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制造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1引言
在不断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今天,成本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重视成本。目前,虽然关于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行业的,专业的、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却显得极其贫乏,我国整个汽车制造业行业的成本控制体系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如何加强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工作基础、提高行业运作的规范化,如何对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提出独到的,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更是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汽车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分析,来揭示我国目前汽车制造业成本控制的现状。以此来评价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是否合理,并对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2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经营现状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地位越来越高。虽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总价值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甚至一些中国产品,全球产量一直占据第一的位置,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很小,按照规模,只能占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整体规模的25%;而中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更低,只有美国劳动力生产率的4%。虽然就整体水平来讲,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随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我国相对其他国家成本控制相对落后,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点混乱;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一方面,对于较高端的产品,供应远低于需求,主要依靠进口。在另一方面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大量产品积压远远大于需求;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在一方面,许多高科技、高学历的人出国,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另一方面,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也对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制,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3.1研发设计环节
产品的研究和设计阶段被视为成本控制的初级阶段。产品控制的起点为研发设计环节,也是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研发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成本控制,但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注重产品性能而忽视了产品经济性。研发部门与市场脱节,设计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在产品的设计,只考虑产品的特性,而不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产生一个功能齐全,性能良好的产品,但是在市场上却不一定收到消费者的认可。
(2)忽视隐形成本。从表面上看,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选取的材料和数量对成本的影响很小,但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零件的选择如果产生错误,甚至使整个产品损坏。这种隐性成本也是设计师和生产管理人员很容易忽视的。在产品开发阶段考虑的重大事项是选择的材料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如果选择的材料成本价格较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增加总产品成本,并最终影响企业利润。
(3)急于开发新产品而忽略了对原有产品重新设计。大多数情况下,研发部门经常会忽略这一点,在幵发完一款新产品后,就会将所有的精力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上。导致了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对成本控制出现了问题,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
3.2采购环节
在汽车制造业企业中,采购成本超过总成本的一半,可以说控制采购环节的成本可以直接对总成本进行控制。在我国,采购环节成本控制一直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公司忽视材料的质量、采购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而错误得仅仅将降低采购成本等同于降低采购价格,这种思想观念是非常落后的。
(2)错误的认为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只是采购部门的责任。其实,由于企业的采购环节成本是指采购发生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同时也包括采购结束后保存和运输的成本。所以就牵扯到各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参与其中,供应链上涉及的各个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保证对采购环节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3)企业过于关注购买价格,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采购价格,压低供应商的利润,使与供应商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企业采购物品的价格较高,或者压低价格后贪图价格的便宜大量进货而不考虑实际需要量,从而产生大的库存量,这也导致企业管理成本的上升。
3.3生产制造环节
很久以前,企业对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的控制就比较注意,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相对较少,但仍然不可忽视。现在,大多数企业将产品制造成本分为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两个部分。对原材料消耗过大会造成比较大的浪费,这也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直接产生的成本。如果在原材料消耗缺乏控制,利用不合理,会经常出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浪费现象,造成成本的巨大浪费。例如不考虑废料的使用等方面,很多废弃的材料实际是可以回收二次利用的,但是很多企业往往不注重这方面的成本控制,对于废旧的材料常常会直接丢弃。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影响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如果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差,单位产品生产所用的时间将会增加,而单位产品所需时间的增加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4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往往被我国企业所忽视,但其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企业将产品卖出去,而企业产品的售后服务也尤其重要。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良好的促进产品的销量,对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对于企业品牌的形成有良好的作用。营销服务成本是指服务环节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销服务成本的控制主要在于加强对售后员工的培训上,专业素质高的员工对顾客的营销能力强,顾客的满意度高,反之专业素质低的员工营销服务使顾客满意度差。所以员工的专业素质对于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5改进汽车制造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5.1研发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
我们知道汽车制造业企业成本主要决定在研发设计环节,所以结合汽车制造业的自身的特点,在企业研发设计之初就确定了成本降低目标,这样应用于在企业生产研发到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整个期间都努力进行成本的降低。实施时,在进行目标成本控制时就应先对目标价格和目标利润进行计算,最后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相比较。目标成本低,就寻找办法消除差额。从而使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达到最优。
5.2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
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对于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制造业企业需要从管理层的角度入手,提高思想,针对旧的观点勇于批评指正,提高观点意识,将采购过程的成本降低。并且,需要确认采购环节的责任,有部门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使责任细化。最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企业需要重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通过交流沟通,不断的降低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
5.3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
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包括着很多的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成本的核算和利润的把控。我们可以实施成本改进和虚拟利润中心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生产制造环节成本控制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控制的优化。在生产阶段,虚拟利润中心与成本控制中心相比是更实际,更有价值和现实意义。只有在这方面做出进步才会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要求和鼓励员工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并且能积极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如果意见或建议非常好并且被采纳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则会给予提出意见的员工一定的奖励,奖励或者给予精神上的,而且由于是企业员工自己提出的建议,一旦采纳员工实践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同时会有利于建议取得效果,因此会不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4营销环节的成本控制
在营销环节,我们应当采用以下方法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来对营销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完善。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来说,销售费用往往会被一次性扣除,不会因为产品不同而被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分摊开来。而这种方式是不够科学准确的。采用一次性扣除反映不出成本在哪个产品中消耗成本最大,成本是不可能的方式反映企业产品清晰真实的成本扣除。所以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将营销阶段划分为以下几项阶段:例如营销过程的策划、宣传、产品的安装调试、顾客访问和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服务。从而将成本进一步分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以作业管理为基础,同时将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看成一个整体。从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加以研究,增强售后服务在使用成本方面的影响力,增加关注度。企业还需不断的优化产品销售环节的相关作业活动,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品使用成本。
6结束语
汽车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控制是当前汽车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企业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本文中,根据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各种综合深入的分析,发现企业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对于构建企业的制造成本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相应的提出对于汽车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议,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1]郭海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建议[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孙铮,李增泉.指标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1(6).
[关键词]航空制造;质量管理;要点探讨
作者:段奇,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航空制造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复杂性增强,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标准和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动态化的时代对航空质量的管理要求。所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定期对航空制造业进行检查,生产出最好的航空产品。
1航空制造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动力研发、制造水平的关键领域,是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和政治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航空制造质量管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机遇的角度讲,航空事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国已成为具有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相适应。为加快振兴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的科学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航空制造的质量监管,促进其质量提升并良性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加大投资,加强对航空制造业的管理工作,为世界人民造福。
2航空制造业质量管理途径
2.1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方针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航空制造企业应当时刻以质量为核心,遵循质量第一的理念,在生产制造的各个过程及环节都必须严把质量关。根据这一个核心目标来统筹协调与配置各类资源,比如对航空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人员安排,对生产制造流程工艺的改进,对生产出来的成品的质量检测与监控等,不断提高航空制造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满足不同用户对产品使用功能及质量的需求。另外,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能够确保高效的质量管理,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资源链,对航空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航空制造业的总体面貌,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1]。
2.2确立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是航空企业生产的基本指标,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相应要求。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化、具体化,能够适应各项环境,相关数据都能通过测量检查,保障航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倘若企业内部总次之间不明确,就会造成内部员工执行混乱,内部出现冲突。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制定正确的质量目标并严格管理,可以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良好的风气,落实航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必须落实质量职责,保证产品在生产的各个层次中都能够顺利完成,通过一步步落实各个分目标,最终达到航空企业的总目标[2]。
2.3建立良好质量制度
质量管理部门虽然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产品生产各个相关人员。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后,首要工作是找出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各项补救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损失。通过设立质量分析会解决各个级别的质量问题,一般质量分析会分为3个级别,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的质量问题。紧急质量分析会针对突发性的质量问题,其特点在于随时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质量问题的责任出处,并立即落实改进方案;部门级针对产品部分功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在召开会议过后检查改进后的产品质量,防止出现二次质量问题;企业级则是针对较大的、难以掌控的质量问题。在落实会议时,应当记录每一个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关探讨选出最优。以层层检测的方式,杜绝一切问题的发生[3]。
2.4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
建立信息化系统,专门针对产品质量。从产品预想阶段到使用阶段,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文件应当采取信息化技术记录下来。不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能通过建立的信息系统找出相关数据,对于后期处理产品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保存的质量信息必须准确、完整,可以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建立的系统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建立航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结合航空产品本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系统论以及控制论等相关原理建设。质量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集成有效信息、传递各项信息、储存完整信息,储存的信息经过科学化的处理,能够分析产品相关数据提供给使用者。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航空制造业的正常运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5有效人员管理
航空制造业员工上岗培训时应当对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让员工一步步实践,每个航空企业内部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流程都不一致,岗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的运营状态。除此之外,岗前培训应当对员工进行技术测试,提高员工的相关质量技术。员工的技术素质十分重要,而员工自身的人文修养也不能忽视。好的航空企业人员管理都要从员工的思想教育做起,在选择员工时就应当选择具备责任意识、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而在培训时,要让培训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力,加强员工责任意识。有效的人员管理,要从员工技术以及员工职业素养抓起,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减轻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负担。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取代了原有的手工作业,使得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节约了各类资源和劳动力。我国虽然十分重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和创新。因此,我国急需完善提高现有的自动化技术,使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早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
1.自动化的信息流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开创了全自动的生产模式,只需在计算机上设计生产程序,就会实现对机器的完全控制。自动化的信息流是该技术的主要应用,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以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计算机能够精准高效的对各类数据进行计算,设计最佳的产品结构和生产模式,使整个生产过程标准化、精密化。
2.自动化的物流供输系统
自动化生产离不开原料的自动化供给和传输,而自动化的物流供需系统就是将原料和半成品自动运输至各个生产机械,使当前生产机械加工后的半成品自动进入下一个机械继续加工流程,直到成品完成为止。自动化物流供需系统将各个机械连接成一个整体,加强了生产制造的连贯性。一般来说,自动化的物流供输系统包括单机自动装置、自动输送系统等设备。
3.自动化的加工系统
自动化的加工系统是整个生产制造的核心,使用自动化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作业,降低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各类风险。控制系统会对生产机械下达各类操作指令,并监督其执行情况,当原材料不足或机械发生故障时还能够及时发出预警,确保生产的连续性。使用自动化的加工系统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而且生产机械可以连续不断的进行生产,有效保障了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
4.自动化的装配系统
自动化的装配系统是将各种几何形状的零配件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搬运、组合、调试、检验等步骤,组合成为成品的工艺过程。装配是保证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自动化的装配系统取代了以往依靠工人的复杂操作和技巧进行的装配工作,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使产品更加细致、精密,是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
5.自动化的检测过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刀具和复杂的加工设备不断的被应用到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使产品的检测工作难度显著提高,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所以,自动化的检测过程被引入到机械制造中。包括基于时序、电流信号、人工神经网络对刀具磨损状态的识别,多专家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等。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1.自动化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起点低,虽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是在工艺技术上距离世界领先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今国际上已经可以将自动化技术与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纳米技术、激光技术联合起来使用,生产制造的产品在质量和工艺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而我国还停留在单一的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导致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
由于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认识有限,很多研究仅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这些技术因缺乏实践的验证而无法发现其中的缺陷和弊端,也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有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虽然采用了自动化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往往是不成熟的,使得所造产品质量差,成本高,材料存在很大的损耗和浪费,所以他们纷纷放弃了对自动化技术的使用。长此以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被限制在很小的区域,大大延缓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程。
3.缺乏自动化技术人才
我国生产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普及率低,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偏向于IT、管理等福利待遇好,行业发展稳定的专业,却忽视了自动化技术巨大的发展潜力,导致自动化技术人才凋零。随着人们对自动化技术的重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自动化专业,但是他们在毕业后还需要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训练,才能掌握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而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较差,所以培养出真正的能够独当一面的自动化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时间,造成了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人才不足的尴尬局面。
4.自动化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自动化技术的生产效率很高,在生产过程中会连续不断的耗费原材料和各类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有些工厂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没有采取环保措施,将工业生产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不仅会增加空气、水和土地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杀死周围的动植物,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这种只知生产,不知保护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屡见不鲜,所以研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自动化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自动化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技术,该技术的提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以高度的细心、耐心、责任心将研发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理论,在其基础上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含量,争取早日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自动化技术。除此之外,自动化技术还应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因为实施自动化生产需要通过计算机控制,所以在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的投入,研发实用性更强,性能更好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配合使用,以增加对生产机械的控制,使所生产的产品与设计的模型达到完全的一致。
2.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
以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发展高技术、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已经逐渐转向虚拟化与网络化发展。随着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给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更多机会,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原材料的获取渠道更加广泛,产品也可以远销海外,再不用担心货源不足或者产品滞销等情况的发生。而且企业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吸收更多的生产经验和方法,有助于确保制造工艺的优良,并缩短投资成本与生命周期,可更好地实现车间生产规划、供应链与物流、组织管理等建模与仿真,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3.加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当务之急是重视对自动化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使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此,应提高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并设计良好的晋升机制,激发人才对该专业的兴趣,从而主动加入到自动化技术的学习中。同时应经常组织对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根据其现有的知识体系制定科学高效的培训计划,分层次的展开培训。对于年长的技术人员,虽然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不足,应加大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年轻的技术人员,尽管他们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可是缺乏工作经验,要多加强实践训练。此外,还应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早日打造自动化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绿色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对于造成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生产制造业来说,应该立即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来修复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企业可以采用新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购买先进的环保设备,或者加强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例如将工厂设立在远离城镇和水源的地方,采用环保原料进行生产,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将可再利用的废渣回收制成燃料和建筑材料等等。企业还可以与其他行业合作,建立产品生产制造—回收处理—二次利用的一条龙产业链条,真正将自动化技术与环境保护连接到一起,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种发展模式不但会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还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四、小结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时代,这是提高我国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契机,也是创新科技的一次伟大革命。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心技术,并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将其应用到各个生产制造行业,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实用价值。此外,我们还应做好环保工作,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争取早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自动化生产。
作者:余童童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祁连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研究分析[J].化工管理,2015(33).
摘要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本文重点思考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原则、关键点、难点和实施路径措施等,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施精益质量文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精益质量文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建议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在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开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进品质的精益管理理念已达成共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培育和发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是未来长期引导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机车、货车以及新产业等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等企业核心理念和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国际品牌,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用户认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精益质量文化概述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领导推动,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行为方式的管理理念;是支撑企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以最集约化的管理投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理念。结合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益管理得出的企业质量文化先进理念模型,如下图1。
图1精益质量文化示意图
(一)精益质量文化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推行精益管理为契机,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精益求精”愿景,紧扣精益管理,引领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六精”建设目标,部分子企业已完成精益管理全方位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部分企业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已完善,且具备充分条件下,将逐步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全集团建设。
其中“六精”具体包括:
(1)管理成本精: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科学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精确精减管理、管销成本;
(2)用人用料精:合理安排、统筹人员,减少闲散;用料开源节流,减少物料浪费。
(3)工时效能精:做好PDCA循环,而做到工时缩短的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
(4)技能品质精:精兵路线,亩提升技术力,生产优质、精致产品
(5)数据进度精:数据衔接(交接)目视化,进度预期可控化
(6)服务管理精:微笑服务,严格管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入手。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2.客观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施行和考核标准要有客观性。要有施行的基本要求和贯彻的具体办法,在制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施行和评价标准要客观地反映事实,必须具备客观公正。
3.科学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的有序开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
4.以客户为主原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客户比较单一。在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增加以客户为主的重要原则。在产品和服务中以客户为主的思维可将客户需求、产品质量、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以及企业整体的品牌提升一定的高度,对客户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得到客户认可,才能从订单、产品制造输出到客户整个链条业务端到端的打通。
5.集团企业全体参与持续改进原则。集团型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全体参与,共同构建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内其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管理等建设,在具体建设实施从管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维保服务等部分环节,要不断优化改进,做到不同的阶段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可持续原则。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关键点
(一)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本着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作为目标,健全建立符合战略、高效、持续提升、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进一步实施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坚决实施精益生产,推广精益制造文化
把精益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运用精益6S管理、QC活动和六西格玛工具和方法,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殊性,全面推进准时化生产、精益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成本七大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广精益质量文化做好准备。
(三)组建精益质量文化推广团队
精益质量文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进行指导和推广,使各层级的员工学习并持续改进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计划及内容,确保精益质量文化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良性循环
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一是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员工,让文化理念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同,充分激发员工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激励导向,奖惩分明,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文化观,激励导向正确,考核奖惩公平公正,才可以使精益质量文化理念得以全面贯通。
三、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
(一)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和关键点,对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模型建议,具体如下:
图3 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模型示意图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精益质量文化在进行全面精益管理情况下,从客户到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从生产设备到物料、到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加工环境、检查检验数据到交检交验交付过程、以及后期的产品质量维护及产品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过程的精益管理过程都应该纳入到精益质量文化当中,将精益质量文化的理念在企业整个企业文化传达过程中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并不断的持续提升改进,打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和持续改进的文化理念。
(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路径建议
创建良好的精益质量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品质品牌以及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和精益质量文化的初步认识,得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实现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建议如下:
1.优秀精益质量文化方案借鉴。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探讨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离散性行业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打造可持续性开展的战略方案。
2.形成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产品制造及特殊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质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型战略实施方案。并在企业内,行业内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施方案以得到最佳战略实施方案。
3.开展核心部门精益质量文化讲座。通过不断评估改进后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企业内核心部门进行宣传讲座,并在宣传讲座过程中收集可优化部分,不断改进实施方案,达到企业内宣传讲座和企业内人员全参与改进的目的。
4.优化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对开展讲座之后优化的实施方案,在部分范围内进行初步实施验证,通过验证过程中形成问题,形成可优化项,最终达到全企业,端到端全贯通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5.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集团内宣传。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在集团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并使全部人员得到认可,逐步实施。
6.对管理层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从领导层进行培训开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精益质量文化培训。期间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培训高效效果。
7.对基层人员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培训完成领导层管理层之后,大力培训基层人员,分阶段,分业务,分领域的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全方位培训,力争做到精益质量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理念当中。
8.开展全员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对各业务板块,各员工层级,全集团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全员行动,达到高效、高质、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理念宣贯全面铺开。
9.精益质量文化实施奖惩及管理机制贯穿。在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机制和实施奖惩方面要贯穿全过程,使实施有方法,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开展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开展全过程,才能得到全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10.逐步形成精益质量文化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外质量文化发展过程,在全员宣贯精益质量文化之后,要不断的加强全部员工精益质量文化意识,使意识变成行为,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实质性的提升。
11.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及目标。不断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和目标将使企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完成后,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益质量文化方案,使精益质量文化的实施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适合企业的可持续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并不断修正,避免发展方向走偏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是建设精益质量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不断的加大文化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大基础层级管理层的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精益质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自我行为,企业将会不断壮大,形成有底蕴,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企业。
参考文献:
[1] 赵璇.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6.
[2] 张斌.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企业文化,2015.
摘要:“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壁垒,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融合,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切合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本文以面向中国制造2025人才特征为视角,从人才培养标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导向等方面,分析“3+4”模式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结合“3+4”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3+4”模式重构的原则,探析新形势下“3+4”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3+4”衔接人才培养;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27-04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与科技形势的发展,以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和3D打印制造等高端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变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悄然兴起[1],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等[2]。与此同时,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围绕“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的主线,积极推进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人工智能和创新发展,与国际“再工业化”战略形势接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策应新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高等教育所共同关注、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3]。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成功突破了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的洪堡教育思想,着力培养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注重学生入学前在相应专业领域内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为典型代表的欧美工科院校创建并积极推行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系统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获得了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促使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5]。
2012年,江苏率先推行了“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补充、完善和促进了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融合,切合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发展需要,在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现代科学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6]。2014年,我国进一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组织六部委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引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加强传统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3+4”模式中职教育阶段,突出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核心专业理论课程的强化,提高理论知识基础与专业素养,从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衔接;本科教育阶段融入创新素质、专业设计与应用能力,着重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总而言之,“3+4”模式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度符合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的目标定位
中国制造2025所倡导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都是以人才为核心展开的,创新的实质在于人才,提质的主体在于人才,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基础在于人才。现阶段,中高职院校传统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制造一线的单一技能型人才,缺乏科学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和不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现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虽然在面向实际应用的工程教育方面进行了强化和改革,但职业导向依然薄弱,两者在解决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高专业层次职业人才迫切需求的问题方面,依然乏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导向特征鲜明,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技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弥补了传统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与新时期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进一步推行,“3+4”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与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二)密切关注制造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同步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的中职教育源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与社会企I生产制造一线接触密切,长期关注技术技能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职业导向打下基础;第二阶段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实际工程应用,与行业企业存在广泛且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技术研究与行业发展需求同步。该模式综合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的双重优势,主动关注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和人才基本能力需求变化,不断深化改革技术技能人才衔接培养模式,积极争取社会企业、行业等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由合作学校、牵头学校和参与企业共同谋划设计,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缓解了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状况。
(三)立足地方产业特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工业化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15%的构成比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5%,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我国企业素质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则充分融合传统中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本科层次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双重特点,培养实用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鲜明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特色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符合中国制造2025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要求。
三、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一)推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注重多样化能力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际制造业发展热潮的进一步深入,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理论结构和能力素质特征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单一学科知识、单一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已远不能获得新时期职业工作中所需的全部知识和工作技能,推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注重多样化能力协调发展,培养具备完整产业链相关知识、掌握核心技术操作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是要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围绕信息化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深入学习智能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学科知识,融汇智能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等先进制造业理念;二是要求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重点突出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多元化能力的协调发展;三是要求掌握终身学习系统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以满足不同阶段工作对新技能、新技术的要求。
(二)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紧跟国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步伐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引领的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内涵与外延,创新创业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局发展的强劲动力,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在掌握先进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兼具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综合传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优势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特点,更要结合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可以创新制造业发展路径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借助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制造过程中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创新新工艺、新方法的引进、应用和优化,帮助现代制造业实现设计创新、加工创新、产品创新,从“制造”向“质造”、“智造”逐级蜕变,创造出具有高品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技术与产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坚守职业导向优势,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发展,新兴的信息化、智能化工作岗位不断涌现,未来制造业一线人员不仅要活跃在生产制造一线岗位,更有可能参与产品设计、工艺开发、营销售后等多线式岗位工作。人力资本的转型和人才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成为制造业能否快速、高效转型升级的关键。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我国制造业主力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任,“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典范,要注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工匠精神”熏陶,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中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精神。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社会企业、行业领域实际生产制造各阶段环节的了解,知道企业缺什么样的人才,懂得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坚守职业导向优势。通过“3+4”切实将普通本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协同,促进职业教育在普通本科教育阶段的延伸,使得职业人才在职业教育范围内接受可持续性再教育,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进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整体提升。
四、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原则
(一)“3+4”模式职业导向特色与支撑区域制造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紧扣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下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需求,细分基础能力、必备能力和拓展能力“三层次能力”,以技术技能人才必备能力和拓展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工程性的职业导向特色,使得“专业驱动”培养的传统职业教育理念向“需求拉动”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转变,进一步推进面向制造行业、企业开放的多元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重构,从而促进地方中职与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知识体系构建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以“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重构为抓手,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构建能力结构培养层次与方案,模块化n程体系,重组原有的基于专业体系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要素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坚守科学教育服务职业实践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解决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素质脱节的问题。
(三)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围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多元能力的培养,按照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制造一线工程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结合学生不同的就业面向和个性发展,采取相应的人才培养路径与措施,既体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又反映了地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的统一。
五、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策略
(一)多学科知识、多样化能力,优化调整“3+4”衔接模式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系统梳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对“3+4”衔接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紧密结合区域制造业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模式、技术创新能力细分到人才培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特征中,推进“3+4”衔接模式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多学科知识、多样化能力的优化调整与发展,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行业需求的适应性。
(二)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同步的“3+4”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3+4”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性导向、实践性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特点,课程内容侧重于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根据行业领域实际应用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积极开展校际教学教研协作,以课程内容衔接的层次性、连续性和一体化为中心,中职阶段课程设置紧抓技术技能实训和核心专业课建设,强化文化基础课程,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注重工程实践与应用创新,有效加深和拓宽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注重多学科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衔接课程体系。
(三)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蛹嬷敖淌ψ试垂蚕
加强教师校外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校外培训中心和校内专门机构,建立建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聘请行业专家和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有效发挥兼职教师管理体系优势,确保教师队伍自身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职业实践能力与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发展。对于“3+4”衔接人才培养,高校还应加强中职与本科教师的学习和交流,在教师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方面开展共享共建,培养一个兼具丰富实践能力与较高学科理论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团队,从根本上保证“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学,完善政府、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分工合作制度与模式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企业实际生产制造环境。现代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面向区域社会开放办学的力度,将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充分融入“3+4”衔接人才培养构成,共商专业设置,共制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以与地方支柱制造业企事业单位全方位深度合作人才培养为重点突破,将技术技能人才最新发展需求实时反馈到“3+4”人才培养教学中,按照产品设计制造、工业生产管理等先进制造全流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周期”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五)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在现今制造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创新能力是核心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基本动力。“3+4”衔接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区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培养之间的创新创业能力递进关系,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创新、实用创新、技术和技能创新等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专业课程设置、学科竞赛等环节,探究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创新设计,推进“3+4”衔接人才创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人格理念的构建,从而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多元评价,以用为主,建立与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反馈体系
从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层次高移的前瞻入手,构建能够衡量“多学科知识、多样化能力”、强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合作的多维度的专业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社会、企业和院校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凸显以职业实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与完善“3+4”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体系。
六、结束语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深度切合中国制造2025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促进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但“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在与中国制造2025人才理念相匹配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衔接过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各高校、企事业单位之间仍须继续加深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中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融贯发展,实现“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2]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7-23.
[3]孙爱东.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3+4”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5,9(6):41-45.
[4]胡斌武,陈朝阳,吴杰.“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3):91-96.
[5]张代宇,戴淑娇.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中本“3+4”分段培养模式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4):158-159.
[6]黄小璜,杨燕,柳铭.“3+4”模式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3):101-103.
收稿日期:2016-11-30