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在科技创新项目上,我车间上报了“输煤系统污水回收重复利用”一项攻关项目,通过采用“微孔膜陶瓷过滤器”过滤技术,对输煤系统污水进行处理,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该项目现在土建正在施工,“微孔膜陶瓷过滤器”正在进行招标,项目原定于2018年12月底完工,现经进度倒排,安装施工工期正处于冬季最冷季节,因项目中的“微孔膜陶瓷过滤器”的粘接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在较冷时节不能施工,为保障项目实施效果,现已申请延期。
2.技改项目上,车间2018年度技改项目共计有5项,其中计划内项目两项,计划外技改项目三项,其中“优化1#斗轮机生产工艺”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投用效果良好,年创效为9万元,2018年度当年可创效4.5万元。其余四项正在积极稳步推进,车间正在于项目部积极沟通协商,加快进度推进,力争在年底全部完工,2018年度技改项目完成后对改善降低输煤系统生产现场扬尘,保障生产安全稳定运行,改良职工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专利申报上,2018年度无专利任务,考虑到2019年度车间有一项专利任务,现车间正在提前筹划,计划在胶带换辊装置上有所突破,现初期模型已经制作完成,正在进行模型优化,申报材料准备,争取在2019年度完成申报。车间项目“无动力水雾抑尘装置”申报成功,获得唐山市科技创新优秀项目叁等奖。
4.车间自行完成的较大改造项目有翻车机-18.5米处加装一排污管道、优化连锁工艺、调整1#斗轮机悬臂皮带配重,提升堆料效率、翻车机处加装蓄水池等,上述项目均已申报“2018年度爱讲比项目”,项目完成后对改善职工工作环境、保障生产的稳定运行具有明显作用。
存在问题:思想上存有一定误区,重视程度不够,车间负责技改项目和创新的技术员与项目部沟通较多,其余人沟通少,甚至无沟通,使得科技创新在车间管理上被忽略,造成项目申报延误、推进速度慢;科技创新定义理解不透,多数人想当然的认为技改即为创新,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科技创新的定义。科技创新是指以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采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型材料以及科学的管理进行的技术升级、技术进步以及新产品开发、新项目谋划等活动。可细分为革新、研发、攻关和新产品四类,由于对科技创新的本质定义理解有误导致申报混乱。
带着2018年度科技创新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我车间在2019年度的科技创新上有以下打算:
1.项目上:积极寻找输煤系统的科技创新项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输煤生产现场水资源集中回收再利用项目;②炉渣综合利用;③输煤系统各转运站除尘器优化升级三个方面进行攻关,提前谋划,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输煤车间科技创新的开展。
2.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勤加沟通,摒弃科技创新只是创新联络员的任务的错误概念,加强技术员与车间领导的沟通,加大科技创新项目的推进力度,使科技创新在车间能够被高度重视,强势推进。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论
【关键词】科技创新 管理保障模式 三三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特色的项目。建立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并且正在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范畴。就其一般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大学生所从事的与本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有关联的科学研究活动及科技推广应用活动。其一般形式主要有科技立项申报与发明创造、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作品展示、科技竞赛、科研讲座、科技论坛、科技参观、科普宣传、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和服务等。①
构建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营建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个理论应用在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上同样适合。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会受到科技创新的熏陶,引发科研创新兴趣,进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规范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建设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三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②为此,我们倡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建构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定位应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一是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长远发展,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三三模式”:即完善三项服务的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的保障体系。
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第一平台――专业训练平台:包括改良专业教学、强化专业教育、深化专业知识等。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改良教学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扩大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专业的建筑、规划设计主干课程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依据导师组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将学生纵向分至各导师组、二至五年级混合后共同教学。每个导师组由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师资、教室、所属学生基本固定。导师制拉近师生之间、各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专业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明确教师、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应负责任,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提供责任保障。
第二平台――实践拓展平台: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让学生自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该平台突出“真题实做重实战”,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真题实做,把参与实战当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毕业设计80%为实际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学生参与完成了120余项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
第三平台――能力提升平台。为同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努力使科技创新行为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分三个层次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一是以氛围营造和常规技能训练为基础面向全院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基础团队”;二是通过科技社团的组建、实验室的开放和教师科研助理的招聘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正规团队”;三是通过精心选拔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的以备战竞赛项目的“精英团队”。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取舍流动。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专业训练巩固了学科知识,为实践拓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深化专业学习,提高综合协调处理能力,反过来推动专业训练的开展,增强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保障体系:做好三项服务。第一是机制保障。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组长,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学院重点建设了建筑科技创新协会、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学生会学术部等团体,成为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为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对于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相关竞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获奖者给予奖励。自2006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大会,表彰过去一个学年里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奖金5万余元。
第二是活动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科技创新。科普活动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各种讲座、报告、研讨、展览、演示、咨询和参观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学术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筑之韵”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学生论坛,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每年出版一期学术性刊物《海巢》,由学生担任主编、编辑,目前已出版4期,成为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科竞赛方面:每年举办一届创新设计节,业已形成了模型大赛、快题设计竞赛、手绘画大赛等传统竞赛项目,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众多学子参与。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及各类建筑设计竞赛,鼓励同学积极组队参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经费支持,团总支协调组织、聘请指导教师,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第三是个。重点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协会等科技社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科技小组的科技活动,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学院建立了指导教师团队,供学生选择,提供指导服务;支持同学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提供研发经费,开放实验室,创造科研条件;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基金,在已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学校的基金支持,推进重点项目的开展。
管理保障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近三年来,累计在省部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7项,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69项。近四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观摩与评选活动中获奖27份,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8份,获竞赛教师组织奖一等奖,设计内容为都江堰市抗震纪念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关心国家、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几年前,由8名大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用细致严密的设计征服了评委和甲方,把一个青岛市政府投资10亿元准备进行国际招标的“城阳蔬菜批发市场”项目“领回”学校,《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以“八个大学生与十个亿项目”为题进行了多次报道,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充分肯定。
提升了学生综合竞争力。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发现: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不会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还会对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所帮助,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参赛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又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来建筑学院招聘毕业生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数近3:1。多途径、多层次地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和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达到以有形的活动培养无形的精神的目的,培养了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竞争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当然,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必须建立在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改革教育方式,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服务。(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注释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69-02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高校应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对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18(6).
[2]李晓宁,罗正祥,蒋宁,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创新教育[J].2006,25(10).
[3]蔡苇,余波,兰伟,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建立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对推进科技创新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为广泛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在1989年联合发起了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和群众性的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之后,国家级、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全国各地区相继展开,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多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考验。为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我们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某学院大二100名同学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率整体偏低。通过调查问卷,显示100名同学仅有23名同学参与过科创活动。没有参加过科创的同学中有45%的同学表示有兴趣参加但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和指导老师,有23%的同学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的能力,有17%的同学表示对科技创新活动不了解,还有15%的同学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对科技创新没太大兴趣。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参与率有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应该只是少数同学参与,而应该是对大多数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目前在初高中阶段教学模式仍然以灌输为主,以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踏进大学校门后难以转变固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导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失。其次,很多高校对大学科技创新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认为科创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参与的活动,缺乏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再次,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真正有志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老师,且一部分指导教师存在经验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诸多问题。最后,很多学生对参与科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抱着从众心理参与了科创活动,但最终科技成果水平不高、创新不足、半途而废的情况屡有发生。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探索
以上问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传统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高校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年不断线的引导模式按照人才培养和能力形成的规律,从了解—参与—提升三个层次分阶段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组织过程中对不同年级学生分阶段引导,以学生参与为核心,指导教师为辅助角色,突出学生团队培养。第一阶段为了解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教师在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活跃学生思想,从发现问题开始,分析、引导、渗透,推出创新理论的讲授,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同时结合校园的科技创新活动宣传,开展各种科创讲座、经验交流会,同时有效利用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各种课外科技作品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与参与意识。第二阶段为参与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二学生。该阶段测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一年级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考核、选拔赛等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大二同学集中培训,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方式,让学生开始逐步进入实验室,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讲授,通过上届带下届传、帮、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确立在未来一至两年内的工作计划,将毕业设计和项目研究有机结合,完成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实践项目。根据个人特长开始承担一些创新实验设计,遴选部分同学参加全国大赛、省级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环节通过申请及答辩,在竞争中选拔团队,立项成功的团队由此获得人力与资金的支持,最终完成科技创新成果并展示,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环节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培训。以专题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前期宣传及培训辅导,对参加流程、申报经验、书写申报书、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申报及答辩。由学生自主组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在专业方面给予必要的辅导。团队完成申报后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选拔。通过数名在专业方面和科创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从众多团队中挑选出创新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团队,并根据项目的创新程度及成果意义给予不同层次的经费。实践。项目成果立项后,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工作,为期一年左右。组织者在该时期的主要角色是监督项目的实践进度,并在适当时期进行中期考核,以更好地促进项目顺利完成。成果展示。在项目完成之后,通过举办展示会展示各团队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专家评价对创新性强的项目进行宣传与表彰,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以此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和竞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环境与机会。
3.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导师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把科技创新理念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主动意识的培养。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获得奖项的导师给予相应奖励,落实指导工作量,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提高老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指导学生的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