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点和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要了解到并购的真正意义,对于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收益做出预算,在决策时一定要多方面考虑,谨慎决策。企业在并购准备阶段要制定多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方案,是否会有更适合的方式能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切勿盲目选择并购这种方式来使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次,对于并购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一定要认真分析,并且对其真实性、准确性予以确认,并可以采取调查取证的方式,这一点对于整个并购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最后,多数企业的并购经验都不是很丰富,为了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点,并购企业应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在并购前全面的对目标公司进行审查,并做出综合的评价,正确地对资产进行评估,为并购双方提供一个协商作价的基础,促进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强并购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财务风险防控系统的运行质量。立足我国现实环境,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工作。财务风险控制小组应按以下四项原则开展工作: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母公司应全面负责财务风险控制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各所属公司分级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二是及早预警,及早处置,对财务风险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财务果断措施,及早控制和化解,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三是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企业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和处置财务风险的措施,相互协作,共同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四是防化结合,重在防范。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督促企业各级财务风险责任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控制要做到及时有效,以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风险的能力。
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的方式以便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和保证及赔偿等。由于调查的范围是有限的,可能对一些细节之处了解的不够到位,所以说有必要签定法律协议以便保证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在并购中被并购方有可能会对一些资料或者数据不如实提供,或者刻意隐瞒的情况发生,这样就促进了财务风险的产生。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得掉以轻心,一定要保持严谨、稳健的作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将目光放宽广,积极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效仿其他企业的融资方式,一定要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融资方式。对于出现在某个环节的财务风险,要进行准确的识别,并采取必要的手段及措施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风险的防范措施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进行调整。必要时候也可以和有往来的企业建立并购联盟,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当然企业实行并购时也要尽量避免因片面追求风险最小化而带来高额成本的负面影响,使企业并购活动顺利完成,最终取得良好的收益,从而保证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提升并购防控能力
首先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众所周知,企业的并购活动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其过程中要面临有很多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解决。由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并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并不相同,导致采用双方在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评估后所得到的并购价格并不相同。因此,并购方应当以综合的并购定价模型所得出的并购价格为基础,通过与被并购方协商来合理地确定并购价格。其次重视预防不对称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并购估价风险的首要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改善并购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坚决杜绝恶意并购。在并购前要对目标企业展开详尽的调查,收集各方对目标企业的评价,确定其可信度,对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化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信息、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展开详尽的调查,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
加强并购后整合工作
1.1财务决策欠缺科学的指导
大多的企业在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科学的理论指导,甚至部分企业仅根据自身的主管判断以及根据经验做出决策,若是较为特别和重大的决策,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直接会导致其活动,因为缺乏可行性或是因经济准备不足而无疾而终,促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另外,因为没有及时仔细地分析资本结构,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负债资金和资产比例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若是企业对资产负债比例的敏感度不高,未对资产结构实施优化措施,便会导致其结构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会因为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造成过多的负债,对流动资金造成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1.2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
在我国目前的大多企业中,缺乏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导致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致使内控执行乏力。这类现象的存在,直接会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受到限制,如果企业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便会存在风险防范漏洞,加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另外,风险预警体系的不健全,也会加大财务风险的范围和难度,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的健康发展。
2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转移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如果不能够完全避开,则需要尽可能地将其转移。在风险转移中,主要应用两种方法:其一为转移控制性风险。主要是将可能会遭受损失的财务及其相关的活动转移出去,也就是通过所有权的转移,而实现风险控制转移,在如今属于风险转移风险的主要形式,应用流动和转移风险,进行生产质量的改善,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其二为保险转移。所谓的保险转移,是将企业面临的财务损失转移给保险人承担,通过经济个人或单位,在缴纳保险的前提下,把企业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成本,转为保险公司需承担的风险,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财务风险,因为保险转移的实现需将保险费作为条件,所以在风险转移之前,就已存在风险处理成本,企业若是实施保险转移,首先需明确比较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2.2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降低财务风险方法的应用,企业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以此降低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可通过资金回收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或是应用出借和预付资金的方式降低风险,还可实施对外担保风险,能够确保应收账款的尽快回收。同时可通过保持企业销售和利润的最大化实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另外,公司信用形象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并且还有利于信贷。在缓冲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遵循谨慎认真原则,可建立专门应对风险的基金,对于风险较大并且长期负债的企业,需建立起偿还基金,并设立准备金,如存货跌价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达到缓冲财务风险的目的。
2.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领导在提升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以此提高全体职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需重视其职业素养,可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防控风险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财务人员需将财务风险防范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领导者可将主要的防范工作细化到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中,若是必要,可设立专门的人员或组织结构,进行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促使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规避风险。
2.4通过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促进风险防控工作
除防范直接与财务风险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之外,还需注重对导致财务风险间接因素的防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的控制、运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经营费用等日常的工作当中,间接地实现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为此,企业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物力、财力和人力,并促使其达到最优的比例组合,能够较好地为生产运营服务。资金的应用,需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还需严格监督和控制资金的使用过程,以免造成资金滥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企业需将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地更新生产设备,结合现代科技的应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此外,为避免财务风险扩大化发展,企业需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首先企业的工作重心应转变为负债和资产结构的调整,通常情况下,需保持负债和资产的比例为1∶2以上,才可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产来还清债务,并且将速冻比例控制在1∶1以上,提升企业资产的变现力。如果存在负债数量增多的情况,会加大资不抵债的可能性,需改变不良资产,提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减少应用账款和存货占用的资金。
3结语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对策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缺乏系统的财务管控思路和方法,事前、事中控制不足。事前预算工作不到位、事中控制不具体是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工作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很多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多数局限于控制年度利润规划,但计划设置却缺乏明确性,加上缺乏系统的财务管控方法,导致控制工作流于形式,极易造成下属子公司管理层权利过大,无法形成有效的上下级约束机制,最终造成企业管理松散、利润流失严重。第二,财务杠杆过度使用。多元化集团企业在追求规模和速度超常规的快速扩张使得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从而企业财务杠杆高企,另外短贷长用也是常见现象,在企业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投资项目不能尽快由“输血”转变成“造血”时,企业将面临资金紧张,更有甚者造成资金链断裂。第三,财权不清,资金管理失控。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没有进行清楚合理地划分,存在模糊地带,导致资金管理失控。第四,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实中,仍有部分集团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不规范,存在较多漏洞,如会计凭证在填写过程中缺乏原始凭证作依据、成本核算不准确、企业资产账实不符、债权债务记录不清晰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
二、有效降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财务管理规范
要加强集团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管控,控制风险,必须建立和健全集团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办法,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内部审计、财务会计报告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确保集团掌握下属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二)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集团企业应根据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集团内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从而有利于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真实性,预防贪污、挪用、营私舞弊等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基于实际建立财务风险管理预防体系、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加强审计、纪检的监督检查,加强事前、事中管理,筹建财务风险防范小组,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和指标,把财务风险控制点扩大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渗透到企业各部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此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
(三)控制杠杆比率,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合理的负债比率,同时,根据投入资本回报率水平,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股东回报率。拓展融资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避免短贷长用的现象,防范经营风险。
(四)加强资金管理,重视经营性现金流
资金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失败最终都表现在资金的失控上。而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是企业现金流量各项指标中最为基本的,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就没有长期稳定的现金供应。因此,集团企业要结合发展经营实际,建立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合理安排各项资金收付;要建立授权管理体系,做好财权分配;要求各下属企业抓好经营性现金管理流管理,提升利润质量。
(五)增强财务人员风险防控意识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可避免的,集团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清晰认识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可能导致产生财务风险,持着谨慎、专业态度,识别企业的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点,积极关注风险点和隐患点,全面准确评估企业运营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把财务风险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实践中,集团企业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开展考核,并将考核与绩效相挂钩,督促财务人员自觉开展防范财务风险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学习,夯实专业技能,进而不断提升集团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点逐渐扩大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多环节,对此,集团企业财务部门必须不断更新认知,掌握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风险的新方法,学会基于客观实际设定风险控制目标,把财务风控工作看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规避风险,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集团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基于程序方法体系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4(11):109-111
[2]林书宇,李淑琼.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的设计及建立[J].中国总会计师,2015(3):49-51
(一)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在实现财务总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上,依据财务数据和预测的相关信息,经过系统科学的设计论证和归纳分析之后,向企业管理者反馈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若干备选的财务活动方案中进行优劣比较,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和评选标准,来确定最佳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方法:
1.优选对比法是财务决策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将各个备选方案逐一排列、梳理、分析、比较,根据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情况,择优选择并形成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之一。优选对比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不同项目的不同方案,所选择的比较标准也千差万别。例如:总量对比、差量对比和指标对比等方法。总量对比指的是要针对不同方案的年总收入、总成本支出,以及总利润等加以对比。而差量对比法指的是将不同方案的收入差额和预期成本的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通过二者差量的利润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佳方案。指标对比则指的是通过对比各个不同方案之间的经济效益指标,经综合分析与考量之后,确定最佳方案。
2.数学微积分法是通过固有的数学模式和边界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决策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用于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除此之外,还用于存货经济批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将成本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一般只需要寻求其最小值。但是,如果以利润为评价指标,则需要求出方案中的最大值。这种根据边界分析对曲线联系的极值问题进行求解的方法,就是数学微积分方法。将数学微积分法应用于企业财务决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线性关系的指标和参数的极值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的一种求解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最佳方法。在现有条件的约束下,线性规划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特点,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信息和相关指标参数的极值,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概率决策法主要用于财务风险决策。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财务信息和数据分析,对未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考量和预测。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用决策图的方式进一步表示出来,通过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和计算出的期望值的对比分析,做出最佳的财务决策,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指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财务资金规范运行与合理有效使用,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加以影响、调节和监督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范财务行为,防止资产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防护性控制也称排除干扰法,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营活动特点,以及财务管理要求所制定的一系列财务规定、标准和相关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消除其中的差异性,确保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运作在正常的适用范围之内,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资金运用效果。基于强化和规范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加强对财务活动与资金运行的监督和控制,增强企业财务控制的预防性、保护性和强制性,达到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前馈性控制也称补偿干扰控制,在借助于科学预测、设计论证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监督控制,对可能产生的财务偏差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监督策略,注重财务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性,将企业的财务行为始终把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控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要持续关注和监督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做出科学预测。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以及资金管理与运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策略来进行修正与调整,强化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防控财务风险,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监督方法,但它要建立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和准确预测的前提和基础上,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3.反馈性控制是一种平衡企业财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工作特点,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找出实际情况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控监督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进一步改造创新,消除其差异性,并及时记录和反映,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的是根据企业历年来的信息数据资料,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评价,据此对财务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以及财务活动规律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监管和控制,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财务分析而言,可采用的技术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也就是将那些会影响企业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因为如果仅仅依赖单一指标的评价来判断,是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只有经过各个因素的综合系统性考量与分析,才能让结果更加科学、完整和准确。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因素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上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财务活动作出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财务活动规律,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财务管理运作要求,从“人、财、物”、“产、供、销”入手,在资金链、项目链、业务链、管理链的关键环节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和相应的内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发生前期的审批、经济业务办理过程当中的审核和事后的会计稽核工作。还要提前审核和分析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事项。业务办理中还要审核和监督各项手续是否齐全、所办理的凭证是否符合具体的工作要求、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对于已经办理结束的各项经济业务,监督稽核人员还要加强事后审核,确保其提供凭证真实完整、合规合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控制评估系统,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三)严格企业采购管理控制
采购时必须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同时要将合同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核查。当采购物资到达企业时,采购部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而仓库则需要根据采购合同的相关事项和具体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合同条款规定的内容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证明。采购付款要实行付款凭单制,遇到需要现金付款的情况则需要由采购部门填写应付凭单,经过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层层把关,严格审核、审批后才能予以进行。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按月结账,并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财务部门还需要在每个月的下旬从供应商中获取对账单及与之相对应的明细表,将其与应付账款明细账和未付单明细表逐一进行比较,进一步查找异常情况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四)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预防控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实时监控,一旦投资及运营中出现较高的风险因子,将自动进行风险警告,企业通过调整财务机制,优化资金结构,做到企业股东与债务结构的均衡,降低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的把握,建立风险指标检测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进行对照,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动态预警标准,定期对其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把握企业财务风险趋向,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规避财务危机,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同时,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及监督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激励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经济决策,对错误的财务信息提供者进行责任追究,切实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抓好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
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搞好事前把关。财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守财务预算管理重点,严格执行各项财务预算,并按照预算的审批签字权限,做好事前把关。对于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审比程序的支出项目,财务部门一律拒绝付款和报销。其次,要搞好事中控制。有关财务预算执行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认真组织好基层部门财务预算的实施,对本部门分管的财务预算进行不定期追踪、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出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如价格变动、市场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要认真分析原因,按规定程序,及时调整财务预算。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超预算。再次,要做好事后分析、考核。对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要结合年终财务结算的编审情况,搞好综合分析。对每项预算执行情况应作出详细分析说明及评价。对出现偏离预算、超预算或无预算项目,要查明原因,及时调整、修正。
(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 我国煤炭企业现状
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矿产之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煤炭对于人类和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多数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简单的依靠煤炭资源生产,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偏低。在国家大力推进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如何提升管理理念,改进经营方法,是所有煤炭企业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能否率先实现突破,关系着每一个煤炭企业的生死存亡实现。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在企业经营方面主要存在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1 煤炭行业企业销售困难,营业收入呈现负增长
煤炭企业近年来,销售收入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9月,根据已报告的37家煤炭企业三季度当季的数据,32家煤炭企业营业收入纷纷下降,26家企业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的净利润均低于零。
1.2 企业成本持续增加,财务运行压力显著增大
201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达到12979.83亿元,财务费用高达362.60亿元,其中利息费用达到342.59亿元。2014年及2015年前三季度,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和财务费用均继续呈现出上升态势。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增加,为煤炭企业财务的运行增加了不少压力。
1.3 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资金链紧张
根据2015年前三季报告数据,平庄能源等6家公司15年第三季度亏损幅度明显增大,例如:平庄能源2015年半年报时亏损5005万元,但到三季报时亏损数额达2.11亿元;神火股份半年报时亏损额为2.88亿元,但到三季报时亏损额达8.49亿元。从全国来看,黑龙江、吉林、重庆、四川、云南、安徽等多个省区全行业亏损,有的煤炭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1.4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经营风险明显增大
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负债水平继续上升,偿债和经营风险明显增加。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煤炭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55.70%,较2014年年底上升2.11个百分点。
2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几乎可以说存在于财务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关系到企业能否良好经营与持续发展,若有不慎,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1]。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是经营总风险在该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体现,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的程度,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这一概念进行理解:狭义上,这一风险仅指煤炭企业的筹资风险;广义上,这种风险包含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而可能给煤炭企业带来的损失及损失的程度。
3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本文选取了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公司制的运作形式、各方面的业务操作比较规范、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且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20家煤炭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手工整理他们各自2011―2015年前三季的财务报表数据,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3.1 资产变现能力较低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家上市公司平均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2011年以后基本保持在稳定偏低水平,并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神火股份、西山煤电、永泰能源、昊华能源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较多,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财务风险。
图1 20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前三季平均资产变现能力
3.2 负债率较高
由图2可知,煤炭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自2011年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4年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54.55%,2015年前三季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55.70%。2015年前三季,神火股份资产负债率达到80.00%,山煤国际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2.00%,永泰能源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1.00%,这些企业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平均水平,具有相当大的财务风险。
图2 20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前三季平均资产负债率
3.3 资产周转不畅
近年来,煤炭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在市场持续低迷不振的情况下,煤炭企业的营运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同时货款的回收难度也会增加。[2]
由此可知,煤炭企业的资产使用状况下降,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下跌,相应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加大,企业在此时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使得指标控制在可控水平,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缓解和提升。
3.4 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从20家煤炭上市公司的年报看,经营质量有所下降,整体业绩不佳。20家煤炭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速下降,均出现同比负增长。从这些数据看来,整个煤炭行业的经营情况总体来说呈现出持续恶化的态势,利润逐年下降。煤炭价格的下降使煤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继续下降。从短期来看,扭转无望。综上分析,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普遍存在,且在某些指标方面表现出严重的财务风险。
4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既然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采用适当的分析、控制方法,及时发现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阻止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3]具体来说,煤炭企业可以从以下五点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
4.1 提高煤炭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企业能否顺利经营,降低财务风险的干扰,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保持应有的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及时并且正确的分析,随时关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保持高度警惕。同时需要分析测算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时刻具有风险防范意识。
4.2 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我国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分析企业潜在财务风险,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保证在遇到风险时作出迅速处理。[4]此外,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或其他替代机制,这一做法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4.3 调整资本结构
调整资本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水平,一方面,利用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获得收益;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由于过度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困境。具体来说,应结合经营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对自身来说最有利的资本结构。[5]此外,应首先将内部积累作为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其次再考虑外部筹资。不断调整、建立对煤炭企业自身最为有利的资本结构,从最大程度上减轻财务风险。
4.4 提高资金流动性
煤炭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增强资金流动性,减少资金流动性低带来的财务风险。例如:取得固定资产时,煤炭企业可选择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另外,企业还应及时处理库存,避免存货大量积压;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合理使用资金,防止资金固化。
4.5 关注宏观环境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