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背景:课题组主要研究《新标准英语》,学生生活题材,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国外人的相处等。同一题材在全套教材中重复出现,但其内容逐步扩展加深,螺旋上升。我们的低段一,二年级,使用的是快乐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新标准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教材单词和会话部分设计了各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并全部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本套教材几乎课课都配有图画,这为看图说话提供了便利,通过图片引出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现学生本课的主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势和神态等,并对这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联想和推测,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经历旺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求知欲高,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善于模仿,敢于开口,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但自规性比较差,容易培养兴趣,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是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时,他们更容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看图说话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儿童在思维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能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口。另外,以图画为桥梁,启发学生“借图说理”,逐步实现从叙事到说理的过渡。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课标中要求,低段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听、读的基础,可见情景教学中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
在课标语言技能中:一级要求: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依据: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原理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并揭示了其所依据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理论又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一条最基本的智能发展的规律,就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即图式(schemata)。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确有某种水平的图式,他必能表现出相应水平的能力。这种图式主要由三种知识构成:⑴陈述性知识,即陈述、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知识;⑵程序性知识,即面对什么问题怎么办的知识,经过练习可以转化为智力技能;⑶认知策略知识,即如何监控、指导自己思维的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可转化为认知策略。
4.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能够制定出看图说话的策略。
(2)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
5.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比较典型的提问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或实践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等。
(3)调查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调查,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针对小学四年级有效提问的理论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
6. 关键词的界定
小学英语 看图说话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7. 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分析教材图片特点,看图说话的有效实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现问题如何改进。
7.1 教材图片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完全符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a.教材体现了,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都要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 b.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NSE,强调“运用语言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跨文化教育”,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c.教材充分体现了美育渗透特点; d.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 e.教材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体描述,插图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诊释和补充。利用课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7.2 依据分析教材总结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
(2)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
(3)借图引导,呈现新知;
(4)借图巧练,操练新知;
(5)借图巩固,拓展创新;
(6)借图升华,总结主题。
7.3 检测研究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级“看图说话”不设场景或只是简单的场景,着重对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为的描述,通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认识,训练他们对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名称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年级“看图说话”中角色相对单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较复杂的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看图说话”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多了,且图中的角色行为、动作比二年级难一些。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形式,把图片内容连接起来,场景多样,涉及的物品也较多。
四年级“看图说话”涵盖角色,场景,角色行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要求学生在把对话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变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看图说话”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教会孩子要学会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流畅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看图说话”为连环画的形式,在对整个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场景和角色行为进行识别和描述基础上,更要注意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陈述。要发挥想象,构思人物和心理活动。
8. 研究过程
8.1 提出阶段:(2012.3-2012.4)
1)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8.2 实施阶段:(2012.5-2015.4)
1) 初级阶段:低段年级的实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级阶段:中段年级的实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级阶段:高段年级的实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动安排表
2)学生前测,分析学生成绩
3)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分阶段教材、图画特点,找规律
4)课堂观察,可行性方法的实施
5)对总结方法进行修改
6)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总结:
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后,尝试在同年级其他班推广。
8.3 结题阶段:(2015.5)
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3)申请结题
9.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a.通过对新课题的研究,要求全体成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新的教学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把自己新的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写优秀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综合成果:a. 搜集学生作品编写学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师课件,完成教师音像作品集
c. 汇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证 结题。
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
e.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比。
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应用的方式进行,力求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表达
10.1 提出阶段:问卷调查、实验前期测试及分析。
10.2 实施研究阶段:撰写学术性或经验型论文、反思、案例,可见视频。
关键词: 橄榄球 考试方法 课程设置
英式橄榄球运动在1990年传入我国,在起初的十多年里,这项运动在我国发展缓慢,普及程度低,水平落后。在2009年该项目入选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2010年我国将该项目列为2013年全运会比赛项目,为这项运动在我国发展带来新契机。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于2011―2012第一学期开设了7人制橄榄球普修课课程,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开设橄榄球专业课程的大学,本文通过对橄榄球普修课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考试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2012级开设橄榄球普修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橄榄球专项技术考试论文、书籍数篇,收集整理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我省橄榄球队教练和队员及电话访问其他高校橄榄球队教练及教师了解其他高校开设橄榄球课程的现状及有关教学内容、考试方式。
1.2.3问卷调查法:对本院运动训练系2011级、2012级开设橄榄球普修课的学生发放问卷,以及与部分学生座谈,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96%。
2.结果与分析
2.1 2011年开课之初考试内容方法。
2011年,我院运动训练系开设了橄榄球课程,根据大纲要求制定了相关考试内容。
2.1.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一是行进间摆动传接球,二是踢球。
2.1.2评价方法。
我院橄榄球课程考试按照达标和技评两个评分步骤,把传接球作为计评项,踢球作为达标项。具体考核如下:
2.1.2.1传接球:两人一组相距10米左右做行进跑动中传、接球,做摆动传球。
优秀:90―100分:传、接球动作正确,快速有力、准确。不失误、不失接。
良好:80―89分:传、接球动作基本正确,传球有力、不够准确。传球有失误、不失接。
中等:70―79分:传、接球动作不够正确,传球有失误、接球有失接。
及格:60―69分:传、接球动作不正确,传球无力、不准确。传球有失误、接球有失接。
不及格:0―59分:传、接球动作不正确,传球无力、不准确。全部失误、失接。
2.1.2.2踢开球:每人各踢5次开球踢球。
优秀:90―100分:4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良好:80―89分:3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中等:70―79分:2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及格:60―69分:1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不及格:0―59分:0个球踢到进攻区域。
2.1.3存在不足。
2.1.3.1考试内容涵盖不全。
考试内容过少,涵盖内容不全,只包括行进间摆动传球与踢球两项技术,就橄榄球技术而言,传球包括摆动传球、旋转传球、鱼跃传球、在扑搂中的传球等,考试内容中只有摆动传球技术的考核。基本技术包括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两大类,无球技术首先对有球技术的运用效果产生重要作用,若准备不及时、跑动不到位,则会引起传球失误,考核中无此内容。
2.1.3.2不能体现项目特点。
橄榄球运动是一项手脚并用,并带有身体接触的强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奔跑能力、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此项考核办法中,技术考核只看单项技术的简单运用,而忽略橄榄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在技术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舍本求末,为了达到考试标准,忽略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此种考核方法及要求不能体现橄榄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2.1.3.3考试效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在行进摆动传球技术考核中,相互配合很关键。如果一名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在传球过程中就会出现传球不到位、跑动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一起考试的学生的成绩。
2.2新设计橄榄球普修课考核评定办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咨询、走访从事橄榄球教学、训练的教练、专家,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修改了考试内容。
2.2.1考试内容及分值比例。
2.2.2考试方法。
2.2.2.1 25米折线跑。
如图1,从起点开始“Z”字形跑,在跑动中用手触摸各处的标识物后跑向端线(须触摸到标志物,否则不计成绩)。以站立式起跑,脚动开表,完成所有折点跑到端线时,以躯干过线停表。每人两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图1
2.2.2.2传球。
a.原地旋转传球、接球
两人一球,原地旋转传球,主要考核学生传球与接球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b.传准
如图2,在相距10米远的两端,分别放置两球。考生从起点拾球起动开始计时。当持球跑动到A’B’(女子为AB)的2米区间段时,用双手传球,把球传入6米远(女生5米)指定目标区域(上高高度为1.8米,宽度为1.5米;下高高度0.7米,宽度1.5米,所围成的方形目标区域),凡将球传入该区域的为有效传球。完成一次传球后,迅速跑动到另一端的端线拾球,跑回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全部完成四个传球,回到起点停表(如图2所示)。凡出现区域目标以外的传球(传击到梁柱边框视为有效)均属犯规,不计成绩。每人两次机会,记其中最佳成绩。
图2
2.2.2.3踢球。
从起点线中心点垂直向前分别以17米处(女子为15米)为圆心各画三个同心圆为踢准目标,每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3米、4米、5米(如图3所示)。考生从起点线向同心圆连续踢球3次,碰踢、落踢和定踢,踢法不限。踢准得分标准是以球从空中落到地面的第一接触点为准。3次踢球计最好一次成绩。由外圈向内圈分别为:8分、9分、10分。
图3
2.2.2.4比赛。
按七人制规则进行比赛(非扑楼),上下半场各7分钟,中间休息2分钟;场地为足球场半场,参赛人数,视考生人数分队进行比赛。参照实战评分表(表1)对考生的技术掌握、战术配合、心理素质及比赛作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表1 实战评分表
2.2.2.5平时成绩。
a.课堂表现(10分)。课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投入,技术、技能表现出的进步程度。
b.出勤情况(10分)。每缺勤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3分,缺勤5次及以上者或旷课3次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
3.结论
3.1技能考试是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映。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和实验,笔者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更符合我院办学特点,符合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考核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考核内容满意。考核是成功的、有效的。
表2 2011级、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分布
表3 学生对考试内容、方法的满意度调查表
3.2新考试标准的考试内容涵盖面较广,既有有球技术的考核,又有无球技术的考核,既有基本技术的考核,又包括基本技术的运用、战术的运用、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的考核,比较全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
3.3由附表可知,绝大部分同学课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练习,说明运用考试作为杠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完全可行的。
4.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橄榄球普修课课时较少,应适当增加课时。
4.2考试内容中没有理论知识,应增加理论知识的考试,提高学生对橄榄球基本知识、基本规则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茅鹏.展望21世纪体育[J].体育与科学,1997,17(7):88-90.
[2]杨效勇.21世纪高校体育考试改革探窥[J].体育学刊,1999(3):112-114.
[3]彭前,吴波.对排球普修课技术考核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
[4]姜乃力,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
[5]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的方法改革[J].体育学刊,2004.6.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想要做却不知怎么做,有心而无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新课改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对此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将新课改的精神发扬光大,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此外,我们还要提升教师对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感悟。我们应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新课改的具体内涵,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逐渐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以及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还要有一桶鲜活的泉水。不管是教学方式的更新,还是教材的改革,都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新鲜的知识和更广博的文化底蕴,否则教师就无法恰当地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要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他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而,我们要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引导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着指导者、帮助者。因而教师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处理好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处处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虽然很多教师知道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对于变革教学方式却不知具体怎样去做。因此,学校要多组织相应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改革,转变原有的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活动,拓宽农村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利用一些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三、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因为种种原因,新课改在农村学校的实施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从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以便找到更适合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活动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就算是写了教学反思随笔,大多也只是应付。由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逐步使教师形成教学反思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来反思自己的学案:“这样的学案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如果课堂反应不尽理想,该怎样做?”教师还应将自己的反思结果记录下来,以便日后随时查阅。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遇到一些生成性问题,教师要正确面对并积极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怎样调整教学目标,怎样达到教学目的?”这样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后,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自我提问和自我反思:“教学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学生给了自己哪些惊喜?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2.教学研究中反思。对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反思点,教师要在以后的读书、学习、研讨和课题研究中继续思考,或者是在教研组开展研讨课,或者是查资料和向名师请教,或者开展课题实验,力争解决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应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教学交流中反思。教学反思如果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单薄的,其成果也是片面的。因此,我们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互通有无,或者进行整理、研究,让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在整理中总结反思的重点,进而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提炼、升华、内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能够真正体现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价值。
(二)课堂观察,促进教师听评课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多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而缺少理性分析和研究。为了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分析能力,我们要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促进教师听评课的专业化发展。首先,组织课前会议。在听课前要组织课前会议,确定课前观察的维度,进行观察人员的合理分工等,确定课堂观察的方向和导向,以便为有效开展课堂观察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认真进行课堂观察。观察人员要各司其职,记录下需要关注的内容,如学生主体学习的表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适,落实目标的方法、措施,教学目标完成的证据等。细致的课堂观察,为课后分析评价提供了条件,为教学反思提供了有力保障。再次,组织课后会议。课堂教学完成后,被观察者和观察员要认真参加课后会议。被观察者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感受,再根据观察人员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共同商讨改进的策略和方法等,进而使教学反思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不断践行教学反思,改变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问题驱动;启发式;评估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2-02
一、引言
研究生评估类课程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军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评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限制,课堂内只能讲授基本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而随着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评估理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对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内容体系庞杂,数学味道较浓,不知道如何运用评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不高[1]。因此,评估类课程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2]。传统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3]。启发式教学方法已在“软件工程与应用”、“高等数学”及法学等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3-5]。
针对研究生评估类课程人数少的实际情形,在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探索兴趣,而且科研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
1.内涵与价值。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简称课前),将下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分配给学生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课中引导学员采用合作与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教师针对学员理解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由此加深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与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提前分配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将新知识的学习隐藏在这些问题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新知;③问题是核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④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过程之中。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凝练成若干直观易懂、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标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学习的麻木性,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课堂问题讨论深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③坚持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设计理念。在“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员认知思维过程相结合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教学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新老知识联系起来,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以问题求解为纽带和出发点,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新知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讲解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课前)。设计并提出“问题”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设与下节课学习目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给学生分发相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带着疑惑进课堂,避免学习的麻木性。(2)课代表收集归纳各个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
2.解决问题,层层递进(课中)。(1)针对疑难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教师将课前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解决的目标,尤其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疑惑。教师以问题为驱动,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循环流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与学生会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新问题,针对新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循环往复,直至解决新问题,不断加深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2)课堂小结,获得新知。教师引导学员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本节课的新内容和知识点,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明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总结的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转变,培养学员能从具体问题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很多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气氛;最后,教师须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和总结,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针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研态度。
3.课后拓展,探索研究(课后)。针对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分配的作业即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针对课中提出的创新拓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科研论文,鼓励质量好的论文向高质量的期刊投稿,并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四、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难点
1.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围绕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展开,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提出的问题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问题目的明确,即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②问题内容难度适中,过难的问题不仅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
2.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也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难点,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工作,全面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跑题或不解,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要重点讲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学习的课前预习和文献阅读为基础进行展开,全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学习时间,研究生一般均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因此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习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堂讲授内容可能和某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如何激发那些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小结
在分析研究生评估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设计理念和以及主要实施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在实施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存在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马正平.论高校开设评估课程的重要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104-106.
[2]姜鸿.评估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03).
[3]袁子厚,石先军.高等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意义的模糊分析[J].大学数学,2005,21(5):7-11.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