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产业作为传统产业也在近十年内先后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不少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部分企业引进或自主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改善了企业内各部门信息沟通的问题。与此同时,一批涵盖设计、施工和造价等方面具有专业性的信息化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较著名的有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理念开发的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旗下的Revit系列软件以及美国Bentley公司旗下的软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的数据传输对工程进行控制管理,在传统的工程管理基础上做出提升与发展,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行完善,使得施工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随着建筑企业经营规模的逐年增长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遇到了诸多困惑,如项目利润偏低、质量标准提高、安全风险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精细控制,而信息化无疑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信息化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信息化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可行的优化措施。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2.1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窄
在建筑行业中、一些规模较大或水平较高的企业首先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数据资源的共享。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前期,如进行投标、招标、工程预算等,但对于工程在施工时的管理控制上如成本控制方面。管理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工程进行管理,对信息技术不够重视。其次是缺乏针对信息化的标准和制度,目前信息化应用还局限于部分企业,且在这些企业中往往局限于信息检索查询和打印报表上,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各个部门经营管理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和流通;再次,施工管理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总体不高,大部分企业遵循以人力为主,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接受能力较差,因信息化部署和培训的费用较高,致使很多企业依然依靠原始的管理方式,一时无法改变这种观念。
2.2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
信息技术软件是建筑工程信息化应用的根本,我国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普及时间较短,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各类软件还不够成熟,与国外一些著名的软件如Revit系列相比还存在不足,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建筑其他领域一些较为常用的软件如PKPM相比普及率还较低。由于规范条文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国外软件往往不很适合国内的企业,所谓的汉化软件只是将英文机械的翻译成中文,但核心部分缺乏针对中国行业特点的改善。同时,国外软件价格昂贵,定期的维护成本较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因此,由于国产优秀软件较少且国外软件成本巨大,导致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
2.3信息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很多企业依然遵循传统的管理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且各成一体,导致施工管理现场较为混乱,信息化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很多管理人员对对信息技术在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调度资源、跟踪监督工程质量、实测工程成本、预测项目变化规范和实时监控等核心功能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忽视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益,认为只要具备网上资源搜索等基本功能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部分企业由于担心信息化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对信息化的相关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少有涉及。
2.4区域及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于建筑施工企业较多,管理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在地域上差异较大。在发达地区,工程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接受能力强,实践机会也较多,相比之下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在这一方面相对较落后,管理者缺乏对消息的灵敏性,缺乏创新意识。其次,从行业差异上,设计行业项目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先于工程管理方面,市政工程项目先于公路工程项目。
3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前景
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导致拍脑袋决策无依据,资源浪费等现象。建筑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大体包含三个阶段,即决策、设计和施工。信息化技术在勘察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的应用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总体上高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施工企业项目分布点多、流动性大和劳动密集型特点,都不同程度制约了其信息化发展,因此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内部信息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起到了先驱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点:首先,建筑工程具有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的特点,工程项目的施工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将随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改变,信息技术能对改变做出预知并对全过程监控,提高管理的效率;其次,工程项目跨度较大,一般要历经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为了缩短施工期限,需要不同施工单位和不同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高效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共享,将使单位与单位之间,工种与工种之间的合作更加高效从而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有效控制资源浪费;再次,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对项目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进行高效部署和监管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信息化技术可把整个公正管理作为统一整体来考虑,全方位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及时对突发问题进行处理,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开支。因此,我国近些年来建设工程总产值稳步增长,对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前景广阔。
4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4.1根据企业特点制定信息化应用的战略计划
传统管理方式极易因信息交流沟通失误造成损失。美国BricsNet公司调查显示,工程成本中的3%~5%是由于信息失误导致的,其中使用错误或过期图纸造成的损失占30%。美国每年为传递项目管理的文件和图纸在快递上花费约5亿美元,日常的印刷、复印和传真支出占总成本的1%~2%。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软件,员工培训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监督各部门的信息化使用情况,经常举办信息化交流的讨论会,以传播先进的经验,提升企业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有企业制定详细的战略计划,才能促使人员对信息化产生足够的重视,有效避免信息化软件闲置不用,和信息化应用“三分钟热度”的情况。
4.2搭建多层次信息化应用平台
项目在立项和招标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国家、地方、行业定额,其内容管理体系庞杂,数据计算量达,运用标准灵活。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甲方、监理、设计和政府等多机构的利益,同时涉及到合同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和材料设备管理等多个环节。信息化的应用需要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涵盖施工管理、总部对项目的远程监控、多方机构协作和情报管理等多层次的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搜集和反馈,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成本,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4.3增强信息化管理的适用性
建筑工程往往工期较长,受天气变化和地质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还受到施工时间,噪音控制和环境保护等规定的限制。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工程进度和成本投入,同时增加工程概预算的难度。因此信息化系统因考虑到各种环境变量,允许用户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遵循的政策等设置相应的参数,使系统运行结果更加贴合实际,从而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系统运行模式。对于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方面,系统应提供预算与实际成本间的对比,并对资源浪费进行监督,对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重点监测,方便技术人员找到解决办法。
4.4构建信息化大数据
企业做过的工程项目是宝贵的资源,对日后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因此信息化系统需构建涵盖招投标、施工过程等发面的数据库,便于日后对资料进行调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如,应设置企业定额的编制模板、材料总库、承包商和供应商数据库以及各类合同的编制模板,便于其他项目调用借鉴,同时对以往工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4.5加大我国自主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力度
信息化软件是建筑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根本,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工程管理软件主要为美国Autodesk公司旗下的Revit系列软件,其涵盖了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管理。由于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建筑行业规范,加之高昂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市场的普及率较低,同时对国外软件的过分依赖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应基于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各层次需求,开发出高效、操作便捷、性价比高的软件,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经步入信息化管理阶段,这对于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陷进行弥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这也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1 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概述
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工作转变为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导,协同企业生产经营等职能部门,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并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合理,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也不全是借助于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开展工作,而是通过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连通的数据网络,对企业的生产信息、营销信息以及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集成整理与共享,并借助于数据网络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各种财务信息高效的传递、整理以及分析使用,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保障。
2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2.1 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部分企业的领导部门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生产经营部门的辅助工作,因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企业的整体管理理念陈旧,更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各种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条件较差。
2.2 各类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势必要依靠各种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因而财务软件的研发应用力度不足,软件不仅价格较高,而且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2.3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必须熟悉各种财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财会工作技能之外,还必须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或者是改进财务办公软件,方可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高,必然造成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受挫。
3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措施研究
3.1 改变管理理念,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
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关键,并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来开展。应该通过自上而下主导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并增加资金投入,为财务管理部门配置办公所必须的各项软硬件设施,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2 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与部门,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应用上,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需要,与财务管理软件研发部门协调,对软件中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财务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3.3 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将人才的培养建设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重点针对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法律政策、理论知识、软件应用等各方面,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此外,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应该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财务管理软件开发应用、财务分析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以人才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3.4 建立信息化的数据交流平台,强化企业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单纯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沟通方可完成。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数据交流渠道以及沟通平台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工作状况,尤其是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总结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水平。
所谓艺术,其意思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精神层面,艺术是隶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类似宗教、伦理等相关的文化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活动过程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一般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即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三是活动结果层面,这个层面的艺术含义最容易理解,认为艺术就是指艺术作品,即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人类审美的一种,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核心环节。事实上,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而艺术文化是指人类的一种情感文化。前者是人类的一时之感,是一种生命的启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而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类对美的评估和欣赏能力,完善人类人格和充实文化品格的一种学科。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文化艺术是指以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简称“文艺”,它的着重点是艺术。且它是较为具象的一种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比如:文章、书画等。文化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很直观、直接的。艺术文化则是指隶属于艺术领域内的文化,它的着重点是文化。
2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在现存的古老的建筑形态中,几乎所有建筑物在外观形式和其内部结构上都渗透着一定的艺术文化。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将其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通过客观存在的建筑形态将其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文化遗留和传承下来,为后世人了解和考证古代文化提供了最为关键的证据。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艺术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与质的相互结合中,文化价值是指建筑形态传承了古老的结构设计模式,物质价值是指其建筑规模和奢华度是与当下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紧密相连的,它在外观建筑上可以反映出当下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
2.1早期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是依仗文化现象,其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各种变化规律都反映着当前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水平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同时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措施。譬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各种物质生活要求较低,因此在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注重建筑物的居住性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实用为主要依据,很少去关注审美功能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2.2工业革命胜利之后
在工业革命胜利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大规模的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其环节要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人们不断的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体制和方式,为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依据。
2.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3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其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之中,可以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在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
结束语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
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此外,还有地上房屋,即构架民居,其地处高地势可以防潮,周围密实可以挡风,上有屋顶可以避雨。关中地区的构架民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似乎没有很大变化,但其形制、布局及空间形态却非常丰富和具有研究的价值,是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理念的集中表现。本文主要探讨构架民居在关中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关中的自然条件因素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因此关中民居多采用坡屋顶以利于排除雨水。“房子半边盖”,就是指关中地区农村传统房屋建筑形式。这种房从侧面看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图1-1)。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要求的同时可防风沙袭击。 图1-1
二.关中居住建筑与当地文化习俗、、风水思想
2.1 关中传统文化习俗与关中民居建筑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是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区。夏、商之后,在约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先后有13代王朝和政权在关中地区建都。由此可知关中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传统民居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居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人历代都很注重居住建筑。
关中民居在建造的过程中受风俗的影响,大体可分为几个程序:
1)择地和择日;建造房屋前,会请风水师按主人生辰八字等,来判定基地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现在大多是择日,基地是依据有关部门的规划而定。
2)动土;动工前要向测定的神袛方向摆香炉贡品,在场院里挂起一块红布燃黄表,举行仪式,告知神灵,俗称“动土”。
3)起基;即打地基,也称“打夯”。
4)架梁;房屋在墙基打起后就要起架上梁,通常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一般在中午举行,届时要请人在主梁画八卦,系红布等(图2-1),贴吉祥对联,放稳大梁后,便放鞭炮庆贺。主人家一般要摆宴席宴请亲戚好友。
5)钉橼;
6)盖顶;即上好橼用和上麦秸的泥土 抹面,或铺瓦。图2-1
7)粉刷;抹泥、抹灰、装修门窗、贴地砖,墙砖等。2.2 关中地区与关中民居建筑
关中民居是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传统院落是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物,院落空间在性质上就是伦理空间,严格的等级秩序、明确的轴线关系、窄长的院落空间以及院落空间的纵向推进。这种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院落空间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尊崇礼教成为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现如今关中院落庭院建筑也大体遵循这种长幼有序的居住秩序。
其次,院落空间重礼仪规范。关中窄长型的四合院用于礼仪、农作,聚会活动的面积超过用于起居生活的面积。
再次,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与人们的封闭传统意识也是分不开的。一座宅院几乎被房屋围满,院墙很高,宅院两侧的厦房都是“一边倒”,山墙向外,这和防御也许有很大的关系。院内所有的房屋都面向院内,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与“外隔绝”空间。
2.3 关中地区风水思想与关中民居建筑
阴阳哲学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民居建筑文化也是如此。风水思想视住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模式与伦理关系,祈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关中民居的院落空间,其庭院的构成与空间组合,非常注意阴阳法则。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四周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次第排到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而“门堂”这一主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两厢的配置上形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的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
三.关中民居建筑特色
韩城党家村选址合理,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塔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党家村融合中国文化、建筑之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扶风温家大院是一所典型的关中古民居,它的平面与空间结构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模式,布局由前向后依次为: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四合院,由4个建筑风格一致的多进式院落连接为一体,组成一个建筑群。从门窗、墙壁到方砖瓦片都体现了关中人雕刻技艺的精湛。在温家大院,建筑雕刻装饰是宝鸡民居的一大特色,赋予了关中民居独有的艺术、文化气息,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四.当今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发展趋势
现代关中民居从传统民居发展而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有选择的保留其精华部分,改善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一方面要传承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地方建筑艺术特色,发扬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更高层次要求,借鉴传统民居的技术价值。
现代关中民居建筑受到外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的影响,越来越少的保留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只是一部分建筑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其民居建筑类型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因此,在关中地区我们有必要探索和设计出反映当代关中人民和关中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以传承关中文化和关色,弘扬中华民族多样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
建筑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创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的记录。建筑的发展起始于民居,民居的发展记载着历史。由于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形成了关中民居特有的建筑艺术特性与风格。正是关中5000年的历史积孕、文化沉淀,筑就了关中民居的恢弘,使其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作为陕西乃至全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我们应保证关中民居建筑的发展,为关中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浅析陕西关中构架民居文化》武联、霍小平,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9第3期
2.《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郑鑫、邸芃,新西部下月刊,2010.07期
3.《山西传统民居》颜纪臣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有两个特点:第一,高层。在城市建筑物设计中,高层一般是指建筑物高度在24m以上或层数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建筑物。第二,标志性。也就是说这个建筑物能够反映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具有象征符号的意义。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称之为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如:北京的CCTV大楼就是北京的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它是由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人员设计的,几何“门”字形的设计既简约又风趣,整个大楼彰显出独特的个性,给人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对于城市的意义
1.美学价值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美学价值是其基本内容,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以其巨大的体形和独特的造型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定位。高层标志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个性造型彰显城市的风貌,它不仅体现着单独建筑物的美学价值,也体现着一个城市整体设计的美感。不同的高层标志性建筑物会形成不同的天际线,使得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整体性、层次性、错落有致的美感。如:纽约世贸中心大厦作为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它赋予了城市平缓又有节奏感的天际线。但是世贸大楼炸毁之后纽约城市的天际线变得单调、呆板、无趣,缺乏生气。
2.地域文化
城市是由不同的建筑物组合而成的,这些建筑物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因而走进不同的城市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高层标志性建筑物更加明显的象征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它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人文价值。
图底关系理论概述
图底关系理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发展而来的,它认为:人们在观察某一场景时总是将其划分成图和背景两个部分,图是其突出部分,要与背景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图底关系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研究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城市建筑物是否与城市空间这个大背景是相互融合协调的。将图底关系理论运用于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看到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图”,如何与城市空间和城市其他建筑物这个“底”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如何形成城市富有质感的天际线。
城市设计的图底关系理论
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标志性要么体现在与背景的对比上,要么体现在其占据城市的重点位置,能够更容易识别出来。因此,在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运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进行分析,寻找标志性建筑物设计的要点有重大意义。背景不仅仅是标志性建筑物周围的建筑物,它囊括了城市的所有空间,既有建筑物也有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植物等要素。
城市背景是复杂的,将其置于平面规划图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背景,因而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非常复杂。城市背景同时也是有层次性的,这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距会有不同的背景,错落有致的城市规划才能使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文化面貌。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图”,首先必须具有高度优势,不一定是城市中最高的,但是需要在不同的角度观看下都能一眼看出来,能够独立于其他建筑物凸显出来。其次是其造型的独特性。它从造型上是否能够与城市空间形成对比,是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再次,细部的特质性突出,也就是说细部的特质性能否与周边的建筑物形成对比。对高层标志性建筑物进行解析时是遵循人的一般心理体验,对一个建筑物人们首先是看到高度,其次再是整体的造型,最终才是细部。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策略
运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解析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将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高度、造型、表皮、地域文化等都独立出来,与周围建筑物形成明显对比,成其为一个图形。
1.高度的选择
在进行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高度首先要占有绝对优势,它并不是说必须是最高的,但是要求站在城市的不同地点都能够看到它,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印记。在确定高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要形成对比,要能够在周围建筑物中脱颖而出。
2.造型的特质性
当高度不占优势时,就需要通过造型的特质性来展现出建筑物的魅力。如:北京的CCTV大楼的高度就比附近的国贸大厦低很多,但是在造型上却脱颖而出。造型的特质性既体现在其整体的特质性,还体现在表皮的独特性上。建筑的表皮是人们感知建筑物的一个重要元素。比如说:新加坡的EDITT大楼的表皮长满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形成了独特的表皮生态景观,这也使得建筑物凸显出来。
3.细部的特质性
细部的特质性如建筑物的冠顶上,它是人们视线集中的地域,冠顶的造型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造型特点以及其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还会影响到城市天际线。因此,在进行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要看到冠顶的作用,充分利用冠顶来展现出建筑物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