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行业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业技能是就业人员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根据技能对劳动力分类源于WoodWard在1887年将劳动力分为“thecunninghand”(熟练的手工劳动者)和“theculturalmind”(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变而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职场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而另一方面,广大雇主却在埋怨要招到自己所需要的技工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就业技能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指明职业技能发展的方向。
就业技能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就业技能与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多少、工作时间长短、职业性质和特点等相关,可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衡量。一些文献对技能划为四种:学术能力或者叫认知能力;一般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人格智能。其中前两种是从经济角度考察,后两种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从经济角度测量技能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种:证书、资格证等;工作经验;职业类型;教育程度。我国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劳动者技能。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分析
(一)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在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各资料的取得方式主要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行政纪录和抽样调查,没采用过问卷调查方式。其次,统计资料存在时间断层。比如《中国统计年鉴》上,“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仅有1999年至2002年的数据;按“行业、性别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在2002年后才出现。这反映了我国在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时候,却未对就业人员技能及就业技能结构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也存在断层。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实施后又在1994年、2002年做了两次修订,2002版和1994版在门类和大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将1994版和2002版的相关行业进行归并分析,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要做就业技能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比较,只能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
(二)就业技能结构度量指标的确立
相对而言,我国关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统计较为全面。因此,本文将受教育程度构成作为度量就业技能结构的第一个指标。此外,统计较完整的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它主要根据职称来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定,而职称基本反映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技能水平。因此,本文将专业技术人员即技能型劳动力的比率作为第二个度量指标。两个指标中,第一个指标更细致,但二个指标考虑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更有实际意义。
(三)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状况分析
1.以受教育程度分析就业技能结构。迄今为止,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栏中仅有2002-2005年数据(见《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年版53-55页,2004年版58-60页,2005年版66-68页),其就业技能结构特点如下:
各行业中各个学历层次的就业人员比例分布趋势都比较平稳,没有突变情况出现。
在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比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行业能对体力劳动者产生了很好的吸纳效果。现实也如此:大量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都劳动在搬运、施工、运输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除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这些行业外,其余行业劳动者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也就是说是以低技能为主。
农林牧渔业属于传统产业,但2002-2004年的数据表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和小学程度就业人员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专学历人员逐年上升。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和生物技术的推广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初中学历的逐年上升。这表明我国生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结构未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大专、大学本科学历就业人员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这让人非常担心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今后发展潜力。
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初中学历从业人员逐年上升,其所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年均增长率竟达2.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年均下降0.75%。一般人都认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现实并非如此,所以这个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还有待改善,应当加大引进高学历人员。
在制造业,初中学历人员逐年提高,高中学历人员逐年下降,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逐年上升。当前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而如何培育各类技师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初中生,高中生在学习和运用技术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而制造业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非熟练工人,这也印证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企业普遍难招熟练技工。这对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是相当不利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中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逐年稳步上升。这和行业本身特性有关,进入此行业意味着稳定的职业生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薪酬待遇。所以许多高学历者都将公务员、教师作为首选职业,同时也印证了近年公务员报考热潮的高涨。
2.以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分析就业技能结构。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除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专有专业技术人员比率略微下降外其余都逐年增加,也就是就业技能结构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基本年均增长1%以上。
而从2002年以后的数据来分析,部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增加缓慢,甚至有下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行业调整后,大行业中的细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变化不同所致。如2002年以前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与经纪业等细分行业。而2002年后,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细分行业。一般情况,物业管理比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比房地产与经纪业所要求的技能低,所以出现2002年以前和2002年以后不同的数据。在社会服务业(1994版)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02版)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再如,按照1994版的行业分类,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而按2002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这是因为按照1994年的标准,细分行业教育业的就业人员占到该行业就业人员的90%以上,导致了整个大行业呈现上升趋势,而在2002年教育行业成为一个单独国民经济行业,从文化行业中分离出去了。
(四)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的比较
按照受教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来分别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发展的趋势,一部分行业是基本一致的,如制造业、教育行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2002版)、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994版),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2版)、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994版)、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02版)。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在工作中掌握技能的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想改善这些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可以从调整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入手。
但也有用不同指标度量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如据1994版和2002版的分类,采掘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这表明,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这类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在提高。但用受教育程度指标,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作为高技能人员,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的趋势。为什么两个指标度量的就业技能结构有不同呢?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指标构成主要从显性知识角度度量就业技能,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是从隐性知识角度来度量。隐性知识是在工作中积累的,以工作经验、工作诀窍等形式呈现的知识。这些行业中显性知识水平不高的就业人员可以通过长期工作积累,储备较高的隐性知识,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认证。两个指标度量的结果基本相反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
改善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存在就业技能结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不但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易产生结构性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为此,笔者结合国情提出以下建议:
国民要树立科学的技能观。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很严重,技工实际地位在不断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应不拘一格,充分尊重技工、重视技能。
资金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缺乏资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迟缓。资金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用尽量少的资金办效益最大的事,是资金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节约资源,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专业银行资金配置有效率低、产品功能单一、缺乏生存危机与发展动力,银行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满足中难以持续提升收益,这对于银行微观与宏观经济都是不利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经过商业化改革,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的信用主要形式为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其发展都不够充分,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奉行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资金的最优化配置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基本理念。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仅涉及到银行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客户的收益风险。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约束是非对称的,资产对客户的约束是软约束,受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价格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着国家金融风险的程度,对安全性影响明显。而对客户的负债是硬约束,必须偿还。要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基于稳定的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体系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损失,并且保证充足的盈利,极力消除金融风险。传统的专业银行的经营往往不求盈利、不计成本,无法承担防范国家金融风险的责任,因而从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关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银行理性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需求与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1.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资金在市场经济中是作为经济活动的纽带,用户(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获取收益时以更小的资金使用量为追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种金融的需求不断涌现。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线业务员配置偏低,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分支结构、管理机构过滥、过多,大部分营业以客户的结算和存取为基础,产品缺乏开发的深度和经营的广度,与国民经济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除储蓄之外的金融资产形式过少,金融体系的发展不够健全,国民金融需求过于压抑,无法使金融发展多元化,增加了发展的风险,这种银行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推进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消除功能单一、低效的储蓄所等结构,转而发展全功能的营业结构,在最广大的程度上实现银行的功能。目前我国的金融压抑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银行商业改革为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等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在银行的微观经营上,可以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宏观上,集约化和扁平化管理将促进银行功能的扩展,用户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广,有利于内需的扩大,实现金融对经济的良性协助,化解当前储蓄额过高的风险,储蓄逐步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有利于直接融资比例和内需的扩大。因而,从微观和宏观上而言,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2.满足国民及中小企业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作为稀缺资源,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因而要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将资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的配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过分关注大公司、上市企业和大项目上,但对国民及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低,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0%以上,但其获得银行的资金配置的比例却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欠缺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到制约,只能向非法金融机构等进行借贷,提升了成本,并且风险增加,不利于中小企的发展。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理性的服务和指导,而这种纠正也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当前大型企业和上市企业迫于业绩压力,利润虚高,而中小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发展的质量并不低,有的甚至前景非常广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发展的效率;其二,虽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免债空间大,反而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的效率,中小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资金配置的有效率会更高;其三,随着信用制度的建立,在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时,并不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规模,而中小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其制度建设的规范化,风险控制并不弱于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要降低经营的风险,就不能经营过于单一,在资金配置上要更多的向中小企业倾斜,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降低其非对称性,银行与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共赢;其五,我国的储蓄额过高,风险大,资金过剩、流动性差也会降低其利用率,不利于财务状况的改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资金利用率,提升其发展的质量。
3.提升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需求。
传统的银行过于保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着手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中外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会促使中国金融业的借贷压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资金的配置率来应对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其经营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加强,必然能够促进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在市场中只有利益,没有永远的对手,商业银行在与国外的银行进行竞争的同时,也会借鉴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是国民经济需求增长的内在要求。
三、结语
1.在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锅庄舞在人们的健身意识日益增强的基础上被推崇。
在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休闲时间的增多是人们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的良好催化剂。社会中大的企业由于可以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因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有了很大的物质性的保障;工时制度的变革,依赖于现代工业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社会公众的休闲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跟上大自然的周期和规律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所提供的现代生活设施的基础上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必然发生着很大的改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底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有高层次需求的追求。但是,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着双刃剑的效果,在经济飞速增长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文明病的蔓延,让人们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并且逐渐明白了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如此一来,由于藏族锅庄舞的不少特性都和社会公众锻炼身心的意识和目的有着诸多的契合,因为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2.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得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锅庄舞成为了良好选择。
中国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范说明。确实,如果物质生活都不能得到基本保障,那么精神生活的追求只能是一种空想。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意义上的需求的满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背景下使得身体健康的意识被广泛传播,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
迄今为止,人类已从木棒、石器,青铜、铁器,蒸汽、电子时代进入现代化的科学信息技术时代。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的不同也就映衬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的身心健康指数必然也存在着差别。在高强度以及纯体力的劳动时代下,肢体的疲劳才是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最大因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就可以使其很快恢复。而在机械化的劳动密集型的时代,社会分工的日益详细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乏味和单调而产生局部性的疲劳。而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的增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高级神经系统的疲劳。所以,在劳动方式不断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舒缓身心、放松压力、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锅庄舞所具备的良好特性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为人们派遣压力,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益成为炙手可热的促使人们追求良好品质生活的媒介事实。
3.在民族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锅庄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竞争力
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本次汇改重启,将会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我国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
(一)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劳动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并且劳动力素质在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制造业平均劳动力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左右。而且,我国一些企业没有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存在压榨员工的现象,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不完善,覆盖面狭窄,这就进一步导致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而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效应
近年来,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形成了以特定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产业集群使企业更易寻找到相关行业的熟练劳动力,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和同业进行信息互动和交流,使区域内的资源实现了有效的配置,专业分工得到深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和价格下降使我国出口行业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竞争力。
(三)外商投资
自我国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FDI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尤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经从逆差转变为顺差,而且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体系。
(四)国际产业转移
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大量累积,除自身的竞争优势外,更多体现的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了国际产业转移机遇,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到我国进行投资。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竞争优势,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贸易仍旧会呈现出盈余。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全球贸易失衡体现的是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出口行业的优势更多的体现为出口价格优势。在非价格竞争方面,我国优势明显不足: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所获利润少,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对国际市场具有严重依赖性等。
二、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出口的影响
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是必要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指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中最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者。这也意味着,如果一国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同时又想进行资本项目开放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该国就必须要采取浮动的汇率制度。伴随着我国的资本项目的日益开放趋势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了,也阻碍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出口成本的角度分析
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对出口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上。当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时,劳动力的人民币价格保持不变,但是劳动力的美元价格将以相等的幅度上升。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受到影响。另外,从原材料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具有两种来源:国内供给的和从国外进口的。如果是以美元价格进口的原材料,那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成本并无影响;如果国内供给的原材料,那么是按人民币计价,当这部分成本计入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中时,出口商品美元成本会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增加。并且国内供给的原材料所占出口商品原材料比重越高,出口商品的美元成本增幅越大。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上看,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上,因而我国也长期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产业链上也处于低端生产位置,产品附加值低,所获利润少。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使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下降,更令人堪忧的是出口企业产量下降或倒闭后带来的失业问题。
(二)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
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不同贸易方式所用的原材料中的国内供应的比重不同,因而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同。汇率波动对于加工贸易企业影响较小,但对一般贸易企业影响十分显著。这是因为: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的原材料多为国内供应,因而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较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其将产生显著影响;加工贸易主要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原材料全部从国外进口,几乎不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进料加工的原材料既包括国内提供的部分,也包含进口原材料,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但和一般贸易出口相比,进料加工出口所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小。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对外具有严重依赖性的经济体,汇率变动对我国外需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虽然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影响较小,但是对于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影响确实非常显著的,而正是这些本土的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从出口依存度角度分析
不同出口行业在面对汇率弹性增加时,产生的反应不同,这是因为各行业的出口依存度不同。例如,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高,因而受汇率波动冲击大,这些行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欧美国家的消费能力,我国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出口依存度大的企业许多被迫倒闭。所以,在我国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这样的一些行业进行照顾和扶持,以使其不致于遭到毁灭性打击。
(四)从长期竞争力角度分析
我国长期凭借出口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由于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我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出口企业之间的激烈价格竞争,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优势。但是短期价格优势引发了长期竞争力问题,近些年我国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出口企业忽视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升,产品附加值低,大量的高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产品出口都是由外资企业来进行,民族创新受到了严重制约。
因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结构成为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助于淘汰落后、低附加值和管理不善的企业,引导资源流入更好的企业。我国当前经济严重依赖外需,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将资源引入服务业等内需部门,我国目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扩大服务业就业。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将优化资源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配置,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出口企业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时,我国出口企业的长期国际竞争力将提升。
(五)从汇率风险角度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将为出口企业带来汇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中国各种主要货币波动较大,加大了进出口的汇率风险。而我国缺乏成熟的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较为薄弱。此次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它们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各种外汇避险工具来降低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以对欧元、日元等货币的波动为代价的,以一篮子货币为参考对象,能更好顾及到我国对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的出口,尤其考虑到欧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
(六)从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角度分析
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态势下,外商来华投资的成本将上升,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将下降。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国外资流入已经非常充足,所以人民币升值态势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并不会产生太大问题。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将增加人民币的购买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将大为降低。我国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既能带动我国中间产品的出口,又能避开贸易壁垒,减少因我国大量贸易盈余引发的贸易摩擦,还能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只是目前我国还较为缺乏具有海外投资能力和眼光的企业家。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短期来讲,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尤其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将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和对外投资的增加。在这样一种汇率制度下,我国出口企业不能再单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更多的应该加强技术创新,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步居于高端位置。与此同时,应学习使用金融工具来避免汇率风险,应对人民币汇率浮动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结构调整 [J]. 经济,2010(1)
[2]小川英治,姚枝仲.论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J]. 世界经济,2004(6)
[3]吴念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走向[J].中国金融,2010(7)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作为货币的职能由境内向境外扩展且不断深化,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这一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清算支付体系的缺陷,由此引起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的经济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为了规避外部金融风险,以币值稳定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对 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起点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试点,企业法人可在自由贸易实验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自贸区的有序发展将会成为沟通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桥梁,丰富人民币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也势必会进一步深化。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必将参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也会获得相当多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抓住各类发展机遇,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人民币国际化为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银行业境外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该国货币的国际化的推进。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随着美元的输出,美国的银行业逐步迈出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再到欧盟货币联盟的建立及欧元统一进程的深化,欧洲银行走向了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必将出现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经营,并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海外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且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银行业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机构数量减少,业务规模萎缩,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对欧美银行业的信用评级,这也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为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发展动力
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往往会有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管制的放松,由此会产生大规模的真实贸易背景的资本输出。况且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注重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转变为对外输出资本,未来要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分享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遇,是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直接投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和跨境海外布局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业务种类的增多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缓步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银行业规模扩张也会顺应经济需要减速放缓,提升业务质量提高业务效益,才是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内银行业务正趋于饱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银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并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使国内商业银行利润降低。商业银行必须另辟捷径,谋求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转向海外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正是给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带来诸多机会。其中包括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人民币账户融资和拆借、人民币债券交易与结算、企业跨境资金归集与管理等。这些业务均需通过境外机构或新设境外机构完成,有的还需要通过境内外联动完成。这意味着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业务需求,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大海外布局,提高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三、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风险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可能会面临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或地区发生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的借款人或债务人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债务;或者出现对方国家在贸易结算法律制度上设置障碍,导致中资商业银行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与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协商处理。
(二)经营管理风险
第一,对于商业银行国际化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业务刚刚起步,较难快速了解当地客户和对手的信用状况,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再加上境外成本费用较高,盈利较难快速实现。第二,人民币在境外筹资成本较低,在东南亚国家一些企业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由于当地缺少人民币清算体系,当地银行无法形成规模沉淀,无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当前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初期,在境内外人民币流动性补充渠道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下,境外机构面临的人民币流动性风险仍然较大。第三,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有利于市场化汇率机制的形成,有利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会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外汇敞口可能在汇率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给银行带来损失。第四,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建立初期,可能有规章不全、内控监管不严,为顺利办理某项业务而简化流程的情况,这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盈利能力差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主要还是围绕传统借贷业务,较难针对企业的海外投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缺乏熟悉海外交易规则和产品制定相关的专业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四、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发展的应对措施
第一,考虑商业银行发展遇到的国家风险问题,境外银行发展应根据国家特点实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构建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构建在风险较小而且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对于亚洲区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适宜新设分支机构,本土化发展。而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可以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模式。
第二,加强合规性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要全面掌握国内和国外的监管和法律的要求,学习海外机构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国内和海外机构信息共享、联通汇报机制。做好相关跨境跨业跨国别的风险研究,保证风险可控及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确保能够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一是构建海外的人民币清算网络。通过境内外联动营销,争取全球网点较发达的银行在本机构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扩大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的范围。二是人民币清算系统的改造,未来人民币跨行清算系统将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文格式保持一致。以有利于境外银行接入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同时,商业银行对内部人民币清算系统,外汇清算系统进行整合,方便与外部系统进行衔接。改造现有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操作流程,提高清算处理效率。三是为境外分支机构与客户提供资金拆借等资金流动,减少人民币头寸的占用,最大化的发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的效用。
第四,对于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汇率走势。加强汇率对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的管理。合理控制外汇敞口头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降低货币错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