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前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LI Dan ZHANG Jie
(The University Of Taizhou,ZheJiang Taizhou 318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local government reliance on local universities increa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disadvantag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rv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Promote;Countermeasure
0 前言
高校是??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必须有助于促进高校重要职责的完成,促进未来高校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特别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日前,科技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发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地方高校作为国家高校的一部分,应刻不容缓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调整高校学科和科研布局,多方共建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1.1 地理位置
地方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远离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而高校一般都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其次,地方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稀缺行业的专家学者上就较为困难。再者,地方高校地处本地区之内,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比较近,交通便利,方便联络;能及时、快递地给予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方案以及解决实时问题。
1.2 自身综合实力
随着地方高校自身师资、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地方高校在地方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增强,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日渐增大,从而逐步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为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地方高校也非常具有优势。地方高校的主要生源是来自本地,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在通过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时,其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而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留在当地就业,分布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里,这又为地方高校日后在本地区内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实践与服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足
2.1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沟通不通畅
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不同,且缺少有效地交流平台,导致了他们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沟通和信息传达也不通畅,进而致使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从客观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中,针对地方高校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主观上,地方高校对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是知之甚少,很少主动去学习理解的;因此,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地方高校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另外,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通畅。通畅的信息沟通是地方企业之间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不对等,就很难能达成合作。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都没有建立正规的信息沟通渠道,一般通过个人关系与企业接触的较多,这样就很难从学校层面与企业进行沟通、洽谈,这对两者之间开展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2.2 地方高校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意识薄弱
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职称评价体系,使得高校的科研人员“重成果、轻转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只注重基础研究,获得项目、发表科研论文、评职称,却轻视了研究成果的后续转化问题。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比如提出科学问题、研究问题、、申请专利,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最终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对科技创新的意识薄弱,从而对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缺乏了解,科研成果偏离社会需求,难以转化和应用。
2.3 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成果转化不足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都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且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科研成果很难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也就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在如今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时代,无法转化的科研成果就失去了其现实价值,从而导致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虽然目前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非常大,达到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差甚远。
2.4 地方高校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管理大多是“重管理、轻服务”“重成果、轻转化”的状况,这样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科研水平有限,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论文、专利)数量也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科研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对二级学院管理,管理层面大、头绪多,往往无法做到较好的统一规划;且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机动性,也阻碍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由于目前高校科技管理?w制和机制是对科研人员作出评价,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地方高校的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缺乏分类评价,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科技成果,使得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二是,导向不合理,只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形式,而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风气。三是,缺少长效机制,现在的科技评价大多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和长远效益,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 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分析
3.1 搭建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有效的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应与政府、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强化为地方社会服务的观念,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搭建沟通桥梁,组织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传递的通畅;在交流平台上,公开并宣传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同时,收集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加强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邀请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参与,不仅给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思想碰撞、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加强了地方高校和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了解。
3.2 确立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
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以地方社会需要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点及特殊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化学科建设,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逐步确立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
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而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和想法,又是教学内容创新的来源;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教学创新是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的。地方高校要全面审视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开展专业人才调研,深入地方,深入企业,优化调整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的资源整合,形成高水平的专业的团队,把科研、教学融入社会服务。
3.3 积极推进产学研,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加强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地方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和科技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积极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选择地方产业、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切实解决共性问题的技术难题,加强应用性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联络,鼓励科研人员经常到企业调研、考察,学校层面应多组织一些产学研的交流大会,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全面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党政重大决策出台提供智力服务。
一、合理选择钢琴集体课教材的依据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进行钢琴集体课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钢琴水平比较低或是以声乐和其他乐器为主向,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钢琴的实用技能非常重要,例如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合奏、乐曲改编以及音乐和键盘基本知识等,他们不需要达到很高的钢琴水平,只要能够应对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即可。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实用钢琴技能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伊犁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会在本地或新疆地区的中小学校工作,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那么,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为歌曲即兴伴奏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会作为中小学校考核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面对毕业生这一现实需求,我们应该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即兴伴奏的内容。
(三)注重融入地方民族特色伊犁师范学院地处新疆地区,是我国哈萨克族的聚居地之一。这里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教师可以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资料进行创编,编纂一些本土音乐的教材,使学生在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四)注重发挥钢琴集体教学特点相对于钢琴个别教学而言,钢琴集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上课人数较多,每个人都有一台数码钢琴,这就为钢琴合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体形式如安排程度高的学生弹奏技术较难或需要转调的声部(如交响作品中的管乐部份),而程度浅的学生弹奏较简单的声部,这样各尽其用,相互配合,共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民族音乐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成合奏曲供学生合作练习。
二、新疆地区钢琴集体课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一)以系统钢琴教程为主在系统钢琴教材方面,针对入门级别学生还是应该从《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入手,再加入《巴赫初级钢琴曲》,锻炼学生的复调演奏能力,之后逐步进入《车尔尼599》、《车尔尼849》、《高师钢琴基础教程1》、《高师钢琴基础教程2》、《小奏鸣曲集》等;针对基础级别的学生,可直接采用《车尔尼849》、《高师钢琴基础教程2》进行过渡,然后加入《车尔尼299》、《高师钢琴基础教程3》、《巴赫创意曲集》、《莫扎特奏鸣曲集》、《贝多芬奏鸣曲》等中等水平教材,为学生进行钢琴小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融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中小学校是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是毕业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高校钢琴集体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就业需要,单纯的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训练,而应该结合中小学校教材内容并配合即兴伴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选择代表性歌曲作为范例,例如抒情性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欢快活泼的《嘀哩嘀哩》等,在曲式方面可以选择一部曲式《我的家乡在日喀则》、单二部曲式《桑塔露琪亚》、单三部曲式《让世界充满爱》等,在民族特色方面可以选择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傣族民歌《金孔雀轻轻跳》等。
(三)结合地方民族特色伊犁是我国哈萨克族聚居地,是个酷爱唱歌的民族,哈萨克族音乐在本地非常盛行,其民歌包括“安”“、月令”“、吉尔”三种类型。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将《我是中国的女歌手》、《牧羊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美丽的姑娘》、《玛依拉》等耳熟能详又朗朗上口的歌曲配以伴奏或者改变为钢琴曲,供学生学习和弹奏,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拉近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距离。
(四)配套音响、音像等资料除了采用系统的、具有民族性的音乐教材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等音像、音响资料配合教材共同使用。音像、音响资料可以将纸质教材立体化、生动化,在范例的指导下有利于全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快速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乐感,对钢琴集体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企业;产学研;科技人才
【分类号】G327.12
1.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概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与经济从分立逐步走向有机结合,科技创新运行机制逐步从计划走入市场,改革科研机构的拨款制度,着力规范调整科技整体运行机制,这对于增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主动性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在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上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且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推广上作用逐渐发挥出来,我国当前已初步建立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国家将科技创新重点转向知科技创新系统的建设,涵盖技术、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系统等方面。在国家科技计划的主导下,逐步将竞争机制引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不断开创我国创新体系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培育技术市场,加速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逐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调建设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遵循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重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还存在诸多限制,如科技创新意识淡薄、产学研环节脱节、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率不高、计划经济仍在科技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存在密切联系,这些限制必须逐渐被克服,否则将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进程。
2.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效能偏低的原因分析
2.1科技实力与整体创新能力不对称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的重视,我国科技实力近年来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在队伍建设、基础研究,还是在发明专利、高新产业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赢得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总而言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我国科技发展方兴未艾的势态下也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科技创新区域不平衡明显,东部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大大高于依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中西部地区专利申请总和在全国占比不足三分之一。同时,在专利结构上发明专利总量占比偏低,专利申请多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这与美日等专利申请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这将限制我国产业发展和打入国际市场。
2.2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引入新技术、新观念非常重视,这有利于我国产品和工艺更新,提高依靠科技进行企业管理和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研究报道,我国十一五期间95%项目有企业参与。企业在科学技术输出方面逐渐成熟,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交易能力变强。但我国技术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技术贸易逆差严重,不利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且我国的发明专利出口多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 我国企业创新组织体系和研发机构建设运行都有待健全,企业要想在科技创新中获得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这不仅能节省购买技术的费用,同时能够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但是我国仅三成左右的大中型企业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且多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技术开发压力大,开发能力薄弱。
2.3科技人才短缺
经过国家和各界的努力,我国科技人才数量不断上升,培养和教育工作成绩较为突出。但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限制,我国科技人才仍然存在严重短缺,缺口较大。我国高科技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养科技人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真正为企业所用的却不多,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也是当前制约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因素,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进入生产一线才有实现的可能。
2.4产学研体系未建立健全
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推动我国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为依托的产学研体系获得了一定的进步,组织体系不断走向完善。但是我国科研成果很多难以满足经济实际的需要,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大量的科研院所依然与企业分离,企业处于产学研体系中的附属物,地位被轻视。科研单位与国家的科研项目联系紧密,但是与企业联系较少,即便存在联系,由于各自所处阶段不同,环节连贯性较差,使得产学研链条断断续续,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
3.重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
3.1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牵涉面广的复杂过程,要构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对企业自身属性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创新文化范围对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和提升企业凝聚力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想成为创新主体必须摆脱计划经济影响,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自。我国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仍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现象,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企业要作为创新主体,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企业发展和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宗旨,企业利益回报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满足。企业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吸引人才。
3.2构建合理政府机制
政府对科技创新行为的干预不当将阻碍科技创新的发展。政府职能定位是否合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否取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非关系国计民生领域,政府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自,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通过干预手段要有效调节和克服市场的缺陷,实现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间接管理,为企业参与市场竞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服务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
3.3促进资本市场的重构
资本市场对于配置资本具有基础作用,应得到充分和合理的运用,促进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多渠道扩大企业融资规模,增加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储备。充分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规范资金管理与运作,完善资金退出机制,并且完善相应的投资激励机制建设,以政策优惠吸引资本,制定制度规范风险投资行为。
3.4完善高效的产学研机制
我国科技力量分布不合理,科技资源和力量绝大多数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占据,而这些科研人员重视职称评定和理论研究,对于研究的实用性不予关注,而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多数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大大降低。这些都要求建立高校的产学研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健全权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根本上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树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政府要正确把握自身职能定位,推进科技发展,产学研有效结合,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运祥.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的沿革及伟大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7).
1.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2.“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如“金山画王”,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渗透艺术教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高年级可少量接触html语言),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3.“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方家探讨。
3.1 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3.2 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3 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3.4 自由作业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 问题情境创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据课本的要求,精心设立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目的。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做为教学的主体,整堂课中都是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只是在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并不顾及学生是否理解与接受课堂内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要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由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改为积极地去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课程。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是通过自已的研究来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这种对课程的自行解决,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虽然已经采用了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问题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教学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明白,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是为了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要求是要实现教学目的与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严重偏离了根本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的内容,了解课程设立的目的与内涵,从根本上掌握整个教材的要求,从而依据要求设立合适的问题情境。[1]
2.2 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深度与广度
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要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太过简单,没有很好地设立广度与深度。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光是无效的,严重时还会干扰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教学,既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掌握。
2.3 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一个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就是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情境创设时要符合课程的实际,不要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时没有注意到学生与课堂的实际,不能很好地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解决,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问题情境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并不能在课堂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1 问题情境创设应该切合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且其所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比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办公软件等,这些技术的深入发展,就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着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讲授“Excel表中的数据处理”这一内容时,不光要讲解Excel表的使用,而且可以设立一个问题,如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处理,如何进行排序、如何进行分类、如何进行筛选、如何进行数据的透视,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光提起了学生对Excel表格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包含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3.2 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现有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找出其中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一个手段,而其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所以,如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与信息技术之间没有内在关联的话,就不能提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进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整体架构的创建,不利于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2]
3.3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实际
自从人类步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就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而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更多地联系学生的使用实际,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其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使用到现实中去的能力。
4 结语
本文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做了分析说明,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内蒙古赤峰市克旗经棚一中,内蒙古赤峰 02535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