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素养课程

艺术素养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素养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素养课程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幼教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在艺术修养方面比较欠缺,出现了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幼师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显得的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幼儿教师培养出现了从中等职业培养、高职高专培养、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培养,另外还有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幼儿教师培训班、电大、成人中专等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由于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管理的无序,有些学校把幼儿教师师资培养作为一种资金筹措的渠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没有考虑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是否合格,学校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是否具备,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层次和质量不高。有些幼儿园教师对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甚至对美与不美只凭个人喜好去判断。目前幼教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在艺术修养方面比较欠缺,出现了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所以,幼师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显得的十分必要。下面就针对幼师学生艺术素养教学谈谈个人的具体做法。

一、幼师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放眼未来,社会在飞速发展,幼儿教师的文化和艺术素养需要不断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些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生艺术素养课程是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实施情况与主要措施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开展的难度也很大,以我校为例教师开设《幼儿教师艺术素养》课程。

我校选定学前教育专业14级作为试点开设《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方向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在我们一般所知的内容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表现在幼师所涉及课程也就是音乐、美术、舞蹈这三门学科。幼儿教师音乐素养包含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两部分。

(一)音乐方面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培养她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入手,在此过程中加入表演技能、创作能力的培养;以钢琴课为例,钢琴方向课没有现成的教材,而课程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实现,经过教研后为学生精选教材及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选择教材的主要依据:1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手指、实际弹奏水平选择教材。2符合音乐教学授课的形式:集体课、小组课或一对一授课均可,必需充分发挥钢琴授课的优势,以传授弹奏钢琴乐曲为依托(这里我们选择的乐曲难度适中、旋律优美动听、独奏或者四手联弹均可)3能够体现出教育性和趣味性、目的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介绍名家------名作介绍-----聆听欣赏-----分析作品------示范演奏------难点分析------学生练习-----课堂总结-----考核学生。在考核这一环节,我们改变了以往仅凭学生弹奏一首钢琴曲评价学生是否合格,除此以外,加入理论综合,也就是考试成绩100%=乐曲弹奏50%+理论综合素养50%。在在这门课程开设以及教学实践中,四教学改革成效。

(二)舞蹈方面

舞蹈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就在在于舞蹈教学重在实践,要让学生在舞蹈实践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舞蹈的文化艺术,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 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于专业艺术学院,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身体、以及实际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除了加强身体的直、开、灵活、协调等基础技巧训练外,特别是通过舞蹈教学,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我们要改变以往舞蹈教学重技能轻理论教学方法,因为我们培养的幼儿园教师是能在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的教师而不是专业的舞蹈家,所以音乐舞蹈基础理论和技能传授同样重要。

(三)美术方面

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审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形成特色的美术学科教学。具体做法:1.教师引导学生审视艺术家所创作的审美主体,了解其在历史背景和具体环境中的位置,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2.揣摩审美主体所表达的艺术家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充分引发想象,深层次感知美;3.培养学生在理解美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作画技巧敢于表现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美术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术美的过程,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到对美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他们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基础,造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会不断探索,积极反思,使这门课程为学生美好的职业未来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晨燕.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的构成研究及其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第2篇

1.地方性“非遗”的筛选与分类

课程资源的可操作性是开发地方性“非遗”资源的第一要义。可操作性指的是明确开设的课程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课程实施是否可行、如何展现其内容、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这一要义促使课程资源开发时既要与本地地方特色相关联、能够体现美术的学科特色,又要与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密切结合。若以地方性“非遗”为课程资源,找到一个本专业与“非遗”资源的契合点切入,那么结合美术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与分类是必要的手段。“非遗”的分类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根据美术学科的需求,一般以工艺类”非遗”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但在这一范围内,也并非所有工艺类“非遗”都适合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的范畴,应以其历史起源、风格特征、工艺技艺、后续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的评判标准,考虑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合理性,保证“非遗”课程资源的实际可操作性。

2地方性“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地方性“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根据笔者在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问卷调查所展现出来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一些本土“非遗”的名称,或只是在多媒体上浏览过相关图片,很少有更为深度的理解。但无论是物质或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其有形的形式背后,往往浸透着本土的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精神内蕴。使用地方性“非?z”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融入学习环境,理解知识背景。地方性“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上的劣势(受众局限性),对于本地学生影响较小,在课程中,学生对于这种课程资源会拥有更直接的情感态度,于文化基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学习以地方性“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更能够让学生认同国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这对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再者,教师将民间“非遗”艺术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生动学习氛围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对课程资源的规划能力。教材的编写是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长期的单一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在本学科方面专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地方“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学会“传道受业解惑”还需要“选材编撰成书”。教师必须对“非遗”内容的考察、筛选,把握教学重、难点,逐步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可操作性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设课能力。可见,在成功设置“非遗”艺术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三,本土学校“非遗”课程的设立,有助于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一般而言,学校教师不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干力量,想要开设具体深入的“非遗”校本课程,就必须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性政策。“走出去”即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往民俗博物馆、拜访民间艺人;而“引进来”则是直接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让艺人走上讲台,开设讲座。

实例:“制扇技艺”实地考察在2017年4月,团队在研究《制扇技艺》这一课题时,为了课程的专业性,跟随南京师范大学的秦华副教授走访了安吉周边的制扇工厂,观摩折扇的制作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走出去”的过程,真正体会到了制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震撼力(如图1)。

民间力量与学习课程的结合,不但能够把“非遗”带入校园,同样能够以课程为载体广泛地传播,各地方不同的地方性“非遗”,也能够通过课程的方式展现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甚至互相融汇。传统的“非遗”形式也可由学生的创新之手改造,衍伸成一种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式。(例如:传统皮影戏中影偶的形象经过学生的提炼,成为一种新的平面设计的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性“非遗”课程的设置,将会未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阔一片新的天地。

3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非遗”课程的实施策略

3.1以“教具”为载体,深化学科内容

传统的课程,教师仅仅依靠课件和口头讲述向学生展示具象的知识,这对于“非遗”课程的展现形式无疑是过于表面的。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苍白单薄,教学活动中“教具”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教具可有效地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具体的教学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的工艺、繁杂的制作过程、蕴含的艺术内涵等对学生颇有影响的信息,往往得通过“教具”这类非语言非意识的途径传递才更为有效。并且,它这种有形的、非常直观的表现方式,为课程增添了一个具体化的信息源,唤起学生的“新奇”“疑惑”等情感,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实例:“朱仙镇木板年画”教具制作

在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的“非遗”课程《朱仙镇模板年画》中,老师自制了这样一个教具(如图2):准备几块透明的亚克力板,裁成同一形状,在每一片亚克力透明版上涂上年画中相对应的一种颜色,最后组合在一起合成了一幅完整的木板年画。相比起单纯的语言,用教具模拟朱仙镇木板年画套色印刷的制作工艺,学生更能完全理解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

3.2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推动课程实施。

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背景知识和制作工序都尤为繁杂,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以“非遗”微课视频为载体,将理论化的“非遗”知识先行传授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研究,小组选择专题的一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加深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再经由丰富的学科活动设计,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地接受转化成积极主动地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设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继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与精神。

实例:“南京皮影”课程

以人教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课题《偶戏》为例,教师以“非遗”“南京皮影”为中心设计一系列内容,将木板皮影的分类、风格特点、制作工序等通过微课提前给学生接触,使其自主通过网络、阅读等手段,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皮影偶人的初稿设计、准备相近材料(如PVC透明板、硬卡纸、线、筷子)参与制作皮影影偶,让学生自主实践,动手操作,最后展示小组完成的作品,实施成员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师评等评价方式,深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一、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艺术素养教育是开启心智与情感的钥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建设。下面对在中心学生当中实行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1、促进智力发育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比如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他的小提琴技艺也十分高超;达芬奇是伟大的画家,同时在数学、科学和工程等领域当中也颇有建树;歌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使人,同时在自然和科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对人的熏陶和感化来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因此在艺术教育当中,中小学生可以做到理论与感性的相通,从而由认识走向创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可以促进大脑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2、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中小学当中,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说理和灌输。在这种规范性的教育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理性,很多时候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但是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多样,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感性,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同时,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气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愿意主动参与,德育教育的效果可以进一步被加强。

3、促进人格的完善

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而艺术素养教育可以为学生人格的完善提供新的方式。比如在艺术教育集体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建立起相互合作、团结友爱的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多样的艺术活动当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的发展。

二、对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及测评的现状分析

本次课题研究之前,笔者与小组成员一起对本市的中小学艺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深入了解本市中小学艺术素养教育的情况。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之后对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和测评的现状进行如下的分析。

1、艺术素养教育工作实施缺乏保障机制

艺术素养教育的管理包含了艺术课程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条件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艺术教学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根据笔者的调研了解,很多学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艺术素养教育管理保障机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知道目前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并不重视艺术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局限性比较强,只是开设了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基础的课程,这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7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表示艺术教育课程有时候会被其他课程挤占。最后,学生缺乏对艺术教育的合理评测,只是通过笔试或者口头答题的形式进行评测,实际意义不强。除此之外,学校几乎没有针对艺术教育方面的活动和实践。

2、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调查中发现,60%的教师并非专业技术教育类出身。这是由于学校本身并不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因此对于艺术类教师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都不高,一些简单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都是由班主任代为教授,无法达到专业的水准。而对于一些新的艺术课程,比如摄影动画、戏剧表演等因为没有教师可以教授而没有开设。这导致了学生对于艺术教育课程的反应一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老师专业程度一般。

3、学校艺术素养教育投入少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中小学生的艺术课程配备设施都不符合要求,不但缺少专门的艺术活动场所和新型的多媒体艺术教室,同时还缺乏艺术课程教育所需要的资料和美术模型。问卷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教室表示目前艺术教育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不好,学校对艺术教育课程的支持不多,资金投入较少。

4、对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重视度不够

除了学校的因素以外,目前我国整体环境对于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度并不高。艺术在中小学当中往往是作为“副科”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艺术教学往往被边缘化,调查显示,60%的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每周仅开设1-2次艺术教育课程。经过访谈发现,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艺术课的兴趣较高,认为艺术教育课程可以使自己变得多才多艺并能够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显然,学校目前的艺术课程无法满足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艺术学科进中考的相关制度才刚刚开始被落石,执行办法、考评操作等还不完善,以评促教的作用缓慢。

三、对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对策解析

针对在实地调查当中发现的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问题,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和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的对策。

1、健全学校艺术素养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要构建学校艺术教育组织管理保障机制。要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艺术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在有了有效的管理制度之后还需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推进艺术工作计划的开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网络,使艺术教育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下去。要将教育工作的责任划分清楚,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做到工作有序、信息畅通。其次,还需要建立和运行有效的学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可以通过自评制度和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教育部门可以每年面向全市各级中小学校进行艺术实验考核,主要考核音乐、美术等常规的艺术课程项目。在平时也可以以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要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和目标管理评价的依据。

2、加强艺术教师素质建设

为了改善中小学当中艺术教师素养不高的情况,可以发展中小学生艺术教学平台,打造艺术特色课堂,为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对接地方大学艺术类院系教育类师范生的实习基地,提高中小学校艺术类教师的整体素养和水平,为艺术课程配备更多的专业教师,从而开设更多种类的艺术课程。其次,对于学校在职的艺术教师也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来提升他们的业务素养和基础文化素养,使艺术教师能够积极探索艺术领域当中的系统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教师艺术比赛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3、增加艺术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资源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于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增加艺术教育的投入,学校的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改善艺术教学的资金和设备,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这样才能建立起学生专门的艺术活动中心和教师。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的合作,开拓艺术教育资源的新途径。最后,学校还要引导教师改进艺术教学的形式,注重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比如可以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加强校本艺术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确保艺术课程按照规定计划开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基础特色、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按照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将地方浓郁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编成校本艺术课程当中,使地方文化进入到学生的艺术课程当中。

4、积极搭建艺术活动平台

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之外,地方教育部门还要积极为中小学生搭建艺术活动的平台,使中小学生可以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比如可以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文艺汇演”的活动,为中小学生的可以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活动可以采取市赛和校赛相结合的形式,参赛对象为全市中小学生在籍在读学生,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元旦、五四青年节的节日当中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在学校的宣传栏、文化墙等平台当中展示学生的艺术学习成果。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旅游院校 艺术素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45-03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想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还要有发现资源、开发资源的头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艺术素养就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灵感、欣赏美的感悟。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知识、鉴赏、创新、情感、领悟等,这表明加强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目前学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的研究不多,关于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培养艺术素养的表达存在一定的争论,使得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教学中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课程制定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的实施。

一、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内涵的界定

艺术素养,可以直接认为是艺术的修养,或艺术的素质。那么就要首先界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理解,一是专业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电影、曲艺;二是有创意、有创造性的方式:文学艺术、说话艺术、领导艺术、做事的艺术,等等。本文所谓的艺术素养,具备上面的两种,一是对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欣赏”上;二是对非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掌握”上,如演讲艺术、公关艺术、表达艺术、写作艺术。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艺术。旅游院校所应培养的艺术素养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道德四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素养方面,艺术是包含个人的思想内涵的,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人格思想内涵的一部分。艺术素养是与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相互联系的,个人所具备的思想素养能反映出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知识素养是指对旅游的基本知识和导游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艺术也有一定的了解,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旅游和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同时明确自己对旅游行业艺术的认识。

再次,审美情感素养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时的情感表达以及内心的感悟,它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表面上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但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喜悦、悲伤、宁静和激愤等的情绪,所以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自己创新性的想象和感悟,享受欣赏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最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彰显着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只有将艺术与道德进行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才懂得欣赏真实、美好的艺术作品。道德素养是艺术素养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应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艺术欣赏能力,懂得用怎样的思想、情感来欣赏艺术,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艺术的鉴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在非专业素养方面,能够通过知识、道德素养来塑造自己的能力,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体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艺术素养教育逐渐形成一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

二、高职旅游院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旅游与艺术息息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艺术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对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来说,艺术素养对于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创新、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观念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是,这一规划就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应对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从业者人员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十一”假期各地旅游业出现拥堵、超出每天承载最多人数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导游的艺术与旅游业相关知识、导游的讲解艺术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诠释与创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旅游市场越来越需要更高素质的从业者。

最后,从学生成才和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讲,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是一个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给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为艺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种种真、善、美。

三、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旅游院校对艺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面较为狭窄。涉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与旅游的相关知识积累不够,艺术方面的鉴赏力、认知过于泛化,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表达的内涵,缺乏融会贯通的知识贮备,同时旅游知识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的特色性、导游应具备的知识等都存在着不足。二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正融入艺术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三是道德素质、情感素养等不够完善。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凸显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与市场需求缺乏联系,旅游人才较为单一。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不去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多,这造成教学和科研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整体办学呈现封闭式状态,不够开放,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的需要。高职旅游院校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与外界沟通,不了解市场需求,就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单一化,仅仅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忽视对旅游人才艺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可直接归因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这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点的偏离,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也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较差;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较少,不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缺乏应用性的课程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素养等的培养,也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另外,学校对于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教育较少,要求不够严格,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偏离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本质。

第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掘学生能力。目前仍有很多旅游院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更是轻实践重理论,使培养的学生偏向于知识积累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阻碍。

第四,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起到辅助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在影响当前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职旅游院校中,很多学校只专注于学生的课程专业成绩,并不注重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老师也会更加关注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并没有很多要求。同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更是受到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在旅游行业中取得好的成就。

四、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旅游院校根据当前旅游业市场发展现状,应该有一个符合自己所在地区或者所在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的定位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民族性的追求,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应突出当地特色,并且将旅游融入艺术,艺术融入生活,将旅游工艺品融入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文化通常具有地域性,也正是因为地域性才更加独特。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特性,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域旅游院校的特色。高职旅游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鼓励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情感,学会鉴赏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研发思想,使之能够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使得我国民族艺术特色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钱学森弹钢琴,他们是科学家,都爱好艺术,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情操,是修养,是促进他们研究科学的启迪。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主观思想反映着客观现实,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带有生活的烙印。同样,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向往。真实的生活是最美的,真实的生活就是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旅游院校学生将来职业的特点是什么?面对的是游客,游客是什么?是形形的人。对旅游行业的人来说,不是“专才”,但要是“全才”,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文;会吹、拉、弹、唱;会琴、棋、书、画,虽不是专业的,但要会讲解和欣赏。这就是一种艺术素养。导游的艺术、讲解的艺术、调节气氛的艺术,都是需要掌握的。总之,旅游院校的目标定位应该符合旅游发展实际,同时注重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

五、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一个中心,紧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队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不同,不再是老师单方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师生关系由单向知识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从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态度、工作等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在原有注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逐步把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教学,这不仅仅是在课程内容上不同,在授课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增加一些与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相关的理论课程,可考虑参照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并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院校特色艺术课程或者民族旅游特色课程的建设。此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实践形式来授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提升校园文化,全方面渗透艺术与文化气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而校园文化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可以内化个体的内涵和素养的,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中的雕塑、草木、板报等都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设计,让学生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美。同时,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两个主体,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

1.加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非常关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校教师经常深入实践学习,走到市场中、企业中、行业中去真正体会旅游的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创新思维、情感素养等艺术素养,学院也可引进兼职老师,聘请旅游行业的富有经验的员工来进行实地讲学。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综合能力特别是艺术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的考核上,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减少课内学时学分,培养学生的课余兴趣爱好,一方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增加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亲身进入企业实践或者走出去培养对旅游的鉴赏力和感悟力。从最初的“扶着走”到“放手走”,再到“让学生寻找路走”。另外,建立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三)三个结合,多样化培养艺术素养。“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遍与特色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应该在完善理论教学、增加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导游素养比拼、书画等评奖活动,引起学生对自我艺术素养的重视。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融入旅游业、融入市场、产生对行业的兴趣,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加知识面和艺术素养。

2.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追求。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院校,必须依托历史,把握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旅游业是国际化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看看异国风情,扩大视野,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关键是增加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大众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把学院打造成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特色艺术院校。

3.普遍与特色结合的文化底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存在共性和个性。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在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的不同,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民俗风情导游中,要多用对比法,使游客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民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旅游院校要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地方艺术特色相结合,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和艺术品种,将民间特色与普遍的传统想结合不仅能够突出艺术教育的地方特色,而且对于开阔艺术视野、继承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对世界和现实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塑造人的气质,塑造人的内涵,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拥有生活的艺术。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时代潮流中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片面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试论艺术素养在人才素质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大舞台,2012(5)

[2]王霞.职业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姚俊.论艺术与生活[J].安徽文学,2009(4)

[4]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凯里学院学报,2011(2)

艺术素养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音乐 音乐欣赏 听觉素养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良好载体,随着大众对审美的要求逐步提高,对音乐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全面发展与校园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本科院校或者艺术专业学校旨在培养音乐高等专业人才,把音乐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是特殊的,以学习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增强音乐修养为主。听觉素养是音乐修养中一项重要指标,对于音乐基本功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听觉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有助于学生打好艺术修养的基本功。

一、听觉素养能力是基本的技能

听觉素养能力对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高职音乐教育探索一个具有实效性的听觉素养培训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一线教学教师而言,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的工程,因此,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专门开展了对学生音乐听觉素养培养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获得一个全新的听觉素养训练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与完善,以期建立有效的听觉训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听觉素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加强高职学院艺术教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艺术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构建面向艺术类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各个地方的教育各具风格与特色,建设适合的课程建设方案具有现实的意义。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通过对听觉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开展对听觉素养训练方法的探索、选取训练内容,开展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等实践研究与探讨,直至形成一个符合时展需求、高效的、全新的实施方案。建成符合学生基本能力程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学生听觉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顺应时展潮流,开拓创新培养渠道

对于学生的听觉素养的培养,从来就是音乐教育十分重视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优秀高职院校,经验丰富,效果理想。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方便与快捷,我们在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上的研究也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顺应时展潮流,符合学生需求。对于一些有优秀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学要学习与借鉴,对于一些新的手段与方法要敢于尝试,开拓创新,创造新的途径。听觉素养是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先决条件,拥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可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为未来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在时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从追求实效性出发,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培养渠道,尝试新的手段与工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听觉素养真正有效的提高。

(二)精心开设实训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培养与训练的主要地点。课程的开设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先前一些观念,并没有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照搬别人的方案,对于听觉素养培养的可行性并没有具体实际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改进,使之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又方便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开设课程的需要。重新制定新的训练音乐类学生听觉素养的教学内容,要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与效率,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变化等,适应其发展的需求。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意识逐渐加强,兴趣和爱好逐步发展与变化直至逐渐稳定,听觉素养训练的着重点要有所侧重,要发展变化,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佳的培训素材,例如:目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系开始增设《真音模唱》课程,出发点就是着眼于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需求,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的听觉辨析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逐渐掌握了倾听的技巧,模仿学习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增强教学实效性

科技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大众媒体的方便、快捷、高效,都是时展的馈赠。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他们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化高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工具,利用网络、电视、移动信息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媒介,发挥其形式活泼、趣味性强、感染力强、符合大众审美观等优点,切实有效地传递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因此,要完善教学设施,配备多功能的演出大厅,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良好的舞台,各类教学用具与专业教室要满足基本的需求,引进专业教师,加强硬件与软件设备建设。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建成符合学生基本能力程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听觉素养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先决条件,直接决定了其后续艺术专业能力的发展。听觉素养目前专业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领域,对学生听觉素养培养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