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升本科;创新教育;创新环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92?02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也成为高等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大学教学水平、质量、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讨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本身素质要求等,但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等的研究还没有系统论述。

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而转型期的新升本科院校在创新教育上面临许多问题。

一、新升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升本科院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对创新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创新,这样无形给自己划定了范围,使创新教育的难度加大,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②对新升本科院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创新教育在实力很强的学校才容易开展。新升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创新教育不需要特别重视。③对创新存在情感障碍,不愿意从事创新活动。创新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创新训练的学生比例较低。④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少。因为教育体制原因,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创新。

二、新升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对策

1. 创新认知教育

更新对创新的认知:创新是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创造前所未有,在别人没有关联的地方建立连接。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创新是一个动词,是可迁移技能,所以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是一定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培养,而目前对大学生创新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是集中在科技创新上,这样人为的给创新加上了一个限定范围,使大多数学生对创新望而生畏,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提高对新升本科院校进行创新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社会中引领方向、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成果去争取成功。新升本科院校要做好创新教育,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它放到战略地位,齐抓共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需要认真研究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制度,切实做好对创新的指导、支持和激励等方面工作;将创新教育纳入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和院系教学水平评价和院系教学管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3.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新升本科院校一般存在创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部分原因和校园环境中创新氛围不浓、熏陶较少有关。可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关于创新的讲座,解决同学关于创新的一般性问题,把气氛烘托起来。每年春天可以利用创新训练项目申报和结题的时间,及时对创新训练进行宣传:制作条幅、“创

新成果”宣传栏,请学生做创新经验交流会营造氛围。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在创新项目组组建团队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同学组建跨年级的团队,起到传、帮、带作用。做好创新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所突破,增强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4.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理念,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的教学理念,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带动其他知识的学习。任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本学科或课程涉及到的科研内容、方向、前沿问题,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科研论文,使学生不只是学到具体的、现成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学到科学的方法,学会运用知识去创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可以将创新观念融入其中,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到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从以班会为主到各种网络工具的应用。

5. 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创新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社会的需求、认可与选择会对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学生将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之一,对主体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王玉祥、雷虹天认为创新情感是指创造型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情绪态度体验。泷泽武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对创新失去情感则会使创新思维受到抑制。在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排除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长久动力。[1]

6. 创新意志的教育

创新教育实质性转变需要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杰出的创造者们在有所作为之前总是通过广泛的训练才得以掌握其技能。创新需要反复实践,从创新目标的选择、创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到创新成果的验收,特别是在创新实践的初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逐渐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能主动调整到目标相关的活动中,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科研经费 企业经济效益 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作为企业的科研部门,尤其是生产加工企业的科研部门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提高科研经费在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必要性

在当前各种高新技术突起,市场对于技术人才各种求贤若渴的现状上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的科研部门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部门。在此基础上,要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持续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科研部门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查分析,聘请具备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有不断的科研成果诞生。所以说,科研成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加大科研单位的投资力度。

根据对某市3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些企业2011年的科研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4.8%,仅为65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30几家企业中13.8%的企业在科研专项资金的设立上尚属空白。而相对的,在相对投入较少的科研经费上,该年度这些企业实现新产品项目70余个,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60.3%。通过技术创新,这些企业中八成以上增加了新产品,六成以上针对新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成本显著降低、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企业效益的高增长。

二、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增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创新技术及科研成果取得的巨大价值也更加突出。但是,当前我国各企业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仍显“吝啬”,其收入和支出明显不对等,投入明显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政府及企业认识不够

就目前来看,导致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根据销售比例与科研经费投入数额上的对比,除了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因素外,主要是企业及政府对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的巨大价值认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科研部门的任务重,奖励轻,而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对研发投入的优惠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扶植措施上显得生硬、死板,与企业无法达成一定的默契。

因此,企业应提高技术创新对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极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放宽享受研发投入优惠的条件,并从各方面给予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2.创新技术人才缺乏

创新技术人才的缺失是导致企业科研部门经费得不到补充或者扩充的又一重要因素。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科研部门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关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科研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往往叫企业对科研部门心灰意冷,不愿意或是不敢再将巨额资金进行投入,而对于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及科研部门重要性的企业则是万分焦急,采取各种手段网络人才,力图打开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制造企业这种情况显然一时间难以改变。

所以,各企业应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招聘专业的技术科研人才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制定成功引进科技人才的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形成的科技成果以股份或现金等多种形式予以激励。

3.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科研部门企业经费的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企业过分地倾向于国际上同行业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更多的依赖或者相信于外国的创新技术,进而忽视了对自身相关部门的技术研发,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科研部门名存实亡。以盛大网络公司为例,作为以网游为主要营业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其最初是以国外网游公司的产品而出名,结果却遭遇了技术的桎梏,蒙受了巨大损失,一段时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事实证明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了了自我研发团队,结果收获颇丰。这正是技术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就是枪,只有枪杆子才可以出政权。

体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的另一方面即固步自封。企业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尤其是对社会上的可利用资源不屑一顾。比如,企业对于自身相关的科研问题没有和当地的高校和社会组织,或是同行业的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本就薄弱的科研队伍更加孱弱,这种技术交流的缺失注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企业科研部门在短时间很难得到瞩目的成绩。

所以,各企业应建立科研经费的专项资金,有计划有目标的将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科研部门的经费列入企业的头等拨款项目,如此才能让企业科研部门厚积薄发,不断创新,进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关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基业长青的必要投入,因此各企业应给予足够的认识,积极地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陈昌意.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2).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完善管理;创新体系;能力培养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代学生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方向。通过对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分析,本文从当代高校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现状、培养当代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培养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一、当代高校创新工作开展的现状

1.创新科研水平较低,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性教育与学术性研究的“守旧”阶段,从师资力量到课程设置,再从思想认知到实际操作,都未将“科研创新”与“科技创新”提高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与创新项目看作课外活动,部分高校甚至在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等技能型社团时都要三思而后行,认为其不会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教学任务带来实质性帮助,是名副其实的“空壳组织”,可见创新意识之淡薄。

2.经费保障不足,宏观重视程度不高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高校仅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了创新科研的重要性,但并未将行动落到实处,导致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条件受到诸多限制。场地规划不足、项目设备不均、经费保障缺失、创新与科研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都成为制约师生参与项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生协同发展创新科研事业的热情,往往将大批的“想为者”拖慢到“无为者”。

二、培养当代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提升高校及师生自身社会竞争力

随着十三五规划与“在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求的全面开启,对社会资源占有度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代高校师生更肩负起越发重要的社会责任。唯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经得起市场打磨,也唯有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师生才会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从“融合创意”到“创新制作”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

2.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中国”时代精神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的战略部署,创新是各项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更是社会与国家保持不断进步的不二法门。此种时代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显得极具时代前瞻性与战略性,当代高校师生更应把握重大机遇,为自身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创”字纲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思维,为自身学术、技能与就业等多方面素质提升提供强劲动力,更为国家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创新支持。

三、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学引导,创设支撑平台

高校在日常的制度建设与教学工作中,要健全体制机制,理性思考,探寻和创设专门的科研制度体系,通过对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分析,从当代高校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现状出发,探索培养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建设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配备更具专业水准的硬件实验设施,并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发意识进行启发性引导,积极调动师生热情。同时,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化创新能力,与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为国家输送大批创新智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作出贡献,让创新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2.构建科研保障体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努力争取国家用于扶持高校在读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资助经费,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多种渠道拓宽科研经费来源,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为致力于科研创新事业,打造技术含量高、可行性高项目的师生提供强大资金保障,帮助更多“想为”之人,变为“敢为”之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牢记“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在教学实践的主体进程中,牢记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更好、更快、更广泛地实现创新,迎接来自新规则、新技能、新发展、新时代的挑战,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进步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陈双玲.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5):227.

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数学实验;建模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35-02

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水平和国家的创新竞争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的研究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军,应当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仅要培养大批人才,更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来,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一、数学建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创新能力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聚精会神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操作力、丰富的想象力、有创造的思维力和思维方式、灵感和顿悟以及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得出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方法。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定量思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国著名数学家Grassmann曾说过:“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James指出:“数学的思考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数学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了方法,以至于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是可以传播的知识。分析、设计、建模、模拟(仿真)及其具体实施就可能变成高效加结构良好的活动”。伽利略曾说过:“自然界最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书写的”。数学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研究者能否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于一个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公式、符号、图表等进行刻画和描述,然后经过数学的处理即计算、迭代等得到定量的结果,利用得到的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用于人们的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何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假设,逐步引入数学的思想,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数学上的求解,最后翻译到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科技工作者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工科研究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科研究生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只有一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取得相应的学位课学分后,从第二年就转入导师布置的论文阶段,至此课程学习全部结束。笔者讲授研究生“数值分析”课程数十年,面授对象大都是石油主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经过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能力和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值分析、应用统计方法、矩阵理论及计算是我校工科研究生大面积选修的学位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学完这些课程后,研究生学到了必要的数学理论及知识,但在以后的科研阶段碰到实际问题后,如何去应用数学、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还会碰到很多的困难。有些石油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像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固体力学、传热学等,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这些相关的课程,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继续学习这些课程。数学模型的来龙去脉、实际问题的简化、数学模型的建立推导以及求解方法、如何反映实际问题,这些更重要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以至于在后续的科研阶段,碰到新的问题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深厚的数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缺乏数学建模的能力,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由于实际问题复杂和多样性,建立真实反映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也越来越复杂,精确求解数学问题变得不可能,只能借助于计算机近似求解。现在人们普遍把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科学计算并列为科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随着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和应用软件的发展,科学计算作为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油藏数值模拟、计算传热学等学科发展很快,通过大量的科学计算,可以发现传统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发现不到的一些规律和现象。近年来,我校越来越重视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很多研究生往往把数学看成服务性的课程,仅学习一些肤浅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计算,对一些影响深远、应用价值大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很少涉及,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不足。因而,许多具有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面对涉及较深的数学知识的科技创新时,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1.在数学理论学位课的教学中渗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在研究生的数学理论课程教学中,除了讲解数学理论、数学方法外,针对数学模型的背景,应该讲授给学生数学模型本质的知识,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讲授三次样条插值时,首先给出三次样条插值的定义、理论模型及求解方法,要保证方程组的封闭性,还需要给出相应的边界条件,在三类边界条件中,每一类边界条件对应的含义,在边界上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及周期边界分别为已知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的要求要解释清楚。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出对应的边界条件。我们知道,越是抽象的理论、模型、方法,其应用范围越是广泛。很多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其对应的数学模型有可能完全相同,学完一类数学模型后,要求学生针对各自专业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能够解释它们对应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善于归纳、把数学模型分门别类处理、碰到类似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学建模进行创新的能力。

2.开设研究生数学建模和实验课程,能够提高研究生数学应用能力。在研究生学习完相应的数学理论课程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增设研究生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这是衔接数学和后面的科研工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提高“用数学”的能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碰到实际问题,知道如何利用数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进行科学的计算,达到定量解释结果,这样有助于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有助于得到创新成果。

3.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为提高研究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从2004年起,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举办。我校自2005年开始,研究生组队开始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从开始零散的几个队参加到现在每年约50个参赛团队的规模,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生普遍反映这个科技活动使他们受益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了研究生对资料检索的能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涉及到的范围很广,要想完整完成建模论文的提交,需要参赛学生既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还要具备快速收集有关科技文献、正确理解实际问题背景的能力。因此,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加强研究生对资料检索和使用资料能力的培养。②培养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尽快熟悉实际问题的背景,然后在合理的假设下,引入数学的概念及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有关软件或自我设计程序,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求解,最后形成论文。论文要求模型合理,文字清晰,表达严谨,重点突出,因此这些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③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个人组成一个队进行参赛,组队的原则是:使每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发挥,达到群体合作的最佳效果,实现知识能力的最优组合,获取竞赛的优异成绩。每个队的三个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从不同争论中综合出最佳方案,最后取得好成绩。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结论与认识

数学建模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研究生数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逐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开展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育,对于后续的科研工作直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会使研究生终生受益,为未来各个行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少波,孙祥,徐晟.工科研究生射血能力的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42-47.

[3]刘凤秋,毕卉,陈东彦,等.融合数学建模思想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