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实施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 信息教学 培养
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信息加工来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开放的、宽松的、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搜索、处理、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组织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一、提供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素材,通过组织一些鲜活的信息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身边事物的引入,学生就自然而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1.趣味揭题
列举一些学生身边趣味性的数学为切入点,以谈话的方式揭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主要是师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视屏上出现一幅生活信息的情境主题图,或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的实物等方法来创设教学,让学生观察情境(实物),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影像辅助
影像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手段,是把静态的信息转化成动态信息的过程,通过一个短篇的动画影像片段,声情并茂地展现所要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信息,收集信息。
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信息的整理组合,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各种感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探究和应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1.培养主动观察能力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具、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把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拼成平行四边形逐渐趋向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圆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观察中发现圆的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半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这让学生很自然地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培养主动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堵住学生的嘴,无疑是桎梏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一部分平时不爱说的同学,促使他们自觉参与说的欲望,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培养主动思考能力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新颖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时,如果让学生直接判断三角形的名称显得比较容易,因此,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露出其中的一只角,让学生来辨别是什么三角形?也可在“圆的认识”教学时,将一个圆遮住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来辨别是什么图形?通过这样教学来促使他们去猜想,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根据对学习材料的仔细观察思考,对观察到的表象进行想象,积极主动地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主动操作能力
小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容易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运用自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折纸的游戏、实验、测量等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协同发展、并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三、应用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信息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训练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练习:
1.设计趣味性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正是处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提供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能观察到的、比较形象地事物表象,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把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单一的练习使人枯燥乏味,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58-02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改变灌输式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积极探讨的问题。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都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通过实地考察、开展实验或联系实际等方式解决。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变式教学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变式”是指教师在保留命题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是条件或结论的转变,也可以是内容或形式的转变。
一、变式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
1.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不可能像语文、政治或历史等人文学科那样,通过对具有感性特征的事件、人物或场景等的考察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像物理或化学那样,通过开展实验或联系实际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算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数学也只能进行抽象的展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变式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通过变式教学变换命题中的各种要素,以及问题的情境,使问题联系日常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未知的寻求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会激励学生去探索,学生会思考生活里众多的事物中是否会存在一些万变之中不变的规律,这些规律就包含有数学知识。
例如:
[原题]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0,8),准线方程是y=8,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变式]桥洞是抛物线拱形,当水面宽4米时,桥洞高2米,当水面下降1米后,水面的宽是多少?
原题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试题,但是变式却是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两者表面上看似不同,其实都蕴含着同样的数学原理。
2.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变式教学中,通过变换命题中的各个关键性因素,能够让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在变换的过程中,突出命题的本质属性,能促进学生对这个命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形成精细化的数学认知结构。
另外,通过变式的设置,还可以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如果能够透过各种变化因素,把握命题的核心知识点,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例如:
[原题]已知方程x2-mx+ 3 = 0有实根,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1]若二次函数f ( x ) = x2-mx+3的图象与x 轴有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关于 x 的不等式x2-mx+ 3≤0 的解集非空,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3]若直线 y=mx 与抛物线y = x2-mx+ 3有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
在以上示例中,变式 1至3都是与原命题等价的,其解题方法也是一致的。通过这些等价变式,可以让学生明白含参变量的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及二次曲线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概括解题规律,找出一类题目的本质性联系,从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能建立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3.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发现新思路、探索新知识和获得新成果的过程。变式教学围绕一个命题,在不改变其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既有旧知识的运用,又有新知识的开发,这些知识围绕一个中心点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所以,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创新不是盲目的,需要以遵守一定的规律为前提。教师通过变式教学,向学生展示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一题多用或多题归一),而学生通过对变式的学习,领悟到一些数学问题的共同本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透过各种复杂的现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是创新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例如:
[原题]若不等式+≤a对任意正实数x、y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关键词:信息;有效教学;教学方法;方法选择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是所有中小学基础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转换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能力,内化信息伦理,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应用它们为自己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优势面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一支粉笔+黑板的传统教授模式,否则无异于赶着马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别人竞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书,教死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能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形象比拟教学法
举例子、打比方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方法,用来说明一个事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课程章节里有些专业术语学生甚为难懂。在我讲解的时候我常将这些术语化“深奥”为“通俗”,化难为易,举些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一些例子进行说明。这时候进行形象的比拟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结构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比作一个人,“硬件系统”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系统”相当于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知识、精神,没有灵魂的躯体就好比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硬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又比如,在讲文件及文件夹时,我把“文件夹”比作“档案柜”,“文件”比作档案柜里的“档案”。
2.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更是学生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一两天后,联系盲打的兴趣就降低了,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盲打的兴趣我在适当时候引入“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在网络教室,我安排学生相互充当一定角色,进行联网游戏“警察捉小偷”,在练习过程中,我自己也加入到此行列中和学生一起来玩这种打字游戏,教师参与的示范效应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键位积极性,掀起了盲打训练的热潮,学生感到凭借自己的击键能力“捉到”对手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快速实现盲打目标是十分有利的一种方法。当然,一定要强调,学生严格要按照“十指分工,包键到指”的原则来进行,否则不利于盲打训练目标的实现。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时尚节拍,在教学生word时,教师利用这一点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word并制作电子贺卡知识。可事先自制较好的一张有声(嵌入流行音乐)有色(美丽背景装饰)并有动画效果的电子贺卡在课前展示给全班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张贺卡在计算机中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充分挖掘用来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当“老师”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5.适当留白
教育要讲究留白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驰,则让学生的状态得以调节,思维趋于平和。张而不驰,会使学生紧张过度,弦绷过久则断;驰而不张,则拖拖沓沓,导致学生精神松懈。只有张弛相间的课堂节奏,才能使学生精神松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个班级的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表所示的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既然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又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那么教师就应多设计一点活动,以学生操作交流为主,突出实用性和创造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面准备教学资源,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非常灵活。每一节课,可能是一种方法,也可能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具体课堂具体对待,构建智慧课堂,应考虑多种策略,这是课堂需要。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渴望智慧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李文昊主编.《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效率 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变革的活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把精选了的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技能、技巧和手段,以教学原则为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活力的重要因素,对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起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法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自由境界。
一、创设真实的化学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概念的能力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营造良好的思维习惯情境,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对一式或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如硫氰与卤素有相似的结构特点,从而性质也相似。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写出硫氰与NaOH溶液、乙烯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醛基官能团的特性,可联想到具有这种官能团的物质,都可能发生银镜反应。由相似性质的气体可联想到其有相同的制备装置。学生一旦掌握了联想思维的方法,就可举一反三,减轻学生负担。
三、指导阅读提炼和练习整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入题海之苦。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需要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使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各种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关注社会、生活、生产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有创新精神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二、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