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出纳操作风险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出纳操作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而且,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实践中,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重经营轻管理、重表现轻实质和重检查轻处罚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操作风险防控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 操作风险 特点 防范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操作风险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三大风险,这足以显现出防控操作风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操作风险的防控问题,国际社会已对资本和防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各个行业的操作风险情况不尽相同,他们在遵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要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以学校会计出纳工作为研究对象,从操作风险特点、表现形式、成因、防范措施四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希望以此能为会计出纳的操作风险防控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防控难点分析

长期以来,操作风险一直是困扰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难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操作风险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概括起来讲,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从业务的风险性方面看,它正在由高风险业务向低风险业务转变;从业务的内容方面看,它正在由资产业务向负债业务转变;从风险决策方面看,它正在由领导干部决策层向一线操作层转变。由此可见,加强操作风险的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主要集中体现在:首先,员工的道德风险比较难以防范。现如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员工道德风险的防控难度非常大。在主观方面,员工道德防范具有主观性,而且防范的标准不统一,使员工道德风险防范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在客观方面,员工的道德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给员工道德风险防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其次,作案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在给我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道德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近些年,作案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操作风险防范的进程。例如,当前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会计出纳工作非常繁琐,服务对象是上万的师生员工,辛苦程度高,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大,特别是现在金融票据的仿真技术越来越高,这就加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会计出纳的操作人员大多认为风险离自己比较遥远,就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操作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这种心态的危害性极大,并最终造成了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比较突出的主要有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两种。

在道德风险方面:高校出纳工作是高校会计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既细致又繁琐,且政策性、原则性、经常性、时间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出纳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坚持原则又处事公正,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要有以大局为重的观念。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公家便宜。严守本单位机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本单位任何信息。高校出纳人员要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学校管好财用好财。在实践中,由造成会计出纳道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校会计出纳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心态严重失衡,思想严重腐朽;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在能力风险方面:从哲学的角度讲,内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操作人员自身的诸多不足是造成操作风险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较差上,这最终导致了能力风险的发生。具体而言,能力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未能准确地掌握岗位所需的业务技能;二是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现象泛滥。进一步讲,能力风险的成因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的力度不够、动力不足;二是金融票据的防伪措施不力,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概况起来讲,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经营而轻管理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高校出纳人员同学校内外界的接触都较频繁,既要能很好的处理与同事、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和老师、学生的关系,又要在与银行金融、财政部门、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交往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借以增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主动、高效的开展工作,取得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市场环境中,会计出纳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展业务上,而忽视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换句话说,它们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这是造成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突出业务发展,它们不惜牺牲风险管理,有时还将两者放在对立的位置。这种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行为上的错误,造成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混乱局面,提高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二,重表现而轻实质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实践证明,素质因素是产生操作风险的又一项重要原因。进一步讲,这种素质因素的主要体现就是操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较低。在日常工作中,相关负责人对员工的思想和防范风险状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缺乏正确的理解。除此之外,他们对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要岗位、重要环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各项规章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既从客观上反映了素质因素的重要性,又是实践中产生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三,重检查而轻处罚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在实践中,会计出纳也比较重视内部检查,而且有意地扩大了检查的范围和次数。从理论的层面讲,这种行为十分有利于防控操作风险。但是,众所周知,检查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搞形象工程,而不注重处罚各项违规操作行为,就不会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产生实质的影响。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堪忧,存在着严重的重检查而轻处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产生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原因之所在。

四、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基于上述的内容,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第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实践证明,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防范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根本性措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其次,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技能和水平。

第二,要加强操作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我们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已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要彻底检查、整合、完善现有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解决制度间缺乏制约性的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将各项规章制度都落实到实处。

第三,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而言,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充分发挥惩治作用,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危害性、惩治办法进行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其次,要克服各项主观因素的阻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被惩治者;最后,要灵活运用各项惩治手段,增强惩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作做好,必须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及防控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最后,我们要切实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加强会计出纳操作风险防范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该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亚娟.如何防范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现代金融.2006(1).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点;防范策略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此为背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切实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在保证税收筹划合理性及合法性的前提下,降低税负,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在实践中,建筑行业还存在着许多涉税风险点,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的过程中,要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保障自身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性及合规性,将税收筹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和意义

对税收筹划的内涵进行分析,主要是企业依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实施经营活动前制定出科学的纳税方案,从整体层面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合理、合法地降低税负。税收筹划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税负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税后利润最大化等,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是税负减轻。1.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施工人员有着很强的流动性,要想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对应的税收筹划项目也比较多。对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借助精细化管理,可以适应建筑施工和建筑主体的发展变化,有效缩减企业的纳税项目,降低企业税负。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部门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推出了营改增政策,这带动了建筑行业纳税项目及纳税金额的变动[1]。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项目包括了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不同税收的适用范围不同,纳税对象不同,纳税内容各异,纳税时间和纳税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也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的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地对所有的纳税项目进行筹划。2.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意义首先,税收筹划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税收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且具备多样性,加上人员变动较大,成本核算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税收风险发生的概率。税收筹划工作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实施筹划,其本身是一种合法行为,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对税收风险的有效控制。其次,税收筹划能够推动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的核心目的,是降低自身税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2]。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巨大,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包含的环节众多,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物资采购,还是施工建设,都需要实施相应的计税处理,而建筑项目本身十分复杂,存在很多特殊需求,例如转包、分包、劳务分配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能够依托科学的税收筹划,确保纳税的规范性,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最后,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涉税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税收筹划工作的系统性,必须在实施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做好相关事项的预处理,以此来实现事前筹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推动经济业务处理流程的规范化及合法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措施

1.及时转变税收筹划观念当前,有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营中存在忽视税收筹划工作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的观念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税收筹划等同于偷税逃税,不敢触碰[3]。实际上,税收筹划具备合法、合规的特点,在税收筹划中实施的所有工作,都处于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能够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及手段,实现合法避税,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提高效益。基于此,要想保证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保证企业在经营中能够有更多的流动资金,以资金为支撑,体现出自身在业务拓展和项目承包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本身采用的是集团制,在赋予子分公司独立运营管理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单独设置税收筹划岗位,做好税务筹划工作。2.优化施工合同签订建筑施工企业在对施工合同进行签订时,需要确保合同的内容可以涵盖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各方面的业务,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和交流,确定的设计价位应该保持在相对较低的税率,加强对于采购、施工等较高税率业务的价格管控,以此从整体层面降低税负[4]。3.加强税务成本管控对于加强税务成本管控,建筑施工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应该合理地选择材料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包含了个体工商户、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不同供应商身份可以提供不同的材料价格及票据。建筑施工企业在对材料供应商进行选择时,应该从现金流量、利润情况、税务影响等多个方面,做好综合考量,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筛选出税率低且净利率较高的供应商。二是应该做好施工设备选择。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需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如搅拌机、塔吊、挖掘机等,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购买或者租赁设备,看哪一种方式的资金压力更小,税负更低。三是应该重视劳务成本选取。建筑项目的施工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很多施工企业会选择外包或者劳务派遣的方式,甚至会聘用临时工,通过工资单的方式纳入成本中[5],但是,这样无法实现有效抵扣,会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大。对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选择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与劳务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解决看临时工问题,获取能够用于抵扣的劳务成本发票。在对劳务公司进行选择时,同样分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不具备劳务资质的纳税个体,从企业的角度,需要关注其是否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看报价是否合理,以此为依据,完成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4.完善税收管理体系为了完善税收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应做到:一是切实做好税收筹划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税收筹划能力,确定税收筹划目标方案,实现对于税务风险的有效防控。二是应该建立项目采购管理系统,从系统中查询税务信息,获取价格合理的供应商,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税收筹划,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三是应该构建相应的税务风险控制系统[6]。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税收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建立起风险预警系统,定期输入纳税信息,对税收风险进行预测,做好不合理纳税情况的分析和预防,保证税收筹划工作的实施效果。

三、建筑施工企业涉税风险点及防范策略分析

1.涉税风险点(1)业务承接环节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对自身业务经营范围进行拓展时,存在着盲目性的问题,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缺乏对税务情况的深入了解,也没有对承包经营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了解各种类型税种的税负情况,这样很容易影响其对于税务政策的选择,导致在业务承接阶段,出现相应的涉税风险。(2)合同签订环节合同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利益提供保障,对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性质比较特殊,在合同签订环节,会涉及许多方面的专业条款,这也使得合同签订环节同样容易出现税收风险。具体来讲,一方面,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中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没有对纳税人身份、业务性质、发票类型等进行明确,很容易引发税收风险问题;另一方面,税制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7],税务部门对于税收工作越发重视,要求企业必须做到物流、资金流和发票流的“三流一致”,而很多施工企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合同签订中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增大了税收风险发生的概率。(3)会计核算环节会计核算是税收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处于偏远地区,不具备开具发票的条件,而发票又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凭据,在缺失发票的情况下,会出现会计核算原始单据违规的情况。同时,部分财务人员缺乏税收意识,在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样很容易影响税收筹划的效果,导致企业税收负担的增大。另外,营改增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税收力度进一步增大,带动了会计核算内容的拓展,也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部分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会计核算结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样容易引发税收风险问题。2.风险防范策略(1)重视风险防控工作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实现对于涉税风险点的有效规避,需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工作。一是管理层应该树立起科学的纳税观念[8],做到主动依法纳税,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点规避的重要性,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的税收管理目标,为税收筹划和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实施;二是应该增强企业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做好税收筹划重要性以及涉税风险点的宣传,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形成对税收风险类型及成因的准确认知,开展全过程风险防控工作,降低税收风险发生的概率,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2)完善风险规避措施建筑施工企业涉税风险点的规避涉及的管理内容较多,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风险规避措施进行完善。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需要对所有的税务环节进行管理,完善税收风险规避管理制度,对制度内容进行细化,积极学习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经验,在加强税收风险规避防控事后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将风险防控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问题[9],并对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对税收风险评估及规避流程进行规范。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发展情况着眼,做好税收调研,对涉税风险点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办法,做好核心税种税收风险的防控工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监督机制,对各个岗位在税收管理中的责任进行明确,配合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员工参与风险防控的积极性。(3)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照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就税收征管对象和税率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应该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集中管理,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营造出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涉税风险。此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与业务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劳务队伍及材料供应商的选择,确保合作对象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4)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税制改革的变化,对税收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明确,推动税收筹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营改增实施后,营业税被增值税所取代,而增值税可以通过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其本身的特性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高度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情况,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依托,规避税收筹划中存在的涉税风险点[10],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水平。(5)防控发票开具风险增值税的税收征管采用的是“以票控税”的形式,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税收筹划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循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以最新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好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工作。企业应该构建起完善的发票审批流程,确保发票的开具是在实际经济业务中实现,避免出现虚开发票的情况。在审批环节,可以由项目经办人员发起,经项目主管以及上级单位主管部门相继审批通过后,才可以正式对增值税发票进行开具,杜绝任何违规违法行为[11]。

四、结语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机制;风险防控

[作者简介]蒋亚利,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研究方向:银行管理,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006-0004

一、关于个人金融业务的界定

目前,普遍认可的个人金融业务定义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任碧云(2001)进行了详细列举: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为客户提供储蓄、消费贷款、咨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品种和金融服务,以满足其融资理财需要的一种经营活动。它具有业务成长性好、业务活动涉及范围广、客户数量稳中有升、业务量日益增长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业务对象分散、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与市场状况的依存度相对较低的特性[1]。

个人金融业务按业务种类可分为: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产业务、个人中间业务;按服务的对象或服务的方式又可分为: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等。其中,个人负债业务是指传统的储蓄业务,包括各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个人资产业务是指面向个人客户的资产业务,主要由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如汽车贷款)、综合授信等业务构成。个人中间业务分为四类:个人结算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2]。

二、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

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 ,它包括“损失”和“不确定性”两大基本要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银行难以控制、难以对其施加影响的风险,主要指系统风险;第二层是银行难以控制但可以施加影响的风险,主要包括商誉风险、竞争风险和合规风险;第三层是银行可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将第三层风险归集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人的因素、技术因素、过程因素或其他因素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3]。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界定

操作风险的定义至今仍未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界定为“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并指出,这一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含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该定义主要从引起操作风险的潜在因素出发,试图辨别为什么损失会发生,并从最广泛的角度分析原因。同时,出于量化操作风险的考虑,排除了难以进行量化的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因此,可以说这个定义兼顾了操作风险的内涵和量化操作风险的可能性,更偏重于狭义。这一定义随着西方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认识和管理实践逐步深入而被广泛接受[3]。

就国内而言,在2005年中国银行业连续发生金融大案后,中国银监会相继大量出台操作风险管理若干文件。这表明银监会的监管重点从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防范为主,逐步转变到信用、市场、操作风险防范并重的阶段。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操作风险进行了定义,阐述了操作风险监管,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做法。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最合适。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关键不在于定义是否精确,而在于商业银行应该清楚明白什么是操作风险,它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并针对其进行有效地防控。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的起步阶段,可以参照巴赛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将人员、流程、制度、系统和外部事件作为操作风险的生成因素和防控突破点,形成能体现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特点和风险防控方向的操作风险定义。

(二)操作风险的特征及种类

作为一个涵盖多种风险的集合概念,操作风险具有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不同的特征:内生性、广泛性和普遍性、难以度量性和不对称性。国内对操作风险分类的研究观点有以下几种:温红梅(2008)认为操作风险主要以损失事件发生情况为基础分类,以便于运用不同工具和方法对损失进行计量、测评和控制[4]。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大类型:(1)内部欺诈风险;(2)外部欺诈风险;(3)客户、产品以及经营行为风险;(4)雇用合同及工作状况风险;(5)有形资产损失风险;(6)经营中断和系统错误风险;(7)执行、交割及交易过程管理风险[5]。

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分类可以借鉴于以上分类。

三、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一)个人房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对于个人房贷业务,学者基本上都从国际基本共识的流程、人以及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徐尽宇(2008)从“内部人和外部人的欺诈风险”及“系统本身容量以及处理能力的问题和系统操作不当”两个角度来剖析操作风险流程制度的设计是否完善以及流程执行是否到位[6]。孙德春,田淑华(2006)认为住房贷款分为现房贷款和期房贷款两种[7]。陈兵(2005)认为个人创业贷款比消费贷款蕴涵更大的风险[8]。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徐尽宇(2008)分别从制度建设、贷后管理、案例培训、系统建设等方面分析了业务失真风险、业务潜在风险、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整体性风险[6];张吉光(2007)提出了形成操作风险文化、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黑名单制度等建议[9];孙德春,田淑华(2006)分别从现房贷款和期房贷款两方面分析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要点[8]。

(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随着电子渠道客户信息系统(CIF)成功上线后,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或称电子银行业务)全部移植到柜台办理。个人网上银行操作风险呈现新的变化趋势。赵筱平等(2005)认为:一是操作风险意识淡薄。二是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三是金融机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四是存在管理真空[10]。李剑铭(2005)认为我国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流程和体系尚未建立、信息技术落后、法律框架不尽完善、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11]。

应对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李剑铭(2005)分析了国际银行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11];赵筱平(2005)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内控制约机制建设、金融机构自查、人民银行检查监督力度的建议[10];钟艳(2008)分别对个人网上银行注册操作、企业网上银行注册操作、银行证书管理操作及其各项业务风险防范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12]。

就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操作风险,谢丽琼(2005)主要从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创新和业务执行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管理策略取向[13]。

(三)个人汽车贷款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对于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的风险,农行市分行个人业务处(2005)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合作经销商、借款人、内部管理、法制不健全几方面,并从经销商准入和退出机制、借款人的准入条件、中介专业担保公司的担保、不良贷款的清收方面来防范个人汽车贷款风险[14]。余琪,潘蔚勤(2005)提出从交易审查、信用评价、授信执行和贷后管理四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15]。王小兰(2007)从征信体系、银行内部的业务环节以及担保人等方面分析,提出了引入竞争机制、构建统一征信体系、转变贷款模式、建立“汽车贷款保证金”制度、实行“客户经理承诺”制度等防范措施[16]。孙玮,何汉艺(2004)提出建立对汽车经销商消费信贷风险监控、预警、退出制度[17]。

(四)票据贴现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周菊芬(2004)认为票据贴现操作风险主要由审查不严、查询办法落后、委托收款背书时间差异引起[18]。对于商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费伦苏(2008)从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信息传导、人员传导、技术性传导、业务流程等问题的传导机制分别进行研究[19]。胡祖柏(2006)建议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上移汇票签发和查询的部分关键控制环节,降低操作风险,有效遏止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具体措施为:汇票密押编押和核押工作集中在全行数据中心进行、建立汇票业务信息数据库、汇票查询由数据中心自动反馈查询结果[20]。

(五)个人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业务需防范操作风险――对河北省分行营业部工资及养老金业务的调查》调研发现工资及养老金业务风险隐患主要有:协议签订不规范、初始密码设置简单、岗位制约不到位、排队问题。提出了优化客户结构、规范运作、严格执行岗位分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等来规范操作程序等解决方案[21]。

(六)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防范信用卡操作风险,崔素芳(2006)认为一是目标管理定位准确,风险要从源头控制;二是完善系统建设,刚性控制风险;三是建立制度的后评价机制[22]。吴春林((2008)认为应倡导“法治”和“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人才;运用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23]。郑和平(2006)认为银行卡业务操作风险分为可控性风险和不可控性风险[24]。

(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关于我国银行业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张红革(2008)认为主要包括:柜员能力风险、监控设施及出纳机具存在的问题、业务授权风险、汇票承兑、贴现的风险、柜员道德风险、应用程序风险[25]。辛欣,朱春雷,赵霞(2008)认为从风险控制组织体系看,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监控力量整合能力亟待提高;从风险控制的对象看,银行缺乏对客户风险的必要关注和有效防范;从风险控制流程看,银行的事前事后控制不足,过度依赖事中控制;从风险控制依据看,银行对规章制度缺陷和影响认识不足;从风险控制主体看,柜员控制风险的动力、能力、精力、条件等未被充分关注,柜员“知”与“行”的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从风险控制的手段看,风险控制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26]。泰英忠(2006)认为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督检查力度仍不够[27]。

关于综合柜员制的风险防范措施,张红革(2008)认为应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加强稽核监督,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柜员的素质,适应业务发展要求;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安全和效益的关系[25]。辛欣,朱春雷,赵霞(2008)认为风险控制的着力点是营造经营稳健、内控优先的风险文化,构筑一个“防、堵、查”长期有效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26]。苑广霞(2005)将柜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归结为操作失误型、主观违规型、内部欺诈型、外部欺诈型,操作风险防范对策包括树立正确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力度[28] 。于成,饶海琴(2008)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改善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29]。

(八)个人结售汇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李云(2008)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中的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和复核风险,提出严格控制个人结售汇业务中的会计操作风险的各项措施:坚持审售分离制度,落实外汇业务中的会计复核制度,加大外汇会计人员的外汇业务知识和外汇政策的培训力度[30]。柳建民,龚德亮,鲍其富(2008)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客观反映了基层行柜面业务操作存在的风险点,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同时从风险意识树立、基本制度落实、监管手段创新以及违规行为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具体建议[31]。

(九)衍生品交易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关于衍生品交易涉及的操作风险,(2005)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指由各种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带来巨额损失的风险;第二类指由衍生交易制度上的漏洞和管理上的缺位,使交易员在交易决策中出现故意的错误或者非故意的失误,从而给整个银行带来巨额损失的风险。对于第一类操作风险通过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方式转嫁出去,而对于第二类风险,则应当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减少交易员操作失误;采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加强风险警戒等措施来进行有效的管理[32]。

(十)其他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研究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理论,对银行和客户关系进行重新界定和管理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活动。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按程度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基本型、被动性、负责型、能动型、伙伴型[33]。李辉(2004)根据美国的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关系:密切联系顾客型(类似于负责型)、特定业务集中型(类似于能动型,典型代表是梅隆银行、威尔士・伐哥等银行、个人金融客户主办银行型类似于伙伴型,代表是花旗集团,典型代表有合并后的美洲银行、第一银行以及第一联合银行等,得出了美国的发展战略类型结论:一是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类型选择;二是建立与能动型的特定业务,三是中长期策略展望[34]。

交叉销售是花旗银行等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工商银行在向先进的国际化零售银行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应重视通过交叉销售来提升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贡献度,增强银行持续盈利的能力[35]。

四、结论

国内外学者对于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具体业务操作风险的对策探讨方面,对于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形成机理、造成的损失情况以及整体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机制方面尚未作出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事实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该项业务方面的经验不足以及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相配套的法律监管、金融市场等外部环境未成熟等等的条件所限,个人金融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一项金融创新必然隐藏着一系列的操作风险。笔者认为,可以从分析研究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形成机理为突破口,从制度流程、系统、人员、组织结构和内控五方面对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防控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并且设计个人金融业务关键操作风险指标、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任碧云.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J].金融研究,2001,(7).

[2]张玲.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韩文亮.现代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8).

[4]温红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与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车德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徐尽宇.警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J].新金融,2008,(1).

[7]孙德春.田淑华.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防范要点[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2).

[8]陈兵.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9).

[9]张吉光.个人房贷业务操作风险面面观[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

[10]赵筱平,聂喜旺,师青山.防范金融机构网上资金操作风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11]李剑铭.浅析我国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5,(12).

[12]钟艳.强化网上银行业务学习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J].贵州农村金融,2008,(8).

[13]谢丽琼.对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5,(7).

[14]农行市分行个人业务处.个人汽车贷款的现状、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农村金融,2005,(1).

[15]余琪,潘蔚勤.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J].上海投资,2005,(9).

[16]王小兰.汽车贷款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J].商业经济,2007,(11).

[17]孙玮,何汉艺.对控制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几点建议[J].特区经济,2004,(12).

[18]周菊芬.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风险及化解对策[J].金融会计,2004,(4).

[19]费伦苏.商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操作风险传导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20]胡祖柏.优化内部控制措施,降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操作风险[J].金融经济,2006,(18).

[21]河北省分行驻石家庄审计办事处.业务需防范操作风险――对河北省分行营业部工资及养老金业务的调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09-13.

[22]崔素芳.加强内控合规管理 防范信用卡操作风险[J].中国信用卡,2006,(9).

[23]吴春林.透析信用卡操作风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0).

[24]郑和平.银行卡业务操作风险的内控举措[J].中国信用卡,2006,(7).

[25]张红革.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J].河北金融,2008,(7).

[26]辛欣,朱春雷,赵霞.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控制银行柜面交易操作风险[J].才智,2008,(7).

[27]泰英忠.中小商业银行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6,(4).

[28]苑广霞.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及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

[29]于成.饶海琴,基于行为科学的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8).

[30]李云.商业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中的会计操作风险及对策[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5).

[31]柳建民,龚德亮,鲍其富.从内审的角度浅谈谈基层行柜面业务[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3).

[32].衍生品交易操作风险及其防范[N].国际金融报,2005-01-17.

[33]Amril tiwana,Miles William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Knowledge Management:E-Business and CRM Applications[M].Prentice Hall,2000.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企业 财务风险 防控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1金融企业的现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步入正轨,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个人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上发挥巨大作用。但其潜在的系统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存在较多不足,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资金缺口大;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约束,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市场仍欠发达,银行业占有较大地位,而证券保险业的发展不足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然较高;盈利能力偏弱,其利润中80%来源于存贷款利率只差;政府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2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金融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信用中介的作用,所以其财务风险与一般工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不同,具有特殊性:

(1)风险具有扩张性。金融企业作为融资中介,实质上是由多边信用共同建立起来的信用网络,任何一个链条断裂,都可能酿成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风险具有隐蔽性。金融企业在日常业务的核算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风险控制人员技术不足都将导致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从而风险被掩盖。

(3)风险具有多变性。由于金融企业是流转资金和货币的特殊企业,所以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客户行为的多重影响。

3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首先要了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特点。金融企业客户种类繁杂,因此要将不同性质的企业及不同业务的企业纳入其风险控制的范畴,实行全面风险控制;金融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决定其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实行全程风险控制;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每个人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必须考虑风险因素,实行全员的风险控制。

3.1加强对政策和环境的解读,提高应变能力

在整个银行内部上到董事会成员下到一般管理层,都要主动了解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对宏观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以此为依据调整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方针,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从而提高银行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应变能力,降低因外部环境带来的财务风险。例如:关注哪些行业是国家限制发展的,并对其贷款严格控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财务风险。

3.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并且不断加强其职能建设,积极开展风险控制的文化建设,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内控执行力,并在会计,审计等部门配备高素质的务专业人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适时的调整财务风险的管理政策和办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金融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3.3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

在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应占主导位置,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以免影响银行的收益能力,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负债结构,合理调整各种负债的期限结构,保证银行的流动性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下,并在实际工作中,将资金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从而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3.4完善会计工作,提高会计质量

会计对银行财务风险的分析、度量和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健全符合银行发展要求的内部财会制度。例如: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降低不良资产比、改进对银行业务收入的确认和坏账的计提办法等,以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

3.5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对员工岗前、岗中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经常对员工进行案例培训,提高对违规.违章的认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并建立起责任明确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将员工执行制度的情况与奖金和职务挂钩,同时也严把用人关,倡导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同时增强其风险意识,使其能够识别和判定风险。

3.6构建风险监督体系,实施权责分离

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双人、双责的监督,建立权责分离的相关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一般性业务,要进行复核,重要的业务,要实施授权,禁止一个人独立的处理业务的全部过程,同时在总行和各个支行的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定期的轮岗,使得银行每笔业务,每个人都处在监督之中。

在分析财务风险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的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张才志(1965-),四川达州人,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参考文献

[1] 谭晓红.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158-159.

[2] 孙运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0(1):47-49.

会计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管理科目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发生了质的转变,会计工作的功能从过去简单机械的收支管理、现金管理等实务性操作逐渐向参与企业全面管理、为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及管理数据支持的管理层面转移,因此会计工作自身的水平高低不仅体现了本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成为了热门议题,但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会计信息化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1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是建立在会计工作得到充分重视与配合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看来,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管理者因为陈旧落后的管理意识而忽视了不能直接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不能真正了解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所以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端正态度,明确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要加强具体的会计知识及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真正起到指导与管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当前应用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充分了解,避免加强会计信息化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1.2推行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

所谓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就是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会计档案在调阅与信息使用方面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因人为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遗失、错漏与篡改,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会计档案管理双模式推行的具体方面,首先要进行会计管理软件的及时开发与应用,现在市面上的会计档案管理软件五花八门,主要有定制软件与成品软件两种,成品软件的优点在于能够适应企业一般化的管理工作需要并且在价格方面也相对便宜,其缺点是无法进一步实现功能拓展以及难以完全契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定制软件能够按照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功能模块设计,是为企业管理工作量身定制的专门化软件,其缺点是如果想要移植会表现较差甚至出现不可兼容的问题,同时会产生从设计开发到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支出,所以选择何种软件需要企业通过详细的自我分析及市场定位后做出决定,但不管是何种软件的使用都应该遵从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切不可盲目攀比、好高骛远。

1.3加强绩效管理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因此在绩效考核工作方面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加强。具体来说,除了需要巩固原有的在会计人员道德修养、会计工作基础实务技能方面的考核之外,还要针对会计信息化及软件操作方面进行内容增添,从而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作用,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成绩,更要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与被考核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一线信息,不断改革考核工作的内容及手段,确保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始终适应企业的具体管理需要。

2加强风险控制的对策

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升及全面管理质量提升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新的风险防控问题。如果无法做好风险管控,那么会计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推进的同时也将造成更大程度的制约与破坏。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想要切实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我们必须在风险防控方面狠下功夫。

2.1加强监控机制建设

人为风险是指因为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或者工作技能偏低而造成的数据错漏、遗失、篡改等,从而给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阻碍与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直接破坏的风险,应该加强监控机制建设,监控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设置以会计信息化人员风险防控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小组,通过审计人员的监管来加强对人员意识及行为的约束,在审计人员的任用方面应该推行内外结合的模式,即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与社会专门审计人才共同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审计工作与企业在会计人员监督约束具体要求方面的契合,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及会计信息化应用流程,确保会计信息化推广更加合理与科学。

2.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风险是指缺乏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制度而让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从而出现管理漏洞及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严格贯彻职务不相容原则,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行岗位轮替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长期任职同一职务而滋生利己意识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财务会计人员熟悉相关职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帮助其形成全局意识,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要针对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保护及安全管理等级,规范网络操作的行为,加强对各种硬件设备的保养与管理。

2.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确保会计信息化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开展的重要手段,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该包括3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风险防控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不仅应该包括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信息及解决对策,同时还要在全行业范围内加大经验积累与数据收集力度,确保数据库信息能够最大限度覆盖已知风险。其次是要就会计数据信息运行进行安全、预警、危险3个等级设置,并根据不同等级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定期开展风险预警及管理工作成效的分析与研究,就现阶段的风险防控成绩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对下一阶段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目标设定,这样才能确保风险预警机制始终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及全面发展需要。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论是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防控力度都必须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优秀人才队伍,因为管理工作和具体操作不论制度如何严密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头上,因此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现代企业的人员队伍素质建设不仅应该关心如何用好人,更要关注如何培养人。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实行新型人员档案管理制度,从职工进入公司开始就为其建立专门化的人员档案,档案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基本的工作绩效、日常表现、出勤率以及绩效考核成绩,同时还要增加人性化方面的内容,增加与被管理人员的交流时间及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在本职工作方面的能力与意识,更要关注他们其他方面的技能、专长及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资料收集,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队伍及工作人员,能够更合理地进行岗位调配与调度,同时也能够让工作人员获得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稳定他们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巩固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意识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机械粗糙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实际需要。通过文化建设能够让会计信息化及风险防控从制度转变为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日常的渗透及影响让企业员工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何为会计信息化以及会计信息化推广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和风险,进而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管理工作,形成管理配合、人人有责的良性环境,帮助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及风险防控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下去。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