把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视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网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5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重视启发学生释疑,力求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质疑、释疑和生疑的循环往复中,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追求创新。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熟悉质疑的基本方法、明确质疑的对象和思路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
1、化学实验中的质疑方法
化学实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思维性和创造性,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素材和优秀资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适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掌握提问技巧、优化学习方法。
1.1 追因求果质疑法
追因求果是最常用的质疑方法,就是沿着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去思考问题,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矛盾中,坚持不懈地刨根问底,就能提高思维层次,搞清实验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实验前为什么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里为什么要预先充满水?为什么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读数时为什么烧杯中的水面必须与集气瓶中进水管的管口持平口?……
1.2 逆向思维质疑法
逆向思维质疑就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似乎定论的观点,从思维的对立面提出疑问。在化学实验中,如果学生能够“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究,就能激发独创精神’甚至获得新方法,发现新结论。
例如,在熄灭蜡烛火焰的趣味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从燃烧条件的对立角度质疑,从而思考出多种灭火方法:吹气;快速摆动蜡烛;将螺旋状的铜线圈罩在烛火上;喷水;倾倒二氧化碳,将烧杯罩在火焰上;用铁片压住烛芯;用湿抹布盖住烛芯;将蜡烛浸入水中;将蜡烛插入细沙中;剪掉烛芯等。
1.3 联想、类比质疑法
许多化学实验都具有关联性和类比点,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能把潜在的疑问挖掘出来;再通过联想对比,去粗取精,就能找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种质疑方式,有利于化学知识的迁移和实验技能的巩固。
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为什么停止实验时要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学生搞清其中的缘由后,再遇到其他“气液连通的加热实验”(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加热铜绿等),就能将其转化为已有知识经验中的相似原型,从而正确处理好实验停止时的操作顺序。
2、化学实验中的质疑对象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许多知识,隐含许多疑问,因此实验手段、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实验要素,都是质疑的对象、问题的源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质疑解惑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抓住实验原理质疑
不管是物质性质实验,还是物质制备实验,无论是揭示化学原理的实验,还是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它们的主体都是实验原理,因此实验原理是化学知识最直接的载体。围绕实验原理质疑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在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可以依次探讨如下问题:要想快速除去密闭容器里的氧气,选用哪种类型的反应最合适?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可以助燃,这里稍加点拨他们就知道用“燃烧反应”最快。在常见的易燃物(磷、木炭、硫、镁带、酒精、蜡烛等)中,应选择哪一种与氧气反应呢?通过分析易燃物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状态,学生就明确了选择耗氧物的依据是“只与氧气很快反应且不生成气体。”至此,就得到了本实验的化学原理:利用磷燃烧消耗氧气。接下来,如何测量密闭容器里被消耗的氧气体积呢?教师通过呈现3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引导学生分析:哪种状态的物质既容易填充到容器里弥补被消耗的氧气,又容易测量出它本身所占的体积呢?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就知道了“应该使用液体”。这一步质疑又得出了本实验的物理原理:密闭容器里的气体若减少x升,那么与其相连通的储水装置里就有x升水被吸入密闭容器。
2.2 针对实验方法质疑
很多化学实验的完成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归纳法、排除法、沉淀法、灼烧法、过滤法等,而实验方法的选择又取决于物质性质、化学原理、实验条件等综合因素。因此,针对实验方法质疑,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升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种粒子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时,首先启发学生: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哪些粒子?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含有N+、OH-、H2O。然后设置质疑台阶:如何证明不是Na+、H2O使石蕊试液变蓝?不少学生设计出“将石蕊试液滴入氯化钠溶液后不变色”的排除法;如何证明OH一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经过师生互动释疑,终于设计出“将石蕊试液滴入其他几种碱溶液中均变为蓝色”的归纳法,“向蓝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镁溶液后上层清液恢复为紫色”的沉淀法,“向蓝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后溶液恢复成紫色”的中和法。并且,学生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如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粒子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等),也能通过类比、联想而顺利找到实验方法。
2.3 围绕实验装置质疑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性质疑实验装置,把潜在的不足挖掘出来,进一步改进、创新,从而使化学实验更加科学、简洁、完美,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时,引导学生质疑课本实验装置的不足:二氧化碳用量大,约500 mL;实验时只看到塑料瓶变瘪,不能显示二氧化碳溶解了多少体积;药品的用量大,不够节俭等。接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改进意见,师生通过相互质疑提出创新思路:把塑料瓶换成容积较小的无色透明容器,而且这种容器能直观显示其盛装的物质体积。至此,学生就容易想到把塑料瓶换成注射器做实验:用20 mL的注射器先抽取10mL水,再抽取10mL二氧化碳,封闭针管后用力振荡,活塞会自行向前推进,最后停在12 mL刻度处,说明10mL水中约能溶解8mL二氧化碳。
2.4 依据操作步骤质疑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步骤,其中包含了许多操作技能、化学基础知识和物理原理
等。规范操作更是完成实验的关键,有时操作方法的合理改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而随意改变实验操作也可能酿成事故(如点燃氢气省略验纯操作、把水加入浓硫酸里进行稀释等)。所以,针对操作步骤质疑问难,能帮助学生搞清实验流程、遵守操作规范、把握操作技巧、领会科学知识。
例如,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要求学生思考:手捂密闭的试管后装置内的气压如何变化?大部分学生知道增大;接下来追问:通过增大装置内气压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还有哪些?学生慢慢总结出了向长颈漏斗里注水、用注射器向装置里鼓气、将装置浸入水里等方法;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学生通过逆向思维,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否通过减小装置内的气压来检查装置气密性?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少学生想到用凉毛巾冷却试管、用注射器抽取装置里气体等方法。
2.5 改变实验条件质疑
化学实验总是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同一化学实验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因此实验条件(反应条件、药品条件、仪器条件等)也是质疑思辨的落脚点。要注意在条件的改变中提出问题,这不仅延伸了思维广度,也在问题的解决中诱发了创新思维。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很多学生知道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接下来,学生自己就会追问:为什么用块状的石灰石而不用粉末状的?很多学生拿不准答案,其实是因为反应物的接触面大了,反应速率太快;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稍难一些的问题:如果使用粉末状碳酸钙,实验装置该做怎样的改进?少数学生找到了答案:把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通过控制盐酸的滴加速度来控制反应速率;下一步,学生又会反问:用双氧水制氧气时,能否把分液漏斗换成长颈漏斗呢?教师告诉他们一般不行,这样不能控制双氧水的滴加速度,也就不易控制反应速率;有的学生欲罢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用双氧水制氧气时若使用长颈漏斗,实验装置怎么改进?如果真到了这一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反方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控制二氧化锰与双氧水的接触(装置见图1;通过铜丝上下移动来控制反应)。这一系列涉及改变条件引发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实验装置的可变性、化学原理的相对性。
2.6 依照实验现象质疑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直接引起质疑,从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尤其是超出预期的异常现象、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现象、不同实验的相似现象、同一实验的不同现象等,更易使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这正是激发怀疑精神、启迪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
例如,在二氧化碳熄灭烛火实验中,如果倾倒二氧化碳后烛火没有按预设的那样“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实验好像失败了,甚至有人认为该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教师应及时抓住难得的生成机遇,向学生依次抛出新问题:二氧化碳是从高于蜡烛顶端的烧杯口处被倾倒下来的,而且烛火很快熄灭,这能否说明二氧化碳被倾倒后能很快大量下沉呢?这一观点得到大家的肯定;既然二氧化碳在空气中能够很快大量下沉,这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呢?不少学生点头认可;但也有极少数学生立即逆向质疑: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高处倾倒后会不会很快的大量下沉呢?于是再要求学生利用实验证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高处倾倒后不会很快大量下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能够想到“利用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氮气做对比实验”(装置见图2):不管是从烛火正上方“倾倒”氮气,还是沿着烧杯内壁“倾倒”氮气,烛火都不易熄灭。这个“氮气灭火”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在空气里被倾倒后能很快大量下沉的气体,其密度―定比空气大!
2.7 根据实验结果质疑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对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实验大胆质疑、分析原因,从而完善实验方案,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若实验结果小于21%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广开言路、交流质疑,不难找出原因:红磷不足、导气管里没有预先充满水、当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红磷会自行停止燃烧、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松开弹簧夹读数、在瓶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装置漏气等。紧接着学生逆向思考,也不难得出氧气体积分数大于21%的一些原因:将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速度过慢致使瓶内部分空气因热膨胀而逸出、在瓶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装置漏气、读数时烧杯中的水面高于集气瓶中导气管的管口等。上述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巩固了大气压、液体压强等物理知识。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化学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坚持赏识教育,多鼓励,少贬抑。每个人的智商不一样,对于学生,教师要多了解他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具有发展潜力,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就能使每个学生的智能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化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使学生的潜能充分表现和发挥出来。教师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亮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勇于实践、积极验证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进行各种总结, 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 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每次总结, 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 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 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 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 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来说, 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2.关注身边的化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会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的环境时刻都在进行化学反应,如缓慢氧化,吸入氧气,我们身上穿的、戴的,还有喝的饮料都离不开化学原理。教师可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激发学生,使他们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学习化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生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99
传统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方式已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知识解决生a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知识的情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然后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可以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探究式活动的顺利进行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所提出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交流等环节。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来进行的探索活动,而教师只能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倘若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不能独立完成任务,那么探究性活动便很难开展下去。
所谓的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力,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学生只要形成了自主性,他们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在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能够勇于向他人质疑、请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便是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的结果。
处于义务阶段后期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精神上追求独立倾向,他们要求“起飞”,开始而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不再相信成人的标准,成人的判断,他们总是力求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和发现世界。在这一阶段,作为教师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孩子需要“起飞”的事实,应为“他们创造起飞的条件,给他们自由飞翔的天空,而不应加以束缚,刻意缩小他们的活动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他们也带有一定的盲目与狂妄,教师应着力进行培养和引导,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自克服困难。在这些方面,如果学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他们便会形成坚强的自信心,此时教师应加以适当关心和鼓励,并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
四、用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进行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00-01
人们想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就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的源泉是观察,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越充分、全面,就越有助于正确的思维的形成。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能够进行正确的观察至关重要。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其它能力。
一、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观察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处于化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具有启蒙性的意义。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化学实验就没有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化学计算公式等的提出。因此,对于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而言,组织好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初中化学教师在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严格的操作,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在实验之前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绪言”中的4个实验,观察的内容是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形状、颜色等特征,其目的是引
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等知识。“求知欲”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契机,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观察和思考。
二、通过对比实验,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持续,学生接触的化学实验越来越多,学生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描述更加的信任。因此,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就算不认真的进行观察也无关轻重,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可以看看热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自己课下看看课本就可以解决。学生的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实际上远远不及实际的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效果。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实际的化学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在课本上难以发现的问题。为了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进行对比实验,打破课本上固定的实验模式,力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更清晰的观察,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例如:液体中的变色实验,向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教师可用3支试管取紫色试液少量,向一支试管中滴入醋酸,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另一支试管保持原状,然后进行对比观察,促使学生更加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学生不仅对实验现象有了清楚的认识,还对不同的化学现象进行了区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学生叙述实验能力的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为了避免学生的遗忘,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准确表达实验的能力。学生为了能够做好实验记录,对实验进行正确的叙述,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加细心、认真的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启动了视觉,对实验现象还进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对发现新问题的学生进行“赞扬”,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积极性
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希望受到表扬。初中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因此,化学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可以巧用“赞扬”法。教师不应该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对于有进步或者是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都应该积极的进行表扬。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认真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的学生要进行表扬,特别是对那些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的学生更要进行大力的表扬。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对认真做实验的学生是一种激励,而且对其他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自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认真地进行观察。“赞扬”教学法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
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观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